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社區理念

法治社區理念

發布時間: 2022-04-04 19:20:55

❶ 如何打造平安法治示範社區建設和平安法治服務中心建設

從理論研究和實踐舉措兩個方面加強探索,進一步理清平安建設、法治建設、社會治理等方面的關系;堅持從謀劃部署、推進載體、工作手段、平台建設和檢查考核等方面,積極探索平安、法治相融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鼓勵基層先行先試、大膽實踐,努力形成工作經驗和創新品牌。

❷ 開展社區法制宣傳活動有什麼意義

開展社來區法制宣傳活動可源以增強社區居民的法律意識,提升居民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推動社區法治建設。

法治宣傳活動意義在於,讓法治意識深入人心,加強社區人民對法律知識基本了解,提升社區居民對法治意識的認知力,加強社區居民防範意識,做好社區治安管控力度。

加強社區面治安防控措施,減少違法犯罪,嚴密防範和打擊各類黑惡勢力,創造安全穩定的社區環境,努力營造良好社區治安環境。



(2)法治社區理念擴展閱讀:

法治宣傳教育重點內容

除了憲法,還有民法典宣傳、防範電信詐騙、精準脫貧、掃黑除惡、教育就業、醫療衛生、征地拆遷、食品安全、環境保護、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安全生產、森林資源保護、非法集資、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防金融詐騙、社會救助等等。

法治宣傳活動的主要形式

開展法律「十進」活動(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景區、進網路、進宗教場所、進家庭、進軍營),廣泛進行座談、培訓,發放法律知識讀本、掛圖。

免費贈閱《百姓法治寶典》,舉辦廣場集中宣傳、開展主題徵文、演講比賽、文藝演出,製作微視頻、微動漫、抖音,充分運用電子顯示屏、製作公益廣告等。



❸ 在社會治理理念上,要突出強調基層社區的作用是否正確

是。

基層是一個地域的概念,更是一個國家治理層級的概念。基層社會治理是在黨的領導下,運用包括政府在內的多種力量向基層轄區居民提供民生保障、公共服務、利益協調、矛盾糾紛化解、創造平安和諧舒適生活環境的活動。

基層社會治理與基層政府治理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共同點都是對基層公共事務的治理,不同點在於治理主體和治理對象有所差異。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強調的是社會力量,基層政府治理的主體是政府。

(3)法治社區理念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積極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構建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社區居民為宗旨,以建設幸福和諧美好社區為目標,推進基層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為居民群眾服務全覆蓋、社區綜合治理全覆蓋的三為三全幸福社區建設新模式。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整合優勢資源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形成網格化管理工作機制,優化服務平台、暢通民意渠道,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全面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❹ 如何提高社區幹部的法治思維能力

1、領導要對他們多教育多提醒。
2、組織參加與法治相關的培訓。
3、組織開展一些法治系列講座。
4、開展一些社區法治相關辨析。
5、每年組織一次法治相關考核。

❺ 大一社會實踐:當地居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的調查

關於順德區城鎮居民法制觀念的調查與思考
關於順德區城鎮居民法制觀念的調查與思考

順德區綜治辦 順德區人民檢察院專題組

摘 要:本文首先對關於「城鎮居民法制觀念」的問卷調查進行說明,簡要分析了順德區城鎮居民法制觀念的現狀及原因,指出居民的法制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及基層的民主法制水平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村(居)幹部隊伍依法行政的意識有待於加強,農村的法律服務與支持系統缺乏,等等。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該區城鎮居民法制觀念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居民法制觀念 現狀 原因 建議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是鞏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果和保障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是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實施農業宏觀調控的必然選擇。因此,在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進程中,如何進一步加強城鎮居民的法制觀念,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直是各級各部門關注的熱點問題。為充分了解我區城鎮居民法制觀念的相關情況,確保工作的針對性,最近,區綜治辦和區人民檢察院組成聯合專題組,通過問卷調查、與部分鄉鎮(街道)及居委會領導座談、與居民交談等方式,對我區「城鎮居民法制觀念」進行了調查。

一、關於「城鎮居民法制觀念」的問卷調查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時間:2006年8月20日開始到11月28日結束。

2、調查范圍:僅在我區各鄉鎮(街道)及其轄下各村、居委會開展。

3、調查對象:包括公務員、經商、務農、務工及從事其他職業的有關人員。共調查了412人。調查對象具體如下表:

4、調查形式:採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

5、問卷回收情況此:次調查共發出問卷500張,有效回收412張,回收率為82.40%。

(二)對調查問卷的回答情況

我們將這次的調查問卷分為基本情況調查及法律常識調查兩部分,現將各部分的回答情況簡要分析如下:

1、基本情況調查

(1)在對通過哪種途徑了解有關法律政策方面知識的問題上,各職業人員選擇情況如下表(可多選,單位:%)

依上圖所示,在各從業人員的回答中,絕大多數人選擇了「看電視」、「讀書刊報紙」作為自己了解有關法律政策方面知識的途徑,分別占總調查人數的72.57%、82.52%。而選擇「觀看有關案件的審判」、「 通過政府部門主導的普法活動,如『五四普法』等」的人員相對較少,僅分別占總調查人員39.56%、41.99%。還有2.43%的調查人員選擇了「其他」項,並註明是通過「上網了解有關法律知識」。可見,我區城鎮居民學法的自覺性較高。

(2)在對通過哪種途徑解決有關法律疑問問題上,各職業人員選擇情況如下表(可多選,單位:%)

如上圖所示,在各從業人員的回答中,占絕大多數的人員(占總調查人數的75.24%)選擇了「到相關政府部門詢問」,公務員、經商、務農、務工及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員作該選項的分別佔80.00%、71.79%、70.59%、78.85%、81.08%。34.95%、41.75%的調查人員分別選擇了「自己翻看有關法律方面的書籍」、「到律師事務所咨詢」。此外,7.04%的調查人員選擇了「其他途徑」,主要是通過「網上查詢有關法律依據」、「咨詢懂法律的親朋好友」等途徑。

2、法律常識調查

在這一部分調查中,我們設置了8個單選題和3個多選題,內容包括正當防衛、過失犯罪、監護責任、義務教育、特殊侵權、近親結婚、房產權轉讓、贈與合同、公務員范圍、公民選舉權的資格、國家機關職權分工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問題。

(1)在對8個單選題的選擇中,各職業人員選擇正確的比率如下表(單位:%)

從總的情況來看,8項單選題中,調查人員對有關過失犯罪、義務教育、特殊侵權、近親結婚、房產權轉讓等問題的答對率較高,分別為95.15 %、98.79%、97.57%、99.27%、95. 63%;而對有關正當防衛、監護責任、贈與合同等問題的答對率較低,僅分別為58.50 %、60.92 %、66.02 %。

(2)在對3個多選題的選擇中,各職業人員全部選擇正確的比率如下表(單位:%)

從上表中可見,各職業人員對有關公務員范圍、公民選舉權的資格、國家機關職權分工等問題的選擇中,全部選擇正確的比率普遍較低,分別為56.31 %、5.58%、16.99%,與基本情況中務農、務工人員學歷較低相對應的是,務農、務工人員的比率更低,務農人員分別為41.91 %、0.00%、17.65%,務工人員分別為56.73 %、2.88%、8.65%。

二、順德區城鎮居民法制觀念的現狀

通過近三個月的調查,了解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區居民的法制觀念有了較大的改變,主要表現在:

(一)居民學法用法的覺悟有所提高

近年來,隨著我區改革開放和依法治區的深入,居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因而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都有所提高。從我們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可見,居民通過「看電視」、「讀書刊報紙」了解有關法律政策方面知識的所佔比例較高。當自己有法律疑問需要解決時,占總調查人數的75.24%會積極「到相關政府部門詢問」,34.95%的人會「自己翻看有關法律方面的書籍」。此外,7.04%的調查人員選擇了通過「網上查詢有關法律依據」、「咨詢懂法律的親朋好友」「等其他途徑」解決疑問。這些表明我區居民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較高。

(二)居民的法制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經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我區居民的法制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通過問卷、座談、交流等形式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我區居民對婚姻法、房產土地管理法、義務教育、民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識了解得較多。這些法律,一是因為其與居民的生活和生產聯系較緊,二是因為它們在我區被宣傳得較多,所以在居民心目中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三)基層的民主法制水平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我區堅持把依法治區工作放在基層、放在農村,穩步推進居民(村民)依法自治,通過開展居(村)委會直選工作、建立健全農村民主決策機制、村(社區)居民會議和村(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制度、村務公開機制、村(社區)財務開支審批制度、審計監督機制,以及引入第三方規范村(社區)級財務管理等等,逐步建立與完善了基層自治機制,從而提高了基層的民主法制水平。

同時,我們在調查中也了解到我區城鎮居民法制觀念建設也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居民的法制水平仍有待於加強

如前所述,近幾年來,我區城鎮居民的法制觀念雖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與現代社會的要求相比,我區居民的法制水平仍有待於加強。我區居民雖對婚姻法、土地管理法、義務教育、民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識有所了解,但對憲法、合同法訴訟法、選舉法等一些比較重要的法律,及一些比較重要的地方法規的了解相對較少。如在問卷調查中,各人員對有關公民選舉權的資格、國家機關職權分工、監護責任、贈與合同等問題的選擇中,選擇正確的比率普遍較低。此外,部分居民對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的整體法律意識仍有待於加強。有些居民即使認識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了,但對通過法律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持否定態度,尤其是在「民告官」的案件中,有些居民認為「官官相護」,不相信通過法律能夠維護他們的合法利益。

(二)村(居)幹部隊伍依法行政的意識有待於加強

我區村(居)幹部有了一定的民主治村及依法治村意識,他們真心實意帶領和幫助群眾奔康致富,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愛戴與支持。但是,還有一些村(居)幹部仍保留以行政手段為主的工作方式,搞家長式管理;或者民主作風和法制觀念不強,亂作為或不作為;還有個別村(居)幹部以權謀私、貪污受賄、挪用集體資金、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虛報基塘整治面積騙取專項資金等等。這些現象雖然是少數,但侵害了群眾利益,破壞了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進而影響了依法行政和民主治理社區工作的進程。

三、法制觀念不夠強的原因分析

(一)落後的歷史傳統禁錮

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而廣大的農村地區則是封建統治的重災區。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民的民主觀念雖然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封建殘餘思想在農村地區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各種封建流毒沒有徹底地得到清除,農民群眾的民主思想和法制觀念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廣大的農民群眾還沒有徹底地掙脫封建思想的禁錮,沒有從封建殘余勢力的影響中真正地解放出來。

(二)文化背景的影響

不可否認,我區農村的教育發展還有待於加強,科學文化知識比較貧乏。而教育的落後使廣大農民群眾文化水平都比較低,無法對法律知識進行自主的學習和深入的研究,民主法治的思想無法通過知識這個渠道進入農民的頭腦。農村地區的文化欠發達,同時給了那些落後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思想以死灰復燃的條件,而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則往往被排除在農村的大門之外。

(三)「三農」問題的相關立法跟不上

隨著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涉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法律問題越來越多,但事實上關於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法律法規卻較少,或已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或者就是相關的法律之間相互矛盾,相互抵觸。而且目前還有許多涉及農村的問題的解決沒有法律依據,因此出現了不少涉農法律真空。與此對應的是農村的執法工作也存在不少的漏洞,如執法機構不健全、執法人員素質不高、司法腐敗、執行困難等等,這些問題也是導致農民法制觀念有待於進一步加強的重要原因。

四、加強順德區城鎮居民法制觀念的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對農村民主法制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使全社會特別是各級政府在思想上認識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是搞好農村民主法制工作的根本前提。我區必須將農村普法工作提高到事關農村長治久安、事關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高度來認識。在推進農村各項工作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法制",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經濟實力與民主法治同步發展,而不能有絲毫偏廢,也不能有任何動搖。要堅持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努力提高運用法律手段管理農村工作的水平。

(二)健全和完善適應農村改革和發展需求的法律制度

我區應通過有關法律途徑進一步加強農村的規范化工作,要把在農村改革和建設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以及已經成熟的經驗上升為地方規章,使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時應著手清理一些早已過時的、不符合農村地區各項工作發展現狀的法律法規,做到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另外還應注重吸收一定數量的農民進入我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使農民群眾能為自己立規章制度,使各種涉農制度能真正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三)要對農村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活動

在問卷調查中,僅41.99% 的調查人員選擇了「 通過政府部門主導的普法活動,如『五四普法』等」獲取法律知識。由此可見,我們要進一步在廣大農村中開展以政府為主導的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在發揮標語、牆報、法制講座、法律咨詢、知識競賽、散發宣傳資料、舉辦圖片展等傳統方式作用的基礎上,利用普法網站和廣播電視新載體,面向居民直接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公民知法、守法、護法。同時,通過這種宣傳,使各種涉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法律法規能盡快傳達到農民群眾之中,保證這些法律的作用能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其作用。

(四)加強農村的法律服務,在各社區配備兼職法制副村長

加強農村的法律服務,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是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工作的必要舉措。我們可以在區綜合治理辦以及鄉鎮人民政府的統籌安排下,從公檢法司等部門選出一些精通法律且充滿工作熱情的工作人員,擔任各個村(居委會)兼職法制副村長,建立和健全農村法律咨詢和服務系統。每個村子配備法制副村長後,就可以解決廣大農民群眾法律咨詢難的問題,同時也使農村地區的法制化有了人才基礎。

(五)加快對我區新型農村幹部的培養,加強對農村幹部的管理與教育

在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工作中,幹部問題是關鍵的因素,因此培養大批重民主、懂法律、能實實在在為農民服務的村級領導幹部顯得尤為重要。我區可從各級各類大專院校中選拔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直接到農村服務,這樣可以提高村級領導的領導水平、知識水平和民主法制水平。此外,有計劃地對原有農村幹部進行系統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保證農村民主法制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

❻ 如何全面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推進城鄉社區治理

社區是社會的根基,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推動實現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於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黨的十八大明確將社會管理與民生並列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出「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等改革任務,形成了從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到社區治理一體貫通、一脈相承的治理體系,為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江蘇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求,按照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框架指引,加快轉變治理方式,推動社區建設和發展從「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從由政府單一主體向政府、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多元主體轉變,從政府管理、控制社會向政府調控、引導、服務和整合社會轉變,逐步構建起政府、社區居民、社會組織多元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
優化政府治理結構,增強政府服務能力。積極推動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鄉鎮(街道)職能,明晰基層政府與自治組織的權責,回收政府行政性事務,為社區「松綁」。南京玄武、秦淮等地推行「街道中心制」和社區公共服務「整體外包」改革,推動大中城市城區街道去「經濟化」,強化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深化社區去「行政化」改革,聚焦自治和服務。無錫、鎮江等地通過社區「扁平化」、「網格化」服務管理,最大限度整合社區內外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政策資源,推動公共資源向社區下沉,強化服務管理責任,切實增強社區綜合服務功能。
推行「政社互動」模式,改進社區治理方式。太倉市自2008年起,率先開展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簡稱「政社互動」)的創新探索,實現了基層政府轉職能、基層自治組織增活力、居民群眾廣受益多方共贏的效果,被專家譽為繼審批制度改革後行政體制改革「第二次革命」,得到中央領導和民政部等有關部委的充分肯定。自去年下半年,我省全面部署和推廣「政社互動」,通過編制《村(居)民委員會依法履行職責事項》和《村(居)民委員會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兩份清單」,明晰責任主體和權責邊界,變「上下級關系」為「平等對話關系」;鄉鎮(街道)與村(居)民委員會協商簽訂「協議書」,實行「契約化」管理,變「行政命令」為「依法協助」;改進考核方式,變「單向考核」為「雙向評估」。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已有337個鄉鎮推行了「政社互動」,占總數的26.6%。
建立「三社聯動」機制,創新服務管理模式。以社區為平台,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三社聯動」機制。南京玄武區、建鄴區、鼓樓區等通過「三社聯動」機制建設,增強社會組織承接功能,促進專職社工活力釋放,形成公益創投、購買專業服務的典型經驗。無錫崇安區通過「夯實平台、提升品質、強化參與、放大效應」,構建「四聯治理」工作體系。南通崇川區將公益創投理念應用於社區服務領域,積極探索政府購買、社會資助等資金來源渠道,賦予「三社聯動」新的內涵。
推動社區減負增效,完善社區服務體系。通過推動社區減負增效,完善社區服務體系,不斷加強社區治理主體之間的平等合作與協商,為社區治理與和諧善治奠定基礎,讓基層政府回歸公共服務本份、自治組織回歸自治管理本位、居民群眾回歸自我服務本元。省級出台政策性文件,規范社區考核評比,從行政層面為社區減負、「松綁」。省財政從2011年起每年預算1億元社區建設專項資金,採取「以獎代補」引導方式,推動和實施城鄉社區「兩大平台」建設,為促進社區「減負增效」創設載體。南京市出台社區減負七項規定,取消25項工作任務,48類評比,42個機構,72項台賬,整合20條社區網路,增加自治服務、便民服務,改進考核方式,較好解決了社區負擔重的問題,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鮮活經驗。
發展基層協商民主,推進社區民主自治。強化以黨的領導為核心,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最大限度激發自治活力,推動實現從「為民做主」到「讓民做主」,由「社區管治」到「社區善治」的轉變。太倉、邳州、連雲港、泰州、江陰等地積極探索,形成了「政社互動」、村級「四權」建設、「三會村治」、「直評村官」、「以民主促民生」等基層協商民主的有效形式,促進了基層和諧穩定。
近年來,我省各地以改革創新為著力點,積極培育社區治理主體、創新社區治理方式、明晰社區治理目標、豐富社區治理內容,不斷提高社區治理成效,推動社區治理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但是,對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新形勢下城鄉社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要求,我省社區治理的發展還不平衡,比如在社區經費保障問題上,《意見》明確要求,將社區建設「五項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但不少地方還沒有完全落實。社區人員待遇較低、工作經費較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社區建設工作的深入推進。在社區服務設施建設上,《意見》明確了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三級社區服務中心的建設標准和提供方式,但目前一些地方仍有一定數量的城鄉社區「硬體」不達標,甚至還有少數空白點。在社區准入上,《意見》要求大力壓縮針對社區的各種會議、台賬、材料、報表,規范面向社區的各類檢查評比和創建達標活動,但落實效果不是很好,社區負擔依然很重。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省社區治理必須邁出新的步伐。一是深入開展社區創建,不斷提高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水平。以「創建考核」為抓手積極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深入開展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和省級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創建活動。二是全面推行「政社互動」,積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行「政社互動」的總體部署和安排,全面推進「政社互動」工作。釐清行政事務和社區自治事務,明晰「行政權力」與「自治權利」界限,促進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管理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推動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力爭到今年底,蘇南50%、蘇中30%、蘇北20%的縣(市、區)實行「政社互動」模式,至2017年全省實現全覆蓋。三是加快實現社區減負增能,大力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效能。按照「能刪則刪、能調則調、能並則並、能壓則壓」的原則,大力壓縮影響社區工作、增加社區負擔的各種會議、台賬、材料、報表,進一步規范面向社區的各類檢查評比和創建達標活動,嚴格社區工作準入,讓社區工作者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服務居民、搞好自治,切實提高基層社會管理服務效能。積極推廣南京市社區減負經驗和模式,省級層面出台社區減負相關文件。同時,加快社區信息化平台建設,運用現代化手段,真正提升社區服務功能,減輕社區負擔。四是深化拓展「四個民主」,穩步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提升村(居)委會成員能力素質,完善基層協商民主機制。建立健全「三社聯動」機制,努力提升基層社區的專業化服務水平。按照「政府扶持、社會運營、專業發展、項目合作」的原則,建立健全「三社聯動」機制,大力培育發展貼近城鄉社區居民需求的公益慈善、文體娛樂和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引導社會組織有效承接政府及相關部門面向社區的公共服務事項。今年,省民政廳將制定出台促進「三社聯動」機制建設的扶持政策,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稅收減免、政策支持等有效途徑,為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和制度環境。

❼ 從社區工作談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中應該重點有哪些措施

深化認識,加強領導。法制宣傳教育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基礎性工作,是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保證,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和諧社會的具體實踐。社會穩定、社會進步、經濟發展都離不開良好的法治環境作保障,特別是市場經濟,對法治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全體公民都知法、守法、依法辦事,並善於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社會才能穩定,經濟才能有序發生,社會各項事業才能納入法治軌道。因此,各級黨組織和領導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極端重要性,增強責任感,確保普法教育真正列入本單位工作目標之中和其他工作一並落實,一並考核。

明確職責、齊抓共管。首先要明確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辦公室是黨委、政府在開展普法依法治市工作的指導、協調機構,而且是政府編制內的常設機構,不是市司法局的內設股室。依法治理辦公室擁有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組織、指導、協調、督查、考核等職能和許可權。依法治理辦公室要切實履行職責,真正在全民普法中發揮組織指導和協調保障作用。法制宣傳教育是全黨的任務,必須在黨委的領導下,協調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形成「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全社會參與」的普法工作格局。黨委宣傳部門、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擔負著普法的主管職責,責無旁貸。政府各部門、各單位要積極參與,發揮自身優勢,樹立「大普法」觀念,只有這樣,才能發動一切力量開展普法工作,才能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引向深入。

完善制度、強化考核。「六五」普法要在考核評估上下功夫,建立一種權威性的長效考核機制。由依法治理辦公室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考核內容標准和辦法,對考核取得優秀等級的進行表彰獎勵;對考核不合格單位實行「一票否決」,對連續兩年考核不合格的單位,對其主要負責人實行免職;個人在年度考核中不合格的,取消評先評優資格。建立領導幹部法律知識任職考試制度。按照任命許可權,由任命機關組織,對考試不合格的暫緩任命,對經兩次補考不合格的不予任命或不再提請任命,以激勵和督促各單位及其主要領導認真履行職責,重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建立個人學法檔案制度。將個人年度學法考試、考試結果列入個人績效檔案,作為幹部年度工作考核、任免、晉升、獎懲的依據之一。

強化隊伍、抓好落實。做好普法工作,關鍵靠人、靠隊伍。一是要配齊、配強一支專職普法青年隊伍。這支隊伍主要來源於全市鄉鎮從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人員和村級幹部,這些人應當挑選政治素質好、專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熱愛普法的工作人員;二是組建一支以律師、法律工作者、從事法律教學和法律工作為主體的普法講師團。三是建立一支由退休老幹部、老教師、老村幹部和有一定威望的老同志組成的義務普法志願者隊伍。鼓勵、引導和組織三支隊伍積極開展工作,充分發揮他們在法制宣傳教育中的中堅作用,以骨幹普法帶全民學法。

抓好重點、緊貼實際。公職人員的普法教育,已經形成制度,有較高的法律素養、依法行政、依法決策、依法辦事已成為全體公職人員的行為標准。「六五」普法在重點對象上,應由公職人員向村民、居民、進城務工人員、青少年和刑 滿釋放人員方面轉移,在普法內容上,突出維護社會穩定,普及依法行使權益,依法維護權益,依法履行法定義務的宣傳教育。在普法形式上,舉辦各類法制學習班,發放法制學習資料,開展經常性的法律咨詢,把法律交給廣大公民、人人爭做法律「明白人」。

落實經費、保障運行。開展普法依法治市工作,經費問題至關重要。普法經費要按上級的精神列入每年市財政預算,專項劃撥,專項專用,切實落實到位。不要把普法專項經費與司法局辦公經費混在一起,普法專項經費是用於全市普法工作,是全體普法對象的經費;司法局的辦公經費是司法局工作人員工作經費,兩項經費有嚴格的區別。司法局工作人員不多,所撥付的辦公經費也相應有限。更不能把普法經費名義上列入財政預算,敷衍上級檢查,而實際並未真正撥付。沒有經費保障,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就無法正常運轉。

創新形式,營造氛圍。以農村法制宣傳月,青少年法制宣傳周,「12.4」法制宣傳日等活動為載體,繼續運用宣傳車,法律咨詢,發放法制宣傳資料,創辦法制宣傳欄,懸掛法制橫幅標語等傳統方式營造法制宣傳氛圍。廣泛運用廣播、電視,政府內刊,信息網站等傳媒,加大公益性法制宣傳教育。電視台,政府信息網站要開辟法制宣傳教育專題欄目,建成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法制宣傳教育陣地。在休閑公園,車站,碼頭,集貿市場等人員集中的繁華地段,設置法制宣傳欄或者法制宣傳公益廣告牌,使全體公民出門見法,抬頭見法,時時刻刻把法律裝在心中。

法治實踐、普治結合。普法教育堅持與法治實踐相結合,抓重點、治難點、重實效。以「法治縣(市區)」建設為平台,加大三個創建活動的力度。一是以「四民主、兩公開」為重點的「民主法治示範(社區)」創建活動;二是以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為重點的「依法辦事示範窗口單位」的創建活動;三是以依法辦事為重點的「依法決策示範領導班子」創建活動。

❽ 什麼是法治社區

以法律依據來管理的社區。

依法治理

❾ 如何認識社區依法治理的地位和作用

一)街道社區依法治理是加強社區管理的需要。在社區管理中,各個方面都離不開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本身就是社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搞好依法治理,社區管理才能夠真正得到加強。尤其是隨著改革的深化,過去由政府或所在單位包攬的就業、醫療、保險、養老等社會保障事務逐步由社區承擔,社區日益成為市民生活的重要舞台和社會管理的主要領域。通過開展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為社區管理服務,規范保障社區各項事業的發展,是社區管理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則。
(二)街道社區依法治理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伴隨著社會人員結構的重大變化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大量離退休人員、個體工商戶,私營業主、下崗待業人員、外來流動人員以及新遷居民湧入社區,匯成數量龐大、身份復雜、流動性強的「社區人」群體。「社區人」個體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工作職業的差異,使得日常社區管理中出現了多種矛盾糾紛,如普遍存在的下崗再就業、最低生活保障費的發放、垃圾費的收繳、房屋拆遷、禁毒禁賭等問題,以及因空調噪音、滴水,車輛進出停放等原因而產生的鄰里矛盾,街道社區由此成為了社情民意的綜合反映地和各種矛盾、問題的匯聚地。靠過去那種由街道幹部、居委會主任上門做工作的簡單方式已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只有加強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進行管理,才能夠順應民情,妥善解決矛盾、糾紛,確保社區的穩定。
(三)街道社區依法治理是深化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社區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保障群眾依法享有的民主權利得以充分實現。實現的途徑就是實施依法治理,通過加強街道社區基層組織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按照黨的要求和憲法、法律的規定,把社區群眾組織起來,廣泛開展「自治」活動,切實把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實現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城區法治化的目的。
(四)街道社區依法治理是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的需要。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物質要求基本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街道社區為居民辦實事,就是要整合力量,實施依法治理,採取建章立制,整治違章違法,推動法律、醫療、文化等服務進社區的多種形式,實現社區的居所安全、秩序良好、環境優美、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確保居民安居樂業。

熱點內容
勞動法孕婦請假不批准算曠工 發布:2024-11-16 09:48:27 瀏覽:532
備孕出差勞動法 發布:2024-11-16 09:29:10 瀏覽:155
明辯律師 發布:2024-11-16 09:22:11 瀏覽:30
我的法治中國夢論文 發布:2024-11-16 09:06:35 瀏覽:101
控煙法規落實 發布:2024-11-16 08:53:36 瀏覽:42
在我國確定公司國籍的法律標準是 發布:2024-11-16 07:58:16 瀏覽:846
法碩非法學排名 發布:2024-11-16 07:51:15 瀏覽:995
新車交車確認表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6 07:38:06 瀏覽:960
道德經說兵 發布:2024-11-16 07:00:35 瀏覽:683
百民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活動 發布:2024-11-16 06:59:57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