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
『壹』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錄
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保障國家長治久安論依法治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建設問題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新的里程碑
論依法治國的概念
治國方略的根本轉變
論依法治國之法理要義
創新制度: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
「依法治國」及其優越性
論法治國的理論基礎
論依法治國的若干問題
更新思想觀念堅持依法治國
論依法治國與法治
試論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鄧小平政治法律思想的精髓
論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標准
試論「法治」構成要件
法治的理念、制度和運作
法治的兩種類型
法治社會中的權力和權利定位
法治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法治秩序論
簡論鄧小平的法治思想
法治:權力與權利的均衡點
中國共產黨領導與法治問題
論法治的理論形態與實現過程
禮治、法治之辨
中國法治建構的歷史語境及其面臨的問題
法治的概念分析
走向法治敢問路在何方
——中國法制建設存在的問題與變革
市場經濟·文化精神-法治的實現
公民社會決定法治社會
——兼論中國法治進程的症結與解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從身份到契約」公式引發的思考
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
中國違憲審查制的改革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建設
試論依法治國與行政權力的制約
論現代行政程序在法治行政中的作用
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法治化
論政府與人民的法律角色定位
附錄
為建設法制國家而奮斗
《人民日報》評論員
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
《法制日報》社論
學習學習再學習
《人民日報》評論員
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
《法制日報》社論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學術研討會綜述
編校說明
『貳』 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在()
應當選 D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1994年《中共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市場回經濟體制的決定》答,法制建設首次作為獨立主要問題提出,包括理發、執法、司法、法律監督等。
(2)199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略的提出;
(3)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的基本方略。
(4)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3條修正案在憲法第5條增加一款,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上升為一項基本的法律原則。這預示著:中國將依靠政府的推進,輔之以社會(民間)的力量,走向法制現代化(法治化)的道路。
『叄』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什麼國家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
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本質: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
根本目的: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地位: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重要性:
①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
②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制經濟。只有用健全的法律法規規范、引導和制約人們的經濟行為,才能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才能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③依法治理社會秩序才能促進社會和諧,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才能維護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從根本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④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⑤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一項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環節)、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力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實現這四個方面的統一,社會主義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有保證。
依法治國目的: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依法治國主體:廣大人民
依法治國重要環節:依法行政
依法治國前提:有法可依
依法治國中心環節:有法必依
依法治國關鍵: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意義: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要求。
『肆』 如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為什麼要依法治國
①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版和法律權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
②我國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實行依法治國,人民群眾是主體;其根本目的在於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③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行使權力,嚴格依法辦事。
④只有走依法治國道路,才能保障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第一,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工作,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進行法制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伍』 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年遠景目標,明確指出,到下世紀初要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共產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又再一次肯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社會理想。1999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又對1982年憲法進行了修改,將法治與法治國家予以了憲法確認。法治的目標意義更加突出,而且成為了憲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十五大的政治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不久後,這一目標又被寫進我國的憲法,從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目標轉變為國家的政治目標。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後的狀況。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陸』 黨的哪一次會議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初次提出。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高內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容,總結了我國改革和建設的新經驗,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
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定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黨的十五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6)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1、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3、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4、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6、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柒』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出自哪部法律
中華人民復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句話出自於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
1999年3月5日至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舉行。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根據這一修正案,鄧小平理論的指導思想地位、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國家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作用等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7)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捌』 簡述黨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正是對這一關繫到社會主義制度生死存亡的問題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在我國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完備法律制度,也不是簡單地強化法律的作用,這是關繫到未來中國治國方略和國家發展模式的重大戰略選擇,是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 (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變革 (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權力運作方式的重大變革 (三)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法律制度的創新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長期封建傳統的大國,從人治轉變到法治是一個非常艱難復雜的過程。確立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模式,僅僅是走向法治的開端。中國走向法治的機遇和困難並存。回顧歷史,古代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完成了從習慣法向官僚法的轉變,形成了一整套實在的、公共的法律體系,人們甚至可以從古代中國精緻恢宏的法典中找到與歐洲封建社會後期法律極為相似的某些因素,但是,中國封建法律秩序的瓦解並沒有象後封建時代的歐洲社會那樣發展出現代的法治。實現法治,是近代以來多少仁人志士的夢想。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人民在求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進程中,也為中國社會由人治走向法治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近代中國走向法治的第一次嘗試是以戊戌變法為開端的。整整一百年過去了,法治對中國人來說依然是一個沒有完成的課題。1949年以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在客觀上根本不具備建立法治的基礎和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們由於在指導思想上對社會主義和法治的認識發生了偏差,以致於將法治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再一次失去了實行法治的機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走向法治的進程在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甚至被中斷的階段之後,又重新起步。為此,黨、國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不僅僅是一個對法治的價值認同問題,它作為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涉及到黨的領導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法律運作方式的重大變革。因此,我們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不僅要充分認識到選擇法治的重要意義,同時,還要認真分析我國實行法治的現實基礎和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