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家
Ⅰ 道德經是道家正統嗎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 ),是春秋時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從現在留傳的文章看,老子是一位學識廣博、目光犀利、思想深刻、能言善辯的「智者」。這可能與他擔任過東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有關。他指出,老百姓之所以吃不飽飯,是由於統治者剝削得太厲害。老子有一句名言「民不畏死,何以死懼之」,常常被後人引用。孔子曾經把老子比為游於霧中的龍,時隱時現,高深莫測。
老子最大的成就是寫了《道德經》,據說寫完此書後老子就出函谷關不知去向了。《道德經》一共只有5000字,是用韻文寫成的哲理詩,分《道經》,主要講哲學,和《德經》,主要講政治和軍事等兩部分。老子認為萬事萬物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上與下等都是對立的統一。一方不存在,對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他還認識到對立面是可以轉化的。
老子對當時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十分不滿,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鄰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反映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他希望統治階級能夠認識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的深刻道理,在我國古代曾經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西漢初年統治階級就實行了以道家的「無為」思想為特徵的黃老(黃指黃帝、老指老子)政治,使西漢初年的經濟迅速恢復發展,出現了非常著名的「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
至於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在民間巫術、方術、陰陽五行術等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它與老子創立的道家學派完全風馬牛不相及。但是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創立原始道教的——「五斗米道」時,把已經死去700多年的老子抬出來當教主,並以《道德經》作為教義,實在是委屈了老子先生。
道教在唐朝唐高宗李治時得到了很快發展。到北宋以後逐漸分成「正一」和「全真」兩大派。到了明代,道教繼續流傳。進入清代以後正統道教逐漸走下坡路。但是道教中的許多神,比如關帝、財神、灶神、土地神、福祿壽三星等仍然在民間廣受供奉。這十分形象地反映了道教的「民間性」。
Ⅱ 道家老子的<<道德經>>是怎麼寫出的
道德經是老子研究易經以及先賢聖人們的著述、思想結合自己對世界萬物的感悟認知的著作。《道德經》思想是2000多年來,任何哲學家所不能比擬的。我們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華文明歷史,不能只看到耳熟能詳的大家,還要知曉「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不知名的聖人很多,不過因為周朝末年被大火焚毀、加上焚書坑儒,中華失去了不計其數的偉大著述,想來都痛心。古代聖人老子都是仰望的。比如第十五章就說:「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前二十年我很喜歡閱讀西方哲學,但學習道德經後,感覺自己被耍了那麼多年。不要被洗腦,認為遠古人是愚昧落後的,這樣的人是下士。「道」早於天地,2000年算什麼?道是永恆的,古人發現了道,我們畫蛇添足去「糾正、更改」以為自己聰明,實則是把道推得更遠。
Ⅲ 道德經在道教是什麼地位呢
道教為主的真經我覺得一共有七部
三洞 四輔
三洞是:洞真 洞玄 洞神
四輔是:太玄 太平 太清 正一
當然還有lz 你說的 道德 南華 文始 陰符等諸多經典
Ⅳ 老子與道德經 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嗎
道德經是道家的名著,不是道教。不要把道家跟道教搞一起。道家是思想理論派,道教是宗教團體。道家的名著你應該知道不少,道教的我給你推薦三本經書。太上老君(老子)的《內觀經》、《清靜經》 靈寶天尊的《定觀經》如果你是修行人士,這三本你肯定認為經典。 道家追求自然,隨其自然,就是老子說的無。這是大道。道教也行大道。但宗教嘛就跟鬼神扯上關系了。
Ⅳ 《道德經》是道家的還是儒家的
《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5)道德經道家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產生時代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
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Ⅵ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家思想包括些什麼(越全面越好)
無為是《道德經》中的核心思想。何為無為?無為的思想為什麼被眾多人關注?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談一下個人的理解,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首先,無為就是遵道。即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
《道德經》一書被作為一部哲學著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究其原因是因為其探求的是萬事萬物的普遍規律,而不是就事論事地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道超乎萬事萬物之上,又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用莊子的話說,就是道在螻蟻,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而無為、自然、不爭又是道的本性,因而無為就必定是遵道之為。無為在治國方面,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順應自然變化,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正因為大道歸一,天地人規律合一,所以不管你是治國,還是做其它工作都遵循同一個規律。
其次,無為就是用無。即用無的原則去為。只有能放得下,有所不為,才能集中精力有所作為,這也是道家的執一、抱一、守一的思想。我們知道「無」是道之體。當然,我們不但要認識「無」,更要懂得用「無」的原則來指導政治生活、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
《道德經》中關於用無的原則指導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有許多精彩的論述: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取天下常以無事。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言,我無欲而民自朴。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為無為。
道常無為。
吾始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政,天下希及之。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可見,老子的無為不是一無所為,而是遵道而為,是有若無、實若虛、退為進、守為攻、弱為強,是善於用無的原則去為。用這個原則可以治國、也可以修身、齊家,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因而得到眾人的推崇和關注。
Ⅶ 道家和《道德經》是什麼關系
若離復〃棌玘 :你好。
《道德制真經》又稱《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或《老子》,周朝老子著。老子本為周朝穿藏史(史官)《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後來老子被道教尊奉為教祖,《道德經》成為道教最高經典。《道德經》的字數原有五千餘言,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時定本為五千字.令教徒誦習,故稱「五干文』。《道德經》的內容,主要論述「道」和「德」兩個名詞的涵義.強調「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從而展開道家的哲學思想。老子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闡明其宇宙觀和人生觀,同時包括道家修養方法的原理。道教的一切教理教義均由此引申而來,井區加以宗教的儀式進行包裝。特別是道教的修煉學說.與此經有直接關系。另外由於老子學說出於交官,其中闡述了大量的治國之道.因此歷代統治者均格其作為治國寶典,中國封建帝王中先後有四家皇帝親自為之作注。
Ⅷ 道家老子的<<道德經>>是怎麼寫出的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李耳寫的。李耳在東周時曾擔任圖書館管理員。傳說某天他突然辭職,騎著一頭青牛向西而去。在經過大散關,也就是今天陝西寶雞西南的時候,被鎮守關隘的司令官尹喜挽留,勸說他寫下舉世聞名的《道德經》,將自己畢生的思想濃縮在這一篇五千字的短文中,然後出關而去,從此不知影蹤。這是一段離奇的故事,和李耳其人的生事頗為相似,他所生的時代其實是沒有定論的,就連他這個是否真的存在過,人們的說法也不盡相同。
Ⅸ 《道德經》,作為道家經典著作,其主張是什麼
《道德經》,作為道家經典著作,其主張是什麼?
老子的思想觀念可以分為兩部分。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而喻;在個人方面,老子主張清心寡慾,以靜制動。老子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道"。他認為,"道 "是萬物的本源,萬物必須遵循本源。他還認為,應該遵循發展的規律,不應該干涉它,而應該尊重自然。
但對於 "道 "是什麼,老子並沒有作出具體的區分,只是把它說成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摸不著的 "恍惚",或 "無"。的 "無"。在老子的本體論中,雖然他沒有具體區分世界上的物質和精神,但他能夠用 "自然之道 "來解釋宇宙的整體構成,這比原始宗教的天道觀要進步得多,也比金木水火土的簡單唯物主義要深刻得多。老子》一書的形成,標志著抽象思維能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Ⅹ 道德經是儒家還是道家
《道德經》是道家。《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