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謙遜道德經

謙遜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4-06 04:59:07

⑴ <道德經> 譯文 請舉例告訴我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會出現丑。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好是好了,就會出現惡。

老子是絕對的混亂主義者。他說:你一開始想到秩序,無秩序就出現了。你一想到上帝,魔鬼就已經在那裡了——因為思想只能是對立的;思想只能是二分的。思想裡面有一個很深的二分法,思想是精神分裂的,它是一個分裂的現象。所以才要這樣強調要達到無念的狀態——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是一個。否則你還是兩個,是二分的、分裂的、精神分裂的。
在西方,精神分裂症已經逐漸變得越來越普遍了,因為所有的西方的宗教在深處都是精神分裂的;他們在分割。他們說上帝是好的。那麼把所有的邪惡都放到什麼地方去呢?上帝是好的,他不能是壞的,而生活中有那麼多壞的東西——把那些壞的東西都放到什麼地方去呢?所以就創造一個魔鬼。你一創造上帝,你就立刻創造了一個魔鬼。我必須告訴你——老子從來不談論上帝,從來不。他一次也沒有用過「上帝」這個詞,因為一旦你使用「上帝」這個詞,魔鬼馬上就從同一扇門進來了。打開這扇門——他們兩個就一起進來。思想總是對立的。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會出現丑。 

當人們忘記美的時候,世界是美麗的,因為那個時候不會有丑。當人們忘記「道德」這個詞的時候,世界將是道德的,因為那個時候不會有不道德。當沒有人強迫、當沒有人試圖創造秩序的時候,世界將是有秩序的。所有那些試圖創造秩序的人都是製造混亂的人——他們在創造無秩序。然而這是很難理解的。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的整個頭腦都被訓練過了,被這些精神分裂的思想家訓練過了。他們說:選擇上帝,拒絕魔鬼;要好,不要壞。你越試圖好,你就越感覺到自己內在的壞。
你是否觀察過,那些試圖變得絕對道德的聖人,他們總是過於敏感自己的罪惡?你去讀一讀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他的整個一生都試圖成為一個聖人,於是就出現了對於罪惡的認知。你越試圖成為一個聖人,你就越會感到自己被罪惡包圍著。試圖好,你就會覺得自己有多麼壞。試圖愛,你就會碰到恨、憤怒、嫉妒、佔有。試圖美,你就會越來越覺知自己有多麼丑。
放棄二分法。放棄精神分裂的態度。要簡單一些。當你簡單的時候,你不知道你是誰——美的還是丑的。
這里有一個蘇非的故事:
有一個師傅去旅行,他和門徒們來到一家客店過夜。客店的老闆告訴他他有兩個妻子,一個很美,另一個很醜。
「不過問題是,」客店老闆說:「我愛那個丑的,而我恨那個美的。」
師傅問:「怎麼回事?這是什麼原因呢?」
那個人說:「那個美的太意識她的美了;這使她變得很醜……」當你過於意識美的時候,你當然會變丑,「……而另一個太意識她的丑了。這使她變得很美。」
那個美的一直在想她是美的——她變得驕傲了。當你驕傲的時候,你怎麼可能美麗呢?驕傲就是丑。她變得十分自我。你碰到過任何美麗的自我嗎?自我怎麼可能美麗呢?另一個,另一個丑的、意識自己丑的,變得謙遜了,而謙遜有它自己的美。謙遜,沒有任何驕傲、沒有任何自我的謙遜會產生美。
所以那個人說:「我很困惑。我愛那個丑的,而我恨那個美的。請你解決我的困惑。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呢?」
師傅叫來所有的門徒,他說:「你們也來,因為這是一件應該理解的事情。」
他正好說了老子說的話。他對他的門徒說:「不要驕傲你是知道的。如果你知道你是知道的,你就是無知的。如果你知道你是不知道的,你就是聰明的。一個絕對簡單的人兩方面都不知道,既不知道他是知道的,也不知道他是不知道的。他完全無自我意識地(unself-consciously)生活。」
現在,我想把這個故事拉長一點。本來它已經結束了。按照蘇非們所說的,它已經結束了,但是我想給它一個更深的轉變。我想告訴你們,在這個師傅訪問以後,我也訪問了那家客店,當然是在很多年以後。那個人,那個客店的老闆過來對我說:「有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情。從前有一個蘇非師傅來過,我向他提出這個問題,他把它解決了。但是從此以後,一切都改變了。那個醜女人變得以她的謙遜為驕傲,現在我不愛她了。不僅她的身體是丑的,現在她的本質,她的整個本質都變丑了。而那個美麗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對於美麗的意識破壞了自己的美麗,所以就放下了這個意識。現在我愛她。不僅她的身體是美麗的,她的本質也變得很美麗了。」所以他對我說:「現在請你告訴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然而我告訴他:「請你保持沉默。如果我說了什麼,那麼這個故事又會發生一次轉變。所以,保持沉默!」
自我意識就是疾病。實際上,無自我意識就是悟。開悟就是:無自我意識。但是在二分之間,在二者之間,在兩難之間,你怎麼可能無自我意識呢?
你總是在選擇:你選擇美,丑變成了你的陰影;你選擇虔誠,不虔誠變成了你的陰影;你選擇做聖人,罪惡變成了你的陰影。選擇——你就會有困難,因為正是選擇分裂了生命。不要選擇,成為無選擇的,讓生命流動。有時候它看起來象上帝,有時候它看起來象魔鬼——兩者都很美。你不要選擇。不要試圖做一個聖人;否則你的神聖將不是真正的神聖——它裡面的一種驕傲會使每樣東西都變得醜陋。所以我說,有很多次,罪人已經達到了神,而聖人錯過了。因為罪人總是謙遜的;認為自己是罪人,所以他們不能要求。
我要告訴你們另外一個故事:
有一次,一個聖人敲天堂的門,與此同時,就在他的旁邊,一個罪人也在敲。聖人很了解那個罪人。他是他的鄰居,他們在同一個鎮上,他們也在同一天過世。
門開了。守門人,聖彼德,看也不看聖人一眼。他歡迎那個罪人。聖人的感情被傷害了。一個罪人受到歡迎,這是出乎意料的。
他問聖彼德:「這是怎麼回事?您傷害了我。您侮辱了我。為什麼罪人受到那樣的歡迎,而我卻不被接受呢?」
聖彼德說:「這就是為什麼。你在期望。他沒有期望。他只是覺得感激,因為他來到了天堂。你覺得那是你掙來的。他覺得那是上帝的恩典;你認為你之所以達到它,是因為你的努力。對你來說,那是一種成就,而所有的成就都是自我的。他是謙卑的。他簡直不能相信自己已經來到天堂了。」
罪人能夠達到,聖人卻會錯過,那是很可能的。如果聖人過於充滿他的神聖,他就會錯過。
老子說: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出現丑。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好是好了,就出現惡。
所以,有和無在成長中相互依存……   

兩者都要使用——不要選擇。生命是一種相互依存。罪惡也要使用,它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否則它就不會存在了。憤怒也要使用,它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否則它就不會存在了。在生命中,沒有任何東西的存在是沒有目的的。沒有目的它怎麼可能存在呢?生命並非一個混亂,它是一個有意義的宇宙。

⑵ 謙遜胸懷寬廣老子打一成語

答案是【虛懷若谷】

虛懷若谷_金山詞霸

【拼 音】:
xū huái ruò gǔ

【解 釋】:
謙虛的胸懷像深廣的山谷.形容非常謙虛.谷:山谷.

【出 處】:
清·陳確《復吳裒仲書》:「讀教益;知虛懷若谷;求益無方;彌深感嘆.」

【示 例】:
敬愛的周總理對群眾誠懇熱情;~;使每個見過他的人都深受感動.

謙虛的胸懷像深廣的山谷,形容非常謙虛能夠容納別人和接受意見。語出《老子》:「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

⑶ 天欲令其亡,必先令其狂。誰能把這句透徹的解釋一下。

天欲令其亡,必先令其狂的意思是:失敗總是因為太狂妄,教導大家要謙遜。另外一個意思是,做人不能太驕傲,驕傲使人自滿,一步步的走向頹廢。這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古訓。

出自:《道德經》(道德經也稱之為《老子》、《道德經》)。

原文:天欲其亡 必先令其狂。

釋義: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英雄之道,先狂後亡。凡人之心,先亡後狂。我自狂之,奈何我亡」這句話是唐太宗說,針對的是當時橫行的突厥。

(3)謙遜道德經擴展閱讀:

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與歐底庇德斯有相似的見解:「上帝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也有人說「上帝欲其死亡,必先令其瘋狂 」出自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神要使一個人遭難,總是讓他忘乎所以。

古人針對天欲令其亡,必先令其狂,這句話,也進行的糅合加工後,就出現了「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利令智昏,鼠目寸光!小人伎倆,必不久長!害人害己,為禍四方」這句話。

⑷ 老子《道德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一個關系呢

最後,我們看看第三個問題:

如何解決人與社會的問題…

人與社會似乎自從出現,就是一對矛盾體。矛盾主要原因在於對物質索取、給予的觀念。

人自化生就與生俱來帶著一顆自為心,當然一定的物質基礎是我們活下去的必要條件,但越往後似乎曲解了這句話,演變成了囤積居奇,直至後來在利益分配中廝殺。

這種惡性循環必然導致人性扭曲、社會冷漠。

一句簡單的問候都變得奢侈,一個燦爛的微笑在埋怨中冰封,最後在冷漠的發酵中消逝了自己。

《增廣賢文》講「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句善意理解的話,就能給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於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溫暖。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如一把利劍,刺傷人們脆弱的心靈,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陣陣的嚴寒。

那麼是否有一個天秤可以有效控制人性的扭曲、社會的冷漠。

解決人與社會的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

索取:「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意思是:經常保持盈滿反而會失去更多,經常與人相爭,得到了也不能長久,堆積在多財富,也會有守不住的時候。

白話就是: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個度。

可能有人會想,現在生活節奏快、好的物質本來就很稀缺,搶都不一定得到,還要適可而止,那不是等於束手待斃嗎?

大家請看!

這里的水看做是生存物質!

水杯里的三種情況:滿的、半杯、無。

當你端著滿杯水(半杯水)再去和別人搶水的時候,最後會發現本來已經有的半杯水也沒有了,最後只能是懷著憤怒去搶別人的水,最後水灑在了地上,誰也不會得到。

因為一個杯子所裝的總量是有限的,所以,當我們有了必要的物質,是否可以短暫的停歇,讓已經得到的不會因為自己的貪婪再次失去。

回饋: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意思是:盡全力給予他人自己獲得愈多,盡全力幫助他人自己越來越富有);

很多人可能會發笑,世界上有這種傻子嗎?誰會願意做這種傻事!!!

大家記得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今天你笑我傻、明天我笑你傻,總有一天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被別人冰冷的拒絕,那時誰才是真正的傻子。

所以我們要懂得不是我被愛所以才愛人,應該是我愛人所我被愛的道理,這樣社會不再冷、人性不再貪,確實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當路寬了、心暖了很多困難也就不在了,自然會左右逢源、立於不敗!

人在社會本不難,莫讓貪心惹人寒;

多予少取存根本,人間處處是仙壇!

樹無根凋零,人無根落寞,這個「根」就是我們的知足心、包容心、博愛心。

道祖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做好每一道生活的減法,才能積累幸福人生的加法;只有謹持「三心」才能看到自己人性的閃光,才能成為生活的贏家。

⑸ 勸人們謙虛的名句,急!!!!!!!!!!!!!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出自:《論語·述而》,是春秋戰國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
譯文: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2、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一為君子,一為小人,自取如何耳。
出自:宋代·林逋《省心錄》。
譯文: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一個是君子,一個是小人,從取怎麼樣了。

3、人之不幸莫過於自足。恆苦不足故足,自以為足故不足。
出自:明代方孝孺的《侯城雜誡》。
譯文:人的不幸莫過於自我滿足。總是感到不滿足所以值得,自以為滿足所以不足。
4、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
出自:清朝譚嗣同《論學者不當驕人》。
譯文: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理解是一個人只有不驕傲自滿,方可以學到別人的長處,成就自己。
5、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出自:周朝春秋時期《道德經》。
譯文:道很有效用但又不會滿,好像高深莫測,卻又是誕生萬物的來源。

⑹ 請問道德經適合教現在的孩子學習嗎過於謙遜是否對她以後的道路有不好的影響

看學到什麼程度了,低程度的可以有取捨的學,學了之後可以啟發大智慧,不糾結於雞毛蒜皮;
中程度的學,就是按字面意思全學,這樣的話估計有可能陷入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都不爭的怪圈;
再進一步的話,就又海闊天空了,要知道古人說話都是說一半藏一半,尤其是聖人,更是說一句可以推出十句,道德經告訴我們要無為、不爭,其實很大程度上說的是心態,要知道經中說過「和其光、同其塵」,說的就是要與世浮沉、隨波逐流而不立異,其實隨波逐流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不要引起他人的過度注意,因此你說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爭,自己的錢掉了都隨它去了,那麼在別人眼中你就是個怪人,反而使你成了眾矢之的,又與道德經原意不符了。
學道德經到了既不讓別人太過注意自己,又能自己對自己也不太在意,這才剛剛摸到了門檻。
總之,學的好處還是大於不學的好處,不過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陷入對修真的追求,那條道路,沒有名師指點,太過高深。

⑺ 《老子:謙遜與寬容的故事》 讀後感

老子講的「 老子講的「道」的故事讀後感 的故事讀後感 沈澤凱 604 班介紹: 《老子講的「道」的故事》系列叢書是從韓國引進的少兒類哲 學普及讀物,叢書共 50 卷,選擇了東西方哲學史上 50 位大哲學家,以 各人的核心思想為主題,一人一冊,用講故事做誘餌,一步步把小讀者 們引到相關的主題中去。50 位哲學家幾乎囊括了迄今為止對人類歷 史產生了最重要影響的精神導師。故事的編撰、插圖的繪制、故事與 思想的銜接、思想的表述均頗具水準。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韓國的兒 童教育學家和哲學家花費了五年時間,極其認真地做著這件事,力圖 在孩子和大師之間築起一座心靈的橋梁。、 好句: 「等等,等等,呃,呃,啊!完了,都怨你! 」 唉!都怨弟弟來和我爭電腦,本來能得最高分,這一下完了,討厭的 傢伙! 我氣不打一處來。抬起手拍了一下弟弟的腦袋。果然不出所料,弟弟 這種事在我們家是家常便飯,幾乎天天都有。只要有弟弟在,我就不 能安心玩電腦。 看看, 我沒說錯吧?我媽媽既不生氣, 也不動手打人, 就是找我談話, 而每次一談話就是一個小時。可是,媽媽對弟弟卻不這樣……總是偏 向弟弟。 「善佑啊.你不是也知道為什麼我們給你起了這個名字嗎?善良的 善,保佑的佑,意思就是不要只想著自己,要多想到別人。這個道理 你不可能不知道吧? 讀後感 最近老師讓我們讀了一本叫《老子講的「道」的故事》的書,雖 然這本書不厚,但我覺得這本書里的知識可不比這 200 多頁少。這本 書的作者是樸素晶,先後獲延世大學和東大學院碩士、博士學位。曾 任建國大學哲學系教授,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著有 《殘暴的冒險》《十大韓國思想家:水雲崔濟宇》等,譯著有《也談中 國教養史》等。 《老子講的「道」的故事》大致講了一群小學生在圖書館遇見了 一位和藹而神秘的老爺爺,他是研究老子的大家。通過和老爺爺的對 話和接觸,小朋友們逐漸喜歡並理解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而且這些思 想不僅能夠解釋自己身邊的一些現象,而且引發了對人生的思考。 這讓我想起了第一課《兩小兒辯日》的文言文中的兩個好學,好 提出質疑的優點,這讓我十分佩服。如今還有多少人能保持這種好奇 的態度?也許他們確實說錯了,太陽早晚離人一樣近,但這種精神值 得我們學習。平時如果我們抱著這種心情去學習,不管是是誰,我相 信,他一定能學好的,因為世界上沒有笨的人,只有不肯學的人。這 就是《老子講的「道」的故事》給我的啟示。也許對你們來說這算不 上什麼,但對我而言球十分重要。

閱讀老子, 閱讀老子,感悟智慧 每當我手捧《老子》 ,讀著那充滿智慧的故事,探求那玄而又玄的「道」 ,這 樣的一幅畫面總會出現在我的眼前: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的去 到函谷。老人微笑著看著路邊的小橋流水,鳥語花香,在一張牛皮上,老人慢慢 的記錄著心中不時湧出的點點思緒,只言片語……兩千年後,我們手捧《老子》 , 默默的讀著,汲取著智慧的甘露,似乎連世界都安靜了下來,慢慢的抬起頭,我 們也看見了那幽幽山谷,聞到了那陣陣花香…… 老子留給後人太多的想像空間,以致人們漸漸將他神話,就連他的出生於去 世,都被後人描繪的那樣浪漫而傳奇。道教更將老子奉為道祖,尊為太上老君。 種種的遐想賦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而那曾經有血有肉的老子,怕是已經永 遠的湮沒於歷史的流沙中了。也許老子真的就是仙人,信手就丟給人間一個兩千 多年都說不清道不明的「道」 ,這個「道」能生萬物,這個「道」無處不在。天 地中有「道」 ;一草一木亦有「道」 ;更不用說一人一心了,那就是「道」的化身。 而《老子》就像是這樣的一本指南,為人們訴說著「道」 ,辯論著「道」 ,指引著 人們找到「道」 ,擁有「道」 。其實, 《老子》有時真的就像一本手冊一樣,並不 是那麼的高高在上,玄而又玄。用現在的話說, 《老子》有的時候很生活。所謂 的大智慧,其實都是從生活的點滴中滲透出來的。樸素,單純,卻意味深遠,甚 至一生都難以參透。但一旦頓悟,那種豁然開朗的快感,那種破開迷霧的興奮, 是言語難以形容的。站到了更高層次上的自己,如果轉身看看過去,有的怕是只 有輕輕一笑吧。 《老子》與《易經》和《論語》一起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 想巨著。 《老子》精練至極,一共只有五千字左右。故十分艱澀難懂。從古至今, 為《老子》作注者甚多。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因而「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為客觀自然規律, 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以為一切事 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 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 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 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 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雖誕生於數千年以前,但其要義與 當今的主流世界觀亦較為吻合。足見其認識世界的深刻程度,且對中國哲學的發 展乃至文化的形成都具十分深刻的影響。 短短五千字的《老子》包羅萬象,字字精髓,包含了老子獨特的世界觀,價 值觀和政治觀。如體現世界觀的「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 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 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 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如體現價值觀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天下 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 其無以易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還有體現政治觀的「不上 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 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 不治.」「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 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困擾每個人一生的關於本我存 在,自我價值,以及人生意義的大問題,經老子寥寥幾字的闡述,不敢說是豁然 開朗,至少算是有所方向了。他讓我們找到了使自己開心的鑰匙。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社會,老子卻擁有著異常豐富的精神世界。難怪令人驚為 天人。老子從「無」的角度為切入點去感受世界,認識世界,雖然幾乎沒有實踐 方面的科學經驗,但卻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去認識世界。更神奇的是,從這 套理論中升華出的哲學與當今建立在以近代物理學為基礎上的哲學並無根本上 的沖突。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哲學確實是科學的形而上學。 《老子》是如此的精髓,不是我能說得清的。也正如老子自己所說,「道」 說明白了,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就不為「道」了。我們看《老子》不是為了 感悟出什麼,更不是為了追趕國學熱。能用平靜的心態,慢慢的看一遍,記住幾 句經典也就夠了。 如果能用一些老子的思維方式處理遇到的問題, 就更了不起了。 人生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感悟的過程,看到了,聽到了,思考了也就夠了,不 必要追求一個結果。一個刻意的強求出來的結果只會破壞美好和諧的心境。像老 子一樣,坦然的活著,隨心所欲的活著,多好。

⑻ 道德經做人經典語錄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頭頂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語輕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為一種道德的性質成為搬運率直之心的物質。

康德

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

康德

有兩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覺得震撼與敬畏,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則。

康德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德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以及我內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子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孔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

體也,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毛澤東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康德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道德當身,不以物惑。

⑼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出處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是出自老子,但是並沒有在老子的著作中體現,我們只能把他理解為古訓,相傳為老子所處,原文:天欲其亡 必先令其狂。

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導別人想獲得成功,就一定更要謙遜,是符合老子道義的古訓。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英雄之道,先狂後亡。凡人之心,先亡後狂。我自狂之,奈何我亡」這句話是唐太宗說,針對的是突厥。

唐朝初年,突厥經常南下侵犯,唐太宗決心消滅突厥,說了這句話(引用了老子),意思就是:想要它滅亡,一定要先讓他驕傲自滿。唐太宗曾派人送大量金寶給突厥,助長其驕傲的氣勢。

西方的《聖經·舊約》有「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古希臘作家歐底庇德斯說「神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9)謙遜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參考資料-網路-老子

⑽ 代表謙遜豁達寬廣老子包容的詞

虛懷若谷_金山詞霸

【拼 音】:xū huái ruò gǔ

【解 釋】:謙虛的胸懷像深廣的山谷.形容非常謙虛.谷:山谷.

【出 處】:清·陳確《復吳裒仲書》:「讀教益;知虛懷若谷;求益無方;彌深感嘆.」

【示 例】:敬愛的周總理對群眾誠懇熱情;~;使每個見過他的人都深受感動.

熱點內容
第二部婚姻法的重點 發布:2025-01-19 16:00:50 瀏覽:801
湖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辦法 發布:2025-01-19 15:46:28 瀏覽:527
勞動法最低工資每小時多少錢 發布:2025-01-19 15:26:10 瀏覽:666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
二倍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1-19 11:38:23 瀏覽:518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