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現道德
『壹』 根據安迪的故事是怎樣提現品德的四個心理成分的
根據安迪的故事是怎樣提現品德的?四個系列成分的體現品德的四個心理成分的話,就是說它這個是前前後階段都讓我們能夠有這個品德的反應。
『貳』 虛心向同事請教提現教師職業道德哪個方面
1、人際關系方;
2、主體關系方面,相當對於「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叄』 提現社會主義基本道德的本質要求
社會主義榮辱觀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要求。
『肆』 正確的使用方法引導學生提現了那些道德原則
經常聽到中學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們的感慨:當前的學校德育工作很難推進,花費了很長時間、苦口婆心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不少學生過了一個假期,甚至只過一個周末,就被社會、家庭上的負面因素抵消了。現實的確如此,直到初二年級還有不少的學生難以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認知,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准則很難內化,知、情、意、行難以統一。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初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要遇到許多這樣的兩難問題,很多學生的違紀根源是因為他們處於道德的兩難境界,他們個體的道德判斷力尚處於不斷的發展之中,學生在困惑、焦慮、猶豫的心態中有時會迷失自己的方向,失去正確的道德判斷力。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道德教育需要進一步地改進和完善,尋找適合初中學生實際情況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作為中學教師,特別是思想品德課教師、班主任應該學習運用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運用「道德兩難故事法」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接觸到更高層次的道德推理方式,尋找自認為正確的答案,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一般來說,兒童的行為普遍存在著與其道德判斷力不一致的現象,但是,兒童道德判斷力的發展水平和階段越高,道德判斷與行為的一致程度就越高。因此,道德教育的關鍵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力逐步提高,而應用「道德兩難故事法」能有效地做到這一點。
首先,我們需要學習、把握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的基本觀點:一是他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培養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把認知——發展觀點運用到道德教育中去是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的突出之點。他把兒童的道德發展看作是認知發展的一部分,兒童道德成熟過程就是道德認識的發展過程。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在於他能否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並形成他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只具備服從他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的能力。在他看來,兒童道德的成熟首先是道德判斷,然後是與道德判斷一致的道德行為上的成熟。兒童的道德成熟水平最明顯地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斷中。因此,科爾伯格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判斷水平與他的道德行為基本上是一致的。道德教育應以提高道德判斷能力為重。二是兒童的道德發展是有階段性的。科爾伯格認為,在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時,應隨時了解兒童所達到的發展階段,根據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的特點,循循善誘地促進他們的發展。他的研究表明,兒童的道德發展必須依次經過各個階段,但不是所有兒童都能達到最高階段的。盡管不能跨越各個發展階段,但兒童總是喜歡超越自己已有的水平,達到較高階段的道德判斷水平。因此,要為兒童提供下一個階段的模式,以利於兒童道德水平的發展。三是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創造良好的條件,廣泛開展各種道德教育活動,提供略微超出兒童發展水平的 社會道德問題讓他們討論,以激發他們去實現更高階段的道德水平,使他們的思維模式向更高水平發展。
由此,我們知道「道德兩難故事法」的理論依據是「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在當前價值多元化的社會里如何促進學生道德判斷力的發展,是當代學校和我們德育工作者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難題。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模式恰好為我們解決這類難題提供了思路,他們的研究表明:個體的道德判斷力處於不斷發展之中;矛盾沖突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實踐中設法創造情境,尋找沖突,造成學生認知失衡,引導學生在困惑、焦慮、猶豫的心態中尋求理性內核,確立合乎規范和社會基準的判斷准則,從而提高道德判斷水平。「道德兩難故事法」就是根據這一理論提出的可操作的德育方法。
具體做法是:在班會和課堂教育教學中向學生展示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兩者不能兼顧的故事情境,即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兩種道德取向,引起學生的道德認知沖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接觸到更高層次的道德推理方式,尋找自認為正確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一、道德認知發展模式的「道德兩難故事法」的應用步驟 1、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發展水平
在應用「道德兩難故事法」進行教育教育教學活動之前,必須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水平,這是應用「道德兩難故事法」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水平,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道德兩難故事」。這就要求教師密切接觸學生,通過了解、觀察、調查、研究,掌握學生實際道德發展水平和認識水平。
2、設計與學生道德判斷發展水平及教育教育教學內容相吻合的「道德兩難故事」
設計與學生道德判斷發展水平及教育教學內容相吻合的「道德兩難故事」是應用「道德兩難故事法」的基礎。只有設計合情合理,才能進行「道德兩難故事法」的教育教學。那麼,作為課堂應用的「道德兩難故事」在設計時必須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呢?一是設計的情境必須是真實或者是可信的;二是設計的情境必須包含兩條道德規范,而且只包含兩條道德規范;三是涉及的兩條道德規范在設計的情境中必須發生不可避免的沖突。遵循這些原則非常重要,只有在這些原則指導下編制的「道德兩難故事」,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如果「道德兩難故事」涉及三種或更多的道德規范的沖突情境異常復雜,不適宜初中學生的思維水平,不能起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那麼,教育教學中應用的「道德兩難故事」有哪些來源呢? 1)、它可以是學生身邊真實的或實際發生的道德兩難問題
如:在「珍惜友誼,發展友誼」教育活動中,我們選擇高年級的兩位同學的例子。這兩位同學是從小學到初中的多年好友,有一天,他們班裡一位同學的一塊手錶丟了,非常著急,到處尋找,這兩位同學中的甲還幫助那位同學尋找,但沒找到。他晚上去乙家裡玩時,意外地發現了那塊手錶,幾經追問,乙終於承認是他拿了那位同學的手錶,並央求甲要為他保密,但又不肯按甲的要求把手錶還給那位同學。這時,甲該怎麼辦? 又如:在一起作弊違紀中,學生小明坦言:我也知道我作弊是錯誤的,當時我給他答案的時心理很害怕,不過我自己真的一點兒也沒有抄,我的好朋友成績相對較差一些,他父母要求他必須考到多少名次,而他考前幾次跟我講過,我礙於情面,不給他抄,將會失去朋友,他還會說我不夠義氣、假正經等。如果你是小明同學,你該怎麼辦?你會怎樣幫助你的好朋友?
2)、它可以是社會關注並爭論的熱點、焦點問題
如:在「維護國家尊嚴和民族尊嚴」這一教育活動時,可以根據「不跪的人」孫天帥的故事編制一個「兩難故事」:「孫天帥的家在河南農村,正當他即將高中畢業時,家庭面臨極大困難:父親病重,母親年事已高,弟弟正在求學,為了給父親治病,圓弟弟求學之夢,他背上簡單的行囊,南下珠海打工。但是,在他打工的工廠,出現了韓國女老闆無視中國法律,強迫中國工人下跪的事件。在這種情況下,他該怎麼辦?如果他拒絕下跪,必失去工作,難盡為人子、為人兄的責任;如果他下跪,又有損個人尊嚴特別是民族尊嚴」。孫天帥必須在「擔負家庭經濟責任」和「維護中國人的尊嚴」中作出抉擇。
3)、可以是虛構但卻可信的道德兩難問題
我們知道,科爾伯格及其同事設計的9個「道德兩難故事」雖然都是虛構的,但卻是可信的。我們在教育教學時也可依據內容需要自己設計一些聯系學生實際學習生活的問題。如:在教育學生「遵守紀律」時,可以設想某位同學由於某些原因即將遲到,現在他所在的位置離教室之間有一大片草坪,如果穿過草坪,就不會遲到;如果繞過草坪,肯定就會遲到。這時他必須在「遵守紀律」與「愛護公物」這兩者之間進行抉擇。
3、運用「道德兩難故事」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失衡,向學生揭示比他們高一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我們應該提前設計,多准備一些「道德兩難故事」,抓住教育教學中的有利契機,把設計好的「道德兩難故事」展示給學生,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失衡,並讓學生進行討論,這是應用「道德兩難故事法」的關鍵。這時必須注意討論小組應由處於不同階段的學生混合而成,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高於他們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斷,觸動其原有的道德經驗結構,產生不滿足感;相反,如果討論小組的學生之間在關於某一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中很容易得出一致意見,甚至一開始就沒有任何分歧,這就不可能達到我們應用「道德兩難故事」的初衷。因此,第一個步驟在這里就可顯示出其重要性。討論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習小組進行組與組之見的討論、爭辯,以深化教育效果。
4、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動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
這是應用「道德兩難故事法」的最終歸宿。因為運用道德兩難故事引起學生意見分歧和失衡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已。因此,在學生出現意見分歧和失衡時,教師應啟發學生在討論中積極思考,主動交流和辯論,做出判斷。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考慮他人觀點,協調與他人的分歧,最終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動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當然,「知」是為了「行」,當學生能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後,必須採取有效的辦法,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
二、道德認知發展模式的「道德兩難故事法」在培養學生品德中的作用 1、促進學生領會道德知識,發展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產生良好的道德信念。 真正的道德認知應包括領會道德知識,進行道德評價(即道德判斷),形成道德信念。道德的領會是學生具備道德認知的前提,即要使受教育者了解具體的行為准則以及為什麼要實行這一準則。但道德認知還應涉及受教育者對這些知識信不信、接受不接受的問題。正因為如此,在培養道德認知時還必須發展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並在評價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道德信念。為此,教師應創設一定的道德判斷情境,提供模擬的道德實踐機會,使學生能經常運用自己的道德知識來進行評價、判斷。而在應用「道德兩難故事法」進行教育教學時,必然要求學生進行道德分析和判斷,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就能使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從膚淺到深刻不斷地發展,並最終促使其道德信念的形成。
2、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在「不跪的人」一例中,學生經過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及熱烈的討論,就會越來越敬佩孫天帥的可貴人格,並被他的愛國情操所感染,這就能給學生一種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實際的道德情感體驗。
3、錘煉道德意志,提高學生在道德問題上的行為抉擇能力,強化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
有學者認為:「人為什麼要有道德?這來源於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存在著矛盾和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正是道德產生的前提,道德正是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而產生的。」如果我們僅僅給學生灌輸道德知識,當學生真正面對這些沖突和矛盾時,就有可能不知所措,作出一些錯誤的舉動。而經過「道德兩難故事法」在教育教學中的長期運用,加之一次次激烈辯論、教師引導的熏陶,一次次面臨「兩難」時的抉擇,不斷地錘煉學生的道德意志,當學生真正遇到需要抉擇的事件時,將能比未經訓練的同齡人更快地作出恰當的選擇,所以「道德兩難故事法」在學生行為的養成上能起到一種替代強化的作用。
此外,德育實踐中我們還發現:「道德兩難故事法」的應用在促進學生的道德敏感性、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里不一一敘述。
目前,學校德育環境已由封閉育人向開放育人轉變,而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模式的「道德兩難故事法」用寬容的人文精神,在共同參與中傾聽學生心靈的真實想法,消除學生面對兩難道德問題的困惑,幫助學生增強道德行為抉擇的信心,真正通過德育活動來發展學生的道德能力,在初中學生品德培養中是行之有效的。這就說明,只要我們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之下,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不斷探索適合學生實際的德育方式,並在探索中不斷發展並予以完善,必將真正走出一條富有實效的德育之路。
『伍』 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對道德的決定如何提現
1、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直接決定社會道德體系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關系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歷史上出現的不同道德體系,都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人類歷史上,原始社會的經濟關系產生了原始共產主義道德,封建社會的經濟關系產生了封建主義道德,資本社會的經濟關系產生了資本主義道德,社會主義的經濟關系產生了社會主義道德。
2、社會經濟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人們總是從一定的利益出發選擇自己的行為,處理與他人或社會的關系,作出善惡的價值判斷,從而形成較為固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人們所追求的利益不同,形成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也就不同。
3、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必然反映著特定的利益而具有階級性。
4、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當舊的經濟關系日益腐朽,新的經濟關系日益形成時,舊的道德體系也必將為新的道德體系所替代。人們的道德水平必然隨著社會實踐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而不斷進步。但道德在依賴經濟體系的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道德的相對獨立性,
『陸』 道德修養對一個人成功的意義在哪裡,提現在那些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生活都有兩面性。我們不可能永遠都只讓孩子知道生活好的一面。我想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再加以家長的不停指導,他自己會明白並且滲透社會上的點點滴滴。所以放手一搏,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探索。我們做好指明燈就好。但是父母的態度對孩子人格的影響還是蠻重要的。道德這個詞很抽象,在字典里的意思是這樣的:人們共同生活極其行為的規范、准則。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德,也就是指道德行為本身。
『柒』 在這次抗擊疫中哪些事件提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
互幫互助,團結一致,攻克難關,眾志成城。
『捌』 行有行規,業有業德提現了職業道德的什麼性
行有行規,業有業德,體現了職業道德的普遍性和個性。
『玖』 生活中人辦事找關系提現鄉土社會道德觀念怎樣的特點
應該是提現了鄉土社會覺得,找關系的話自然而然比正常的環境下更加好辦事情,事情更加會成功,畢竟是熟人。
『拾』 拾百萬而不昧提現了道德修養中的哪種方法
百萬而不昧體現了道德修養當中的拾金不昧現象,說明這個人特別有品質,視金錢如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