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樹立法制觀念尊重法律權威論文

樹立法制觀念尊重法律權威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4-07 10:21:18

Ⅰ 圍繞樹立法治觀念,尊重法律權威,敬畏生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方面討論,寫出自身體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內家庭出身、容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也都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2)公民的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對違法行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決不允許任何違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人不得強迫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懲罰
適用: 1、任何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2、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3、任何人違法犯罪,都應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公民沒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權。

Ⅱ 談論法律權威的論文

依法治理是黨委、政府和行政執法部門管理國家事務的基本形式,它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和行政執法機關在行使國家管理職能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執法必公。但是,當前依法治理工作面臨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以權代法,以權壓法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仍然較為嚴重。本文以為,要突破當前依法治理工作面臨的困境,必須在維護法律權威上下功夫。
(一)樹立法律至上的法治觀念
依法治理,法律處在具決定意義的中心地位。要促進全社會形成法律至上的法治觀念,就必須對影響法治觀念形成的相關因素進行積極的改造和重塑。其一,是培養人們的守法意識。日本法學家川島武宜認為,守法精神的形成關鍵在人要有守法的願望和動機,而這種願望和動機又緣於人們對法的信仰,他說,「說這種動機基礎是人格因素的一個部分,絕不等於說他是天生就有的。它不過是通過灌輸(社會學家所謂的社會化)被固定在個性之中的東西,因此,它如果沒有灌輸這種社會性的相互作用過程便得不到產生,而且這種灌輸如果沒有社會的人們期待和要求,這種動機基礎的價值觀也不可能得到實現。它如果在社會中得不到某種程度的普及,近代法就不能在現實中形成社會秩序並維持社會秩序」。[1]柏拉圖在這個問題上也有相同的見解,他說:「以法治國,就是要求包括統治者在內的所有人都絕對地服從法律權威」。他認為以法治國不僅要有法可依,而且更要做到人人自覺守法。可見,普遍的守法觀念不僅是實現法治的前提條件,也是實現依法治理的起碼要求。其二,正確的法律教育至關重要。知法是守法的前提,守法精神是通過教育和灌輸形成的。但僅有法律的普及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關鍵要通過正確的法律教育樹立起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這種守法的精神才能真正確立。因為,權利意識與法治觀念的形成是密切聯系的,權利是法的內核,沒有對權利的要求,就產生不了對法的需求和渴望。權利意識的增強可以導致法治觀念的生長,反之,法治觀念的增長,也必將推動人們權利意識的擴張。因此,普法工作的關鍵不能囿於讓人們知法,更重要地是在於培養人們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並用這種觀念規范和制約各級黨委政府的行政執法行為,促其依法辦事。唯有如此,普法工作對培養法律至上的精神才是有效的。否則,再大的普法投入也將徒勞。在我國,為了讓人們知法懂法,先後進行了一五、二五、三五普法工作,目前的四五普法又已啟動,但為什麼經過了這么多年的普法後,違法行政的現象仍然那麼普遍呢?原因就在於此。推進依法治理工作,並非對現有法律的簡單宣傳,而應是對人們守法精神和法治文化的一種塑造過程。換言之,就是要致力於人們守法觀念的形成和對法律的信仰,這也是普法的應有之義。其三,要嚴格依法辦事。法律要真正深入人心,最關鍵的問題是要使法律成為人們的期待。這就必須使法律真正成為規范人們權利義務的有力工具。即當人們的權利受到損害時,法律能夠及時進行補救。因為這種補救功能的實現,必須以嚴格依法辦事、公正執法為前提。公民對法律的信賴一方面決定於法律本身是否能夠反映和實現公民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又決定於國家、政府執行和遵守法律的情況。只有國家和政府對法律本身的尊重、服從與遵守,才能導致公民對法律的信仰,否則將會摧毀公民對法律的信念,甚至走向反面。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守法程度直接關系法律至上觀念的成敗。因為完全缺乏對法律的經驗,人們尚可以相信法律的價值及其作用,保留對法律的企盼;若是一種惡劣的『政府都不守法』的法律經驗,將會從根本上摧毀關於法律的信念,使人們喪失對法律的信心。法律不能維護人們的合法權利,那麼,人們對法律的信念和期待就會消失。因此,要培養法律至上的觀念,最關鍵是黨委政府和行政執法部門要嚴格依法辦事。伯爾曼指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試想,在一個法律只是要求人們盡義務,卻沒有對人們的權利予以有力維護的社會里,人們又怎能形成對法律的信賴呢?川島武宜認為,「法秩序沒有主體者積極自覺的遵守法、維護法的話,法秩序是得不到維持的。如果沒有守法精神,而僅靠權力,是不能得以維持的。」只有法律在社會中得到普遍的遵崇,守法意識才會根深蒂固。這種守法意識不僅是針對民眾的,更是針對作為執法主體的廣大行政執法部門,尤其是領導者。只有這樣,法律至上的法治觀念才會形成,並反過來促進依法治理工作向深入發展。
(二)對法律運作質量進行有效監督
在我國,根據我國的政治制度,目前已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監督機制。從國家監督機關來看,有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檢察機關的監督、審判機關的監督;從社會監督來看,有中國共產黨的監督,有政協、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的監督,有人民群眾的監督,有法律職業的監督和新聞輿論的監督,監督體系不可謂不完善。但由於這種監督機制可操作性較差,其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僅以國家權力機關人大的監督為例,其監督方式主要有: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並作出相應的決議;審查「一府兩院」依法呈送的規范性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並作出相應決議;質詢;組織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受理申訴、控告和檢舉,並進行處理;開展執法檢查;視察;督促辦理人民代表和委員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審議撤銷職務案;專題監督等。這些監督方式由於監督內容大多集中在重大的原則性問題上,對涉及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監督往往難以顧及,且缺乏相關的具可操作性的監督方式和監督內容,以至在許多時候這種監督已流於形式。而恰恰是這種被忽視的權利構成了民眾「法治信心」的基石。對民眾權利的忽視,無疑對守法精神的形成將是至命的。由此可見,完善我國的法律運作監督機制,不僅僅是維護法律權威的一個重要體現,更是推進依法治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從形式上說,我國的法律監督體系是比較完善的。問題出在監督難以落到實處,即監督乏力上。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走監督功能法制化的道路。即對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人民群眾、新聞輿論等監督主體實施監督的范圍、監督的方式、監督的內容、監督的職責義務等方面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使之具體化、制度化,以增強監督實施的可操作性,使這些監督職能從抽象的一般性規定中走出來,變成實實在在的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同時,應成立法律運作監督受理的專門機關。當前,我國已制定了很多的法律法規,但在行政執法上有法不依的現象卻很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許多法律法規並沒有具體的部門去組織實施,沒有法律運作狀況的相應監督部門,使現實生活中出現了許多「閑置的法律」現象。一些權威人士指出,我國在快速推進立法的背後卻存在著對法律不重視、執法不力的隱患。據有關部門調查,我國有法不依的現象相當普遍,許多地方得到認真執行的法律只佔一小部分,法律無人執行或執法難的問題突出,目前有近三成到四成的案件執行不下去。人們對法律熟視無睹。事實證明,法律監督主體的多元化並不等於監督機制的完善,關鍵在於對這些監督提出的問題是否有一個受理查辦的專門機關。我國法律監督機制的問題正是出在對社會各界發現、提出問題的查辦落實難以到位上。因為,這種傳統的監督方式並不是把暴露出來的問題交給另一個獨立於問題之外的第三個部門去查處,而是監督部門提出問題後,又把問題的查糾責任交給出問題的相關職能部門,這樣就往往造成相關職能部門為了維護部門利益和聲譽,對查擺出來的問題避重就輕,甚至人為阻撓,以至暴露出來的問題久拖不決或不了了之。如此反復,監督主體不僅喪失了監督的興趣,就連被監督機關對這樣的監督也很不以為然了,因為這樣的監督並沒有因為法律的規制而給他們帶來任何壓力。其結果,損害的是公眾對法律秩序的信心。這就是當前相當一部分公民不願意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而採取群體上訪、群體鬧事、堵塞交通、沖擊黨政首腦機關的深層原因。要改變這種直接危害社會政治穩定的被動局面,就必須解決當前一些地方有法不依、一些領域無人執法的問題。在強化原有的法律監督渠道的同時,國家應通過法律監督受理的專門機關,專門負責對所有法律運作情況進行監督,建立對行政執法部門執法違法從受理到查處全程查辦的工作機制,以徹底解決當前出現的「閑置的法律」現象,使法律真正發揮其規范社會的作用。此外,還應建立一套快捷靈敏的違法糾錯機制。依法治理的主體是國家行政執法機關。依法治理能否有效推行關鍵在行政執法機關。換言之,當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執法不公、不依法辦事的就是某些國家行政執法機關,推進依法治理的最大障礙和阻力就是來自於某些國家行政執法機關。因此,要改變當前依法治理工作的被動局面,還必須從治理國家行政執法機關入手,建立起責、權、利明晰的快捷靈敏的違法糾錯機制。對國家行政執法機關執法枉法、不依法辦事、違法決策造成的一切社會後果,要通過法律機制予以及時查糾。把執法主體違法行為的查處納入法律范疇,以國家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確,而不僅僅是以當前的行政處罰或黨內處分的形式來解決黨委政府部門及其公職人員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的違法問題。對因政府行政決策失誤、執法犯法造成群眾利益受損的,應通過立法予以追償,由獨立於行政執法機關之外的法律監督機關負責查辦,並將這種追償責任落實到行政執法機關的相應責任人身上,對相關責任人進行相應處罰,以警示一切違法行為,樹立群眾對法律的信心。如此,才能形成社會公眾對法律權威的普遍遵崇,使守法的意識深入人心。目前,由於沒有相應的法律作保障,對黨委政府決策失誤和行政執法違法或偏差造成的群眾權利損害往往得不到追償,不僅損害了黨委政府的形象,也極大挫傷了群眾對法律的信賴,還可能導致黨委政府和行政執法部門對權力的濫用。如當前一些地方政府越俎代庖,對本屬企業的行為卻以政府的名義搞硬性的「拉郎配」,給群眾造成損失後卻百般推卸責任,在群眾中造成了極壞影響。近年來不斷發生的假種子案、強行規定農民種植煙草案等就是典型的例子。但由於目前尚沒有關於政府行政行為失誤和執法違法造成損害賠償方面的立法,更沒有相應的執法監督機關,因此造成損害的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受到責罰的微乎其微。違法和失誤既然不承擔相應責任,執法犯法、隨意決策甚至胡作非為就可能大行其道,如此反復,人們心中的法治信念便盪然無存了。因此,沒有對違法責任的追究,要推進依法治理工作、促進依法治國的實現,是不可想像的。

Ⅲ 聯系實際,談談大學生應該如何增強法制觀念,維護法律的權威

1、分析和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強化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心理的教育。現階段的大學生思想並未成熟,對一些事情往往會做出偏激的舉動,例如馬加爵事件,實質上,馬加爵犯罪是他受到周圍環境的歧視和不公平對待的結果。而他自己又不會調整心態去適應並正確面對現實、難以排解痛苦,終於有一天在一點小事的刺激下積郁爆發、心理崩潰並鋌而走險、報復殺人,鑄下彌天大罪。如果馬加爵的老師和同學對他給予更多的關愛,如果那些同學不去傷害他的尊嚴,如果馬加爵的法律意識在強烈一些,那麼馬加爵事件就可能會避免。處於像他這樣境況和地位的人很多,採取像他這樣極端手段的人卻極少,無疑是他個人的性格、品質和心理缺陷起了重要作用。
2、 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拓展法制第二課堂活動。如果只依靠課堂教育來大幅度的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不夠的。畢竟,《法律基礎》課只有有限的十幾堂課,因此,要拓展第二課堂活動。例如,聽專家講座進行普法教育;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制演講、辯論賽、討論會、專題論壇、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活動,以及旁聽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審,使學生能在自主參與、身臨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啟迪;多組織學生參加與法律有關的活動,讓大學生從實際中獲得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而且實際生活中獲得的法律知識比從課堂中學到的產生的效果會更好。此外,還可以廣泛關注「今日說法」之類的法制節目,閱讀參考法律書籍。這些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加強道德教育,是道德與法律意識共同進步。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追求目標,增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通過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Ⅳ 大學生如何增強法制觀念,維系法律權威的論文

近些年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屢有發生。並明顯地呈上升趨勢。在這種形勢下,高等院校必須將培養大學生法制觀念列為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形成大學生較完備的法制觀念。為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做努力:
一、提高認識,系統規劃,全面實施
具備良好的法制觀念是現代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法制意識的強弱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並不是生來俱有的,需要社會組織有意識地加以培養。由於一個國家法律體系所構成的內容繁多,並總是處於補充、完善之中,因此,學習和掌握法律就成了公民的長期義務,甚至是終身義務。高等學校是國家人才培養的最高學府,她的畢業生理應具備高於一般公民的法律素質。從目前情況看,一些高等院校在校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大多隻局限於教學計劃中的法律課設置,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只表現在在校期間的一段時間,學習法律的方式也多是理解和背誦法律條文。掌握的程度僅僅表現在期末的考卷上。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重視不夠,只將學生法律學習作為一兩門課來對待,而沒有將其作為一種個人素質的培養。而這種素質恰恰又是法制社會最為需要的。國家法律體系的內容很多,大學生在校的時間只有四、五年,要使大學生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全面、系統地掌握法律知識,就需要學校有一個系統的規劃,明確提出總的培養目標,即學生畢業時對國家法律體系的掌握程度。並依據這個目標確定要達到此目標至少要進行的工作,繼而將這些工作按學年或學期分成若干個階段,以及每一階段的具體要求,使其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從一般到深入,最終形成較高的法律素養。
二、加大法律課力度,強化案例教學
從目前一般高校法律課開課情況看,大多不到100學時,與繁多法律律內容相比,顯然偏少。在這么少的時間里講授法律,一般情況下只能介紹一些常識性的東西,無法進一步深入,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因此,加大高校法律課的力度,恐怕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運行,要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高素質的人才,高等學校根據這一客觀要求,有必要重新審核教學計劃,增加法律課的時數,並將其分布在四到五年內,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同時,對現行的法律課教材也有必要重新進行編排,使其與課程體系的內容相應,並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反饋信息不斷完善,在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上突出高等教育的色彩。從法律課的特點看,它是共同性很強的一門課,不論是文科學校,還是理科學校,對法律課的要求應該是一致的。一個大學生,不論其學習何種專業,都有一個法律素質的培養問題。有這個共同性,若干所學校可以共同商討法律課的改革問題,制訂出共同的教學計劃,編寫共同的教材,提出共同要求,甚至可以像大學生計算機過級那樣對待高等學校的法律課教學。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學,如果沒有了公民的法律實踐,法律學習對絕大多數人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大學生法律素質不應僅表現在能背多少條法規,而應該表現在實際生活中能運用法律武器解決法律糾紛。從這一要求出發,高等院校的法律課應更多地接觸實際。從現有的條件看,高等院校法律課接觸實際的可行方法就是強化案例教學,即在講解法律條文時,盡可能多地結合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使法律知識由抽象到具體,這樣不僅可以增強法律課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大學生實踐意識,使其不僅從案例中懂得了學法的重要意義,而且更容易掌握法律知識。一些大學生往往只注重大學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自身法律素質的培養。然而,在法治社會中,公民的活動毫無例外地要受到各種法律的約束,只要你處在現實社會中,你的行為每天都要面對法律,受到具體的法律條款的衡量,這是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逾越的「路卡」。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我們所處的社會將日益復雜化,公民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矛盾,在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選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所帶來的結果將是各自不同的,這些結果有些會是合法的,有些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結果自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假若我們的大學生僅僅在課堂上熟知了法律條文,而缺乏在社會實踐中依法辦事的能力,就免不了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觸犯法律。強化案例教學,使在校生間接地接觸了實際,有助於較高的法制意識和法律素養的培養。
三、法制觀念指導高校的各項工作
任何觀念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圍,法制觀念也不例外。高校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她的各項工作理應順應法制社會的要求,從表面上看,高校內部管理的大部分內容在現行法律中難以找到對應的條款。但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學校內部的各項規章制度在自身范圍內也具有法律特徵。這種特徵主要表現為各項工作都應在一定的制度規范之下,將管理由靠人的管理變為制度管理,具有統一性和強制性,以防止人為隨意現象的發生。這樣學校的整體工作才能有秩序、有條理。處於制度范圍的人員,能夠從各項規章制度中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若不按制度辦事將會受到哪些處罰。一所學校,其教職員工和學生總有幾千號人,這些人每天都要進行各種各樣的事務,從學生入學、上課,課外活動,到教師的授課及其他活動,如果沒有一整體統一、規范的制度,後果可想而知。現代社會,其成員共同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每個人均有自己的需要,這些需要有很多是要妨礙他人的,如果每個人都是自行其事,按自己的標准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那麼這個社會將無法維持。為了群體的共同利益,人類很早就開始確立共同遵守的規則。這些規則演變到今天,對國家而言是法律,對小的群體而言便是規章制度。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講,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也就是小范圍的法律,只是強製程度和處罰方式不同而已。大學生在校期間養成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懂得在人群中生活就需要遵從群體規則,走向社會以後自然也就本能地去注意按法律的要求決定自己的行為。學校要做到每項工作都有制度可循,並且一經制定即嚴格執行。不能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誤印象,即制度有時是可以變通的,以致對法律也採取同樣的態度。高等學校應該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學生從入校起,就能時時感到規章制度的約束力和依據規章制度辦事的氣氛,並在這種氣氛中建立現代公民的法律意識,在大學生綜合素質中形成較好的法律素質。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
進行法制教育,應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將法律知識融會貫通。如開展法律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模擬法庭、有獎答卷活動,形成較濃厚的法制教育氣氛,使學生有更多接觸法律知識的機會,促進法制觀念的形成。
總之,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高等院校做很多具體工作,這些工作雖然繁雜、長久,但社會意義是十分巨大的。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也是高等院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Ⅳ 大學生如何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維護法律的權威

不要搞的太虛。
就從身邊的小事開始。拿起法律的武器來對抗不法的行為。

Ⅵ 大一思修談談如何尊重法律權威

尊重法律權威的方法:
一、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二、必須增強法律意識、崇尚法律思維、重視法律權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三、不斷強化執法機關執法的公正性。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公正執行,公正執法是樹立法律權威觀念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為此要做 到這樣幾點:
是要有法可依。
是要有法必依。
是要執法必公。
是要違法必究。

Ⅶ 如何樹立法治觀念尊重法律權威

法律治國,為什麼要法治,法治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確這,法治才能保障國家有效運轉,符合國家的性質,各個職業都能有所遵循,人民的權益能得到保障,法律的制度要符合實際情況,並隨著情況和時間進行修改。

熱點內容
輸入法立法 發布:2025-01-19 06:59:25 瀏覽:325
爾雅律師 發布:2025-01-19 06:58:15 瀏覽:583
衛生行政法律與法規比較 發布:2025-01-19 06:58:12 瀏覽:457
法律援助青年志願 發布:2025-01-19 06:03:46 瀏覽:293
道德經托爾斯泰 發布:2025-01-19 05:39:14 瀏覽:269
法院招聘最新信息 發布:2025-01-19 05:25:09 瀏覽:950
有關行政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9 05:00:00 瀏覽:309
雲簽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9 03:52:01 瀏覽:830
魏龍律師 發布:2025-01-19 03:32:57 瀏覽:893
嘉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3:29:07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