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的關系

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4-04 02:59:32

A.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建設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是核心,同時也要堅持以德治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選擇。

一、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是核心

治國方略問題是指導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問題,它帶有全局性、長遠性與根本性。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

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規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廣大人民群眾意志的體現,法律具有高於一切的決定性作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以德治國是基礎

以德治國就是要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

道德先於法律而產生,其覆蓋面又廣於法律。道德在人類社會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其他一切社會規范莫不受道德規范的制約。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必須以以德治國為基礎。

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具體做法

1、完善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相協調的法律體系。任何法律都內含著道德判斷、體現著道德取向。只有符合廣大人民道德意願、符合社會公序良俗,法律才能為人們所信仰、所遵守。目前已經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法律實施過程中。推進社會主義法治,不僅需要「良法」,更需要「善治」;不僅法律的制定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要求,法律的實施更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

3、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人們對法律的認同,很重要的是對其蘊含的道德價值的認同;人們對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於思想道德覺悟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講,良好的公民道德是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B. 如何簡述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

(1)依法治國需以以德治國為基礎。這首先是因為道德是立法的基礎,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來源之一,先進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價值目標之一,良好的道德規范是評價法律規范善惡的主要標准之一。其次是因為道德是執法的基礎,法律規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確地把握立法宗旨,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能否恰當地運用這一權力,則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證據採信方面的自由心證權,能否恰當地運用這一權力,則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再次是因為道德是守法的基礎。大多數人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礎;權利是現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將法定權利兌現成為現實權利取決於公民的自覺和自願意識;與權利意識相對應的義務意識也與公民的自覺和自願意識相關聯。(2)以德治國需以依法治國為補充與保障。以德治國著力於通過提高人的內心覺悟和建設人的動機文明,來端正人的文明行為;依法治國則著力於通過約束人的外部行為和建設人的行為文明,來開掘人的內心文明。以德治國著力於建設個體文明,通過榜樣的力量促進社會主義群體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國則著力於建設群體文明,通過群體文明的提高,防範、震懾個體的越軌行為。以德治國著力於強調人的義務意識、責任意識,依法治國著力於維護人的權利,強調人的權利意識,兩者相得益彰。 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作為兩種基本社會調整手段,二者具有同一性。首先,二者具有共同的社會階段基礎和經濟基礎;其次,二者都體現了人民主權的政治思想,都體現了人類文明和進步的時代風尚。再次,二者有共同的歷史使命和奮斗目標。它們都要創造和保證有利於經濟發展、政局穩定、社會安定的良好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實現人際關系和諧,人們生活幸福,都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但兩者存在明顯區別:第一,兩者調整范圍不盡相同。法治的重點是人的外在行為,德治的重點是人的內心世界;第二,兩者的具體內容不同。法律既規定人們的義務,也規定人們的權利,並重視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道德則著重強調人們的義務,提出許多要求,但並不強調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第三,兩者的調整機制或方式不同。道德是一種「軟約束」,法律既靠人們自覺守法來實現,也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通過外在的力量,強制人們遵守,是一種「硬約束」。道治「本」,「法治標」,兩者各有優勢,而同時存在不足或缺陷。法律本身來講,由於其與社會利益關系的平衡與利益矛盾的多變相比,具有制定遲緩和修改滯後的性質;其次,法律規范的封閉性使其缺乏廣泛的滲透力;再次,法律更多是補救性的懲治,缺乏防治性的勸導;第四,法律和司法的不完美直接影響法律的效力,以道德本身來看,道德的約束是非常脆弱的;其次,現代經濟社會高度利益性和多元利益的存在,社會主體在具體利益的引誘下,驅動下的行為選擇往往忽視道德。因此兩者的不足更決定了二者確實存在互補性。兩者的有機結合能夠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所以,要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結合起來,使法律和道德在內容上互相銜接,相互協調,在作用上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充分體現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優秀歷史文化傳統與時代潮流、社會主義文化與經濟、政治的同一性。(二)依法治國對以德治國有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社會主義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人們的行為,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健康發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第一,在立法上,通過道德法律化保障道德規范的實現。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一是立法將一定的道德規范直接上升為法律規范,即通過禁止性義務性的法律規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規范,如婚姻法中的子女贍養父母、父母撫養子女並不得遺棄等規定,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直接模式。二是立法規定法律主體必須遵守一般的道德規范的原則,使一般的道德規范成為具有某種法律屬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則。如民商法中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三是立法規定準用性道德規范,使其成為國家立法的有利補充。如我國民事司法實踐中不乏其做法。通過道德法律化,保障了道德規范的實現。第二通過強化執法和司法,促進道德規范的培植。缺乏嚴格的執法和司法的一個盜賊橫行、動盪不安、社會分配嚴重不公的社會里,公民的良性道德就難的形式,道德就缺乏有效的屏障和依託。第三通過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和對合法行為的保護,提高人們的道德觀念。現代社會關系日益復雜,不同階層、不同集團之間存在不同利益要求的矛盾,市場經濟的弊端給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也帶來了消極影響,如製造假冒偽劣產品、偷稅漏稅、利用合同詐騙錢財、貪污受賄等等。社會主義法治通過制裁經濟、民事違法行為,嚴厲打擊刑事犯罪,不僅懲治,教育違法者,還能起到教育和警戒其他社會成員的作用,使社會保持良好的道德風尚。第四,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是道的保障。我國憲法和其他法律也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做出了系統規定。如《合同法》、《民不通則》、《反不正當競爭法》要求遵守公序良俗、商業道德、誠實信用等;《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反映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教師法》、《法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中規定有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這些法律規定,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對於傳播道德,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三)以德治國為依法治國提供堅實的思想政治保證。首先,社會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標准和推動力量。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現實要求我們知心朋友從思想上道德保證切實遵守法律,同一切違法亂紀的思想和行為作斗爭。要看到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低下,那麼不論有多麼苛刻嚴厲的法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和管理問題,不能長治久安。其次,社會主義道德制約著社會主義法治的完善。道德的自覺約束與法律的強行約束是否相制約,也可以互相轉化,某些道德規范需要適時提升為法律規范。在法律未涉及的領域,道德就在其中起到一個補漏的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規范不能適應新的實際,而新的道德規范還沒有形成,因而一些領域和地方,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出現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主義滋長蔓延。必須要實行法治。所以,以德治國並非是要以德治來代替法治,而是要強化和實現法治。只有在衽法治的同時,實行德治,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設,作為法治的後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依法治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較高層次。 法律與道德各有其巨大作用,也各有其顯著缺陷。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統一起來,能發揮更大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法律與道德在起源和發展上有某些共同點。道德與法律均起源於風俗習慣。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指出:當文明開始以後,希臘人、羅巴人以及希伯來人的最初法律,只不過是把體現於習慣與風俗之中的他們前代經驗的結果變為法律的立法而已。恩格斯也曾經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這說明,某些法律是由道德習慣轉化而來的。第二法律和道德都是用來維護和調整社會關系的。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法律體系中,有許多律令吸收了封建道德規范。我國魏晉隋唐法典中,除律令正文外,還附有「十罪」「十惡」的條目,其中的「數」、「者」、「睦」、「義」等,就屬於道德規范。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些道德規范同時也有法律效力。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中有「愛國主義」,「愛國主義」就有法律方面的內涵。一個人不愛國就會受到道德譴責,嚴重的有損國家和民族尊嚴的行為,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法律與道德在作用上相互憑借,相互補充。統治階級用法律推行道德,用道德維護法律,這就所謂的「德威並施」,「寬猛相濟」。道德可以用來防範尚未發生的違法行為,而法律則可以用來制裁已經發生的違法行為,以所謂「禮者禁將獎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我們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有利於提高人們遵守社會主義道德的自覺性,而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又有助於增強人們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此外,某些法律手段不宜解決的問題,可以用道德手段解決,而有些社會問題道德手段不行需要用法律手段解決。

C.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是什麼

依法治國是最根本的治國方略。以德治國是在依法治國基礎上,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民主政治建設領域,規范人們行動的標准首先是法律。在道德標准與法律標准發生沖突的場合,在個人權威與法律權威發生抵觸的情形下,最終應當堅持法律的立場,依法辦事。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屬於不同的范疇。社會主義法治與道德本質是一致的,產生於同樣的經濟基礎,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兩者分屬於不同的范疇:法治屬於政治建設、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精神文明。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互促進。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載體,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充分實現,有利於社會主義道德的推行,有利於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推行以德治國,社會主義道德水平普遍提高又必然促進社會主義法治的有效實現。

依法治國的意義:

1、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3、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4、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6、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D.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的實例

法治之法必須是符合最基本道德規范的普遍善良之法,而不是脫離道德以外的法律;以德治國(德治)的道德必須是以現代的道德觀為基礎的,而不是我國傳統的道德為基礎。在法治的原則之下以現代的道德觀念為基礎的德治是統一的,二者具有互補性和不可替代性。

1、依法治國需以以德治國為基礎。

這首先是因為道德是立法的基礎,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來源之一,先進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價值目標之一,良好的道德規范是評價法律規范善惡的主要標准之一。

其次是因為道德是執法的基礎,法律規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確地把握立法宗旨,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能否恰當地運用這一權力,則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

2、以德治國需以依法治國為補充與保障。

以德治國著力於通過提高人的內心覺悟和建設人的動機文明,來端正人的文明行為;依法治國則著力於通過約束人的外部行為和建設人的行為文明,來開掘人的內心文明。

以德治國著力於建設個體文明,通過榜樣的力量促進社會主義群體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國則著力於建設群體文明,通過群體文明的提高,防範、震懾個體的越軌行為。

(4)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的關系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要意義

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不斷探索和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做出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認識的升華,是我黨在新形勢下對執政治國經驗的最新總結。

認真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江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思想,對 於開創讓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E.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

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輔相成,依法治國應是主流,以德治國是法治的補充.用法律去約束人的行為,而用道德去約束人產生行為時的心理.並且有些事違反道德,但並不犯法,所以需要道德來補充.

F.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區別與聯系

一、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區別:

1、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德治屬於思想建設;

2、法治強調權威性和強制性,德治注重感召力和勸導力。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聯系:

1、依法治國是最根本的治國方略,以德治國是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2、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屬於不同范疇。前者屬於思想建設、精神文明,後者屬於政治建設、政治文明。

3、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互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充分實現,有利於社會主義道德的推行,社會主義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進社會主義法治的有效實現。

G. 簡述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

依法治國需以以德治國為基礎。這首先是因為道德是立法的基礎,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來源之一,先進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價值目標之一,良好的道德規范是評價法律規范善惡的主要標准之一。其次是因為道德是執法的基礎,法律規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確地把握立法宗旨,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能否恰當地運用這一權力,則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證據採信方面的自由心證權,能否恰當地運用這一權力,則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再次是因為道德是守法的基礎。大多數人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礎;權利是現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將法定權利兌現成為現實權利取決於公民的自覺和自願意識;與權利意識相對應的義務意識也與公民的自覺和自願意識相關聯。(2)以德治國需以依法治國為補充與保障。以德治國著力於通過提高人的內心覺悟和建設人的動機文明,來端正人的文明行為;依法治國則著力於通過約束人的外部行為和建設人的行為文明,來開掘人的內心文明。以德治國著力於建設個體文明,通過榜樣的力量促進社會主義群體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國則著力於建設群體文明,通過群體文明的提高,防範、震懾個體的越軌行為。以德治國著力於強調人的義務意識、責任意識,依法治國著力於維護人的權利,強調人的權利意識,兩者相得益彰。

熱點內容
行政法學歷年試題 發布:2025-01-20 03:46:34 瀏覽:516
法官和律師座談 發布:2025-01-20 03:38:35 瀏覽:220
勞動法就是個 發布:2025-01-20 02:46:29 瀏覽:599
行政法姜明安百度雲 發布:2025-01-20 02:37:57 瀏覽:364
快餐店的規章制度及崗位職責 發布:2025-01-20 01:58:03 瀏覽:431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