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立法
㈠ 信訪意見書有法律效力嗎
信訪,是指公民、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采自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
所以它不具備法律效力,僅僅就是一種官民之間的溝通而已。
㈡ 信訪制度的來源、目的和意義
一、信訪制度的來源:
我國的信訪制度在成立之初就具備了作為行政性救濟制度的特徵。中國共產黨在蘇維埃政權初創時期與抗日戰爭時期,一些來信來訪是由中央領導人親自批閱和接待的,1938年,毛澤東還親自處理了一起傷員要到延安集體上訪的事件。194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成立了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負責處理群眾來信來訪。新中國剛成立時,來信來訪很多,中央人民政府系統幾乎同時成立了三個單位受理群眾來信來訪,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秘書廳和總理辦公室。
二、信訪制度的目的:
設計信訪制度是為了設置更簡便、高效率的申訴渠道。
我國《國務院信訪條例》第二條規定,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從這條規定可以看出,這里的信訪是一種行政性補充救濟制度。
首先,這里的信訪制度是一種補充救濟制度。和一級政府龐雜的職能機構相比,信訪機構本身簡單的多,比如我國的國家信訪局只有辦公室、辦信司、來訪接待司、研究室、督察室等部門,並不具備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不是日常處理糾紛的機構。從信訪制度本義上講,當事人只有在對政府部門的行政行為不滿意的時候才會到信訪機構提出意見、建議或者投訴,是對行政機關的監督,也是處理社會問題「餘量」的制度安排。
其次,這里的信訪救濟是行政救濟。信訪人向行政機關提出意見、建議和投訴請求,通常由行政機關自己、上級部門或者專門機構負責處理,屬於一種行政性的補充救濟制度。它與正式的行政復議和司法救濟不一樣,通常而言,信訪制度處理問題較司法程序更為簡便快捷節約成本。
信訪制度並非中國特有,作為一種行政性的補充救濟制度,信訪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通常被稱為申訴專員制度、公共監察專員制度和請願制度等。
在立法、司法、行政權力分權制衡的制度已經相當完備的國家和地區為什麼還需要「信訪」制度?香港申訴專員戴婉瑩的解釋理由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根據香港的司法制度,法官擔當裁判的角色,法庭不會就案情進行調查,投訴方需要證據和法律支持,而且訴訟費用高昂,程序繁雜。經驗表明,很多針對政府部門的投訴交由法院以外的機構處理,將能獲得更迅速和適當的解決。其次,有些事件透過政治渠道提出投訴,也不一定是緩解不滿的最佳方法。在大多數社會里,人民代表通常都肩負多項公職。與群眾聯絡並處理群眾對政府的投訴,固然是人民代表的職責,但他們很少有充分資源,詳細調查政府的決策過程。由於上述情況,便有需要另設一些獨立的、簡便的、高效率的申訴渠道,處理一般市民的申訴。
三、研究信訪制度的意義:
信訪制度的創設,成為民意與政府間的反映溝通通道,及時將一些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信訪制度的不斷改進,解決了一些長期積累的矛盾;信訪制度的設置,及時將民意上達,解決了一部分信訪案件,但並不能解決所有訴求,因為信訪制度目前正面臨著諸多的尷尬。信訪制度創設後還需不斷改革,包括信訪制度的架構,信訪結構的治理,民意訴求渠道的理順,信訪制度在立法、司法、執法的國家權力三個基本分支中所處地位,如何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等,要研究的問題還很多。
另外還有一篇很好的文章,可以瀏覽,但不能拿來發表(本網提示:採用本網信息,務經授權並註明本網域名)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http://www.sass.cn/news.asp?NewsID=6088&BigClassid=9&SmallClassID=19&SpecialID=0
反思信訪困境 分解信訪功能 建設法治國家
㈢ 非法信訪是指什麼可以通過什麼途徑信訪
非法信訪又稱非正常上訪,是指信訪人不到指定的場所和按規定的逐級信訪程序到有權處理信訪事項的機關或組織提出訴求,而是採取蓄意的、過激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限制或禁止的方式,以集訪、鬧訪、纏訪、越級形態出現的影響黨政機關辦公秩序,損害社會治安秩序,惡化地區建設發展環境,妨害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行為均屬非正常上訪。
《信訪條例》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二條規定,信訪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現:
(1) 信訪人可以通過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公布的信訪工作機構的通信地址、電子信箱、投訴電話,提出投訴請求、查詢信訪事項處理進展及結果等相關事項;
(2) 信訪人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點向設區的市級、縣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的行政機關負責人當面反映信訪事項;行政機關負責人或者其指定的人員,可以就信訪人反映突出的問題到信訪人居住地與信訪人面談溝通;
(3) 信訪人可以持行政機關出具的投訴請求受理憑證,到當地人民政府的信訪工作機構或者有關工作部門的接待場所,通過信訪信息系統查詢其所提出的投訴請求的辦理情況。
㈣ 2015年人大代表對非訪有什麼議案提法
人大代表談"非正常上訪":纏訪鬧事就要受到處罰
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國家信訪局設大區督察局|國家信訪局
詳細參考:人大代表談"非正常上訪":纏訪鬧事就要受到處罰
http://news.china.com/2015lh/news/11170076/20150304/19344512_all.html
另:政協議案提到
2014年,全國政協委員、作家張抗抗去西部某地調研信訪工作,讓她有了深切體會。因此,張抗抗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拿出了這份《關於加快信訪立法工作的提案》。
目前,媒體常用「非正常上訪」的提法,指信訪人不依法逐級走訪,未到指定接待場所,採取其他行為方式表達自己訴求的不正常上訪行為。同時,這一術語還特指群眾有非法大規模聚集、纏訪鬧訪、個人過激行為等違法活動。雖然國家和省層面均未在任何法律文件中提出「非正常上訪」術語,但在實際工作中,各級黨委政府均約定俗成的採用「非正常上訪」這種提法,並以此來規范信訪行為、開展集中治理等工作。
「『非正常上訪』提法與正在實行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理念相違離,對各級信訪部門全面履行信訪職責帶來了困擾。」張抗抗在提案中建議,取消「非正常上訪」術語。
張抗抗首先認為,「非正常上訪」提法是對群眾的誤導。她表示,國務院《信訪條例》第二十條規定了信訪人不得在國家機關辦公場所周圍、公共場所非法聚集圍堵、沖擊國家機關,攔截公務車量,或者堵塞、阻斷交通;不得有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國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為。「信訪人的這些行為是違法行為,而不屬於信訪范疇。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張抗抗分析說,如果習慣性地將上述行為定義為「非正常上訪」,本身就誤導了群眾,
此外,張抗抗認為,處置「非正常上訪」不屬於信訪部門的職能。信訪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受理、交辦、轉送信訪人提出的信訪事項,推動群眾合理訴求得到有效解決,並沒有處置違法行為的職能。把「非正常上訪」作為信訪工作考核重點,導致個別地方政府採取「攔」、「堵」、「截」等手段減少「非正常上訪」,侵犯了信訪人的權利,也使信訪人形成「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的心理,越到重大敏感時期,「非正常上訪」行為越多,越是給各級政府信訪部門造成很大壓力,增大了行政成本。
另外,2013年公安部出台《關於公安機關處置信訪活動中違法犯罪行為適用法律的指導意見》,明確「非正常上訪」行為屬於社會治安問題。張抗抗認為,取消「非正常上訪」術語,改為信訪違法行為,可以進一步明確處置違法行為的主體,引導群眾依法有序信訪;可以改變信訪工作考核方式,推動各級政府依法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減少勸返等所花費的行政成本。
最後,張抗抗委員建議,加快信訪立法進程,全面推動信訪工作法治化。
參考:政協委員張抗抗:建議取消"非正常上訪"這一用法
http://news.china.com.cn/2015lianghui/2015-03/07/content_34983122.htm
㈤ 收到信訪受理告知書管用嗎
法律分析:根據信訪條例,該答復書是指導性行為,不具有法律效力,有法律效力的只能是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告知函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只是起到警告作用,如果催告後不進行處理。下一步對方可能會採取其他行動,比如說到法院起訴。國家的各級信訪單位都不是立法部門,也無權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任何文件和文書,信訪意見書沒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信訪條例》
第二十二條 信訪人按照本條例規定直接向各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以外的行政機關提出的信訪事項,有關行政機關應當予以登記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並屬於本機關法定職權范圍的信訪事項,應當受理,不得推諉、敷衍、拖延不屬於本機關職權范圍的信訪事項,應當告知信訪人向有權的機關提出。有關行政機關收到信訪事項後,能夠當場答復是否受理的,應當當場書面答復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信訪事項之日起15日內書面告知信訪人。但是,信訪人的姓名(名稱)、住址不清的除外。有關行政機關應當相互通報信訪事項的受理情況。
第二十八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辦理信訪事項,應當恪盡職守、秉公辦事,查明事實、分清責任,宣傳法制、教育疏導,及時妥善處理,不得推諉、敷衍、拖延。
第二十九條 信訪人反映的情況,提出的建議、意見,有利於行政機關改進工作、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關行政機關應當認真研究論證並積極採納。
第三十條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信訪事項或者信訪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第三十一條 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辦理信訪事項,應當聽取信訪人陳述事實和理由要時可以要求信訪人、有關組織和人員說明情況要進一步核實有關情況的,可以向其他組織和人員調查。對重大、復雜、疑難的信訪事項,可以舉行聽證。聽證應當公開舉行,通過質詢、辯論、評議、合議等方式,查明事實,分清責任。聽證范圍、主持人、參加人、程序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二條 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經調查核實,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有關規定,分別作出以下處理,並書面答復信訪人:(一)請求事實清楚,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予以支持二)請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據的,應當對信訪人做好解釋工作三)請求缺乏事實根據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不予支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依照前款第(一)項規定作出支持信訪請求意見的,應當督促有關機關或者單位執行。
㈥ 什麼叫纏訪、鬧訪、無理訪
無理訪、違法訪、過激訪的確認標准信訪工作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為解決群眾的合理訴求而設置的職能部門,是黨中央親民工程的重要體現,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近年來,由於國家對涉法涉訴案件解決力度的加大,一些救濟補助措施的先後出台,給一些上訪人造成了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心理,出現了大量無理訪、違法訪、過激訪,給信訪工作造成前所未有的壓力。那麼什麼情況屬於無理訪、違法訪、過激訪呢?我個人認為:一、無理訪的確認:對經地方黨委、政府,行政機關復議後或經司法機關多個部門認定無理的請求,上訪人繼續上訪的應視為無理訪。上訪人由於對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不理解,為達到自己的要求而多次上訪,企望有朝一日各級組織能做出讓步,使自己的無理訪得到解決。甚至有些上訪人由於對地方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滿意度出現偏差,認為地方政府在解決和處理問題方面有袒護之嫌,存在官官相互現象,加之上訪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作祟,導致無理訪的發生,造成上訪案件久息不絕,甚至纏訪、鬧訪事件時有發生,尤其是一旦遇上國家有大的活動,包括召開「兩會」和08年的奧運會,上訪人就會不失時機的立即上訪,認為,只有進省進京給政府施壓才能解決問題,致使大量上訪群眾滯留在省在京,給當地政府正常工作造成很大壓力。二、違法訪的確認上訪人的訴訟請求,經一審、二審人民法院判決或裁定被駁回或上訪人申訴再審後仍被駁回的,上訪人繼續越級上訪的應視為違法訪。有些當事人因對法院嚴重不信任,導致上訪人「寧可信訪也不信法」的現象發生,因此,當判決、裁定結果達不到自己期望值或法律無法滿足當事人要求時,在申訴無果或上訴被駁回的情況下,上訪人會不停的越級上訪。雖然有些上訪人的訴求問題已經過復查、復核,上訴、再審等程序,仍認定上訪人訴求無理的;有的人民法院為此特邀請人民陪審員或各界代表舉行聽證會來公開審理上訪案件,而且處理意見是公正合法的,但上訪人就是不肯息訴罷訪。究其根源就是有一部分上訪人覺得礙於情面不肯息訴罷訪;有一部分上訪人覺得既然已經上訪了就一定要鬧出個結果來;有一部分上訪人採取從眾心理,明知自己上訪的理由不充分,仍不斷的越級訪。三、過激訪的確認上訪人反映的問題有部分合理,但堅持過高要求的,經勸阻仍妨礙公務,沖擊國家機關,干擾國家機關的正常工作秩序和群眾的正常生活秩序的為過激訪。這些年來,國家對過激訪的行為主要是勸誡和疏導,雖然《信訪條例》中對上訪者的過激行為規定可以通知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制止,但在實際工作中考慮到上訪人上訪的理由存在部分合理及一些錯綜復雜的歷史原因等諸多因素,對上訪人過激訪的行為沒有造成嚴重後果的,各級黨委、政府仍採取寬容、忍讓、剋制的態度,這樣,往往給上訪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各級信訪部門對過激訪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加之信訪部門在接訪問題上有著嚴格的規定,首辦負責制、領導責任制等規定使信訪工作尤如高壓線,接訪人在接訪工作中如履薄冰,唯恐把矛盾激化,造成上訪人進省進京上訪,上訪人也因此抓住信訪部門的這種心理,指責、謾罵接訪工作人員,有的甚至砸信訪部門的辦公設施,攔截公務車輛等等。以上種種都給我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了混亂,給黨和政府帶來了人力和財力上的損失。希望立法機關能盡早立法,使信訪工作有法可依。
㈦ 信訪立法這一觀點的合理性
(一)准確定位,規范信訪秩序,實現信訪工作理性回歸
堅持規范信訪事項和規范信訪秩序相結合,規范信訪事項是規范信訪秩序的前提,要想規范信訪秩序,必須規范信訪事項。凡是明確有法律渠道和主管部門的訴求,都不應作為信訪事項受理登記。
拓寬向群眾宣傳政策法律的渠道,告知其選擇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的有關規定。如果把不是信訪的問題引入信訪渠道,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誤導了群眾。在暢通信訪出口上做實做強,使大量被誤導進入信訪渠道的上訪人,通過教育引導、法律告知引導其退出信訪渠道,選擇法律途徑解決訴求。
(二)強化法治,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
破解信訪難題的根本出路是加強法治建設,推進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逐步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決問題。
具體來講,一要依法解決問題,對法律和政策有明確規定符合解決條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二要依法教育疏導,綜合運用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心理疏導、化訪為訴、進入程序、依法處置等措施,把涉訪人群導入法治框架內解決問題。三要依法懲戒處理,對無視法律權威的違法上訪行為,要用法律方式依法處理;對把上訪當成誣告、陷害、誹謗渠道的,要強化法律告知,依法追究責任,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權威。四要依法終結信訪,堅決維護三級終結的權威;對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一律按法律規定,通過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行政復議、國家賠償程序處理,並結合各部門的紀檢監察監督、法制工作監督,強化糾正錯誤,規范執法行為,堅決維護法制權威,維護法律尊嚴。
(三)正確引導輿論,淡化信訪宣傳誤導,強化法制宣傳教育
高度重視輿論宣傳對信訪群眾的導向作用,客觀報道宣傳信訪政策法規,提高群眾對信訪的正確認識,引導信訪群眾依法信訪。
淡化對信訪特別是越級信訪促進問題解決的宣傳,不過分誇大和渲染信訪的作用,大力營造依法解決問題的輿論氛圍,從思想上消除涉訪當事人對信訪渠道過高的價值預期,引導其自覺選擇司法解決途徑,在法治程序里化解矛盾、促進和諧。通過對處理違法信訪行為等典型案例的宣傳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說法,有效震懾違法,努力營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訪的良好社會氛圍。堅持把宣傳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導貫穿於依法治訪的全過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強化法律告知、釋疑解惑,教育警示群眾防範違法犯罪,實現執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四)強化源頭治訪,把涉訪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縣級以下
信訪問題的解決和防範關鍵在基層。要緊緊抓住縣級以下有關部門這個解決問題的責任主體和防範源頭:一是把矛盾發現在早、化解在小、解決在源頭。二是增加縣級以下有關部門化解矛盾、依法解決問題的層級,從村組、社區到鄉鎮、辦事處、縣區有關部門來真正了解實情、層層化解矛盾。三是對涉訪違法行為也要發現在早,處置在小,解決在縣級以下。要堅持法制原則,以「合法」還是「違法」作為定性標准,不要糾結於是否為「上訪人員」、「特殊群體」,防止違法行為的逐步升級。四是強化責任追究,及時吸取教訓、引以為戒,發現問題、改進工作,更好地從源頭上發現和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㈧ 信訪條例不予受理第四類的內容
你是那個省市的?現在國尚未有統一的信訪立法,現有的《信訪條例內》和有關部門規章主要容以行政部門的信訪工作為調整對象,規定過於簡單,范圍過於狹窄。信訪條例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二條 負有受理信訪事項職責的行政機關在受理信訪事項過程中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對收到的信訪事項不按規定登記的; (二)對屬於其法定職權范圍的信訪事項不予受理的; (三)行政機關未在規定期限內書面告知信訪人是否受理信訪事項的。 就是這個了!如果說是觸犯的話,只能是《信訪條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