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律誠信與道德誠信

法律誠信與道德誠信

發布時間: 2022-04-08 05:37:50

㈠ 誠信與道德的關系

《清稗類鈔·敬信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兩黃金,沒打借條。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兒子叫到家,把一千兩黃金還給他。但朋友的兒子很驚愕,堅決不受,笑道:「沒有這回事,父親沒有留給我借條,也沒有口頭告訴我有這事。」蔡嶙說:「借條就在我心裡,不在紙上,心中的誠信才是根本,你父親知道我是個講誠信的人,才沒有告訴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豈能失信呢?」最後還是把黃金還給了他。該故事發人深思之處在於蔡嶙所言,借條、契約、合同等外在的法律性約束固然很重要,但人心中的誠信更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誠信,沒有道德上的「慎獨」自律,就可能去鑽外在的、法律的空子,甚至為了一己私利而置法律義務於不顧。

人們對道德規范的敬重,人們心目中的誠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嚴,就是人們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它要解決的是「我應該怎麼做?」的問題。「我應該怎麼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應該怎麼做事?二是我應該怎麼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後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過前者表現出來。道德信仰涉及這兩個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個方面。道德信仰是對道德理想目標的確認和篤信,是對怎樣做人的設定,是對理想人格的設定。道德信仰以人格來證明或顯示人性的神聖和尊嚴,顯示人的價值。一種道德信仰的確立,代表著一個道德價值體系的形成,又是對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觀念、道德動機的整合,從而將人們的各種關於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價值觀念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高低有序的道德價值觀系統,成為規范一個人全部人生活動和行為選擇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為一個價值系統整體,道德信仰又對道德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所說的「誠」是真實無欺的意思。天是真實無欺的,人也應該追求真實無欺。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使人感動。荀子也重視「誠」,認為「誠」是所有德行的基礎。他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把「誠」當作最重要的道德觀念的是《中庸》。《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見,至誠是一種盡性知天並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這是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過神學,而從人性與天性、人道與天道的合一,從相信人性善並通過盡性知天的途徑,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之事。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當前,在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在加強誠信教育中,我們應高度重視道德信仰的重要性。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你成功!

㈡ 誠信問題該用法律來解決還是道德

法律和道德都不能解決,它必須靠事前的有效保證措施才能杜絕!如沒有效措施,法律和道德面臨它的不講誠信,同樣是無能為力的。這就是現在法院執行局很多判決得不到有效執行的根本原因。

㈢ 誠信社會與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誠信來是文明社會的道德根基自。所謂「誠」,就是真誠、誠實,「內誠於心」,是「信」的內在依據;所謂「信」,是指守信、信用、信任,是「誠」的外在體現。「誠」與「信」的結合,是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的內在道德修養與外在行為准則的統一。誠信在人際關系、社會秩序、治國理政等諸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文明社會道德和法律的根基。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石。誠信友愛作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基礎性的地位而不可或缺。誠信的缺失,將導致社會道德淪喪、世情冷漠、腐敗橫行、犯罪高發,社會也就失去了和諧的道德基石。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是法治社會建設的要件,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應有之義。全體公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個人的道德修養,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

㈣ 大學思修:請問道德,法律,和誠信三者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是上升到國家意志的道德
誠信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法律是道德和誠信的保障

㈤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誠信與法律的關系

一些法律把誠信作為基本的行為規范。例如: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2017民法總則

㈥ 道德誠信與法律誠信的區別

道德誠信是自覺遵守的,而法律誠信是強制執行的。就像學校校規,有些同學能自覺遵守,有些同學卻得強制執行。

㈦ 在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里誠信的意思

誠信友愛,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一直倡導的傳統美德,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誠信友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誠信友愛為從道德層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指導思想,我們需要從理論基礎、思想根源、時代內涵等方面來理解和把握。

誠信友愛具有堅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追求是一切為了人,一切有利於人。「為人、利人」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計未來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雖然沒有使用過「誠信友愛」這樣中國式的用語,但真正把「誠信友愛」提升到理論高度的是馬克思。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及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書中,充分肯定了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提出的社會和諧的主張,其中內在地體現了誠信友愛的思想。首先,馬克思在深刻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前提下,提出要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下人對人的剝削和壓迫,改變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在社會生活中所遭到的非人待遇,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那種冷酷無情的「赤裸裸的利害關系」和「純粹的金錢關系」,把被「淹沒在利己主義冰水之中」的人的思想和精神解救出來。其次,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提出,「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社會形式的「基本原則」。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按照馬克思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將變為「他自己為別人的存在,同時……也是這個別人為他的存在」。即人與人的關系是真正的友誼、合作與和諧相處。第三,馬克思所設計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道德,是人類社會歷史上一種全新的道德類型。這種新的道德要求,在人與人之間真正實現無私、平等、友愛、自由的和諧關系,它既是人類共同的、最高的道德要求,也是人類道德進步的最高目標。因此,構建「誠信友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作為價值取向。

誠信友愛具有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底蘊

誠信友愛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思想史上,在儒家、道家的言論中有著深厚的思想底蘊。

誠信的本意是指對人誠實守信,誠信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范。誠與信是相通的,誠表現為真誠、誠實、誠懇,主要講的是個人內持品德;信體現在講信義、守信用、重承諾,主要講的是人際交往的行為准則。誠、信合起來使用,則有誠實守信、言行一致,道德行為與道德品質相統一的豐富內涵。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誠信,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把誠信看作是「立人之本」。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倡導誠信無欺,反對欺詐虛偽。孟子把修養誠信看作是做人應走的正道,「思誠者」是「人之道也」。王安石斷言:「人無信不立。」可見,在中國傳統倫理中,誠信被視為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道德標志,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無此便無以立足。其二,把誠信看作是「立政之本」。孔子認為,立誠信、取信於民是關系國家政權穩定乃至興衰存亡的重要問題。如果國家缺少誠信,社會秩序必將是一片混亂,其害不可勝言,反之,如果人皆守信,既能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又能保持國家政權的長期穩定。荀子還用正反兩方面的史實來說明誠信與否和國家政權興衰存亡的關系。他說:「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大治,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這就是說,取信於民是一個國家長期穩定、興旺發達的根本。其三,把誠信看作是「進德修業之本」。誠信是從事商業乃至各行各業興旺發達的道德保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不能靠欺詐等手段來謀取利益。管子說:「非誠賈不得食於賈。」意思是說,不講誠信的商人不能從事商業,不能以商謀生。中華傳統商業中的「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誠信美德,強調的都是以誠信為本,才會事業有成。

崇尚仁愛,是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仁愛思想。孔子提出了 「仁者愛人」的思想。這里的「愛人」,就是要對人有同情心,樂於關心人、善於幫助別人。墨子則提倡「兼相愛」、「愛無差等」的理想。墨子的「兼愛」就是博愛,他要求對一切人都同樣相愛,沒有差別,不分等級。鼓勵人要不相欺侮、不相傲視,和睦相處,進而達到「兼愛」的理想境界。墨子還大聲疾呼:「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這充分體現了他盡己為人、利人助人的仁愛精神。如果說孔子、墨子所提倡的仁愛是共性的、抽象的,孟子所描繪的尊老愛幼則是個性的、具體的,他要求人們不僅要敬愛自己的長輩,而且要推廣到敬愛別人的長輩;不僅要疼愛自己的子女,而且要擴大到疼愛別人的子女。當然,在存在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階級社會里,以上這些思想、主張從根本上說是無法實現的。但也應該看到,「仁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所反映的共同人性、共同情感,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准則和道德規范,已成為古代中國社會的社會公德,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日月幾易,「仁愛」精神已滲透於中華民族血脈,成為一種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強大內在動力。

誠信友愛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內涵

誠信友愛從來都是歷史的、具體的,它在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內容。當今時代,誠信友愛不僅是一種品行、道義、聲譽,更是一種責任、准則、資源。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進程中,誠信友愛也必然注入嶄新的時代內涵,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誠信友愛是指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中華民族歷來有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美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美德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社會多樣化發展趨勢加快,社會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人民內部矛盾時有發生,這使得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社會氛圍顯得十分重要。我們要鼓勵人民群眾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倡導多為社會服務,多為困難人群提供幫助的社會風氣。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由之路。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信條和准則,市場經濟就是誠信經濟。發展市場經濟要求有與其相適應的誠信水平,特別是信用意識、信用精神和信用原則也應得到充分的發展。誠信是人們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最基本的品德,是現代社會對每個從業人員的基本道德要求。健全社會信用,培養公民的誠實守信品德,是關繫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越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越要倡導社會誠信,越需要誠實守信的道德基礎。沒有誠信,人際關系緊張,就不會有友愛;沒有友愛,就不會有和諧。只有大力營造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才能把各種社會積極因素調動起來,形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合力。

其二,誠信友愛是指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需要全社會的力量,而且需要全體人民的力量。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高度和諧的社會既取決於人較好地融入社會,也取決於社會為人創造較好的發展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追求全體人民之間的和睦相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單一管理模式正在融解,單位的人正在轉變為社會的人,單一的人正在變為多面的人。身份之間、地區之間、階層之間甚至所有制之間的社會流動空前加快。傳統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的社會概念,正在發生分化。新的職業、身份、階層在不斷生成。在這種情況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從制度上保障全體人民地位的平等,特別是競爭機會的平等,逐步消除戶籍、教育、就業、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礙,保護全體人民的合法權益,而且要在社會階層之間、社會成員之間建立平等友愛、和睦相處、融洽和諧、共同前進的新型人際環境。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培育誠信友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以道德作支撐,以制度作基礎,以法律作保障,引導和規范全體人民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培育誠信友愛品質,夯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

㈧ 誠信是用法律還是道德

誠實信用是道德范疇,但有些法律會將其作為一項原則,如民法。在民法裡面誠實信用原則被稱為「帝王原則」。

㈨ 誠信與道德有什麼區別

道德是一個人在生來活中自覺遵守的規則自,好比公民要遵紀守法一樣,必須要有法律來約束。但又有區別,道德不能用法律去制約,它需要我們自覺去遵循。如果一個沒道德的人談不上誠信,但誠信的人他一定有道德。道德不是強加與誰,是我們五千年古老文化的傳統,是我們人與人交往,為了更好地發展,和諧,自覺建立維護的。就好比父母教導我們說不要罵人,不要去偷等等,這就是道德的傳承,同時也是發展和延續。

熱點內容
婚姻法哺乳期多久 發布:2025-01-18 18:31:50 瀏覽:787
合同法司從合同的效力 發布:2025-01-18 16:27:45 瀏覽:469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