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兮道德經
『壹』 道德經——翻譯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講的是禍福相依的道理。在這個世界裡,有個根本的規律,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就是說,陰陽是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相輔相成的。依據這個原理來推斷:好事可以轉化成壞事,壞事可以轉化成好事;善良可以轉化成邪惡,邪惡也可以轉化成良善。再深刻一些來看,禍中包含著福,福中包含了禍;善中包含了惡,惡中也包含了善。用偏執的心態,又怎麼能看得清這顛顛倒倒的夢幻泡影和人間常態呢?所以宗教上常說:善非善,惡非惡,福非福,禍非禍。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當站在更高的宇宙觀的基礎上來看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問題,用平常心來應對萬事萬物,不要為一陰一陽的假象所迷惑。
『貳』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體現了老子的什麼思想
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福與禍沒有絕對的差別,福可以是禍,禍也可以是福,它們都可以相互轉化。
『叄』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福與禍並不是絕對的,它們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自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
原文如下: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如下:
政治寬厚,人民就淳厚;政治嚴苛,人民就狡黠。遭遇災禍,福祿倚靠著;得到福祿,災禍潛伏著。誰知道最終結果?這沒有定準。正再轉變為邪,善再轉變為惡。人們對這種正反變化的道理迷惑不明,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因此聖賢的人方正卻不割疼人,銳利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芒萬丈卻不刺眼。
(3)禍兮道德經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道德經》內容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肆』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核能,是人類新開發出的一種清潔、無污染的新能源,核能的開發和利用具有廣闊的前景。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核能的開發與利用也潛伏著巨大的風險,日本的9.0級特大地震引發的核泄漏已為我們敲響了警鍾。因此,我們在用它來為我們造福的同時,還得努力規避它的風險。
『伍』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是什麼意思出自何處
意思是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結果。暗示人們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志得意滿,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百折不撓,勤奮刻苦,可變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的道理。
出自——戰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講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講的對立統一矛盾。
(5)禍兮道德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陸』 老子那句話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這句話怎樣是正確的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釋義:
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
暗示人們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志得意滿,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百折不撓,可變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的道理。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6)禍兮道德經擴展閱讀
辨析
在生活中,人們應該將「禍」「福」對立統一起來,有了「禍」要想到與之對立的「福」,有了「福」要想到與之對立的「禍」,並且要從「禍」中看到「福」的希望,從「福」中看到「禍」的存在。
這樣才能較好地處理「禍」「福」矛盾。反之,如果人們不能把「禍」「福」對立統一起來, 認為「禍」就是「禍」、「福」就是「福」,而看不到「禍」還能帶來「福」、「福」又能帶來「禍」,從而在處理「禍」「福」矛盾時就很可能沒有良好的心態和處事方法。
參考資料
網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柒』 《禍兮福兮》原文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翻譯:
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即提示了它的寓意。
靠近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
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於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
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
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徵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餘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7)禍兮道德經擴展閱讀:
解釋
指禍福互為因果,互相轉化。即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 也作【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也簡作【禍福倚伏】,【禍福相隨】,【禍福相依】。
出處
《老子》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是災難、壞事的意思,福是好事,依是依存,伏是潛伏。
大家常用的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無為是老子的思想。
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意思,不過也不是光順應自然自己不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老子的思想含有樸素的辨證法思想,老子在這句話里闡述了「禍」與「福」的辨正關系,是中國人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哲學思想。
所謂:「居安思危」、「苦盡甘來」、「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晴帶蓑衣飽帶干糧」等等,這些常掛在中國人嘴邊的話語里都蘊涵了這種哲學思想。時時提醒我們: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頹廢。
另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具體例子實在是很多。
『捌』 老子說:福兮( ),禍兮(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意思是,禍是造成福 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 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 禍,禍也能變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