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冀法學家
㈠ 江西本地著名人物和典型事跡
1、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典型事跡: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2、江萬里: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江西都昌縣林塘柏樹下江村)人。南宋愛國丞相,教育家。自幼神雋穎異,年輕有文名,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進士,為官40餘年,歷官91任,也曾坐事閑廢12年。
典型事跡:咸淳九年,江萬里以七十六歲的高齡奉旨再度出任荊湖南路安撫使兼知潭州。此時,其再傳弟子文天祥任湖南提刑。同年夏,天祥去潭州會見萬里,師徒兩人,感情深厚,天祥敬佩仰慕江萬里的學問道德,風度氣概,常比之為范仲淹、司馬光。萬里亦素知天祥氣節。
3、嚴嵩: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典型事跡:嘉靖十五年(1536年),嚴嵩赴京朝覲考察,被世宗留下,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由於世宗對議禮的重視,禮部尚書在部院大臣中地位尤其顯赫,往往成為進入內閣的階梯。
嚴嵩和世宗的接觸開始頻繁起來。據他自己說,當時世宗忙於同輔臣及禮部尚書等制定禮樂,有時一日召見兩三次,有時至夜分始退。他住在城西約四里,乘車驅隸弗及,往往是單騎疾馳。吳芮
4、黃庭堅: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典型事跡:宋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任汝州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於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任教。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
5、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典型事跡: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詔求臣民意見。朱熹應詔上封事,力陳反和主戰、反佛崇儒的主張,詳陳講學明理、定計恢復、任賢修政的意見。
隆興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應詔入對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論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之學,反對老、佛異端之學,二札論外攘夷狄之復仇大義,反對和議,三札論內修政事之道,反對寵信佞臣。
㈡ 梁啟超的一生是怎樣的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
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學術貢獻:
1、新史學
梁啟超是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奠基人,是20世紀前期創建我國近代史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發表的《中國史敘論》,《新史學》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史學進行了較為系統和猛烈的批判,並且大呼「史學革命」。
2、目錄學
梁啟超一生於目錄學貢獻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學書目表》在分類、著錄上有創新,類分學、政、教,實有「西學」、「政學」兩類,為近代西方圖書分類法的輸入和我國新分類法的產生開辟了道路。
3、圖書館學
梁啟超對圖書館學有獨到見識。他認為應建設「中國的圖書館學」,以現代西方的圖書館學理論施之於中國傳統目錄學的改造,即是目錄學的科學化。
4、文學
梁啟超積極參與、鼓動的「詩界革命」和「小說革命」,梁啟超的文章風格,世稱「新文體」。這種帶有「策士文學」風格的「新文體」,成為五四以前最受歡迎、模仿者最多的文體,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學習和研究。
㈢ 國際法的國際法特徵
1、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
國內法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2、國際法是國家以協議的方式來制定的,
國內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依一定程序來制定的。
3、國際法採取與國內法不同的強制方式
國際法主要是依靠有組織的國際強制機關加以維護,保證實施,而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主要依靠國家的本身的行動。
但國際法仍然是法律
1、國際法為國家規定了一整套處理其對外關系的行為規則,為國家規定了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
2、國際法具有強制性,只不過與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特殊的強制方式仍然是強制方式。
3、一些重要的國際條約都明確規定了國際法的效力。
4、國際實踐證明,國際法作為國家之間的法律,不僅為世界各國所公認,而且各國也是遵守的。
戰後國際關系新發展的特徵:
1、自然法學派:維多利亞、蘇亞利茲、普芬道夫、
社會連帶法學派:狄冀、龐德
規范法學派:凱爾遜
2、實在法學派:邊沁、賓刻舒刻
3、格老秀斯(折衷法學派):格老秀斯、沃爾夫、瓦特爾
4、我們認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該是國家之間的協議:
A、國際法是國家之間 的法律,國家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只有國家之間達成的協議,都對各國具有拘束力
B、各國達成的協議是各國作為國際法的制訂者,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共同制訂的法律文件,因此,成為各國必須和應該遵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范。
C、各國之間的協議是各國強制執行國際法的根據。 1、新獨立國家的興起
2、國際組織的增加
3、國際經濟關系的變化
4、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現代國際關系的這些新變化
第一:確認了一系列指導現代國際關系的新的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第二:國際法調整的對象和范圍的擴大
第三:國際法內容的更新
第四:國際法系統化、法典化
第五:國際法產生了許多新的分支
國際法是由一系列調整國際關系的原則、規則、規章制度組成的,這些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第一次出現的地方,就是國際法的淵源。
《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
一)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1、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則者;
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4、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之下,司法湊合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國際條約:凡是符合國際法和有效的條約,對締約國均有拘束力,都是法律淵源。
契約性條約:專為締約國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條約。
造法性條約:專門為確立或修改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條約
國際習慣:隨著國際關系的產生,國家交往中必然會形成許多慣例,這些慣例如被接受為法律,就成為國際習慣法。
國際習慣的形成有兩個要素:一是慣例的產生,這是「物質因素」,慣例來自國家在相當長時期內「反復」和「前後一致」的實踐。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反復著前後一致的實踐,慣例便產生了。
另一個要素是這慣例能不能被接受為法律,這是一個心理因素:如國家認為這種規則是國際法所必需的,便相約接受它的拘束。這在國際法理論上被稱為法律確信或法律的必然確信。
一般法律原則:理解為各國法律體系所共有的原則。 編纂有兩個意義:一是把現有的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訂成法典,使分散的原則和規則法典化;二是按照法典形式把所有的原則和規則進行法律
上的整理,訂成新法律,並促進其發展。
編纂有兩種形式:一是把所有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納入一部完整的法典之中,這是全面的編纂,這個任務因過於繁重,迄今尚未實現;二是把各個部門法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進行系統化的編纂,成為部門法的專門法典。
國際法委員會的任務:1、就國際法尚未規定的一些問題或各國實踐尚未充分發展成為法律的一些問題草擬公約草案,以促進國際法的進步發展。2、編纂現有國際法,使國際法更加精確的條紋化和系統化。
委員會編纂國際法的程序是: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出選題或由大會提出選題,由委員會草擬公約草案,然後提交大會討論通過。公約草案一般由大會召開外交會議討論通過,開放給各國簽字和批准。
㈣ 《父與子》主要內容是什麼
1859年5月,醫科大學學生巴扎羅夫應同學阿爾卡狄之邀,到他父親的庄園瑪麗伊諾村做客,並受到阿爾卡狄的父親尼古拉·彼得羅維奇的熱情款待。
但阿爾卡狄的伯父帕維爾·彼得羅維奇卻對客人很不以為然,認為他是個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者。於是,在善於批判一切的平民知識分子巴扎羅夫和頑固守舊的貴族知識分子帕維爾之間,開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論題涉及俄國人民、社會制度、科學與藝術等問題。
此後,在省城的一次舞會上,巴扎羅夫結識了年輕貌美的女貴族安娜·謝爾蓋耶芙娜·奧金左娃,對其一見鍾情,但他的愛卻遭到拒絕。
一天早上,失戀的巴扎羅夫在灌木叢里偶遇年輕貌美的費尼奇卡(尼古拉·彼得羅維奇的情人)——捧著一大把鮮花,便情不自禁地親吻了她,這一切被躲在灌木叢後的帕維爾看在眼裡。
帕維爾自己對費尼奇卡覬覦已久,因為他覺得她長的有些像他青年時代的一個戀人。因此,便提出要和巴扎羅夫決斗。帕維爾在決斗中受了傷。
巴扎羅夫於決斗次日動身回家,回到故鄉幫助父親為鄉親看病。時隔不久,他在一次醫療中不幸感染患者的病毒,危在旦夕。奧金左娃聞訊後前來看他,吻別了行將死去的情人的前額。就這樣,巴扎羅夫在「許多事還沒有來得及做,生命就已經結束了」的嘆息中鬱郁而終。
他死後,他父親向社會發出了強烈的「抗議」。此後,尼古拉和費尼奇卡正式結婚;帕維爾移居國外;阿爾卡狄娶了奧金左娃的妹妹卡捷琳娜;奧金左娃則嫁給了一個法學家;而巴扎羅夫則孤零零地躺在墳墓里,只有他年邁的父親和母親不時前來探望一下。
《父與子》是俄國小說家伊凡·屠格涅夫的小說代表作,發表於1862年。
(4)狄冀法學家擴展閱讀:
《父與子》被認為是俄國文學中首部現代小說(尼古萊·果戈理的《死靈魂》,是另一部主要的競爭作品,但一般則被認為它是類似但丁的《神曲》的詩或史詩)。
此外,小說帶出了雙重人物性格的研究,正如看到巴扎羅夫和阿爾卡狄的虛無主義對立的逐漸瓦解到他們情感的告白,尤其是當巴扎羅夫愛上了奧金左娃和費尼奇卡。
這突出了人物雙重性的主題和而這深層的心理學洞察力也影響了之後更多俄國偉大小說的完成,最明顯就是反映在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中。
㈤ 古羅馬相當於我國的什麼朝代,誕生過哪些著名的人物
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三個階段。大致相當於秦漢時期的中國,是古代世界強大的帝國之一。那麼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羅馬歷史上出現了哪些著名人物呢?
西庇阿又譯斯奇皮歐。古羅馬名門貴族,在共和國時期以軍功顯赫著稱的有大西庇阿和小西庇阿。普布里烏斯·科涅利烏斯,史書上一般稱“大西庇阿” ,或“非洲的征服者西庇阿”,以便跟他的父親“老西庇阿” ,他的繼孫小西庇阿相區分,這個家族是古羅馬歷史上煊赫的世家,代出名將,老西庇阿是羅馬執政官,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西班牙戰場,在義大利的海邊去世。
㈥ 求羅馬帝國著名人物介紹
1、西塞羅
馬庫斯·圖留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雄辯家、法學家和哲學家。
出身於古羅馬Arpinum的奴隸主騎士家庭,以善於雄辯而成為羅馬政治舞台的顯要人物。從事過律師工作,後進入政界。
開始時期傾向平民派,以後成為貴族派。公元前63年當選為執政官,在後三頭同盟成立後被三頭之一的政敵馬克·安東尼(Marcus Antonius,公元前82年—前30年)派人殺害於福爾米亞。
2、馬克·安東尼
馬克·安東尼(Mark Antony),全名馬爾庫斯·安東尼斯·馬西·費尤斯·馬西·尼波斯(Marcus Antonius Marci Filius Marci Nepos)。
約前83年1月14日出生於羅馬,逝世於前30年8月1日,是一位古羅馬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凱撒最重要的軍隊指揮官和管理人員之一。
前33年後三頭同盟分裂,安東尼在羅馬內戰中戰敗,前30年馬克·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一同自殺身亡。
3、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史稱愷撒大帝,又譯蓋厄斯·儒略·凱撒、加伊烏斯·朱利葉斯·凱撒等。
羅馬共和國(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並且以其優越的才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
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
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在8年的時間里征服了高盧全境(今法國一帶),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歷》。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享年56歲。愷撒死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4、蓋烏斯·屋大維
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拉丁語: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里努斯(Gaius Octavian Thurinus)。
後三頭同盟之一,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元首(Princeps),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0年,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維是愷撒的甥外孫,公元前44年被愷撒指定為第一繼承人並收為養子。公元前43年,愷撒被刺後登上政治舞台,與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
公元前42年與安東尼在腓力比之戰中打敗共和派首領布魯圖和喀西。公元前36年,他剝奪雷必達的軍權,後在阿克提姆海戰打敗安東尼,消滅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成為羅馬內戰的勝利者。
公元前30年,被確認為「終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獲得「大元帥」(Imperator,又譯」皇帝「)稱號;
公元前28年被元老院賜封為「奧古斯都」(意為神聖偉大)。並改組羅馬政府,給羅馬世界帶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
屋大維曾先後獲得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等職銜,實為羅馬皇帝。為加強統治,對軍隊進行改革,實行雇傭兵制度;建立禁衛軍,駐守羅馬和義大利。
對外繼續擴張,向西完成對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進至多瑙河、萊茵河一線。他善於審時度勢、進退有節,處事機智果斷、謹慎穩健。
他所採取的一系列順乎形勢的內外政策,開創了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為帝國初期的繁榮打下基礎。公元14年8月19日去世。死後,他被羅馬元老院列為「神」,直至392年冷河戰役後才被廢除。
5、圖拉真
圖拉真(Trajan,全名馬爾庫斯·烏爾皮烏斯·涅爾瓦·圖拉真努斯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53年9月18日-117年8月9日),古代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第二任皇帝,98年至117年在位。五賢帝中的第二位。
圖拉真在位期間,對內鞏固了經濟和社會制度,對外發動戰爭,將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張到歷史上最大范圍。由於其功績卓著,獲得了羅馬元老院贈予的「最佳元首」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塞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克·安東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蓋烏斯·屋大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圖拉真
㈦ 羅馬文化有哪三大新成就
在羅馬內戰和帝國初期是羅馬文化的繁榮階段。在這個時期,羅馬人不但承認了希臘文化的成果,而且還用羅馬人自己特有的精神加以改造,變成繁榮羅馬文化的豐富養分,使羅馬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羅馬人在文化上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法學,歷史學和建築。
法學
羅馬法是羅馬人奉獻給人類的最偉大的創造物之一。羅馬法作為羅馬奴隸制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它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是羅馬奴隸制的經濟因素,以及這種經濟因素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中所決定的平民與貴族、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基於此,奴隸主階級的統治集團,運用立法技術和司法語言,對於羅馬奴隸制社會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換的各種法律關系和法律原則,做出了有利於鞏固奴隸主統治秩序的明確規定。
羅馬法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隨著羅馬奴隸制的產生而產生,又隨奴隸制的發展和衰落而不斷補充自己的內容的。從羅馬法的發展過程來看,羅馬法大體分為以下四個時期;①由習慣法向成文法發展的時期(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這一時期正處在羅馬奴隸制國家的形成階段,成文法還未出現。這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氏族貴族與平民的矛盾和斗爭。斗爭的結果是在氏族制的廢墟上建立了奴隸制國家。但共和國的建立並未解決貴族與平民的矛盾,二者的斗爭仍然繼續下去。在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推動下,於公元前451—450年,羅馬制訂了成文法即「十二銅表法」。②共和國時期的成文法:十二銅表法雖然是平民勝利的標志,但這個法並未解決平民的政治權利即公民權問題和債務問題,所以斗爭並未止熄。經過平民與貴族的長期斗爭,圍繞平民的政治權利和債務問題,又相繼制訂了如下幾個法案:公元前367年頒布了李錫尼和綏克斯圖三個法案,其中規定了在兩名執政官中有一名必須是平民;公元前326年頒布了波提利阿法案,取消了債務奴隸制;公元前287頒布了霍滕西阿法案,平民會議具有立法權。③帝國時期的法律:這期間,羅馬國家的統治秩序相對穩定,羅馬法發展到鼎盛時期。帝國包括一個龐大的世界,這一世界由大大超越地中海范圍的各種經濟、政治和科學文化的聯系而結合起來。帝國各個地區的法規和風俗的多種多樣,要求法律上的統一;錯綜復雜的階級關系和民族關系需要調整;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地位需一要鞏固。這些都推動了羅馬學的發展。由於這時期公民大會活動停止,立法權趨向分散。一開始,元老院的決定和元首的立法成為帝國時期的主要法學史料。自從3世紀末元老院失去自己的立法職能起,元首的立法便獲得了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帝國末期,高級官吏的決定(近衛軍長官和市長的決定)也有了立法的性質。在此期間,一些新的法學派別出現,在法學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法學家是法律的解釋者。最初,法學家是祭司,後來從阿披烏斯·克勞狄時代(公元前4世紀)起也有世俗的人。到了帝國時代,法學家的作用增大,他們不僅協助皇帝全面制訂羅馬私法,而且為皇帝的專政尋找理論根據。(東羅馬帝國時期是羅馬法的第四個階段。這一階段的最大成就是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它集羅馬法之大成。然而,此階段已越出這章所研究的范圍,故在此不論述了。)
羅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堪稱鴻篇巨制之一,的確處於一種獨特地位,它不僅對羅馬社會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對後世,包括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時代,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它對羅馬教育和後世教育也影響巨大。
史學
羅馬人是特別重視自己的民族傳統的,所以,羅馬政府委派專門官吏編寫本民族的歷史。根據學術界一般公認的意見,羅馬人最早的歷史作品是年代記,時間是公元前5世紀,由大祭司負責編制。最初,由於編制年代記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編寫歷法,所以史實很簡略,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編製得洋細多了。然而,這種年代記仍沒有首尾一致的歷史敘述,這只能算作羅馬史學的萌芽。真正的羅馬史學直到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布匿戰爭開始後才產生。
涅維優斯(公元前260—200年)是羅馬第一位歷史學家。他參加了第一次布匿戰爭,並以這次戰爭為主題,用拉丁文寫了一篇敘事史詩。後來,他把這首史詩分成七卷編寫。羅馬第二個歷史學家是恩尼烏斯(公元前239—169年),他也以史詩的形式編寫歷史,長達十八卷。這部史詩的內容包括從埃尼亞斯到作者死前的全部羅馬史。詩體史學是帶有濃厚文學色彩的史學體例,有很大局限性。
真正的歷史記述只能用散文來進行。用散文寫第一部羅馬史的是大加圖(即監察官加圖公元前234—149年),他所處的時代,正是羅馬人在巴爾干半島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期。羅馬的民族意識增強,用希臘語寫的年代記已不能滿足羅馬人的需要了。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大加圖用拉丁語編寫《創世記》便成為知時務的傑作了。《創世記》共七卷,前三卷詳細陳述了有關早期羅馬和其它義大利城市的傳說;第四卷和第五卷敘述了布匿戰爭,第六卷和第七卷是從布匿戰爭後直到公元前149年的各種事件。大加圖的這部《創世記》還是按章節編寫的,一掃以前舊史體例的陋習。他可謂羅馬史壇上第一位名副其實的史學家。
在共和國時代還有兩位著名史學家。波里比阿(公元前200—117年),他原是希臘貴族,後來被俘到羅馬。他獲得自由後,寫了一部四十卷的《通史》,把公元前264—146年希臘、羅馬以及地中海東部各國的歷史加以綜合的敘述。另一位史學家是薩路斯提烏斯(公元前86—35年)。他著有《朱古達戰爭》、《喀提林陰謀》和《歷史》三部史書。
羅馬史學的繁榮時期是帝國的初期。這個時期第一個著名史學家是李維(公元前59——公元17年)。他與屋大維關系密切,曾任屋大維的孫子克勞狄的教師。他的代表作是《羅馬建城以來的歷史》(簡稱《羅馬史》),共一百四十二卷,敘述了從埃尼亞斯到義大利直至公元前9年這一段歷史。公元1世紀末到2世紀初,塔西佗(公元55—120年)以特有的風采登上史學舞台,他著述很豐,主要著作有《編年史》、《歷史》、《阿古利可拉傳》和《日耳曼尼亞志》等。他把羅馬史學推向頂峰。與塔西佗同時代的希臘史學家普魯塔克(公元46—120年)曾寫一部《傳記集》(又譯為《希臘·羅馬名人傳》)。繼塔西佗之後的著名史學家是阿庇安(公元95—165年),他是希臘人,出生於亞歷山大里亞。他用希臘文寫成了一部從王政時代到圖拉真統治時期的《羅馬史》,共二十四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期。
總之,羅馬史學是十分發達的,它不僅在羅馬文化中佔有一個重要地位,而且對教育也有很大影響,它作為高等學科列人高等教育的課程之中。
建築
羅馬人的天才和性格在任何地方表現得都不如在建築上表現得那樣鮮明,那樣強烈。希臘人是偉大的理論家,祟高思想方式的創造者。羅馬人與希臘人不同,他們是生活的偉大建設者,是實事求是的建設者。他們不僅創造了一個空前強大的民族國家,創造了在古代世界無以倫比的法律,而且在物質建設方面,他們修建了前無古人的宏偉工程。
萬神殿是羅馬人的傑作之一。萬神殿的門廊是公元前27年,由奧古斯都的首相阿古利巴建造的,但廟宇的主體是在哈德良皇帝執政期間(公元118—128年)修建的。這座建築物的突出特點是建有一個有著山形屋頂的深柱廊。柱廊共有八個國柱,每個柱子都有柱基和柱頭。柱廊後面的長方形前廳和巨大的園頂神殿都是用磚砌面的水泥建造的。
羅馬城的弗萊文國型劇場可謂羅馬人建築之冠,它建於公元80年,俗稱羅馬大國型演技場。它是古羅馬建築工程上的一大奇跡。劇場的地基、外牆和內部的窗間牆壁都是凝灰石的,屋頂內部是用水泥構築的;供有聲望的人使用的較低的坐位是大理石的,而上部的坐位是木製的。同心走廊支撐著層層排列的連著階梯的座位。這個劇場可供四萬五千名觀眾使用。
凱旋門是羅馬奴隸主階級為了宣耀羅馬的武功而建造的。修建凱旋門之風始於公元前2世紀之後。凱旋門通常跨在路面之上,並且築有一個、二個或三個門洞。有些凱旋門還裝飾著宣傳性浮雕。在這些凱旋門中,以君士坦丁大帝的凱旋門最為壯觀。它建於公元315年,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在315年戰勝他的敵手麥可森蒂而建的。
水道建築是古羅馬的又一宏偉工程。加爾河上的引水渠是許多令人贊嘆的古羅馬水利工程之一。它建於公元1世紀,位於法國南部尼姆的加爾河谷之上,起著把河水引過河谷的作用。引水渠的中段大約有50米高。這是一座完全從使用觀點設計的建築物,沒有任何裝飾。它的結構比例協調,使之看起來更為壯觀。
最後一項大建築物是慶功柱。它是為了表彰奴隸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的赫赫戰功而建造的。例如公元113年建造的圖拉真慶功柱,就是為了表彰他征服達西亞的功績。在這座高大的大理石石往上,以浮雕的藝術形式,描繪了圖拉真征戰的威武雄壯的場面。
以上這些宏大建築,既是羅馬奴隸主階級壓榨勞動人民的罪證,同時也是羅馬人民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了羅馬人民的創造精神。在建築的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建築學,和羅馬史學一樣,不僅是羅馬文化百花園中一枝奇葩,而且還以高等學科被列入羅馬高等教育的課程之中,給羅馬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
㈧ 國際法分哪些學派、各有什麼主張
由於對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什麼這一問題的回答不同,因此形成的諸多不同的學派的統稱,國際法(International Law),舊稱萬國法,又稱國際公法[可疑] (討論),簡言之,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具體來說就是指處理各個國家及政府組織之間各種關系的規則和各項基本原則的總和,但有時也包括代表一定國家意志的法人和自然人等特殊主體。關於國際法的法律依據,早期西方社會是不承認的,19世紀英國法學家奧斯丁就認為其僅僅是一種實在道德,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目前就各國對國際法法律地位的承認和國際間所發生的貿易摩擦也常常被援引國際法進行解決這些跡象來看,國際法的法律地位已經得到了確認。不幸的是由於國際社會中沒有凌駕於國家之上的組織獨立地行使立法權和司法權,因此國際法在淵源上表現為兩國之間條約(或多邊公約)和習慣(又叫慣例)。從實證的角度來考察,名義上國際法對國傢具有約束力,但事實上國際社會缺乏有效制裁違法國家的手段。
國際法的特徵主要有
1、 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 國內法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2、國際法是國家以協議的方式來制定的, 國內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依一定程序來制定的。
3、國際法採取與國內法不同的強制方式 國際法主要是依靠有組織的國際強制機關加以維護,保證實施,而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主要依靠國家的本身的行動。 但國際法仍然是法律 1、國際法為國家規定了一整套處理其對外關系的行為規則,為國家規定了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
2、國際法具有強制性,只不過與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特殊的強制方式仍然是強制方式。
3、一些重要的國際條約都明確規定了國際法的效力。
4、國際實踐證明,國際法作為國家之間的法律,不僅為世界各國所公認,而 國際法
且各國也是遵守的。
戰後國際關系新發展的特徵:
1、自然法學派:維多利亞、蘇亞利茲、普芬道夫、
社會連帶法學派:狄冀、龐德 規范法學派:凱爾遜
2、實在法學派:邊沁、賓刻舒刻
3、格老秀斯(折衷法學派):格老秀斯、沃爾夫、瓦特爾
4、我們認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該是國家之間的協議:
A、國際法是國家之間 的法律,國家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只有國家之間達成的協議,都對各國具有拘束力
B、各國達成的協議是各國作為國際法的制訂者,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共同制訂的法律文件,因此,成為各國必須和應該遵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范。
C、各國之間的協議是各國強制執行國際法的根據。
現在西方法學理論通常將法學劃分出三大經典流派,即自然法學派、實證法學派和社會法學派
自然法學說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幾乎貫穿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全過程。從古希臘、古羅馬到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無不涉及自然法問題。或者說,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自然法學說是西方法學中一脈相承經久不衰的理論。因此,認真研究這一理論,對分析、批判和借鑒資產階級法學具有重大意義。
自然法學異源於古希臘哲學。著名的自然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到自然法與人為法,並認為法是戰爭的產物,將法歸結為永恆的產物。(公元前六世紀
)他甚至初步指出自然法與人為法的區別,但沒有作進一步的論證。但後來,詭辯學派代表人物普羅塔哥拉又對此作了闡述,認為法律起源於自然狀態,是正義的表現。蘇格拉底在此基礎上,正式把法律分成兩種:一是制定法,一是不成文法。並指出法是市民的行為准則。不成文法是人類行為的准則,是神的立法,而人的立法必須服從神的立法。他的學生柏拉圖,尤其是他是徒孫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正式從法學的角度提出和論證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但不系統。
率先把自然法系統化的是古羅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學家西塞羅。他的名作《法律篇》是系統闡述自然法理論的代表作。他不僅給自然法下了定義,而且把它同理性、正義聯系起來,並指出理性與正義均源於自然。他認為,自然法永世長存,萬古不變,是絕對正確的;而人定法(制定法)則有兩種情況:凡符合自然法原則的人定法是正當的法律,否則就不是法律。西塞羅把自然法理論推向其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而是古希臘思想家、法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但這一時期的自然法理論有明顯的局限性:一是最後把自然法與神聯系在一起;二是沒有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盡管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在他們對自然法極為重視,而仍然是「空中樓閣」,從而使他們的自然法理論只能成為一種文化遺產。
中世紀是整個法學的衰落時期,與其它社會科學一樣,法學成為神學的「附庸」與「婢女」。但神學家們沒有忘記自然法這一概念,經過他們的精心設計,毫不掩飾地把自然法披上了神學的外衣,公開提出自然法從屬於他們所講的上帝創造的永恆法,大大降低了自然法的地位。在他們看來,只有永恆法彩色至高無上的法律,它淵源於神的智慧,就是說,只有神才能使法律、正義、理性統一起來。
古典自然法學派
古典自然法學派形成於17-18世紀,創始人為格老秀斯(荷蘭)、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英國)、孟德斯鳩(法國)、盧梭(法國)、漢彌爾頓(美國)、傑弗遜(美國)等,這些資產階級思想家,繼承了歷史上自然法學說的某些觀點,以唯心史觀為理論基礎,並形成了古典自然法學派。格老秀斯宣稱:「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正義的標准」;他給自然法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自然法是真正理性的命令,是一切行為善惡的標准。」他心目中的理性、正義與古希臘的自然法學說有所不同,他把理性從天上引到了人間,即他講的理性是指人類的理性,而不歸結於神。更可貴的是,古典自然法學派把正義、理性同資產階級民主、人權、法治聯系起來,並成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武器。他們還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觀點: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基本觀點
法律理性論。自然法學說的基本原則,就在於認定除國家制定的實在法(行為法)之外,還存在一種凌駕於實在法之上的「超法律」的自然法。他們認為,自然法高於實在法,是實在法的基礎,是監督實在法的手段。自然法學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都把自然法與理性聯系在一起,但歸宿不同。古希臘把理性歸宿於自然,中世紀把理性、正義淵源於神,而資產階級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則歸結於人類。他們認為人類理性之中就有自然法,因此,凡是有理性的人類都要自然法的支配。
天賦人權論。天賦人權論首先是格老秀斯提出來的,洛克把它加以系統化,潘恩等人在《獨立宣言》和《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把它加以規范化;其主要內容有:1)人權是天賦的,與生俱來;2)人權的基點是個人;3)人權是抽象的,超階級的;4)人權主要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平等權和財產權,而財產權是核心。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權又增加了新的內容。
社會契約論。這是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基礎,霍布斯、洛克、盧梭都先後系統地論證了這個問題,盡管他們各自講的理由不同,但結論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自然狀態下,人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並讓出一部分權利賦予國家,由國家來保護每個公民的人權。他們的後繼者又把社會契約論擴展到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主權在民論。這是「天賦人權論」和「社會契約論」的引伸和發展。按照盧梭的說法,由於人們把一部分權利轉讓給國家,並不是奉獻給任何個人;他們放棄權利,因此,人民在國家中應該是自由的,國家的主權只能是屬於人民,人民可以更換政府。在此基礎上,盧梭提出 了「主權在民」或「人民主權」的理論,他指出:「人民主權」應包括如下原則:(1)主權不可轉讓;(2)主權不可分割;(3)主權不可代表;(4)主權至高無上和不可侵犯。
法治論。自然法學派主張建立法治國,強調法律至上,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依法辦事,強調權力制約,並把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和政治體制。
對古典自然法學派的評價
古典自然法學派是西方法學中影響最大時間最長的法學流派,特別是 20世紀以來,成為了西方三大派別之一,在世界范圍內曾一度廣泛傳播: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對推翻封建專制和神權政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古典自然法學派關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憲政等理論。既是人類社會進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又對社會的發展,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一定借鑒作用。
自然法學派的的理論基礎是唯心史觀,它所謂的「人類理性」、「天賦人權」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和虛偽性。
自然法學說的復興
19世紀,隨著資產階級政權的鞏固和階級斗爭的新的要求,自然法學派逐漸被歷史法學派所取代,分析法學派也隨之興起。
但到20世紀,自然法學派又出現「復興」的局面,德國法理學家斯塔姆勒提出「內容可變的自然法」學說。他認為法律在邏輯上應先與社會和經濟現象而存在,不是經濟決定法,而是法決定經濟。他把法區分「正當的法」與「不正當的法」,並認為「正當的法」是由「不正當的法」演變與發展而成。他所謂「正當」與「不正當」,不在於法的內容,而在於法的形式。只要法的形式與所定的標准相適當即為「正當的法」。
「復興自然法學派」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法學家信奉天主教義,亦稱新經院主義法學派,其代表人物是法國的馬里旦,他認為私人佔有財富屬於自然法,而「自然法之為法,是因為它是對於永恆法的分有。」另一部分法學家雖不公開站在宗教立場上,但提倡理性服從信仰,把自然法解釋為一種理想的永恆的正義,如義大利法學家迭爾維寇。
二次世界大戰,自然法學派的觀點進一步被重視,尤其通過幾次大論戰:如富勒與哈克,哈克與德沃金,使自然法學派威信大增。
自然法學在其發展的歷史中,大致經歷了自然主義自然法學、神學自然法學、理性自然法學和新自然法學四個發展階段。
新自然法學的特點
自然法學的復興嚴格地講,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有下列特點:
強調人權對國家權力的制約。新自然法學派有兩個支派或者說有兩個發展方向,即世俗的與神學的,但他們都強調人權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如威瑪政府的司法部長拉德勃魯赫認為,法律必須有絕對的價值准則,否認人權的法律是「絕對錯誤的法律」。他指出實證主義有利於法西斯政權對權力的濫用。他這些法律觀點,德國戰後審判法西斯分子起了重大作用。但拉德勃魯赫畢竟是一個相對主義者,是一個典型的不可論者,這當然應予以否定。馬里旦是新自然法學神學派代表,提倡以基督教教義改造社會。他們突出特點是強調人權,並專門寫了一本《人權與自然法》的名著,認為應用人權制約國家的權力。
強調當代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新自然法學派不是簡單重復自然狀態、自然法、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等說教,而是保留舊的形式,賦予新內容,或者乾脆放棄一切虛構,直接強調法律對道德的依賴性。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羅爾斯的正義論和德沃金的權利說。德沃金認為,個人具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這些權利不僅是法律規定而且是不限法律規定而存在的。
新實證分析學派的影響。新自然法學派開始重視法的形式因素,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學者富勒。他提出了「程序法自然法」理論,認為,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包含著固有的道德性,即法的內在道德,亦稱法制原則,是一種特殊的、擴大意義上的程序道德,包括:(1)法律的一般性;(2)公開性(3)非溯及既往;(4)法律的明確性;(5)避免法律中的矛盾;(6)法律不應要求不可能實現是事情;(7)法律穩定性;(8)官方行為與法的一致性。
新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新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拉德勃魯赫(RadBruch),法國的馬里旦美國的富勒、德沃金和羅爾斯。
對自然法學派的評價
自然法學派在西方法學中一脈相承,流傳至今,是當今西方三大派別之一。在西方法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對推翻封建專制和神權政治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自然法學派,關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憲政等理念的提出既是人類進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又推動社會的發展。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一定借鑒作用,
自然法學派的理論基礎的唯心史觀,它所謂「人類理性」「天賦人權」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和虛偽性。
社會法學派
概說
社會法學派亦稱社會學法學。這一學派的含義相當混亂,大體上有兩種解釋:一是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研究法律同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特別是研究法律的社會效果與目的;一是指法律強調社會利益,提倡「法律社會化」。
在20世紀初,這兩種解釋還是有意義的,因為第一種說法盡管主張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但他們仍然強調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法律社會化」已佔絕對優勢,上述兩種解釋實際上已經趨向一致。
本來,社會學法學、社會法學和法律社會學三個概念是一致的。當然,由於研究者本人是法學家還社會學家,其研究的重點和角度是不同的。一般講,法律社會學是「陳述性的」而社會學法學是「規定性的」,意思是說法學家著重於法律規定,社會學家側重於陳述有關事實。
從社會學法學的發展歷史來看 ,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早期社會學法學。它產生於19世紀的後期,其創始人是法國的孔德。孔德又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早期社會學法學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法律,諸如生物學、人種學或心理學等等。如英國的社會學家斯賓塞(Spencer)便以生物學為依據,認為社會與國家如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劣汰,法律的任務在於保護個人自由,一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同樣的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隨著國家的出現就形成了國內的階級之間的斗爭以及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法律是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還有法國的社會學家塔爾德和美國的社會學家沃德,將法律解釋為心理現象,從而創立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
現代社會學法學。它又分為兩大派,即美國學派與法國學派。法國學派又稱歐洲學派,其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的社會學家埃利希,他認為法律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和判決,而社會本身,應該是「活的法律」,他不同於制定法,而是社會組織的內在秩序。美國現代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是著名法學家龐德(以後專節論述)
早期社會學法學與現代社會學法學的重大區別有:(1)現代社會學法學不僅主張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而且特別強調法律是社會效果與社會目的;(2)早期社會學法學強調個人利益個人權利,現代社會學法學強調社會利益;(3)在解釋法律方面現代社會學法學不是從生物、人種、心理某一角度而是綜合各門學科加以解釋。
此外,還有一些現代西方法學派別與龐德的社會學法學有一定差別,一般不稱之為社會學法學,但從其基本趨向來看,仍屬於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可列為社會學法學的支派。如法國的法學家狄驥創立的社會連帶主義法學,美國現實主義法學、德國的利益法學等等。
分析法學派
分析法學派的由來與發展
分析法學派是19世紀西方法學三大派別之一,曾長期在英國占統治地位。現在,它仍然被認為是西方法學「三足鼎立」的一家。
分析法學派大致歷經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即以奧斯丁為創始人的早期分析法學派階段和以哈特為代表的新分析法學派階段。
分析法學派產生於英國,這並不是偶然的,而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妥協性在法律方面的直接後果。奧斯丁的主要觀點有:
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並以此引伸出「義務、制裁」為法學的基本范疇。在他看來,法律只有是一種命令,才能得到實行;如果僅僅是「告知」、「希望」,實際上是很難得到遵守。他認為,法律作為一種命令,只有來自主權者才有實際意義,才可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法律與道德沒有聯系,即劃分實在法與理想法。在他看來。法學就是研究法,「惡法亦法」,也屬於研究范圍。
他認為法律有兩種,應當法和實在法,法理學的任務在於研究實在法,從而開創法學領域實證研究和形式主義風氣。
毫無疑問,奧斯丁的觀點與自然法學派的觀點是矛盾的;同時,他將法律與道德分離是荒謬的;但他提出法學應研究實在法有一定價值,在客觀上促進法學的發展。
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
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創始人是英國的法理學家哈特(Hort),原為出庭律師,1952年由牛津大學教師升為該校法理學講座教授,1978年退休。主要著作有《法律的概念》(1961年),《法律、自由和道德》(1968年)、《法理學和哲學論文集》(1983年)。
新實證主義法學是在論戰中形成與發展的。戰後哈特與新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進行了三次大論戰:第一次是哈特與美國法理學家富勒長達數年的論戰;第二次的哈特與英國法官德夫林的論戰;第三次的哈特同美國法理學家德沃金的論戰。
1957年4月,哈特在哈佛大學演講時,作了一個《實證主義和法律與道德之分》的報告,為法律實證主義進行了辯護,並對富勒等人進行了攻擊,從而揭開了第一次論戰的畜牧。富勒當即發表了《實證主義和忠於法律—答哈特教授》予以反駁。60年代,兩人又各自出版自己的代表作---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和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並進一步批駁對方。這次論戰實際上是西方法理學中傳統的自然法學和法律實證主義兩大派之爭。分析法學認為,自然法學是一種形而上學,它研究的是理想的或正義的,而非實在的法律。自然法學則認為,實在法,通常指國家制定的法律,應符合代表某種正義、道德的自然法。
第二次論戰的焦點仍然是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具體問題是:法律是否禁止成年人同性戀的問題。法官德夫林主張禁止,而哈特根據自由派道德觀點,認為不應該禁止。在爭論中,有人支持德夫林,也有人支持哈特。
第三次論戰是哈特與德沃金。德沃金對哈特的主要規則與次要規則提出異議,並闡明了原則、規則和政策的關系
㈨ 狄冀 簡介拜託了各位 謝謝
狄驥·萊昂是法國現代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現代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從1886年起,狄驥長期在法國波爾多大學任教授和院長職務,並先後在美國、葡萄牙、承根廷、羅馬尼亞等國講學。他一生主要從事法學教育工作,教齡達42年之久,是著名的法學教育家,對當時法國公法學、法哲學和政治學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在歐美有極大影響。《憲法論》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較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法律思想。 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法學的奠基時期。該時期,不僅出版了一批有份量的專著,如王世傑、錢端升著《比較憲法》、胡長清著《中國民法總論》、黃右昌著《羅馬法與現代》、楊鴻烈著《中國法律發達史》、程樹德著《九朝律考》、瞿同祖著《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等,也推出了約四百餘種外國法學譯著,如穗積陳重的《法律進化論》、孟羅·斯密的《歐陸法律發達史》等,它們是中.國近代法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著名公法學家議論私法本身已十分有趣。狄冀從實證主義、社會連帶等社會學方法論述私法的變化,認為「權利」是一種社會職務或社會功能,近代民法典的原則:所有權不可侵犯原則、契約自治原則和個人責任原則,正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化,國家干預私法漸廣漸深。本書對現代私法基礎理論研究頗具學術價值。
㈩ 我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的故事有哪些
感謝邀請
顏體柳體一字千年,你知道哪些關於我國古代書法家的故事?
本期漁樵就與小夥伴們聊聊柳公權刻苦學書法的故事吧。
柳公權,晚唐大書法家,他小時候常因寫不好大字而受到父親的訓斥,有一次甚至要動手打他,於是,柳公權賭氣認真練起字來。
常言道:「字無百日功」,時隔一年多,他的大字就大有起色,在同村相仿年齡的少年中,已經是首屈一指了,於是他父親很高興,柳公權自己也很得意。
柳公權進了家門,馬上研墨、鋪紙開始練字。柳公權日復一日地發奮練字,磨得手上起了厚厚的繭子,磨得衣肘破了補了一層又一層。
顏體字的厚重雄偉、磊落巍峨,歐體字的險勁瘦硬、精密俊逸,「字畫湯」的奔騰豪放、大氣磅礴,以及南派書法的瀟灑嫵媚、婉暢多姿,他都認真研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另外,柳公權還從字外下功夫:人家剝牛剔羊,他從旁邊認真觀看而從中受到啟發,他還觀察空中大雁,水中游魚,麋鹿奔跑,駿馬脫韁,他簡直要把整個大自然都融注到書法藝術中了。
終於,柳公權的書法自成一派,他本人也成為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晚年隱居於華原城南的鸛鵲谷研習書法,刻苦練字,一直到87歲去世時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