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道德經
㈠ 道體第一賞析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古人言道,君臣之道,父子之道,為名,功名榮譽。老子講究人之修生,萬物自然,陰陽之數,事有調和,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便開明心志,「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言道,但非所言之常道可以計,自古之道,有很多服務某個利益團體,切在王者更替之中,轉變著道之所載,正是非常道也。道之生,名之出。
「名可名,非常名!」古人重名節,但在服務對象更替里浮沉消亡,何為名,但名節之重,似乎為生之根本,不重名者,當不知為何,好名,惡名,誰能說清,自古以來,歷史評說,來到當今,更是名至不歸,多少人在那裡做著毀名滅道呢?名之變,事之變,推演及今,也不是世人所能理解,正應佛言性由心生,確也不是道由心生,名由心生,此正不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當我們在嘲笑著古人可笑的君臣名節這時,老子已經在對此不屑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沒有名,皆因萬物之始,沒能有其名,待要有名之時,就如母生子女,取個名字作個辯別,或者也是分個清楚,誰歸於誰,不過是個記號。正是人生一場,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名節財富,也是隨風而去。名之一途,如財之一路,亦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留存世間,也為他人嫁人,添些談資,此敢名非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激。」此文言精妙,在於,妙與激,倘如嬰兒在胎中,生之妙便在這胎中一變化,生命孕育,萬物進化之妙,便在這成與不成之間,給你多少無到有之妙,有便得了,但觀其激,人生出來,長的很快,但在這世間激變生長,終要獨立於萬特之間,此名常有,便見其獨立於斯。無由其妙,有則其變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道與名,同出而異名,可以讓你摸不清頭腦,但事實上,道與名則也是常無,常有之妙,道生之時,無名,名之生道名,名服務道,道生出名,無名歸道,可不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與名相生相依,相存相亡,常無則見其妙及生道,常有激其生名,分出萬物。
世間之事,福禍相依,好名惡名,正如佛家,色即是色,空即是空,似也同出其理,陰陽變化,萬物融和調生,不正也是道之始,名之激而消於道之始。
世間情事,感悟於天地之間,激發心,慨於世,而感於眾,觀其妙,觀其激,興衰便在其中,可有,可無,有到無,無到有,也正是萬物始終。
㈡ 老子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恆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恆的名稱。中國人的真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種態度不利於科學的發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源於人的永不滿足的探索與創造精神,倘若象小農社會「小富即安」,滿足於「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進取精神沒了,那麼民族的前景也就堪憂了。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會,人權、個人財產權皆不受保護,災禍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勸戒世人韜光養晦,功成身退。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它一方面表現了國人的不競爭心理,另一方面不爭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現了國人的狡猾謀略。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的學問多是「玄學」,不是科學。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此話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謹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於暗昧的一面;知道榮耀的一面,但自己寧守卑辱的一面。中國人以柔克剛,太富有計謀了。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註定了人際關系復雜,註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老子此話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聖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有貨不能為人所識。的確,老子提出以柔克剛、無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於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無為而治思想僅為統治者暴政過後的與民休息政策的依據。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於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意思是,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可見,封建統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中國乃戰爭之國,伏屍千里,流血成河,成為每一朝代興起、每一次接班人之爭的必然。中國人幾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權平穩過渡的辦法,這是我們的智力的缺陷。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中國歷來兵權最重要,「槍桿子里出政權」,而不是「選票箱里出政權」。有了槍桿子,統治者則應自覺克制不濫殺,恬淡為上,因為沒有法制約束。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此類似於市場經濟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歷代統治者只知擾民,只知私慾膨脹,老百姓怎麼能富裕、樸素呢?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中國人於瑣事有防患於未然的本領,但於防止政治侵害、腐敗,保護自己的人權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的道理,與炸一條小魚的道理一樣貴靜,不可折騰。「文革」中有人卻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怪哉。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有人說,「無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潛在的物質,「有名」是原始的物質,大爆炸後形成萬物。中國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論。不過,中國的學問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狀的,幾千年都沒有發展。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是壞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為善,這是惡事)–––––––老子憧憬的是人們不辯美醜、善惡的渾沌之世,這是倒退的思想。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說,聖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准則)––––––––無為成為絕對的准則,就不對了。人文科學新定律:現代社會既要無為(市場經濟),又要有為(實行法治)。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養了萬物,但不居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國人的保身之道。說明人治社會是多麼的凶險和莫測。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推重有賢才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看重難得的貨物,也就無人偷盜;不使人看見可以引起欲的東西,民心也就不會被攪亂)–––––––老子消除紛爭的辦法不是制定規則,進行引導,而是消除人們的慾望,返回蒙昧時代。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所以,聖人治國,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氣,強壯人民的骨骼,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這種愚民的理論在孔子、莊子、韓非子、孫子那兒都能看到。
「為無為,則無不治」(按無為的原則辦事,沒有不成功的)–––––––君無為,臣民有為,所以「無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詭秘的人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重視仁義,聽任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不重視仁義,聽任百姓自生自滅)–––––––現代社會是,既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權利,又要維護人民的利益,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而不是聽任百姓自生自滅。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說,聖人不為天下先,反而能佔先;將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不正是由於他表現出大公無私嗎?反而能成就其私慾)–––––––以後為先,偽裝成無私,老子的大智慧中表現了中國人的狡猾。難怪人們常說,中國人與西方人處事,一對一,對方肯定不是我們的對手。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住要善於擇地,心靈要深沉如淵,交友要表現出仁善,語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無為而治,辦事要沿用竅門,行為要待機而動)–––––––中國的學問皆是謀略學。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繽紛的彩色,使人眼花繚亂;動聽的音樂,使人沉溺迷惑;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傷厭食;馳騁打獵,使人心發狂;稀缺的財貨,使人行為不軌)–––––––老子要求摒棄文明,返璞歸真,同時也是走向渾沌無知。
「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受寵若驚,受辱若驚,…只有將自己身體看得貴於天下的人,才可以擔當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愛自身勝過愛天下的人,才可以託付於天下給他)––––––愛惜自身,不煩憂勞作,無為而治,才能託付天下。無為也反映了南方楚國小農經濟的輕松自在。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達,深邃到無人可以琢摩)–––––––高深莫測,在中國是褒義詞,在西方卻是貶義詞。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規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規律,輕取妄動,其結果必凶)–––––––所謂「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張反斂,以反達正等謀略,老子深為諳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統治,百姓僅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二等高明的統治,百姓喜歡和歌頌它;稍差的統治,百姓畏懼它;最差的統治,百姓咒罵它)–––––––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統治,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第二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禮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可惜的是,歷代統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術,其次是儒家之術,最少的是道家之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人間真理被廢棄,才會出現仁義道德;民智得以開啟,罪惡也就產生了)–––––––仁義道德是亂世的產物,罪惡是智慧的產物,這種說法雖然有道理,但現代文明之世也還是需要道德、智慧,只不過需要的是自主的道德、人性的道德,是大的治國智慧,而不是封建的道德,小的陰謀詭計的智慧。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拋棄聖明和智慧,對人民有百利而無一害;拋棄仁義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歸;拋棄技巧機關和物質利益,盜賊才能絕跡)–––––––人民昏昏噩噩,統治者愚民愚己,中國所以落後。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表現出單純,執著於樸素,減少私心,去除慾望)––––––中國人對「私」、「欲」斬盡殺絕,西方人對「私」、「欲」正確引導,建立起市場經濟。
「絕學無憂」(不讀書,則沒有憂愁)–––––––老子主張「不學」,「不智」,以便忘卻憂愁,順從世道。
「我獨異於人」(只有我,不肯與世人相同)–––––––像老子這樣有個性的中國人何其少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誇耀,所以功勛不沒;不自高自大,所以成為民眾之長)––––––這里說的也是保身之道。中國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沒有西方人的對自然的探索智慧。
「希言自然」(少說話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說:「天何言哉!」「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因為在中國,因言治罪,說話闖禍,是自古以來的通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而然為法則)–––––––中國人以順應自然為最高法則,西方人以戰勝自然為最高法則,兩者可以互補。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於走路,不留痕跡;善於言談,無可指謫)––––––––神出鬼沒,滴水不漏,中國人的大智慧。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為。逆理而為必然會把天下搞亂,越是執著把持,就越會失去)–––––––為而敗,執而失,這其中包含了辯證法的道理。中國的思想主要是陰陽辯證的思想。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以人間正道輔佐君主的人,不以軍隊逞強於天下。用兵會很快產生惡果;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大戰過後,必有荒年)–––––––中國的戰爭異常殘酷,完全是為了政治上的奪權,所以對經濟、環境肆意地破壞,對人民的生命財產肆意地殺掠。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只要很好地達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來逞強。達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達到了目的不要自我誇耀,達到了目的不要驕傲,達到了目的而要認為這是迫不得已,達到了目的不要逞強。事物壯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壯則老,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張果而勿強,可現實中幾個軍閥能做到?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勝利了,不要自以為了不起。自以為了不起,是以殺人為快樂。以殺人為快樂的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中國的現實問題是,樂殺人者,如朱元璋反而能得志於天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有自知之明的統治者太少了,所以秦始皇、隋煬帝、武則天、朱元璋皆以逞強治天下,敗局已定。
「將欲翕(合上)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將要收起它,必須暫且張開它;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興起它;將要剝奪它,必須暫且給出它)–––––––以柔克剛,欲取反予,這是典型的中國智慧。一方面表現了我們的聰明,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國民的狡詐。
「柔弱勝剛強」(柔弱能戰勝剛強)–––––––柔術、柔道雖傳之日本,但根在中國。中國人具有以柔克剛的智慧。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國之武器及祭器,不可以隨便拿出來給人看)––––––現代經營管理,也要有保密意識。所以,利器不應當只是古代的祭器等。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世上的真理是:無所作為卻能大有可為)–––––––君主神秘莫測,看似無所作為,卻暗中操縱,做成一切。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置身低賤才能變得高貴,深入下層才能高高在上)––––––朱元璋之流最懂得利用人民,深入下層。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朝相反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事物的柔弱之處正是道發揮作用的地方)––––––這是老子總結出的宇宙間最根本的規律,中國智慧是反者、弱者的智慧。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製成;最大的聲音,恰恰是沒有什麼聲音;最大的形象,看來反而無形)–––––––老子最懂得辯證地看事物,「大象無形」,使得中國思想有時陷入神秘主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質,宇宙原始混沌物質分裂成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產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產生千差萬別的事物)––––––愛因斯坦說,中國人沒有遵循邏輯推理和實驗方法,但一切都做出來了。的確,中國人「猜」出了許多東西,只是缺乏進一步的探索與論證。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過於愛惜反而招致更大的破壞,財寶藏多了反而會有巨大的損失。知足則不會遭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則不會遇到危險)––––––中國人從禍福中體驗到知足知止,卻不知道以制度法治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最圓滿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會敗壞;最充實的好似空虛,但它的用處不會窮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彎曲,最靈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辯的好似口齒木訥)–––––––中華民族是最懂辯證法的民族。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天下清明,則把戰馬用作施肥種田;天下動亂,則盤馬彎弓,流血郊原)–––––––中國治亂循環,沒有人想到「天下有道」中的問題。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出門戶,能知天下大事;不窺視窗外,能知天理人心)「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所以,聖人不必親身經歷就知道事情的始終,不必親眼去看就明白發生了什麼,不必親自去做就能讓事情成功)–––––––文人總愛故弄玄虛,神秘其事。其實,老子是通過廣征博覽、接收分析大量的信息而知天下、見天道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從事學問,知識要天天增加;致力於提高境界,知識要天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最後達到無為,雖然無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西方人是為學,探討大自然,所以知識天天增加;中國人是為道,提高「境界」、「修養」,所以知識天天減少。少之又少(損之又損),所以落後。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聖人沒有他固執的想法,以百姓的想法作為他的想法。百姓的想法善的,我認為它善;百姓的想法不善的,我也認為它善)–––––––老子主張聽憑百姓,放任陋俗,混同善惡,與世浮沉,這與政治上有可取之處,但於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毫無益處。
「聖人在天下,翕翕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聖人在天下,使天下百姓的心思渾渾沌沌,聖人應使他們像無知無欲的嬰兒)–––––––現代文明是讓人民聰明起來,使人民懂得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權利,懂得並遵守文明規范,懂得約束統治者。而中國文明正相反。
「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阻塞知識的巢穴,關上知識的大門,終生不生疾病)–––––––無知是專制統治的基礎。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亂說,亂說的人不是真懂)––––––中國人總是把知識說得玄之又玄,神乎其神。其實,知識就是人的理性、人的生活。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正確的無為的方法治國,以出奇制勝的方法用兵,以無所事事來取得天下)–––––––(舊)中國的政治是,以無為、不殺騙取天下,然後以暴力治國。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是貧窮;民間的武器越多,國家越陷入昏亂;人們的技術越巧,奇特的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強盜反而越多)––––––中國文明是反技術、反法治的文明。
「正復為奇,善者為妖」(正常隨時可能變為反常,善良隨時可能變為妖孽)–––––––老子善於辯證地看問題,他認為好可能變成壞,善可能變成惡,所以,用不著死守是非善惡。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正直但不莽撞放肆,光輝但不耀眼刺人)–––––––老子一方面提倡韜光養晦,另一方面提出光而不耀,說明他還是有「發光」之心、世俗之欲的。
「治人事天,莫若嗇」(統治人,事奉天,沒有比吝嗇更好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把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吝嗇、節儉、輕松、少為、淡然、無事,也是小農社會的表現。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做天下的難事,一定要從做易事開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從做小事開始)–––––––從易處、細處著手,一步一個腳印,這既是腳踏實地做事的方法,也是農業文明無想像力、無冒險精神、做事刻板的反映。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結束時象開始時那樣謹慎,於是就不會把事情搞壞。因此,聖人的慾望就是沒有慾望,不看重貴特的物品;聖人的學問就是不學,以補救眾人的過錯)–––––––「不欲」、「不學」與現代文明、市場經濟是背道而馳的。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不是要讓人民明白,而是要使人民愚昧。人民之所以難治,就在於他們的智慧太多)–––––––所有的專制統治者都害怕人民有知識,有智慧,所以,焚書坑儒,批判知識分子的事何其多。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要統治人民,必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虛;要領導人民,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所以,聖人統治人民於上,人民並不感到有壓力;領導人民於前,人民並不認為有障礙)–––––––此統治策略是以「上民」、「處前」的不平等為前提的。一切都是騙局。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天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一個好的士兵並不一味逞武,善於作戰的人並不表現出他的憤怒,會打仗取勝的人並不跟敵人周旋,善於用人的人對人態度謙虛,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德行,這叫做利用他人之力)––––––––「用人之力」是中國謀略的核心,也是中國武術的竅門。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我不願採取攻勢而情願採取守勢,我不願前進一寸而情願後退一尺)–––––––中國的謀略是後發制人,在原子彈發明之前,它比西方的先發制人更加厲害。
「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兩軍對壘時,悲憤的一方獲勝)–––––––以氣勢、意志、心戰、同仇敵愾的教育、政治思想工作獲勝,而不是唯兵器獲勝。
「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由於世人的無知,所以他們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聖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中國的聖人是神秘莫測、窮困潦倒的。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人民陷於飢荒,是由於衣租食稅的人太多,因而陷於飢荒;人民難以統治,是由於統治者巧取強為,因而難以統治)–––––––老子強烈地反對剝削壓迫,嚮往公平、太平之世,可是又拿不出具體的辦法,只有平均主義、蒙昧主義一途。這種浪漫主義傳統延續了幾千年。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軍隊逞強,就會覆滅;木頭逞強,就會摧折)––––老子深刻認識到強弱的辯證法。可惜的是,統治者不會聽他的。(舊)中國的軍隊、官府從來是逞強欺民的,只有老百姓倒是不逞強,避強就弱,表現了老百姓的善良、憨厚兼懦弱。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國小人希,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輕易冒險,不向遠方遷移)「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各小國之間踮腳可望,雞鳴狗叫的聲音互相聽得見,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來)–––––––小農經濟必然自我封閉,自給自足,守土重遷,沒有商品交換,沒有技術、信息交流,人民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中國五千年社會的寫照。
參考資料:http://www.ceclub.cn/cgi-bin/view.cgi?forum=8&topic=166
參考資料:http://www.ceclub.cn/cgi-bin/view.cgi?forum=8&topic=166
㈢ 道德經 聞道 中有一句「建德若偷」
就念tou,看看下文就知道了,摘自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註解的《道德經》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注】此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謂上根之人,志與道合,一有所聞,便身體而力行之。如顏子聞者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行。故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若夫中人之資,則且信且疑,或日月至焉。故曰若存若亡。至若下根之士,即有所聞,了不相蒙,而且以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測。此輩不笑,不足以為道。以其道與常情,每相反而已矣。何以知之。故古之建言者有雲,明道若昧。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辭,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謂小人用智,恃知以為能。聖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誇競躁。聖人以謙自守,以卑自牧。故進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聖人心與道合,同塵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類。世人局量扁淺,一毫不容。聖人心包天地,德無不容,如海納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內藏瑕疵,而外矯飾以為潔。聖人純素貞白,一塵不染,而能納污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責報於人。聖人德被群生,而不以為功。故廣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長,必炫弄自售,欲求知於人。聖人潛行密用,凡有所施於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讓,民無德而稱。故建德若偷。小人隨時上下,見利而趨,望勢而變。聖人之心,貞介如玉,而不可奪。而能與世浮沉,變化無窮,無可不可。故質貞如渝。渝,變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聖人心如太虛,無適不可。故大方無隅。隅,猶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圖速效。聖人深畜厚養,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迫不得已而後應,乘運而出,必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聲,大象之無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見易聞。宜乎下士聞而大笑之也。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隱於無名,又豈常情所易知耶。所以聖人之廣大難測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曲成萬物而不遺。故曰善貸且成。聖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輕笑之。然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㈣ 《道德經》為什麼被稱為是一生必讀經典
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賢老子寫下了一部五千餘字的著作。在兩千多年之後,這本書倡導的思想,依然在中國的政治、文化、哲學、宗教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書是踏上進步的階梯,讀它則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巔,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這部著作就是《道德經》。
著名文化學者於丹就曾言,她更願意用心去解讀《道德經》,因為不管儒家還是道家的學說,歸根結底是要通過心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道德經開篇第五章就提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說法。老子在書中極力描寫了天地宇宙的宏大,提醒人們自身的渺小,讓人對天地大道時刻保持敬畏之心。人類在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面前所懷有的一種敬重與畏懼心理。
㈤ 我在道家網找到了對《道德經》很好的翻譯,但是再網站無法下載,請各位幫幫忙,幫我復制過來!
好的;我已經整理成為文字了。現在發給你。《您提交的答案超過10000字,請刪減》
【你加我為好友吧,這里有限制太多了傳不上來;另外以我之見這個翻譯註解並不是很好】
先秦 老子
《道德經》又名《老子》,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注釋]
①上賢: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貴:重視,珍貴。貨:財物。
③盜:竊取財物。
④見(xian):通「現」,出現,顯露。此是顯示,炫耀的意思。
⑤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裡空虛,無思無欲。
⑥弱其志:使他們減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
⑦敢:進取。
⑧弗為:同「無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第四章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釋]
①沖:通盅(chong),器物虛空,比喻空虛。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滿,引申為盡。
③淵:深遠。呵(a):語助詞,表示停頓。
④宗:祖宗,祖先。
⑤銼其兌:銼(cuo):消磨,折去。兌(rui):通銳,銳利、鋒利。銼其銳:消磨掉它的銳氣。
⑥解其紛:消解掉它的糾紛。
⑦和其光:調和隱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塵:把自己混同於塵俗。以上四個「其」字,都是說的道本身的屬性。
⑨湛(zhan):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書中「浮沉」的「沉」多寫作「湛」。「湛」、「沉」古代讀音相同。這里用來形容「道」隱沒於冥暗之中,不見形跡。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連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無若存。參見第十四章「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多聞數窮⑤,不若守於中⑥。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注釋]
①芻(chu)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都因不經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自生自滅。正如元代吳澄據說 :「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②猶橐龠(tuoyue):猶,比喻詞,「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煉時為爐火鼓風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風管,是古代的風箱。
③屈(gu):竭盡,窮盡。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聞數窮:聞,見聞,知識。老子認為,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煩苛,破壞了天道。數: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窮:困窮,窮盡到頭,無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沖,指內心的虛靜。守中:守住虛靜。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譯文]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注釋]
①穀神:過去據高亨說:穀神者,道之別名也。谷讀為轂,《爾雅•釋言》:「轂,生也。」《廣雅•釋詁》:「轂,養也。」穀神者,生養之神。
另據嚴復在《老子道德經評點》中的說法,「穀神」不是偏正結構,是聯合結構。谷,形容「道」虛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變化無窮,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義是深黑色,在《老子》書中是經常出現的重要概念。有深遠、神秘、微妙難測的意思。牝:本義是是雌性的獸類動物,這里借喻具有無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這里指孕育和生養出天地萬物的母體。
③門:指產門。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產門的具體義來比喻造化天地生育萬物的根源。
④綿綿:連綿不絕的樣子。
⑤若存:若,如此,這樣。若存:據宋代蘇轍解釋,是實際存在卻無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作「盡」講。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注釋]
①天長地久;長、久:均指時間長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為它不為自己生存。以,因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個「身」字同。先:居先,占據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詞作動詞用,使動用法,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於道③。居,善地;心,善淵④;與,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⑦。夫唯不爭,故無尤⑧。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注釋]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②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③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④淵:沉靜、深沉。
⑤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之人。
⑥政,善治:為政善於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⑦動,善時: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⑧尤:怨咎、過失、罪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銳之③,不可長保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注釋]
①持而盈之:持,手執、手棒。此句意為持執盈滿,自滿自驕。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適可而止。
③揣而銳之:把鐵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擊的意思。
④長保:不能長久保存。
⑤咎:過失、災禍。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後,不再身居其位,而應適時退下。"身退"並不是退隱山林,而是不居功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規律。
㈥ 道德經如何描述 業力和因果輪回原理
在印度佛教理論中,善惡觀與業報輪回說相連,凈染業力決定人生輪回果報,在倫理角度上,凈業即善業,染業即惡業,善業惡業在因果律的作用下就形成善業善果、惡業惡果的善惡報應。在時間空間上,印度佛教因果律的作用范圍不限於此世,而是把業因與果報的因果關系延伸於前世、今世、來世,形成「三世二重因果」的業報輪回鏈。認為人們在現世的善惡作業,決定了來生的善惡果報;今生的倫理境遇取決於前世的善惡修行。人要擺脫六道輪回中升降浮沉的處境,必須盡心佛道,勤修善業,以便證得善果,避除惡報。這三者說的是一樁事,實質上就是一個。業力就是因,正作的時候叫事,做完後存儲的無形的信息就叫業,這個存儲狀態的業,相對於以形成的有形的果報來說就叫因。因是業閉鎖的狀態,果是業釋放的狀態。果既是由因而來,因與果當然就有必然的聯系。善因善果,惡因惡報。輪回就是不同的因表現出的六種不同的果,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前三為三善道,後三為三惡道。
㈦ 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尋此二途,
就是太上老君
㈧ 老子名言 並有出處
老子《道德經》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視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強取。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故勝而不美。若美,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殺人眾多,則以悲哀隸之;戰勝者,則以喪禮處之。」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王侯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至譽無譽。」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治大國,若烹小鮮。」
「報怨以德。」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㈨ 道德經裡面的,生浮降沉,是什麼意思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7
㈩ 道德經 指玄篇
《指玄篇》詩注呂 洞 賓
白玉蟾注自序余精儒業,應試,路逢正陽仙翁,憫岩,指修大道,遂棄功名。始生疑惑,後蒙指出,余方省悟。再訪聖師,登山涉水,游至終南,稽首訊問根由。不責前愆,授余《太上無量度人妙經》,及《丹房秘訣》,反復丁寧告誡,命餘珍藏,密修大道,采煉還丹,以逃生死,入希夷門,游長生境。余既得聞,喜而敬之,叩頭謝恩,別聖師,雲游塵境,誓度百人成道,皈奉真風。不料世之迷徒,只知惡死,不肯求生;不悟玄機,殊昧妙理,反生謗毀。或有執著而懷邪妄者,或服金石草者,種種痴愚,入於迷境,及至老死,猶不知悔,深可惜也。吾固憐之,無能拔濟,特作《指玄篇》一冊,留於青城石室之中,稽首告天,拂袖而去。倘後之君子,得遇此書,乃三生有緣。收吾秘訣,務必嚴整衣冠,具香火燈水,於靜夜面朝北斗,致謝高真;日逐虔誠,感格仙聖。自有明師剖決簡奧細微、水火進退、葯物斤兩,明後,下手隱身、鍛煉龍虎大丹,脫胎入口,接命延年。驅魔剪怪,修得三千行滿,倏詔飛升,逍遙物外,與天齊年,與吾無異也。是為序。指玄三燦上篇其一嘆世凡夫不悟空,迷花戀酒送英雄。春宵漏永歡娛促,歲月長時死限攻。弄巧常如貓捕鼠,光陰猶似箭離弓。不知使得精神盡,願把身屍葬土中。玉蟾曰:純陽仙師慈悲,大開接引。故嘆世人險曲迷昧,自喪其身。後覽書者,當見仙翁之言,的無虛也。正好回頭悟道,切莫錯過光陰。非大慈悲,誰肯苦口勸人?其二昔年我亦赴科場,偶遇仙師古道旁。一陣香風飄羽袖,千條雲帶繞霓裳。開言句句談玄理,勸世聲聲唱洞章。我貴我榮都不羨,重重再教煉黃房。玉蟾曰:此詩自嘆遇鍾離老祖,講道勸化之意也。羽袖雲裳,乃仙家所穿之服;玄理洞章,乃仙家所修之業。黃房者,非世之黃房,乃中央屬土,黃帝所居之位也。其三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里煮山江。青龍駕火游蓮室,白虎興波出洞房。此個功夫真是巧,得來平步上天堂。玉蟾曰:陰陽二字,極有妙理。若欲見形,龍虎是也。一粒者,乃混沌之初,先天之炁。故能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半升鐺者,乃是煉葯鼎器,非鐵鼎之鐺也。青龍在東,東方屬木,木能生火,故謂之駕火。非凡之水火也。若求大葯,有足能行,是個活物。蓮室乃丹房之所。白虎在西,西方屬金,金能生水,故曰興波。波非海水,金非凡金,若求金水,有手能拈,亦是活物。近世多執凡水火,鍛煉金石草木,以修諸身者,深可惜也。洞房者,乃出丹之所。噫!觀此書者,當知神仙稱贊大丹。若能得之,升天入地,不可測也。其四尋天撅地見天光,種得金花果是強。那怕世間諸餓鬼,何愁地下老閻王。正心收住黃龍髓,張口擒吞白虎漿。不是聖師當日訣,誰人做得者文章。玉蟾曰:老子雲:先天地生。若欲見之,必尋天掘地。尋之得手,何畏鬼神?龍髓虎漿,乃是葯名。純陽得鍾離之傳,能知玄妙,方作大丹詩歌,以留於世。讀者參究,信受玄言。其五一三五數總皆春,後地先天見老君。花發西川鋪錦綉,月明北海慶風雲。好拋生計於斯覓,莫逞浮華向外營。念念不忘塵境滅,靜中更有別乾坤。玉蟾曰:一三五,乃陽數;二四八,乃陰數。修仙之士,能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便有還丹至寶,不可錯過。後地先天者,得地中一陽之氣,上升於天;天有一陰之氣,下降於地;二氣相交,發生萬物,則為泰卦;二氣不交,則為否卦。真陰真陽,隱於天地之中無影無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能擒得,便是花發月明,總一意也。花發於春,月明十五,修丹煉葯,要識其時。不遇真師,紙上難得。若得師指,將家業拋去,趁其時而急修,不可遲延。苟或遲延,葯物過矣,即無用也。煉葯之時,念念不忘,道心如鐵,莫被塵境所牽、色慾所蔽,動中得靜,便是幽微。所謂有動工,有靜工。噫!妙哉,意也!學道本無先與後,新筍生同舊竹高。其六世間無物可開懷,奉勸世人莫自埋,好趁風雲真際會,須求鸞鳳暗和諧。兩重天地誰能配,四個陰陽我會排。會得此玄玄內事,不愁當道有狼豺。玉蟾曰:世間榮華富貴,都是漫天之網。眾生被他罩住,故不開懷。只有上聖高真,有大智慧,將浮華掃退,煉就還丹,以超三界永無憂矣。故真仙勸世,莫自沉埋。噫!未遇真師。何人識得天地陰陽?其意玄微,惟有神仙,能窮本,得返還之理,何愁虎狼當道。蛇蟲遍地?自在逍遙,與天間壽。噫!神仙都是凡夫做,只是凡夫不信心。 其七前弦之後後弦前,圓缺中間氣象全。急捉虎龍場上戰,忙將水火鼎中煎。依時便見黃金佛。過後難逢碧玉仙。悟得聖師真口訣,解教屋下有青天。玉蟾曰:修丹之士,莫問弦前弦後,止看月缺月圓。月圓玉蕊生,月缺金花卸。生時好用工。卸即無用也。龍東虎西,間隔甚遠。學者趁圓缺之時,捉之相戰。水火,蓋龍虎中之元氣。取於金鼎,仔細烹煎。水冷須進火,水滾須抽火。進退之理,方保成也。仙師再說依時二字,反復丁寧,指示後來慕道賢士,能趁月圓之時,正好行工,非尋常也。黃金佛者,乃釋氏之大覺金仙。真身丈六。同大丹理。至於《周易》數,深有幽微。魏伯陽老仙,得丹之後作《參同契》,流傳於世。其言似解《周易》,其實大丹之訣。頑石中藏寶,時人眼未明。卞和若一見,怎肯不相親。過後難逢者,乃月缺之時,有何用也。屋下有天者,非虛浮之事,以世理譬喻。天之在天,屋下豈能藏之?神仙之道,多般顛倒。火里栽蓮,水中捉虎,死處逢生,故有登天之靈梯。其八(三韻並用)修仙善士莫痴迷,於此宜當早見機。花發拈花須仔細,月圓賞月莫延遲。得來合口勤烹煉,既濟休工默守持。從此不須心懊惱,管教平步宴瑤池。玉蟾曰:花發月明,前已漏泄。花不在山,月不在天。要知著(音著)實,家家有之,人人可修。水火不合,卦爻未濟;水火一合,道得既濟。休工默守,然後修煉,以復其初也。日滿工完,皆同眾仙,游宴瑤池聖境,其實不虛也。噫!洞賓一得真鉛後,棄卻瓢囊碎卻琴;傳與後學牢把念,六根有耳不聞音。其九要知大葯妙通神,不是凡砂及水銀。世間葯材俱是假,人燒水火總非真。有形有質何須煉?無象無名自可親。一得便超三界外,乘鸞跨鶴謁楓宸。玉蟾曰:大丹妙葯,至靈至神,非世間金石草木,黑鉛水銀,亦非爐釜水火,俱是有形有質可見之物。蓋靈丹妙葯,乃是生天生地之祖炁,無形無影,難執難見,隱於空洞玄牝之中。唯有神仙參透陰陽造化,旋斗歷箕,暗合天度,攢簇五行,和合四象,龍吟虎嘯,天地動靜,方得元始祖炁,化為黍米,降見浮空,采而服之,還元接命,以作長生之客,升入無形,故有無窮變化,自在逍遙。後之學者,切莫聽信邪師惑誤性命,必仔細參求,投明棄暗。噫!迷者自迷,各宜窮理,覆雞用卵。其十天機不泄世難知,漏泄天機寫作詩,同類鑄成驅鬼劍,共床作起上天梯,人須人度超塵世,龍要龍交出污泥。莫怪真情都實說,只緣要度眾群迷。玉蟾曰:同類者,天以地為類,日以月為類,女以男為類,陽以陰為類。契雲:勾陳騰蛇。青龍白虎相呼相喚,相扶相舞,顛倒修之,離取坎補。純陽此詩,真實泄露天機。蟾復解此,惟願後來萬萬人,學同長生之域,各當及早修持,莫待今生錯過。十一返本還源已到乾,能升能降作(一作「號」)飛仙。一陽發(一作「生」)是興工日,九轉周為得道年。煉葯但尋朱里汞(一作「金里水」),安爐先立地中天。此中就(一作「便」)是還丹理,不是真(一作「奇」)人莫浪(一作「誓莫」)傳。玉蟾曰:返本還源,須要天地相合,龍虎相交,方得木火下降,金水上升。要識一陽生時,安爐立鼎,掘地尋天,采丹接命。知之者,切莫亂傳。若非道心堅固者,雖金玉叢中,視若浮雲;任是父子骨肉,道心不堅,敢輕亡傳,天必殃報,九祖沉淪。還丹秘寶《度人經》雲:四萬動一傳。故純陽告戒。十二天生一物變三才,交感陰陽結聖胎。龍虎順行陰鬼出(一作「去」),龜蛇逆往火神(一作「龍」)來。嬰兒日食(一作「吃」)黃婆髓,奼女時餐白玉杯。功滿自然居物外,人間寒暑任輪回。玉蟾曰:一物,是真鉛也。蓋真鉛生於天地之先,號為元始一炁,能生天生地生萬物。今者返而求之,須用陰陽交感,逆施造化,故能成仙成佛。上聖已知汞性好飛,遇鉛乃結。煉真鉛伏制真汞,如母伏子,不致逃失,方結聖胎,以為長生不老神仙。十三先天一炁號虛無,運轉能教骨不枯。要識汞根尋蒂子,方求鉛本問仙姑。人人會飲長生灑,個個能成不死夫。色即是空空即色,朗然飛過洞庭湖。玉蟾曰:先天炁為鉛,無形而能制汞。離虛坎實,采而補之,汞精不致飛走,故能結胎神化。妙在心如太虛,色境兩忘,忘無可忘,方可求之。若人慾橫流,終不能成。十四大道玄機顛倒顛,掀翻地府要尋天。龜蠅共穴誰能見,龍虎同宮孰敢言?九夏高山生白雪,三冬奮火種金蓮。丁寧學道諸君子,好把無毛猛虎牽。玉蟾曰:顛倒之機,前篇已露。純陽復作此詩,惟恐後人信心不堅。知牽無毛猛虎,道不遠矣!十五地上靈芝天上安,時中採得結純乾。無根自有陽春至,有本多因氣脈纏。奼女戲時神力壯,嬰兒舞處道心堅。可憐世上無知識,我得長生壽萬年。玉蟾曰:花果非在天地,不離人身,嬰兒奼女,無媒不合。有緣能悟,便可得仙。噫!只待地母花開日,便是黃河徹底清。十六勸君保重一分陰,悟此仙機在用心。只是人身常運轉,何勞物外苦搜尋。忙求北海初潮水,灌濟東山老樹根。此玄機重漏泄,彈琴須要遇知音。玉蟾曰:以上詩十六首,以為二八一斤之數。古仙嘗惜分陰,今人反有休息,將身至死猶不知悔,須將精氣顧惜,莫聽邪師妄惑,服煉草木葯石皆是胡為,去道遠矣。有等愚夫俗子,又不知出世間法,不知還丹至理,妄生議論;皆言修道煉丹,必居深山窮谷,必須拋妻棄子。此輩真可惜也!蟾今直指,各宜究參。深山所有者,草木禽獸,皆是非類,豈能修煉還丹?《悟真》雲: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此般至寶家家有,只有愚夫識不全。又雲:汞是我家原有物,鉛是他家不死方。若將金石草木任猜量,到底枉猜量,必入輪回去。今純陽雲:北海初潮,即是丹井中新出之甘泉,實為難得之寶耳。蓋初潮二字,便是先天一炁,真鉛之炁,故謂之至寶。無價之寶,可為大丹之母。東山枯木,北泉注之,枝葉重榮,根本永固。歌雲:北方正氣為河車,東方甲乙為丹砂。兩情合養為一體,朱雀調運生金花。《契》雲:丹砂木精,得金乃。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花,轉而相因。蓋此意也。以上丹經萬卷,天機不泄,蟾今又注釋之。指下琴音,世無知者。此書在處,當有神祗擁護。學仙者有緣得遇,信受奉行,立躋天仙也。指玄三燦下篇其一(三韻並用) 世人宜假不宜真,難度長生上品經。不免天機重漏泄,靈丹只是氣和精。和曰:純陽仙聖得全真,慈度重宣上品經。後學殷勤加愛敬,只宜修煉氣和精。其二道在人為日用常,逆修入口遍身香。便須默養天胎就,穩跨翔鸞謁玉皇。 和曰:無中生有得非常,西海金生麗水香。取得歸來鐺內煮。待爐丹熟禮虛皇。其三西北東南在兩廂,長房縮地合中央。後人好學神仙法,一樣丹砂補敗場。 和曰:雄虎雌龍各一廂。憑媒牽引入中央。煉時匹休輕視,頃刻終成大道場。 其四(第二句借韻) 此法真中妙更真,無頭無尾又無形。窈冥恍惚能相見,便是超凡出世人。和曰:真中無假假中真,聽不聞聲視沒形。學道知機能著力,得之凡骨變仙人。其五東華姓木老仙翁,獨坐長房未有功;忽遇西王金聖母,靈丹一粒便騰空。和曰:家家有過主人翁,只為貪迷昧聖功。若解轉頭顛倒做,守真志總歸空。其六一法通時萬法通,休分南北與西東。朝朝只在君家舍,要見須知掘土中。和曰:玄牝之門若會通,百川萬派總歸東。時人若識真消息,子正陽生月正中。其七黃鶴樓中吹笛時,白蘋紅蓼滿江湄。衷情慾訴無人識,只有清風明月知。和曰:鐵笛橫吹正子時,一輪明月見江湄。此中便是真端的,試問諸君知不知?其八(二韻並用) 法是先天一點炁,將來鍛煉作元神。法官存想驅雷使,煉此方能上玉京。和曰:太乙含住先天炁,靈陽藏固養精神。兩般若得相和合,指日飛升朝玉京。其九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分明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骨髓枯。和曰:無情何怕體如酥,空色兩忘是丈夫。識得剛柔相濟法。一陽春氣為虛枯。其十曾讀仙經萬卷多,篇篇只教運黃河。此中有盞長生酒,問道時人能吃么?和曰:一句通玄不用多,大家著力挽銀河。三花灌上昆侖頂,不是神仙是什麼?十一朝游北海(一作北越,又作百越,又作岳鄂。)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然(一作吟)飛過洞庭湖。和曰:一對鸞鳳戲碧梧,性情相契要精粗。有人識得玄中理,何必登山及泛湖。十二我命從來本自然,果然由我不由天。金丹一服身通聖,可作蓬萊閬苑仙。和曰:道本無言只自然,真鉛要識地中天。河車運上昆侖頂,作聖超凡便是仙。十三修仙不問男和女,煉葯無拘富與貧。一念不差皆可作,我知不是世間人。和曰:王母本是凡人女,葛洪家道十分貧。二仙有樣皆當學,苦口良言不懼人。十四神仙歌訣泄天機,方便慈悲指世迷。見者莫生顛倒見,大家都好學妝痴。和曰:篇篇字字有真機,悟者回頭莫執迷。大葯丹方難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痴。十五不死金丹種土砂,諸人會得早離家。一心只望長生路,切莫如蜂苦戀花。和曰;非金非木亦非砂,此個原來本在家。釋氏初生全漏泄,因何末後又拈花。十六真鉛大葯本無形,只在人心暗與明。老子懷胎十個月,功行圓滿自通靈。和曰:啞子得夢醒無形,有口難言只自明。濃血皮包無價寶,若還人得便通靈。十七鼎爐安立守其心,八兩硃砂八兩金。和合天平兌定了,便須仔細定浮沉。和曰:昨夜進心要堅心,煅煉頑銅化赤金。赫赫光明侵碧嶂,丹成妙訣定浮沉。十八奉真修道守中和,鐵杵成針要琢磨。此事本然無大巧,只爭日逐用功多。和曰:人人天賦此元和,好把真常各打磨。今古上仙成道者,皆緣掘地采鉛多。十九一陽氣發用功夫,日月精華照玉壺。到此緊關休妄動,恐防墮落洞庭湖。和曰:達摩當日用功夫,獨坐長蘆用酒壺。得了一杯傾灌頂,摘蘆腳踏過東湖。二十曲江月現水澄清,沐浴須當定主賓。若得水溫身暖處,便當牢固辦前程。和曰:采葯須知濁與清,饒他為說我為賓。若非猛火湯烹處,端坐休教再進程。二十一龍虎相逢上戰場,霎時半刻定興亡。諸君逄惡當行善,若要爭強必損傷。和曰:五炁朝元作道場,三華聚頂萬邪亡。嗜美景時須謹慎,切防危險莫被傷。二十二道本無言法本空,強名指作虎和龍。天然一物真元始,隱在閻浮同類中。和曰:須信金丹本不空,成功須用虎和龍。子時運入昆侖頂,午循環滄海中。二十三人言我道是虛浮,我笑世人太沒謀。一粒金丹長命葯,暗中失了不知愁。和曰:煉丹須要識沉浮,未煉還丹用意謀。指教後人能得手,不須日夜用心愁。二十四龍虎金丹妙合天,風雲際會泄甘泉。白頭老子能知此,返老還童壽萬年。和曰:金丹妙道本先天,隱在坤維化玉泉。松柏因他滋本固,經霜耐沒窮年。二十五兩口相逄是呂岩,諸人識得莫胡譚。離中力量人難敵,能把乾坤一擔擔。和曰:伏虎須教入虎岩,吞聲忍氣絕言譚。得李虎子牢擒捉,配個龍兒一擔擔。二十六降龍須要志如天,伏虎心雄氣似煙。痴蠢愚人能會得,管教立地作神仙。和曰:虧心虧理即欺天,四物相遮黑似煙。此輩即同禽獸類,如何見得玉天仙。二十七一本梅花十月開,預先待得早春來。木微尚且知時景,人不回頭只得呆。和曰:枯木逢春花再開,皆因天地一陽來。諸人年老難重少,只是貪痴呆上呆。二十八方方游化唱仙歌,反被時人笑是魔。不識真金如糞土,老龍把作毒蛇蹉。和曰:顛倒修行唱道歌,篇篇剪怪又驅魔。人人要上蓬萊路,會用工夫心莫蹉。二十九昔年游戲岳陽樓,好個鶯花鸚鵡洲。今日重來沽美酒,故人多半喪荒丘。和曰:茅庵靜坐勝高樓,耐守功完上十洲。堪嘆玉堂諸學士,文章綿綉葬荒丘。三十遨遊大地十餘秋,勸化時人不肯修。留此一篇真奧妙,飄然直上鳳麟洲。和曰:暑往寒來春復秋,人生如夢早宜修。仙家豈有浮空語,悟透玄風上十洲。三十一苦勸人修不肯修,卻將恩德反為仇(音求)。如今回首朝天去,不管人間得自由。和曰:世人宜早發心修,夫婦恩深總是仇。不信吾言當自省,眼昏背曲為何由。三十二浮名浮利事如風,飄來飄去有何功?諸人各自宜三省,莫把仙方當脫空。
和曰:純陽袖大惹春風,歸去來兮甚有功。留下玄機無價寶,玉蟾解和亦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