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經典句子

道德經的經典句子

發布時間: 2022-04-03 23:09:52

❶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1、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全書的開篇,也是所有閱讀《道德經》的人最難以理解的一句話。一般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過來,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無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真有點「玄而又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其實,從全書來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規律,引申為事物的原則、方向等等。不管怎麼樣,遵循自然規律、把握事物的原則和方向總是沒有錯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偉大在於它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偏不倚地運行著,沒有一點私心。自盤古開天,一片混沌,天地分開孕育萬物。日升日落有規律、打雷下雨有規律、生長凋零有規律、物種更替有規律,一切都按規律辦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順應自然的規律,不違背事物運行的規則。如果不遵守這個原則,就會遭受報應。比如亂砍濫伐就是導致水土流失、胡亂排放就會污染環境導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個字價值連城,值得一生牢記。

3、上善若水。這四個字是書法作品中最多見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個境界。這四個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包容」及「不爭」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沒有石頭的堅硬,卻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爭的,遇阻就繞行,卻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調的,專往低處走,卻成就了「海納百川」的奇觀;水,是堅強的,可以仍受高溫化為蒸氣,可以忍受寒冷結為堅冰。水,幾乎無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動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學習,包容一切,因為不爭而化育一切。懂得了這四個字,做人就不會那麼多稜角,做事就會懂得迂迴,人生就會懂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順勢而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的起源是什麼?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變過來的?世間萬物總有個源頭,但誰也說不清那個源頭是什麼。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萬古的難題。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來代表萬物的起源。道」,是萬事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道」的規律一步一步逐漸發展,於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著循環往復。正確的事情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出好的結果。錯誤的行為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帶來壞的結果。比如:「事不過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規律循環往復就造就了萬物。

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闡明了不爭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黃婆賣瓜,自賣自誇」的人。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大,所以才能長久。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生活中,這句話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❷ 《道德經》經典語錄

老 子 :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老 子 :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 恆 也 。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章 不 尚 賢 , 使 民 不 爭 不 貴 難 得 之 貨 , 使 民 不 為 盜 ﹔ 不 見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亂 。 是 以 聖 人 之 治 , 虛 其 心 , 實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強 其 骨 。 常 使 民 無 知 無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為 也 。 為 無 為 , 則 無 不 治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章 道 沖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淵 兮 , 似 萬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誰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萬 物 為 芻 狗 ﹔ 聖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為 芻 狗 。 天 地 之 間 , 其 猶 橐 鑰 乎 。 虛 而 不 屈 , 動 而 愈 出 。 多 言 數 窮 , 不 如 守 中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謂 玄 牝 。 玄 牝 之 門 , 是 謂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章 天 長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長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長 生 。 是 以 聖 人 後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無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 故 幾 於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淵 , 與 善 仁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動 善 時 。 夫 唯 不 爭 , 故 無 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銳 之 , 不 可 長 保 。 金 玉 滿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貴 而 驕 , 自 遺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章 載 營 魄 抱 一 , 能 無 離 乎 。 專 氣 致 柔 , 能 如 嬰 兒 乎 。 滌 除 玄 鑒 , 能 如 疵 乎 。 愛 國 治 民 , 能 無 為 乎 。 天 門 開 闔 , 能 為 雌 乎 。 明 白 四 達 , 能 無 知 乎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輻 , 共 一 轂 , 當 其 無 , 有 車 之 用 。 埏 埴 以 為 器 , 當 其 無 , 有 器 之 用 。 鑿 戶 牖 以 為 室 , 當 其 無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為 利 , 無 之 以 為 用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聾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馳 騁 畋 獵 , 令 人 心 發 狂 ﹔ 難 得 之 貨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聖 人 為 腹 不 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三 章 寵 辱 若 驚 , 貴 大 患 若 身 。 何 謂 寵 辱 若 驚 。 寵 為 下 , 得 之 若 驚 , 失 之 若 驚 , 是 謂 寵 辱 若 驚 。 何 謂 貴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為 吾 有 身 , 及 吾 無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貴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愛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四 章 視 之 不 見 ,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 故 混 而 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 復 歸 於 物 。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 無 物 之 象 , 是 謂 惚 恍 。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 隨 之 不 見 其 後 。 執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謂 道 紀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 夫 唯 不 可 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 儼 兮 其 若 客 ﹔ 渙 兮 其 若 凌 釋 ﹔ 敦 兮 其 若 朴 ﹔ 曠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濁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無 止 。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動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六 章 致 虛 極 , 守 靜 篤。 萬 物 並 作 , 吾 以 觀 復。 夫 物 芸 芸 , 各 復 歸 其 根 。 歸 根 曰 靜 , 靜 曰 復 命 。 復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沒 身 不 殆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親 而 譽 之 ﹔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貴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謂 : 「 我 自 然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廢 , 有 仁 義 ﹔ 智 慧 出 , 有 大 偽 ﹔六 親 不 和 , 有 孝 慈 ﹔ 國 家 昏 亂 , 有 忠 臣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九 章 絕 聖 棄 智 , 民 利 百 倍 ﹔ 絕 仁 棄 義 , 民 復 孝 慈 ﹔ 絕 巧 棄 利 , 盜 賊 無 有 。 此 三 者 以 為 文 ,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屬 : 見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 欲 , 絕 學 無 憂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與 阿 , 相 去 幾 何 。之 與 惡 , 相 去 若 何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眾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 我 獨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嬰 兒 之 未 孩 ﹔ 儽 儽 兮 , 若 無 所 歸 。 眾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獨 若 遺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獨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獨 悶 悶 。 眾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獨 頑 且 鄙 。 我 獨 異 於 人 , 而 貴 食 母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從 。 道 之 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閱 眾 甫 。 吾 何 以 知 眾 甫 之 狀 哉 。 以 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則 全 , 枉 則 直 , 窪 則 盈 , 敝 則 新 , 少 則 得 , 多 則 惑 。 是 以 聖 人 抱 一 為 天 下 式 。 不 自 見 , 故 明 ﹔ 不 自 是 , 故 彰 ﹔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長 。 夫 唯 不 爭 , 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 古 之 所 謂 「 曲 則 全 」 者 , 豈 虛 言 哉 。 誠 全 而 歸 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飄 風 不 終 朝 , 驟 雨 不 終 日 。 孰 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況 於 人 乎 。 故 從 事 於 道 者 , 同 於 道 ﹔ 德 者 , 同 於 德 ﹔ 失 者 , 同 於 失 。 同 於 道 者 , 道 亦 樂 得 之 ﹔ 同 於 德 者 , 德 亦 樂 得 之 ﹔ 同 於 失 者 , 失 亦 樂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見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無 功 ﹔ 自 矜 者 不 長 。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贅 形 。 物 或 惡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處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獨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強 字 之 曰 道 , 強 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遠 , 遠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為 輕 根 , 靜 為 躁 君 。 是 以 君 子 終 日 行 不 離 輜 重 。 雖 有 榮 觀 , 燕 處 超 然 。 奈 何 萬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輕 天 下 。 輕 則 失 根 , 躁 則 失 君 。

❸ 《道德經》的經典語錄有哪些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2、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所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譯文:

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是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4、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譯文:

狂暴的颶風刮不一早晨,傾盆大雨下不一天。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弛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譯文:

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五音鏗鏘、使人聽覺不敏,五味悅口使人口味敗壞,馳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

❹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有哪些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 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1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❺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❻ <道德經>中比較經典的句子

「天地不仁抄,以萬物襲為鄒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鄒狗。」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五章,字面理解是:天地不仁慈,把萬物看作是沒有生命嗯貢品。聖人同樣也不仁慈,把百姓看作是沒有生命的貢品。

然而,這是有失偏頗的,這句話放在不同角度來解讀也有多層意思,歷代的道德經注都有不同程度意義的解讀,姑且講述一下市面常見的說法。

那就是老子想要表達的其實是天地公平的觀點,天地把萬物都看做是沒有生命的貢品,這是一視同仁,不對誰好,也不對誰差,任由其自己發展而不加干涉。然而看似不仁,實則正是天地的大仁,換句話說:正是天地的不講人情,所以天地才能夠「獨立而不改,同行而復始」。整個世界才會有條不絮的循環演變。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不論男女老幼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明百姓無一不經歷,天地要是講仁慈給誰開了個口子,那就要亂套了。

所以孔子也說過「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天地不會表達什麼,也不會去干涉什麼,然而看似無情,卻是最大的善,正所謂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我去😓,這句又是道德經里的,不過正好,他和這句天地不仁在一定意義上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熱點內容
快遞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2:22:03 瀏覽:754
黨員權利保障條例ppt 發布:2024-11-16 11:51:48 瀏覽:80
幹部任用條例學習宣傳計劃 發布:2024-11-16 11:39:02 瀏覽:804
鹽法條例 發布:2024-11-16 11:31:32 瀏覽:990
摩爾庄園法官 發布:2024-11-16 11:07:44 瀏覽:831
婚姻法第四條的理論意義 發布:2024-11-16 10:52:24 瀏覽:916
垛庄司法所 發布:2024-11-16 10:52:16 瀏覽:589
洛陽市容衛生條例 發布:2024-11-16 10:45:40 瀏覽:397
寧波市城市規劃條例 發布:2024-11-16 10:21:44 瀏覽:476
勞動法孕婦請假不批准算曠工 發布:2024-11-16 09:48:27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