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與道德

中與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4-08 01:56:08

① 知識與道德的辯證關系

中國古代哲學對道德與知識的關系辨析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根本不相信道德的存在。典型的就是「楊朱哲學」。《孟子·盡心上》曾說它「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其一則是信仰道德的。孔子和莊子都屬此類。他們的本義雖有出入,但對生命本身都是持有道德觀的。其不同處在於,孔子將道德根源置於人的經驗領域(血緣和心理)中;而莊子則將之賦予超驗的「道」的地位。

對於不信仰道德一派,筆者不予討論。因為沒有討論的基礎。

對於孔子,顯然是持「道德高於知識」這一信念的。道德屬於人的精神領域,崇高的道德是排斥功利和實用價值的。而知識,作為人類種族維持生存和尋求發展的文化工具,它的目的恰是純粹的功利效益。因此,道德與知識產生矛盾具有必然性。

社會發展依靠知識的積累和增長,依靠「物」與「利」對人本能的刺激和獎勵。從某一角度來講,「惡」往往成為歷史進步的杠桿。這種進步也必然要以犧牲人類純潔的童年、美好的人性、道德感和對善的追求為代價。這就是歷史與道德、理性與人性、真與美的二律背反。

孔子解決此兩難處境時,是以保護道德,限制、否定知識來進行的。如在《論語》中我們可以見到,他反復闡釋的就是「道德高於知識」這一信念。

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有徳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子路》)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知德者鮮矣。(《衛靈公》)

巧言亂德。(《衛靈公》)

這些記載都鮮明地表達出孔子對知識(「言」、「巧言」、「利口」)的道德批判和道德立法。他要求的是言行一致,且合於禮(道德規范)。雖然儒家(尤其是理學)能在理論體繫上統一道德與知識,但一落到實踐上,全然就走了模樣。掛道德之羊頭,賣私慾之狗肉。

道德的價值與功利、知識毫不相干。事實上,從功利、知識角度探尋道德,結果總是為「惡」披上道德的外衣,或者成為一種烏托邦。儒家將道德植根於人性心理(孟子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和對經驗典範的追求模仿(孔子的「吾從周」),實際上就失掉了道德根源,為不道德、偽道德實踐大開方便之門。而且越有知識,就會偽裝的越隱蔽,危害也越大。

② 為什麼說人與道德的關系中,道德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觀點片面。道德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1、道德是一種手段,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非強制性手段,而法律是強制性手段。
2、道德是一種目的,「加強道德建設」就是要把良好的道德作為一種目的去追求,「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是一種人生目的。

③ 教育中的法律與道德之關系

法律與道德的交叉與滲透,有兩個重要表現:一是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而相互聯系,二是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而相互包容。一般來說,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反言之,許多道德觀念也體現在法律之中,許多道德問題也是可以訴求法律解決的問題。不過,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後者可以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法律只能規定人們不許損人利己或損公肥私。

④ 道與道德 是什麼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說如果道可以用言語來表達的話,它就不是常理中的道了。
《老子》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說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
《莊子》中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所謂的「道」是指一種超脫萬物的精神
而孔子的「道」則是「中庸之道」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手段

「道德」就今天而言相對要狹隘的多,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⑤ 道德和道理的區別是什麼

在中國傳統抄中「道德」包含襲兩層意義,其一,道德是指行為規則;其二,道德是指實際行為合乎道德規則。在古代思想家看來,一個有道德的人,必須認識和掌握自己的行為所應遵循的准則,這即是「知」;此外,還必須在生產生活等各項活動中自覺遵循這個准則,這即是「行」。必須具備這兩個方面,即知行合一,才能夠被稱為有「道德」的人

道理就是有證據的說話或是總結來的經驗。道單單解釋為自然規律 理單單解釋為人類的行為道和理合在一起 為道理 可解釋成符合自然規律的行為。

⑥ 康德哲學中知識與道德是什麼關系

康德認為自由是道德活動的先決條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覺地而不是被迫的行善,唯有自主自覺地行為才有道德價值;被迫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康德關於自由的敘述是他對於道德標准問題的闡述的鋪墊。

⑦ 道德與品德的區別

道德來與品德的區別有:源

1、定義不一樣:

(1)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

(2)品德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

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品德就其實質來說,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

2、功能不一樣:

(1)道德的功能則分為認識功能、調節功能、教育功能、評價功能和導向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2)品德從其對個體的功能來說,如同智力是個體智慧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一樣。品德是個體社會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

3、特徵不一樣:

(1)道德具有共同性、民族性、歷史繼承性和自律性。

(2)品德的特徵則是他總是揚善抑惡的,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⑧ 道和德區別是什麼道德中的道和德分別指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的終極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的終極答案兼論武全先生對道德的見解有待商榷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
錄武全先生對道與德的個人見解的原文原貌: 回答 武全2345LV.172018-04-08
「道」是老子勉強對宇宙最本質的一種稱呼,有點像是一種源動力和法則。「德」是老子把這種法則運用到人類身上的規則,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通常「德」會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則需要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合稱為「道德」。
附:【耿閣:語】:
老子的「道」是什麼?答曰:「老子之「道」就是「無之宇宙之無極」。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的之其宇宙道德」。這是鐵律定論。老子的「德」是什麼?答曰:「德也者唯道是從」。「德者也道之居所」。老子的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答曰:「答曰: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道德整體道德無間」之「整體無間無間整體」。「道人德身之道身德影」。「道長啥樣德啥樣之德長啥樣道啥樣」。(世界上所有的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美中不足是趨向於無限之美的。不平衡到或然平衡至達平衡是整個宇宙物質運動運行始終行為的並之是整個人類事物發展變化始終因果的總規律總道理總天理的之其道理·是其宇宙的真諦·是其宇宙的法則·是其宇宙的實質·之是其宇宙的本質·是其宇宙的本來面目」。!!!!!)
本文正文:
老子先生和世俗對道的認識認知認為認定的境界狀態:
(一):「從來都是清晰無比的」。!!!!!
(二):「始終都是堅定不移的」。!!!!!
(三):「絕然都是斬釘截鐵的」。!!!!!
(四):「本然都是毫不含糊的」。!!!!!
(五):「斷然都是精確至極的」。!!!!!
(六):「常然都是沒有勉強的」。!!!!!
(七):「綜然都是論欠徹悟的」。!!!!!
(八):「總然都是解老有誤的」。!!!!!
(九):「定然都是聖言自謙的」。!!!!!
(十):「鑒然都是不能亂來的」。!!!!!
耿閣:著於2019年9月6日早上7點16分。關於對老子先生對道的認知的問題,有史以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的世俗論道者們轉了九百九十九個狗尾巴圈都得回到那個誤解了老子先生數千年的那個什麼總認為老子先生自謙式所說的那種:「吾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的話語的意思中總是傾向於誤認為的老子先生是勉強曰道,也有的人認為老子先生真的不知道道是啥?道名是啥?道諦是啥?也有人認為老子先生沒有把道解釋清楚等等的那些個怪誕不經的荒謬無際的甘願自丑式的淺識陋知式的那種見識低劣的鬼域魔圈之中·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自拔超越似的,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正解正悟似的」;其實人家老子先對道是啥?德是啥?名是啥?天道地道人道聖道萬事萬物萬情萬理的所有的規律是啥是什麼意思的道理都講完了並都徹底的講清楚講透徹了!老子先生他自己所著寫的《道德經》他還能不知道「道」是什麼嗎?他所說的:「吾也不知其名」的「自謙自譏」式的自應反詰之語只不過是為了更貼切更自然更有力更順心更有序的論證自己的思想理論觀點而已罷了。!他絕對不是不知其名,而是精準精確到了無以復加的那種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知其所定然的那種層次層級的之其境界境態了」。!!!!!我耿閣所著寫的:「文章三千詩萬首」的千萬言的文字中有很多的篇幅是在論知老子先生的《道德經》的有關問題的之其問題的」。君)著

⑨ 比較法律與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及其表現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也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⑩ 為什麼說人與道德的關系中,道德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目的就是最後的結果, 也就是每個人最需要的最好的結果 ,就是通常說的利益。 道德就是維護利益的一種方式, 所以道德就是一種手段

熱點內容
保安勞動法無法保證 發布:2025-01-19 02:05:21 瀏覽:315
民法典與與生態環境 發布:2025-01-19 01:21:19 瀏覽:439
中國合同法起草 發布:2025-01-19 01:08:06 瀏覽:180
法律與道德的案例 發布:2025-01-18 23:50:09 瀏覽:277
違反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8 23:45:42 瀏覽:414
刑法什麼罪名 發布:2025-01-18 22:44:36 瀏覽:570
依規章行事 發布:2025-01-18 22:20:52 瀏覽:710
如何堅守道德 發布:2025-01-18 21:48:53 瀏覽:893
道德上負擔 發布:2025-01-18 21:18:01 瀏覽:131
法學類6 發布:2025-01-18 20:49:49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