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作文

道德經作文

發布時間: 2022-04-04 01:06:51

①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我這這篇文章的感想,最好300字,我不要網上復制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直以來被人稱道,以為這道德經的第八篇宣揚了善,是要教導人們如何去成為一個善良的人,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道德經說,「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說明善惡相隨。又說」國家昏亂有忠臣,六親不和有孝慈「,說明善由惡中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聖人看來百姓皆平等故而不分善惡。所以老君是不應該在道德經中宣揚」善「這一觀念的,那麼這句話就要我們重新去解讀。 老君被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經中也說」太上,不知有之「,這里的」上「是指統治者。而古時,」善「也有擅長的意思。老君主張無為而治,不爭之功,「無為」並非「不為」,只是「無違、順道」;「不爭」並非退卻,而是以不去抵觸事物發展的規律去行事,如庖丁解牛,「所師者道也,近乎技矣」,如此才能「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些觀點就如水之就下,順勢而為,所以說水「近道」。 如此我們才能以道德經本身的觀點去理解「上善若水」這句話。上,善若水,以不爭利萬物,這才是上善若水的正確解讀。 同樣被誤解的還有「天地不仁」、「大器晚成」,在和諧社會中,它們都被以一種容易理解又有利於統治的角度被曲解,並被廣泛傳播。然而,真正的國學需要自己去尋找其義。。 呼呼,打完了

② 求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評論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摘要 我個人覺得道德經根本沒法和現代哲學比。 我不是不屑知識,而是道德經那種知識,只能在我寫上古史當文獻資料用,當了解上古先秦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用。 老子思維模式,並不高級。 他對於不可言說的東西,用了最次的表達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歷代註疏家都弄不懂他的書。 確切的說,老子寫的時候他自己就沒整明白,沒有能力用語言把思維框住了。 所指和能指,即便到今天,依舊讓現代哲學家們頭疼,依舊讓所有的文字工作者頭疼。 一代代哲學家的努力說白了,就是指著一堆的文字,要來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當然,人類在歷史最初文明階段,是允許這種稀奇古怪的玄學。   畢竟,那時候語言本身即便應對最普通的日用敘事尚且非常吃力,中國漢字本身還屬於初級階段。 老子手上的工具不好用也是事實。 但是,強調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呢?難道要我原諒老子嗎?老子不需要啊。 難道要我認可老子學說的神秘,他的學說沒多大價值啊。 老子的《道德經》說白了,就是一大堆大而空的思想概念散亂的堆疊在一起。 既沒有結構,也不確定每個概念的邊界,一個道字,可以無窮大,也可以無窮小。一個德字,亦然,同樣的無窮大,同樣的無窮小。 和老子這樣的人,實際上是沒法討論任何問題的。 《史記》上老子和孔子的一席談。 然而我以為,孔子和老子真的相遇了,必然談不到一塊去。孔子總是小心翼翼的避免討論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識領域。 無論是天命還是鬼神,更或者是生死,從不在孔子的話題討論范疇。 孔子在《論語》很坦盪的承認了,他缺乏老子那種無知者無畏的精神氣質。   《道德經》的偉大是基於一種無知的狂妄。 先秦的古人根本就知道宇宙是什麼樣子的,老子卻能想當然的總結出一整套規律出來,這叫什麼玩意啊,而且老子還傲嬌的宣稱,這大道是通行於整個宇宙。 走到了這一步,老子的道也就和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佛沒區別了。 老子的這種宇宙觀,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科學實證的想當然,而且還想太多了。 老子的無知加上了想像力的翅膀,搞出了一大堆不倫不類的類比論證,並定義為絕對正理。 這種人要在今天出現,只有一個下場,送精神病院了。   老子用的語言需要靠讀者去填補他思維推導之間縫隙,簡單點說吧,就是兩個字——腦補。 這種做法可以用在小說用在文學上,唯獨不能用在哲學上。 一旦哲學討論的前提是從不可言說開始的,推導即無意義了

③ 有關道德經的議論文

我發表的文章《解老子之道》是有關道德經的議論文。

④ 求一篇《道德經》中「上善若水」與現代社會做人議論文

「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話,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U第四聲)故幾於道。」
「厚德載物」是《易傳》中的話,原文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先說厚德載物,什麼是「德」,其實很簡單。幫助別人要求回報,叫做交易。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就叫做「德」。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幫助,而你都不要求回報,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稱作德高望重了。
再說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處世方法就象水一樣,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
但是老子認為這還不夠。老子接下去說,處眾人之所惡。有一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所惡的是什麼呢?是低位。所以處眾人之所惡講的是要處於低位,也就是講的是謙虛謹慎。所以你不但要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要以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氣揚的了。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幾於道」。也就是獲得了接近於道的處世方式了

⑤ 寫關於道家老子的作文,1000字左右,要高中水平的! 最重要的是開頭,盡量寫得優美點,謝謝!

你也好意思 作業也要別人幫你做 你研究一下道德經不就明白了嗎 雖然不能全懂 但是 哪怕懂一句話 也是你自己的心得啊 照著心得寫 不就是了

⑥ 《道德經》解讀的文章

近數日來,看到關於《道德經》的一些文章。也揀來看了一些,說起來倒還真是有不少收獲,感謝這幾位朋友的帖子,感謝他們的勞動。而也有不少的文章使我不禁在心裡陰暗地想:這人的目的和動機不純潔啊。。。。。。我沒有打擊誰的意思,自己有多少料,還是有數的。只是把心裡邊的話,一吐為快罷了。

於是記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個故事:有一位中醫,在他年輕的時候,得到一個任務,校訂兩本古代葯方集。他選擇了其中一本——且稱為甲本吧——後來行醫的日子裡,他窮盡一生的時間來校對這本錯漏百出的葯方集,而當他在生命中最後的時刻終於將這葯方集甲本校訂完之際,人們在一座古墓里發掘出一本葯方集,與他校訂出來的幾乎完全一致。故事到此,我認為應該結束了,後面的幾段話,便沒有留心——那無非是講故事的人的一些感慨罷。哦,講故事的人還提了一個假設:假如他當初選擇校訂的,是另一本呢?由這個假設來看,這個故事定位了一個悲傷的調子。

看完這個故事,當時想了些什麼,現在是完全記不清了,總是些傷感之類的,應該很為他抱不平的。假如,他當初選擇了校訂另一本,那麼,在古墓出土了那本沒有錯誤的甲本葯方集之後,這兩本葯方集都將以正確的葯物來為人們服務,這是一種幸運。

現在回想起來,卻大有餘味:他用一生的時間證明了:1、葯方集是有用的;2、他自己的水平和能力;3、還需要有這個三么?也許還有更多吧——他沒有因為校訂這葯方集而誤了行醫,在他行醫的過程中,他不斷的檢驗這葯方集中的葯方,這有著很多錯誤的葯方集救了很多病人。。。。。。他是個可敬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新出土的葯方集證明了他的價值,他是幸運的。

以上只是一個故事,一個關於幸運的悲傷的故事。

行文至此,這個故事應該是完全可以結束了,而我要說的才剛剛開始。

《道德經》流傳兩千餘年,在這兩千多年中,沒有哪一本書與它一樣,數千個版本,且各個版本都是不盡相同的。自從漢末道教興起之後,這本書與它的作者老子都被奉上神台,也越加撲朔迷離起來。

老子究竟在這五千言里說了些什麼?

有人說,老子講的是哲學;有人說老子講的是治國之道;有人說老子講的是權謀;有人說老子講的是兵法;有人說老子講的是養生。。。。。。解讀《道德經》的人,有平民,有官員,還有皇帝;有儒家,有道家,還有佛門弟子。。。。。。從流傳的典籍來看,在先秦的時候就有人開始進行解讀了。 看上去都說得挺在理的,細想想,卻多數讓我更加疑惑了。

人們對於《道德經》一次次的解讀,想要得到些什麼?是了解老子的思想,還是借老子的這本書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看過幾個版本的《道德經》,也看過前人解讀大軍中一些影響較大的人的觀點,更多的是在各地的書店裡看今人的解讀。我訝於這些解讀的豐富多彩,這些解讀讓《道德經》更加廣為人知,也更增加了若干扯皮——無數的人想在這短短五千字中發現些什麼,他們的確發現了;更多的人想要借這五千字的解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也做到了。無論是持哪種觀點的人,他們的解讀文章的字數遠遠超過五千字,尤其是今人的解讀文章,都有厚厚的一大本——所有的解讀文章加在一起,這字數應該是在五千後面添一個萬字才能勉強夠用吧。

然而,這所有的解讀,是否真的是從《道德經》中得出來的?我不敢妄下結論,但從《道德經》幾個版本(王弼本、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二本、郭店楚墓竹簡本)相比較來看,我所能確定的是,《道德經》不講養生。

至於權謀,兵法,我想,是個人都多少會有點這方面的聰明吧,若是一本書里有幾個字有幾句話講到殺人,那就是講殺人的書么?顯然這樣的邏輯是不成立的。假如成立,那有相當多的書和文章都要頂上教唆犯的罪名了。

什麼是哲學?很慚愧,到現在這定義我都沒弄懂。第一沒上那麼多學,沒老師教過這個名詞的定義,第二自己也實在是捉摸不透這兩個字湊在一起究竟是表達了什麼意思。從人們用到這個詞的頻率來看,還挺高的,什麼處世哲學,什麼電影哲學,什麼讀書哲學,什麼經商哲學,什麼戰爭哲學。。。。。。由此揣測,哲學這個詞里,有道理這樣的意思,也有怎麼樣的意思。那麼,作為老子來講,寫一本書,做一篇文章,裡面透出點道理,透出點怎麼樣,也就透出哲學了。那麼說《道德經》講哲學,沒什麼可說三道四的罷。

那麼,老子的這本《道德經》是講治國的嗎?我的看法:是,但不全面。主要講的是如何管理天下。老子所講的天下,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天下,這個范圍是很不同的,老子講的天下,是周天子統治的地盤,在這個天下里,有數百上千的國,至於實際數目,對不住,還請大家去看歷史書。

這只是個人的一點看法,但上面這些話有不少跑題了,現在扯回來,說正題。

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解讀《道德經》?

首先,態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必不可少的。個人認為,有兩種態度:其一,弄清楚《道德經》要告訴我們些什麼;其二,借《道德經》來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點。而第一種態度是正確的。

第二,字義。看書,有不認得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字和詞是正常的,尤其是《道德經》成書於兩千多年以前,而這兩千多年裡,漢字不斷地發展豐富著,大多數字的意思都是隨著年代的增加意思也有增加,而同一個字也是難免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意思。這字書的選擇,《說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其餘的什麼《古代漢語字典》《現代漢語之典》《辭海》啦等等都是可用的。那麼,《道德經》里的字都應該採用哪些意思呢?個人認為:應該首先考慮字的本義,解釋不通,才考慮引申義,且這引申義出現的時代不能晚於老子生活的時代——這是個難辦的事情,有的字無論用哪個意思也解釋不通。那麼,考慮這些個字是不是通假字,是不是借字——這又是難辦的事情,沒有相當的水平是無法作出判斷的,沒有相當高的水平是無法作出正確判斷的——很坦白地說,我只能看專家們的判斷來自己選擇是不是通假借字,其本字應該是什麼。尤其是楚簡本於我而言直接天書一般。

第三,句讀。眾所周知,標點是從外國引進使用的,沒多少年。古代中國人寫文章不怎麼用標點的,有的文章會有一些符號,來意思意思,但遠不如現代這套標點明了。因此,那一大堆不帶標點的字句,要靠個人根據個人理解來選擇停頓,而不同的斷句會出現不同的意思——這也是《道德經》引起這么多爭論的一個原因。個人讀《道德經》都是忽略其中的標點的,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斷句,當然,不是全部都要重新斷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因斷句引起歧義(個人觀點)的句子。並且,還有一些斷句並不能確定下來。這很有意思。

第四,版本。有句老話「近古多存真」。雖然不是絕對正確,但卻是一個可以指導的方向,也是一個極可能最為正確的方向。從《道德經》以外的別的文獻來看,越早的越接近真面目,直到原本。所謂的正本清源,也就是這個意思了吧?

第五,在《道德經》之內尋找答案,而不是之外。旁證始終是旁證,不是直接證明。

第六,盡量撇開別人的解讀所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名家大家的觀點。這里所說的不是對字義的理解和爭論,而是對句段乃至於全文的觀點。

第七,也可以只針對一個版本,弄清楚這個版本的《道德經》都說了些什麼。上面這六點,也同樣適用於某一個版本的解讀。

第八,所謂的校堪、復原,都是瞎扯淡。連原來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怎麼能確定校堪的標準是什麼?怎麼能知道所「復」的是不是「原」?在沒有出土年代更早的《道德經》完整版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無用功,都是極不負責任的。

說了這么多,跟開頭的那個故事能沾上邊的,也就這個「第八」了。

故事裡的那位中醫的校訂葯方集,他之所以能夠做到成功,離不開他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個標准,而這個標準是可行的——葯方是不是能治病,就這么簡單。

而《道德經》呢?根本是兩碼事。我不清楚搞古文獻研究的都有些什麼樣的標准和准則來作為校堪和復原的依據。估計是根據出土文獻的年代來的。向年代早的文獻上靠攏應該是指導方向吧?那麼,到目前為止,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道德經》文獻是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總計約不到三千字,整理者分為甲乙丙三個部分,這些竹簡內容有重合。竹簡文獻與年代晚一些的帛書甲乙本還有王弼注本,內容有相對應的,但從文字解讀來看,有不一樣的地方,也就是說,應該重新進行理解,那麼,要做校堪復原的話,應該如何來做呢?這種令人頭疼的事情,是專業人員應該操心的,跟咱沒啥關系。

以哪個版本為底本?簡本?帛本?王本?河上公本?。。。。。。這是一些年代較早的版本,而我也不能說以後不會出土年代更早的版本,沒准誰家的箱子底下就藏著一本原本的《道德經》。。。。。。

每個人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會產生一些感想和看法,這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成為指摘和攻擊的理由,正相反,這種感想和看法的交流會有助於別人。但自己訂一些標准且這些所謂的標准還沒有說清楚道分明就來搞什麼校堪復原之類的活計,是在製造新的版本,這叫添亂,不象話嘛。

⑦ 道德經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作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氣如果用在逞強好勝上就會遭到誅殺;只有忍辱負重、收斂鋒芒、安靜謙和的勇氣才能生存。這兩種勇氣,有的得到上天的護佑,有的遭受上天的懲罰。上天的好惡,又有誰能知道它的標准呢?上天的法則就是:不用爭斗卻善於取得勝利;不用宣揚自然是人心所向;沒有強制的號令自然成為萬物的歸宿;平和自然而眾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在不言中。這種法則大到包羅萬象,好象不嚴密、不精確,卻沒有誰可以擺脫它的控制。「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這里提到的勇氣有兩種:一種是「勇於敢」;一種是「勇於不敢」。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可見,真正道所提倡的「勇」是來源於「慈」的,是以「慈」為根本的。那麼以「慈」為根本的「勇」又是怎樣的呢?就是「勇於不敢」。「勇於敢」一般來說就是爭強鬥狠,最終的結果不是殺傷別人就是殺傷自己。殺傷自己固然不好,殺傷別人從長遠來說也是殺傷自己,因為種下了殺機。「勇於敢」是不講「慈」的,所以是非道的行為,「勇於敢」的結果必然是遭到誅殺。「勇於不敢」就是勇於堅守「道」。「不敢」的意思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敢觸犯「道」。這比通常意義的「勇敢」需要更多的勇氣。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有人以你的生命為要挾逼著你去殺人,你是去殺還是不殺?不殺,立刻就是死;殺,至少暫時可以活著。殺和不殺,哪一種是「敢」,哪一種又是「不敢」呢? 真正的「勇於不敢」的含義是「寧捨身命,終不作惡」。一切取捨不是以自身安危得失為依據,而是完全地遵循於道,只做從道的角度上看應該做的事情。「不敢」的本質是「敬畏天道」。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聲名素佳的高僧,一天有一群人來質問他,說他讓當地一個姑娘懷孕生子了。他當然可以不承認,但是他知道如果他不承認,姑娘、嬰兒和姑娘保護的情人有可能都要死。所以他的選擇就是承認這個嬰兒是他的孩子。結果首先是被暴打一頓,差點被活活打死,好不容易恢復過來他還必須承擔起這個嬰兒的撫養責任。於是他用了十幾年含辛茹苦、忍辱負重地把嬰兒喂養大。直到那個冤枉他的姑娘良心發現承認自己的罪過,他所做的也不過是把已經長大的孩子還給他的父母。「勇於敢」和「勇於不敢」光從字面上去看沒有任何意義,要明白「勇於敢」和「勇於不敢」這中間區別的實質內容才是最重要的事。「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勇於敢」和「勇於不敢」,天所給予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待遇,為什麼呢?因為「勇於不敢」才是「同於道」——符合天道的,所以「道亦樂得之」。「勇於敢」只是非道的妄為罷了。冥冥中主宰萬物的天道又是怎樣是呢?就是:「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 勉強地翻譯一下,就是:不依靠爭斗也不必去爭斗卻善於取得勝利;不用宣揚自然是人心所向,於無聲無息之中而報應絲毫不爽;沒有強制的號令自然成為萬物的歸宿;平和自然而眾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自然順暢、天衣無縫。 天道的一切都是依循自然的。不爭而善勝,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的道理;不言而善應,就是「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道理;不召而自來,就是「執大象,天下往。」的道理;殫然而善謀,就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道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是現在最常見的一句話。每當有大貪巨惡落入法網,人們都會這么說。其實天網比任何法網都要精密和嚴格。天網——大道至簡之處,其實就那麼人人皆知的幾條——真所謂「甚易知,甚易行」。但是有多少人能堅守奉行呢?總是自以為聰明,可以一手遮天,心懷僥幸,以逞私慾。自古以來,順道者昌,逆道者亡。敬天者生,逆天者死。這就是自然規律,看起來好象不起眼,誰犯了都逃不脫。兩千多年前老子的語錄至今仍舊光華燦爛。

⑧ 如果寫讀完道德經的感受作文怎麼寫

《老子》是智者的書,它給人們訴說「道」,論辯「道」,授人以「道」.從政者,老子之「道」教你回「治大國若烹小鮮」.治企答者,老子教你「無為而治」,繼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至高管理境界.
身處快節奏、高壓力下生活的現代人都在慨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麼企業家獲取事業與生活的雙成功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500年前的老子就為我們修築了一條真理之路,他讓我們在古老的智慧清泉中得到優渥的心靈療養.他教會我們如何鋪設一條屬於自己勝似閑庭信步的人生達途.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著名國學大師、百家講壇主講嘉賓、老子思想研究知名學者姚淦銘多年來將自己的精力沁潤在《道德經》大道之中,渾渾然合而為一,深入淺出、進退自如,用詩化的語言、通俗的比喻,將老子的非凡智慧與百姓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為我們解決企業管理、家庭、人際關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此次他又將帶給我們什麼不同凡響的智慧啟示!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⑨ 紿母親一封信並匯報背《道德經》情況的作文

關於道德經的背誦匯報,個人認為可以從道德經誕生的背景,道德經是一部怎樣專的典籍,道德經屬這篇典籍的特點,道德經的重點等幾個方面入手,介紹一下道德經,使您的母親了解道德經的方面來寫這封信。接下來就來說一說以上幾個方面:
1.道德經的誕生背景,道德經是尹喜在函谷關截下老子,希望老子能對他的修行給予指點,並留下典籍指導後世的修行者。於是老子才留下了這五千言道德經。
2.道德經從各個方面闡述了修行需要注意的地方,和一些方法論。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尹喜這樣的報道之士,所以研讀道德經要有一定的修行基礎和對道的理解。
3.道德經這篇典籍的寫作特點是在第一章就把他的中心思想高度概括了,第一章體道,把道是什麼有了一個概述,接下來就是分別論述。
4.道德經的重點就在於老子用道代替當時殷商時期的上帝,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說明了道家唯物論的思想。
5.最後你可以談一談你背誦後的一些感想。
你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寫,再自己補充幾點,應該很快就能完成這篇作文。

熱點內容
行政法學歷年試題 發布:2025-01-20 03:46:34 瀏覽:516
法官和律師座談 發布:2025-01-20 03:38:35 瀏覽:220
勞動法就是個 發布:2025-01-20 02:46:29 瀏覽:599
行政法姜明安百度雲 發布:2025-01-20 02:37:57 瀏覽:364
快餐店的規章制度及崗位職責 發布:2025-01-20 01:58:03 瀏覽:431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