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課創新
❶ 觀法治課堂有感
前幾日,學校組織了一次法制教育活動,我受益匪淺。
犯罪,犯法它們是兄弟?不,不是。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語。
犯法,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它是我們每個人都做過的一件事。
而犯罪呢!它是一顆長滿刺的玫瑰,美麗誘人,但是會讓我們流血流淚。
不要自以為是地說:「我們是未成年人,犯罪沒有關系。」在此,我要嚴肅地告訴你:「不,你說錯了。18周歲以下的我們是不能犯這5種罪的:殺人、放火、搶劫、投毒、故意傷害造成他人重傷。」
不也不要滿不在乎地說:「我一定不會做這些事情。」因為,就拿我們認為離我們最遙遠的投毒來說吧。
曾經有多少人這么認為過:毒品有什麼了不起,我一定能抵制它,那寫吸毒的人一定是非常不堅強的人。但是,又有多少這么認為過的人能逃出毒品的魔掌中呢?不要認為它離我們遙遠,因為它就在我們身邊呀。說不定,在無意中,毒品已經走進你的生活。
與法律作朋友,與犯罪作戰斗。我們要知法、懂法、用法,學會利用法律保護自己!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成長。我國青少年教育和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較低的。但近年來由於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環境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犯罪率日漸突出,給社會、家庭和個人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對實現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為此,我們對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現狀、特點、成因進行了調查,對如何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面對當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紀律觀念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強,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低齡化趨勢的現狀,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
總而言之,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法律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國無法則不能立足於世界,更不用說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無論是一個單位,還是一個人,都要以法為重。鄧小平爺爺更是在1986年指出:加強法制重要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中學都要進行法制教育。因此,我們每位高中生都應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
滿意請採納。
❷ 如何讓道德與法治課變得有趣
換個方式學道德與法治課
一、一節學生喜聞樂見的道德與法制課:
師:孩子們,你們是否喜歡聽故事?
生:(高聲喊):喜歡。
師:故事的名字叫《孩子病了 》
張爺爺家的小孫子偉偉發高燒了,孩子的爸爸和媽媽都上班了,家中只有爺爺和奶奶老兩口,眼看著孫子大禕的小臉燒得通紅,老兩口急得在屋裡直轉磨,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啊。說來也巧,鄰居李叔叔剛好來張爺爺家串門,看到偉偉在發高燒,急忙和她愛人開車把正在發燒的偉偉和爺爺奶奶送到醫院。經醫生確診孩子得的是氣管炎,需要輸液,李叔叔幫助老人把孩子一切都安排好後,看看天色已晚,心想大家都折騰大半天了,老人也累了餓了,便讓愛人留在醫院陪著張爺爺張奶奶,自己坐公交車回到家中包餃子。
等到張爺爺一行從醫院回來後,李叔叔急忙把熱騰騰的餃子端到老人家面前。老人非常感激的說:「你忙了半天,還給我們做飯,真讓我們心裡過意不去啊。」李叔叔笑著說:「遠親不如近鄰嘛,咱們都是一家人!」
師:我的故事講完了,你的腦海中也一定出現了許多自家與鄰居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的故事。你也講給大家聽聽那個好么?
生:老師,我講,我講!我講一個與鄰居小夥伴發生的有趣的事。
生:我講一個媽媽不在家,我在鄰居家吃飯、過夜的故事!
生:我講一個鄰居大哥哥幫我復習功課的事!
。。。。。。。
師:大家的故事可真多,看來你們和鄰居的關系都搞得不錯!
師:其實生活中的鄰里關系並不像大家說的都搞得那麼好,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引發的鄰里之間,大動干戈的流血事件。也有不少。
師:是呀,鄰里之間只有和睦相處,生活才會更加美好。真是:鄰里結的好,猶如得大寶啊!
這節道德與法制課與我們以往的課有啥不同?它會帶給我們怎樣有益的啟示?
二、評析:
聽故事,其實正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一聽有故事可聽,孩子們立即豎直了小耳朵。隨著老師抑揚頓挫的精彩故事,小傢伙們馬上陶醉在了故事情境之中。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還打開了記憶的閘門,自家與鄰居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的情景,也一個個的娓娓道來。有的孩子甚至回憶起了與鄰居小夥伴之間發生的有趣的,難忘的事。其中不乏妙語連珠,風趣幽默。又不失童真童趣。不時贏得一陣陣歡笑聲以及掌聲。
老師並沒有就此滿足。而是又引入了一個,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引發的鄰里之間,大動干戈的流血事件的小故事。這樣的一個反面案例,孩子們在欣賞故事之餘,也啟迪了孩子的智慧。並一致認為鄰里之間確實應該和睦相處。不知不覺中孩子們不但明白了今天要新授的課題。更懂得了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生活才會更加美好的道理。輕松愉快中慢慢接受了新知,達到了教學目的。
整節課,老師激情滿懷,熱情洋溢。師生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了知識帶來的樂趣!
《課標》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這個案例,讓我們明白了: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利用講故事這種模式。打破常規的傳統模式,給學生提供一些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的活動,讓他們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何等的重要。很多資料表明,在現在的初中政治教學中,如果上課類容枯燥、呆板,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實存在著為數不少的學生,有消極怠工的行為傾向。其主要表現在:上課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難情緒較多,學習不積極等。初中學生正處在一個特殊的成長階段,思想日漸成熟的他們,在學習中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因此,作為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在教學中也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入手。
在日常教學中,老師死板的教學形式將會導致學生兩極分化,學習熱情退化。而故事教學則正好是學生所喜歡的形式。從認知規律的角度講,每個人都有獵奇的心理,老師預設的一個懸念都有可能激發學生的關注和求知慾望。故事的邏輯特點無形中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吸引,引導學生的注意力投入到課堂。在教學的設計中,老師可以通過一個主線來將課堂教學過程設計成故事發展的情節,也可以利用故事來輔助教學,相信教學效果會非常明顯。
❸ 道德與法治課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1、樹來立自信心,懂得做源人要自尊、自愛、自覺抑制不健康的生 活方式,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2、體驗家庭生活中長輩對自己的呵護,熱愛自己的家庭和長輩,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具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生活態度。
3、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熱愛祖國,感受人民與軍隊的魚水之情,懂得寶島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的一部分,體驗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真摯感情。
4、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形成熱愛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行為與習慣: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抑制吸煙、酗酒、迷戀游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行為。
2、能主動分擔家務勞動,盡力為父母分憂,正確處理與長輩的矛盾。
3、逐步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4、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愛好,加強某一方面的練習,培養一項文化特長。
(三)知識與技能:
1、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家庭幸福和個人身心健康。
2、學習關心、照顧家人的具體做法,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和父母長輩之間的矛盾。
❹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創新研究課題申報怎麼填設計論證
摘要 本課題省內、外研究現狀預計有哪些突破如果我們著眼於教師實驗能力的提高著力於教師隊伍的專業建設則會有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助於提高課堂效益和教學質量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得科學課程建設健康、積極和可持續發展。1、課題研究的對象指向明確具有研究的針對性。2、課題選取的切入點比較小具有研究的適切性。3、課題反映的問題在鄉鎮鄉村學校比較廣泛具有研究的普遍性。4、參與課題研究的對象在成立核心研究組的基礎上吸納全縣科學教師人人參與具有研究的群體性。5、全縣學校目前都已建起科學實驗室,教學儀器配套教育裝備能夠滿足研究所需。
❺ 法治進課堂活動有何重要意義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
「六五」
普法規劃以及和龍市教育系統法制宣傳教育第六
個五年規劃。
我校依據依法治校方略,
切實加強學校普法工作,
搞好我校法制宣
傳教育活動,扎實開展「法律進學校」活動,結合我校實際,特製定以下實施方
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
發展觀,
堅持品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並重,
法制教育與法制實踐相結合的方針,
全
面實施我校法制宣傳教育規劃和決議,以「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共建
和諧社會」為主題,大力開展「法律進校園」活動,教育全校師生自覺學法律、
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進一步增強師生的憲法和法律意識,權利與義務、責
任相一致意識;全面提高學校依法管理、依法辦事,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
辦學的水平。
二、目標任務
我校
「法律進校園」
活動的主要任務:
一是結合課堂教學大力開展憲法的學
習宣傳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
使法治理念深入師生心中;
二是大力開展以
「學
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制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廣大師
生依法維權,
自覺履行義務,
切實保障師生的切身利益;
三是把法制宣傳教育與
學校文化建設相結合,
推進平安和諧校園建設,
提升師生的法律素質;
四是進一
步完善法制教育網路,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有效宣傳教育機制。
三、活動對象和要求
我校「法律進校園」活動的對象是:全體教職工、學生。
1
、我校「法律進校園」活動的對象都要學習憲法和基本法律知識,明確法
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努力做到知法、守法、護法,依法維護自身合法利益。學
校要從實際出發,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
《青少年學生法律知識讀本》
、
《教育政策法規》
、
《教師權益手冊》
、
《幹部法律知識讀本》
等作為法制宣傳教育
基本教材。
2
、學校行政人員要帶頭學法用法,深入學習十八大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法制
建設的重要理論,
重點了解和掌握
《憲法》
、
《教育法》
、
《教師法》
、
《義務教育法》
、
《未成年人保護法》
、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社會治安管理處罰法》
、
《國防教
育法》
、
《禁毒禁賭條例》
,
以及與學校管理工作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
工作條例、
規程和國家新頒布的法律法規等,在學法、用法和守法、護法中發揮表率作
用。
3
、教學科研和管理人員要認真學習教育法律和其他相關法律,掌握基本法
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依法管理學校。要重點掌握《教育法》
、
《教師法》
、
《學
校學生管理規定》
、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交通安全法》
、
《食品衛生法》等法
律法規,嚴格依法從教,自覺遵紀守法,成為學生的榜樣。
4
、緊緊圍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把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培養社會
主義法治觀念與法律素質,
作為我校教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形成科學、
系
統的學校法制教育課程體系,
建立學生法律素質的評價標准,
全面提高學校法制
教育的水平。
5
、堅持品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並重,既要加強法制教育,注重法治實踐,發
揮好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規范作用;
又要加強品德教育,
注重道德實踐,
發揮好道
德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教育引導功能。
要建立健全法制教育與品德教育、
依法治
校與道德實踐並重的長效機制,
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貫徹到法制教育和法治實
踐之中。
6
、結合我校學生特點,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教育、社會實踐及舉辦法制講
座、法律咨詢等多種形式,生動、活潑、切實有效地搞好對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
工作,使學生牢固樹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成為愛國守
法、明禮誠信的合格人才。
7
、政教處、後勤、保衛等部門著力提高依法管理能力,切實營造法治校園
的良好氛圍。
要下大力氣抓好全體師生員工的法制教育和依法管理,
完善民主管
理制度,依法保護師生的合法權益。
四、主要措施
1
、成立學校普法和「法律進校園」的活動領導小組。
組
長:劉治平(校長)
副組長:張效偉(政教處主任)
組
員:各班主任
2
、營造各類法律法規的宣傳氛圍。
(
1
)
、加大校園遵紀守法文化氛圍的建設。教室黑板報定期出法制專刊;
通過校園廣播、
播放法制宣傳片等途徑,
對全體師生進行法律法規知識宣傳與教
育;周一國旗下的講話,結合學校的行規檢查情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法
律教育和法律法規教育。
(
2
)
、組織學生觀看圖片展覽、電影教育片,參加實踐活動等,以實例來
教育學生。
(
3
)
、各班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召開主題班會,展開廣泛的學習討論活動,
激發學生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充分認識學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3
、利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法制小課題研究。
(
1
)
、調查收集,走近法律。為使學生了解國家現有的法律法規,利用綜
合實踐活動課,組織學生調查、收集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感興趣、想研究的
內容。如《未成年人保護法》
《勞動法》
《國旗、國徽法》
《交通安全法規》
《環境
保護法》等。
(
2
)
、自主研究、了解法律。在學生了解國家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可
由學生根據自己研究的主題自由組合成研究小組,
深入了解某項法律法規,
學習
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
如借閱法制書籍、
收聽法制新聞等,
再將學習到的許
多法律知識匯編成項目作業、法制小報、調查報告等。
❻ 2020部編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中國有了共產黨》創新優質說課稿
創作思路:
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發生,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六方面,即常說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這幾方面,才能使讀者對所敘述的事,有個清楚、全面的了解。
正文:
《中國有了共產黨》創新優質說課稿:
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黨的早期組織。
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於它們性質相同,因此,後來統稱它們為各地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志(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
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
❼ 法治課教學中如何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必需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思路,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自由發展空間。文章首先概述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隨後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了幾點建議。
2016年9月份,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師大舉行,提出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以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為內涵的中國學生培養思路。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基礎課程,以培養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要教學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也成為現階段課程教學的基本任務。
一、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1.文化基礎
文化學習是核心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僅以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來說,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提升個人道德素養,另一方面也可以樹立科學精神和正確價值觀念,追求真善美的統一。
2.自主發展
以往的中學課程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理論講解為主,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受到限制。而核心素養則提倡教師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例如要堅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勇於質疑、敢於提問,培養學生的發問精神。此外,也要注重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例如採取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有直接幫助,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3.社會參與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連的學科,而核心素養也主張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所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這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標。另外,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還能夠鍛煉自己的責任擔當,提高社會活動中的創新創造能力,這些都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和發展起到必要的促進作用。
二、道德與法治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1.促進深度體驗,提升探究能力
教師要想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重視挖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深層次價值,不僅讓學生通過書本教材「知其然」,更要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目標。為此,教師要積極嘗試師生角色轉換,以更加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從被動聽講向主動參與轉換。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美好集體有我在》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一些集體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真切的感受到集體給自己成長帶來的積極影響,進而加深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在「五一勞動節」時,組織班級中的學生成立志願者隊伍,有的隊伍負責清理校園花壇中、草坪中的垃圾,有的隊伍負責宣傳和製作黑板報。最後由教師進行活動經驗總結,大家在活動中互幫互助,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也間接的增強了團隊凝聚力。
2.釋放學習主動權,開展共享式教學
核心素養時代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主動「放權」,同時要能夠更多的關注當代中學生的學習訴求,從而確保課程教學模式能被學生所接受。例如,當代學生被稱為網路的「原住民」,他們對互聯網有著較高的興趣,教師可以更多的利用多媒體、互聯網進行課堂教學,包括現階段比較常見的MOOC(慕課)、公開課、微課等,都可以嘗試引進並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互聯網+教育」。基於互聯網的輔助教學模式,也繼承了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特點,教師可以將教案發布到校園網、QQ群里進行共享,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下載課件,自行學習,溫故而知新。
3.進行學科整合,培養綜合素養
未來的人才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跨越文化差異、觀點差異,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具備批判和創新思維……都至關重要,而這些素質無一例外都是跨越學科的綜合素養。對於學校教育來說,讓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就需要有超越學科教育的「大教育」觀念。道德與法治與初中其他文化課有一定的關聯性,例如歷史、地理等,教師在進行本學科內容講解時,也可以根據具體內容適當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例如在講解《國家利益至上》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聯系歷史中的一些名人,像林則徐、周恩來等,這樣不僅使得道德與法治內容更加生動、靈活,而且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015年下發的《關於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圍繞立德樹人,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提煉課程整合主題,整合相關課程內容,增強課程實施的綜合性。實踐中,我們也在不斷深化對綜合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結語
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代中學生必備的一種品格和能力,從中學階段開始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僅有助於學生基礎文化課的學習,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也有一定促進作用。從教師角度來說,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也要注重轉變傳統觀念,例如充分藉助於現代化教學模式,進行學科整合等,為學生營造相對寬松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本位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