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道德觀
A. 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哪些
道德要求不在於別人而在於自己。
B. 網路道德的定義
新華網四川頻道1月27日電 網路道德,是一種以「慎獨」為特徵的自律性道德。「慎獨」意味著人獨處時,在沒有任何外在的監督和控制下,也能遵從道德規范,恪守道德准則。
��在傳統社會的道德範式以服從為主,而網路社會的道德範式,只有上升至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的高層次上才具有自律性,才能有效地規范個體的網路行為。
��更多的「本我」放到了這個虛擬空間
��記者:在今天,不少人在互聯網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去年,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的「木子美」事件,引發了關於社會道德和網路道德的爭論。虛擬世界的各種信息、思想左右著一些人道德和信仰的方向。你覺得在網路這個虛擬世界究竟需不需要講道德?
��唐永進:肯定需要。道德的自律特點,要求人們不僅在現實生活中,而且在虛擬世界裡,都要控制自己的行為,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不能妨礙其他人。
��記者:我們已經看到,網路這個「虛擬社會」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盜版、誹謗、色情、詐騙等犯罪現象,可以說,網上陷阱數不勝數、防不勝防。據說,國際上幾乎每20秒就有一起黑客事件發生。好像在網路世界,人們的道德水平更低一些?
��唐永進:在虛擬空間,人的社會角色和道德責任都與在現實空間中有很大不同。人們可以擺脫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角色、制約,揭掉「面具」,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意味著,在傳統社會中形成的道德及其運行機制在信息社會並不完全適用。面對面、錯綜復雜的人際交往變成了互不見面的虛擬交往;網友之間難以進行身份鑒別,網上交流可以完全無所顧忌,使傳統道德的規范作用顯得比較弱化。
��記者:那與傳統道德相比,我們怎樣定義網路道德?
��唐永進:學術理論上對道德的定義有兩種,一是調整人們以及個人和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二是實現人的全面自我完善和手段。倫理道德的產生與形成,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共同的約束,而網路的誕生,在現實社會之外又締造了一個完全沒有地域限制的虛擬社會。這樣,我們既不能為了維護傳統道德而拒斥虛擬空間闖入我們的生活,也不能聽任虛擬空間的道德無序狀態,或是消極等待其自發道德機制的形成,因為它將由於網路道德與傳統道德的密切聯系而導致傳統道德失范。
��記者:大多數青少年是按照社會要求的一種習慣模式成長,他們只有在虛擬空間才可能成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宇宙」。
��唐永進:對,很大程度上,網路變成人類的另一個生存世界,讓人們自由馳騁。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以「超我」面目出現;在虛擬空間里,人們更多地以「本我」體現。因為青少年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抵禦網路糟粕的能力較弱。青少年的社會生活經驗較少,對於經過偽裝的思想和言論的識別能力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獵奇心,他們會比較容易被誘導,進而產生錯誤的倫理道德傾向。久而久之,還會把錯誤的倫理道德傾向帶到現實生活中;更甚者,還容易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標准產生排斥心理。
��社會道德和網路道德成為同心圓時,社會文明高度發達
�記者:你覺得,網路道德與社會道德存在雙重標准?
��唐永進:網路道德與社會道德總體應該是一致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網路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反映。一般而言,網民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樣的道德素質,在虛擬空間也會有相應的道德品質體現。
��記者:如果用一個邏輯符號來描繪網路道德和社會道德的關系,像什麼?
��唐永進:現在好比兩個圓,其大半部分交叉。由於網路的隱蔽性,網上的道德約束比現實社會弱。在網上,人的言行靠個人內心信念來維系,它不像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更多的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共同維持。當社會道德和網路道德成為同心圓時,就標志著社會文明的高度發達。
��記者:10年後,「木子美」還會成為網路道德和社會道德所討論的問題嗎?
��唐永進:網路文明是指網路的進步和開化狀態;同樣,社會的進步和開化,是對所有社會、個體現象和行為的理解、接納。注意,理解和接納是兩個層次的事情。在今天,「木子美」現象有它存在的理由,我們可以理解,但不等於完全接納。
��研討網路道德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重視的前沿課題
��記者:信息的傳播是自由的。在虛擬世界,容許說任何話、作任何事,又不需承擔義務和責任,感覺有濫用自由的權利。
��唐永進:所以,倡導網路道德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網路成為這樣一個領域:後現代主義的道德相對主義提倡「你想怎樣就能怎樣」或「怎樣都行」、無政府主義等種種思潮適宜生長、繁衍的領域。這樣,研究形式多樣的網路道德問題已成為全球倫理學界乃至社會各界人士普遍重視的前沿課題。
��記者:伴隨網路發展趨勢以幾何速度遞增,網路道德正在迅速影響著網民。
��唐永進:是,網路空間是現實空間分化出來的一個嶄新空間。凡是網路空間有的各種倫理問題、道德矛盾,現實中都有。並且,還通過電子信息手段,在虛擬下將問題和矛盾加以放大,轉變成現實社會倫理道德規范甚至法律秩序難以調節的社會痼疾。
��記者:感覺像「黑客」入侵。
��唐永進:准確說,它改變著人們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形式,但並未改變利益和需要本身。
��記者:怎樣理解?
��唐永進:這意味著網路對道德標准提出新要求。我們在解決各種各樣的網路倫理道德問題時,應從客觀分析現實生活中人的利益和需要著手。人類社會道德規范在歷史運動中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並在適用范圍上趨於擴大。網路發展同樣也需要自律,網路行為也需要和其它社會行為一樣有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原則。從這個意義講,網路道德標准對現存道德標准提出新要求,拓展出新領域。
��記者:有一天,網路的自主性、開放性、多元性與社會道德、價值觀念最終應該融合。
��唐永進:這也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徵。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每個網民都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覺實踐網路道德開始。(記者 許小念 陳科)
C. 如何樹立正確的網路道德觀1000字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有第二重身份:網民。現在的大學生幾專乎都擁有網民這一身份,網路交友、屬網路購物、網路游戲進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伴隨而來的,是大學生網民在虛擬的網路空間里缺乏道德倫理的現狀。譬如,網路謾罵、網路亂倫、網路人肉搜索、網路犯罪等不道德的行為,當前對於這些行為還沒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來約束控制,而且法律法規具有明顯的滯後性,如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路道德觀,成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目前網路秩序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道德這種具有自律性的行為來約束大學生在網路空間的言行。本文試圖從內因外因兩個層面,即大學生群體的道德觀與整體社會的道德氛圍兩個角度出發,探索大學生樹立正確網路道德觀的內外措施。
一、什麼是網路道德觀
網路道德觀不外是人們尤其是大學生在網路空間,即虛擬的社會空間里體現出來的道德觀念,是現實生活中道德觀念在信息化時代的延生,是新時期所特有的道德觀,不同於傳統社會中的道
D. 什麼是網路道德觀
1、進行網路道德教育
2、加強網路安全管理
3、依法規范網路經營、完善網路法律體系
通過對正確認識和理解網路犯罪及懲治網路犯罪的策略分析和論述,目的在於減少或避免網路犯罪的發生,並懲罰和防治各種網路犯罪行為,推動網路犯罪相關法律的制定步伐,加快互聯網的推廣及應用,掃除中國網路發展過程中的犯罪障礙,促進網路健康有序地發展。中國缺乏健全的網路犯罪法律體系,對網路犯罪的打擊也很被動。相關法律又往往過於概括與宏觀,可操作性不強,難以對網路犯罪形成真正的制度化打擊與防範。中國刑法對網路犯罪的對象過於限制,未對侵入網路系統的犯罪進行立法規制,不利於打擊入侵、破壞網路系統的犯罪。中國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與電子商務犯罪行為人低齡化之間有較大沖突。因此,極須建立和完善網路法律系統,切實保護青少年不受網路犯罪的侵害,並有效地預防青少年網路犯罪。
E. 如何做到遵守網路道德
?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網路道德自律,就要求每一個網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內,...
2.
樹立正確的審美容觀。加強網路道德自律,還要求每一個網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欣賞美與丑,...
3.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加強網路道德自律,每一個網民還必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在世,...
4.
遵守法律法規。加強網路道德自律,還必須要遵守法律法規,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F. 網路道德的特點
「網路社會」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決定了「網路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於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自主性,即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更少依賴性、更多自主性的特點與趨勢。
網際網路本來是人們基於一定的利益與需要(資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覺自願地互聯而形成的,在這里,每一個人都既是參與者,又是組織者;或者說既是演員,又是導演。也正因為網路是人們自主自願建立起來的,人們必須自己確定自己干什麼、怎麼干,自發地「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為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做網路的主人。在網路建設之初,信息貧乏且雜亂無章,此時就有許多網路人無私地大量上載信息,並為那些雜亂無章的信息資源建立管理程序、編制各種實用軟體,以方便網路用戶特別是那些不太熟悉網路的人訪問和運用網上資源(這種行為後來越來越商業化了);網路建立起來以後,為維持網路的正常秩序,網路人又自覺地訂立規范,當發現不道德行為時,又都自發站出來扶正驅邪。「網路社會」的道德規范不是根據權威(不論哪種權威)的意願建立起來的,而是網路人自發自覺的行為的結果。由於網路道德規范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利益與需要制定的,因此增強了人們遵守這些道德規范的自覺性。
此外,網路道德環境(「非熟人社會」)與道德監督機制的新特點(更少人干預、過問、管理和控制),也要求人們的道德行為具有較高的自律性。在那種失去了某些強制和他律因素的「自由時空」、「自主社會」中,或許最初人們還不太適應,然而這種社會必將是人們的主體意識,特別是權利、責任與義務意識逐步覺醒的社會,一個主體的意志與品格得到更充分錘煉的社會,一個真正的道德主體地位得以確立的社會,一個人們自主自願進行活動和管理的社會。如果說傳統社會的道德主要是一種依賴型道德,那麼隨著「網路社會」的到來,人們建立起來的應該是一種自主型的新道德。 開放性,即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間經常性的沖突、碰撞和融合的特點與趨勢。時空,一直是限制人們之間交往的主要障礙。美國網路專家威廉·奧爾曼說:信息革命帶來的最基本的變化是,它有能力以甚至十年前還不可想像的方式,使人們緊密聯系,消除「這里」和「那裡」的界限。正如幾十年前鐵路和高速公路使地理距離縮短,人們有可能異地交往,有可能住在遠離工作地點的城市郊區一樣,信息技術帶來的傳播方式的現代化,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使得地理距離暫時「消失」了,我們居住的星球正在變成一個「小村莊」,正在或將要創造出一個一個「電子社區」,人們即使居住在不同的州、時區、國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娛樂。甚至那些窮鄉僻壤也能與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人們方便地交往、合作乃至打成一片。這樣,人們之間便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而交往,人們之間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沖突、碰撞和融合也就變得可能了。
同時,由於人們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致使人們的交往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一方面,人們之間不能相互理解,另一方面,也缺乏相互交往的方式與手段。而網際網路的全球化,把不同國家和所有這些方面均為不同的人們都聯結起來,它既可以將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頻繁而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各種獨特的行為和各種奇風異俗都必須接受人們目光的洗禮,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交往的有效方式和手段。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們,通過學習、交往、教育和閱讀等各種方式,增進相互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從而更寬容、更通情達理;另一方面也使各種文化沖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銳化。落後的、無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與先進的、合理的、代表時代發展趨勢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並存,它們之間的沖突、碰撞與融合也就表面化、現實化了。因此,網際網路的全球化,將使網路道德的開放性由可能轉化為現實。 多元性,即與傳統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多層次化的特點與趨勢。在現實社會中,雖然道德因生產關系的多層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個特定社會卻只能有一種道德居於主導地位,其他道德則只能處於從屬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現實社會的道德是單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網路社會」中,既存在關涉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切身利益和「網路社會」的正常秩序、屬於「網路社會」共同性的主導道德規范,如不應該製作和傳送不健康的信息、不應該利用電子郵件作商業廣告、禁止非法闖入加密系統,等等;也存在各網路成員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規范,如各個國家、民族、地區的獨特道德風俗習慣等。隨著彼此交往的增多,這些處於經常性沖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規范,一方面使相互之間增進了理解和同情,從而在經歷了沖突和碰撞之後達到了融合,另一方面即便彼此無法融合,沖突和碰撞仍舊,也由於彼此並無實質性的利害關系而能夠求同存異、並行不悖。
「網路社會」多元化道德規范同時並存有其理論與現實根據。與現實社會相比,「網路社會」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它是網路成員自主自願互聯而成的,其成員之間的需求與偏好更多地具有共同性,他們一開始就是抱著同一個目的串連起來的。因此,彼此之間行為的共同點就是「求同」,除了為此必須遵守的共同的道德之外,他們不需要、也不強求具有類似於現實社會中的那種統一的道德。也就是說,只要其網路行為不違背「網路社會」的主導道德,他們並不需要為加入網際網路而改變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或者說,在遵守網路主導道德的前提下,他們仍然可以按照他們自己的道德從事網路行為、進入網路生活。 凈化網路語言,優化網路環境,必須從網路道德抓起。網路道德是人性道德的折射。誠然,在現實社會中,世風不濟,道德滑坡,這是人性道德低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要加強網路道德建設不僅要出台相應網路法規、網路道德守則,更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道德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實施。因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有待於道德復興;國家的崛起,有待於道德崛起;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需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一個沒有道德的民族,是一個可憐的動物群體;一個不斷追求高尚道德的民族,才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
總之,在「網路社會」中,人們的需要和個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與滿足。自主自願形成的「網路社會」,以其獨特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終將建立起一個各國家、各地區(民族、種族)的具有不同信仰、習俗和個性的人們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並互相促進的多元道德並存的社會。——當然,技術的進步只是為道德進步提供了前提和條件;道德是屬人的范疇,一切「事在人為」:道德進步是否能夠真正產生,一個更高水平的道德社會是否能夠真正建成,還有賴於網民們自我塑造的意願、能力,以及現實的努力程度。
G. 什麼是網路道德素質
網路來道德是信息網路社會的自時代產物,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路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網路道德是人們對網路持有的意識態度、網上行為規范、評價選擇等構成的價值體系,是一種用來正確處理、調節網路社會關系和秩序的准則。伴隨網路的迅速發展,我國網民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已經成為網路的生力軍,上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網路生活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心理和學習生活,也影響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養、行為規范。互聯網在帶給大學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直接後果就是網路道德失范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不斷顯現,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生德育建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H. 如何加強網路道德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網路道德自律,就要求每一個網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白世上的誰是誰非,明白基本的道德准則,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當一個合格的網民,不要在網路上動一些歪心思,不要夢想從網路中謀取不正當的利益。
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加強網路道德自律,還要求每一個網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欣賞美與丑,要有正確的標准,不要自己想當然的認為孰是孰非,特別是在網路上,一定要有一一個明辨是非的保准,不要觸犯網路上的紅線,當一個文明的網民。
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加強網路道德自律,每一個網民還必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在世,一定要按照正確的人生道路去行走,不要劍走偏鋒,行一些偏門,從而害人害己,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並讓自己走上邪路。
四、遵守法律法規。加強網路道德自律,還必須要遵守法律法規,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也是每個人要想越走越順的必然要求,現在的網路環境很不安寧,也有很多網路蛀蟲,要想自己不成為網路中的蛀蟲,就必須要求自己要時刻遵守法律法規,當一個遵紀守法的網民。
五、不信謠傳謠。加強網路道德自律,作為一個網民,你還必須要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一定要做到不信謠傳謠,遊走在網路的海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辨別能力,遇到那些海量的網路信息,一定要有一個自己的判斷准則和方法,哪些信息是真實的,哪些信息是不可信的,不信的堅決不信,不要充當網路上的幫凶。
六、遵守社會公德。加強網路道德自律,還必須要做一個遵守社會公德的人,嚴守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和規范,做一個文明的網民,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凈化網路環境,維護網路環境的安寧。
七、加強行為規范。加強網路道德自律,每一個網民還必須要加強自己的行為規范,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得當,做一個慎獨自律的人,時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時常想想自己的行為規范是否得當,有錯誤和不妥的地方,堅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理智,越來越優秀。
I. 如何遵循網路道德論文
一、開設網路道德教育課程
網路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知識經濟時代必要的學習工具,不讓學生觸「網」,強行「堵」是不切實際的。在中小學校開設網路道德教育課,正確引導學生上網,使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網路」習慣,培養正確的網路道德觀。
加強對網路「是」與「非」的認識,提高對網路信息的分析、判斷能力。對中小學生進行相應的網路道德觀和法規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網路道德意識,使其自覺遵守網路法規,牢固樹立有「法」必依的信念,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來規范自己的網路行為,教會中小學生如何識別、抵制網路垃圾信息。
二、健全開放校園網
校園網路作為學校這方育人陣地中最具時代性的媒體,應充分發揮其時代性的優越性。校園網路不同於一般的商業性網站,是為校園服務的。校園網如能及時過濾不真實的信息,防止垃圾信息非法信息及病毒信息的侵入與傳播,同時開展各種既拓寬中小學生知識,又為中小學生所喜愛的校園網上作文競賽、網上繪畫競賽、網上益智游戲等具有校園特色的網路活動,將更多的中小學生吸引到校園網路中來,遠離營業性網站,這樣便可以有效避免網路不良因素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三、把信息道德教育滲透於信息技術教學中
1.教師要有崇高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在獲取、使用、生成和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應遵循的道德要求。作為傳播人類文明的教師,是否具備崇高的信息道德,直接關繫到以什麼樣的思想教育學生,以什麼樣的知識教給學生的立場問題。教師的信息行為應在不侵犯別人的合法權益、不危害社會、不違反道德規范的情況下發生,也惟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具有較高道德素養的學生。互聯網的開通,使人類突破了信息交流傳遞的空間限制。教師在接觸各種各樣信息中,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有用的、有正確影響的信息進行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學生的信息,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判斷評價信息。
2.信息技術課教師在課堂中普及網路法律知識和有關規定,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使他們養成道德自律的良好習慣。組織學生上文明公約: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不破壞網路秩序;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鑒於網路世界的特點,可選拔出兩至三名網路管理員,為他們普及法律知識和有關規定,另一方面則需要用道德這種無形的約束力引導規定學生的網上行為,使他們養成道德自律的習慣,自覺地遵守網路法規或有關規定,文明上網、依法上網,做一個合格的網路人。
3.自覺抵制不良信息。提高學生判斷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使學生能夠自覺選擇正確信息,抵制垃圾信息、黃色信息、反動信息、封建迷信信息等。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輪流擔任信息小衛士,營造全班學生抵制不良信息的氛圍,培養學生批評與抵制不道德的信息行為,培養學生依據社會所要求的信息道德標准對信息行為進行評價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維護信息活動的正常秩序是每個人都應負的責任,對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應堅決批評和抵制。 4.不損害他人利益、不隨意發布信息、培養合作精神、倡導道德自律。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培養其良好的信息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使其將社會對信息行為的道德要求轉化為自己的內在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修養。
四、發揮學校班級少先隊共青團的德育功能
班級是中小學生學習交友的主陣地,而共青團、少先隊組織則是中小學生的優秀群體。所以,可充分發揮班、團、隊的德育功能,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周末辯論會、專題演講等。同時,建立以班、團、隊聯合體為單位的監督崗,鼓勵學生舉報去游戲廳、網吧玩耍的學生,及時對這類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園環境。
五、開設心理教育課,建立心理咨詢室
中小學生之所以迷戀網路,學習壓力大是一方面原因,更多的還是因為大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享有所有長輩的關愛,大多以自我為中心,與同學不知如何友好相處。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日趨成熟,但又缺少指導,處理不好友誼、早戀與學習的關系,更有部分學生家庭不和,學生擔心家裡父母吵架甚至離異。而網路虛擬社會正好滿足了一些中小學生個人中心主義傾向,導致其出現「網路孤獨症」和「自我封閉」等不同的心理障礙。所以學校應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課普及心理學知識,讓學生學會自我調節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與焦慮,穩定J清緒,同時適時舉辦青春期心理保健講座,成立學校心理咨詢室,鼓勵學生有困惑向學校心理咨詢室求助。
六、學校與家庭共同監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每位學生受家庭環境、父母言行的影響不同,他們的道德觀、個人品行及對自身要求也就不同。
學校應經常組織家長教育研討會,使家長理解認識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中小學生心理特徵,了解學校對學生道德行為規范的要求,學習交流教育孩子的科學有效的方法,並能了解網路。只有讓學生家長認識網路,他們才能配合好學校樹立中小學生良好的網路道德觀念。
學校可定期邀請家長(特別是迷戀網的學生家長)參觀校園網路建設,了解校園網路信息,觀摩教師的網路公開課.使學生家長認識網路給人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的極大便利。同時,讓學生家長認識網上有金礦、也有垃圾,而這些垃圾信息會給中小學生造成什麼樣的身心傷害,國家有什麼樣的網路法規來約束人們的網路道德行為,從而使家長對網路的優越性和危害性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這樣在教育孩子時,才會有的放矢,使教育更具針對性,提高教育實效。
針對特別迷戀上網的中小學生,學校可與家長共同建立特殊的「家庭檔案」。隨時了解掌握這類學生接受的網上信息類別,了解其心理變化。學校與家庭加強監管力度,發現上網學生及時通知家長,共同教育。
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網路帶來了開放共享的意識和多元化的信息,它既為人們的學習的網上不良行工作帶來了快捷與便利,也為部分人至犯罪提供了溫床。社會治安部門應根據國家制定的網路道德法規,堅決取締違反法規的網吧經營場所,嚴懲網上發布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垃圾信息的犯罪分子。網路軟體開發的高科技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網路道德行為,方能從事網路游戲等的開發設計,為中小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社會氛圍。
二十一世紀是競爭的時代,也是人類高度文明的時代。作為二十一世紀主人的當代中小學生具有什麼樣的道德行為觀念,直接關繫到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網路對中小學生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網路,培養適應二十一世紀信息化社會需要的下一代。讓我們共同行動,為中小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網路環境,使中小學生具有高尚的網路道德觀,用好網路,發展網路,開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