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稅種法立法現狀存在問題和對策

中國稅種法立法現狀存在問題和對策

發布時間: 2022-04-07 21:58:44

Ⅰ 綠色關稅的中國綠色關稅現狀和問題分析

一、中國綠色關稅的現狀
1.客觀上具有環保效果的稅種
(1)關稅。
國家對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性產品開征出口關稅,目的在於節能降耗和淘汰落後產能,充分發揮了關稅在促進貿易平衡方面的宏觀調空作用。例如,2008年1月1日起,國務院進一步調整了進出口關稅,關稅總水平為9.8%,對木漿、焦炭、鐵合金、鋼坯、部分鋼材等高能耗、高污染開征或進一步提高了出口關稅稅率。
(2)進口環節增值稅。現行進口環節增值稅稅率分為三檔:17%的基本稅率、13%的低稅率以及零稅率。進口石油液化氣、天然氣、煤氣、居民用煤炭製品、化肥、農葯、農膜等實行13%的低稅率,其目的在於促進國內、國際能源的優化配置。
(3)進口環節消費稅。國家規定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一些主要商品,進口時由海關加征進口環節消費稅。例如,對鞭炮焰火、汽油、柴油及摩托車、小汽車、輪胎等消費品,海關在進口環節加征消費稅;對進口小汽車按汽缸容量確定了高低不同的稅率;對進口子午線輪胎免徵消費稅,對進口翻新輪胎停止徵收消費稅;將進口成品油、木製一次性筷子、高爾夫球及球具、高檔手錶納人了消費稅范圍。
(4)船舶噸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行駛的外國籍船舶和外商租用的中國籍船舶,以及中外合營企業使用的中外國籍船舶(包括專在港內行駛的上項船舶),由海關徵收船舶噸稅。船舶噸稅的設計與實施本身並不具有能源與環境方面的意義,但由於大量船舶與能源的消費有關,因此,從政策作用上講,船舶噸稅間接地構成了一種能源消費的代價,有一定的抑制消費的作用。
2.為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污染而採取的減免關稅措施
國家在減免關稅方面,對諸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項目給予優惠政策。例如:(1)環保用有機、無機和生物膜開發與生產;(2)廢氣、廢液、廢渣綜合利用和處置、處理;(3)廢舊塑料的消解和利用;(4)新型節能環保型建築材料的開發生產;(5)汽車、摩托車輕量化和環保型新材料製造;(6)節肥、節(農)葯、節水型農業技術設備製造;(7)環保監測儀器製造;(8)固體廢物處置處理設備製造;(9)潔凈煤技術產品的開發利用及設備製造等等。對於不利於環境保護的相關項目,國家禁止外商投資相關產業。例如:(1)自然保護區和國際重要濕地的建設、經營;(2)國家保護的原產於中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開發。
二、中國現行綠色關稅的問題分析
1.綠色關稅制度不成體系,環保目標不明確。中國目前尚未真正構建起完善的綠色關稅制度體系,有關環境的關稅措施只是散見於各相關稅種之中,環境保護目標不夠明確。環境稅收原則不能從整體上貫徹,整個綠色關稅設計沒有形成一個整體思路,徵收方式不夠科學,收入沒有專款專用,稅收的效果缺乏也有效評估。
2.綠色關稅具體執行缺位,難發揮調控功能。目前中國尚未正式出台進出口環節的環境稅這一專門稅種,且在具體執行方面存在若幹缺位:一是征稅范圍比較狹窄,例如未將一些容易給環境帶來污染或者導致環境資源嚴重浪費的消費品在進口環節列入征稅范圍,如電池、氟利昂、一次性產品(如相機、剃刀、塑料袋)以及進入國內會造成噪音污染的貨物等;二是計稅依據有待完善。現行關稅適用的是「從價稅」,關稅的計稅基礎是進出口貨物的價格。綠色關稅應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因此筆者認為,應基於進出口貨物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程度來計征綠色關稅,單純以貨物價格為綠色關稅的計稅基礎難以有效發揮關稅對於環保的調控作用。
3.綠色關稅優惠形式單一,缺乏靈活系統性。目前中國綠色關稅方面的優惠在形式上過於單一,多以減稅和免稅為主,國際上通用的加速折舊(例如荷蘭對特別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設備允許實行加速折舊,包括永污染、土壤污染、廢物、雜訊以及節能等領域的專門設備,其中節能設備比重最高)、減免稅總額控制、具保延期納稅等方式很少使用,稅收政策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不夠,影響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的效果。分散在某些稅種中的環境保護關稅優惠措施過於零星、分散,缺乏系統性與前瞻性,有些關稅優惠措施在扶持與保護一些產業或部門利益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卻起到了負面作用,如為支持農業發展,規定對農膜、農葯甚至是劇毒農葯適用低稅率,部分產品還享受免稅待遇。
三、中國開征綠色關稅的重要性
綠色關稅制度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有效率的制度應同時具備約束機制與激勵機制:約束機制能促進經濟主體不做制度禁止或限制並且最終不利於自己的行為,確保制度的有效實施;激勵機制有助於經濟主體行為自覺與制度取向一致,降低制度實施的成本。綠色關稅制度由於同時具有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成為解決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的矛盾的必然選擇。
(一)開征綠色關稅的重要意義
1.解決環保資金短缺。當前,隨著中國環境污染程度的加深和范圍的擴大,治理和改善環境的任務日益加劇,但目前中國財政資金緊張,國家治理環境的大部分費用還得靠其他財政資金支持。開征綠色關稅是一個較為現實的解決環境保護資金不足的有效選擇。綠色關稅收入封閉運行,專款專用,既完善優化了中國的稅制結構,又保證了中國環保資金投人。
2.通過市場抑制污染。國家可以利用關稅這只「無形的手」,使進出口商合理安排進出口活動,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開征綠色關稅可以有效地限制有害環保的進出口行為,使關稅成本向生產成本轉嫁,最終在產品價格和消費行為的付費上體現出來。政府通過對污染者進行征稅,使污染成本最終反映到價格上,導致在正常的市場壓力下使那些污染嚴重者無利可圖,最終退出市場競爭。
3.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綠色壁壘產生於2O世紀8O年代,它採用苛求的環境標准對來自國外的產品和服務進行限制,已被發達國家作為貿易政策用於對付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和服務。目前,國際上經常被使用的綠色壁壘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環境進口附加稅」,是指以保護環境為理由,對某些進口產品除徵收一般關稅外,再加征環境稅。
第二,「綠色技術標准」。是指以苛刻的強制性環保技術標准,限制或禁止不符合標準的外國商品進口。第三,「綠色檢疫」。是指某些國家制定的嚴格的衛生檢疫標准,限制或禁止外國產品的進口。
第四,強制性措施。一般是以進口產品的生產製造環境、方法、過程等不符合本國環境要求為理由,限制或禁止某些國外產品的進口。第五,環境貿易制裁。即指一國以另一國違反國際環境條約為理由採取的強制性進口限制措施。第六,環境許可證制度、環境配額等其他形式。而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長遠利益,出現大量國外垃圾涌人等現象。運用綠色關稅手段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逐步實現清潔生產和合理利用有限資源,使中國的產品和服務環保化,從而突破國外綠色貿易壁壘,防止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資源掠奪地和污染物排放地。
4.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1世紀,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環境保護放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手段都應該有效的利用。開征綠色關稅來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不僅能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來源,更能為對環境保護提供動態刺激,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二)實施綠色關稅制度的原則
除了稅收一般具有的強制、公平、中性原則之外,筆者以為綠色關稅還應當具有以下兩個原則:。
一是專款專用原則。在綠色關稅自身無法達到環境目標的條件下,通過將綠色關稅收入投資於環保項目必然會加強環境政策的效果。
所以環境稅收的專款專用原則是中國目前的必然選擇。只有實行專款專用的原則,才能保證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有可靠的資金來源。當然為了避免稅收的過度剛性和低效率,應該注意將專款專用原則制定在宏觀水平上,即綠色關稅收入根據整個國家的總體環境狀況,綜合地應用於各個環境項目。
二是循序漸進原則。在綠色關稅制度建設中推行循序漸進戰略既有利於環境保護,又有利於降低其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首先,理想的稅收應是可預見的,以便使污染者可以對削減污染的技術作出投資計劃;其次,漸進式實施綠色關稅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包括對生產者競爭力的影響較小,而且為企業採取相應的措施創造和留下了足夠空間和時間。
四、完善中國綠色關稅制度的具體構想
(一)構建綠色關稅法制框架
綠色關稅是保護環境和生態的一把利劍,發達國家已經高高舉起了這把劍,中國必須加快自己的綠色關稅法制建設,維護本國的合法權益。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社會在處理貿易與環境爭端案件時,與貿易有關的國際環境法和國內環境法往往倍受重視,所引用過的國際環境協議,從沒有受到質疑和責難。從已處理的貿易與環境爭端的一些案例的裁決來看,只要引用的國內環保法律規定準確、有權威性,維護環境利益的一方往往勝訴,對環境保護不利的一方則往往敗訴。
首先,要認真研究WTO關於環境和國際貿易的有關法律條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避免外國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的濫用;另一方面,在符合wro相關法律規則基礎上,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關稅法律體系,避免在國際貿易爭端和訴訟中處於被動地位。
其次,應加速與環境有關的關稅立法。要匯集包括海關、環保、法制、衛生、水利、國土、公安、商務等多部門關於綠色關稅的建議,在《中華人民海關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等法律法規中加人關於綠色關稅的相關規定。
最後,將綠色關稅納人國家環境稅收體制通盤考慮。實施綠色關稅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強化關稅在協調經濟與生態環境矛盾中的作用。鑒於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市場機制還不完善,處於經濟的轉軌時期,因此完善綠色關稅制度的基石是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整體戰略。環境保護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僅憑海關一家難以獨力承擔。筆者以為,我們必須將綠色關稅納入國家整體稅收管理體系,要根據中國目前的環境問題、關稅征管特徵與經濟轉型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整個稅收體系進行綜合重構和優化以實現有關的環境與經濟目標。
(二)完善綠色關稅征管制度
1.確定征納主體。
首先要明確綠色關稅的徵收主體是海關,其他部門無權徵收綠色關稅。海關是綠色關稅唯一的征稅主體,環保機關在綠色關稅的徵收中起輔助作用。其次,可以設定綠色關稅的納稅義務人是從事進出口對環境可能造成危害的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具體來講,包括中國境內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單位。
2.確定稅目稅基。
綠色關稅的稅目可分為環境污染物、生物資源污染物和非生物資源污染物三個稅目。在此之下還可以劃分為若乾子目。環境污染物的計稅依據可以依據現行的污染物排放標准而制定,對於其它兩類資源可以依據其危害程度不同而確定不同的稅目。綠色關稅的稅基就是指一切與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有關的進出口行為。
在排污稅的徵收中,如果課稅對象與污染源之間的聯系不緊密,將不會對企業產生刺激和引導作用,他們也不會考慮從事無公害的清潔生產。選擇稅基重要的是要考察污染物的生產過程,以便區分出污染性生產與無污染生產。但最終納稅對象的確定,還需要參考環保監測部門的認定。
3.確定征稅稅率。
對於環境污染物,在排放標准以內的實行比例稅率,超過排放標準的可採用超倍累進稅率或全額累進稅率;對於資源稅的稅率,本著節約不可再生資源的原則設立相應的稅率;對於生物資源可依據生物對生態環境的不同作用採用不同的比例稅率;對於非生物資源可依據該資源在利用時對環境的危害程度不同而採用不同的稅率。另外,綠色關稅的實施旨在不鼓勵進出口污染產品,而支持對環境友好的替代品,因此污染產品與替代品應該有差別稅率,才能減少污染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4.確定課稅環節。
對於綠色關稅的課稅環節的問題在於,對具有流轉性的產品,是選擇在進出口環節征稅,還是選擇在生產消費環節征稅。
從保障國家關稅安全和促進環境保護的目的出發,筆者以為應在進出口環節徵收綠色關稅或環境保證金,不造成環境損害的進出口行為和產品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的末端環節,憑借環保部門的證明,可以享受退稅政策。在確定課稅環節後,國家還要確定相應的確定納稅期限和起征稅額。
5.確定減免范圍。
綠色關稅減免是海關對一些有利於環保的進出口行為提供的稅收優惠政策,其減免的目的是促使納稅人自覺的保護和改善環境,其減免額可以看作是政府的補貼及鼓勵金,即通過對低能耗、無污染的生產和消費行為給予稅收減免,以及對不同污染危險等級的企業實行差別稅率,進而倡導綠色經營和綠色消費理念。這樣不但把污染的可能性遏制在萌芽狀態,還可以鼓勵企業積極開發先進的環保技術,增強社會公眾參與環保的意識。
(三)結合其他輔助配套措施
1.綠色關稅收入的分配。
關稅一直以來屬於中央財政收人,地方政府無權使用和分配。根據綠色關稅的性質,按照權責利相結合,對環境的影響是有地域性的,而且各地差異很大,所以筆者認為「綠色關稅「劃歸地方稅更科學,可以由海關集中代征,再由財政按照屬地原則返還給地方。
2.開展跨部門合作共管。
綠色關稅應當與其它環境治理手段共同發揮作用。雖然綠色關稅相對其他環境政策手段有其特殊優勢,但這並不否定其他環保手段(諸如環境行政手段、環境刑事手段等)的有效性。環境問題是幾千年以來人類在征服自然界的過程中積攢、遺留下來的問題,只憑海關以綠色關稅政策的單獨應用,不足以解決這樣錯綜復雜的環境問題的,必須與其它手段長短互補短,共同發揮作用。由於綠色關稅征管涉及諸多環保技術和標准問題,因而必須同時發揮海關和環保部門的作用,海關具體負責稅款的徵收,環保部門負責定期測量排污量,兩者的聯系與協調辦法應有相應的立法規定。
3.重視和發展環保產業。
環保產業目前已經成為許多發達國家的「明星產業」。相比之下,中國的環境問題較嚴重,環保產業處於萌芽狀態,而且目前環保設備陳舊、技術落後、人員素質低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為此我們要充分重視環保產業的發展。筆者以為,一是要把環保產業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來重點扶持和引導,逐步提高環保產業的整體水平和競爭能力;二是要建立環保科技進步投人機制,鼓勵企業和科研單位開展有關環境保護技術開發研究;三是加強環保產業的國際合作。

Ⅱ 稅種的完善中國稅務

稅制結構是指稅收體系中的各稅種的組合以及它們在組合中的相對地位,稅制結構是在一定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是有效發揮稅收職能作用、充分體現稅收公平與效率原則的有力保證。中國實行商品稅與所得稅構成的雙主體稅種結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必須合理地完善中國各類稅種設置,優化和完善中國的稅制結構,形成一個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的稅制體系,充分發揮稅收調節經濟發展作用。 1.完善中國稅種與稅基結構的方式 完善中國稅種與稅基結構,必須根據變化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環境,新增或取消部分稅種,並對稅種中的稅基進行增減與調整,將稅種之間稅基交叉重復徵收的稅基進行合理歸類,減少稅基重復。 (1)稅種合並 稅種合並就是將相互關聯性強、稅基重復較大的稅種合並成為一個稅種,不僅可以提高稅種結構的集中程度,而且便於管理,減少稅基重復和增強稅基的抗侵蝕能力。中國在2007年將車船使用稅與車牌照使用稅合並為車船稅後,2008年進一步將企業所得稅稅種進行合並。車船相關稅種合並以後,減少了稅種之間稅基的重復,提高了稅收征管效率;企業兩稅合並以後,提高了內資企業的公平競爭塑能力,減少了稅收優惠對稅基的侵蝕。 (2)稅種分解 稅種分解,也稱為稅種分離,就是將一個稅種內的稅基,根據其口引提供稅收收入的額度和社會經濟調節功能的大小,將稅基單獨分離出來,形成新的獨立稅種。稅收在實現特定的稅收財政收入的同時,達到調節納稅人的經濟投資方向與行為的目的,稅種對稅基包含范圍過於寬泛,並用同一稅種名稱,不利於提高稅收調節的針對性和稅收收入使用方向的明確性。近年來中國稅種合並的比較多,但是分解的比較少,比較典型的是1994年稅制改革時,把增值稅從原來的工商稅中分離出來,獨立設置稅種,並逐步擴大徵收范圍,增值稅在中國正式建立。此外,將利息稅從所得稅中分離出來,也是為了強調利息稅的經濟調節意義,一方面企業與個人所得稅中包含了利息所得,同時又單獨設置了利息稅稅種。 (3)清理稅種之間的稅基歸屬 重復征稅是指對同一納稅主體、同一征稅對象或稅源不止一次地征稅,具體地說,就是同一征稅主體或不同征稅主體,對同一納稅人或不同納稅人的同一征稅對象或稅源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征稅行為,一般情況下是兩次重復征稅,即雙重征稅。重復征稅多數出現在商品稅和所得稅、消費稅和財產稅之間,是所得或收入在納稅人的縱向變動之間形成的,如企業的紅利分配,既在企業所得稅中徵收,又在個人所得稅中徵收,並且當紅利轉化為消費時,又可能徵收消費稅或財產稅或行為稅。
不同稅種之間出現相同的稅基,屬於重復征稅,重復征稅不僅會導致稅基稅負過高,而且會引發稅收逃避、侵蝕稅基。在更高層次上,還會影響到新稅種的設置,如物業稅的設置,雖然經過多年的論證,至今仍未進入實際徵收階段,原因在於物業稅稅基與房地產和財產稅等稅基重復,新稅種設置必然會導致原稅種稅基萎縮或稅種被取消。進一步清理稅種之間的稅基重復,可以進一步明確稅基的經濟調節功能,實現稅收的專款專用。 (4)減少行政收費對稅基的擠壓、拓寬稅基 中國普遍存在的濫收費、費大於稅、以費擠稅的現象,已經嚴重危及到國家財政收支和國家宏觀調控各項改革的順利進行,並且直接侵害到企業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必須積極尋求治理方案。對各類收費,應在認真分析其性質的基礎上採取不同的對策,單純為局部利益的非法收費,要堅決予以取締和廢止,對用於支付純公共產品價格的收費實行費改稅,而用以提供准公共產品的價格的收費則要依法予以規范,合理確定其收費標准。
稅基拓寬必然會與行政收費產生沖突,稅基拓寬必然會導致收費范圍減少,因而要拓寬稅基,首先必須明確規定稅收優先權的地位,減少行政收費對稅基拓寬的擠壓。以費擠稅不僅影響對稅基的拓寬,同時也會侵蝕稅基,產生「先費後稅」的扭曲現象。 2.中國稅種稅基結構完善方案分析 (1)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輔助稅種,完善財產稅體系 財產稅是各國稅制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國目前開征的財產稅種主要有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等,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財產稅體系。中國當前房產稅、車船稅存在著稅法內外不統一,徵收范圍過窄和稅率偏低的問題。完善財產稅體系就必須適當擴大房產稅徵收范圍,拓寬房地產稅稅基。適當提高房產稅和車船稅的稅率,對一部分豪宅、豪華車輛或擁有多處房產、多輛汽車的富人可考慮適當提高稅率,以起到財產稅調節貧富差距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開征遺產贈與稅,彌補個人所得稅的不足,適當地調節社會財富分配,限制不勞而獲,確保社會的穩定。 (2)調整消費稅稅基 消費稅是國際上普遍徵收的一個稅種,中國自1994年開始徵收。十多年來,消費稅在有效組織財政收入和正確引導生產消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征稅范圍、稅目設置、稅率結構等方面也存在著與當前經濟形勢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應該進一步增強消費稅調節功能,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更好地引導有關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適當地調整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將一些高檔次的奢侈性消費品及行為納入征稅范圍,將與群眾生活關系密切的某些已課征消費稅的消費品從消費稅應稅稅目中予以取消,是消費稅進一步完善的首要任務。為調節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可以適當地提高某些消費稅的適用稅率,以充分發揮消費稅調節高消費的作用。2006年4月1日中國對消費稅進行了調整,新增高爾夫球及球具、高檔手錶、遊艇、木製一次性筷子、實木地板等稅目,增列成品油稅目,原汽油、柴油稅目作為此稅目的兩個子目,同時新增石腦油、溶劑油、潤滑油、燃料油、航空煤油五個子目。取消「護膚護發品」稅目。調整部分稅目稅率,現行11個稅目中,涉及稅率調整的有白酒、小汽車、摩托車、汽車輪胎幾個稅目。消費稅稅基調整仍然偏窄,今後應從節約型與環保型的社會需要,進一步拓寬消費稅稅基。 (3)進一步完善所得稅制度 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稅基存在兩個明顯的問題,一是稅基重復,二是稅基寬度不合理。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都承擔薪金與紅利所得的稅收,稅基重復徵收額度較大,增加了企業負擔,減少了個人所得的稅後收入,今後應該考慮將所得稅中的稅基理清其歸屬問題,簡化稅制,通過稅率調整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之間的稅基重復。在稅基寬度上,合理調整稅前扣除項目,統一企業間的稅收優惠政策,對重點扶持企業實行先征後退的辦法,簡化徵收成本。對於個人所得稅應該根據地區和個人實際,完善稅基起征點的額度與校正幅度,借鑒美國對意外損失、撫養子女和贍養父母等費用合並報稅時都可在規定限額內稅前扣除的做法,提高稅收的橫向公平。在拓寬個人所得稅稅基的基礎上,建立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嚴格納稅人自行申報制度。加強個人所得稅稅收徵收管理,加大對偷漏稅款的打擊力度。適度提高偶然所得稅率,提高稅收的縱向公平。 (4)加快稅基的歸屬清理,盡快開征新稅種 新稅種的設置與其稅基整理密切相關,中國之所以在遺產稅、社會保障稅和環境稅等稅種上沒有開征,雖然與多種因素有關,但其中不可否認與稅基的歸屬不清或存在相應的行政收費有直接的關系。在遺產稅稅基和贈與稅稅基中,已有部分稅基作為財產稅在徵收,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必然會沖擊財產稅稅基。而社會保障稅和環境稅沒有開征,與這些稅種的稅基作為行政收費有關,都被以費代稅的形式由納稅人在實際繳納,沒有納入立法是因為稅收不僅僅只納入地方財政,還存在與中央分享的問題,還有其它諸如地方征管許可權的原因。因而,完善中國稅制,盡快開征以上稅種,理清稅基歸屬和徵收管理許可權,是目前首要任務之一。

Ⅲ 與稅收有關的稅種分析,(比如個人所得稅的起源發展影響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

一、我國個人所得稅存在問題
1、稅制模式難以體現公平合理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採用分類稅制模式,對不同來源的所得,採取不同稅率和扣除辦法。這種稅制模式已經落後於國際慣例,不能全面、完整地體現納稅人的真實納稅能力,容易使納稅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費用,存在較多的逃稅避稅漏洞,會造成所得來源多且綜合收入高的納稅人反而不用交稅或交較少的稅,而所得來源少且收入相對集中的人卻要多交稅的現象,在總體上難以實現稅負公平的目的,從而與個人所得稅的主要目標產生嚴重的沖突。
2、稅率模式復雜繁瑣,最高邊際稅率過高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基本上是按照應稅所得的性質來確定稅率,採取比例稅率與累進稅率並行的結構,並設計了兩套超額累進稅率。這種稅率模式不僅復雜繁瑣,而且在一定程度造成了稅負不公,如超額累進稅率存在差異,工資薪金所得適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對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五級超額累進稅率。這種稅率制度在世界各國是不多見的,是與國際上減少稅率檔次的趨勢不相吻合的。另外45%的最高累進稅率從國際上看,採用這么高稅率的國家非常少。稅率越高,逃稅的動機越強,在現實中,能夠運用這么高稅率的實例可以說非常罕見,沒有實際意義。過高的累進稅率,將會嚴重限制私人儲蓄、投資和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妨礙本國經濟的發展。
3、費用扣除不合理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分別按不同的征稅項目採用定額和定率兩種扣除方法。這一方面造成計算上的繁瑣,給征納雙方都帶來計算上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因素。表現在既沒有考慮通貨膨脹與價格水平的因素,更沒有考慮贍養老人及撫養子女的不同情況。
4、稅率級距過大。
對於我國工薪收入為生活來源的個人所得稅的稅率累進級次過多,總體的累進級距過大,最高稅率高達45%,突出的缺陷表現為:一方面是加大了高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嚴重製約了高收入者勞動積極性的發揮,激勵功能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私人資本的積累;另一方面是從稅制設計上客觀地加大了高收入者的偷逃稅傾向,增加了稅收征管的難度,從而制約了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收入調節功能的發揮。
5、交納個稅後不開具完稅證明。
稅務部門在徵收個人所得稅時卻不給完稅憑證,即完稅證明。政府欠了納稅人一張稅票,這是一種無法迴避的事實。人們說:「我們無法證明自己是納稅人,也無法證實自己到底交了多少稅———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拿到過一張完稅憑證。」
長期以來,個人所得稅都是實行「代繳代扣」的徵收辦法。也就是由發工資的單位統一從工資中扣除,工資條當中也專門設有「個稅代扣」這一項,問題是扣完稅之後,稅務局並不會給納稅人一張完稅發票,而是給納稅人單位開具一張總的完稅票證,繳稅人對當月繳了多少稅或者累計繳了多少還是一頭霧水。
這幾乎成了一種慣例。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地稅部門的解釋是,如果每個人都開具完稅票據有些浪費。一是多數人用不上這些憑證,二是地稅卻還要列印這些憑證。
當然,納稅人「較真」一張個人所得稅的納稅憑證並非僅僅為確認自己是納稅人的身份,問題的實質是,這種傳統征稅手段的落後,對納稅人存在著信息不透明、手續不完善的弊端,同樣也存著個人所得稅流失較嚴重的現象,因此受到眾人的質疑也是一種必然。從某種意義上講,稅務徵收手段的滯後給偷漏稅款者「創造」了可乘之機。
二、改革建議:
1、採用家庭課稅與個人申報納稅並存的納稅單位模式,提高個人所得稅對低收入水平家庭的保護,有助於稅制更加公平合理。
2、合並部分稅率,減少稅率級次。稅率級次過多一方面不利於稅收征管,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對個人新近所得等級劃分,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
3、降低高收入者的稅率,例如將最高稅率改為20%。以此有效扭轉高收入者的逃稅傾向,從稅率設計上鼓勵高收入者納稅,激勵個人勞動制富,增強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的激勵功能,促進稅收征管效率的提高。
4、稅務部門在徵收個人所得稅時馬上列印給完稅憑證,即完稅證明。保護納稅人權益。

Ⅳ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現狀

個人所得稅1799年首創於英國,是指對個人所得額徵收的一種稅。隨著經濟的發展,該稅種所佔地位越來越顯著。而在我國現階段,對個人所得稅的征管並不理想。對工資薪金外個人收入難以監控,對偷稅處罰不力、部門協調工作不夠等等,促成個人所得稅征管不力的現狀。個人所得稅徵收不公的現象客觀存在,若此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減少財稅收入,擴大貧富差距,影響社會安定,阻礙經濟發展等不良現象的發生。因此,有關個人所得稅的熱點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一、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個人所得稅占稅收總額比重過低

過去的20年是我國經濟總量和國民財富增長最快的時期,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均走在世界前列,但個人所得稅占稅收總額比重卻低於發展中國家水平。1998年個人所得稅占稅收總額比重為3.4%,2001年這一比重提高為6.6%,①而美國這一比重超過40%。我國周邊的國家,如韓國、泰國、印度、印尼的比重(一般在10—20%之間)均超過我國水平。據國家稅務總局最近測算的一項數據表明:我國個人所得稅每年的稅金流失至少在一千億元以上。其理由是: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個人所得稅占總收入水平的30%,發展中國家是15%。我國去年稅收總收入一萬七千億元,個人所得稅收入一千二百億元②。如果按照發展中國家15%的比例計算,我國去年應該入庫個人所得稅2250億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收入要成為國家的主要收入還不太現實。但是,個人所得稅所佔的比重實在是太低,如此過低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在世界上實在並不多見。可見,個人所得稅的征管現狀令人堪憂。

(二)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國的稅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後,難以體現出較高的征管水平。個人所得稅是所有稅種中納稅人數量最多的一個稅種,征管工作量相當大,必須有一套嚴密的征管制度來保證。而我國目前實行的代扣代繳和自行申報兩種徵收方法,其申報、審核、扣繳制度等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後,難以實現預期效果。自行申報制度不健全,代扣代繳制度又難以落到實處。稅務機關執法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稅款的徵收。稅務部門征管信息不暢、征管效率低下。由於受目前征管體制的局限,征管信息傳遞並不準確,而且時效性很差。不但納稅人的信息資料不能跨征管區域順利傳遞,甚至同一級稅務部門內部征管與征管之間、征管與稽查之間、征管與稅政之間的信息傳遞也會受阻。同時,由於稅務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缺乏實質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稅銀聯網、國地稅聯網等),信息不能實現共享,形成了外部信息來源不暢,稅務部門無法准確判斷稅源組織征管,出現了大量的漏洞。同一納稅人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內取得的各項收入,在納稅人不主動申報的情況下,稅務部門根本無法統計匯總,讓其納稅,在征管手段比較落後的地區甚至出現了失控的狀態。

(三)稅收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在縮小

按理說,掌握社會較多財富的人,應為個人所得稅的主力納稅人。而我國的現狀是:處於中間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工資薪金的階層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佔全部個人所得稅收入的46.4%③;應作為個人所得稅繳納主要群體的上層階層(包括在改革開放中發家致富的民營老闆、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築承包商等名副其實的富人群體),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只佔個人所得稅收入總額的5%左右④。個人所得稅征管首要問題是明確納稅人的收入。當前什麼是一個納稅人的真正全部收入是一件難事,至少有下列行為稅務機關很難控制。一是收入渠道多元化。一個納稅人同一納稅期內取得哪些應稅收入,在銀行里沒有一個統一的賬號,銀行方面不清楚,稅務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入以現金取得較多(勞動法規定工資薪金按月以現金支付),與銀行的個人賬號不發生直接聯系,收入難於控制。三是不合法收入往往不直接經銀行發生。正因為有上述情況,工薪收入者就成了個人所得稅的主要支撐。

(四)偷稅現象比較嚴重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收入水平逐漸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個人收入的多元化、隱蔽化,稅務機關難以監控。公民納稅意識相對比較淡薄,富人逃稅、明星偷稅好像是習以為常、無所謂的事情。 在報紙上新聞報道上經常會看見、聽見一些明星有錢人偷逃稅款的事情。比如說毛阿敏偷稅事件和劉曉慶偷稅漏稅案件等等。據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會同中央電視台《中國財經報道》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七百餘位居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2%的受訪居民宣稱自己完全繳納了個人所得稅,與此同時,有將近24%的受訪居民承認只繳納了部分或完全未繳納個人所得稅,是完全繳納者的兩倍。⑤個人所得稅可以說在我國是徵收管理難度最大,偷逃稅面最寬的稅種。

二、個人所得稅征管存在問題的成因

(一)現行稅制模式難以體現公平合理

法制的公平合理能激發人們對法的尊崇,提高公民依法納稅的積極性。而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在稅制設置上的某些方面缺乏科學性、嚴肅性和合理性,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其調節個人收入的要求。世界各國的個人所得稅稅制模式一般可分為三類:分類所得稅制、綜合所得稅制、混合所得稅制(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現階段我國公民的納稅意識相對來講還比較低,稅收征管手段較落後,所以,現階段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採用的是分類稅制。

分類稅制,是將個人的全部所得按應稅項目分類,對各項所得分項課征所得稅。其特點是對不同性質的所得設計不同的稅率和費用扣除標准,分項確定適用稅率,分項計算稅款和進行徵收的辦法。 這種模式,廣泛採用源泉課征,雖然可以控制稅源,減少匯算清繳的麻煩,節省徵收成本,但不能體現公平原則,不能很好地發揮調節個人高收入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個人收入構成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實行分類稅制必然出現取得多種收入的人,多次扣除費用、分別適用較低稅率的情況,使個人所得稅對高收入者的調節作用甚微。這樣不但不能全面、完整的體現納稅人的真實納稅能力,反而會造成所得來源多、綜合收入高的納稅人不用納稅或少納稅,所得來源少的、收入相對集中的納稅人卻要多納稅的現象。

例如:有甲、乙兩個納稅人,甲某月收入為3200元,其中工薪收入為800 元,勞務報酬收入為800 元,稿酬收入為800 元,特許權使用費所得800元。按現行個人所得稅稅法有關規定,甲本月不繳納個人所得稅。而乙某獲得工薪收入為1600 元,卻要納55元的個人所得稅。乙的收入只有甲的收入的一半,甲不用納稅,乙卻要繳納55元的個人所得稅。所以,這種稅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納稅人的真實納稅能力,也不利於拓寬稅基,容易導致稅負不公,征稅成本加大,征管困難和效率低下,很難體現公平合理。

(二)稅率結構不合理,費用扣除方式不科學

由於我國現階段採取分類所得稅制,個人所得稅稅率依所得的性質類別不同而異,大體有三種:一是超額累進稅率,即對工薪所得實行5~45%的9級超額累進稅制,對個體經營、承包租賃經營所得則實行5~35%的5級超額累進稅制;二是對其他8項所得項目適用20%的比例稅率,稿酬所得在使用20%的比例稅率後減征30%;三是對一次收入畸高者的勞務報酬所得適用加成征稅稅率。這種稅率結構設計得非常繁瑣、復雜,既不利於納稅人納稅,也不便於稅務機關徵收管理。特別是工資薪金所得,級距過多,達到九級,邊際稅率過高,違背了稅率檔次刪繁就簡的原則。對於工資、薪金所得和勞務報酬所得同為勞動所得,而征稅時卻區別對待,對勞務報酬所得還要加成徵收,這種做法缺乏科學的依據。

現實生活中,由於每個納稅人取得相同的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費用所佔收入的比重不同,並且每個家庭的總收入,撫養親屬的人數,用於住房、教育、醫療、保險等方面的支出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規定所有納稅人均從所得中扣除相同數額或相同比率的費用顯然是不合理的。這樣很容易在實質上造成稅負不公的後果。

例如:甲和乙兩個納稅人,某月甲乙都是獲得收入3000元,甲是勞務報酬所得,乙是工資所得,那麼,甲和乙本月所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就不同,甲應繳納440元,而乙只需交納205元。這就是由於不同的項目的稅率不同造成的。而且甲乙的家庭狀況有所不同,甲需要瞻養兩個老人並撫養一個小孩,同時甲的配偶沒有任何經濟來源;而乙則單獨生活,沒有家庭上的負擔。我們不難看出甲的家庭負擔要比乙大得多,很明顯甲乙兩者是存在差異的。按照量能負擔的納稅原則,甲的費用扣除額應該大於乙。但是,在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稅法中沒有考慮到這一差異,只是以個人為計稅單位進行扣除,沒有確定納稅人的真實納稅能力,這就在客觀上造成了稅負不公的狀況。

(三)公民納稅意識淡薄及社會評價體系的偏差

「納稅光榮」還僅停留在口頭上。相當多的人,當自己的純所得在免稅范圍內時高唱「納稅光榮」,一旦應繳納稅款時,心裡總不高興,於是就使出渾身解數逃稅。越是高收入者逃稅的越多。他們或利用權利自訂納稅標准,或化整為零,以實物、債權、股權分配等方式逃稅,或拉攏稅官以吃小虧佔大便宜等手段逃稅。公民法制觀念不強是納稅意識薄弱的重要原因。古時已有的「苛捐雜稅」之說,是對稅收的對抗情緒的反映。封建社會中,農民繳納捐稅是滿足地主階級的統治需要。長期封建社會的影響,是公民納稅意識薄弱的歷史原因,只知服從官管,不知遵守法律是法制意識薄弱的表現。

此外,現在個稅偷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評價體系有問題。有人一方面為社會捐款捐物,另一方面又在大肆偷逃稅。因為社會和個人似乎都認為捐贈比納稅更有價值和意義;另外社會不覺得偷稅可恥,別人也並不因此視你的誠信記錄不好,不與你交往,或與你斷絕交易。而在國外偷稅就是天塌下來的大事,只要你有偷逃稅行為,不但你在經營上會因此受阻,而且你的行為會受到公眾的鄙視。這就是我們評價體系的偏差。

(四)對涉稅違法犯罪行為處罰力度不足

在一些發達國家,到每年4月的報稅季節,不管你是藍領還是白領,也不管你是球星歌星還是政治人物,都得把自己上一年的收入和該交的稅額算清楚,如實報給稅務部門。稅務部門則隨機抽查,一旦查出有故意偷漏的行為,不管是誰,輕則罰款補稅,重則入獄,身敗名裂。而我國現行稅收征管法規定,對偷稅等稅收違法行為給予不繳或者少繳稅款五倍以下的罰款。由於稅務機關只注重稅款的查補而輕於處罰,致使許多人認為偷逃稅即便被查處了也有利可圖。據統計,近幾年,稅務機關查處的稅收違法案件,罰款僅佔查補稅款的10%左右⑥。另一方面,在稅收執法過程中,由於沒有規定處罰的下限,稅務機關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因而人治大於法治的現象比較嚴重,一些違法者得到庇護時有發生。所有這些都客觀上刺激了納稅人偷逃個稅的動機。「要富貴,去偷稅」甚至成為一部分人的致富秘訣。

(五)納稅人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

一是在納稅人中的工薪層與高收入階層間存在著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現象。雖然在理論上,稅法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事實上,以工薪為惟一生活來源的勞動者的稅負不輕,且在發放工薪時即通過本單位財務部門直接代扣代繳,稅款「無處可逃」;而高收入階層及富人卻可以通過稅前列支收入、股息和紅利、期權和股份的再分配、公款負擔個人高消費和買保險、現金交易等多種手段「合理避稅」。高收入者和富人佔有的社會資源多,納稅反而更少,這種反差在社會上會形成一種不好的導向。二是在納稅人與政府的關繫上,同樣存在著權力與義務的不對等。經濟學把稅收理解成「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的交易」,意思是說,政府收了稅,就必須為納稅人提供各種服務。如果交完稅之後,對怎麼花這些稅款毫無發言權,甚至被貪官污吏們揮霍浪費時,納稅人也無權置喙,那麼,不要說人們納稅的自覺性無法提高,連政府向民眾收稅的合法性都有問題。公民有交稅的義務,同時也有監督政府如何使用這些錢的權力;國家有收稅的特權,但也有為納稅人服務並接受監督的義務。只有當這兩方面都「依法辦事」的時候,社會機制才能正常運轉。

三、解決個人所得稅征管問題的幾點對策

(一)選擇合理的稅制模式

目前我國採用的稅制模式是分類徵收稅制模式,這種課稅模式既缺乏彈性,又加大了征稅成本,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個人收入來源渠道增多,這種課稅模式必會使稅收征管更加困難和效率低下。考慮到我國目前納稅人的納稅意識、稅務機關的征管能力和征管手段等都還不是很健全,因此主張採用綜合所得課稅為主、分類所得課稅為輔的混合所得稅模式。首先,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考慮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我們應摒棄單純的分類徵收模式,確立以綜合徵收為主,適當分類徵收的稅制模式。因為,現在世界上幾乎沒有國家採用單純的分項稅制模式徵收個人所得稅,我們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要融入到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來,必須要努力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仍然採用單純的分類稅制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必須要通過改革首先向混合制過渡,然後再向綜合制發展。其次,分項稅制模式,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於個人所得稅的職能作用的發展。而以綜合所得課稅為主、分類所得課稅為輔的混合制真正立足於我國的國情有利於體現量能納稅的原則,真正實現個人所得稅調節個人收入、防止兩極分化的目標。

例如前文所舉的例子,有甲、乙兩個納稅人,甲某月收入為3200元,其中工薪收入為800 元,勞務報酬收入為800 元,稿酬收入為800 元,特許權使用費所得800元;而乙某獲得工薪收入為1600 元。如採用綜合所得課稅,扣除標准仍為800元,甲的計稅收入為2400元,乙的計稅收入為800元,即便適用同檔稅率,甲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也要三倍於乙。因此,使用綜合所得課稅,能夠全面、完整體現納稅人真實的納稅能力。

(二)合理的設計稅率結構和費用扣除標准

我國個人所得稅目前的稅率結構有悖公平,容易使得納稅人產生偷逃稅款的動機,因此應該重新設計個人所得稅的稅率結構,實行「少檔次、低稅率」的累進稅率模式。首先,稅率檔次設計以五級為宜。其次,考慮通貨膨脹、經濟水平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適當提高減除費用標准和增加扣除項目。盡管個人所得稅法經過了幾次修正,但減除費用800元的標准始終沒有調整,一直執行到現在,這顯然與現今社會狀況不太相符。我們可以允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政府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相應確定減除費用標准,並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備案,這樣做既可以更好地符合實際狀況,也有利於調節個人收入水平。同時,要根據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適當的增加一些扣除項目。根據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住房、教育、醫療、保險等因素,設立相應的扣除項目。這樣將更有利於我國經濟的發展。

仍以前文所舉例子作比,甲和乙兩個納稅人,某月甲乙都是獲得收入3000元,甲是勞務報酬所得,乙是工資所得,而且甲乙的家庭狀況有所不同,甲需要瞻養兩個老人並撫養一個小孩,同時甲的配偶沒有任何經濟來源;而乙則單獨生活,沒有家庭上的負擔。如果按照量能負擔的納稅原則,增加合理的扣除項目,甲的計稅收入應低於乙,並且按照超額累進稅率,對甲課稅適用的稅率應等於或小於對乙適用的稅率,所以甲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應小於乙。從而避免現行稅制下,甲的稅負大於乙的不合理現象。

(三)擴大納稅人知情權,增強納稅意識

法律是關於權利與義務的規定,權利義務是對稱的,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享受權利者必履行義務,履行義務者就有權享有權利。現實社會中權利義務不對等,履行納稅義務與否,並不影響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權利又不履行納稅義務,必然使「納稅光榮」只剩下空洞的口號,喪失了法律公平、正義之本。在稅法宣傳上更多的是宣揚納稅人的義務而淡漠納稅人的權利,弱化了納稅意識。可以相信,解決納稅義務者的權利後,其納稅積極性會大大增強。因此擴大納稅人的知情權,增加政府財政預算、財政開支的透明度,使納稅人真實感受到是國家的主人。納稅人不僅征稅過程清楚,而且稅款流向也明白,使納稅人的納稅抵觸情緒消除。政府職能的正常運轉與納稅人的納稅行為密切相關,政府部門使用納稅人提供的資金,納稅人享有監督政府部門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門服務的權利,納稅人的監督能有效防止諸多重復建設、浪費,也是遏制腐敗的一劑良方。

(四)加大對偷漏個人所得稅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維護法律的嚴肅性

搞好個人所得稅的徵收管理,對偷漏稅行為查處、打擊得力是關鍵之一。針對現階段我國對個人所得偷漏稅行為查處打擊不力的現狀,筆者建議,全國應進行每年多次的個人所得稅的專項檢查,加強稅務部門與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通過立法,賦予稅務機關一些特殊的權力,增強執法的力度;對查處的偷漏稅行為,加大對納稅人罰款的數額,參照一些國家的做法——不管納稅人偷多少稅,都罰其個傾家盪產,並將其偷稅行為公之於眾,以做到「罰一儆百」,促使其他納稅人依法納稅。同時,對一些偷漏稅構成犯罪的納稅人,不能以罰代法,必須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以維護法律的嚴肅性。

(五)加強稅收源泉控制,防止稅款流失

在我國目前普遍存在個人收入分配多元化、隱蔽化且支付方式現金化的情況下,完善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加強稅收征管,首選要加強稅源控制。具體措施為:

1、用現代化手段加強稅源控制。採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為每個有正常收入的公民設立專用的稅務號碼,建立收入納稅檔案,使個人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在稅務專號下進行。與此相聯系,針對長期以來儲蓄存款的非實名制使公民個人的收入不公開、不透明,以致嚴重妨礙稅務機關對個人所得稅稅源控制的現狀,改個人儲蓄存款的非實名制為稅務、銀行聯合且微機聯網前提下的實名制,增加個人收入的透明度,使公民的每項收入都處於稅務機關的有效監控之下,使每個公民的收入納稅情況都一目瞭然,進而可堵塞稅收漏洞,防止稅款流失。

2、充分發揮代扣代繳義務人的作用。對個人所得稅實行源泉控制,由支付單位作為代扣代繳義務人(以下簡稱扣繳義務人)扣繳稅款,這是我國現行稅法的要求。這種做法既符合國際慣例,也適合我國現階段稅收征管手段落後,專業化征管力量不強、急需形成社會徵收網路的實際情況。為此,針對前些年扣繳義務人的扣繳稅款作用未能很好發揮的現實,建立扣繳義務人檔案,規范扣繳義務人扣繳稅款和申報的程序,督導納稅人正確使用扣稅憑證,加強對扣繳義務人的宣傳明白其不履行稅法規定的扣繳稅款的義務,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使代扣代繳稅款工作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化。

Ⅳ 現行所得稅會計處理存在哪些問題 針對問題提出措施

論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並中稅率的確定[3176字,免費論文]
總部企業的區域稅收貢獻及稅收轉移籌劃[4464字,免費論文]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研究[8794字,免費論文]
淺議利息稅.[3585字,免費論文]
論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發展與完善 [4272字,免費論文]
關於社會保障「費」改「稅」的探討 [3118字,免費論文]
「費改稅」之管見 [4478字,免費論文]
費改稅的兩點思考 [2686字,免費論文]
我國增值稅轉型的思考.[10125字,免費論文]
增值稅類型實證研究 [2796字,免費論文]
中外納稅人權利比較分析 [5137字,免費論文]
我國出口退稅研究 (四) [9308字,免費論文]
我國出口退稅研究 (三) [10929字,免費論文]
我國出口退稅研究 (二) [6545字,免費論文]
我國出口退稅研究 (一) [5501字,免費論文]
世界步入減稅年代——對當前部分發達國家減稅的分析 [7536字,免費論文]
避稅行為分析.[3977字,免費論文]
關於稅收效率問題的探討.[4262字,免費論文]
論避稅與反避稅.[6216字,免費論文]
試論當前的「費改稅」 .[5494字,免費論文]
中國加入wTo對經濟、稅收的影響及對策 [8754字,免費論文]
我國稅收管理(4) --推進稅收征管信息化進程[1539字,免費論文]
我國稅收管理(3) --制定稅務人員培訓計劃,提高稅務人員素質[4740字,免費論文]
我國的稅務管理(2) ---管理完善[4023字,免費論文]
我國的稅務管理(1) --中國稅務管理水平的現狀[4082字,免費論文]
「費改稅」與政府收入規范化思路研究 (下)[9038字,免費論文]
「費改稅」與政府收入規范化思路研究 (上)[7947字,免費論文]
電子商務中的稅收問題研究[3254字,免費論文]
這是偷稅、避稅、還是稅收籌劃 [4311字,免費論文]
納稅不服從的原因及對策 [2843字,免費論文]稅收籌劃不可顧此失彼——一個吸收合並案例引發的思考[3941字,免費論文]
正確把握大思路配套推進分稅制——兼與「縱向分兩段,橫向分兩塊[6469字,免費論文]
中國與周邊國家個人所得稅制的比較分析 [4328字,免費論文]
論消費稅的納稅籌劃[3513字,免費論文]
論加強報關行業有關稅收征管[3813字,免費論文]
探析新舊企業會計准則的所得稅差異[3388字,免費論文]
國外稅式支出預算管理的比較與借鑒(二)[3017字,免費論文]
國外稅式支出預算管理的比較與借鑒(一) [3209字,免費論文]
出口退稅政策分析和建議[4757字,免費論文]
在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進行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幾點思考[3866字,免費論文]
我國資源稅費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5152字,免費論文]
礦產資源稅費制度存在問題與改革[4178字,免費論文]
環境稅制比較研究及其對中國的借鑒[9544字,免費論文]
我國煙葉稅存在的問題與對策[2758字,免費論文]
我國轉讓定價稅制改革的現狀及對策[3433字,免費論文]
新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焦點解析[7426字,免費論文]
出口退稅管理的不對稱信息分析[8419字,免費論文]
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背景、影響及展望[4599字,免費論文]
增值稅稅務籌劃案例[6167字,免費論文]
企業跨境關聯交易的本外幣一體化監管研究[5336字,免費論文]
美國目前實行稅收征管模式[3770字,免費論文]
業務是否分拆先考慮綜合稅負[2574字,免費論文]
企業稅收籌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3003字,免費論文]
車輛購置稅征管現狀及對策[4755字,免費論文]
試點和推行徵收物業稅 我國目前根本不具備條件[3945字,免費論文]
發達國家的環境稅對我國的啟示[4111字,免費論文]
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完善和改革現行資源稅[8773字,免費論文]
煙草稅問題眾多改革應兼顧各方利益[2221字,免費論文]
開發商籌劃土地增值稅案例分析[2346字,免費論文]
新企業所得稅籌劃展露新機[4386字,免費論文]稅務籌劃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4140字,免費論文]
談國內外工程總承包業務的稅收籌劃[3052字,免費論文]
我國稅制結構分析及選擇 .[4354字,免費論文]
所得稅盈餘管理研究綜述及啟示 (1)[6070字,免費論文]
如何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出口退稅工作[6652字,免費論文]
試析稅務代理人的法律責任 [4064字,免費論文]
財稅法教學的目標定位的思考 [5401字,免費論文]
稅務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安全體系研究 [6200字,免費論文]
論韓國涉外稅式支出的績效分析和評價[3612字,免費論文]
論稅收之債的效力[8812字,免費論文]
論和諧社會與稅收公平原則[5661字,免費論文]
論稅收的合憲性問題[3397字,免費論文]
淺談新所得稅法對外資企業的影響[2532字,免費論文]
農業稅免徵後農民的稅收負擔仍須進一步減輕[1989字,免費論文]
新企業所得稅法的變化及其籌劃[3555字,免費論文]
淺議企業稅務籌劃[2942字,免費論文]
跨國企業運用轉移定價策略的避稅效應分析[2324字,免費論文]
對增值稅納稅人身份籌劃的探討[4056字,免費論文]
稅務籌劃方法及其具體應用[3223字,免費論文]
論避稅的基本規制模式[3543字,免費論文]
房地產開發企業交易環節的稅務籌劃[5051字,免費論文]
基於戰略成本管理理念的電力企業稅務籌劃[2268字,免費論文]
高校教師個人所得稅稅務籌劃芻議[2831字,免費論文]
不同所得稅制和企業組織形式下的稅負比較[3032字,免費論文]
企業稅務籌劃風險分析及控制[3477字,免費論文]
技術開發費所得稅籌劃問題探析[2245字,免費論文]
收入的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的差異[2830字,免費論文]
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和稅務處理[2879字,免費論文]
生物資產會計與稅務處理的差異[2729字,免費論文]
淺議我國涉外稅收流失的治理對策[10027字,免費論文]對開征物業稅的知性研究及理性思考[11568字,免費論文]
影響納稅人守法因素之分析[3459字,免費論文]
加強房地產稅收一體化管理問題的思考[5369字,免費論文]
論稅收債務人的主體資格[6286字,免費論文]
稅收優惠政策執行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3773字,免費論文]
非法收入征稅問題的法理學分析[4023字,免費論文]
關於建立個人所得納稅激勵機制的思考[4232字,免費論文]
我國融資租賃業的建立及流轉稅政策發展[3947字,免費論文]
論稅收法治[5533字,免費論文]
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5989字,免費論文]
所得稅會計准則的演化與發展[3746字,免費論文]
我國資產證券化交易中發起人轉讓資產的所得稅問題初探[6746字,免費論文]稅收立法若干基本問題探討[6729字,免費論文]
對出口退稅機制存在的問題剖析及建議[3674字,免費論文]
房地產稅的國際比較與借鑒[3474字,免費論文]
我國循環經濟發展與環境稅建設[2342字,免費論文]
在華投資涉稅初探[4656字,免費論文]
稅務局與企業的捉迷藏游戲 [3583字,免費論文]
國有商業銀行納稅籌劃的思考[7578字,免費論文]
企業跨國經營的稅收籌劃問題[5278字,免費論文]
成功稅收籌劃 把握四大要點[4333字,免費論文]
資產交換的涉稅處理[2500字,免費論文]
員工激勵的稅收籌劃[2824字,免費論文]
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所得稅會計問題探討[6036字,免費論文淺議企業所得稅計稅基礎與暫時性差異[4453字,免費論文]
生產用模具稅務籌劃[7861字,免費論文]
混合銷售行為稅務籌劃[3651字,免費論文]
稅務籌劃在企業理財中的運用[4291字,免費論文]
全年一次性獎金的個人所得稅籌劃[2777字,免費論文]
現行稅制下的個人所得稅籌劃方案[7401字,免費論文]淺談稅務籌劃的方法[5963字,免費論文]
財務管理中的稅務籌劃研究[4055字,免費論文]
稅負平衡點分析在增值稅稅務籌劃中的應用[4174字,免費論文]
個人所得稅稅務籌劃方法探討[4579字,免費論文]
高校教師個人所得稅稅務籌劃研究[5588字,免費論文]
企業所得稅的籌劃策略[3958字,免費論文]
談談消費稅的籌劃[5951字,免費論文]
稅務籌劃的策略初探[4360字,免費論文]
出口退稅率調整對出口貿易的影響與建議[4176字,免費論文]
鼓勵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選擇[3152字,免費論文]
關於緊急情況追溯徵收反傾銷稅問題的探討[5180字,免費論文]
完善我國煤炭稅收制度的幾點思考[4239字,免費論文環境稅的國際比較及借鑒[6537字,免費論文]
淺談鋼鐵企業計劃成本法下相關賬務處理的幾個問題[4487字,免費論文]
關於混合銷售行為的納稅籌劃[5441字,免費論文]
小議企業所得稅扣除標準的調整[4170字,免費論文]
試論誠信納稅[5034字,免費論文]
借款費用引發的避稅現象透視[3427字,免費論文]
借鑒國際經驗 建立和完善我國生態稅收體系[9574字,免費論文]
淺談我國航運企業的國際稅收籌劃問題[5900字,免費論文]
國外設立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的經驗與借鑒[3708字,免費論文]
對新一輪消費稅調整的思考[5872字,免費論文]
企業稅收籌劃理論基礎分析[8597字,免費論文]
《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辦法(試行)》:簡介及評析[4392字,免費論文]
稅制優化新視角[3999字,免費論文]
推進我國新一輪稅制改革的約束條件與策略選擇[7600字,免費論文]
個人所得稅塵埃落定後的思考[4398字,免費論文]
資本弱化稅制:安全港規則的國際應用實踐及啟示[7561字,免費論文]
試論稅務籌劃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運用[6362字,免費論文]
企業普通清算會計處理與稅收問題的探討[5870字,免費論文]

Ⅵ 我國房地產稅法的現狀以及改革措施

近年來,在房地產業持續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房價居高不下,普通老百姓買不起房的問題。相應的,房地產業稅收問題也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廣大的專家學者都對房地產稅制改革優化給予了自己的看法,但他們往往只是專注於稅制結構和稅收負擔的優化上,很少有人對房地產業稅收征管提出改革的建議。
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來看,稅收征管屬於實施機制的范疇,是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具有完善的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以外,更主要的是這個國家的實施機制是否健全。離開了有效的實施機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規則就形同虛設。根據這一觀點,房地產業稅收制度的有效性也必須依靠房地產業稅收征管這個內在實施機制的作用來保證,因而研究房地產業稅收征管優化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一、中國房地產業稅收征管中存在的問題

1.一些基層的稅務部門執法行為不規范。由於人員素質等問題而導致稅務機關或稅務工作人員沒有嚴格按照稅法的規定依法征稅,稅收征管被當作隨意的個人行為,多征稅、少征稅、虛征稅,征「人情稅」「關系稅」等現象大量存在,嚴重削弱了稅法應有的嚴肅性。

2.信息交換機制不暢通,稅務機關不能及時、掌握納稅人的涉稅信息。房地產開發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經過多個行政部門的審批、許可與監督,這些行政部門都掌握一定的房地產開發信息,但是根據我國現行體制,各個職能部門相互獨立,缺乏相互間的信息交換和溝通制度。因此,僅僅依靠房地產稅收征管部門,對房地產開發過程中難以有效地參與管理和監控,給房地產企業偷逃稅提供了機會。

3.財政體制不完善、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分稅制」財政體制,根據對稅種的劃分,房地產稅收多屬於地方稅源,其與地方政府的利益相關性較強,但目前的稅收立法中,賦予地方的自主權較小,不能讓地方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一些自主的調控管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自身的利益,在房地產稅收徵收范圍、時間界定、稅率等進行了適度放寬,這樣就造成中央政府一些稅收調控措施得不到很好的實施,政策力度大大減弱,調控目標也就不能夠完全實現。

4.稅收征管成本偏高。長期以來,我們只強調了稅收收入的增長,卻忽略了成本的付出,雖然每年的稅收收入都在以兩位數的高速度增長,但成本也在增長。

分析我國房地產業稅收征管中存在的問題,其深層次的根源在於:

1.稅收征管優化目標嚴重錯位。由於稅收工作的考核是以收入計劃的完成情況為主要內容,沒有把執行稅法和征管質量的情況作為考核稅收工作的重要標准,導致各級征稅機關事實上以計劃為依據進行稅收征管活動,一切稅收工作都以完成稅收任務為核心,這就形成了與依法治稅根本對立的「收入中心論」,從而產生了許多的不規范行為。

2.現行征管模式的定位超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制才剛剛建立,社會經濟秩序還未理順,公民的納稅意識比較薄弱,與西方國家「納稅和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兩大現實」[2]的觀念深入人心的情況相比,我國公民對稅收認識模糊,對稅法規范的內在價值缺乏足夠的認同,從而引致其稅法的異己感和外在感,認為稅收是種額外「負擔」,能少則少,能偷則偷。

3.稅收管理不到位,稅收征管配套措施不完善。目前,我國稅務部門檢查稅收一般是以年度為單位,但由於房地產企業大部分都是跨年度、跨地域滾動開發,流動性比較大,很容易造成虧損的假象。如果一個樓盤還沒有賣完,但是開發商看錢賺得差不多了,有等到結算,用賣房款去開發第二個樓盤,盡管一個一個樓盤銷售了,但是賬面上卻一直是虧損的。其次,我國目前的財產登記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缺乏私有財產登記制度,致使不少稅源流失,更出現化公有財產為私有財產的非法行為,嚴重影響了稅收征管的力度。同時,與房地產稅收密切相關的房地產價格評估制度和房地產稅收評稅政策不健全。應當看到,以市場價值為計稅依據是房地產稅制改革的必然趨勢,需要定期對房地產進行評估,這就對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稅務部門內部現有的房地產評估機構、評估人員的素質難以適應稅收征管的需要[3].

4.稅權過度集中於中央,難以滿足房地產業的區域性特點。根據我國分稅制財政體系的規定,房地產稅收絕大多數的立法權都集中在中央,地方只有徵管權而無立法權,但房地產業具有區域性的特點,這種高度集權的模式無法促進房地產的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5.多方面因素導致稅收征管成本偏高。目前我國徵收成本較高的原因有稅制設計上的,但從稅收征管方面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稅務機構設置不規范、不科學,硬體設施貪大求全,盲目追求高檔次,設備使用率不高;二是目前實行的集中徵收、重點稽查制度,將本應在日常管理解決的事項轉到了稽查,而稽查又進行選案、審理、檢查和執行,成了相互制約、相互配套的第二稅務局,增大了稽查的成本。三是稅收征管中缺乏部門之間有效的銜接協調,重復工作過多;這些問題的存在,增加了稅收徵收成本。

二、中國房地產業稅收征管優化的對策
針對我國房地產業現實稅收征管改革和征管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形成的原因,我國房地產業稅收征管的優化從總體上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非正式規則大眾化

(1)建設稅收文化體系,加強納稅人的納稅意識。稅收文化對稅務人員、納稅人行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著眼於一種文化氛圍的形成,使人一置身其中,便會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強制力量。通過導向、凝聚和規范作用,引導稅務人員和納稅人的行為,使征稅人樹立「公平、公開、公正、文明辦稅」的新思想,使納稅人逐漸形成依法納稅光榮,偷稅逃稅可恥的思想觀念,從而形成良好的徵收管理繳納機制,達到依法征稅、依法納稅,實現稅收管理的最優化。

(2)明確稅收征管目標,強化納稅服務意識。解決當前收征管目標錯位的問題,就是要把促進納稅人依法納稅作為稅收征管優化的目標,不應把完成稅收計劃任務作為稅收征管的目標,應該認識到組織收入是稅收的基本職能,但不是惟一。
2.正式約束可操作化

(1)完善房地產稅收立法制度體系,實施規范的房地產稅收征管。由於房地產稅徵收政策性強,管理工作要求細,交給地方政府更便於管理和操作,也有利於調動地方積極性。因而,我國的房地產稅收立法上應該下放一定的權力,由中央制定房地產稅的基本法,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立法機關,根據本行政區域內房地產稅源分布和財政需要,自行設立地方性稅種。
(2)建立健全的監督體系,規范稅收執法。稅收執法的規范化是優化稅收征管,保障依法治稅落到實處的重要一環。
(3)完善房地產稅課稅的配套制度與政策。首先,強化房地產產權登記制度。其次,完善房地產價格評估制度,建立房地產評稅機構。再次,建立納稅人誠信納稅評價制度。最後,理順城市土地和房屋管理體制,改變目前多頭管理的積弊,建立「精簡、高效、權威、統一」的房地產管理體制,為房地產稅收的課征創造良好的環境
3.實施機制有效化

(1)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交換機制,加強稅務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合作。
(2)完善稅務部門的內控機制,形成嚴密的房地產業稅收征管系統。
(3)強化稅收稽查,加大稅收處罰力度。
(4)努力降低稅收成本。首先,科學地設置稅收征管機構,合理分工,加強稅收征管各部門之間有分工合作和相互協作,減少重復工作,另外,還要充分利用稅收征管設施,在部門之間有效地實行資源共享。其次,盡量減少像建設豪華辦稅大廳等這種不必要的費用。最後,通過一些稅收制度設計,降低稅收成本。

Ⅶ 如何應對消費稅改革的難點

做好應對稅收征管方面的各項預案准備。可以從稅務登記、納稅申報以及源泉控制等方面做好准備。

在做好收入測算基礎上探索收入歸屬權劃分。可以從應稅項目入手,做好相應稅收收入的測算工作。

關於消費稅制改革的背景,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即: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關完善稅收制度調整消費稅徵收范圍、環節和稅率的要求。那麼中央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提出這項改革呢?

對消費稅制改革的再認識

我的思考切入點是這樣的:

改革消費稅製作為建立地方稅體系的步驟之一,符合四中全會關於依法治國的改革思路。我們知道,1994年至今的20年財稅實踐中,中央沒有真正承認過我們國家有地方稅體系,如果說有,也只能把它描繪成地方收入體系。

地方稅體系與地方收入體系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需要通過地方立法的形式把某些稅種固定下來,後者主要通過階段性人為博弈的形式把某些收入暫時穩定下來,這其實就關涉「依法治國」與否。

而要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地方稅體系,就必須打破中央統攬所有稅種立法權與管理權的現狀,以及按比例劃分共享稅收入的觀念,在部分稅種還稅於地方的原則下,建立比較穩妥的中央上位法下的地方下位法,同時相應建立起上下級政府間轉移支付的法案等。

就流轉稅而言,哪個稅種由地方立法呢?在「營改增」逐步到位的情況下,答案是非常明確的:消費稅。

既然選擇消費稅作為地方稅,就必須從徵收環節入手對其進行「後移」改造,理由主要有以下三條:

第一,徵收環節後移地方稅特徵自然顯現。我們知道,劃分某一稅種是否屬於中央稅還是地方稅,一般要考慮稅基流動性、稅基過度競爭性,以及區域性特徵的大小等三種因素。前兩種因素較大時,原則上作為中央稅,由各地國家稅務局徵收;後一種因素明顯時,原則上作為地方稅,由各地地方稅務局徵收。相對增值稅和營業稅而言,消費稅的特殊性在於,它不是對一般的商品和服務征稅,而是對特殊的消費品和服務征稅。

因此,目前之所以把消費稅等同增值稅由各地國家稅務局在生產環節徵收,主要是為了防止稅基過度競爭情況的出現。對此,一些實務界人士曾發表文章認為,如果在生產環節消費稅由地方稅務局徵收且收入歸屬地方,那麼區域性之間投資辦廠爭搶稅源的情況會愈演愈烈,我們看到的全國煙廠和酒廠就不是現在百家或千家的數量概念了。而未來將消費稅由生產環節後移至零售環節徵收時情況會大有改觀,稅基的區域性特徵是明顯的,因為誰在哪裡埋單就在哪裡繳稅,消費稅收入與地方開辦的工廠無關,稅基過度競爭問題將得到緩解,同時地方政府增加居民收入、鼓勵居民消費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地方稅特徵自然顯現。

第二,徵收環節後移與即將立法的環保稅相適應。我們知道,環保稅的徵收對象是排污行為,誰排污誰繳稅,這就決定了該稅一定在生產環節徵收。同時我們又注意到,理論界與實務界的一些專家針對消費稅范圍調整的問題提出,應將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納入消費稅征稅范圍,誰消費該產品誰繳稅。因此,當我們把這兩個稅種放在同一項目中進行比對時發現,如果對高污染產品既在生產環節徵收環保稅,又對其在生產環節徵收消費稅,就會產生重復征稅。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的發生,將消費稅後移至零售環節徵收的理由自然形成,即:在生產環節對排污行為徵收環保稅,在零售環節對排污產品徵收消費稅。

第三,徵收環節後移,稅源基礎得到增強。目前除了金銀飾品在零售環節徵收、香煙在生產和批發兩道環節征稅外,大多數應稅消費品主要在生產環節徵收。這樣做的弊端是,當一些國內外生產企業通過各種手段規避轉讓定價調查與調整、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向國內獨立核算的銷售公司銷售應稅消費品時,在生產環節或進口環節應徵收的消費稅計稅基礎受到了侵蝕。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年度報告觀察到,由於中國稅制存在這一漏洞,因此鮮見國外高級消費品公司在中國設廠的新聞,倒是開店銷售的新聞一天比一天多。因此對其在零售環節徵收消費稅,能有效改變上述現狀,使稅源基礎得到增強。

對新情況新問題的應對思路

在消費稅收入歸屬趨於明朗,且現實條件使共享稅收入還難以完全取消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和部門應採取相應措施,及早應對以下幾方面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第一,認清未來中央在稅收立法權議題上的走向。

目前理論與實務界比較推崇的改革思路是,根據「統一稅政前提下,賦予地方適當的稅政管理權」要求,除中央稅和共享稅的立法權全部歸中央外,消費稅等全國性的地方主體稅種由中央統一制定基本法律法規,但適當賦予省(市)級政府一定范圍的稅法解釋權、某些總稅目下的子稅目增減權、稅率規定幅度下的選擇權、部分項目減免稅的審批權等稅收許可權,對其餘的地方小稅種可以通過中央授權的方式,由地方進行相應的稅收立法。地方政府和部門只有做好上述信息的收集和研判,地方人大才能在未來消費稅等地方主體稅種的下位法立法中處於主動地位。

第二,及時向中央提出有關消費稅制改革的對策或思路。

可以從消費稅徵收范圍、具體環節和稅率模式上提出合理化意見。

在消費稅徵收范圍上,目前已形成的基本共識是,除了進口化妝品外,對於國內大眾性化妝品可從現有徵稅范圍中剔除,對私人遊艇飛機、高檔傢具以及含有高能耗、高污染的一些項目納入征稅范圍。

除此之外,可以進一步建議中央,應對以下幾個稅目從現有徵稅范圍中剔除:首先是一次性木筷,這是因為國務院有關部門已在2010年採取了禁止一次性木筷生產和流通的行政強制性措施。其次是酒精和汽車輪胎,因為這幾類產品處於生產環節是對中間資料的消耗、與在最終消費環節對特殊消費品徵收消費稅的原理有矛盾。

在消費稅具體徵收環節上,基於消費環節徵收消費稅的說法具有合理性,可以進一步建議中央,在中央上位法立法中,應將「零售環節」概念改為「消費環節」。這是因為,在經濟學學理上人們一般把生產與消費看作一組常用名詞,既然生產環節不征,那麼就應該在消費環節征稅。

其次,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消費額是由零售額和批發額構成的,這一概念為稅務部門對某些應稅項目在批發環節徵收奠定了法理基礎,比如: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燃油批發企業在全國分布相對平衡,跨省銷售較少,相對於零售環節的難以監管,批發環節徵收成品油消費稅無疑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最後,原來國家對香煙是通過生產和批發兩道環節徵收消費稅進行嚴厲調控的,如果採取「零售環節」徵收、排斥了批發環節徵收,在稅率維持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兩道環節變為一道環節徵收必然意味著對香煙消費調控力度的減弱。

在消費稅稅率的模式選擇上,除了香煙、酒類、小汽車和高能耗、高污染商品等國家不鼓勵消費的應稅項目仍採用比例和定額稅率外,可以進一步建議中央,對於諸如私人遊艇飛機、高檔箱包傢具等奢侈品採取有別於比例稅率的累進稅率。

第三,做好應對稅收征管方面的各項預案准備。可以從稅務登記、納稅申報以及源泉控制等方面做好准備。

在稅務登記和納稅申報方面,徵收環節後移後,對稅務部門基礎工作帶來巨大挑戰已成事實,需要及時應對。這是因為,原來各省市按照國家稅務總局的要求填寫「應稅消費品生產經營情況登記表」的單位和個人相對不多,納稅申報也較少,而未來此種情況將大有改變。以煙草和小汽車行業為例:我國國內一些應稅消費品生產規模較大的省市,在生產環節徵收改成在零售環節徵收後,其納稅人戶數變化之比大約為1:150,再加上稅收核定徵收的眾多個體工商戶,給稅務部門帶來了新的挑戰,政府有關部門應成立專門工作組認真梳理,進行科學應對。

在源泉控制方面,徵收環節後移後,面對銷售渠道多樣化、計算方法不確定性等問題,需及時研究。這是因為,除了實體店外,網上銷售已逐步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零售渠道,如果對大部分網上零售仍採取不征稅政策,那麼未來消費稅稅源減少在所難免。稅務部門應會同有關部門及時研究,借鑒亞馬遜等國外公司已成功開發的網路購物征稅系統經驗,盡快出台對其進行有效監控的技術保障措施。

其次,現有稅法對於生產企業自產的用於饋贈、贊助、廣告、樣品、職工福利等方面的應稅消費品,在沒有同類品出廠價格的情況下,要求按照成本利潤法計算組成計稅價格,如果徵收環節後移按零售價格計算,那麼現有的計算方法如何調整,需要稅務部門及時出台相關辦法。

最後,在進口應稅消費品由海關代征「增、消」兩稅議題上,如果中央維持現有辦法不變,那麼徵收環節後移後,零售企業如何扣除進口環節已徵收的消費稅,需稅務部門制定相應對策。

第四,在做好收入測算基礎上探索收入歸屬權劃分。可以從應稅項目入手,做好相應稅收收入的測算工作。

從近幾年來全國和一些省市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在消費稅14個稅目中,煙、酒、油和小汽車的國內消費稅收入佔全部國內消費稅收入的比例在90%以上,因此需要重點對這幾個應稅項目進行測算。

針對未來消費稅納入地方稅體系,以及「營改增」到位後(中央取消全額返還)產生的收入差距問題,除了採用上下級政府間轉移支付手段予以部分解決外,根據《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的「保持中央與地方收入格局大體不變」的要求,從中央到地方應協同探索一些共享稅稅種收入歸屬權劃分的解決方案。

就所得稅收入歸屬權劃分而言,由於企業所得稅(不包括具有全局性的中央企業)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徵,而個稅呈現一定的要素流動特徵,因此在將來條件成熟時,可以將企業所得稅納入地方稅體系、個稅納入中央稅體系。

如果上述思路近期難以操作,那麼包括增值稅和所得稅在內,應借鑒美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中央和地方稅體系的立法經驗,在取消比例分享制基礎上實行稅率分享制思路,即:在不增迦納稅人稅負基礎上,實行中央與地方兩級徵收。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稅率分享水平在各省(區、市)間應有所區別,原則上稅改後收入明顯降低的地區,地方分享的稅率可以適當調高,中央分享的稅率隨之降低;同時為提高稅務行政效率,各地國家(地方)稅務局可委託各地地方(國家)稅務局征稅,並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以彌補徵收管理成本。這樣做,一方面平衡了兩級政府各自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全方位地方稅體系建設步伐得到實實在在的加快。

Ⅷ 我國稅收立法現狀 我國現行稅種有哪些

中國現行的稅種共18種,分別是:
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版維護建權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煙葉稅、環保稅。
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環保稅、煙葉稅和船舶噸位稅,這6個稅種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其他絕大多數稅收事項都是依靠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來規定。

Ⅸ 我國個人所得稅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從中國個人所得稅的產生和發展出發,通過分析我國個人所得稅現狀,指出其存在的問題。例如單一的分類所得稅制產生的不公平問題;稅制結構不合理,導致稅負不公;公民納稅意識淡薄,偷逃稅嚴重;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不健全;稅收優惠政策多、漏洞大。從而提出中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即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建立綜合徵收與分項徵收相結合的稅制模式;調整稅率結構,公平稅負;提高公民納稅意識;提高徵收管理手段,減少稅源流失,擴大征稅范圍;規范稅收優惠政策。更有效地發揮個人所得稅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

Ⅹ 中國稅制的現狀,不足和解決方法

一、我國當前的稅制結構並不是「雙主體」模式

稅收按其課稅對象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直接稅與間接稅兩類,並由此構成一個國家的稅收體系。而稅制結構模式則是指一個國家的稅制以何種稅為主,它是根據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和一些其他因素來設計建立的。目前,世界各國的稅制結構模式主要有三種:一種以直接稅為主體;一種以間接稅為主體;另一種以直接稅和間接稅並重,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雙主體」。我國自1994年工商稅制改革以來,一直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以增值稅為核心的流轉稅課稅比重超過了稅收總額的70%.近年來,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國民收入有了顯著提高,所得稅,尤其是個人所得稅收入增長很快,從1981年的500萬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660億元,在許多地區個人所得稅收入僅次於營業稅,成為地方政府稅收收入的第二大稅源。可以預計,個人所得稅會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及個人收入的不斷增加而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成為一支極具發展潛力的稅種。

然而,我們不能僅憑這種情況就得出判斷,認為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雙主體」稅制結構模式了。從真正意義上講,我國不僅現在沒有建成「雙主體」模式,而且距離該模式的真正實現,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其原因在於:

1.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和諸多因素決定了稅制結構模式,使其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從世界各國稅制結構的發展規律來看,世界上最先出現的是以原始的直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這些稅按外部標志直接課征,簡單粗糙,收入少,無彈性,常引起人民的不滿。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商品稅制逐漸取代了簡單的直接稅。19世紀以來,稅制結構模式在發達國家出現了分化,一些國家由間接稅體系改革成為現代的直接稅——所得稅體系,如美國,而其他一些國家則實行間接稅與直接稅並重的模式。

我國目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經濟體制轉軌的特定歷史時期,商品貨幣經濟總的發展水平並不高,市場的發育程度較低,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而且地區差別較大,總體上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一切都決定了我們的稅制結構模式只能是以間接稅為主體的模式,而不是什麼「雙主體」模式。與直接稅相比,間接稅對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有許多可取之處。首先,它伴隨商品的流通行為而及時課征,不易受企業成本變動的影響,又不必象所得稅那樣有一定的徵收期,因此稅收收入比較穩定,並能隨經濟的增長而自然增長;其次,它更有利於政府對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個領域進行廣泛而又有針對性的調節,對經濟的干預作用較強;再次,與所得稅相比,它所要求的征管更簡便、易操作,更適應於發展中國家稅收征管水平較低的現狀;最後,它具有隱蔽性,在發展中國家的納稅人的納稅意識相對淡漠的情況下不至引起納稅人更大的反感。可見,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們只能採取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以確保經濟的發展。

2.所得稅的規模與其本身的缺陷決定它目前無力承擔「主體」一職

我國的所得稅(包括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盡管發展較快,然而,就規模而言,還遠遠達不到「主體」稅種的要求,以1998年為例,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僅為338.65億元,而企業所得稅也不過1038.75億元。近年來個人所得稅的發展迅速,2000年達到了660億元,但盡管如此,它在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也不過佔5%,企業所得稅的這一比重也不到15%.與之相比,美國在1994年聯邦所得稅就已達到5430億美元,占聯邦財政收入的43.16%.由此可見,單從規模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們的所得稅距「主體」一職還差之甚遠。

當然,我們判斷主體稅種的標准不僅僅在於看它的收入在總體稅收中所佔的比重,還要看主體稅種在一定時期內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調控作用如何。而我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制度本身的缺陷制約了其調控作用的發揮。

(1)個人所得稅的制度缺陷

第一,分類課征的模式有失公平,極易誘發偷逃稅和避稅行為。我國目前採用「分類所得課稅模式」,對不同性質的所得項目採用不同的稅率和費用扣除標准,採用源泉一次課征的辦法計算徵收,年終不再匯算清繳。這種模式的後果是造成相同收入額的納稅人會由於其取得收入的類型(項目)不同,或來源於不同類型的收入次數不同而承擔不同的稅負,此乃橫向不公平;另外,不同類型(項目)所得的計征時間規定不同,分為月、次和年,不能反映納稅人的支付能力,使課稅帶有隨意性,會出現支付能力低者稅負高於支付能力高者的不正常現象,此乃縱向不公平。這種制度的設計不僅極易引起人們的不滿,產生偷逃個人所得稅款的行為,而且也給避稅者可乘之機,使其可通過分解收入、轉移類型等方法成功避稅,使稅款大量流失。

第二,免徵額與費用扣除標准不盡合理,已不適應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情況。自從1980年頒布個人所得稅法以來,時隔20年,盡管物價已上升了許多倍,人民的收入水平也相應提高,我們的個人所得稅免徵額800元卻從未修訂過,這個標准,已不適應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狀況,使許多低收入水平的人加入了納稅的隊伍,有失公允。而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項目中也沒有考慮納稅人為獲得所得所必需支付的教育費、醫療費和住房費,以及納稅人的實際贍養人口、是否下崗失業等家庭綜合收入情況,這不僅無法體現公平,也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影響了經濟效率的提高。

第三,個人所得稅由地方征管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個人所得稅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稅種,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它必將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收入來源和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而我國的現行個人所得稅由地方征管會造成相同的個人會因在不同的地區而稅負不同,甚至產生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納稅人稅負反而高於經濟發達地區納稅人的不公平現象,影響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更重要的一點還在於隨著納稅人流動性的加大使應稅收入來源復雜交錯,地方部門受征管水平的限制難以掌握納稅人全部信息,造成徵收成本的增加和征管效率的低下,使稅款白白流失。

(2)企業所得稅的制度缺陷

第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負不公平。當前我國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不統一而造成的實際稅負差異問題已在理論界取得了共識,這種差異不僅不利於我國內資企業的公平競爭,同時也與WTO所要求的公平原則大相徑庭,如不盡快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勢必帶來嚴重後果。

第二,稅收優惠政策沒有很好體現國家的政策導向。目前我國的企業所得稅制的稅收優惠政策,總的來說是區域性優惠導向有餘,產業性優惠導向不足。我國對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給予了一系列地區特殊的稅收優惠政策,致使外資企業大量集中於這些地區,而廣大中西部地區則由於缺少這些政策而難以形成對外資的吸引,造成了地區間的發展差異,不利於全國各地的均衡發展。與地區性優惠措施相比,產業性優惠措施卻廖廖無幾,不利於我國的經濟轉型和企業產品結構的轉換。

第三,企業所得稅的徵收仍未擺脫行政隸屬關系,不利於企業的發展。我國現行的企業所得稅收入仍是按行政隸屬關系來劃分的;凡中央企業所交納的企業所得稅歸中央財政收入,而地方企業交納的所得稅為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這種劃分非常不利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實施,企業合理的兼並重組所涉及的企業產權劃分由於會影響到中央與地方的經濟利益就必然會受到來自各方的障礙,阻礙了資產的正常流動,不利於企業的發展,同時也削弱了企業所得稅的宏觀調控能力的發揮。

3.稅收征管水平滯後

我國現階段的稅收征管水平還比較落後,納稅人的財務會計制度不健全,難以形成對所得稅的有效征管,這也進一步制約了我國當前「雙主體」模式的真正建立。

綜上所述,可見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所得稅制度設計上的弊端及其現有規模的制約,我國目前的稅制結構模式只能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單主體模式,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雙主體」模式。

二、「雙主體」模式是我們的發展方向

前文述及,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必然會帶來國民收入的較大增長,以個人所得稅為主體的所得稅體系的完善(包括社會保障稅的開征)必然會與間接稅一起承擔起雙主體的職能。從世界稅制結構改革的趨勢也可以得出結論:「雙主體」稅制結構模式是我們的發展方向。從國際比較中可以看出,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美元的水平時,稅制結構的轉變會相對平穩,是一個我們應把握的經驗性時機。如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所得稅上升為主體稅種時就大致處於這個時期;日本和亞洲的「四小龍」在近30年裡實現了經濟的較高速增長和稅制結構的轉換,其經濟基礎也大致符合這一標准。因此,我們向「雙主體」轉換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不懈努力。

此外,進一步完善所得稅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1.就個人所得稅而言,應做到:

(1)盡快實現課稅模式由分類所得課稅模式向綜合所得課稅模式的轉換,將納稅人不同性質的各項所得加總求和,扣除法定的寬免額和費用後,按統一的累進稅率課征。以實現稅制的公平和效率,確保徵收的明確簡便,降低徵收成本。

(2)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情況,調整免徵額和費用扣除項目。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個人所得稅的免徵額宜定為1200元,而其他費用扣除項目應考慮納稅人撫養的子女多少、贍養的老人情況,及其和其子女受教育支出等因素,並適當考慮納稅人配偶收入情況,以便更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的公平調節作用,促進經濟的發展。

(3)個人所得稅應適時地劃歸中央稅。為了更好地加大中央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更好地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緩解貧富差距,同時發揮個人所得稅的「自動穩定器」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征管效率,個人所得稅應適時調整為中央稅,可採用先作為共享稅再完全過渡為中央稅的辦法。

2.就企業所得稅而言,現階段應做到:

(1)盡快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使兩稅稅負從名義上與實際上走向一致,真正做到國民待遇原則,實現兩種企業在公平的環境下展開競爭。

(2)稅收優惠應更能體現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意向。為實現經濟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保駕護航。同時也應在稅收優惠上更多地照顧中西部地區,帶動整體經濟共同發展。

(3)解決好企業所得稅的稅收歸屬問題,改變按企業隸屬關系劃分稅收收入的局面,使現代企業制度的實施落到實處,促進企業發展,為企業所得稅稅源涵養提供製度保證。

「參考文獻」

[1] 各國稅制比較研究課題組。個人所得稅制國際比較[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2] 靳東升。稅收國際化與稅制改革[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

[3] 邵培德。中西方個人所得稅比較研究[J].涉外稅務,1999,(11):45-47.

[4] 財政部。中國財政年鑒[Z].北京:中國財政雜志社,1999.

熱點內容
保安勞動法無法保證 發布:2025-01-19 02:05:21 瀏覽:315
民法典與與生態環境 發布:2025-01-19 01:21:19 瀏覽:439
中國合同法起草 發布:2025-01-19 01:08:06 瀏覽:180
法律與道德的案例 發布:2025-01-18 23:50:09 瀏覽:277
違反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8 23:45:42 瀏覽:414
刑法什麼罪名 發布:2025-01-18 22:44:36 瀏覽:570
依規章行事 發布:2025-01-18 22:20:52 瀏覽:710
如何堅守道德 發布:2025-01-18 21:48:53 瀏覽:893
道德上負擔 發布:2025-01-18 21:18:01 瀏覽:131
法學類6 發布:2025-01-18 20:49:49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