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礙道德
Ⅰ 辯論:網上偷菜是否有礙於道德
什麼是道德?這一點必須搞清楚,因為虛擬世界最近才興起,與之相關的道德和法律問題還不是很完備。我個人認為你方應該把論點圍繞在偷菜是娛樂,不是對他人勞動果實的竊取,沒有人在這種娛樂活動中受到損失或傷害,而且無論是偷者還是被偷者都從這項游戲中得到了愉悅和放鬆,這就是人們玩這款游戲的初衷。既然是娛樂,而且沒有妨礙到他人,那麼就沒有是否妨礙道德的說法。對方可能會通過在虛擬世界中做出現實世界中不道德的事會引起在現實世界中的不道德行為來批駁你們,你們就可以擺事實,因為大量暴力,色情等游戲進入市場後犯罪率並沒有顯著上升,這說明兩者並沒有劃等號,而且從犯罪心理上講,一些人犯罪完全是排泄內心的一種沖動,而這類游戲的出現提供了這種排泄的渠道,使人們在現實世界中反而沒有沖動犯罪或違反道德,相應可以舉出一些例子。這個可以上網找哈,我Q1184265764,有問題可以Q我
Ⅱ 道德的標準是什麼
1、百德孝為首。對父母的孝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會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規范的。
2、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礎,沒有這一點,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
3、知榮辱。知榮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養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知道榮辱,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行為就有了方向。什麼是榮辱,在以後的具體道德標准中加以說明。
4、實事求是,客觀准確地反映事實,從事實中總結道理。
5、憑借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利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6、幸福地感知通過自己勞動獲取的利益,把享受自己勞動獲取的利益視為幸福。
7、平和為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滿足,但不損害他人利益,尋求人與人之間的互利互惠。
8、守誠信。說話辦事都要講誠信,講誠信就是用真實的自己與他人交往,說到做到,做不到不說,如果因為客觀的原因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要把真實的原因告訴對方,求得原諒,並負起相應的責任。
9、為人熱情,但要防範被他人傷害。人與人的交往,是以平等為前提的,如果在別人謀劃傷害你的同時,你還在熱情地與他交往,這就是愚鈍。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制止住他人的傷害行為,然後再與其交往,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10、處事為人要勇於負責任。負責任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人的社會性的表現,是要經過長期修養才能做到,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雖然如此,但是在需要的時候,人是必須要負起責任的。你得到了權力,獲得了利益或欠了他人利益,之後這必須要負起責任。例如:父母把你養育成人,你必須負起贍養老人的責任;你娶了妻生了子,必須負起家庭的責任;你與鄰居共用一個走廊,每天從鄰家門口路過,你就應當負起清掃走廊的責任;你的孩子傷了別人,你要負起給他人治傷與教育自己孩子的責任;你當上了公司的領導,你必須負起公司利潤和員工利益的責任。
11、與人交往不能自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這必須是高度修養的結果。從人的天性來講,在與人的交往中,往往都是考慮自身的利益為多,但是這樣的結果就無法與他人交往,自私反而獲得不了利益,客觀使人懂得自私反而滿足不了自己的利益,社會要求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必須考慮雙方的利益,不能自私,自私是人與人交往的最大障礙。
Ⅲ 道德表現有哪些方面
個人品德、社會公抄德、職業道德襲、家庭美德,思想品德。
1、「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
愛國 守法 明禮 誠信 團結 友善 勤儉 自強 敬業 奉獻
2、「五講」
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
3、「五愛」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4、社會公德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5、職業道德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6、家庭美德
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Ⅳ 善意的謊言有礙與誠信
《撒謊的孩子》文中的那個孩子一樣,每天都喊「狼來了」以尋求刺激、開心,而當狼真的來時,他只有一個人獨立去面對,自己去承受,再怎麼喊叫也無濟於事,也不會有人再來幫助他。因為,可能來幫助他的人已經習慣了他的喊叫,以為又是他在「逗你玩」呢,可見,謊言有礙於誠信。
負責人事管理的人,在裁退員工的時候,多會找些無損於對方的借口,不會直接指出對方的缺陷和不足,他們一般會說:「你工作很努力,公司上下很認可,但是公司現在比較困難,只好忍痛割愛等等」冠冕堂皇的話。毫無疑問,這是善意的謊言的一種。但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出,這也是欺騙,並且對該員工改正缺點更好的工作,沒有任何有益的幫助。
小布希假借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拉克再次動武,幹掉了薩達姆,卻並沒有找到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蹤跡。小布希對美國人民和國際社會撒了謊,為了美國人民將來可以少受到恐怖襲擊,為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長期穩定,獲得了不少盟國和民意的支持。雖然最終的結果證明了布希在對國際社會和美國人民撒謊,但惡性的後果已經無法挽回。並且,美國的國際誠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
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僕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裡只有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曾參殺豬的故事。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1933年老舍的朋友去找他要一個齊白石老人的畫,二十年後,當老舍先生再見到那位朋友的時候,把畫拿給了他,這不說明老舍先生一諾千金。他在二十年前答應朋友的事情,他二十年後還沒有忘記嗎?所以我方依然支持人必須講誠信,不能說謊。
Ⅳ 離婚有礙道德嗎
沒有啊,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離婚還是挺有好處的。
一、更加獨立自主
現在結婚年齡普遍增高,但是大部分依舊卡在二十五歲左右,在小地方更是。其實這個年紀就成家,兩個人都還不算真正的成熟。而剛結婚的女人,還沉浸在幸福當中,或許沒有做好准備當一個妻子。粘人,是大多數女性的特徵。
就算結了婚,她們內心也一直是個小公主。想要被寵愛,不僅是經濟上,心靈上也需要丈夫安撫和寵愛。她們不懂得如何獨立,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就跟丈夫計較,做了一些家務就覺得委屈得不行,和別人家對比。
失戀能讓人成長,那離婚就不僅成長一點了。她們更懂得珍惜感情的來之不易,能夠和一個喜歡的人相處到老,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她們也不想再體會失敗婚姻的苦。
Ⅵ 嚴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是指什麼
嚴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是指拒不承擔贍養、撫養、扶養義務的;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包養情人等行為。
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二十九條第四項對公務員嚴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的處理作出了明確規定。該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
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一是拒不承擔贍養、撫養、扶養義務的;二是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三是包養情人的;四是嚴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
(6)有礙道德擴展閱讀:
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准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會公德發揮著維護現實的穩定、公道、揚善懲惡的功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起著強大的輿論監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社會公德的這種作用體現在:一方面肯定、維護和促進一切有利於或有助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礙於或有害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
Ⅶ 道德究竟是什麼
長期以來,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一個基本立場和觀點,它也被看作是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倫理學的一個基本方法。我們的哲學教科書明確指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我們的倫理學教科書看起來似乎較哲學更重視道德的特殊性,在給道德下定義時把道德規定為「是由經濟關系所決定……的一類社會現象。」但在論述道德的本質時仍然認為「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受著社會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的制約。」[1](P7、46)其實質實際上還是把道德的本質看作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既然道德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又是屬於社會的第二性的思想關系和社會上層建築,是為一定階級的經濟、政治制度服務的,那它必然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我們研究倫理學的方法也始終是懷抱一種強烈的意識形態意識,不是把倫理學看作是一種科學和學術,而是看作一種教化的工具,不是去解釋、反思、創造,而是不遺餘力的論證、維護主流價值觀念,而不管這種主流價值觀念是不是完全符合已經變化了的民眾生活實踐,並通過社會教化把它灌輸給民眾,似乎這就是倫理學的基本使命,唯有如此,社會的道德才能進步。 可喜的是,我國哲學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意識形態理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些理論成果促使我們專門從事倫理學研究的同志重新反思道德究竟是不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道德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還是具有社會意識形態的功能?通過這一問題的追問,我們又回到了倫理學的元問題:或者說道德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一問題的解決不僅是倫理學學術進步的首要問題,而且對於中國當代倫理學實現視域、方法和體系方面的突破,使倫理學研究更具科學的解釋力,更加貼近民眾生活,更加有效地指導社會生活實踐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 基於行文的需要,我們的討論不能不先引述一下哲學界對於意識形態問題研究取得的相關成果,因為這是我們本論題討論的理論前提。 研究的觀點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是現代意識形態理論的奠基人。「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是社會意識的一部分,是系統地、自覺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它帶有思想上層建築的性質。有學者指出,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意識形態本質上是編造幻想、掩蔽現實關系的精神力量,是對社會現實的顛倒的、神秘的反映。當然,馬克思和恩格斯偶爾也以描述性口吻談到意識形態,但從他們思想的整個背景上來看,他們始終是把意識形態當作否定性概念來對待的。意識形態的內容是虛假的,與科學相對立;意識形態的功能是保守的,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後,馬克思主義文獻中的意識形態概念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它逐步被用做中性的概念,到了列寧,肯定意識形態是科學,主張意識形態是真理並具有進步的作用並進一步肯定了它的積極的政治功能。論者還指出,意識形態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和掩蔽性的特點。馬克思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並調節著自己時代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意識形態與現實的關系不是一種真實的、相契合的關系,而是一種不真實的、掩蔽的關系。意識形態作為一種完整的理論形式,以維護它所支持的統治階級的統治。[2](P129-135)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體系。具體一些說,意識形態是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築,是一定社會或階級、集團基於自身根本利益對現存社會關系自覺反映而形成的理論體系,它是該階級和社會集團政治綱領、行為准則,價值取向、社會理想的思想理論依據。政治和政治意識是一般意識形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3](P9-17) 關於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論者指出,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首先是提供政治「合法性」的依據,因此意識形態的首要本質特徵是它的政治性。其次,它是能夠成為凝聚和引導一定社會或群體的「社會水泥」和思想旗幟。意識形態所具有的社會「水泥」作用,使它成為廣義的社會控制系統或社會管理系統。從社會的宏觀作用來說,意識形態在排除干擾、穩定人心、統一行動方面可以顯示特殊的社會功能。三是在廣泛的社會活動中起著價值導向作用,進而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意識形態是社會的一種價值體系,它成為社會生活的評價標准,指出了社會活動的價值目標。因此,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社會功能,便是為一定的社會或某個政治共同體成員規定其社會活動的價值導向。[3](P22-38) 復有學者指出,意識形態是一種特殊的有組織的理論信念體系,這種理論信念體系以邏輯的方式,通過一系列價值符號的特定結合,來論證某種政治運動、政治體制或現存秩序的合法性,以及某種特定的理想目標的合理性,並規定了一個國家、民族與社會成員所應承擔的義務,以此作為廣大民眾的政治共識的基礎。意識形態不同於哲學和學術理論之處在於,後兩者僅僅關注於求智與理解,而並不對人們的行動有所規定和要求。而意識形態則通過一組有機組成的概念范疇,建立起一套以行動理論為支撐的政治信仰與信念。人類的意識形態可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為現存秩序的合理性進行辯解的「統治型意識形態」或「國家意識形態」,另一種則是以批判現存秩序與政治經濟制度安排,鼓動重建更為合理的新秩序,並動員進行根本性社會變革的「革命性意識形態」或「運動性意識形態」。[4] 關於意識形態在現代社會的地位、作用和發展趨勢,有學者指出,隨著現代化的進程,技術方面的障礙已經逐漸被克服,經濟協作遠遠超出自然經濟的范疇,而政治和法律技術方面也日趨精緻化,這意味著社會秩序的實現對意識形態的依賴大為削弱,法律政治已經成為社會整合最基本的手段,意識形態就不免走向終結。在現代社會中,意識形態作為一種帶有強制性特徵的知識和信仰系統,隨著其功能在現代社會中的逐漸喪失,它業已失去了其原來的不可替代性。社會利益的多元化業已粉碎了意識形態所編織的「一元」神話,對個體自由權利的優先選擇使其喪失了存在的土壤,科學的發展也使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終極真理」的烏托邦性質,於是一個由國家權力支持並為國家服務的意識形態在現代社會中確已趨向終結。認識到這一點,對目前中國尤其有不可忽視的巨大意義。中國的社會轉型從根本上說,乃是社會整合模式的整體性革命。如果我們堅定不移地推動這種轉型,意識形態的弱化就具有不可逆轉的歷史必然性,而制度創新就具有更加緊迫的戰略意義,這一過程也必然意味著政治民主和法制社會的到來。[5] 二 道德的本質也即是它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徵,道德究竟是不是社會意識形態?還是說道德在階級社會中主要發揮了社會意識形態即思想的上層建築的作用?筆者認為這兩個問題是有區別的。如果說道德在階級社會中,由於階級的對立,使掌握經濟政治權力的統治階級主要把道德當作社會意識形態和思想的上層建築,從而用來作為實現其思想控制和政治統治的手段,那麼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一種階級社會中特殊存在的社會現象,道德在階級社會中的特殊社會功能能不能就被看作是道德的本質屬性?這則是需要商榷的。如果我們承認上述研究中提出的在馬恩的思想里,社會意識形態主要是一個否定性的概念,是用來批判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思想奴役,「虛假的意識」的概念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精髓,那麼,我們長期以來把馬恩所要批判的階級社會的特殊現象當作道德的普遍社會本質,那就大錯特錯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主要是一種社會結構的分析性概念,是說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屬於經濟基礎一上層建築這個基本結構的思想的上層建築或社會意識形態,這當然不能理解為對道德是什麼這樣一個根本性問題的回答,而只是指出了道德在社會結構中處於社會意識形態的地位。另外,意識形態也是一個歷史分析性的概念,它是從對人類特定歷史時期即階級社會的現實狀況的分析中所得出的一個范疇。它對於整個人類歷史是否具有永恆的、普遍的方法論意義是值得置疑的。據此,我們認為:道德在階級社會中處於社會結構的思想的上層建築的地位,發揮著社會意識形態的功能,道德的本質不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顯然,在原始社會還沒有階級分化的時期,不存在統治階級,也就自然不存在為統治階級經濟政治利益服務的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道德,而道德在原始社會代表著全氏族(即全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因而是全人類的共同道德。那麼,社會發展到今天,階級作為整體已經消滅,全球逐步實現經濟政治一體化,在這樣一個時代,道德的社會本質是不是還仍然是社會意識形態?這顯然也是難以解釋的。此外,道德不僅僅是社會意識形態還因為人類的生活實踐不僅僅是社會生活,還有人類的個體生活,集團生活如職業生活,因此即使想把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價值體系強加給道德主體,這種意識形態的社會意識也是難以指導民眾的某些個體生活和集團生活的。如集體主義如何指導人的婚姻家庭甚或愛情精神生活?又如何保證對社會整體的忠誠與對職業集團的忠誠之間的一致?如果硬要把這種集體主義泛化到一切領域,那麼可能就會是兩種情況,一是會造成這種社會價值體系與個體生活、集團生活的緊張,甚至形成一種社會的思想專制和霸權。要麼就是這種社會價值體系實際上不能真正得到落實而變成某種「虛假的意識」。因此作為社會的意識形態是不能窮盡豐富的人類生活實踐的。我們不能把意識形態當作剪裁豐富社會生活的惟一尺度。一切從意識形態出發,把豐富變化的社會生活都拉到意識形態面前加以審判,以此判定是非、決定取捨,這必然走向教條主義。這里除了涉及「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准」這個基礎理論問題之外,還應該認識到,意識形態只是提供基本的思想信仰、基本的價值導向、基本的社會規范,不能把社會生活的全部豐富內容都意識形態化。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法律規范的形成和完善,作為意識形態的道德已不可能再發揮過去那樣的作用。因此道德不能僅僅被看作是一種意識形態。 那麼,馬恩是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質問題呢?馬克思說:「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於對世界的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6]學者們根據馬克思的這段話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挖掘,認為馬克思的道德本質論實際上就是認為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這種關於道德本質的觀點也為我國倫理學界的學者所接受,甚至也為我們的主流倫理學所接受,但僅把它看作是道德的特殊本質,而把社會意識形態看作是道德的一般社會本質,把規范的調節社會關系看作是道德區別於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特點和本質。但在我們看來,說一個事物的本質就是它的根本屬性或者說是它區別於別的事物的根本屬性這恰恰就是它的特殊本質,即特殊本質才是它的本質。關鍵還在於如何理解和解釋這種特殊本質?如果從宏觀總體上仍然把道德主要看作是社會意識形態,僅把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理解為道德的次要的從屬屬性,這樣勢必會影響對道德特殊性的認識,從而導致倫理學理論的貧乏。國內也有學者認為,道德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是一種人類文化現象。「馬克思用以分析道德異質的哲學前提是歷史唯物論及由其演繹出來的階級的革命學說,它的根本出發點是把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的、甚至是階級的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但是,人類的道德不僅是一種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人類文化現象,一種人性化的價值觀念或價值精神。這也就是說,除了其階級性特徵之外,道德也還具有其文化價值和人性理想化追求的特徵,具有作為社會整體生活秩序的公共規范性普遍道義約束力。因此,除了與社會生活密切關聯(這種關聯賦予了道德倫理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政治屬性)之外,道德總是同時與特定的文化傳統、社會生活秩序以及個體的人格理想相關聯,並由此構成人類道德現象復雜多樣的特徵。」[7](P30) 在我們看來,所謂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實際上也就是價值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人們或主體對外部世界的關系,主要體現為一種純粹認識的和價值實踐的兩種關系,道德主要就是後者。在我們看來,道德是主體基於自身人性完善和社會關系完善的需要而在人類現實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價值觀念、規范及其實踐活動。基於對道德本質的這種理解,我們認為道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文化性。這是說道德本質上是人類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創造,它主要體現為一種觀念文化或精神文化,但可以通過制度文化和人類實踐加以確證和體現。道德在階級社會中主要發揮了社會意識形態的作用與功能,這只是道德文化發展的一種特殊歷史現象。第二,價值性。道德是人類實踐精神的即價值的掌握世界的方式,道德意識本質上是一種價值意識、價值觀念和價值精神,一般價值意識在道德領域體現為主體的觀念、行為對他人、社會的有利或有害的善惡意識,因此,道德是以善惡作為評價觀念與實踐的標準的,善與惡的矛盾是道德領域的特殊矛盾。第三,應然性。道德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創造,是一種善惡價值觀念,而且也是一種應該和正當的規范意識和行動指令,它不僅是思想觀念也是行為准則。應然性、正當性是道德的重要特徵,它是道德的理想性和導向性的體現,也是道德的實踐性的先導和前提。第四,實踐性。道德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或社會意識形態,它作為一種人類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文化價值觀念和規范,必然源於實踐,離不開實踐並要指導實踐,它是實踐精神這就意味著,它是寓於實踐中的精神,精神指導下的實踐,精神與實踐的密不可分、二位一體,知行統一甚至是知行合一,鮮明的實踐性是道德的重要特點。總之道德就是這樣一種具有文化性、價值性、應然性、實踐性的社會文化現象。 把道德主要理解為一種文化價值現象而不是社會意識形態,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道德既然是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創造,那麼其創造主體就是人類全體而不是某些聖人「治禮作樂」並用以教化百姓,也不是某些統治階級利益的代言人為君建言,為民立法。道德來源於民眾鮮活的生活實踐中,道德的形成,不是自上而下的單純論證和教化,而是民眾在實踐中通過互動、協商、契約、履行而逐步形成的。離開了民眾的生活實踐,道德將會成為無源之水,將會枯竭和衰亡,一種道德如果已經和民眾的生活實踐沒有關聯,那必將成為一種偽善。道德作為人類生活中的一種價值觀念和善惡意識,其評價的標准仍然是它能否代表絕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是否代表社會文化的前進方向,而不是簡單的以社會和統治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制度為尺度。道德的應然和正當,其價值根據也只能是人性的自我完善和社會關系完善,而不單純是一定統治階級的利益,當然有時這種社會進步趨勢與某些先進階級和政黨的利益和目標會相一致,但我們在思維上必須把這當作兩回事,因為畢竟也有不一致的時候,甚至實際上不一致,但卻被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說成是一致的,從而導致了社會偽善並阻礙社會和道德的進步。道德區別於其他精神文化的特點就在於它具有鮮明的實踐性。這要求我們的道德建設、倫理學研究一定要貼近民眾、貼近生活、貼近實踐。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多年了,我國社會也已經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多元的利益主體使人們的道德和精神生活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民眾的道德生活狀況,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我們的道德理論卻還一直固守一種意識形態化的立場,向民眾教化一種未能與時俱進的主流價值觀念。這不僅阻礙了倫理學的學術進步,而且實際上也削弱或者說未能發揮道德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因此,當代中國倫理學研究要實現突破性進展、要改變視域和方法,進行理論創新,都必須首先從搞清這個元問題開始。 道德既然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那麼為什麼在階級社會甚至直到今天仍然被當作社會意識形態或者說主要發揮著社會意識形態的功能?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為我們把多元的道德主體變成了一元的道德主體。作為一種主體創造的社會文化現象,道德的主體本來應該是多元的,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主體存在著利益、地位、民族、社群等的多元性,因而作為基於此之上的道德文化創造主體必然是多元的,但是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在階級社會中,在經濟與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在思想文化上也必然占統治地位,因此,統治階級及其思想代言人就把自己凌駕於社會之上,似乎覺得自己是唯一的道德創造主體並人為地把自己階級的道德觀念當作社會意識形態強加給整個社會民眾,並把本階級利益的自覺表達的道德觀點當作是科學真理加以宣揚,因此使道德在階級社會中主要發揮著社會意識形態的功能和作用。它究竟是一種「虛假的意識」,還是科學的真理,這是不容人們反思和討論的。二是道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若干特點如價值性、應然性、實踐性與社會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有著某種內在的契合性,因而也具備其自身被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發揮功能的內在條件。意識形態一方面具有為維護、加強或改變某一社會制度服務的政治功能,另一方面它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與科學這種社會意識形式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意識形態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價值性、應然性。科學只描述事實,解釋現象,發現規律,而意識形態並不是純粹認識,而具有強烈的意向性即它總是指向現實的,創建一種道德思想體系並向全社會宣教,就是為了在實踐中貫徹並維護本階級的經濟政治利益。為達此目的,社會意識形態就要為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提出定向的價值體系,提供人類活動的價值框架(規范),也提供人類追求的價值理想(信仰)並把符合本階級需要的價值觀念和規范當作應該的、正當的加以維護、倡導和教化並使之實現對人的行為的社會控制。這樣,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就自覺地把道德這種具有價值性、應然性、實踐性的文化觀念與規范作為其社會的意識形態和實現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 那麼,倫理學究竟是不是一門真正的科學?或者僅僅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思想體系的自覺而系統的表達?真正的哲學、科學的倫理學的思維方法是什麼?而一種意識形態的立場和方法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正確解決必將促進中國當代倫理學實現一次根本性的突破和轉型。 科學和意識形態是不同的,科學只回答「是什麼」,而不回答「應該怎樣」的問題,「應如何」應以「是什麼」為前提,意識形態必須以科學真理為前提。如果一定的意識形態與一定的科學真理相一致,那它也可能成為一種真理,能夠代表社會前進的正確方向,但一定的意識形態如果已脫離了現實社會的客觀情況並與社會發展的規律相背離,變成對自身階級利益的純粹維護,那它就有可能成為一種「虛偽的意識」而與社會文化前進的方向相背離。因此,我們所要強調的是,一種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必須以科學真理為基礎。人們對於善惡、美醜的識別和判斷,必須以真為前提,從真出發才能進一步引出善和美。虛假的東西有時也可能給人以善和美的假象,但終究不會長久。我們過去作為意識形態所提倡的某些理論、某些道德,往往單純從政治功利出發,為政治(不管對錯)辯護,這就失去了它的科學基礎和真實性,從而也就失去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功能。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運用行政的力量強行推行一種意識形態或道德觀念,常常會產生與推行者意願相反的消極後果,如我們主流道德價值觀念的教化,其對民眾的效果究竟如何大家都是清楚的,這正好證明了凡是脫離生活實際的道德必然為民眾所拋棄。正因為道德長期被當作社會意識形態,還因為倫理學不僅是一門事實科學更是一門價值科學,因此,長期以來我們混同了倫理學研究的真正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與意識形態立場和方法的區別,我們鮮有真正的倫理學者而多有道德的意識形態理論工作者。我們的倫理學工作者不是把自己當作學者,而是把自己當作一種意識形態理論的辯護者和傳教士。我們的理論思維的視角只是盯著上面的需要而不是面對客觀的社會現實和民眾的需要,我們的理論體系也只能是對與現行經濟政治體制相一致的主流價值觀念與規范體系的系統論證和辯護,即使這種經濟政治體制內部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生活更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仍然固守傳統的觀念認為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而不能與時俱進更難以革故鼎新,導致了我們的道德理論與社會現實嚴重脫節,道德理論變成了乾巴巴的教條,因而難以發揮道德應有的社會作用。 那麼,倫理學的真正科學的方法是什麼?意識形態的立場和方法是什麼?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科學的倫理學思維要求首先以純粹的認識態度去描述詮釋客觀存在的道德文化現象,這其中不能介入我們作為認識主體的情感、價值立場等主觀性因素,否則就難以獲得真理性認識。而意識形態的思維方式先預設並承認一定的意識形態觀點的正確性從而去做論證的工作,或者為一種社會需要去為人們的行為建構價值目標和行為規范。總之兩種思維的根本差別是對現實生活採取一種純粹客觀的認識態度還是主體事先就有價值立場和觀點的預設。我們認為科學的倫理學的方法是詮釋、反思、創新,而意識形態的立場和方法主要是論證、維護、教化。詮釋是一種科學的方法,它首先是面對客觀對象的,並以理性的態度對對象進行科學的描述、分析、詮釋。不可否認,倫理學不僅是一門事實科學而且也是價值科學,因此它不僅要詮釋事實而且要建構價值規范體系,但這種價值建構必須以客觀規律和真理為前提,否則建構起來的價值規范體系必然是一種既脫離了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又不符合大多數人利益需求的偽善。相反,意識形態的立場和方法則是力求對既存的意識形態價值體系進行合理化、應然性、正當性的論證。反思是哲學倫理學的主要方法。反思就是要對社會的價值體系不斷地換方向、換角度、換位置進行再審視、再認識、再思考。真正的倫理學研究就是從對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和信念進行反思開始的。倫理學反思不是欣賞性的,而是批判性的,其目的是要發現問題。因此,反思的過程同時也就是批判的過程。而意識形態的立場和方法則立足於維護既有的價值體系,這是如前所述的「統治型意識形態」或「國家意識形態」的根本特點。雖然「革命型意識形態」或「運動型意識形態」也有著強烈的批判功能,但這種批判功能主要是一種利益批判而不是一種科學的理性的批判,當然進步階級的意識形態的批判功能則可能是理性批判和利益批判的統一。倫理學的理性批判不是要全盤否定,而是為了創新,為了超越,為了重新構建新的理論價值體系。[8](P7-8)這正是真正科學的倫理學的生命力所在。而意識形態的立場和方法則是立足於對既有價值體系的教化。 中國當代倫理學要實現自身革命性的突破和進步,必須淡化其固有的意識形態立場和方法,而強化其科學態度和方法。沒有這一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變革,倫理學理論就會繼續落後於社會現實,也永遠難以使其獲得真正的科學形態。論證而不詮釋,維護而不是反思批判,教化而不是創新這就是我國主流倫理學難以獲得長足進步的根本原因。而這一意識形態立場和方法最終又基於我們長期以來僅把道德理解為社會意識形態。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我們未能正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理論,而又以這種不正確的理解作為建構倫理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和基本的方法論。加之從總體上馬克思主義本身就缺乏豐富的倫理學理論,經典作家們也沒有一個成熟的倫理學理論體系,因而,我們只能按照我們自己理解的或者簡單套用原蘇聯倫理學的體系建設我們的倫理學科,因而其理論必然就表現出某種理論的貧乏性和教條性。 近年來令人可喜地看到,一批倫理學的中青年學者,他們身處改革開放的社會背景下,在其接受教育的時候,就面對著一種有條件吸取西學營養,又可以很好地繼承我國傳統文化資源的文化盛世,因而使他們有條件以學者的角色開展真正的倫理學學術研究,研究是為了追求知識和真理而不再是為某種主流價值體系做論證。由於他們良好的學術修養以及立場和方法的改變,終於使中國當代倫理學越來越具有知識和學術的新形態,具有與國際學術界進行對話的共同話語體系。在某些倫理學的根本理論問題上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績。這批人是知識和真理探尋者的學者角色定位而不再把自己看作是意識形態的理論工作者,他們所表達的是一種知識思想體系而不是一種利益宣示的價值立場和觀點,他們所用的也是一套知識話語體系而不是意識形態的話語體系。他們和每一個道德主體一樣是道德文化的思考者,平等的對話者和積極的創造者,而不是凌駕於社會和民眾之上的他們的教化者。 如果說論證、維護的思維立場和方法阻礙了我們的倫理學進步的話,那麼,教化則使我們長期以來在倫理學理論上難以突破、創新。近來學術界對我們長期以來的教化立場和方法進行了批判。學者們認為:馬克思莊重聲明:「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任何道德說教」。[9](P275)馬克思之所以不主張人們提出道德要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他認為向人們提出道德要求是以承認人們之間的不平等為前提的。馬克思只主張人們在平等基礎上的相互教育。「任何個人或社群、民族、國家都不應該、也無權把自身的道德信念、道德觀點和道德行為方式,以任何主觀的道德理由,強加給他人或別的社群、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尤其是那些自以為達到較高道德境界和道德覺悟的人或社群,不應該、也無權以某種優越的道德姿態或理由,強行要求他人
Ⅷ 有道德的事有哪些
介紹幾個有道德的人給你 雷鋒 焦裕祿 孔繁森 賴寧 看看他們做的事情 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