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自然界的道德

自然界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4-05 14:12:33

A. 如何理解人與動物、與自然界的道德關系

人=動物,自然包含生物,大多數生物能和自然保持平衡發展,而人和病毒是用來破壞自然平衡的。如果人類不改變的話,要麼是自然懲罰人類,要麼是人類破自己懲罰。

B. 為什麼說自然界可以培養優良品德

內容提要:本文對學界不太關注的自然界對莊子的修養意義進行了初步研究。認為,自然界對莊子的重要性在於,自然界較好地代表自然而然的本真狀態。在《莊子》中,寬泛意義上相當於自然界含義的詞是「天」、「天地」或「萬物」,這些詞在《莊子》中常出現;《莊子》中有典型性的日常場景中自然物象的描寫,集中在對山林的風、大海以及自然界的樹木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莊子通過對這些自然物象物態、質態的描寫展示了自然物的物性及其存在。在莊子時代,作為獨立的自然風景意識還沒有形成,莊子所寫的自然風景從屬於整體的自然。作為整體的自然給莊子的精神滋養是多方面的:既有處世方式上要求「與物有宜」,又有心性品格上學萬物之恬惔樸素,也有審美修養上快樂自適的熏陶。地方性的自然環境與動植物,也賦予莊子一種地緣性思想,使其思想浸潤水性。

C. 論述人與其他動物 與自然界之間的道德關系不少於1000子.

這個書上有,自己找吧》哈哈 貌似在76頁 或者78頁,反正差不多了

D. 人與動物,自然界有沒有道德關系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是人有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規范,而動物沒有。

關於人與動物的區別,曾有一種觀點:人能製造和使用工具,而動物不能。此論似是而非。實際上許多動物也可以製造簡單的工具,並具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意識。但因持此工具決定論者是官方意識形態所推崇的,所以在國內就成為主導觀點。

實際上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道德。人能識道、體道,並以德從之。而動物只有本能和慾望。動物沒有道德意識和道德約束,因此它受本能和慾望的驅使,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而對於人來說,雖然同動物一樣也具有本能和慾望,但其本能和慾望的滿足往往受情禮、法律、道德的約束,人的行為往往要考慮行為的後果,及其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因此人的行為更應具有理性。

(4)自然界的道德擴展閱讀

對於動物來說,其生存適用於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對於人來說,恃強凌弱、強取豪奪是不道德的行為。

對於動物來說,可以隨時隨地發情交配,而沒有羞恥感。而人則具有一定的性道德約束,「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在性活動中講含蓄、責任、義務,講用情專一,不能隨意用情濫交。

儒家講,人性本善,但環境教化可以使人變惡。佛家講人既有佛性,也有魔性。我們也常說人既有人性,也有獸性。好的道德教化可以抑制人的獸性,發揚人性中善的一面。而佛家和所有正的宗教都是要發揚人的佛性,去除人的魔性,發揚人性中善的一面,去除人性中的惡的一面。

因此人一旦失去道德的約束,那就與動物無異了。用佛家的語言,那就是魔了。人的行為就等同於禽獸行為。人就會蛻化為可怕的獸,甚至比獸更可怕。因此人們往往把道貌岸然而沒有道德的人稱之為「衣冠禽獸」。把歹毒兇狠的人比喻為「毒如蛇蠍狠如狼」。把奸詐的人稱之為「狡猾的狐狸」。把嚴重缺德、踐踏人類道德規范的人說成是「禽獸不如」。

任何一個政府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人類道德,宏揚人性中善的一面,抑制人性中惡的一面。歷代明智的統治者治理國家都十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上古時是以道治世,以德輔之。等而下之是以德治世,而以法律輔之。「畫地為牢」當屬此階段。

再等而下之,那就是以法治世,以德輔之。當道德淪喪殆盡時,那就是所謂的以法治世。而法的制定者和執行者無道德約束時,那就是惡法橫行,人的行為純粹就是圍繞金錢、權力並用以滿足無度的慾望的狂亂獸行了。

當人類社會道德大面積滑坡時,那麼這個社會就無異於誰都沒有安全感、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或動物王國,其統治者就是一個純以奸詐權謀和血腥暴力統治獸民的「獸王」。在這樣的社會里,統治者自身也是毫無安全感可言了。

E. 人與其他動物,與自然界有沒有道德關系

有道德關系,建議您看些環境倫理學書籍即可

F. 標題 試述人類在同自然界的交往和關系中,如何做到有道德

自然界是客觀的,人類應該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現實生活當中,保護野生動物。禁止濫食野生動物。這就是一種道德。

G. 自然界沒有道德,適者生存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首先我想說,所謂『道德』這個詞,本也是人類定義出來的,因為人是群居動物,比如我們認為養老的人道德,不養老的人不道德;禮讓行人是道德,搶行不道德等等,都是基於一定的人類社會活動的標準的要求和習慣,更多的可能是為了照顧弱勢群體。這個源頭我認為是源於人類個體意識的覺醒。而在自然界(拋開人類不提),絕大多數生物的行為出於本能,這個本能更多來源於物種基因(後代)的延續。感興趣的話可以閱讀《自私的基因》。有學者曾經發現非洲某種野生鹿(印象里是,記不太清了)在遷徙過程中,如需要跨過難以跨越的很深的溝壑的時候,一些年老的動物會先起跳,年輕的後代再起跳,然後踏上老者的身體藉助反作用力跨越溝壑,然後年老的動物就掉落深淵而亡,等等這些都是為了物種保存更有生命力的後代以延續,沒有什麼道德不道德所言。至於「烏鴉反哺」,首先迄今為止,科學界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說在任何物種中發現這個現象。不過有鳥類學家曾觀察到烏鴉作為一種群居的社會性鳥類,有些新成年的烏鴉會幫助其他成年烏鴉哺育幼雛。在新成年烏鴉喂哺雛鳥的時候,年老烏鴉吃到食物的偶然巧合也並非不可能。不僅是鴉科,研究表明鳥類中的翠鳥科、蜂虎科、林戴勝科、鷦鷯亞科、知更雀亞科等均有巢中幫手為正在繁殖的雙親家庭出力。因此,「烏鴉反哺」不見得是小烏鴉在孝養雙親,更有可能是哥哥、姐姐在幫烏鴉父母喂養弟弟、妹妹。「虎毒不食子」也完全可以用基因延續的本能解釋通,你把孩子吃了,還怎麼讓你自己的基因生存延續呢?

H. 人與其他動物,與自然界之間的道德關系

成群的牛羊為能存活延續,每天想的是-吃草--逃避-交配。
只有不停地吃草,每個個體才能存活;只有不停逃避,才能減少群體數量損失;只有不斷地交配,不斷地幼崽降生,才能增加群體數量損失免於滅種。

猛虎獅子長大都有自己的領地。領地內的牛羊,是自己每天下酒的佳餚。師資也交配,不過好多年,一隻幼子才能長大擁有自己新的領地。

倘若有一天,牛羊不逃避了或不交配生崽了,那就不但是牛羊的噩夢-都被吃光,也是老虎獅子的噩夢-被餓死了。表面相同的是都死了。本質不同的是,前者每個個體完成了自然賦予的使命,後者交了自然考試交了白卷判了零分。

倘若有一天,猛虎獅子改為一年幾胎或牛羊幾年一胎,在猛虎獅子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即使牛羊如何吃如何跑,牛羊和獅子,都將離噩夢得愈來愈近。因為不管怎樣吃吃不過師資的速度,不管如何讓跑,跑不過領地的范圍。

I. 自然界中有哪些被中國文化賦予了道德內涵

自然界當中的很多東西都被人賦予人化的特點,比如說我們經常以物慾制,像植物當中的梅竹菊都代表著君子。

J. 人類是否該對自然界萬物有道德關懷

這是當然,萬物都應該被關懷。

熱點內容
勞動法企業曠工處理 發布:2024-11-16 05:23:57 瀏覽:792
哈爾濱學院法學 發布:2024-11-16 05:12:55 瀏覽:14
刑法139條規定的 發布:2024-11-16 04:28:54 瀏覽:937
科研工作條例 發布:2024-11-16 04:24:13 瀏覽:882
衛生條令條例 發布:2024-11-16 03:10:36 瀏覽:133
保護原則刑法 發布:2024-11-16 03:04:55 瀏覽:488
民法典手卡 發布:2024-11-16 02:55:41 瀏覽:838
單位法律知識講座通知 發布:2024-11-16 02:30:12 瀏覽:182
觀其復道德經 發布:2024-11-16 02:21:55 瀏覽:301
七零九律師 發布:2024-11-16 02:20:19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