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劉勰法治

劉勰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4-05 13:27:57

㈠ 我要寫一篇徵文,話題是「踐行十愛,品讀經典」,但我完全沒頭緒,各位大神幫幫我吧

每年四月有個世界讀書日。在這個月份,聊聊讀書尤其是讀經典這一話題,自然會韻味無窮。一般來講,讀書有三個方面功能:一是實用功能,為了做好工作,學習相關的理論和知識;二是修身功能,得到思想上的收獲和精神上的啟迪;三是休閑功能,沒有明確目的,也沒有功利要求,隨遇而讀,放鬆身心。在我看來,品讀經典,則主要是發揮讀書的修身功能。
在古代,經典兩個字是分開使用的。經字,在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看來,是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意思是說,經是永恆的道理。典字,從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兩者合一為大本大冊的書。經與典合在一起,就是關於永恆道理的書籍。因此,經典是最好的書,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著作。當然,對於經典,有著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兩種認識,價值理性側重從精神層面看待經典,認為經典是關於善和美的學問;工具理性則是從知識層面看待經典,認為經典是關於真的學問。一般所說的經典,是價值理性意義上的經典,是圍繞人的問題,討論研究精神和思想的書籍。品讀這些書籍,就是讀人、讀人生、讀社會、讀智慧。
經典的主要內容是關於人的靈魂和心靈的知識。人是萬物之靈,精神是人類獨有的品格,因而經典要關注人的生存和尊嚴,追問人生價值,思考人類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經典要展示理想信念。人在嚴酷的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斗爭中,總有一種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憧憬,這種嚮往與憧憬上升為意識形態,就是理想信念。中國古代的大同世界,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都是屬於理想信念范疇。經典要認識社會規律。這種認識系統化,就是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經典要提出價值標准。人類的任何社會活動都需要有價值引領和判斷,否則就會沒有是非、沒有原則,就會出現無序和混亂。儒家提出的仁、義、禮、智、信,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規范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關系的作用。經典要強調道德修身。如果說,價值標準是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互動的依據,那麼,道德修身則是人與自身、人與內心互動的依據,這一依據的核心就是善良,與人為善,善待他人。經典要體悟美的內涵。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崇尚美、追求美,是人類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概言之,經典就是關於理想信念、思想精髓、價值標准、道德修身和美的書籍。
經典的主要載體是哲學、歷史和文藝作品。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馬克思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因為所有歷史都是關於人的活動的記載,因為一切文學都是人學。所以,哲學、歷史和文藝作品是人類精神追求和思想升華的主要載體,人類精神和思想也主要內含在哲學、歷史和文藝作品之中。閱讀經典,就是要學哲學,看歷史,品讀和欣賞文藝作品。在哲學書籍中,我們遨遊在思辨的王國,感受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樂趣。在歷史書籍中,我們與歷史人物一起呼吸,探尋他們的活動蹤跡,體悟他們的心路歷程。在文藝作品中,我們可以喜怒哀樂,可以愛、可以恨,在愛中追求善與美,在恨中鞭撻丑與惡。
經典的主要特徵是時間久遠和多數人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曾流行駢體文,過於講究對仗工整而沒有內容。唐初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一改駢體文風,注重內容,倡導新的文體,這導致了當時許多文人的不解和非議。杜甫對此評價道: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歷史正如杜甫的判斷,那些反對的文人及其作品沒有流傳下來,駢體文也沒有再恢復,而王楊盧駱倡導的文體則成為唐詩高峰的前奏曲。由此可見,經典不是流行,也不是時髦。流行與時髦可以喧囂一時,但很快就會灰飛煙滅。經典卻會像江河一樣,萬古長流;像美酒一樣,時間越久越醇美。經典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要得到多數人的認同。這個多數人不是同一時代的多數人,因為同一時代多數人認同的或許就是流行和時髦,而是歷史上的多數人。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於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
首先要讀經典,學做人。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提是要修身,也就是做人。倡導讀經典,主要不是為了學到知識,而是為了學做人,弘揚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素養。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既有聯系,又有差別。聯系是指兩者本質是一致的;差異則表現為人文精神是不讀經典也可能具備的,這是人性善的自然流露。文革期間,很多領導幹部被打成走資派,知識分子被打成臭老九,他們被放逐到農村,農民群眾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他們,並且給了他們人性的溫暖、人道的關懷。其中很多農民是不識字的,但他們有人文精神。而人文素養則必須通過品讀經典才能培育,這是人性善的自覺表現,是從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個體自我的每一次偉大的提高,都源於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觸。也就是說,每一次品讀經典,都有助於培育和提高人文素養。經典培育的人文素養,是一種植根於內心的素養,一種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善良,一種帶著寬容來看待世界的心靈。這樣的人文素養要求我們既要做好一個社會人,其所履行的社會價值是正直、善良、誠信、寬容等優秀品質;又要做一個好公民,其所履行的社會價值是法治精神、平等意識、自由理念、理性自覺和科學態度。
同時要讀經典,思做事。每個人在社會結構中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職責分工,完成這一角色定位和職責分工,就是做事。做人與做事是密切聯系的,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做事是做人的平台。如果從做人的角度分析,讀經典是為了培育人文素養,那麼,從做事的角度分析,讀經典是為了培育職業操守。嚴格意義上說,職業操守也是人文素養的一部分,把兩者分開,是為了便於說明問題。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倡導讀經典,就是要求更好地做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讀經典,能夠幫助我們樹立理想信念。只有熟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才能牢固樹立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而有了理想信念,領導幹部才會像孫中山先生所講的,是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讀經典,能夠幫助我們辦事出於公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一經典中告訴我們,國家機關有一項很重要的職能就是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無論那一類國家,都會提出公平正義的要求。領導幹部執掌公共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應出以公心,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民造福、為黨分憂。讀經典,能夠幫助我們善於識人用人。領導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識人用人。而讀諸葛亮的《出師表》,知道什麼是忠;讀李密的《陳情表》,知道什麼是孝,就可以在選人用人中正確地研判一個人的品格,以便選好用准幹部。讀經典,能夠幫助我們清正廉潔自律。領導幹部有權,但不能以權謀私,更不能貪腐,確保權力不受腐蝕,這是基本的職業操守。通過品讀經典,有助於領導幹部堅守廉潔從政的道德底線。
讀經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普遍的讀法,主要是學習、理解經典中的精神、思想、道理和智慧,進而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完善人格。另一種是專家的讀法,主要是研究,為了有新的發現,新的求證。絕大多數人讀經典,都屬於普遍的范圍,是為了學習踐行經典中的精神和思想。因此,要堅持讀原著,而不要單純地讀那些注釋經典的書,因為任何一本討論另一本的書,永遠比不上被討論的書;有些注釋不正確的書,還可能把我們引入歧途。那麼,怎樣讀經典,才會有更大的收獲呢?
一要經常讀經典。做人做事,培育人文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相伴終身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經常讀經典、終身讀經典。在經常品讀經典中接受熏陶,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為人處世和一言一行,就像春風化雨那樣,不知不覺地在塑造著我們的人格。而且,不同的經典從不同的方面闡述同一思想、同一道理,這也要求我們經常讀經典,廣泛涉獵,加深對經典中的精神和思想的理解,更好地指導我們做人做事。魯迅先生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要經常讀經典、廣泛讀經典。
二要反復讀經典。經常讀經典,是強調廣泛性,讓經典對我們的人生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反復讀經典,則是強調專一性,就是要對一部經典讀許多遍,真正讀懂弄通其內涵和意義,並自覺地運用於人生實踐。經常讀經典與反復讀經典雖有差異,實則互補。毛主席是反復讀經典的範例,他把《共產黨宣言》讀了十幾遍,《紅樓夢》也讀了許多遍,而二十四史更是伴隨他一生。提倡反復讀經典,是因為經典之為經典,是不可能讀一遍就能全面領會和正確把握的,而只能是好書不厭百回讀,個中滋味只自知。更重要的是,對於同一經典,年輕時的理解與年紀大時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年輕時可能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年紀大時的理解,則帶著歲月的風霜和人生的歷練。這也要求我們反復讀經典,不斷獲得新的理解和認識。
三要交流讀經典。一個人對經典的理解總是有局限性的。同學之間、同事之間、同志之間、朋友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經典的理解,並能在觀點碰撞中產生思想火花。同時,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讀經典的體會也不盡相同,互相交流讀經典,可以使我們學習得更加深入,理解得更加完整。交流切磋,既是品讀經典的好習慣、好方法,也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營造健康和諧的人文環境。交流讀經典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兩人之間是小范圍的交流,讀書會、研討會是一種集體交流,現在是信息時代,還可以上網交流或在線交流。
陸游有詩雲: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從這首詩可知,古人大概也是讀書時間不夠,而現代人欠讀書的債可能更多。因此,要在節假日、在八小時之外,把更多的時間用於讀書,用於經常讀經典、反復讀經典、交流讀經典,從而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完善我們的人格,使我們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操守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㈡ 名人名言

http://www.zzzrw.com/thread-349-1-1.html
裡面有好多

㈢ 這個句子也請幫忙看看,怎麼翻譯魏之初霸,術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練名理。迄至正始,務欲守文。

知道之星先生說的很對,此語的確出自《文心雕龍·論說》。只是翻譯略嫌微疵,下面是張光年《駢體語譯文心雕龍》,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里的譯文,比較權威,以供采選:
原文:魏之初霸,術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練名理。迄至正始,務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論。於是聃周當路,與尼父爭途矣。
張譯:魏武帝霸業初創時期,名家法家同受重視,傅嘏、王粲的政論,善於分辨名實與法理。到了魏正始年間,本想保持前代文風,而何晏等人,大興玄學之論,於是老、庄之學盛行,與儒家爭雄了。
陸、牟譯:曹魏掌權的初期,兼用名家和法家的學說,所以當時傅嘏和王粲的論文,能精練地考核名實,推論道理。到了正始初期,仍致力於繼承前代的論文;何晏等人,論述老莊玄學的風氣開始盛行起來。於是老莊思想充斥文壇,而和儒家爭奪思想陣地。
周譯:魏國的開始建立霸業,兼采名家法家的方術;當時的作家傅嘏、王粲,他們考核和熟習名家法家的理論。到了魏正始年代,要致力於遵守魏文帝、明帝的注重文治;這時何晏這一班人,開始使玄學的理論興盛起來。因此孝子莊周的道家學派得勢,同孔子的儒家學派爭奪地位了。
感覺陸、牟譯對於何晏的影響側重於文學范圍內,周譯則偏重於學術思想,不及張譯簡潔明了,又能同時傳達這兩層意思。

㈣ 誰有關於學習的名言·警句,急急急急急急急~~!

1).勸人珍惜光陰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存光陰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告戒人要誠信
1.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戰國思想家
2.內外相應,言行相稱。
--韓非,戰國哲學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屈原,戰國詩人
4.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周,戰國哲學家
5.人背信則名不達。
--劉向,漢朝經學家
6.偽欺不可長,空虛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韓嬰,漢朝詩論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暢泉,晉朝隱士
8.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程頤,宋朝哲學家
9.多虛不如少實。
--陳甫,宋朝哲學家
10.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楊簡,宋朝學者
11.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德萊賽,英國作家
12.言忠信,行篤敬。
--論語
13.欺人只能一時,而誠實卻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英國學者
14.生命不能從謊言之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海涅,德國詩人
15.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16.對己能真,對人就能去偽,就像黑夜接著白天,影子隨著身形。
--莎士比亞,英國戲劇家
17.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西賽羅,古羅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誠實,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國散文家
19.誠實最好的政策。
--弗蘭克林
20.人若能摒棄虛偽則會獲得極大的心靈平靜。
--馬克吐溫
(3).勸人寬容,凡事要看得開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後悔是一種耗費精神的情緒.後悔是比損失更大的損失,比錯誤更大的錯誤.所以不要後悔
(4)堅強的意志\堅定的決心
我成功是因為我有決心,從不躊躇。拿破崙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標志:寬容、忍讓、和善。-《人性的弱點》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裡的一粒沙子。-佚名 名言警句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名言警句
(5)關於愛情
真正的愛就要把瘋狂的或是近於淫盪的東西趕得遠遠的。柏拉圖 名言警句
(6)關於修身
君子之修身,內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歐陽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晉)陶淵明 名言警句
品德,應該是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法)孟德斯鳩 名言警句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時常自省——認識自己
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希臘)
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知識。(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間,才能認識自己。(德國)
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馬來西亞)
給自己唱贊歌的人,聽眾只有一個。(日本)
莫笑別人背駝,自己把腰挺直。(蘇聯)
最靈繁的人也看不見自己的背脊。(非洲)
越是無能的人,越喜歡挑剔別人的錯兒。(愛爾蘭)
每個人都知道鞋子擠腳的地方。(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緊在哪裡。(西班牙)
自己的飯量自己知道。(蘇聯)
不會評價自己,就不會評價別人。(德國)
如果你指揮不了自己,也就指揮不了別人。(美國)
當面怕你的人,背後一定恨你。(英國)
[學習學習]名言警句精選(音序排列)
B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其它: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釐,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禮記》)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富貴不能*,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H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基)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孔子)
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L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M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N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
Q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漢書)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杜荀鶴)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莊子)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士為知己者死。(史記)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盂郊)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水滸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彭端叔)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苟子》)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
W
玩物喪志。(書經)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韓愈)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X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學然後知不足。(禮記)
學無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魯迅)
Y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毛詩序)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管於》)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孫昭遠)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有情芍葯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秦觀)
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劉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Z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陸游)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禮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蘇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呂氏春秋)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㈤ 一篇審評高~~~~

《劉勰傳》(評審稿)概述 劉勰(467——538),字彥和,東莞莒縣人,南朝齊梁時期傑出的思想家。
劉勰出身於士族官僚家庭,漢城陽王後裔。城陽王都莒二百餘年,傳九世十王,其子孫先後封侯者計五十四人。王莽篡權後,劉章後裔皆削爵,至晉永嘉時期五胡亂華,劉章後裔隨琅琊王舉家渡江南遷,僑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劉勰祖上的仕宦情況,今查到史料的有六世祖劉撫為彭城內史,五世祖劉爽為山陰令,四世祖劉仲道為餘姚令,祖靈真,史料未記官職,其父劉尚為越騎校尉。劉勰從祖父劉秀之為宋司空。劉勰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僚世家。
劉勰出身世代官宦人家,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上曾產生過前程似錦的幻想,以至於「七齡乃夢彩雲若錦,則攀而采之」。但好景不長,由於父親在宋元徽二年(474年)的建康平叛戰役中犧牲,而使劉勰早孤家貧。家庭的不幸變故,並沒有使劉勰意志消沉,而是「篤志好學」,勤於讀書,立志「摛 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聘績」。在貧苦中求學,與母親相依為命,不幸的是母親也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因積勞成疾去世了。劉勰為母親守喪三年後,已逾時俗的婚齡,以至於終身未婚。永明八年(490年),齊武帝下詔:「公卿以下各舉所知,隨才受職,進得其人,受登賢之賞,薦非其才,獲濫舉之罪」。這使處於苦悶中的劉勰看到了一線希望,於是他抱著被舉薦的慾望,離開家鄉,奔走於建康城內的親友故舊之間。但茫茫人海,誰會舉薦一個孤兒呢? 此時定林寺僧侶與皇室關系密切,劉勰認為定林寺是個可去的地方,退可以有一個讀書吃飯的地方,還可以避役;進可以有機會見到政要,或許遇到「伯樂」。於是去定林寺依沙門僧祐居處十餘年。十餘年的寺院生活,並沒有使劉勰成為一名佛徒,只是在寺院作為幫工,助祐校經。時僧祐已是著名的佛教律師,不僅來往於皇室,而且也出沒於名山寺院,生平所得布施,皆投入定林寺和建初寺兩寺的基本建設上,所得經書、卷軸皆藏於定林寺,定林寺為當時全國兩大藏經處之一。僧祐把整理經藏的任務交由劉勰擔當,劉勰實際上成了定林寺佛教古籍整理的執行主編。由於劉勰博通經論,因而定林寺經藏均由劉勰區別部類,錄而敘之,整理而成。據研究,今傳世的佛典目錄《出三藏記集》雖署名僧佑,實出劉勰手筆。
劉勰因學問高深,又能寫一手好文章,受到京師朝野士人和名僧的器重。於是京師寺塔及名僧碑誌,必請劉勰制文。齊永明十年(492年),定林寺高僧超辯圓寂,由劉勰為其撰寫碑文。齊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定林寺高僧僧柔圓寂,沙門僧祐為之立碑,碑文亦由劉勰撰寫。
由於劉勰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強烈的仕途慾望使他身居佛門,心系仕宦,成名成家的思想使他不能安於現狀。他認為「君子處世,樹德建言」,也就是說,要麼從政當官,恩及於百姓,要麼著書立說,以垂後世。在充分估量當時的主客觀條件之後,認為只有著書立說是可以做到的。他想到為經書作注,以闡釋聖人的旨趣,但又想到馬融和鄭玄在注經方面已做得相當出色,自己縱有深解,也難自成一家。但是,文章對於安邦治國卻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切政務要靠它來實施;君臣之業,要靠它來發揚光大。但是時下之文風淫糜,文章體制逐漸敗壞。有些作家只注意追求辭藻華麗而忽視文章內容,以至於「離本彌甚,將遂訛濫」。為了糾正這種不正文風,遂遵「尼父陳訓」,「搦筆和墨,乃始論文」。劉勰充分利用助祐校經的一切業余時間,費時約四、五年於梁天監元年春夏期間寫成一部「論古今文體」的千古奇書——《文心雕龍》。書成之後,雖曾在文人間傳開,但並未為時流所重,然而劉勰卻深知其書的學術價值。於是決計取定於文壇領袖沈約。由於沈約貴盛,劉勰無由自達。於是便背上他的書扮作貨郎,等候在沈約常來往的路上。當沈約車輛到來之時,他上前獻書,沈約便命僕人取來試讀。沈約被文章打動,認為此書深得文理,常陳諸幾案,隨時研讀。
由於沈約對劉勰文才的褒揚,不久劉勰被任命為奉朝請。奉朝請一職,既無實權,又無屬員,只是奉朝會請召而已。但這卻是劉勰走向仕宦的第一步。
天監三年(504年),臨川王蕭宏為中軍將軍,遂引劉勰為記室。離開定林寺,開始了仕宦生涯。天監七年十一月,劉勰奉敕入定林寺與僧曼等三十人一起抄經,到八年(509年)四月抄畢,凡八十八卷。此時中軍臨川王蕭宏已為司空,車騎將軍王茂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遂調劉勰為車騎倉曹參軍。天監九年(510年),劉勰出為太末縣令,三年屆滿,吏部考評,「政有清績」。遂調入仁威將軍南康王府為記室,兼東宮通事舍人。天監十五年(516年),由僧祐主持的剡縣石城寺彌勒佛石像工程峻工,請劉勰前往撰寫了《梁建安王造石城寺石像碑銘》。
自從梁武帝於天監三年(504年)舍道事佛以後,佛教成為國教,道教受到打擊,佛道斗爭日趨激烈。於天監十六年,武帝下詔宗廟祭祀改用蔬果,敕太醫不得以生靈為葯,並敕天下道觀、道士皆還俗。劉勰抓住機遇上表建議二效農社祭祀應如七廟同改。武帝詔付尚書省討論,得以通過,照劉勰建議行事。同時,劉勰也於本年撰寫了《天惑論》—文,反駁道士對於佛教的攻擊。一系列的護佛工作,取得了梁武帝的歡心,於是遷步兵校尉,兼通事舍人如故。天監十七年(518年),僧祐法師在建初寺圓寂,葬於開善路西定林寺之舊墓地,弟子正度立碑,劉勰制碑文。天監十八年(519年),劉勰免步兵校尉職,有敕與沙門慧震人定林寺撰經。普通三年(522年)梁武帝下詔,要求郡國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對民間疾苦上報朝廷。在這一政治氣氛下,劉勰抓緊完成了他的政論之作《劉子》一書。劉勰與慧震在定林寺自天監十八年(519年)至梁大同三年止,共撰經約七千五百餘卷。待完成撰經任務,自己已是古稀之人,看眼下形影相弔,瞻念前程,一切皆為夢幻,一股悲涼和憤恨湧上心頭,出家為僧的念頭佔了上風。於是先燔發自誓,遂上書皇帝付命並啟求出家。武帝應允,賜法名慧地。據《梁書·劉勰傳》記載,出家後,末期而卒。但也有人認為並未去世,而是潛回了故鄉莒縣,並創立了浮來山定林寺。
據《梁書·劉勰傳》說劉勰有文集行於世,但在《隋書》中就已不見記載了,現在能找到的劉勰著作有《文心雕龍》、《劉子新論》(或稱《劉子》)、《滅惑論》、《梁建安王造石城寺石像碑銘》,其餘幾篇碑文只見存目,不見文字。
劉勰作為一位思想家,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在思想領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從修身養性,還是治國安邦都有獨到的見解,所涉及的范圍包括政治、經濟、哲學、文學、法學、軍事學、人才學、社會管理學等諸多方面。
在哲學方面,盡管《梁書·劉勰傳》中說劉勰「為文長於佛理」,但他的世界觀基本是唯物的。
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說:「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乾》《坤》兩位,獨制《文言》」。「太極」一詞,出自《易·系辭上》,一般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阮籍在《通老論》里說:「《易》之『太極』,《春秋》謂『元』,《老子》謂之『道』,『道」是什麼?何晏《無名論》說:「自然者,道也。道本無名,故老氏強為之名。」這里的「太極」、「道」和「自然」是一個意思,因而「人文之元,肇自太極」,也就是人文原於自然。這說明劉勰的世界觀既不是客觀唯心主義,也不是主觀唯心主義,而是樸素唯物主義的。
劉勰的著作中還處處充滿了辯證法。《文心雕龍·時序》篇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於上,而波震於下者」。這就是說文學是社會的反映,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劉子·惜時》篇說:「夫停燈於缸,先焰非後焰,而明者不能見;藏山於澤今形非作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則時時滅,山則時時移矣」。《劉子·誡盈》篇說:「四時之序,節滿則謝,五行之性,功成必退:故陽極則降,陰極則升,日中則昃,月盈而虧,此天下之常道也。勢積則損,財聚則散,年盛則衰,樂極還悲,此人之恆情也。」這些都說明,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在不停地運行變化之中,而且都在一定的「度」的范圍內活動,超過了這個「度」就會走向反面。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能循道,不能違抗。
民本主義的清明政治思想是劉勰政治思想的主要成份。《劉子·愛民》中說「天生萬民則立之君,君則民之天也。天養萬物以治陰陽為本,君之化民,以政教為務」「善為政治,必以仁愛為本,不以苛酷為先。」同時主張行政者要立法,做到「賞平罰當」,實行法治。
薦賢舉能,均任適才的人才思想是劉勰政治思想的又一重要內容。
總之,劉勰主張建立一個豐衣足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懷自勵的社會。
在社會經濟上,劉勰主張以農為本。指出:「衣食者,民之本也;女工害,則寒之源也。」並主張國家要有一定的儲蓄,以備荒年應急之用。
劉勰基本的文學思想是主張文章要「銜畢佩實」,「質文並重」。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反對「詭奇」、「淫糜」等為爭一句之奇而窮思力索,主張「誇飾有節,飾而不誣」的寫作原則。認為文章的寫作過程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文學的任務是要「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文學的社會作用在於起到「順美匡惡」。因而反對「無所匡正」、「無益時用」的文學。
以往的學者多談劉勰的文學思想,忽視劉勰在軍事方面的成就。一部《文心雕龍》的字里行間,無不以兵學思想貫穿於中。晚年著作的《劉子》一書,設專章談兵論武。表現出了驚人的軍事謀略,這在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中是少見的。
在《梁書·劉勰傳》中,雖然說他「為文長於佛理」,但從他現有佛學著作看,多言他人所已言,未見有什麼創新。
劉勰作為一位中世紀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復雜的,有些地方甚至自相矛盾。例如,在《文心雕龍·養氣》篇,主張形神一體,形在神在,形死神滅。在《滅惑論》中卻主張通過佛法練神的一系列步驟,可以使神脫離形體而長在。據不完全統計,從一九O七年起至二OO一年止,已公開發表論文三干余篇,出版專著二百餘部,文心雕龍學已成為世界顯學。有許多學者因研究文心雕龍學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劉勰的文學理論已成為文學寫作和文學批評的指導思想。其治國安邦學說被唐太宗編人《帝范》,被武則天編入《臣規》中。一千多年來,《劉子》一書成為人們修身養性的精神食糧,從政當官的良師益友。
為了紀念劉勰這位中世紀的傑出思想家,在他的祖籍莒縣有他的大型立身石雕像,莒縣城內的一條東西大街被命為「文心路」。在山東省設有劉勰文學評論獎,每兩年評選一次。在劉勰的出生地江蘇省鎮江市建有「文苑」,以紀念其不朽之業績,鎮江市圖書館設立了《文心雕龍》研究資料中心。劉勰正在從學者的書齋走向人民大眾,為更多的人所熟悉。

熱點內容
勞動法企業曠工處理 發布:2024-11-16 05:23:57 瀏覽:792
哈爾濱學院法學 發布:2024-11-16 05:12:55 瀏覽:14
刑法139條規定的 發布:2024-11-16 04:28:54 瀏覽:937
科研工作條例 發布:2024-11-16 04:24:13 瀏覽:882
衛生條令條例 發布:2024-11-16 03:10:36 瀏覽:133
保護原則刑法 發布:2024-11-16 03:04:55 瀏覽:488
民法典手卡 發布:2024-11-16 02:55:41 瀏覽:838
單位法律知識講座通知 發布:2024-11-16 02:30:12 瀏覽:182
觀其復道德經 發布:2024-11-16 02:21:55 瀏覽:301
七零九律師 發布:2024-11-16 02:20:19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