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臨沂
1. 山東臨沂最大的千年道觀在哪裡
提起山東的名山,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泰山,泰山是五嶽之一、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其地位之高位居五嶽之首,享有「五嶽獨尊」的美譽。除了泰山外,山東不乏名山大川,只是在泰山的光環下知名度沒那麼高罷了,「蒙山」就是山東名山之一。
萬壽宮所處位置依山傍水,院落中種植了數量頗多的植木,有喬松、古檜、雪松、黑松、水杉等700餘株,其中在玉皇殿前還有一棵非常名貴的樹木,為明朝嘉靖年間栽種的文冠果一棵,至今依然枝葉繁茂、充滿生機。
2. 臨沂中考政治等級分數線
語文、數學分別為120分,英語(含聽力)為100分,計入高中階段學校錄取總分。其他各科目為100分,計入高中階段學校錄取總分的比例為物理為70%,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各為50%,信息技術和理化生實驗操作各為20%,體育與健康為60%。
信息技術、理化生實驗操作、體育與健康不再組織統一測試,按照滿分計入總成績,總分為710分。道德與法治考試採用開卷考試方式,成績以等級呈現,不計入總分,其他考試科目均採用閉卷考試方式。
高中錄取時不僅要參考中考語,數,英三門主科的成績,還要結合其他科目的等級。各等級人數占考生數的比例分別為:20%,40%,35%,5%,其中D等為不合格等級。
(2)道德臨沂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筆試開考10分鍾內,允許遲到考生進入考場參加考試,考試結束時間按照統一規定結束。開考10分鍾後,禁止遲到考生入場考試。考生開考三十分鍾後,方准交卷出場的,出場後不得進場續考。
考生領到試卷後,必須先在指定位置准確,清楚地填寫姓名,准考證號,座位號等欄目。
考生遇試卷分發錯誤及試題字跡不清等問題可舉手詢問,監考人員應當眾答復,涉及試題內容的疑問,不得向監考人員詢問。
3. 臨沂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文化名人並且簡介他們的事跡
大書法家顏真卿
蘇軾曾雲:「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東坡題跋》)顏真卿,字清臣,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唐代傑出的書法家。曾為平原太守,人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代宗時李希烈叛,宰相盧杞「銜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後為李希烈縊殺。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於時。
顏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五世祖顏師古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
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歐陽修曾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朱長文贊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顏體書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以後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尤其是行草,唐以後一些名家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之上再學習顏真卿而建樹起自己的風格。著有《吳興集》、《盧州集》、《臨川集》。他的傳世書跡極多,《顏勤禮碑》《元次山碑》、《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傳世墨跡有《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
顏真卿3歲喪父,少時受母親辛勤教養,長大學問淵博,尤工書法。中進士後選為醴泉尉;不久升為監察御史。出使五原時,因平反冤獄,旱天為之降雨,人呼"御史雨"。回朝升殿中侍御史。因得罪宰相楊國忠,被排斥出為平原太守。時安祿山反狀已萌,真卿佯裝不知,暗中派人奏報朝廷,並修守戰備,召集壯士,儲備糧草,以防不虞。
安祿山反,黃河以北各州縣盡被佔領。唐玄宗聞報,感嘆說:"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耶?"當聽到平原城守具備,與敵抗衡時,大喜,對左右說:我不記得顏真卿什麼樣了,做事竟是這樣有見識!"
顏真卿聯合從兄顏杲卿,起兵20萬,眾推真卿為盟主。朝廷詔令顏真卿為戶部侍郎,又加封河北招討采訪史。義師切斷了安祿山後退之路。安祿山急忙派重兵進攻河北州縣。時肅宗在靈武即位,真卿派人用蠟丸裹書,向朝廷奏事。旋封他為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當時賊兵洶洶,河北州縣相繼陷落。顏真卿見寡不敵眾,於至德元年十月率部突圍至鳳翔,面謁朝廷,詔授憲部尚書。由於他剛正不阿,得罪宰相,先後貶出為馮翊太守,蒲州刺史,饒州刺史。代宗時,遷吏部侍郎,改為尚書右丞。皇帝自陝西回長安,顏真卿請天子先謁陵廟再入宮,宰相元載以為迂,真卿發怒說:"辦不辦在乎你們!我說說有何罪?朝廷規矩,都被你們破壞光了!"元載恨之入骨,給皇帝出謀說:"群臣奏事多挾讒毀、請每論事都先報告長官,長官再報宰相,宰相認為可以再奏聞皇上!"顏真卿聽說後大怒,即上書皇帝,進行爭辯。
他歷數先朝惠政,天下賓士。自天寶年後宰相李林甫專權,使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達,蔽主禍國,已是思之痛貫心骨。他告誡天子:今天下瘡�未平,干戈日滋,陛下豈得不博聞讜言以廣視聽,而塞絕忠諫乎? 陛下在陝時奏事者不限貴賤,群臣以為太宗之治可�而待,且君子難進易退,朝廷開不諱之路,猶恐不言,況懷厭怠,令宰相宣進止、御史台作條目,不得直進,從此人不奏事矣!陛下見聞止於數人耳目,天下之士方鉗口結舌,陛下便謂無事可論,豈知懼而不敢進,即林甫、國忠復起矣!臣謂今日之事,曠古未有,雖林甫、國忠猶不敢公為之,陛下不早覺悟,漸成孤立,後悔無及矣。顏真卿的大膽陳言,使元載害怕,後借故誣他誹謗朝政,貶他為峽州別駕,改吉州司馬。元載被誅後,回朝廷任刑部尚書,秉性不改,又得罪新宰相盧杞。盧杞號稱藍面奸,表面敬重他,暗地裡卻想陷害他。適有李希烈反叛,盧杞慫恿天子派真卿勸降,朝中公卿聞言失色,他卻毅然而往。
顏真卿見到李希烈,嚴正宣旨。希烈養子千餘人拔刀威逼,要他投降。真卿面色不改。希烈見硬的不行,遂勸他上書皇帝為自己表白,真卿不從。希烈軟硬兼施,俱不得逞,遂派人將其弔死,年77歲。
顏真卿死後,三軍慟哭,皇帝廢朝五日,贈司徒,謚"文忠"。費縣顏氏後裔眾多,在其故里諸滿建"魯公廟"祭祀,宋代魯公廟遷移縣城東,成為山東名勝。
顏真卿書法賞析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天寶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勛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現藏西安碑林。碑文寫的是西京龍興寺和尚楚今靜夜涌讀《法華經》時,彷彿時時有多寶佛塔呈現眼前,他決心把幻覺中的多寶佛塔變為現實,天寶元年選中千福寺興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為皇帝和蒼生書寫《法華經》、《菩薩戒經》,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義。
此碑是顏真卿早期成名之作,書寫恭謹誠懇,直接二王、歐、虞、褚余風,而又有與唐人寫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說明顏真卿在向前輩書法家學習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從民間的書法藝術吸取營養。整篇結構嚴密,字行間有烏絲欄界格,點畫圓整,端莊秀麗,一撇一捺顯得靜中有動,飄然欲仙。雖然此碑還稱不上顏真卿成熟期之代表作,與他後來所書的《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風格迥異,但它是顏書的第一篇,是顏楷成功的第一步,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
顏勤禮碑—自署立於大歷十四年(779年)。楷書,碑文一通。175×90×22厘米。碑四面環 刻,存書三面。碑陽19行,碑陰20行,行38字。左側5行,行37字。 右側上半宋人
刻「忽驚列岫曉來逼,朔雪洗盡煙嵐昏」十四字,下刻民國宋伯魯題跋。現存西安 碑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全稱《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公神道碑》。顏勤禮乃顏真 卿曾祖父,顏真卿撰並刊立此碑時,年71歲。
此碑在歐陽修《集古錄》中曾有記載,但清《金石萃編》等書卻未著錄,可見 此碑在北宋時尚為人知。元明時被埋入土中,至民國年間才重新發現。 據宋伯魯1923年的題跋稱: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夢庚得之於西安舊藩廨庫堂後土中,時碑雖已中斷,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銘文並立石年月,因宋時作基址而磨滅。初出土拓本,「長老之口故」之「故」字,當斷處有斷線紋,但不損筆畫。其後「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豎筆未損。
4. 臨沂道德模範是誰
1、助人為樂模範:付衛、李雲廣、戚洪桂、李准、李述洪、顧懷亮、李海鵬、朱呈蓉、楊艷明、徐建軍
2、見義勇為模範:劉麗芳、李元剛、姜峰、譚允峰、朱崇武、王庚、曹瑞峰、張士太、陳敬鋒、王榮德
3、誠實守信模範:公丕鳳、張素芬、王景連、李利國、王翠紅、鄒玉良、王彥軍、張洪義、王勝啟、孫寶啟
4、敬業奉賢模範:孫永勝、陳永玲、王繼偉、張長德、張希增、陳慶剛、繆興鳳、馬祿興、張增魯、姜偉博
5、敬老愛親模範:邢連鳳、包慶榮、史佩麗、李偉、趙東英、楊文芳、姜繼香、劉淑義、朱玉霞、胡忠彩
6、榮登全國「好人榜」名單:李雲廣、李述洪、劉麗芳、楊永信、劉秀祥、邢連鳳
5. 山東臨沂叛逆學校
家長給孩子選擇學校時,一定要到校實地考察,一定要查看學校是不是正規學校。
除了選擇正規的學校,孩子有叛逆心理家長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在與孩子接觸時,家長應盡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並多鼓勵,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
6. 王璟的個人品德
王璟在上層士大夫群體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又能讓山野草莽中的農夫野老、販夫走卒眾口誇賞,不能是沒有原因的。王璟有八方面可貴之處。
忠心報國
熱愛祖國,忠心耿耿,時時處處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最高追求,視保衛國家利益為至高無上的神聖事業。幼時即秉持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願,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道德信條,為官兢兢業業,躬親政事,孜孜不倦。雖然仕途屢遇坎坷,多次受到打擊、委屈,仍舊無怨無尤,忠貞不二,不動搖、不投機、不發牢騷,這一點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關心群眾
熟讀四書五經的王璟深信《尚書》中的倡導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和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加之他自己出生於鄉村民間,和草民百姓有著天然的聯系,對於民間的疾苦甚為了解,所以入仕後以保國安民為宗旨,關心民瘼,關注民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盡可能多為老百姓辦實事。真正履行了封建時代標榜的「愛民如子」的「父母官」職責。所以,當他在任河南登村縣令離任時,百姓「候送於道者數里不絕」,這與後來民國初年臨沂縣長范築先離任時,民眾傾城相送,至有慟哭昏絕者。范公與百姓握手話別,竟至日落方得出城;再如共產黨的好書記焦裕祿,畢生獻給蘭考人民,去世時全縣人民無不痛哭失聲,數萬人附棺送葬的情景有些相似,可見人民心中自有一桿秤。自古以來,清官、循吏愛民、利民,做人民的好兒子的優良傳統是一以貫之的。
守正不阿
堅持原則,堅持正義,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歷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彰顯正人君子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這也正是魯迅先生所肯定的「為民請命」的「中國的脊樑」。大家知道,有明一代,閹官專權,禍國殃民,最後終於把威加蠻夷、撫有四海、國力強盛、民生富裕的大明帝國蠹食殆盡。使大明帝國大廈,轟然倒塌,釀成了一場中華民族的千古悲劇。事實證明:倒行逆施,蠹國害民的閹黨之流為害之烈當不可小覷。王璟生當大閹巨孽王振之後,魏忠賢之前的劉瑾時期,宦官跋扈,勢焰薰天。他們假借王命,橫行不法;他們任意圈地佔田,敲詐勒索,妄加稅賦,大肆逮捕,並武力鎮壓無力交納各種「雜派」的窮苦百姓,弄得百姓「冤號遍道路」。而朝內很多達官貴人,為了自身利益「靡然附之」,甚至賄賂獻媚,賣身投靠,爭相趨之。在這種情況下,王璟作為一個正直的官員,不諂不媚,不向權奸低頭。仗義執言,「抗疏切諫」,終於說服皇帝,罷除了閹黨把持的「皇莊」,使這一地區百姓「得免侵漁」。要知道,王璟當時行為是要冒生命危險的,沒有置自己身家性命於不顧的凜然之氣是斷乎做不出來的。王璟幾百年來,一直受到人民的愛敬,與他剛正不阿,不附焰趨勢,不怕犧牲,敢於保國護民的高尚風格是分不開的。
清正廉潔
王璟身居高居而清貧自守,自甘淡泊,不慕榮利。不恃勢妄為,不象某些小人,得志便猖狂,盛氣凌人,暴虐為樂,明代閹官肆惡,「大臣靡然附之」,而王璟「獨守故操」,不為所動。在受到排擠傾軋的日子裡能秉持節操,不為利誘,不為威折,高節可風。在群小用事,官場烏煙瘴氣的情況下,王璟清操獨持,不入濁流。終因得罪大閹劉瑾、谷大用一夥,而被「矯詔罷官」。這時候王璟不找門子、不託關系,無怨無悔,「唯閉門課子讀書」。直至劉瑾罪行敗露伏誅後方得起用。正德末年,宦官亂政,朝廷官員多結黨營私,賄絡公行。值此頹風漫延之際,王璟「門下不受私謁,澹然如布衣時,家無僮僕之奉,田園之適,唯讀書課子孫而已」,其高風亮節於此可見。王璟多年擔任負責鹽務、賑荒、田賦、理稅、科考,及考核官員政績的官職,按今天的話說都是很有油水的職務,但王璟從來兩袖清風,從不謀私營利,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更令人感動的是,在一九五二年王璟墓搬遷時,打開墓穴後,發現王璟夫婦墓中只有自用的二十八顆石印章和夫人劉氏隨身戴的兩個小耳墜、一對手鐲和一個銅質發罩,除此以外,竟然連一件貴重殉葬品也沒有,甚至連棺材也是平常木料,早已朽爛。一代高官如此清貧,令在場的人無不欷歔感嘆。
為政勤敏
王璟起家,不是靠舊社會所謂的走黃門(金錢賄賂)、紅門(女色、裙帶)、黑門(幫派、後台),不是靠投機鑽營,而是靠實力。所謂實力,一是實學,二是實干。實學,指靠勤學獲得的淵博學識,通過科學考試躋身高層。王璟自幼勤奮致學,關於王璟深夜苦讀、廁讀、映雪讀、炎夏讀,甚至鬼為舉燈、掌扇的傳說頗多,從中可以窺其力學情景之一斑。古時候沒有空調、電扇,條件比現在差得多。在那樣簡陋的情況下,一個鄉村農家孩子從考秀才、中舉人、登進士一路走來,經過無數次激烈的競爭,終於從千百萬人中脫穎而出,登上全國科舉的巔峰,沒有吃苦的精神,沒有學貫經史、筆下生花的學識學力功底是無法做到的。實干,就是從政後,為實現有志知識分子安邦定國的理想,而付出終生的努力和實踐。王璟青年入仕,一生擔任過各種地方官、朝廷官員。也經歷了仕途波折。但他勤政愛民,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政績卓著。工作中不計個人利害,唯以國家人民為念,施政大刀闊斧,「發奸擿伏,豐采炳著」。特別是他在防守邊疆,整頓鹽務中都表現了卓越的才幹,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吏部連年考核,名列前茅,連續升遷,有時一年升一級,上下左右人等都為之折服。這些都是王璟勤政敬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所取得的結果。王璟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的政績都是可圈可點的。從書齋中走出來的一介書生,在復雜的社會活動中鍛煉成為一個經邦濟世的傑出領導人,一個精通管理經濟、軍事、政務的全才、實幹家,這確是難得可貴的。
重視教育
教育是立國之本。王璟深知不學無以明理,不學無以興國。除督課子孫讀書外,任官一地,所到之處,必首重教育,大力興學,不遺餘力,培養造就人才不計其數。儒家傳統文化歷來以尊師重教,興學育人為己任,以崇義施仁,克盡忠孝,秉禮守信為宗旨。王璟就是這一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者、踐行者。對於家鄉臨沂、沂水、費縣學校的重修建造給予了大力支持,並親自為紀念沂州學府建成專門寫了一篇《沂州學記》,流傳至今。王璟在任左都御史時,由朝廷選為考試閱卷官,秉公衡文,為國家選拔了許多人才。王璟對教育的貢獻功不可沒。而他自己率先垂範,重視對子孫後代的教育,親自督課子孫讀書。在他的後代中,很多人考中進士、舉人、秀才,便是王璟重教育的有力證明。
經世致用
自古以來,有些知識分子自恃讀了一些書,往往大言不慚,誇誇其談,口若懸河,下筆千言,可是一接觸實際,則束手無策,百無一能,誤人誤國,前車可鑒。如魏晉崇尚清談,甚至有幾日夜不倦,結果引來了五胡亂華,國破家亡。宋代重文輕武,大講理學,結果積弱亡國,導致異族入主中原。近世如陳獨秀、王明、李漢俊等,形勢好時慷慨激昂,形勢不利時或妥協變節、或迷茫困惑,了無主張,幾陷革命於覆舟之災。五百年前的王璟卻能做到知行統一,以經邦濟世為務,研究現實,講究實際,注重實效,在實踐中鍛煉,可謂干一行學一行,干一行專一行。很快完成了從知到行,從書生到實幹家,從知識分子到實業家的角色轉換。因政績卓著而被多次提拔,被各界視為公認的能員、干員。從林俊寫的《送王中丞董理鹺政序》一文中可以看到,作為國家主要稅收來源的鹽稅,由於貪官污吏營私舞弊,損公肥私,使國庫嚴重虧空。國家財政部(戶部)官員無奈,只得奏請皇帝「選舉風力大臣董其事」。王璟膺此重任,結果不負朝廷期望,撥亂反正,很快就整頓好了公私鹽業市場,恢復了經濟秩序,增加了國庫收入,表現了他非凡的經濟手段。另外,王璟在山西守邊御敵時,屢次克敵制勝。體現了優秀的軍事才能。王璟在罷除皇莊的過程中,弭變亂於萌芽狀態,表現了很高的政治水平。王璟在江西浙東賑荒,措施得力,工作有條有理,表現了高超的領導藝術和才能。這些都不是一般空言虛浮的知識分子所能做到的。這些事實說明了王璟是一個有魄力、有才乾的腳踏實地的實幹家,是一個強干、務實、穩重的領導者。
寬宏大度
俗語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說明宰輔之才,必須有相才、相器、相量。大臣要有雍容大度,寵辱不驚,胸藏萬壑,海納百川,高深莫測,喜怒不形於色,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氣量、修養和素質。而明代這樣的相才並不多,有的心胸狹窄,有的承顏希色,有的模稜圓滑,有的優柔寡斷,還有的陽奉陰違,結黨營私,居心叵測,圖謀不軌。而王璟卻一直坦坦盪盪,正直無私,雷厲風行,任勞任怨,眾口皆碑。與皇上,與朝中大臣和各級下屬都能和諧、融洽相處,雖曾有閹黨營私而排擠他,但無人猜忌他。這種人格的形成是從小培養成的。如在學生時有個人謀刺他,他一直不聲張。三十年後,那人有難,王璟還給了他幫助,並教育他說:「當年害死我,今天誰救你?今後千萬勿害人。」 使那人慚服。另外,王璟在處理與內宮皇妃等人的關系時也十分謹慎得體,表現了堂堂君子之氣和大臣風度,使人無懈可擊,只能欽服而已。
正因為王璟有以上種種過人之處和高尚的道德風范,所以名節自重,芳名遠播,成為讓人欽敬、被人懷念的歷史人物,且歷經五百餘年仍留在人們的心中,應該說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的,有其存而不滅的道理的。也說明在王璟那裡,仍有適合今天的人學習、效法的東西。當然,王璟作為五百年前的一個封建官吏,不可避免地會有他的歷史和時代局限性,不能不切實際地溢美,或任意拔高。我們也不是無原則地吹捧古人,而是要實事求是地、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從中汲取值得借鑒的經驗教訓,以利於我們今天和今後社會文明的發展。我們要辯證地、歷史地去評價、看待歷史人物,也不必用今天的標准去苛求於古人。
7. 想知道: 臨沂市 廉政教育基地 在哪
11月16日上午,我市首家「臨沂市廉政教育基地」在河東區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揭牌。河東區新四軍軍部舊址是山東省軍區司令部舊址和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是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我市首個批准成立的「臨沂市廉政教育基地」,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將引導全市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不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為加快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8. 臨沂市中考道德與法治對高中錄取有什麼影響
1、這要根據各省的具體規定來論,有的省份並不重要;而有的省份,版會考對中考的成績有權很大的作用,會考考不好會影響中考的成績。比如在福建省,初二年下學期要會考生物和地理兩門學科,這兩門學科的成績計入中考的成績,這關繫到高中的錄取大事。
2、會考成績按等級計算:a(優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
3、中考成績評定: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生物、地理九科的等級+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總分。例如:9a+語數英總分420;8a1b+語數英總分430。
中考成績排名:先看各科等級,同等級再看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總分。例如:考9a+語數英4、總分420的考生的名次排在考8a1b+語數英總分430的考生的前面。高中錄取是按中考成績的名次進行錄取的。
5、會考不需要重考,總體來講要求是比中考簡單很多的。如果這都通過不了,基本也沒什麼希望去中考了。而且,制度也不允許。
9. 是不是大部分臨沂人都沒有道路道德遇到我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只能無語啊
這不是你的問題,鳴笛是提醒他,義務已經盡到,而不閃不避就是他的錯了,當然這種極品還是少數,朋友把心放寬些,沒必要跟這種人生氣,你要生氣了,他就高興了,沒有必要
10. 山東臨沂訂婚習俗
臨沂訂婚也叫傳啟。在當地特別是在農村人們認為定親就是訂婚,雖不同於像領取結婚證那種法律效率,但已是約定成俗的規矩。已經定親,意味著終身大事確定,在一個區域內的社會公認度很高,沒有特殊情況,任何一方都不得違約。否則,被公眾視為不道德,甚至遭到譴責。
因此,定親男女雙方都很慎重,形式比較隆重。舊時有的地方由男方選一黃道吉日,媒人出面給女方送一架「盒起」。「盒起」上放白鵝一隻,盒中放衣料、聘禮、點心等聘禮和男方庚帖(上寫男青年的生辰八字、年命屬相等)。女方回以自己的庚帖合「文房四寶」。
男女雙方交換庚貼,俗稱「換帖子」,換了帖子即表明已訂了婚,庚帖就是訂婚書。現在一般是選定吉日,在男方家或到飯店賓館舉行儀式。參加儀式的多是男女雙方的母親、大娘、嬸嬸、姑或姨、姐姐或妹妹,加上媒人,有的地方也有男女雙方父母同去。由媒人主持喝定親酒,通過這種形式雙方親人見面認識,未來的新娘有的在此機會給公公婆婆磕頭,第一次喊爸爸媽媽。
同時,藉此雙方互相贈送衣服或其他用品。男方向女方遞交彩禮錢,也叫聘禮。聘禮相當於定金,禮品(包括禮錢)多少,一方面根據家境的貧富來確定,另一方面看當時的潮流和時尚,不能不看家境,也不能不顧時尚。
舊時,在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傾向是,男方家庭越困難的、兄弟多的或男方長相等條件差的,女方要的聘禮就越多,因條件差,在婚姻上男方就更有求於女方,怕壞了這門親事,男方就不惜錢財,負債也得給。
另外,這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風俗,結婚時欠下的債,都是由父母償還,兄弟多的找了媳婦,女方自然就多要一點彩禮。反正不是我還,不要白不要。現在大部分是一孩化了,這個傾向就淡化了。
定親禮錢選擇吉利數字。隨著時代變化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年禮錢逐步增加。如:66元、666元、6666元表示六六大順;99元、999元、9999元表示久久長遠;101元、1001元、10001元表示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萬里挑一。禮錢一般是通過男女家庭雙方協商確定,數額不盡統一。有的數額非常少,只圖個吉利,上百元、幾百元即可,還有的不收禮錢。
定親之後,男方在春節和中秋節等重要節日都要到女方家送節禮。同時,按照季節,男方需給女方購買一點換季衣服或給錢自己購買。女方也到男家走動,並為操持一些家務。
(10)道德臨沂擴展閱讀:
臨沂婚嫁習俗
中國自古以來形成了以六禮(納來、問名、納孝、納征、請期、迎親)為重要環節的婚姻禮儀。 臨沂受這些傳統習俗的影響,同時深受齊文化、魯文化的影響,特別受孔孟思想影響比較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姻禮儀。境內婚嫁之俗,各縣區差異不大。一般由提親、合年命、相親、定實角、送日子、援飯(填箱)、下催狀、婚禮、上喜墳、回門等十幾個重要環節組成。履行了這些程序,就標志著一個新的家庭從此獨立生活。
一、提親
也叫「說媒」。男女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作為婚姻的牽線人媒人就出面提親。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媒人主動到男方或女方家提親;另一種是男方或女方家拜託媒人提親。提親只是簡要向男女雙方介紹其家庭、長相、身體等方面的情況,使彼此有大概了解,雙方有意就繼續,無意就此止步。
舊時男婚女嫁承襲「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傳統習慣,媒人出面,父母拍板,包辦婚姻,許多都是等過了門、入了洞房才見面認識。新中國成立以後,這種傳統習慣逐步打破,實現了婚姻自由,自由戀愛已成為主流。
舊時提親一般講究門當戶對,男女匹配,當地有「好對好,賴對賴,彎刀對著瓢切菜」的說法。媒人提親一般先到一方提出建議,介紹另一方的大體情況,如果得到認可,再到另一方徵求意見。先到哪一方去,在農村形成了一個約定成俗的規則,誰家綜合條件好一點,媒人就先到誰家去,好的一方答應了,預示著差的一方就問題不大了。
在城市,大都靠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出面提親,或通過婚姻介紹所和網上報刊徵婚等新的方式提親。媒人不僅在提親環節牽了線,而且在整個婚姻的其他環節也操辦一些事情,有的甚至結婚後,夫妻雙方發生了一些矛盾,還去找媒人做調處工作。
提親除婚姻介紹所和網上報刊徵婚交一定費用外,廣大農村提親的媒人都不收費,有些地方給媒人贈送一些食品、豬肉等禮品,以示感謝。媒人提親之後,如果雙方都表示不反對,或是商量一下再說,這樁婚事就算有了開頭。
之後,有一段時間,雙方互相「打聽」、「察聽」,實際是暗訪。一般是由男女雙方通過親朋好友或自己信賴的人,通過多種方式從不同側面了解對方情況,有的甚至父母親自出馬「察聽」。
互相查聽內容,男方一般要了解女方:是不是一個賢惠的老實的、會過日子的姑娘,長相怎麼樣,身體有沒有殘疾,是否識字,家庭名望怎麼樣,還要了解一下這樁婚姻聘禮的打算等等。
女方一般要了解男方:男孩是不是本分,脾氣怎麼樣,有沒有不良嗜好,有沒有能力掙飯吃,家庭經濟狀況怎麼樣,到男方家後能不能過上好日子,男孩大體身高,是否強壯,有沒有特殊疾病,兄弟幾個,有沒有沒出嫁的小姑子等等。
在過去,信息不發達,男女雙方接觸少的封閉年代,這種察聽是必要的,起到了了解情況的作用。採用這種方式察聽,現已不復存在了,通訊手段現代化,提親後,男女雙方打電話發信息互相溝通,而且經常你來我往,直接見面,在較長戀愛過程中加深了解,增進了感情,達到知根知底,才走入婚姻的殿堂。
二、合年命
所謂「合年命」,就是請人查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按十二屬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是否相合,若不犯禁忌,才考慮確定婚事。這個環節境內有些地方在說媒時順便進行了。
但是大多數地方都是提親後進行的。媒人牽線後,男女雙方認為可以結親,就要請人「測八字」、「合年命」。目前,城市許多,在提親後只是核實生日,以求得年齡相近,不再「測八字」、「合年命」。
而在農村大部分地方還是十分重視這個環節。合年命,主要看屬相是否相剋。如果相剋,即為年命不合,不能成婚,俗稱「使不著」。如不相剋,俗稱「使著了」,則可議親。屬相有「雞犬淚交流,白馬怕青牛,蛇見猛虎如刀斬,山豬自古畏猿猴,兩龍不能躺在一個床上」等禁忌說。這種信天命做法坑害了許多男女青年,使好端端的一樁婚事往往因年命不合而告吹。
合年命一般由媒人將男女雙方生辰、八字轉遞給對方,有的由男女一方請陰陽先生測算,有的雙方各自請陰陽先生測算,測算結果也通過媒人互相告知。陰陽先生測算生辰、八字收取一定的費用或禮品。
這種延續了千年的舊習俗,無疑是封建迷信的東西,是需要禁止的。但是目前在有些地方不可能短時間內禁止住,應當大力宣傳唯物論,宣傳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積極引導群眾自覺破徐迷信,崇尚科學,走出天命論的誤區。
三、相親
也就是見面。合年命之後如果男女「使得著」,雙方沒有異議,就確定相親。舊時,相親由媒人帶女方讓男方父母(或姑嫂)相看;帶男方讓女方父母(或哥嫂)相看;男女當事人不相互見面。待男女雙方父母互相看了之後再約定男女見面。
解放以來,相親則有媒人約定男女雙方父母或姑嫂,由媒人帶領一起見面。六七十年代相親見面,農村大部分選取在集市上,找一個合適的地方,讓男女雙方見見面說說話。這樣的見面只可以看看對方長相如何,說話是否口吃,走路是否方便,還可以從衣著上看到對方的家境如何等等。
這些年,一般選取在男女雙方的親戚、朋友家中,相親過程和時間很短,只是由媒人簡單介紹雙方情況,介紹在場人的身份,雙方互相問候,說一些家長理短的話。有些地方相親時,則採取雙方父母或姑嫂和媒人在一起,相親的男女單獨在一起,見面說話。相親時,男女雙方不好當面表態,之後再由媒人傳遞信息。
四、定實角
也叫「小定」,或稱傳小啟。相親之後,男女雙方覺得印象不錯、合得來,男方請媒人或派其他人給女方送去一點衣服和其它禮物,表示婚事初步定下來了。定實角沒有什麼儀式,男女雙方均不設宴,也不請客,如果碰巧在吃飯時候,家常便飯即可,女方也不回贈禮品。有些地方男女雙方及其家長在一起吃飯,男方的家長藉此給女方少量衣服或錢,有定親之意,但不是正式儀式,只是表明婚事大致可成了。
五、定親
也叫傳啟。在當地特別是在農村人們認為定親就是訂婚,雖不同於像領取結婚證那種法律效率,但已是約定成俗的規矩。已經定親,意味著終身大事確定,在一個區域內的社會公認度很高,沒有特殊情況,任何一方都不得違約。否則,被公眾視為不道德,甚至遭到譴責。因此,定親男女雙方都很慎重,形式比較隆重。舊時有的地方由男方選一黃道吉日,媒人出面給女方送一架「盒起」。「盒起」上放白鵝一隻,盒中放衣料、聘禮、點心等聘禮和男方庚帖(上寫男青年的生辰八字、年命屬相等)。女方回以自己的庚帖合「文房四寶」。男女雙方交換庚貼,俗稱「換帖子」,換了帖子即表明已訂了婚,庚帖就是訂婚書。現在一般是選定吉日,在男方家或到飯店賓館舉行儀式。參加儀式的多是男女雙方的母親、大娘、嬸嬸、姑或姨、姐姐或妹妹,加上媒人,有的地方也有男女雙方父母同去。由媒人主持喝定親酒,通過這種形式雙方親人見面認識,未來的新娘有的在此機會給公公婆婆磕頭,第一次喊爸爸媽媽。
同時,藉此雙方互相贈送衣服或其他用品。男方向女方遞交彩禮錢,也叫聘禮。聘禮相當於定金,禮品(包括禮錢)多少,一方面根據家境的貧富來確定,另一方面看當時的潮流和時尚,不能不看家境,也不能不顧時尚。舊時,在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傾向是,男方家庭越困難的、兄弟多的或男方長相等條件差的,女方要的聘禮就越多,因條件差,在婚姻上男方就更有求於女方,怕壞了這門親事,男方就不惜錢財,負債也得給。
另外,這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風俗,結婚時欠下的債,都是由父母償還,兄弟多的找了媳婦,女方自然就多要一點彩禮。反正不是我還,不要白不要。現在大部分是一孩化了,這個傾向就淡化了。
定親禮錢選擇吉利數字。隨著時代變化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年禮錢逐步增加。如:66元、666元、6666元表示六六大順;99元、999元、9999元表示久久長遠;101元、1001元、10001元表示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萬里挑一。禮錢一般是通過男女家庭雙方協商確定,數額不盡統一。有的數額非常少,只圖個吉利,上百元、幾百元即可,還有的不收禮錢。
定親之後,男方在春節和中秋節等重要節日都要到女方家送節禮。同時,按照季節,男方需給女方購買一點換季衣服或給錢自己購買。女方也到男家走動,並為操持一些家務。
六、送日子
在當地所謂確定結婚的日子。實際上是男女雙方家庭的自我約定,沒履行法定程序,不具備法律效力。因此定親之後還要辦理結婚證, 前些年是村上開具介紹信,到鄉鎮上辦理,這些年,則需要到縣民政局領取。送日子之前,先需要查日子,一般由男方家庭操辦,二知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確定結婚的具體日期,連同注意事項寫在一張紅紙上。這之後,男方到女方家送日子。
送日子主要是辦兩件事,一年是送柬帖。柬帖內容包括結婚日期、發嫁的具體時辰、上下轎或上下車頭朝哪個方向、迎送親隊伍中的男女屬相、大小客人數、新娘盤頭和坐帳時面朝的方向等等,都一一交待清楚。
另一件是送禮,一般六色禮,即雞兩只、魚兩條、肉一刀(多是豬的後腿,當地叫豬後座,重十至十五斤),用紅線捆紮粉條若干,布料兩塊,點心若干,由媒人送到女家,稱作送日子或叫「下日子」。也有的送六色、八色、十色禮的。但不論幾色禮,一般必須有肉、雞、魚、點心,粉條等,因為肉食取葷(婚)之意。雞是吉利。魚是帶眼的,有年年有餘之意。粉條有拉長不斷之意。點心有婚姻甜美之意。粉皮有圓滿之意。一般男方家送來的禮,女方除了肉不能回贈之外,其他的禮都要各退回一半給男方家,表示喜事要分半。肉不能回贈,是因為「肉」即是「葷」,通「婚」,「退葷」有退婚之嫌。
七、邀客
男方叫援飯,女方叫填箱。在當地,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把要客當成大事去操辦。男女定下結婚日期後便通知親朋好友,一般在婚前的半個月左右,男女雙方家庭分別選擇吉日,各自請客,農村叫要客。參加的有雙方的親戚朋友及本家族的人,圖個喜氣和執鬧,有的還帶著小孩參加。
一般設幾桌十幾桌,多則幾十桌甚至上百桌。農村多數在家中設宴,城市均在賓館。舊時到男方援飯時,重要客人攜帶豬肉、白磷魚、饅頭、粉條之類的禮品,一般客人大都帶饅頭和粉條或粉皮。為什麼當地有帶饅頭的風俗,這是由物質條件決定的。
現在大部分不再帶這類禮品,只帶禮錢,農村一般100元左右,城市一般200元左右,以示祝賀和幫忙。客人酒足飯飽之後,男女雙方家庭分別送給每位客人一個紅包,包里裝有煙、糖塊、餅乾和花生等,以示回贈和敬謝之意。
八、下催妝
結婚前一日,男方派人給女方送去紅棉襖、紅棉褲、「蒙頭紅子」等嫁衣,以示喜期一到,催請發嫁。順便換回女方寫有送嫁人數、所有填物、忌諱等內容的「婚單子」。 女方還要給男方贈送帽子、腰帶和鞋。同時,進一步商量第二天發嫁時注意的事項,以防遺漏。
這一天,男方布置新房,掛彩子,貼喜聯,請廚師准備喜宴。女方給將出嫁的女兒「開臉」,用線絞凈臉上的汗毛,修齊鬢角。夜裡收拾嫁妝,將衣服、團圓餅、壓床鞋、壓櫃錢、寬心面等物品放入傢具之中,此舉謂之「裝櫃」。
現今,在農村仍有下催妝這一程序,但有些內容已經沒有了。如「開臉」就不是在這一天,而是由早晨發嫁盤頭時一並進行。城市人結婚,一般沒有下催妝這一程序,只是發嫁的頭一晚上,互相通一下氣,商量協調第二天結婚的具體事宜。
九、發嫁
發嫁前新娘和家人照相,除全家合影外,分別和家人照相,示意留下做姑娘時與家人的最後一照。
發嫁時間,都是早上。在農村都是送日子時,男方找人確定好的。在城市則根據女方與男方家的距離確定,一般選在7到9點之間。
在農村有的地方新娘上轎前,倒穿著父親的鞋,上車後再換成自己的鞋,寓意閨女出嫁時不帶走娘家的土。有的地方新娘坐在椅子上,由人抬到轎或車的跟前,腳不能沾地,在當地發嫁時,新娘一般都穿紅鞋,但有些地方則穿綠鞋,回門時穿紅鞋,這里有俗語「綠鞋去紅鞋來,娘家門上出秀才。」
有的地方新娘上車後,家人把事先准備好的一盆清水潑在地上,意思是「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期盼女兒在婆家安安穩穩過日子。
發嫁也叫送嫁,都配有送客。送客有大客、小客和伴娘組成。男大客是由新娘的大舅、大爺、叔叔,現在還有請村幹部擔當的,女大客由新娘的大娘、嬸子擔當;男女大客在挑選上有講究,屬相不能與新娘相剋,並且要夫妻兒女雙全的。小客都是新娘的同輩或者下輩人,伴娘一般是新娘的姐妹或好友。
十、婚禮
舊時,富裕人家的婚禮儀式比較繁瑣,場面搞得比較大,一般百姓比較簡單。電視劇《沂蒙》中,李繼成和心甜的婚禮就是當地平民百姓婚禮儀式的一個縮影。他們的婚禮就是在自家的院內舉行的。由村上的司儀主持,先拜天地,再拜高堂,最後夫妻對拜。
之後由司儀向新娘介紹家裡的親戚朋友,接著新郎新娘入洞房,這個習俗解放初期一直沿用著。之後,特別是文革期間,在農村許多地方,不再舉行拜天地等婚禮儀式。
在機關工作的,多由本單位的領導和同志們參加,在會議室舉行簡單的婚禮,以茶話會的形式,吃喜糖、抽喜煙、喝喜酒,以對新郎新娘表示祝賀。現在的婚禮習俗,在城市越來越多的融入西方的風俗,如贈送結婚的戒指,新娘身穿白色婚紗、新郎著西服,舉行集體婚禮,舉辦婚禮舞會,進行旅行結婚等等,使婚俗越來越適應現代生活的要求,呈現出更加自由活潑,更有個性特點,更具浪漫迷人的風采。
迎接了送嫁隊伍之後,緊跟著是舉行婚禮儀式。農村都是在新郎家的院子里舉行。城裡有的在新郎家的樓門口,有的在賓館,很多都是請婚慶公司安排操辦的全程服務。
婚禮儀式完畢後,新娘新郎入洞房。過去一般都是由新郎用紅綢帶將新娘牽引進洞房。現在則更多的是,由新郎將新娘抱著或背著進洞房,也有的新郎新娘牽手走進洞房。
入洞房後,當地,有一個很重要的風俗叫「摸栗子棗」。新郎家裡事前將許多栗子、花生、棗放在新人的被褥下,有的還用線縫到被褥的角上。
新郎新娘入洞房的同時,新郎家的新郎同輩或小輩童男童女們一起湧入洞房,待新娘在床上坐定後,這些童男童女們一哄而起,在新人的床上搶摸「栗子棗」,熱熱鬧鬧一大陣。然後新郎新娘要喝交心酒、吃寬心面和紅雞蛋,吃雞蛋時,上頭人還要問「生不生?」新郎和新娘都要回「生!」寓意是來年生子。舊時,新娘還要「坐床」或「坐帳」,三天內不能出洞房,後來坐帳一天,意為熬性(磨磨性子)。
現在,無論農村和城市新娘都不再「坐帳」。新婚之夜,洞房晝夜燃紅燭,謂之「長明(命)燈」,不論男女老幼都可入洞房看望新娘,要煙要糖,並用各種方式與新郎新娘逗樂取笑,有的鬧到深夜,俗稱「鬧洞房」或「鬧新房」。
十一、上喜墳
婚後的第二日或第三日,新郎新娘要上墳祭祖,俗稱「上喜墳」。上喜墳一般由父母或新郎的兄弟們陪同,祭祖的范圍是新郎的本家族、外祖父母家,有的還要去父親的外祖父母家。上喜墳一般要帶菜餚、黃紙,到「墳地」擺貢品、燒黃紙、祭祖先,同時給每座墳墓上壓一塊紅紙,這標志著有了新的香火、香火不斷。
十二、回門
有的地方叫對樂,也有的叫短趟子。這種習俗在農村仍比較盛行。回門,是新娘婚後的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地方安排在婚後第二天,有的第三天、還有的是第六天。回娘家,不能由新郎家裡人去送,要由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去接。
在娘家,有的地方當天去當天回,不能過夜,有的地方則第二天或者小住幾日。返回婆家時也是由娘家人去送,不能由新郎家裡人去接。回門結束,標志著婚嫁禮儀始到結束。
在當地,婚嫁過程中還形成了一些以歌唱愛情、慶賀婚姻、祝願美滿的歌曲或敘事詩,供婚禮時歌唱。歌詞純朴、通俗、典雅、趣味,增強了喜慶的氣氛,傳遞著美好的祝福,也播撒著溫馨的勸導。郯城的《喜歌》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它源遠流長,來於民眾,又服務於民眾,有著較深的文化積淀。這些《喜歌》雖然現在已不再在婚禮中流行,但作為婚禮中的民俗文化遺產仍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