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1. 關於春秋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
王建振的「論法家的政治思想」,從貶義看待法家「極力把君主專制主義思想推向極端」是錯誤的。歷史地看問題,郡縣制的中央集權政治正是當時相對於奴隸制的分封政治的巨大進步之處。 1,法家主張是用郡縣制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取代腐朽反動的分封的奴隸主專制
「法家是君主專制統治的褒揚者,從法家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來看,他們所倡導的都是為了實現君主專制統治的持續穩定,同時他們在實踐過程中想盡了辦法,玩盡了權術,極力把君主專制主義思想推向極端。」
2,「無為」是新興地主階級真正有所作為的革命口號!打碎「仁義禮」是革命的最高境界!
《管子·乘馬》篇:「無為者帝,為而無以為者王,為而不貴者霸。」
老子的「無為」就是不擾民,就是順其自然規律(即「道」)。推崇「無為」和反對奴隸制腐朽的「仁義禮」是完全一致的。「無為」是新興地主階級真正有所作為的革命口號!打碎「仁義禮」是革命的最高境界!其次是「為」而不自以為是,再其次是「為」而不以為貴!
3,革命的理論,依靠力量,中心問題和革命的方法
2.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主要通過( )。A.實行變法 B.人民起義 C.爭霸戰爭
這個是需要變法的,因為都是封建地主階級,新興地主階級在思想上有一定的進步,需要進行變法來展示他們的主張的
3.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的背景和主要目的分別是什麼這些變法運動產生了怎樣的影
背景:1.春秋以來,由於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一些奴隸主將開墾出來的田地變為私產並出租,他們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農民。
2.到了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
目的: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影響:經過變法,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封建社會開始形成
4. 求解答過程: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
封建統治、封建經濟 |
5. 新興地主階級的主要法律觀點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主要法律觀點 :以李悝、吳起、商鞅等法家人物為代表。①在治國的策略上,以法治國。國家應制定法律成為全社會的基本准則,國家應依照所制定的法律來處理各種事務(緣法而治),以法律作為統一的取捨標准(事斷於法) ②在法律適用上,刑無等級(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③在法律的內容上,行刑重輕(輕罪重判,重刑主義)④法布於眾。
6. 秦朝的立法指導思想
秦朝立法指導思想是:
1、法自君出,君主獨斷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成為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的最高主宰。
據史籍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自稱為始皇帝,改「命」為「制」,改「令」為詔,使之成為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規范。同時,他「晝斷獄」,「夜理書」,把行政、司法也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權威,是秦朝立法、司法的首要原則。
2、以法為本,嚴刑峻罰
「法治」和「重刑」是法家的基本主張。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執政以後,把法律、法令推到治國的最高位置,長期的法治使法律、法令在秦朝社會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權威性。
在推崇「以法為本」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罰統治。大歷史上看,秦朝刑罰種類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3、治道運行,皆有法式
為實行「法治」,秦始皇朝統治者極為注重立法工作,立法的范圍不斷擴大,法律規范也越來越細密。從現存的歷史資料看,秦朝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經濟、行政、訴訟等各大類,內容涉及軍事、外交、皇室警衛、社會治安、商業、金融、手工業、農田水利、司法訴訟等各個方面。
事無大小皆有法式也是秦朝法制的基本特色。
4、法令由一統,民以吏為師
為了使法律、法令能在更廣的范圍、更深的層次得到貫徹和施行,秦朝鼓勵並要求全體臣民學法、知法,規定為官者必須通曉法律,民眾學習法律則應「以吏為師」。這也是秦朝法制的特色之一。
(6)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秦朝的經濟立法:
一、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的立法。早在兩千年前封建統治者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自然生態的規律,同時採取了周密的管理措施,通過法律令加以保護。
二、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獎勵農耕,發展農業生產,是封建地主階級早在變法革新時就已提倡的事業。秦始皇即位後,用法律令對農業生產加以規定以促進農業的發展。
三、官營手工業管理方面的立法。
1、產品規格(產品規格要一致;為保障產品質量,秦朝建立了生產責任制和產品檢查評比制度)。
2、產品定額、勞動力計算方法(根據季節、勞動工種、性別、年齡、熟練程度用不同的摺合辦法計算產品數量)。
四、市場貿易管理方面的立法。
1、出售商品要明碼標價。
2、貨幣的比價與使用 (在秦朝,有三種貨幣,分別是錢、金、布。三者之間有一定的換算比例。
3、度量衡的使用與管理關於農業生產管理的立法。
秦朝作為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王朝,他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在經濟方面的法令,必定有些片面性,這些法令收益的是地主階級。
7. 中央電大教育法學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中國法制史作業1》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圜土:圜土是夏商周朝監獄的通稱,用圓形土牆或以圓形土坑築成,用來關押犯罪人或者強迫其在其中進行勞作。
2.質劑:古代貿易券契質和劑的並稱。長券叫質,用以購買馬牛之屬;短券叫劑,用以購買兵器珍異之物。
3.七出:七出 又稱「七去、」「七棄」。中國古代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所謂「七出」,即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
4.五聽:中國古代司法官吏在審理案件時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的5種方法。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的簡稱。
5.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
6.子產: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7.具五刑: 指的是「具備五種刑罰」而非一種酷刑。具五刑:秦代特有的一種酷刑,即對一個囚犯先後施用五刑。是一種極端殘忍的肉刑與死刑並用的刑罰。
8.廷尉:是一種官名,職能是管理天下刑獄。
二、論述題。
1.夏朝的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
(1)"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隸制刑法的總稱,其具體內容已無從查證。據後人追述,夏朝已經有"五刑",共三千條。
(2)"威侮五行,怠棄三正"。這是夏啟在准備討伐有扈氏時發布的戰爭令,即軍令〈甘誓〉中一條罪名。
(3)"昏、墨、賊,殺"。 其中的昏、墨、賊是夏朝的三個罪名,殺是刑名。"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
(4)"呂命穆王,訓夏贖刑"。夏朝已經有了贖刑。當時用青銅來贖罪。
2.奴隸制五刑分別是什麼
即黥(墨)、劓、刖、宮、大辟。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額上刻辭後塗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斷足;宮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閉的刑罰;大辟即死刑。
3.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罰:是西周時期提出的一種法制思想。內容簡單說來即提倡德治,謹慎使用刑罰。西周各代統治者把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結合起來,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法制觀,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3)刑法世輕世重:(西周)是指應根據時世的變化來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具體內容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4.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立法指導思想:
(1)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不論是誰,只要違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論罪處刑。取消了舊奴隸主貴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權,開始打破了奴隸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壘。
(2)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與百姓者也。要求制定成文法,向老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爾有法可依。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
(2) 重其輕者。在定罪量刑時,加重對輕罪的刑罰。
5.分析秦朝經濟立法對秦經濟發展的作用?
作用非常大,從某一方面說,這也是秦始皇的主要的功績。秦朝鼓勵和發展了農業生產,鼓勵和發展了手工業產品,維護了市場交易秩序,這些都對秦朝的經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8. 戰國時期新型地主階級的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立法指點思想,有3個方面: 第1,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 1斷於法」。 這就是要求取消舊奴隸主貴族在法律上的特權, 開始打破了奴隸制「刑不上大夫」 的壁壘。 第2,「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這就是要制定成文法,向 百姓公布,從而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的秘密法。
9. 春秋戰國時期的新興地主階級
是奴隸主成為的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地主豪族是在土地兼並與貧富分化中產生的
10. 新興地主階級的主要法律觀點有哪些
「新興地主階級積累著相當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理論體系。這些政治理論體系主要體現在一些法家代表人物如管仲、李悝、吳起、商鞅、韓非等人的理論觀點和政治實踐中。這些法家代表人物關於法律的觀點與實踐,典型地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律觀點和主張。
第一,在治理國家的方針策略上,主張以法治國。
在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變革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政治家、思想家,為了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在治理國家的方針策略上,曾經提出了封建的「法治」主張,「以法治國」是法家的基本理論,也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基本法制原則。
我國奴隸制時代,法統稱為「刑」。當時,刑既是維護整個奴隸制典章制度的「禮」的強制手段,又是「禮」在法律領域嚴格區別尊卑貴賤的具體體現。因此隨著奴隸制的解體和封建制的興起,「法」與「刑」隨之分離。以「法」代刑,反映了奴隸製法律制度向封建製法律制度的轉變。
按《說文》的解釋,「法」字有劃不一而歸於一的意思,即所謂「公平正直」。當然,這只能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標准。他們認為,基於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而發展起來的所有權關系是不可侵犯的,法律保護這種私有財產權,是「公平正直」的。他們認為按「才能」和「功勞」的大小選拔管理官吏並享有權益,法律廢除世卿世祿制度,也是「公平正直」的。因為這些都是判斷人們是非曲直的客觀標准和法則,所以把它稱作「法」。在他們看來,儒家所主張的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禮治」,不符合時代要求,是守舊的、隨心所欲的、主觀臆斷的「心治」。因此,他們主張根據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制訂法律,並予以公布,讓人們知曉,使之成為國家暴力,強迫所有的人都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第二,在法律的適用上,主張「事斷於法」、「刑無等級」。
法家先驅管仲最先提出了「君臣上下貴賤皆以法」的思想、在改革舊制度、舊習慣的斗爭中,管仲首次提出了「法」的概念,他認為法對於人,就像衡量器物的度、量、衡一樣,衡量物的輕重大小的標准在器;人是否犯罪,應受任何刑罰,標准在法。鄧析則明確主張「事斷於法」,他說:「立法而行私,與法爭,其亂也甚於亂無法」,所以必須依法辦事。
商鞅進一步提出了「燔詩書而明法令」的主張,尖銳地批判了奴隸主貴族「臨事制刑」的立法思想。他明確提出「刑無等級」,對於任何人,都不能破壞法律制度的規定。
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更是特別強調立法,他認為「法」是判斷言行是非和進行賞罰的推一標准,韓非的這種「以法為本」的思想,是「事斷於法」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韓非在商鞅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的主張。
新興地主階級的這個立法原則,比較徹底地否定了奴隸主貴族「禮有等差」的舊傳統。但他們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反對等級制度,只能是用新的代替舊的,使封建的等級制度法律化。
第三,在法律的內容上,主張重刑輕罪。
所謂重刑輕罪,源於西周周公旦「治亂世用重典」的主張。在社會大變動之際,為鞏固新建立的封建政權,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政治家都主張輕罪重罰、重刑止奸。商鞅說:「重刑連其罪,則民不敢試。民不敢試,故列刑也。」韓非認為,重罰的作用,主要不在於刑罰的對象,而在於由此產生的社會影響。重刑輕罪,提高量刑幅度,最終達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第四,在法律的形式上,布之於眾,公布成文法。
公布成文法,是春秋末期新興地主階級在反對奴隸主貴族特權的斗爭中所取得的成果。他們奪取政權後,為鎮壓奴隸主貴族殘余勢力的反抗,同時也為了發揮封建法律的鎮壓效能,加強對勞動人民的統治,紛紛公布成文法。所以韓非總結說:「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宮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這是與「以法治國」等原則的要求相適應。他們主張「法布於眾」,即向社會公布國家的法律、法令,什麼是合法,什麼是非法;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這樣就能夠使全社會更好地知法、守法,在法令范圍內活動。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從維護地主階級專政出發,在上述法律觀點的指導下相繼頒布了封建法律。如韓有《刑符》,楚有《憲令》,魏有《魏憲》,齊有《七法》,趙有《國律》,秦有《秦律》。特別是魏文候時李悝編纂的《法經》,不僅集春秋末年以來各國立法之大成,而且為此後封建立法提供了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