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民法典道德義務

民法典道德義務

發布時間: 2022-04-07 10:35:58

㈠ 新民法典兒媳有贍養公婆的義務嗎

沒有。《民法典》規定贍養父母的是子女,子女贍養自己的父母是法定義務,兒媳和女婿沒有贍養公婆和岳父母的法定義務。

㈡ 哪些道德義務演變成了法律規則

誠實信用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規范。
①《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回遵循自願答、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
②《合同法》的第六條明確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③《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另外,締約過失責任也是誠實信用道德規則的延伸。 這是道德義務演變成了法律規則的典型例子。 還有拾金不昧道德規范演變成了物權法中的「遺失物返還」規則。

關於義務
(1)廣義的義務,既包括法定義務,又包括道德義務。二者是緊密聯系的,它們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一些道德義務被國家認可為法律規范,成為法定義務。有許多法定義務,同時就是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如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其他亦可)
(2)加強立法進度,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拓寬道德義務進入法律制度的通道,使社會走向有序、文明所必需的道德義務成為法律規則。
(3)樹立權利義務一致性的觀念,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法律鼓勵我們做的,積極去做,禁止我們做的堅決不做,法律要求我們做的,必須做到。

㈢ 民法典對贈與的規定是怎樣的

民法典對贈與的規定是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或者其他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 與行為一般要通過法律程序來完成,即簽訂贈與合同。
《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條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銷的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九條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或者其他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民法典》第六百六十條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銷的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請求交付。依據前款規定應當交付的贈與財產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㈣ 道德義務包括哪些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義務是從人們所處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不管個人是否意識到,客觀上必然會對他人、對社會負有一定的使命和職責。隨著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道德義務的內容和范圍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因而它是具體的歷史的范疇。在階級社會中,道德義務本質上反映了各個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人們所處的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道德義務的多樣性,道德義務與政治義務、法律義務不僅在內容上不同,而且實現的形式也不相同。政治、法律義務主要依靠外在的強制力發生作用,拒絕盡這種義務,會受到相應的紀律或法律的追究。道德義務雖然也受外在的社會輿論的約束,但主要靠人們內心自覺的信念。
無產階級的道德義務,是根據共產主義道德原則和規范提出來的,它反映了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無產階級的道德義務要求把履行對階級、民族、國家的義務放在首位。對於共產主義者來說,道德義務不只是外在的要求和職責,更重要的是為共產主義事業而斗爭的內心需要和高度自覺。
基本解釋

簡稱「義務」。個人對他人、集體和社會應盡的道德責任。大致包括對他人和對社會兩大類:前者是對自己的家庭、親屬、朋友、同事等應盡的責任,後者是對祖國、民族、集體等應盡的責任。是人們基於對他人和社會利益的理解,在內心信念的引導下自覺履行的責任。

詳細解釋:
道德 : 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義務 : ①「權利」的對稱。法律對公民或法人必須作出或禁止作出一定行為的約束。在社會主義社會,義務與權利是一致的,不可分離。 ②不要報酬的:義務咨詢|義務勞動。

㈤ 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指哪些

法律分析:道德義務,是指全社會成員依據社會道德規范,自覺自願地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就規定,從我國歷史和現實的國情出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八條 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銷的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第六百六十條 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銷的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請求交付。依據前款規定應當交付的贈與財產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㈥ 民法典哪些贈與合同必須履行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民法典的有關規定,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銷的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必須履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六十條: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銷的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請求交付。

依據前款規定應當交付的贈與財產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

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銷的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㈦ 民法典不當得利的規定是什麼

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
(二)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
(三)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二條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第九百八十五條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
(二)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
(三)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條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本條罪,告訴的才處理。

㈧ 拾金不昧是道德義務還是法定義務

拾金不昧既是道德義務,也是法定義務。

《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這表明,將拾得物交還失主是拾得者的法定義務。

根據《民法通則》第七十二條規定,拾得某物,並不取得該物所有權,未經失主授權或同意,也不因拾得而具有處分權。

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九十四條之規定,拾得者對拾得物滅失、毀損的免責事由,僅限於「拾得物滅失、毀損,拾得人沒有故意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8)民法典道德義務擴展閱讀:

拾金不還在法律中的規定:

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一種法定義務。如果撿到他人財物,拒不歸還的,在刑法上是可能構成侵佔罪的。在民法上是一種不當得利,雙方當事人是會形成不當得利之債的。

《民法通則》第92條:「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予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1條規定:「返還的不當利益,應當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當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勞務管理費用後,應當予以收繳。」

㈨ 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是不當得利嗎

法律分析:不屬於不當得利,應系在履行道德義務,根據法律不屬於不當得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八十五條 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

(二)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

(三)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

㈩ 父母對子女贈與是道德義務嗎

法律分析:不是。1.成年子女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能夠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得房產,父母對於成年子女的房產贈予,並非帶有社會公共利益性質或履行道德義務性質,只是一種對自身財產的處分,與捐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在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之前,父母隨時可以撤銷對於成年子女的贈與,除非此贈予做過公證。2.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一般系指捐贈,如向貧困地區學校捐資、向殘疾人捐資等。父子之間等贈與應當不屬於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七條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的權利。

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

第一千零六十八條 父母有教育、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損害的,父母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千零六十九條 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離婚、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熱點內容
輸入法立法 發布:2025-01-19 06:59:25 瀏覽:325
爾雅律師 發布:2025-01-19 06:58:15 瀏覽:583
衛生行政法律與法規比較 發布:2025-01-19 06:58:12 瀏覽:457
法律援助青年志願 發布:2025-01-19 06:03:46 瀏覽:293
道德經托爾斯泰 發布:2025-01-19 05:39:14 瀏覽:269
法院招聘最新信息 發布:2025-01-19 05:25:09 瀏覽:950
有關行政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9 05:00:00 瀏覽:309
雲簽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9 03:52:01 瀏覽:830
魏龍律師 發布:2025-01-19 03:32:57 瀏覽:893
嘉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3:29:07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