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律的議論文

道德與法律的議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4-04 16:35:29

1. 以法律與道德為話題的作文給幾篇,好的再加30分!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 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 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 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 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許多人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報紙上看見一條反面的新聞:「某地區奧運火炬手在繞過捐款箱後,把一隻空的手放在箱子邊,什麼也沒捐。」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沒有錯,他們已經捐過了錢,只是幾位記者沒拍到照片,就讓他們空大波,指責聲,叫喊聲,責罵聲,不絕於耳。經事後調查,火炬手並著手再走了一邊。這件事讓火炬手很郁悶,人民很納悶,也讓社會充滿了疑問,這記者怎麼這樣呢!我則感到很氣憤,媒體本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更加了解社會,卻報道出這么一條消息,又和報假新聞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拿災區人們的利益開玩笑,是對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對社會的形象的嚴重損害!實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現,而這家媒體卻連這點道德都做不到,還怎麼再談自己的信譽呢?
這是道德負面的例子,通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現,我們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雙手,推開封鎖在心裡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著無數純潔的心靈。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范,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准。有些人以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難,其實只要你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也很簡單,道德就是誠實守信用,不貪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記得有一次,我坐公交汽車去姥姥家給姥姥過生日,我剛找到一個位子坐下來,就看見一個老奶奶顫顫巍巍地走上車來,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臉上露出一絲難色,我心理想:我該不該給老人讓座呢?如果讓了,別人會不會說我出風頭?不讓座,萬一老奶奶站不穩,摔著怎麼辦。我心理就像有一個小天使和小惡魔一樣: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做一個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惡魔說:「別聽她的,萬一讓了座,別人說你出風頭怎麼辦?再說了,坐這兒多舒服呀。」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老師上課時不是經常說要尊敬長輩嗎?」「不讓!」「讓!」「不讓!」「讓!」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在校園里拾到了5元錢,我便交給了老師,老師誇我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雖然只是5元錢,但是,它在我心裡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記……想到這兒,我便鼓起勇氣對老奶奶說:「奶奶,您坐這吧老奶奶感激的對我說:「真是個好孩子。」我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 我決定以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匯成的一個個心靈,它們照亮起未來迷茫的路,未來屬於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中國人。
師是一個古老而永恆的話題,尊師是一種美德,尊師是一種優良傳統,我們要發揚這種優良傳統,我們要尊師。
一次我接到同學的電話,邀請我去他家。我一進他家的大廳就看到:「天地君親師」這五個大字。「天地君親師」,這里的「親」就是「尊」的意思,而「君」指的是皇上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尊師,地尊師,君尊師,人人都尊師。你看,連平民百姓都尊師,由此可知,尊師是一種優良傳統,我們要發揚這種傳統,我們要尊師。
有一個故事,名叫《程門立雪》,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講的是一位名叫楊時的學生,有一個問題不懂,就特地趕去請教老師。誰知老師正在睡午覺,他就讓看門的門童不要打擾老師,自己冒著鵝毛大雪站在門外等老師睡醒,再問老師。楊時是一個尊師的典範。後來,楊時有了很大的成就,成了一位學者。古人都知道尊師,今人還不應該尊師嗎?我們要向楊時學習,我們要發揚尊師的優良傳統,尊敬老師。
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也很尊師。「徐特立」就是毛澤東的老師。後來,他參加了革命,參加了共產黨,在革命隊伍中得以鍛煉成長,當了主席。但他永不忘師恩,在徐特立先生六十歲生日時,毛澤東主席給徐特立先生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毛主席多麼尊敬老師啊!毛澤東主席也是尊師的典範。連偉人都這樣尊師,由此可見尊師是優良傳統,是一種美德。連偉人都這樣尊師,我們有理由不尊師嗎?
尊師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如果你尊師,老師就會喜歡你,就會把更多的時間給你,甚至把他所有的知識傾囊傳授給你。有很多名人都是由於尊師,所以得到了許多知識,終而成為名人。就說前面的楊時吧,由於他尊敬他的老師,得到了老師的賞識,老師便把自己所有的知識向他傾囊而授,這就是楊時為什麼會成為學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此可知,尊師可讓人獲益。學生以學為主,我們沒有理由不尊師。
相反,有的人不尊師,讓老師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從而冷落你,甚至不願教你,對你愛理不理的,這樣的學生總是一無所成,什麼也學不到,空手而歸,而後就痛苦地生活,平庸而去,給自己留下的是終身的遺憾。
從古至今,這樣的正反事例數不勝數。它無不啟示我們要發揚尊師這一優良傳統,它無不啟示我們要尊師。
同學們,為了我們擁有更美好的明天,我們一定要尊敬老師

2. 有關法律和道德在社會文明發展中的作用1000字左右作文

前記:在生活水平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豐裕了,社會文化繁榮了,然後,人們的道德水平卻大大降低了,似乎日漸忘卻了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等道德品質了,針對這一現象,我希望通過這一篇文章來呼籲人們提高道德水平,關愛他人!

縱觀華夏歷史,中華自古以來就是傳統的美德之邦,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的道德品質卻日益淪喪。翻看一頁頁新聞雜志,那麼多關於「冷漠」、「道德缺失」「食品問題」等字眼進入了眼球,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著中國人的道德心怎麼了?我想,「感動與疼痛並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中國人應該拾起一個友愛的心靈,建設一個有道德的世界。

眾所周知,一個沒有道德的人就猶如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一個不懂得尊重生命的人就猶如一個不經洗禮的心靈。康德曾說過:「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然而,最近一些火熱的新聞事件警醒了我,案件一是這樣的:06年,彭宇出於見義勇為將跌倒的徐老太太扶起,卻無奈被徐老太指認是撞人者,並告上法庭,索賠13萬多。時至五年之後,案情才終於水落石出,彭宇也洗清了自己無辜的罪名。案件二是這樣的: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南海黃岐,兩歲女童小悅悅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貨櫃車碾過。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對此不聞不問。最後,被撿垃圾的陳賢妹抱起並送醫院,但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去世了。留下了人們無止息的悲傷,也讓國人對中國社會道德的反省。

縱觀上述案件,這讓我們看見了在中國的法治發展不斷挑戰著道德的進步,日益進步的法治文明換來了道德的忽視,換來了人們見義勇為的淡化,換來了對生命權利的漠然。道德滑坡五十年的噩耗,不得不要求我們重拾那份友好互助的美德,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讓冷漠遠離人們,讓助人為樂成為美德。

實踐貴於理論,中國人一定要重新樹立一份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心靈,才能避免悲劇再次發生。首先,學會尊重和善待生命。世上的每一個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我們沒有理由漠視他/她,小悅悅的悲劇是國人對生命的踐踏,活在世界的人們,要手把手、心連心的相互支持。其次,學習傳統美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樹立健全人格。從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祥林嫂,再到如今的彭宇被控告,小悅悅被碾壓,他們的悲劇,從側面反射出了國人人性扭曲、美德退卻的現狀,所以,必須以道德教育來匡正人們的道德,去凈化人們的靈魂。最後,牢記法律制度,樹立良好道德觀,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疑問困擾著人們,拿起法律的手段去行善,規范的助人,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總而言之,接二連三的社會道德問題還在繼續,「瘦肉精」「染色饅頭」「地溝油」「人造蛋」等一例例震撼人心的案件拷問著人們的良知,匡正和規范人們的行為是當下最重要的任務。

中華美德要歷代傳承,禮儀之邦的優良美德卻在21世紀被踐踏。呼喚著退卻的美德,談論著中國的社會道德,捫心自問自己的道德良知。才發現,美德對於社會的發展是何等的重要。拾起迂腐不堪的渾濁人性,拋出不法的道德行為,誠心舉起靈魂的標尺來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事物。讓我們呼喚退卻的美德,讓我們的社會、我們活著的中國多一些陽光多一些和諧吧!

後記:這是一篇針對當下一些社會問題而寫的文章,本文主要側重談論了關於中國人社會道德退卻,道德心冷漠的現狀,目的是為了呼籲更多的中國人拾起道德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

3. 法治與道德的作文(400字)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許多人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報紙上看見一條反面的新聞:「某地區奧運火炬手在繞過捐款箱後,把一隻空的手放在箱子邊,什麼也沒捐.」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沒有錯,他們已經捐過了錢,只是幾位記者沒拍到照片,就讓他們空大波,指責聲,叫喊聲,責罵聲,不絕於耳.經事後調查,火炬手並著手再走了一邊.這件事讓火炬手很郁悶,人民很納悶,也讓社會充滿了疑問,這記者怎麼這樣呢!我則感到很氣憤,媒體本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更加了解社會,卻報道出這么一條消息,又和報假新聞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拿災區人們的利益開玩笑,是對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對社會的形象的嚴重損害!實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現,而這家媒體卻連這點道德都做不到,還怎麼再談自己的信譽呢?
這是道德負面的例子,通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現,我們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4. 做一個有道德懂法律的當代大學生的議論文

您好:
社會公德是每個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的標准、原則和規范的總和.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起碼、最基本的准則,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主要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內容.大學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傳播者,又是社會文化的創造者,應該在社會公德方面體現出較高的素質.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會公德教育逐漸重視,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後,各學校積極宣傳、貫徹落實,取得了明顯成效.大學生社會公德問題現狀,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他們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並關注世界的發展變化,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他們熱心公益活動,開拓進取,勇於奉獻,能夠在行為層面上很好地踐行社會公德,表現出較強的社會公德觀念和社會公德意識.
但是,在目前復雜的環境中,一些不良的社會公德傾向在大學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蝕著意志脆弱的大學生的心靈.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學習不夠努力,遲到、早退、曠課、考試作弊惡習,甚至抄襲剽竊他人論文成果;誠信意識淡薄,助學貸款久拖不還;不注意公共衛生,在教室里、校園內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不愛護公共財物和公共設施,隨意刻畫桌椅、踩踏牆壁、撕扯圖書資料、損壞公物的現象時有發生;不注意節約,浪費水電的現象嚴重;上課隨意接打電話,既不尊重老師,又影響他人聽課;公共場合學生情侶過分親密;集體主義觀念不強,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缺乏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等等. 因此,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的正面引導和教育,對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社會公德的培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對思想品德,道德修養等重視不夠,特別是對社會公德教育缺乏計劃性、長期性,加上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家長的溺愛,成長的環境往往一帆風順,可謂是「溫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們自私、冷漠、懶惰、目中無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近年來大多數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們的成績,重視智力開發,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導致部分學生人格不健全,出現了「有知識缺教養」等現象.而多數學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內容重理論、輕實踐,教育目標理想化,教育過程抽象化,學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實踐,道德行為能力不強,進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現象.
對於大學生應當如何遵守社會公德問題,涉及兩方面:
1.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怎樣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范?
2.如何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范 .
高等學校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和輻射源.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質,對宣傳、維護社會公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社會公德與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實踐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大學生應該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范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1)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參加志願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大學生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踐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范、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既可以參加學校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德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到什麼是符合社會公德規范的言行,什麼是不符合社會公德規范的言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並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2)從小事做起,從小節改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范.社會公德所規范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略,而它一旦被社會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所忽視,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因此,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踐行社會公德並不難,提升敬人禮讓的境界同樣不難,比如,見到老師長輩主動問候是講社會公德;乘坐公交車主動為老幼病殘乘客讓座是講社會公德;在銀行、郵局等公共場所排隊時自覺站在「一米線」外是講社會公德;最後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是講社會公德;外出旅遊時不在景點設施上隨意刻畫是講社會公德,等等.社會公德的境界,就是在這些不起眼的一舉手一投足間慢慢升華的.
人之立身,所貴者在德.在我們當今以德治國、依法治國的形勢下,發揚助人為樂,扶貧助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更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但是在高度發達的現在社會里,不注重社會公德的人卻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區,很多遊人都嫌麻煩,隨手把垃圾丟在地上;一些居民區的居民們習慣地將垃圾棄在馬路旁,他們想反正有清潔工打掃,又何必多此一舉呢!假如,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抱著這樣的態度,那麼我們的社會還能美好嗎?我們還能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嗎?還記得這么一個事實:有一個城市的一個負責某條街道的清潔工生病請假了三天,結果,街道旁,;垃圾堆積如山,發出陣陣臭氣!這可真叫我們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覺那麼一點,我們就會擁有整潔的環境,也可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而不是污濁的空氣,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個企業如果都能改善廢水處理和廢氣污染,他們就不僅會獲得大家的信任,而且產品也暢銷.如果發揚社會公德已蔚然成風,我們的祖國定會是人們互幫互助,生活美滿幸福,環境整潔清新,風景優美怡人的國家.
從現在開始,大家彎下腰撿一點垃圾,伸出手幫助一下弱小,只要發揮這么一點公德心,我們的明天定會更美好
希望能幫助到您

5. 道德與法治作文素材

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6. 關於道德與守法的作文

我們應該怎樣守法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其實,法律就是一定的規則,它告訴我們,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
從小知法、守法,對同學們來說非常重要。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里如果還不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以致到了以後採取手段去改的時候,它們已經紮下了根,永遠也拔不掉它們了。」
那麼,要想從小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好孩子,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走斑馬線,不闖紅燈,走天橋,不走地道,不跨欄桿,收銀台前排隊……
往大了說,首先要懂法.學習一些法律常識.就說我們吧,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應該經常翻閱《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規,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守法,是每個公民必備的道德品質,是現代社會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只要我們都能增強法律意識,知法、守法,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所以,我們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遵紀守法是一種被人們公認的美德,而遵紀是守法的基礎,希望同學們能遵紀守法,嚴以律己,從小事、從自身做起。

7. 一篇關於道德與法律的作文

社會轉型期的道德建設需要道德立法
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與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同樣地與法律相聯系。但縱觀進入社會轉型期後的我國法制建設工作,大多數限於經濟行為的規范,很少和道德建設相聯系,而道德建設,如上所述,又偏重於思想意識規范的「軟」建設。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建設社會效果的不盡人意,就帶有不可避免性。因為在社會轉型期,人的道德觀念最容易混亂,這可以說是一個規律。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較易形成一種普遍的精神信仰,而轉型期的社會恰恰破壞了人的普遍的精神信仰,沖擊了人們正常的信用關系以及行為選擇的預期。我國的社會轉型是從經濟到政治到思想的全方位轉型,舊的信仰體系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與此相適應的新的信仰體系又尚未建立,導致目前的社會處在一個精神信仰較為混亂的價值失范階段。社會轉型是一個過程,同樣,新的信仰體系的確立也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如果對有些人經常出現的嚴重的缺德行為或由於無德而引發的無序行為不給予及時、有力的制裁,這只能加大居心不良者投機冒險的僥幸心理,變本加厲地違法損德,從而偏離輿論的走向和價值取向,使這些人的行為更加無度,形成惡性循環,給轉型期社會的穩定帶來威脅。實踐證明,當有些人不能選擇正確的價值方向,尤其是不能將自己的行為控制在道德所允許的范圍時,法律的規范和強製作用是絕對必要的。因為這類行為的主體對非強制性的說教這一「批判的武器」自然是「充耳不聞」,而訴諸強制性的制裁這一「武器的批判」則能迫使其不敢擅自為惡。因此,要發揮社會轉型期道德的規范和強製作用,就必須進行道德立法。所謂道德立法,也就是指國家的立法部門將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為社會所必需的道德規范上升為具有國家意志性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其目的是促使社會成員更好地道德規范,以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它作為加強「硬」件建設的一項具體措施,是社會轉型期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
道德立法為社會轉型期的道德建設所需要,不僅表現在如上所述,而且還表現為在這一時期社會個體道德生長的外部動力上。人,既是道德建設的主體,也是道德建設的客體。誠然,人的意識自覺、意志自由是人類的尊嚴和驕傲之所在,但無數經驗事實還是證明這一點,人的自由和自覺並不是絕對的,在統計數字上,絕大多數人仍然難以超越人自然本性和種族遺傳所決定的種種需要。如吃、穿、行、性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他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顯然,個體的人只有先設法獲得這些需要的滿足,然後才談得上生存和發展。在我國的社會轉型期,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的上述需要,可以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表現得強烈和迫切。但是,作為道德的基礎卻是社會的整體利益,它體現的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要求而非社會個體的特殊願望,它具有超越社會個體普遍性和相對獨立性,它所體現的共同利益與社會個體的直接的、具體的個人利益相比,表現出間接性、抽象性以及由此而產生虛幻和異己的性質。這就決定了道德社會對個體來說,具有外在的他律性。而「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①唯有達到自律,即在社會道德轉化成為社會個體道德,成為個體道德的需要時,道德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
但是,人的道德自律精神不是天賦的,而是在後天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它不僅需要一定的經歷、體驗、知識作基礎,而且需要相當程度的理性思維能力和自我意識為前提。這就意味著,一個社會無論何時也無法使人人都同時具有自律精神。未完成社會化過程的青少年且不說,就是成年人,若是他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不健全,或與社會道德規范有偏差,也同樣不會自覺地尊重社會道德。因此,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個體道德的內化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對那些嚴重缺乏道德自律人給予法律制裁,正是使他這一內化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這不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或推測,而是被無數的心理學實驗所反復證明的事實。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的形成,起初是出於對「制定」道德律令的成人權威的敬畏才遵守道規范的,而成人權威的樹立,責罰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具體地說,兒童之願意堅守道德,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種種不快的責罰,包括免受皮肉之苦。這就告訴我們,兒童的道德成長過程是由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轉化過程。在這一轉化過程中,責罰是其必不可少的動力條件。事實上,兒童與成人的年齡差別不應成為否定上述結論在成人道德建設中具有同樣適用性的理由。因為道德的生長並不是年齡增長的函數,而是基於利益需要和個人利益與社會共同體利益的差異和矛盾,而這些都是永遠存在的。社會轉型期個體的道德生長並非是隨著年齡的自然增長而到某一特定階段便告結束,否則,我們只好得出每一個成人都已達到至善的謬論。成人仍有一個道德生長的繼續過程,這一過程仍表現為由他律到自律的發展趨勢。既然如此,那麼,在這一繼續內化的過程中,就仍離不開以利益為基礎的法律制裁。「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②利益的動機是社會個體行為背後的根本動因。而社會轉型期的道德立法,正是在行為主體因其不道德行為或惡劣的品質在受到國家執法部門的制裁時,它作為一種強大的外部壓力,迫使行為主體在以後的道德生活中,不得不慎重考慮自己所選擇的行為及其由此產生的後果,並基於這一物質和精神利益得失的考慮而改邪歸正、棄惡從善。同時,也對那些處在道德素質較差層次的人產生一定的威懾作用,從而使其覺得「……無美德是痛苦的」。③實踐證明,對嚴重失德的人,社會應該使其體驗到不幸。如果惡人和惡行得不到應有的制裁,惡行就會因缺乏約束而橫行無忌,這已成為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總之,社會轉型期人的內心信念的確立、自律意識的形成、道德義務的篤行、道德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定的道德上的強制性。在社會轉型的初始階段,在人們的規范意識普遍還比較缺乏的時期尤其如此。只有當人們具備道德自覺的能力時,道德規范才會對人們行為有普遍的約束力,道德立法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因此,要加速社會轉型期社會個體道德生長的外部動力,達到道德建設的理想目的,就必須走道德立法的路子。

8. 寫一遍道德與法律的500字作文

讓法律在心間長駐
我們生活在法制的國度,處處需有法,處處需遵法,而作為青少年,我們要應該讓法律在心間長駐.
因為重要,所以學法
我們從初中開始便開設了法制教育課程,法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通過學法,我們對法律有了逐步的認知,法制觀念也由此提高.我們懂得了在法律范圍內什麼事該幫,什麼事禁止做.怎樣行使權利,如何履行義務……而假如我們是法盲,也許在觸犯法律後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由此產生的後果就必定嚴重了,據統計,在各類犯罪人員中,不知道什麼是違法行為或不懂法的人數占總數的一半以上.所以,學習法律是我們立足於法律社會的基礎,是創造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因為重要,所以守法
遵守法律和憲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俗語有雲:「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法律的制定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所以為了社會的安定,更是為了我們自身,我們必須自覺守法.而且法律所規定的內容,必定是著眼於公民的利益,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反對,沒有理由不遵循,更沒有理由背道而馳.雖然我們有追求個性的自由,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能標新立 異,無視法律的存在.與法律抗衡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自毀前程.在我們身邊,同齡人知法犯法的例子不勝枚舉,而為了燦爛的明天,我們能不守法嗎?
因為需要,所以用法
我們都曾做過這樣的一道題目:當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該怎麼辦?回答是: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我們是這樣說的,但未必能完全做到.當我們真正遇到類似的事時,經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而放棄了行使權利.殊不知,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是不明智的,是縱容他人的錯誤行為.既然我們學習了法律,就要善於運用,以法律之矛,攻違法之盾,敢於與黑暗勢力作斗爭,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
法律是和諧之基,有了法律社會才能發展進步;法律是文明之花,有了法律公民才能提高素養;法律是實踐之果,有了法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因此,讓我們一起學法、守法、用法,讓法律在我們心間長駐

9. 一篇《道德與法》800字的議論文

法律與道德 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並以之為行為的最高准則。「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2]」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統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守法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靈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願守法,由強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綜觀人類社會發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會,該社會場景下的市民對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強。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規則)至上,首先是他們習慣於信賴法律規則;更重要的電子商務資料庫是他們有條件通過法律規則來保障自身權利實現的最大化和對政府權力控制的具體化。這是因為「法律規則是一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公共權威,而非人格權威、特權威嚴及親情,在調整社會向高層次發展中,能自動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權的侵害,使社會在嚴密的規范化、制度化的良性運動中,形成一種高度穩定有序的秩序和狀態;其次,法律規則對人們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個人之間、個人與政府及組織之間有一種默契,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這種『默契』和『調節機制』經法律的確定性配置後,能促成人類生活的高度和諧,予以人的自由與尊嚴最大化保障,讓人有絕對的權力,不依賴於階級或國家,設計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模型。」[3]因此,要提升一個國家公民整體的法律素養,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傳授給公民法律知識和培育其法律意識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進社會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進程。勿容置疑,作為造化育人的高等學府,主導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塑造「現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職責。然而,近年來一升再升的大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告示:校園並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廣州市司法局的吳雲南等同志對廣東全省49所普通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這49所普通高校曾有違法和犯罪的學生626人,約占同期在校學生總數的干分之二。浙江嘉興市秀洲區人事勞動保障局兩名公務員2003年4月3日下午在辦公室里遇刺。警方確認,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時年22歲,是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應屆畢業生。原來,他在該區公開招考公務員中,已通過筆試、面試,但健康檢查不合格,未被錄用。因情緒悲觀,產生報復念頭,遂遷怒於人事部門的招考人員,最終導致行凶殺人。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區檢察院掛牌成立了全國首家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南京10所高校成為首批中心成員。之所以要建立這個「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是因為該院通過調查分析發現,2001年該區在校大學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並且還得出結論,大學生犯罪大多是因為不懂法。
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大學生犯罪數據,能夠予之以較為恰當的解釋是:現行的學校「法制教育」課,根本沒有讓學生真正懂法。正如「硫酸傷熊」案當事人劉海洋(清華大學學生)所言:「我們上大一就學了《法律基礎》課,學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用試劑燒傷動物園里的動物是不是違法就不清楚了,從這段心語中,也許會讓我們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檢討意義的啟示,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法律與道德 法制教育的認識定位要變革。 根據我國官方的有關文件精神及實踐做法,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於「德育教育」,並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法制教育」次第於「道德教育」的認識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把法 制教育視同為道德教育,事實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還將至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沒。正是受這種不合理認識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大大小小的高等學府里,很難看到獨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其結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切實實的開展。
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均系屬於社會價值教育范疇,它們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從聯繫上講,兩者的目的同一的,都是為了培養適宜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從區別上講,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我們說提升人的品質,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麵塑造,益於採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從屬於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屬於法制教育的問題。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發揮,需要建構一個屬於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化。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現行的所謂「法律教師」,不少為「半路出家」,甚至是從未接受過法律專業教育的政工幹部,此番情景下「出爐」的「弟子」會有多少法律素養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等學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乾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第三、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調整。高等學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識(法律技能),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通過法學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在思想上樹立起法律權威;要通過講解和介紹憲法,使學生了解憲法是民主制度的產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結合不同專業,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部門法,培養學生守法、護法、用法的知識技能和自覺意識。
目前,不同類別的所有高校,強行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來應付「法制教育」,由於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於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於「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電子商務資料庫:57:;4%2!!;*;)"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融入大學生的內在性需要。 第四、法制教育的實施方式要要改進。高校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規律。法制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和「消化」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願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民主、正義、效率、公平等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事實上很難奏效,較適宜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

熱點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