先天道德
㈠ 有先天道德的人,算純一之人嗎
可以說算,但有一些是個例外呢!
㈡ 什麼是道德,關於道德的起源,有諸多看法。你是如何看待「先天人性論」的
我不信,後期影響更大吧,人生來更像一張白紙,怎麼畫跟周圍環境分不開的
㈢ 指先天具有的品德或性情的詞語是什麼
天性,是一個名詞,主要指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的意思。
天性 tiānxìng (1) [innate quality;nature]∶指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 (2) [fate;God's will]∶天命 天性,一個人出生就具有的秉性,一個外界難以改變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為趨向,或稱本性。 基本解釋 1. [innate quality;nature]∶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 2. [fate;God's will]∶天命 詳細解釋 1. 猶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運。 《書·西伯戡黎》:「不虞天性。」孔穎達 疏:「而王不度知天命所在。」 南朝 宋 謝靈運 《君子有所思行》:「所秉自天性,貧富豈相譏。」 唐 杜甫 《清明》詩之一:「鍾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2. 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 《孟子·盡心上》:「形色,天性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為人,天性剛戾自用。」《水滸傳》第八一回:「 燕青 道:『小人天性不能飲酒。』」清 湯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孫)墓誌銘》:「舅氏天性豪邁,喜施與,無世俗齷齪態,而交結知名,座客常滿。」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一個老實人面前,我是已盡自己的殘酷天性去磨折了他。」
㈣ 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的介紹
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南宋李嘉謀註解,元人張善淵刊行。五卷。《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與老子《道德經》實為二書。本書分為《妙》、《元》、《神》、《眞》、《道》五篇。李氏註解,逐章逐節,順文衍義。每篇九章,一千字;共四十五章、五千字。
㈤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人先天具有的某種良知和善良意志這對嗎
觀點錯誤。
1、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社會生活和社會生產,特別是經濟關系。
2、「道德起源於人先天具有的某種良知和善良意志」是唯心主義倫理學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5)先天道德擴展閱讀:
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作出不同的回答。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
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只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最高形式。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們能夠認識並正確運用客觀規律。
㈥ 有誰聽說過「先天道德經」這本書嗎
言道教義理的經典。五卷。宋息齋、李嘉謀注。吳郡癸復道人雷所張善
淵《序》雲∶"此元始所說《妙》、《元》、《神》、《真》、《道》五篇,篇各
有章,章章有言,合為五千,與我老子《道德五千》並傳於世」。該書五千秘言與
《道德經》玄文經異義通,參之方明有無妙竅,道法自然之旨。經首為《妙篇》。
謂"道極不可名,寄之曰真妙。妙生元,元生神,神生真,真生道,道生德,德生
徼,徼生妙,妙生元,無生有,有則有,無則無,有無相生,陰陽相推,太化變易
」。《注》曰∶"妙之降曰元,元之降曰神,神之降曰真,真之降曰道,道之降曰
德,德之降曰徼,徼者,小道也。眾人自道降為德,德降為徼,徼入於有,一入於
有,與道益離。真人自徼返入於妙,自妙入無,自無出有,欲建立則以無為有,欲
寂靜則以有為無,欲有則生天地不為多,欲無則返太虛不為少,以有以無出陽入陰
,相生相推,如太化之變易」。故妙、元、神、真、道,此五者,道之名。道者我
之本真,謂之元始之始,"游於妙,為無礙;游於元,為無知;游於神,為無方;
游於真,為無變;游於道,為無體;又降而游於德,不可以德名;細而游於物,不
可以物間;精而與妙同游,不可得而見,粗而與物同游,不可得而隱;此至人所以
出生入死,而以生死為旦暮之常者此也」。次為《元篇》。"元之所以為元者,非
元也,乃妙形之始。形之所以為形者,非形也,乃混然而成,道自妙降而為元,始
有恍惚之狀,故曰妙元惚恍,忽然有象;妙元恍惚,忽然有物,物象出於杳冥之間
,而有至精者存焉。精全為神,神一為真,會真集神為元之體。故其體有明有色,
有象有狀,此色與明狀,與象具於吾之本始,無作之者,由有微心吸撮塵象,塵象
成根,道表本象乃與本明。至人迥脫根境,復還元明,故見非色之色,素樸含明,
無狀之狀,無象之象」。以道言曰元,以色言曰玄。"玄為色之母,無色為玄,元
色未辟,其光玄玄,一者,玄之謂也。由有元一旋生五元,故天一為水,天生水中
,水浮天而載地、元之未辟,自然太玄之中有蒼素彤黃今之光,合為四象五元,恍
惚杳冥」。故"元亦玄也。"天元地黃」。元中有色,故曰元黃。三為《神篇》。
謂∶"妙至元涉於象,至神涉於數,故元篇言蒼青彤黃今之象,神篇言一七九三之
數。揆之河圖,則一為下,九為上,三為左,七為右。驗之天數則始青得九陽為木
;丹光得三陽為火;素靈得七陽為金;玄上得一陽為水;皆一七九三之分布於四方
,在陰陽為氣數,在天地為運數,在日月為交數,在五行為用數」。數始於一,成
於三,中於五,變於七,究於九,故生數屬天,自一至五得陽數三;成數屬地,自
六至十得陰數二。一三五為陽中之陽,七九為陰中之陰。"得道者能使七之陰絕而
返於陽,九之陰絕而還於一,故謂之七返九還」。神合於數,"神始神終復歸於元
元」。然"神之妙,出有入無,變化不測,若遂以變化為神則非也。蓋神本於妙無
,出於元始之真,內絕心意、意識,返於自然,則神本不神,唯其不神,故神無不
神」。四為《真篇》。謂∶"一真返元,萬化歸一,真一守一,入吾神天」。故"
真人抱一,致一含真,天火神,地水精,天地精神,七六水火,吾合為真」。"化
煉水火交養精神,足以為道矣。而未為至也,所謂至者,必在固定太初,守鎮元始
,道合元真,入於無極,煉成浩劫妙一靈元,自然之神,無始無終,是數非數,是
道非道,然後能變化萬物,吾元始用之以成天成地」。《道篇》謂真散為道,道有
清濁動靜。大無不包,細無不入,用行而不殆。"一真八神,二十四道,七十二變
,三元分用,八神同異,與道合真,一周無盡,元道長生,吾曰大道一,始終復吾
常」。注曰∶"一真為一歲,八神為八節,二十四道為二十四氣,七十二變為七十
二候,天地人為用三元,剛柔陰陽,錯綜八卦,雖其分如此,然其分皆因自然,至
其自然,至與道合真,周而不盡,生生不窮」。雖散可以為千萬,及其復一,則始
終不失吾常。常道以虛無為宗,以清靜為本。"虛無不動,一真普發,清靜妙通,
道在其始,太一無窮,吾入清靜之終始,神仙之道,清靜畢矣」。
㈦ 道德起源的四種理論
一、神源論(亦稱「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客觀唯心主義。 董仲舒:「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孔子「天生德於予」,把道德起源歸於天。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家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陷害他人,不貪不義之財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飯酒)說成是上帝神明對人的啟示,後來,成為宗教的道德戒律,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二、 心源論(亦稱「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主觀唯心主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范不是後來形成的,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惡,善良是從本性中產生的。
三、庸俗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機械唯物主義。 德國的思想家考茨基從動物的本能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愛」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動物本能的演化。
四、感覺慾望論(亦稱「自然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慾望 舊唯物主義者反對從神出發,而從人出發,反對神道主義,主張人道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是人的真實的、健康的「本性」,而惡行、罪過只不過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從虛幻的天國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間,但他們所說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永恆的人性,因而最終與唯心主義殊途同歸。
㈧ 先天後天對道德各起什麼作用
人生下來本來就是比較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說後天咱們應該保持善良的品德
㈨ 個人品德是個人的一種先天稟賦是一種道德意識現象對嗎
還有對人對物的看法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