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風電場

道德風電場

發布時間: 2022-04-06 09:23:34

㈠ 風電工作工資待遇如何

一般在2000元以上。
風力發電廠是屬於一個技術方面的工作,如果你從事到技術工作上,
當然工資是很高的了.不管學歷多高,剛出來主要是學習積累工作經驗,
所以主要是看你自己的興趣了,到發電廠的工作是不錯的。
但如果你剛畢業,到裡面慢慢學習,積累工作經驗後自然工資會提高的.

㈡ 結完婚之後發現無法溝通,有比較好的解決辦法嗎

在漫長的歲月里,是人都會歷經感情困惑,沒人能例外。沒人生來是情感高手,但經營感情確實是門大學問,有些人處理感情問題充滿了智慧,而有些人卻迷糊不堪。我的建議只供你自己參考,切勿完全照搬,因為婚戀問題,有時候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只不過一面之詞,難以有萬全之策。婚姻生活合不合適,宛如鞋的尺寸,只有自己清楚。

而一個電磁場卻能給老公隨意的錯覺和永遠的風采,你就是電磁場和風采呀,要有自己道德底線,切勿把老公當商品嬌慣著,寵著,放任著。

老猜疑老公外遇該怎麼辦?常言道,人在江湖飄,哪裡有不濕鞋?如果你老公常常凌晨回家,常常乙醇殘害,外遇的幾率呢機遇暴增,但並不意味著你老公100%早已外遇,還記得,實際上說白了不外遇的老公,實際上也是看老公對萬千世界的吸引的免疫力了。

實際上在漫長的歲月里,是人都會經過最少一次婚姻破裂,並不是原則性問題,有一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挺過去了,如果你二隻雙眼睜得大大的一直盯住老公,任何東西都想弄個搞清楚,舒服也難!

和老公無法溝通交流該怎麼辦?再忙,時間如胸溝,擠一擠或是有的,要學好零距離的溝通交流,有一些乃至不用說,另一方還不在乎的說說。

情感的溝通交流不僅零距離語言表達,還可以運用通訊工具,如手機電話和短消息,還可以手機微信,還可以小紙條,沒有崩潰的情感,只有對老公失落的老婆!還記得,誤解,冷暴力也會摧毀愛。作為老婆,要有適度性子。老公一夜未歸,你沒鬧脾氣,你沒錯。

但老公幾晚凌晨在外面玩才回家,你沒鬧脾氣,那你就不對!拋出去炮彈,槍是你的,人這一輩子?金無足赤,你寬容一次,是還可以的。你沒有道德底線標準的數次寬容,是不能的。老總的孩子怎麼啦,他太不聽話,你一樣能夠使他滾!

㈢ 王小海的人物軼事

各種帶有清華標志的台歷、筆筒、小雕塑等紀念品整齊地擺放在王小海的辦公桌上,濃濃的清華情結可見一斑。「生我者父母,育我者母校」,王小海認為,清華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他,影響著他,成就了他。
王小海出生於內蒙古包頭市,父母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支邊內蒙古,一生奉獻塞外。1991年王小海從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後,拋卻京城繁華,一片雄心歸故里,建設家園。
回到包頭,王小海從變電站的值班人員起步,從抄電表、拉刀閘干起。近2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奔波奮戰在內蒙古電力行業的各個崗位上。清華學子行勝於言、踏實肯乾的作風每每贏得了領導的賞識和群眾的認可,王小海不斷被委以重任,幾乎兩三年一個台階,先後擔任包頭供電局變電站站長、生產部部長、基建部部長、薛家灣供電局局長、內蒙古電力公司副總工程師兼調度通信中心主任等職。
作為電網調度負責人,王小海擔負著電網安全穩定、優質經濟運行以及優化能源資源配置的重任,在電網迅猛發展、電網結構薄弱、發電大量富裕,發電和電網企業的利益交織的嚴峻挑戰下,他超前分析,統籌各方,科技創新,確保了內蒙古電網安全運行和節能減排能力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為打造內蒙古綠色能源基地作出積極貢獻。王小海也因此先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華北電網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並於2010年4月榮獲 「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引經據典、出口成章、條理清晰、思維敏銳,這是王小海給人的印象。誰能想到20多年前,初入清華的王小海還是性格內斂、不善言辭的一個人。清華的培育潤物無聲,敏感內斂的王小海逐漸變得有原則、有條理、邏輯分明。王小海讀的是理工科,卻愛好人文。在清華學習期間,對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的興趣和重視,使王小海具備了較好的人文素養。《道德經》、《莊子》等蘊含我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名著,王小海百讀不厭,並從中感悟到了不少對人生、工作都有指導意義的理念。大二時選修的《清史》課程,他至今仍記憶猶新。從清史到明史到通史,王小海對歷史的熱愛一直持續到現在,「不懂歷史的人不懂未來」。王小海從人文學科中汲取的營養,為他工作中把握全局創造了條件。
在調度中心主任的位置上,王小海將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很多問題往往不是具體的技術問題,而是技術政策和發展方向問題。我剛任調度中心主任時,雖然業務細節不如很多同事,但我知道工作的重點在哪,知道需要重視什麼,知道在什麼階段可能需要調整方向。」一種從更高層面看業務的能力,一種專業知識之外的素養,讓他在調度崗位上做出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適應了內蒙古電力迅猛發展的需要。
三四年前業內有一種流行的說法,雖然風電場內技術很成熟,但風電發電量少、成本高,發展前景不被看好。在綜合分析判斷全球風電發展趨勢、國家節能減排政策需求以及電網風險防範等因素後,王小海敏銳地意識到,風電將是未來社會重要的清潔能源,尤其在內蒙古,有巨大的風力資源可供開發利用,他預見到電網需要針對未來風電的大規模並網提前採取應對措施。於是,王小海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和科研單位開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與清華大學、世界銀行、氣象部門等機構合作開展了風電入網控制技術、風電功率控制、風電負荷預測、風火水聯合優化等研究項目。研究取得了重大科技創新,為風電大規模並入電網、確保電網優質運行鋪平了道路,研究成果榮獲眾多獎項。幾年後,風電成為國家發展新能源的重要選擇。由於提前作好了技術准備,內蒙古的風電得到了迅猛發展。2010年內蒙古的風電裝機容量已達到752萬千瓦,位居全國第一,內蒙古正逐漸被打造為全國綠色能源基地。
「懂得歷史,把握現在,才能開創未來」,王小海將自己敏銳的前瞻意識、綜合判斷未來方向的能力,歸功為從歷史、哲學等人文知識中培養出的綜合素質。他認為:「要成就一番事業,單靠專業技能是不夠的,要提高人文素養,要使人變得更加豐滿。」
王小海在調度工作中屢創佳績,除了因為他選擇了合適的舞台,培養了很強的綜合素質外,還與他恰當的工作方法密切相關。王小海引用《莊子》內篇《人間世》中的名言「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認為工作中需要做到融入環境但不被完全同化,彰顯能力但不過於突出。一方面需要做到積極融入單位、有效溝通、積極合作,做到「外圓」;另一方面,不能完全被周邊環境同化,要堅守底線和原則,不能失去自我本色,做到「內方」。雖然有時堅守原則會暫時不被人理解,但是堅持多年後會受益無窮,因為堅持原則是在塑造自己的人格和道德,而人格和道德才是最讓人欣賞的。
王小海所處的調度中心主任的位置尤為關鍵,其調度行為直接影響到電網、大用戶以及100多家發電企業的利益。王小海堅持原則,杜絕了與發電企業的利益關系。「請王小海吃飯,誰都請不動!」內蒙古發電企業業內人士如此說。王小海說:「沒有利益糾葛、沒有私心,就能做到公平、公正,得到發電企業的信任,從而給自己創造一個有利的工作環境。」通過實施節能環保調度,安排節能機組多發電,能耗高、排放多的機組少發電,王小海有力地貫徹了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確保了自治區節能減排工作的成效。通過電網調度行為,2007年共停小火電98.5萬千瓦,佔全國關停容量的近7%;通過關停小機組及投運脫硫裝置,2009年實現二氧化硫減排40萬噸。
外圓內方、公平、正直讓王小海在內蒙古電力系統內有口皆碑,其調度工作最終贏得了發電企業的理解、電力公司領導的贊賞和同事的尊敬。
王小海將自己的人生感悟總結為:「文理並重,內心豐滿;在合適位置上,耐住寂寞,行勝於言、踏實肯干,最終必有所閃光。」或許這也正是王小海榮獲2010年全國勞模稱號的原因所在。

㈣ 我想學習<四書五經>應怎樣入手大學是不是應該最先學習老子的道德經屬於哪個范疇 學佛最先讀什麼好易經

傳統文化雖說有諸子百家,但主要包括儒家、釋家(佛家)、道家,這三家組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文化體系,所以四書五經只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儒家的,但春秋以前儒道是不分家的)。
四書五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四書是儒家經典;五經包含的范圍更廣。
中華民族文化源頭是《易經》,為伏羲氏開創,「伏羲畫八卦」。《列子》認為伏羲氏離我們現在有三十多萬年了。《易經》歷三易:《連山易》為神農時代的《易》;《歸藏易》為黃帝時代的《易》;我們現在的用的《易》為周文王、周公、孔子三聖整理的《周易》。
《黃帝內經》始創於黃帝時代,也是傳統文化一重要組成部分。
《尚書》、《禮記》為周公所整理、創建,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禮記》共三部分:《禮記》、《周禮》、《儀禮》。《周禮》就是後代帝王政治的政府組織,等於中國三千年來最高的憲法;其實到我們現在的憲法,所謂大同思想,還是在這個《周禮》的范圍裡面。《儀禮》是建立社會人倫制度。所以,實際上中國文化的制度、禮樂、中國政治的體制都是周公建立的。周公後來分封於魯國,孔子所謂的刪詩書、定禮樂,實際上是繼承周朝、周公的文化。中國文化的大成都集中在周公手裡。
傳統文化到了春秋時代逐漸分化為儒家與道家兩派。儒家以孔孟為代表,其道統傳承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我認為儒家道統到孟子就斷了,後面的最多隻剩下「儒術」了。宋明所謂的儒家只不過是從道家這邊偷一點、從佛家那邊偷一點,最後弄成自己的儒家,最後還反過來批判佛、道。
《詩經》、《春秋》為孔子整理成。《春秋》沒有具體內容,只是孔子對那段歷史的點評。《大學》為曾子所著;《中庸》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
道家以老莊為代表,其傳承為老子、關尹子、壺子、列子、莊子等。實際上道家應該追溯到黃帝,應該稱為黃老、老莊。
傳統文化之所以會分化為儒家、道家,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特性、性格差異造成的。南方人輕靈、飄逸、有靈性,缺點是滑頭、少擔當;北方人深沉、厚重。
到了東漢,印度佛家文化逐漸傳入中國(中土有大乘之象),歷經三四百年的抗拒、接受、吸收、融合,最後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這也是盛唐產生的最大原因之一)。所以漢前,傳統文化主要為儒、道、墨三家;漢後為儒、道、釋三家。
由於歷代帝王大多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特別是到了明朝朱元璋為了找個顯赫的祖先,把朱熹註解四書五經的書定為科考教材,所以後來的讀書人只知道四書五經而不懂佛、道了。當然這也跟人的先天素質、智慧有關。君不見幾千年來第一等智慧的人不是入佛就是入道,只有那些不入流的才淪為渾身散發著窮酸味的書生。(參考資料:南懷瑾先生的《列子臆說》)

因此,要讀懂四書五經,必須先要懂得傳統文化在說些什麼,要三家互相參詳。以我的經驗,要先懂得佛家,才能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比較全面理解。
推薦您讀南懷瑾先生的書。南師的書是打開傳統文化寶藏的一把鑰匙。可能的話南師的書都至少讀一遍。推薦您先看《易經系傳別講》。《易經系傳》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體會,讀懂了這本書,就可能對傳統文化有個大概的理解。
然後讀《易經雜說》。這本書講到的易經內容不是很多,但大都是提綱挈領,讀了這本書,就可能判斷其他《易經》的書是好還是不好。懂了傳統文化,才能大致判斷誰講得好。《易經》太龐雜了,真要研究,理、象、數,每一方面都可能要投入畢生的時間精力,還不一定能有多大成就。因為《易經》大多是講「用」,而「用」的變化是無窮的,「三生萬物」。
如果只想讀四書五經的話,接下來可以讀《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南師的《中庸》還沒出版,不過網上有錄音記錄版。
接下來可以看看《歷史的經驗》、《南師談歷史與人生》、《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南懷瑾講演錄》、《漫談中國文化》、《小言黃帝內經》等,這些都比較淺白,可能當小說看。
道家的有《老子他說》及其續集、《莊子喃嘩》、《我說參同契》等。佛家的更多了,想讀哪本就先讀哪本。
放眼這個時代,我不知道除了南師外,還有誰真正懂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只是我個人體會,您如果不同意我的觀點,請直接跳過。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不是嗎?)因為咱們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實踐體系,如果沒有自己真修實證而只停留在理論上,那是自欺欺人。換句話說,咱們的傳統文化是要一個境界一個境界慢慢提升的,如《大學》里子思說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止、定、靜、安、慮、得,這些都是一個個不同的境界,入門是得止。得止是基礎,如果連「止」的境界都沒有,那什麼都談不上了。但放眼世界,有多少人能「得止」?誇誇其談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我也還是門外漢,只是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還得靠自己去讀真正明白人的書。什麼是「止」的境界?如何快速進入「止」的境界?《禪與生命的認知的初講》這本書講的很清楚。我認為這本書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未入門的來說。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世間、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這些都是一個一個逐漸提升的境界,不可能一步登天的。要認真研究整個過程的不同境界,可以看《菩提道次第論》。這本書我還沒福報讀。
下面簡單說說我對傳統文化的一點理解。
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家、佛家和道家三家組成。這三家講的都是同一個東西,只是他們契入點不同,所面對的人群也不同。這個東西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道」。理解了「道」,才能讀懂傳統文化。孔子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有形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叫作器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維空間的范圍。 有形以上的, 就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叫作「道」。
換句話說,如果用現代的語言來表述,「道」,就是超時空的范疇。也就是說,我們的傳統文化研究的重點是超時空的范疇。理解了這點,才可能讀懂傳統文化。
簡單地說,「道」的涵義就是宇宙的本體及其運行規律,包括常規時空及超時空部分,特別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超時空,更是研究的重點。因為只有突破人類常規時空的局限,達到更高的境界,站在更高的層次,才能看清人類自己。
也就是說,「道」,包含兩方面,一個是她的「本體」,一個是她的「應用」,即體和用。體,就是道的內在運行規律;用,就是應用,體現著人在天地間的作用。孔子說:人的作用就是「參贊天地之化育」。天地的運行是有缺陷的,而人的作用就是彌補這個缺陷。老子說,天大、地大、人亦大。
因此,我們的傳統文化按照道的體用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講體的,講如何修道、悟道;第二部分是講用的。用的方面我歸納為幾個部分:醫理、命理、地理、謀略等。概括一個字,就是「醫」:
1. 醫理,簡單講就是調整人的狀態,改正人生理上的及人類社會的缺陷,使人及社會更趨於健康。
2. 命理,就是研究人及民族的命運,調整命運上的缺陷,
趨利避凶。我們都知道,人一生下來就帶來很多先天上的秉性,這些先天的秉性對人一生的運行軌跡影響非常大。其實,命運包括兩方面的涵義,一個是命,就是先天帶來的那部分;另一部分是運,運是指人在一生中所經歷時空點的集合。一般來說先天的命是很難改變的,而運中時間也是不可變的,
因為在我們這個宇宙時間的單向的,只能從昨天流到今天再到明天,不可能從昨天直接跳到明天。因此,一般可改變的只有空間。
3. 地理,就是風水,是研究我們所居住的環境,調整環境,使環境更有利人們的身心健康。
4. 韜略:經綸治世、撥亂反正的謀略,醫治國家、社會的病。
簡單的說,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是以人為本,以人作為試驗對象,研究怎樣增強、提高人的能量,立足於更高的層次從整體上把握人,把握人類,把握世界,把握宇宙;而發源於西方的現在科學體系則是以物質作為研究對象,把物質越分越細,從微觀的角度深入地了解物質。
不管是人還是外界事物,最終都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著。能量的能量場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就象電有電場,磁有磁場,人體也有人體場。健康的人體能量場明亮,鮮明,體質弱的人能量場暗淡,有病變的器官、部位呈暗灰色。人體內不同器官能量場的顏色也不相同:心臟的能量場是紅色的、肺是白色的,肝膽呈綠色,脾胃呈黃色,而腎藏呈黑色。不用器官之間的能量場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它們聯系的通道就是經絡。
因此,如果要增強體質,保持健康狀態,就要不斷地增強人體場的能量。增強能量要考慮兩個因素:除了要不斷補充能量外,還要盡量減少能量的散失。對人體來說,強烈的情緒波動所消耗的能量是非常大的。曾有外國學者做過實驗,發現人強烈激動幾十秒鍾所消耗的能量相當於一場馬拉松比賽所消耗的能量,而且,強烈的情緒波動還會在人體內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所以,要增強人體能量,首先就要減少能量的散失,要保持心靈的平靜,不要有太大的情緒波動。橫觀儒、釋、道,不管哪一家,入門先練的就是平心靜氣。但是人總有七情六慾,怎樣才能保持心平氣和呢?這裡面牽涉的內容就很多了。另一個因素就是怎樣補充能量。除了注意飲食中營養合理搭配、減少雜質攝入不斷凈化能量外,古人還發現了直接增強人體及各器官能量場的方法。古人發現,人體各器官的能量場之間不分晝夜地通過經絡不斷地進行能量的交流,而且其能量在經絡中的流動是有規律的周期性變化著的。古人把經絡里不斷流動著的能量流叫作「氣」。氣的流動使各器官之間的能量保持相對的平衡。如果能通過一定方法增強這種調節,就能相應的增強各器官的能量場,這就是煉氣。另一方面,經絡上面布滿很多穴位,經絡立能量流能通過穴位與外界交流能量,通過一定的方法甚至能吸收外界的能量。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人體與大宇宙之間是全息對應的。傳統文化經典裡面有相當大的部分就是在講調心
和煉氣。
古人根據人的慧根或者說素質差別把人分為三等,即上、中、下三等。儒家針對的是大多數下等人,從人們的行、坐、立、卧等日常行為入手,提出「立如松,行如風,坐如鍾,卧如弓」;道家從人的生理入手,煉氣,針對的是不多的中等人;佛家從人的心理入手,煉心,針對的是有慧根的少數上等人。心,看不見,摸不著,不是普通人能體會得到的。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核心和源動力。中華民族之所以有頑強的生命力,就在於她有著一究竟、圓滿、博大、包容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守中用柔。

㈤ 內蒙古都哪有風力發電電廠

基本都有 我是在赤峰大唐的 我們這有塞罕壩風電場 東山風電場 西廠風電場 大水菠蘿風電場 道德風電場 巴拉奇如德風電場 查干哈達風電場 大黑山風電場

㈥ 20多歲男生太開放太隨便,這樣好嗎

綠色物流是一種全新的物流形態,在我國的物流發展中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綠色物流作為一種新的物流模式,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人類生存發展的利益,是未來物流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我國物流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佔一席之地,發展綠色物流將是其必然的選擇。

(二)我國綠色物流發展的現狀

我國物流業的起步較晚,綠色物流還剛剛興起,人們對它的認識還非常有限,在綠色物流的服務水平和研究方面還處於起步階段,通過上面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與國際上先進技術國家在綠色物流的觀念上、政策上以及技術上均存在較大的差距。

1. 觀念尚未普及思想認識上重視不夠

現代物流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級政府的認可,但是,綠色物流的理念尚未普及。經營者和消費者對國外綠色經營和綠色消費的理念還很淡薄,綠色物流的理念幾乎沒有。

2. 政府的政策體系還有待完善

綠色物流是當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因為如此,綠色物流的實施不僅是企業的事情,而且還必須從政府方面進行約束和宏觀調控.盡管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我國制定和頒布了許多環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規,但針對物流行業的還不是很多。另外,由於物流的發展涉及到多個行業和部門,而且部門間因獨立運作和缺乏溝通,致使物流基地重復建設,也導致物流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社會物流系統運作的不經濟,進一步加重了物流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3.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

近幾年來,盡管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已有較大的改善,但與我國經濟以及物流產業的發展要求相比,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於綠色物流快速健康發展。在運輸方式之間、不同地區運輸系統之間相互銜接的樞紐設施方面缺乏投入。水運、民航運輸的潛在優勢沒有充分發揮,運輸系統缺乏周密、科學的設計,對影響環境的重要因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倉儲設施落後,庫容體積小而分散,各種綜合性貨運樞紐、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設發展緩慢。物流中心的經濟效益不高,存在著嚴重的資源和人力浪費,違背了綠色物流節約資源的原則。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高,影響了物流效率。同時不同物流部門之間技術、設備、信息標准不統一,非標准化行為相當普遍,尤其在包裝、運輸、裝卸等一些流通環節缺乏統一的標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資源浪費,不利於參與國際競爭。

㈦ 問題48:國際標準的電磁場曝露限值是按什麼原則制訂出來的

發布時間:2007-07-23 點擊次數: WHO在其於2006年發布的《制訂以健康為基礎的電磁場標準的框架》文件中,詳細闡述了制訂電磁場國際標準的若乾重要原則。 1.生物效應與健康危害 按照WHO的定義(WHO,1946),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交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體弱。 生物效應是對電磁場曝露的生理反應。一些效應可能是在正常生理范圍內的細微反應,有的可能會導致病理狀態,當然也可能對人體有益。 由電磁場曝露引起的煩惱或不適本身可能不是病理性的,但是假如發生,可能影響人的身體和心理的良好狀態,這種影響有可能被考慮為是健康危害。WHO強調:健康危害是這樣一種生物效應,它在人體代償機制之外會有健康後果,並對健康或良好的身體狀態造成損害。 2.科學數據的類型及其可採信等級 電磁場曝露標準是建立在對健康科學各學科的研究基礎之上的,包括生物學、流行病學和醫學,以及物理學和工程學。所有這些學科在驗證是否存在不利健康的影響以及適當的保護水平提供信息等方面,起著重要的單獨或者集合性的作用。與制訂標准有關的是提供電磁場生物效應信息的研究、場源物理特性的研究、實際曝露水平的研究和風險中人群的研究。 這些不同的研究與人類健康風險之間的關系是不同的,針對人口的疾病分布和影響這些分布的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在人類曝露於某個物劑的健康方面提供直接的信息,因而給予了最高的「權重」。然而,它們可能會受到偏倚和混淆的影響,另外,其基於觀察的特性使得難以推斷因果關系(除非證據是很強時)。 志願者實驗室研究可以在短暫的、急性曝露的生理影響方面給出有價值的意見(雖然由於道德倫理原因,這些研究通常限定在健康人中進行)。動物、組織和細胞培養的研究也是重要的,但給予了較少的權重。動物研究通常可提供關於潛在健康後果的定量信息,但其數據可能不能通過外推提供定量的風險評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樣本的差異。但是,應該注意到國際腫瘤研究機構(IARC,1995)認為,曝露於任何生物、化學或物劑時,假如該風險已由至少兩個不同的動物種類所驗證,那麼對人類也很可能是致癌的。在細胞層次上取得的研究通常用於調查作用機理,但通常不單獨作為體內影響的證據。總之,所有的研究類型在確定任何想像中的健康風險的科學似乎可能性時,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制訂電磁場標准限值的基本原則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制訂曝露限值的目的是防止電磁場曝露的有害健康影響。 4.閾值 《框架》文件明確指出應該在確定閾值水平的基礎上設置曝露限值。首先應以對科學數據的健康風險評估為基礎獲得曝露閾值水平。閾值可判定為低於該水平的曝露未發現健康危害的最低曝露水平。但由於對生物學影響的認知還不夠充分,在確定閾值時會存在一些不夠精確的因素,這樣就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范圍。這種不確定性可以通過設置適當的安全因子來消除。兩者結合從而得到最終的曝露限值,參見圖4-1。這種方法是大多數西方標准,尤其是ICNIRP國際導則和IEEE/ICES標准制訂的基礎。 該方法要求對所涉及的作用機制有足夠的了解,並且推斷存在確定的閾值。同時,該方法的前提是認為不存在累積效應,因為迄今沒有低水平的曝露可能引起累積危害的證據。當然,不排除更深入的研究,包括更長期的跟蹤研究。沒有這種研究,疾病或經過長潛伏期後才顯露的健康影響不予考慮的。 確定曝露限值的另一個方法是採用生物學方法,見圖4-1。這種方法把曝露的閾值確定得低於可觀察到的生物效應水平。這種方法排除了對生物效應數據進行健康風險評估的必要性,也不需要對作用機理有徹底的了解。WHO指出,這種方法將產生過分保守的標准,不僅限制了技術進步,從損失技術發展帶來的利益的角度看,也是不能接受的,因為這種方法所防護的都是存疑的風險。以這種方法為基礎,必然會得出明顯過低的曝露限值。圖4-1採用危害閾值和生物學法的曝露限值確定方法 5.安全因子 識別並對電磁場曝露的各種健康危害進行定量是相當困難的。這樣的判斷需要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一旦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最低曝露閾值水平被確定,就可以通過安全因子來獲得比閾值水平低的曝露限值,參見圖4-1。健康保護標准中採用安全因子代表了一種彌補現有的科學知識中未知的或未確定的部分。閾值水平的不確定性來源於很多方面,比如從動物實驗數據推斷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不同類別和個體的敏感性差異、劑量—反應作用統計學上的不確定性、劑量的評估以及不同頻率曝露和其他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等。 6.基本限值和參照水平 電磁場曝露限值所定義的基本限值是直接建立在健康影響以及生物考慮的基礎之上的。國際導則中使用的各種基本限值物理量,反映了與不同頻率下不同健康影響最低閾值相關的劑量概念。只要不超出這些基本限值,就可確認不會發生已知的急性健康危害。 由於基本限值通常是一個難以測量的量,因此為便於實際曝露評估,引入便於實際測量的物理量,稱為參照水平(ICNIRP導則)或最大許可曝露(IEEE標准),用以確定基本限值是否可能超出。參照水平或最大許可曝露對應於最不利的曝露條件下的基本限值。超出參照水平(或最大許可曝露)並不表示就一定超出了基本限值,但在這種情況下,須檢查是否符合基本限值並且確定是否需要附加的保護措施。 7.不同人群的防護 不同人群承受電磁場曝露的能力可能不同。WHO認為,假如科學數據提示了這一點,就應考慮人群中可能存在對強度敏感性的差異。例如,某些葯物可能對曝露承受力產生不利影響;患病的人可能對曝露特別敏感。因此,對不同的人群制訂不同的限值水平可能是很有必要的。國際導則與標準的限值均針對電磁場曝露更敏感的人群採用了更大的安全因子。 具體做法是區分普通公眾和曝露於已知環境中的成年職業人群。這樣的區分是承認職業人群能更好地控制職業曝露的水平和時間,並接受過指導和培訓。另外職業人員通常是處在醫學監控下的健康的成年人群。相反,普通公眾是由不同健康敏感度、不同年齡和可能患有不同疾病的人們組成。他們無須具備關於電磁場曝露或如何減少曝露的知識。因此在公眾曝露限值中加入一個附加的安全因子是合理的,同時也應考慮連續曝露的情況。 有一些標准把懷孕中的職業婦女的曝露限值歸類為公眾。有鑒於此,WHO在其2006年頒布的《制訂電磁場保護法律的範本》文件中,明確推薦對以下職業人群應限定他們的工作環境,以便使他們接受的電磁場曝露與普通公眾保持相同,即執行對公眾的允許曝露基本限值和參考水平。 (1)與公眾同處在同一地區或環境中,自然享有為公眾提供的服務的職業人員。 (2)向僱主告知已經懷孕的職業婦女。 (3)已知曝露於工作場所的電磁場水平對其體內帶有的金屬修補物、心臟起搏器、除顫器和其他金屬電氣裝置有干擾危害的職業人員。 (4)還沒有接受過超過公眾環境曝露基本限值的工作場所職業訓練的人員。

㈧ 風能與動力工程

河海大學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大學物理、工程圖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材料、機械設計基礎、電工技術基礎、電子技術基礎、程序設計語言、空氣動力學、熱工學、控制工程基礎、電力電子技術、風電場電氣設備、風力發電規劃與設計、風力機、風力機檢測與控制、風電場施工與管理、近海風電場、風資源測量與評估、風電場數字模擬等。

內蒙古工業大學
主要課程: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工程力學、電工學、控制理論、測試技術、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製造技術基礎、風力發電原理、風電機組檢測與控制、太陽能熱利用原理與技術、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工程等。主要實踐環節:軍訓 , 金工、電工、電子實習 ,認識實習 ,生產實習 ,社會實踐 ,課程設計,畢業設計 ( 論文 ) 等。主要專業實驗:傳熱學實驗、工程熱力學實驗、動力工程測試技術實驗、風力機組檢測與控制實驗、太陽能光熱、光電實驗。

長沙理工
主要課程:機械設計、傳熱學、工程熱力學、空氣動力學、機械製造、風力機原理、風力發電場、風力發電機組、風力發電機組自動控制、風力發電機設計與製造等。

㈨ 最近核電站比較火,誰能把中國的核電站都給

為什麼說廣為流傳的《核電將毀滅中國》是危言聳聽?(組圖)

2015-11-09


    寫在前面

    近日,一篇題為《核電將毀滅中國》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通過駭人聽聞的表述與觸目驚心的圖片,輔以「請有孩子的人轉發」的恐嚇式副標題,該文作者以片面的論據、錯亂且扭曲的邏輯推理混淆視聽,極力煽動讀者的反核情緒,最後卻得出「回歸農耕是唯一出路」的可笑結論,並順勢推銷一把自己的書。

    對於該文論證中的諸多槽點,筆者認為甚至不值一駁。究竟何謂「絕對安全」?衡量核安全的尺度和邊界又在哪裡?如何解決核廢料的長期影響?如何評價棄核背後可見、不可見的種種代價?誠然,上述問題都不應該被靜止地看待。在此,推薦來自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核電安全監管司副司長湯搏的一篇演講稿。該文從安全一詞的廣義定義出發,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核安全的基本問題,論證嚴謹有序,切中要害。

    能源問題從來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它與環境安全、國家安全、公眾健康息息相關。具體到核能,它蘊含和承載的意義就更為復雜,我們不應孤立地討論核安全問題,絕對的安全也不存在。就像湯搏在演講中提到的:

    「核電人也很困擾,核電都這么安全了,到底要核電有多安全?就是多安全是足夠的?這是核電非常著名的一個基本命題。如果看國外的文獻,經常有討論多安全是足夠的,從來沒有人討論絕對安全問題,因為這個提法是完全不科學的。除開美國,作為其他的國家來說,想讓核安全有一個邏輯自洽的說法和理論,是遲早要回答這個問題。美國的標準是兩個千分之一,我們定多少?萬分之一?百分之一?都可以,只要能對這個量化目標達成社會共識就可以。」

    該文出自2014年8月8日湯搏在電促會核能促進分會舉辦的核能發展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湯搏:核電安全的若干基本問題

    首先做一個聲明,我舉的一些例子,只是為了討論,不代表一定火車不如飛機安全,汽車不如飛機安全,只是為了討論問題方便舉例,不一定代表真實情況,

    我講一點關於核安全的若干基本問題。對所有的安全問題恐怕都是同一個認識方式,當然核電有特殊性。

    講之前想到去年有一個著名的院士曾經發表過一個觀點,他說任何核電廠都不能經受隕石的撞擊。我認為這個觀點基本正確的。

    但隨著他的思路來發散一下,隕石不一定正好撞在核電站上,可能正撞在人的頭上。我們再想想,按照現在科學界的一個主流觀點,六千萬年前有一個小行星撞擊在墨西哥灣,正是這次撞擊結束了爬行動物對地球的統治。如果沒有這次撞擊,可能哺乳動物根本發展不起來,人類進化不出來,也不允許我們今天在這里討論核電安全不安全的問題。

    對這些問題怎麼來思考?我想這正是我們搞安全乃至核安全所要解決的問題。

    再講一個小故事,荷蘭的一個小女孩,16歲,做了一次單人環球航海。完成之後有記者采訪她,她說了一段話,這段話說得非常精闢:「他們說航海有危險,但實際上生活中總是充滿危險,他們不懂得船,所以他們不懂得航海。」我想,我們要懂核安全,我們就要懂得核電這只船。

    再說另外一段話,這是國際原子能結構在非常經典的philosophy層次的文件,75——INSAG-3《核電安全的基本原則》里講的一段話,它說:「無論怎樣努力,都不可能實現絕對安全,就某種意義來說,生活中處處有危險。」其實這兩段話本身已經把安全的特點做了一個很好的概括。我後面再給大家展開講講,我們從事核安全工作的人怎麼考慮安全問題。

    什麼是安全?

    我在外面做講座的時候,經常一個問題,大家對安全很關心,有沒有人能夠用非常簡短的語言回答你認為什麼是安全?很遺憾,迄今為止只有一次我得到了一個回答,這是當年我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給新來職工做培訓的時候,有一個小女孩站起來說,安全是可接受的風險,其他很少人能給我回答。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對安全很關注,但問起什麼是安全的時候,似乎很少有人能夠回答。但是這也很正常,因為大部分人對日常事務往往是感性認識,沒有必要對所有事物都用哲學家的思維進行理性的思考。但是我們今天既然要把安全問題談透,不得不做些深入的相對理性的思考。

    我們對安全進行考察以後,發現安全有幾個屬性和特點。第一個屬性,安全是人類永恆的問題,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永遠會面對安全問題。我想這個道理很簡單,不解釋了。

    安全的第二個屬性,即安全是一個相對概念,沒有絕對安全的存在。所以我們考察一個事情是不是安全的時候,從科學角度說,我們實際上並不是考察它有沒有安全問題,而是他的安全水平怎麼樣?但是實際上再仔細觀察,其實我們在講安全水平的時候,也是放在一個環境中和其他事情相比較而言的。一般衡量航空運輸安全的指標叫公里人的死亡概率,就是一個人旅行一公里相對的死亡概率是多少。從這個角度來衡量,現在的大量數據表明航空旅行比汽車旅行要安全,這個數據當然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當人說坐飛機更安全的時候,我們的含義不是坐飛機沒有安全問題,而是說坐飛機可能比坐汽車要更安全。

    安全的第三個屬性,安全是一個變化的概念。當年我父親回憶四清運動,他到一個地方發現農民吃完飯不洗碗,所以當時他們四清工作隊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勸農民洗碗,後來他發現三天以後這農民又不洗了。我父親給我說後來他體會到,這個地方的農民生活非常苦,每天吃飽都是問題,實際上是在生死線上掙扎。這個時候對他來說他更關心我能獲得多少食物保持生命的延續,而不是食物本身是不是干凈、衛生,當然我們現在對食品衛生問題很關注,同樣的事情,因為時代的變化,環境的變化,那麼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在發生變化。所以我想這是安全的三個比較重要的屬性。

    安全既然是相對的,當我們衡量一件事情的安全水平時,我們要對安全設定一個尺度。我經常看有人在爭論核電是否安全,我發現很多爭論沒有意義,雞同鴨講,實際上他們是在用他們各自的尺度來衡量。尺度不一樣,爭論永遠達不成共識。大家只有先認同一個尺度,然後用這個尺度來衡量某個事情的時候才有可能性達成共識。

    講安全尺度之前,先給大家介紹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我發現在很多的媒體的報道里,甚至在我們很多從事專業工作同事的論文里都分不清楚。第一個概念,災害。什麼是災害?災害是一個事情已發生的不利後果。比如地震已經發生了,洪水發生了,我們把它叫做災害。但是一個事情不利後果還沒有發生,但是我們從理論上預計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怎麼定義,怎麼衡量?我們只能用一個概念叫風險,就是我們理論上推導可能發生什麼災害,這個災害的後果有多重,同時可能性有多大?同時考慮後果和可能性叫風險。


    好在我們大多數人不是這么想的,我們大多數人每天上街的時候可能比較重視交通安全,但是我們不會時刻注意隕石砸到我頭上要躲一下。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隕石砸在人頭上的可能性極小。所以我們在考慮安全的時候,用風險概率衡量安全水平是目前科學界主流認為更合理的尺度。我想其實從大家直覺的判斷,也應該覺得用這個尺度會更合理一些。

    我再給安全幾個定義,什麼是安全?三個定義:

    第一個定義,當一件事情帶給我們的利益足夠大,而其代價可承受的話,我們則認為其是安全的;

    第二個定義,安全是利益和代價的平衡,沒有一件事情只有利沒有弊;

    第三,安全是可接受的風險。

    不管是安全也好,核安全也好,這幾個普遍性的規律,這個衡量的尺度應該說都是適用的。但是核安全確實有一些特殊的問題,下面和大家討論一下。

    核安全問題為什麼特殊?

    我個人總結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核能發展的歷史。我們一講到核,首先想到投放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上個星期我們和清華大學有一個研討,清華大學有一個教授講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學上的說法,叫錨定思維。一開始某個事情給我印象非常深,那麼我不管什麼事情都往這個方面想,這就是錨定思維的表現。原子彈使我們很多人對核能形成一種錨定思維。

    第二個原因,是核能技術的神秘性和復雜性。我們看到原子彈巨大的殺傷力,所以各國搞原子彈,都處在極度保密之中,這種很神秘的事大部分人不理解。同時確實核能技術、核電還很復雜。據統計,有四十幾個專業。

    第三個原因,核廢物的長期影響。長期影響這個問題,比較頭疼在什麼地方?人們考慮長期的問題的時候,往往會脫離技術考慮,往往會把問題提到道德倫理甚至哲學層次進行辯論,這種辯論人類已經辯了幾千年,很難達成共識。後面還要講這一點。

    第四,現代環保運動的興起。其重要標志,現代環保運動的興起不關注到核能領域,是不可能的。

    第五,現代媒體的發達。其實在核能的早期也曾經發生過一些比較嚴重的事故,比如60年代在前蘇聯南烏拉爾有一個後處理廠,曾經發生過一起非常嚴重的核事故,它的高放廢物儲存罐爆炸,這次事故的放射性僅次於切爾諾貝利。但那個時候因為媒體不發達,還保密,老百姓也不知道也不太關注,沒有引起很大的影響。但是從三哩島事故開始,切爾諾貝利到這次福島,電視媒體的轉播,對人心理沖擊和事件過後看報紙感覺完全不一樣。這也是現在人們對核能敏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們關注核安全必須關注幾個方面。

    第一,核安全的科學技術方面。我看有媒體這樣寫,說中國的核能界的一些人組成了利益集團,在中國拚命鼓吹核能,這種鼓吹會對未來中國造成多大的災難等等。當然,我不好評價核能是不是一個利益集團。但從我個人的專業角度來說,最早關心核安全問題的恰恰是搞核能技術的同志,因為他們是搞專業技術的,他們最早接觸最早發現這裡面的危害。所以提出很多安全問題,包括採取很多技術措施,其實恰恰都是核能專業的人。比如美國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建所謂示範堆核電廠時,為了防止放射性物質外泄,就首先提出安全殼的概念。六十年代美國核電站在向大規模化發展時,有搞核能的人提出:安全殼到底能不能包住,堆芯融化了以後可能把壓力容器熔穿了,底板熔穿了,最後向著中國方向熔,形成了「中國綜合症」。

    所以為了避免中國綜合症,防止堆芯融化,對反應堆堆芯應急冷卻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改進。到六十年代末的時候,為了進一步提高安全水平,在安全系統的設計上引入質量保證和系統冗餘設計。三里島核電廠事故和切爾諾貝事故,包括福島事故之後,人們對超出設計基準的嚴重事故更加關注,新的核電廠在這方面更關注,也採取更多的措施。

    從科學技術的角度,從數據的角度,現有核電廠應該屬於最安全的工業系統之一。但很遺憾的是,這么多年很多國家做民意調查,給出了數據,即核電安全水平的提高,並沒有贏得公眾對核電更多的支持。

    這涉及我們核電安全的另外一個問題,所謂核電的社會可接受性問題。

    前面我講到,人們在爭論問題時,經常涉及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衡量的尺度。這是一個正常現象,因為每個人思考問題的時候,都受他自身甚至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知識水平,乃至一些價值上的判斷、道德取向等方面的影響。

    我們過去說西方國家怎麼怎麼樣,我曾經看一個美國人說,我們美國人和法國人思考問題方式的差異可能比美國人和中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差異還要大。我們經常把西方歸為一類,其實以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學派和以法德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學派在思考問題的根本方式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甚至在核安全的理念上提法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我們知道經驗主義學派是一種試錯,在實踐中發現錯誤、修正錯誤。而理性主義學派總認為自己找到了人類理想道路,沿著理想道路可以到達人間天堂。其實這種不同的思想,會導致在核安全的理念上、提法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比如IAEA提出的實際消除大規模放射性釋放,就受到法德的很大影響。但實事求是的說,我個人不完全同意這個提法,因為這個提法是很容易被攻破的。就好比之前說的有院士質疑,你能不能承受隕石撞擊,不能承受就會導致大規模放射性釋放。

    由於有這些問題的影響,所以我們在討論核電安全還是危險之前,首先要建立一個尺度。這個尺度是誰先建立的?過去我們講各國都有核安全法規標准,這些法規標准其實都是操作標准,比如應該有一個安全殼,安全系統應該冗餘等等,但是它確實解決不了對安全根本認識的問題。

    1979年美國三里島事故之後,美國核管會發現一個問題:技術性的尺度解決不了核安全的根本問題,解決不了人類認識問題,所以一定要建立共同可接受的尺度。什麼尺度?風險。

    首先從最基本的科學判斷,任何事情都有風險,那麼我們要研究核電的風險有多大?設置一個什麼樣的風險尺度或風險指標?這個尺度我們一般叫安全目標,1986年美國核管會在大量研究基礎上發表了一個核電安全目標的政策聲明。

    這個聲明首先肯定了一點:生活中處處有危險。一個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很多危險?比如地震,乃至洪水、火災和爆炸、交通事故、醫療事故、溺水、謀殺、觸電、食物中毒、房屋倒塌等,人可能遇到的危險是非常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可能也不能夠對核電要求零風險。

    第二,核電是一種電力提供方式,從公平的角度來說,也不能要求核電的風險比其他電力風險更低。

    第三,核安全問題有特殊性。人類有心理特點,我們單純從風險角度來說,中國人面臨的交通安全事故風險可能很大,尤其是汽車事故,但是大部分人不關注。但是我們對航空事故關注特別高,這是人類心理特徵,對一次造成重大災害的事情,雖然從科學角度風險低講但是關注度更高。對於這個問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英國有一個核安全專家法墨,首先倡導用風險概率來管理核安全。他認為,從風險角度,只要發生概率極低,可以允許引起的後果很嚴重。但是考慮到人的心理,對重大災害造成的損害還是應該有所限制,不能讓災害無窮大。

    最終美國核管會確定了核安全目標:對於核電廠周圍的公眾來說,核電廠的運行應該不導致明顯的(significant)風險附加。那麼什麼叫沒有明顯的風險附加?對此美國核管會給出了兩個(量化)目標,暨兩個千分之一目標:

    1、對緊鄰核電廠的正常個體成員來說,由於反應堆事故所導致立即死亡的風險不應該超過美國社會成員所面對的其它事故所導致的立即死亡風險總和的千分之一。

    2、對核電廠臨近區域的人口來說,由於核電廠運行所導致的癌症死亡風險不應該超過其他原因所導致癌症死亡風險綜合的千分之一。

    為什麼說核電是非常安全的,是最安全的工業系統之一,就是靠這兩個數據來支撐。很幸運的是,經過大量評估,我們現有的核電都可以滿足甚至遠遠低於這兩個千分之一的附加風險。

    美國75年搞了一個反應堆安全研究(WASH1400),做了大量的調查進行核電的風險和其他社會風險的比較,結果如下:



    表中可以看到,機動車導致的美國每年的死亡人數55791,個人年死亡概率是1/4000,意外跌落是一萬七千多人,個人死亡概率是一萬分之一。火災或燙死是七千多人,溺死是六千多人,而核反應堆事故,五十億分之一。由於當時沒有核反應堆造成的公眾死亡,所以核反應堆造成公眾死亡的概率是理論估算。即使理論估算值中存在大的不確定性,我們看到核反應堆對公眾的風險也是極低的。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數據,導致多人死亡的概率。


    飛機墜毀導致100人死亡的年概率是每兩年發生一次,火災是每七年一次,隕石是十萬年一次,一百座核電廠也是十萬年一次,和隕石撞擊是相當的。

    美國核管會定下的安全目標,也是為了使公眾對何安全問題有一個比較容易的比較清晰的理解和判斷,希望公眾接受核電,增加核電的社會科接受性,實際上到今天,這些數據應該還是很有利。

    第三,核電的可持續發展。我有一個觀點,沒有達不到的安全,如果想要安全,不計代價的話,多安全都可以達到。但是如果代價花到太高,核電價格社會不能接受,這個安全對核電就是沒有意義的。

    這其中也有問題,第一,不停的提高核安全水平,可能導致核電競爭力的降低,最終會導致核電的終結。有一些人認為三里島事故導致美國核電停滯,但是根據我個人調查的資料,其實美國核電停滯並不是因為三里島事故。美國核電1974年就開始走下坡路,1978年就沒有新的核電訂單,因為當時核電在美國不具備競爭力。很多人批評美國核管會,認為就是核管會上台之後,美國核電才沒有辦法發展。1974年美國原委會解體,成立核管會,上來以後核安全標准搞得很高,審查時間很長,經濟性馬上受影響。當然還有原因是當時常規能源價格比較低。怎麼辦?也想辦法,美國提出先進核電,希望又安全又經濟,很遺憾的是,迄今為止的核電歷史表明,想安全就得多花錢,很難找到又安全還能更經濟的案例。這是個矛盾,怎麼把握?這是考慮核安全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第二,核電人也很困擾,核電都這么安全了,到底要核電有多安全?就是多安全是足夠的?這是核電非常著名的一個基本命題。如果看國外的文獻,經常有討論多安全是足夠的,從來沒有人討論絕對安全問題,因為這個提法是完全不科學的。美國的標準是兩個千分之一,我們定多少?萬分之一?百分之一?都可以,只要對這個量化目標達成社會共識就可以。

    第四,國家的能源戰略選擇。觀察世界上的核電國家,對於一次能源儲藏匱乏的國家,比較傾向於選核電,比如法國日本。

    第五,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社會風險的平衡。前面說了,不搞核電確實沒有核安全的問題,沒有核電的風險。但是我們不能把核電風險孤立出來,而應該放到社會風險的背景下來考察。

    這其中要考慮幾個問題,第一,核電已經很安全了,但是我們還要在核安全上無限的投入,而對於其他領域,比如交通安全對公眾的安全威脅可能很大。核安全水平提高非常高,但是對公眾安全水平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改善,但是因此花費的資源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不要以為把核安全水平提高了,整個老百姓安全水平就提高了。假如中國對能源有更多的需求,不選擇核電怎麼辦?可能只能選擇火電,而火電導致的社會風險可能更高。我們知道煤礦在中國是典型的高風險行業,這樣整個社會的風險可能不降反升。如果僅僅只提議核電要降低風險,不是不可以,但是也許是一個不全面的做法。

    第六,核安全問題的國際性。第一,重大的核事故總會造成廣泛的國際影響,使核能的社會可接受性降低,導致許多國家放棄核能。而全世界都放棄核能時,一個國家是很難單獨堅持發展核能的。

    第二,我們最近也注意到,核安全問題,本來應該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但是因為國際上存在著競爭,有時候會把一些利益問題包裝成核安全問題,這點上西方有些國家表現很明顯,如果去拿國際標准來研究會發現,某些國家這些年努力把自己的觀點加進IAEA的標准里。發達國家經常利用在國際政治中的話語權將對自己有利的條款塞入相關國際標准,以達成對自己有利的競爭態勢。

    第三,國家戰略考慮,美國的核電為什麼發展脆弱?美國本身對核電就沒有多大需求。、發展核電,不是用來解決美國人的能源問題,而是「在能源匱乏國家需要核能時,防止將其推到敵對國家的懷抱。」這就是國家戰略。俄羅斯人為什麼自己發展核電,而向歐洲出口石油天然氣,其他國家拿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去發電?俄羅斯人說,沒有核電,能是核大國嗎?這也是國家的戰略考慮。

    此外,能源安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也是一個需要很好考慮的問題。能源的自給能力也毫無疑問地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戰略獨立地位乃至國家安全。

    前面我把核安全的主要問題做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歸納,但還有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

    第一,核事故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和恢復問題。首先看福島核事故,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人受到過度放射性輻照,與之相比,海嘯導致了一萬六千多人死亡和失蹤,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曾經說福島核電廠是一個安全核電廠。這么大的事故還說安全?因為尺度不一樣,我用的尺度是兩個千分之一的尺度,因為沒有公眾受到過量放射性輻照,滿足了兩個千分之一的目標,這表明福島核電廠達到了保護公眾的目標。但是大部分人不會接受這個觀點,什麼問題?雖然沒有人因為放射性照射導致死亡和相關疾病,但確實造成了大面積的環境污染,財產喪失及心理創傷。因此福島核事故後,美國核管會成立了一個特殊工作組,在其研究報告《為在21世紀增強核安全的建議》中總結說:「即使提供了對人員的充分保護,但向環境的大規模放射性釋放也是內在的不可接受的」。確實美國核管會提出的兩個千分之一的目標,只提了人員保護的問題,沒有提環境保護的問題。是美國人沒注意到嗎?不是。我參考當年的討論材料,這方面的討論也有很多。但是困難是,以當時的技術,很難對環境保護給出一個合理定量的技術要求。

    核管會當時迴避了這個問題:首先我承認放射性污染有長期影響。只要求核電廠考慮長期影響,其他的不考慮,是否不公平?而當時的技術對長期影響給不出一個合理尺度的要求,所以也不能單獨要求核電。這個問題依然存在,我個人看法,目前還是解決不了。

    第二是核廢物的長期影響。前面已經講到,長期影響的討論往往其實不是技術討論。西方反核的爭論往往不是有關核電廠安全的討論,一討論技術數據擺出來,前面有很多數據有說服力。但是人都是很有智慧的,反核的人知道不要在對自己不利的戰場和人戰斗,而要在一個對自己有利和至少相對平等的戰場上,那就是道德倫理戰場。這個戰場很好提問題而且很難回答。

    比如某些人經常問,我們這代人有權利將有害的放射性廢物留給子孫後代嗎?作為國家政府這個問題是非常難以回答的,說有權利,馬上被置於道義上的非常不利的地位。

    但是這個問題也可以爭論。對子孫後代到底是哪一代?如果我們每代人都這么考慮,就很麻煩。所有的資源都留給子孫後代,現在用了子孫後代就少了,那到底留給那一代?人類現在就不發展了?第二個問題,是現代人聰明還是後代聰明?我們前人很難解決的一些問題到我們這代非常容易解決了,可能我們很難的問題到後代很輕松的解決了。還可以爭論,我們能替後代選擇嗎?這些問題討論是沒完沒了的,確實也是現在在國際社會對核能爭論非常熱鬧的地方。國外的爭論很多在這個領域爭論,而不是在技術領域爭論。

    第三,社會公平問題。國外在社會調查的時候,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鄰避(NIMBY)問題。支持不支持核電?支持,但是在你們家附近建誰都不願意。你說風險很低,但是再低也是我承擔,很遠的地方不承擔風險,但是他們也用電。公平不公平?這個怎麼解決?有時候有些國家確實通過一些法律和政策來調整所謂利益公平和風險公平。

    這里也有問題,比如一些反核的人士,坐在現代化的房間里,享受著支持的空調、互聯網,在網路上發文章,但是還有缺乏電力的居民渴望電力,你因為自己不想承擔風險剝奪了別人享受電力,從道德上講,我們能夠為了自己少一些風險剝奪他們的發展權嗎?這些問題,都是現在可以爭論的,但是確實很難回答。

    第四,還有一個問題,叫不可抗風險和被迫的風險,這是當年有一個學法律的人和我討論的。別和我說核電風險怎麼小,有些風險和其他風險相比,地震海嘯是自然強加的,是無法選擇的,但是核電的風險是人們自己強加的,是被迫的風險,是可以避免的。有沒有道理?也有道理。我當時就問他,你有沒有汽車?他說有,那麼你憑什麼排放廢氣導致我受損失?

    話說回來,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情,要考慮盡量的合理范圍內降低風險,我們還要注意,凡事有一利則有一弊。歷史已經不僅一次證明了,人類的認知能力總是存在局限的,理論上的優越性往往被實踐證明是個悲劇。如果放棄核電,其他能源形式是否能夠規避核電風險,帶來更大利益,也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結束語:當19世紀末汽車進入美國時,底特律的一家報紙寫道:「這些滿載大量易燃易爆危險品的怪物穿行於鬧市區,威脅著周圍的老幼婦孺……」,這些言論與今天人們對核電的言論多麼相似。考察人類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

    1.人類總是對客觀世界充滿了好奇,並渴望去探索,這正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2.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人類又是有一種對未知的恐懼,期望規避或降低風險。

    3.不管願意不願意,自然的和人為的風險總是伴隨著人類,並直到永遠。

    4.我們人類能做得就是盡量降低風險到可承受程度,這就是安全。


    5.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其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和其進步能力是成正比的。

    我們說美國航天技術先進,他們太空梭炸了還要發射。英國有一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過,人類的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就是挑戰和應對。對一個民族來說,沒有挑戰的時候,文明是不能產生不能發展的。挑戰過大的時候,也是不能發展的。有挑戰的時候,能正確的應對,這個文明才能得到發展。我想我們對待一切事物,包括核電都要有這樣的態度。

熱點內容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
二倍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1-19 11:38:23 瀏覽:518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
北京昌平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8:13:05 瀏覽: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