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廉恥與道德

廉恥與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4-05 07:19:48

⑴ 禮義廉恥和恬不知恥的區別

禮義廉恥和括不知恥是漢語成語,禮義廉恥是孔子學院教學指導思想教育育人之根本;括不知恥是明知錯的而為之。恬不知恥,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做了壞事滿不再乎,一點兒也不感到羞恥。

禮義廉恥(lǐ yì lián chǐ),漢語成語,意思是指社會的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該成語出自《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德治之國通過克己復禮以全其四維。」

⑵ 倫理道德的廉恥之心

禮義廉恥,是做人的基本規范。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准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社會的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

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規范;「義」,義為事之宜,也就是行動准繩,;「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
「禮」在四維中為首,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泛指典章制度和禮節禮儀。《左傳》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禮的作用在於鞏固國家、維護社會、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知恥,也就是知道羞愧和榮辱,是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義」,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羊」組成,意為我善良,深深包含著人性本善之義,此說明「義」乃與生俱有的德行。故《禮記》言:「夫義者所以濟志也,諸德之發也。」有義者,乃有德之宜(道德的准則)、事之宜(立身處事的依據)、天理之所宜(順乎天道自然的法則)
明禮和知恥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只有明禮,才會知恥;只有知恥,才能守禮。「恥」,從心,耳聲,乃羞愧之稱,羞愧乃心有所慚而生,故從心。又以耳為司聽聞之器官,人每因聞過而耳赤面熱,故「恥」從耳聲。
義,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道德標准。應該有正義感,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絕無企圖之心。
廉,從廣,兼聲,本義作「仄」解,即側斜之意,見《說文》,乃指堂屋之側邊而言,故從廣。又以「兼」從手執二禾,有合二為一之意,廉雖在堂側而實與堂相連為一,故從「兼」聲。堂邊廉石多平整修潔,又稜角高聳峭利,故人有高行謂之廉。從廉所組成的常用詞如清廉、廉潔、廉明、廉正、廉直就可以體會,「廉」是指氣節清高、品行峻潔。《孟子·離婁》:「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按人之本性,誰不喜清高而惡污濁?但往往有許多人過不了貪欲和私利這一關而身敗名裂,這就叫做不知廉恥。
廉、恥,是立人之大節。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顧炎武對不知廉恥的行為抨擊最烈:「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禮義廉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國之四維,是後世治國者甚至把它們當作救世的法寶。只有樹立正確的關鍵,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那麼國家才能真正走向富強。

⑶ 道德底線,廉恥綱常什麼意思

我們先來看底線和顧忌這兩個概念。
底線是屬於什麼的呢?底線是屬於內心的。就是我不作惡,決不作惡。我做事情再怎麼樣,哪怕做一些不好的事,也要有一條底線,不能突破。比方說,我偷東西,但我不殺人。就算被人看見了,也不能殺人滅口。或者說,我偷東西,但我不姦淫。就算女主人國色天香,也不能見色起心。再比方說,我偷東西,但我只偷富人的,不偷窮人的,或者決不偷人家的活命錢,救命錢等等。這叫做「盜亦有道」。這個底線從哪裡來?從自己來,只能來自每個人自己的道德觀和道德感。所以底線是由道德來負責的,我們也稱之為道德底線。
那麼顧忌是什麼呢?顧忌是外加的。就是說,不是我不想作惡,不是我不想干壞事,也不是我不會干壞事,也不是我不能幹壞事,是我害怕。害怕什麼呢?恐怕是老牛先生說的「社會規范」。這當然不錯。但我還是要再問一句:什麼規范呢?老牛先生沒有說。不過看他的意思,似乎也是道德。他的原話是「偽君子至少還對某些社會規范懷有畏懼之心,廉恥之心尚存」。所謂「廉恥之心」,當然就是道德了。

於是我們就要問:道德真正能夠使人有所顧忌嗎?我的結論是不能。

我們知道,道德是和良心聯系在一起的,而良心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東西,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什麼叫道德?什麼叫善?善不是說沒有惡。一個人,為什麼沒有惡?怎麼會沒有惡?天生沒有嗎?這就講不清、靠不住了。因為我們無法知道人的天性究竟是善還是惡。所以我們只能把這個問題掛起來,而且要把下面這個道理講清楚,那就是:善,不是沒有惡。善是什麼?是我本有惡,我也會作惡,我也想作惡,我還能夠作惡,但是我不作惡,我發自內心地不願意作惡,這才叫善。這是「真善」。我本來也想作惡,我也能作惡,我裝一個不作惡的樣子,我用一個不作惡的樣子去作惡,或者等到能夠作惡的時候再作,那叫「偽善」。「真善」就是明明可以卻偏偏不做,我發自內心地不願意。我一想到作惡,我的良心就受不了。或者一旦突破底線,自己就先不能通過,甚至恨不得給自己一耳光。這個底線就來自道德。它是內在的,不需要別人監督的。

道德的底線也是別人監督不了的。因為底線來自良心,良心屬於每個人自己。一個人如果不講良心,別人是拿他沒辦法的。孔子的學生宰予問孔子,三年之喪有什麼道理呢?一年也就夠了。孔子說,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便吃那白米飯,穿那花緞衣,心裏面覺得安不安呢?宰予說,安呀!孔子也只好氣呼呼地說,你良心上過得去,你就做嘛!一個君子,之所以守孝三年,是因為在這三年中,他吃好飯不覺得香,聽音樂不覺得美,住在舒服的房子里心裡不安。你既然心安理得,那你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可見,良心不需要監督,也監督不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良心不是顧忌。

良心為什麼不是顧忌呢?因為第一,良心不是「不敢」,也不是「不能」,而是「不肯」。第二,良心發自內心,不靠別人管著。實際上所有的道德,真正的善,都是不要別人管,也是別人管不了的。由此可見,道德一旦成為顧忌,那就一定是偽善。這個道理,老牛先生其實是清楚的,因此他把因「道德顧忌」而不敢胡來或者有所忌憚的人稱之為「偽君子」。不過他認為,有所顧忌總比無所顧忌好,所以「偽君子」也比「真小人」好。

這就又需要討論了。

有所顧忌總比無所顧忌好,這話對不對?也對也不對。何以言之故?因為要看是什麼顧忌。如果是「道德顧忌」,就未必。為什麼呢?因為「顧忌」二字與道德精神相悖,道德也不可能真正讓人有所顧忌。為了說清楚這一點,我們不妨問一下:出於道德上的顧忌而不敢作惡,究竟怕什麼?無非是怕人家說,即所謂「道德譴責」。我們知道,道德不是法律,沒有刑律之類的「硬控制」或「硬懲罰」手段。它是一種「軟控制」,其常規手段也就是「口誅筆伐」。那麼請問,如果沒人說呢?或者說不了呢?或者不在乎呢?一個人,在他還覺得「人言可畏」的時候,道德的譴責是會有約束作用,讓他有所顧忌的。但是,一旦他成了某種人物,誰也說他不得時,那就恐怖了。天知道他會干出什麼事情來!所謂「王莽謙恭未篡時」,就是這個意思。未篡位時,是謙恭的。篡到了呢?那就對不起!其實,即便成不了王莽,也總有別人看不見、說不了的時候,比方說「背地裡」或者「私下裡」。所以,一介草民,自不妨「當面是人,背後是鬼」;大惡大奸,更可以「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總之是平時夾起尾巴做人,一有條件就原形畢露。請問,這種顧忌,靠得住嗎?

當然,要說道德的譴責一點作用都沒有,也不是事實。作用還是有的。比方說,說的人多了,會有輿論壓力;說的時間長了,會有心理壓力;對於其他的人,會有教育意義;對於整個社會,則能夠營造道德環境和道德氛圍。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對不道德的行為進行譴責,但不能天真地認為,那一定能使惡人顧忌。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說的「道德顧忌」,不是怕別人說,而是怕自己說。很好,我們要的就是這個。但對不起,這是「良心」,不是「顧忌」;是「真善」,不是「偽善」;是「真君子」,不是「偽君子」。前面已經說過了,道德原本應該發自內心,不能是外在的監督。因此,一旦成為顧忌,就有作偽嫌疑;而一旦作偽,就突破了道德底線。道德的底線一旦突破,老牛先生(還有其他女士和先生們)期望的東西,恐怕就沒有希望了。

這里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說真話,不說假話;做真人,不做假人」這個原則,是道德的底線嗎?是。道德的終極目的是什麼?是人的幸福。幸福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主觀的。因此,一種道德如果違背了人的本性,或者逼得人們去作偽,那就一定是「偽道德」。同樣,一個人如果違背自己的天性和本真去做人,去說話,那就一定是「偽善」。當然,有時候我們也得說點假話,或者不說真話。比方說,為了保護別人,我們可能要說假話;為了保護自己,我們可能不說真話。但必須指出,「保護別人」和「保護自己」不能混為一談,「說點假話」和「不說真話」也是兩個概念。為了保護別人,可以說點假話(比如一個歹徒追殺一個弱者,問你見他跑到哪裡去了,你就應該朝相反的方向指)。為了保護自己,你也可以不說真話,但決不能說假話。或許有人要問,既不能說假話,又不能說真話,那我說什麼話?很簡單,不說話。如果不能不說,那就說不會傷害自己的真話。根據道德原則,一個人所說必須真實,但他沒有義務也沒有必要把所有的真實都說出來。

那麼,一點假話都不能說嗎?除非為了保護別人和幫助別人,一點都不能說。而且,即便是為了保護或者幫助別人,也不是什麼假話都可以說。為什麼呢?因為說假話就是作偽,而作偽本身就是不道德。而且,今天你敢說一句假話,明天就敢說十句,後天就可能是彌天大謊。今天你可能只是有所顧忌,明天就可能是習慣性作偽,後天就可能是竊國大盜。

這樣看來,「真小人」就比「偽君子」更可愛,也更可靠,因為至少他不裝,不假,不作偽。我們知道,「真小人」和「偽君子」在本質上都是惡。「真小人」是小人,「偽君子」就不是?也是。那麼,區別在哪裡呢?也就一個字:裝。「偽君子」裝(偽裝),「真小人」不裝(真實)。從這個意義上講,「真小人」反倒更接近於善。

這個觀點,老牛先生(還有其他女士和先生們)可能會不同意。他們會說,不對。「偽君子」和「真小人」的區別,在於一個廉恥之心尚存,行事尚有顧忌,另一個則肆無忌憚無法無天,想怎麼胡來就怎麼胡來,所以後者更可怕。這話其實似是而非。首先,「廉恥之心尚存」就不是「偽君子」,至少也是「半君子」,或「半君子,半小人」。其次,「行事尚有顧忌」固然好,就怕他一旦沒了顧忌便變本加厲,因為他的「善」原本就是裝出來的。他付出了「裝」的代價,自然要設法「賺」回來。不但要「扳本」,還得有「紅利」。第三,肆無忌憚無法無天固然可怕,但在「真小人」,卻是明著來,我們至少有所警惕,可以防範。「偽君子」就相反。什麼是「偽君子」?就是「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廉恥之心早已盪然無存,卻裝出一副還有的樣子。這就更加厚顏無恥,也更麻煩。因為你既不知道他是真是假,又不知道他是善是惡。請問,你是防他呢還是不防?再說了,誰都知道,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如果滿世界都是偽君子,那你可是防不勝防。請問,誰更可怕?

所以,不要以為偽君子們「行事尚有顧忌」,我們就可以放心,我們這個社會就安全。也不安全吶!

或許有人會問,那我們難道就不要顧忌了嗎?要。但不是靠道德,或主要不靠道德。靠什麼?法律。為什麼是法律而不是道德呢?因為道德是「軟控制」,法律是「硬控制」。前面講過,什麼是「顧忌」?就是我想作惡,我能作惡,我會作惡,但我不敢。為什麼不敢?因為有人管著,而且一定要管,一定會管,一定管得了。顯然,這里說的這個「人」,不能是個人、私人。個人和私人沒有這個權力,也沒有這個義務,還沒有這個能力。一個人作了惡,我們可能譴責,也可能不譴責。可能因為正義感而義憤填膺,路見不平一聲吼,也可能因為礙於情面或懾於權威而噤若寒蟬。就算管,被管的人也未必聽。所以靠不住。

靠得住的只有法律。因為第一,法律代表的不是個人的意志,而是全民的意志,社會的意志,國家的意志,不會因為個人的親疏好惡而左右搖擺寬嚴皆誤。也就是說,法律是鐵面無私的。第二,法律依靠的是國家力量,使用的是公共權力,力大無比。一個人,如果作了惡,哪怕你躲到天涯海角,也能把你捉拿歸案,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就有威懾力。第三,法律有切實可行和實實在在的懲罰手段,不像道德只能進行譴責,這就比道德更能讓人畏懼。第四,法律的本性是執法如山,人人平等,不會出現「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情況。所以,只要是法治國家,是法制健全之時,那麼,哪怕你是天王老子,如果膽敢作惡,自然會有人來管你,而且管得你不敢再犯!

當然,以上分析,都是理論上的,實際情況也並不都盡如人意。但我們現在也只能做理論分析,對不對?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案。法律並不萬能,法治也是會有問題的,這個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說。因此,我們不能求「最好」,只能求「最不壞」,不能求「絕對可行」,只能求「相對可靠」。相對而言,如果要讓人心存畏懼心生顧忌,法律要可靠得多。

看來,老牛先生「打包」提出來的問題,是要分析的。人,確實需要社會規范,但不能只有一種;人,也確實需要底線和顧忌,但不能都交給道德。社會規范應該有兩種,一種是道德,一種是法律。它們也應該有所分工,那就是道德管底線,法律管顧忌。

⑷ 什麼是禮義廉恥

禮義廉恥,漢語成語,拼音是lǐ yì lián chǐ,意思是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准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社會的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出自《管子·牧民》

⑸ 禮義廉恥內容是什麼

春秋時代劉國的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規范;「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道德標准;「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歷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一但掌握政權而面對治國安民之要務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禮、尊敬適當的態度和行為;義、公正無私的道理或舉措;廉、不貪不污及純正高潔;恥、為不當的言行舉止有羞愧之心。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兩千七百年前振興齊國,成就霸業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來廉恥是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然而事實上廉潔這一品質的養成卻遠非那麼容易,作為廉潔的對立面,腐敗問題伴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社會而生,它是一個自古以來就困擾著各朝代政權的一大頑症。王亞南先生說:中國古代官僚的生活就是貪污生活。又說:中國古代的一部二十四史,其實就是一部貪污史。[1]盡管各朝代滅亡的原因並不完全相同,但是都無法逃脫興亡周期率的輪回:從王朝初期狠抓反腐敗斗爭,到王朝中葉後反腐敗制度漸漸鬆弛,變得有名無實,再到王朝後期便腐敗盛行導致王朝滅亡,然後新王朝又從頭開始一輪新的輪回。而清廉自持的官吏之少,也是屈指可數,「翻翻二十四史,人們就會明白,有名有姓並且貨真價實的清官,不過幾十位。明末清初優秀的文學家、史學家張岱,在所著《夜航船》卷7'清廉類',扳著指頭數了很久,也不過只找出四十位清官。」

⑹ 關於道德廉恥的典故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時期魯國柳下邑(今山東回平陰答展窪人)人,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惠」是他的謚號,所以後人稱他為「柳下惠」。有時也稱「柳下季」。他擔任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其墓在山東平陰展窪村。當地人又稱之為柳展雄。

⑺ 什麼叫廉恥之心

也談人的羞惡廉恥之心——古代的孟子認為人皆有羞惡廉恥之心,我不知道這個說法究竟有多准確。我覺得,即使人皆有羞惡廉恥之心,但不同的人,其程度是不一樣的。哲學家康德可能根據人的不同程度的羞惡廉恥,提出了道德底線概念,也就是說,不同的人,也許有不同的底線。話說前幾天,甘肅省一初一女孩到超市購物時順便偷了一點巧克力被發現,覺得羞愧難當,跳樓自殺身亡。我想,既然是偷,數量應該不會很大,就算一二十元的價值吧,一二十元的價值就讓一個小女孩跳樓自殺了,可見羞惡廉恥對她的作用程度。試看社會上的一些道貌岸然之徒,偷竊的,造假的,貪污的,何止一兩千萬!他們還有沒有羞惡廉恥之心我不知道,搞笑的是,他們中大多數人還用羞惡廉恥來教育廣大百姓呢。令人深思的是,假如他們原本就有很敏感的羞惡廉恥之心,是什麼讓他們把羞惡廉恥不當回事的一個人做了好人好事不張揚,不誇大,低調,認為是平常之舉。
當自己做了錯事或有損於別人的情時,自己覺得是羞恥的。
也就是說這樣的人能嚴苛對待自己,卻利益他人,而不求回報。

⑻ 有關道德廉恥的典故

禮義廉恥 (lǐ yì lián chǐ)
常用:常用成語,
年代:古代成語,
結構:聯合式成語,
詞性:中性成語
燈謎面:四維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准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
典故:《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孝,是子女對於父母的,就是孝敬父母
悌,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就是兄弟友愛
忠,是個人對於國家的,就是忠於祖國和人民
信,是人與人之間的,就是要有誠信
禮,是說人們應該尊守各種規定(也包括禮貌)
義,是說人們應該有正義感
廉,是說人們應該廉潔奉公
恥,是說人們應該知恥

⑼ 既然性是本能,為什麼還要講什麼廉恥和道德

因為性不是人類的全部,而且性容易引發人的強烈慾望而做出非常極端的事情,性本身就是人的動物本能地一種體現,但是與動物不同的是,發生性關系對於人類來說並不只是一種繁衍的方式,而是一種慾望的發泄。
因此,剋制個人的慾望對於群體是有利的,因為當個人的慾望不能被控制的話,那麼群體將會處於無序的狀態,是沒有發展的機會的。
性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還要生存和發展,因此道德約束很重要。

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范健商法學第四版 發布:2024-11-16 05:51:04 瀏覽:455
勞動法企業曠工處理 發布:2024-11-16 05:23:57 瀏覽:792
哈爾濱學院法學 發布:2024-11-16 05:12:55 瀏覽:14
刑法139條規定的 發布:2024-11-16 04:28:54 瀏覽:937
科研工作條例 發布:2024-11-16 04:24:13 瀏覽:882
衛生條令條例 發布:2024-11-16 03:10:36 瀏覽:133
保護原則刑法 發布:2024-11-16 03:04:55 瀏覽:488
民法典手卡 發布:2024-11-16 02:55:41 瀏覽:838
單位法律知識講座通知 發布:2024-11-16 02:30:12 瀏覽:182
觀其復道德經 發布:2024-11-16 02:21:55 瀏覽: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