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發布時間: 2022-04-11 05:10:19

㈠ 要提高領導幹部哪幾個方面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

(1)深刻理解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科學內涵。法治思維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則、法律邏輯和法律規范分析問題、進行決策的思維過程。法治方式則是指在法治思維的指導下,運用法治手段、法治方法、法治程序和法治規則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依法執行法律規范、依法強化法治監督的實踐過程。法治思維是一種價值觀,強調思想的轉變,突出黨對法治的理念和態度,從思想層面上提出的明確要求。而法治方式這一方法論是法治思維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是一種行為准則,從執行層面提出的明確要求。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為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指明了具體的路徑,深化了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

(2)充分認識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重大意義。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確立,使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建設都已納入法治化的軌道,而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運用法治方式則成為貫徹落實法治原則的一個關鍵因素,通過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維護社會穩定。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新時期,特別是最近幾年來,隨著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思想觀念也發生很大變化,各類糾紛和矛盾頻發,重大事件或惡性事件不斷,造成社會的不穩定,重視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必然要求領導幹部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促進矛盾的化解,保障社會的和諧。三是加強領導幹部自身建設的必然選擇。法治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權力與權利的沖突,所以法治的精髓就在於限制權力、保護權利。強調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有利於改變一些領導幹部頭腦中長期存在的重權力、輕權利,重治民、輕治官,重管理、輕服務的傳統觀念;改變根深蒂固的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思想;克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等背離法治精神和原則的不良行為,服務群眾,促進發展。

(3)注重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基本途徑。首先,提升領導幹部的法治信仰。一方面要提高領導幹部的法律信仰,這是提高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前提條件和決定性因素,堅持憲法至上,帶頭樹立忠於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自覺意識,言必合法、行必守法,使法律成為思想和行為的第一準則,影響和帶動全社會法治化水平的整體提升。另一方面養成辦事依、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使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成為領導幹部自發的一種心理需求和職業情操。其次,學習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包括通用的法律知識、相關的行政法法規、與行使職權相關的業務法律法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再次,重視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實踐。處理解決多種問題要符合法的原則、法的精神、法的價值,合理考量法治思維與戰略思維、全局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等相關因素,綜合考慮法治方式與經濟方式、道德方式、行政方式之間輕重緩急,做到合法合規、合情合理,提升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4)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於改革發展的全過程,體現在各個方面。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不斷通過改革來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而不能倒過來,以不完善的法律法規來抵制改革;同時,通過法律來引導改革,為改革提供保障,不能為了一時一事的處理來損害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尤其不能妨礙改革的正常進行。要正確處理發展與法治的關系。法治應與「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一體謀劃,在保障公民權利的基礎上提高發展質量,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要嚴格依法按政策辦事。對法律政策明確的問題要依法按政策抓緊解決;對一些解決不了的,做好說服教育工作,並積極創造條件,加以解決;對提出不合法、不合理訴求的要積極引導。不能突破憲法、法律、法規的底線,不能突破政策的底線,特別是不能引發新的攀比、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要正確處理好封堵與疏導的關系。擺脫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的思維定勢,構建順暢的社會溝通機制,把群眾的利益訴求、矛盾糾紛納入到法治軌道,為改革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㈡ 領導幹部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關鍵是要做到以下哪些方面

一要當好學法的表率。
學法是守法用法的基礎。作為領導幹部必須注重學法,不僅要學履行職責所需要的法律知識,而且要學法的原則、原理,學法的價值、精神。通過學習,了解法律授予了什麼權力,這些權力的邊界在哪裡,權力行使的原則、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將承擔什麼責任等。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社會主義學院必須把法治教育作為培訓重要內容,幫助受訓學員切實提高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
二要領會好憲法要義。
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通過科學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決定》強調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法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所以領導幹部要更多地讀憲法、懂憲法,將憲法規定轉化為工作能力,將憲法精神轉化為工作習慣。

三要強化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靈魂,領導幹部要在紛繁復雜的工作事務中有所超脫,應當化繁為簡,即以法治理念把握復雜的利益關系,找出明確的權利義務主體及其之間的法律關系,結合實際形勢作出符合法律規定與社會效果的科學決策。

四要注重法治實踐。
法治思維的養成特別是法治能力的提升,關鍵靠實踐。領導幹部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工作中,必須撲下身子,躬身實踐。凡是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務必按法律辦事,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法治原理、法治精神,同時要深入法治工作第一線,善於剖麻雀、析個案,注意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而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要遵法守法。
總書記強調,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中央怎麼做,上層怎麼做,領導幹部怎麼做,全黨都在看。如果領導幹部對待法律是「說一套做一套」,那麼下級以及群眾對待法律也將陽奉陰違,久而久之法律權威就會喪失殆盡,依法治國偉大實踐就會落空,領導權威也將在此過程中不復存在。

六要認真對待監督。
從很大程度上講,衡量領導幹部法治水平的基本標準是如何對待監督。美國法學家富勒將道德分為「內在道德」與「外在道德」兩個方面,其中的「外在道德」指的是法律制度規范約束引導下形成的習慣行為。毋庸置疑,這種外在的道德約束與內在道德的最大區別是監督的力量。法律不同於道德,前者是剛性的、強制的、明確的、外在的,後者是柔性的、自覺的、模糊的、內化的。所以領導幹部法治素養的要害在於自覺接受法律監督以及依據法律規定產生的專門監督、黨內監督、公民監督、社會監督等,用外在監督促進內在遵守法律精神,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㈢ 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繁重艱巨,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各種矛盾日益凸顯。在這種情況下,大力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客觀需要,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的重要內容。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法是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要更好凝聚改革共識、確保改革不斷推進,就必須在發揮政策作用的同時,更加註重發揮法治的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領導幹部應善於將黨的改革主張和人民的改革意願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代表國家意志的法律制度,以促進和保證改革措施貫徹落實、改革經驗和成果得到鞏固;善於將改革實踐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通過發揮法治的作用和維護法治的權威,提高領導改革和依法執政的能力與水平。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法治具有普遍性、穩定性和可預期性等特點,與科學發展有內在聯系。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法治不僅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法寶。特別是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領導幹部應更多更自覺地用法治眼光審視發展問題、用法治思維謀劃發展思路、用法治手段破解發展難題,進一步建立健全適應科學發展要求的法律法規,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法治是利益協調、權益保障的根本依據,也是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有效手段。面對各種社會矛盾多發頻發的現實,領導幹部應更加註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妥善協調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別是在應對人民群眾各種訴求和處理各種突發事件時,既要注意運用經濟、政策、行政等手段,更要注重運用法治手段,確保解決辦法和處理結果經得起實踐檢驗,從而更好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㈣ 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一、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

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二、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

簡單地說,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實際作用於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

可以說,法治思維影響和決定著法治方式。法治方式與原來人們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詞,在意義上相近。但,手段一詞過於工具化,而方式則是更恰當更中性的描述。

(4)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擴展閱讀

一、法治思維四個層次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二、與法治思維相應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為寬泛。通常人們所說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屬於法治方式的范疇。

凡作決策、處理問題,都要先找法律依據。有法律依據的,看看法律是怎麼規定的,所提出的處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沒有法律的具體依據的,看看上位法、憲法中有沒有原則性的規定,有原則性規定,要按照法律原則進行辦理。

有些事情可能是全新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進行比照處理,使之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有些情況下,出現法律規則之間相互沖突的情況,則要按照下位法服從與上位法的原則,依照法定程序來處理。

㈤ 如何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法律體系,實現部門法之間的有機銜接。社會法制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是推行公正公平合理合法,是我們黨執政行為、政府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改革,即使是多年形成的國家信訪機制都在進行必要的改革。完善各項法律和地方規章,包括黨內法規、黨的紀律等黨規黨法在內,都要把法治理念的養成,思維方式的選擇和治理方式的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法力制約權力、民主監督權力等方式,多措並舉,才能逐步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特別是在法制意識上要實現有機銜接,不能各自為政甚至相互抵觸。在修改完善法律法規時要經得起科學的歷史的檢驗,充分體現法治精神,即公平公正,適用於全體人民大眾,堅決避免在執行時偏離法律底線,法律制定和執行絕不能建立在局部利益需要上,否則就談不上對組織和個人的規范和約束。
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進一步規范黨的執政行為、政府的行政行為。黨員領導幹部必須遵從黨規黨紀來規范和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領導幹部在實際工作中,時刻要綳緊依法行政和依法決策這「兩根弦」,少一些政治「帽子」,少一些行政強迫命令,使老百姓自覺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習慣,領導幹部自覺形成依法行政、依法公正執法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要形成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嚴格執法、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圍,關鍵在於要堅決杜絕行政干預和領導干預,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和發展目標一旦確定後,不因領導幹部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幹部的思路改變而改變,而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按著法治的節奏運行。真正做到人民利益至上、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將利益訴求、糾紛解決納入法治軌道,為改革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加大宣傳教育和培訓力度,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執政者的法制意識、群眾的守法用法意識。各級黨政要加大有關法制培訓方面的投入,在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及其他相關培訓時,要有計劃地開辦行政執法培訓班,豐富領導幹部學法、用法內容,強化案例分析,提高領導幹部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能力。就目前來看,我國80%的法律、所有行政法規和90%的地方行政法規都是由政府機關執行的,這就必然要求領導幹部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法律法規。可以通過法律「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等工作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領導幹部的法治思想,增強領導幹部對法的認知,形成法制意識,提升法律修養。同時要發揮各級講師團的作用,把法制宣傳作為講師團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以其獨特的專業優勢不斷提升普法層次,為普法工作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機。
將依法執政意識和理念融入到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和幹部選拔任用工作中。一是將依法執政能力和法律意識水平納入領導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績效考評機制,強化一把手考核評價機制,不斷提升一把手的法制意識,使其在法治的框架下想問題、做決策、干工作,以解決一把手拍腦袋說了算的問題。實踐證明,一把手的法律意識強的地方,工作就不會出事。二是要建立起「德、能、勤、績、廉、法」等六項具體考核評價指標,以形成領導幹部法治教育工作制度體系,實現領導幹部學法用法的長期性和常態化,並將這一過程擴展至領導幹部選拔、初任培訓、升職轉任等各環節。三是在制度的設計上,要拓展法治教育工作內涵,既注重事前教育又注重決策執行後的效果評價,促進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形成。形成依法思考、依法決策、依法執政的良好執政環境,以此提升領導幹部的法制意識和水平,造就一大批能幹事、會幹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依法行政幹部隊伍,共同為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目標而努力。

㈥ 如何提高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增強依法辦事能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是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邁向現代文明國家的當然路徑。無論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還是化解社會矛盾和解決糾紛、制約權力和保護權利,都需要大力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法治思維是指一定主體以法治理念為基礎,運用法律規則、原則、價值和精神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以致形成結論,作出決定的思維模式。法治思維主要包括合法性思維、法治至上思維、體系性思維、程序性思維、證據性思維等。合法性思維主要指領導幹部在做出決定時首先要想一想自己作為決定的主體是不是合法,作出決定的程序、依據、證據等是不是合法,合法就可以做,不合法就不能做。法律至上思維主要指領導幹部在決定時要把法律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法律至上包括外部至上和內部至上。所謂內部至上,是指法律體系內部有自己的等級,下位法服從上位法,最終服從於憲法。所謂外部至上,是指當法律與道德、習俗及政策等規范發生沖突時,法律規范為最高的效力,需要優先遵從。體系性思維是指法律是一個體系,既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憲法法律,也包括國務院、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還包括國務院組成部門、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正是因為法律是一個體系,所以領導幹部在作為決策時要通盤考慮,不能僅盯著某一個法,既要看到上位法,也要考慮下位法;既要考慮一般法,也要考慮特別法。程序性思維要求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和決定時,不僅要考慮實體法,還要考慮符不符合程序法規定。證據性思維是指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和決定時,要基於證據所支撐的法律事實,沒有證據就沒有法律事實,沒有法律事實也就不能形成正確的推理和判斷。
依法辦事是指領導幹部按照法律規定的措施、辦法、路徑對待和處理相關問題而形成的方法與模式。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是一個內在思維和外在實踐的關系。法治思維更多是一個內在思維活動,而依法辦事則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依法辦事最核心的內涵就是按照法律規定的措施、辦法和路徑來對待和處理相關問題。如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和決定時,相關法律法規對決策和決定的職權、程序、方式、時限有明確的規定時,嚴格遵守這種規定就是法治方式。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時限、措施等,就是法治方式。法治方式可分為宏觀與微觀兩種。宏觀的法治方式如:對國家而言,依法治國就是其法治方式,對執政黨而言,依法執政就是其法治方式;對各級政府而言,依法行政就是其法治方式。微觀的法治方式主要指在具體的立法、執法、司法和行政決策過程中,相關立法、執法、司法和行政人員能否嚴格依照法律所規定的主體、程序、時限、方式等去立法、執法、司法和做出行政決策。
盡管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依法處理政務的能力與民眾日益增長的依法治國的需求之間還存在相當大距離。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幹部個人意志至上、法治觀念淡薄,常常習慣於憑個人意志來管理經濟與社會事務,甚至干預正常的執法和司法活動。可以說,當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如何大力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是加強學習、培訓和實踐,努力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法治思維是一個邏輯思維過程,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影響下的行為方式。當然,不管是法治思維還是法治方式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需要通過後天不過學習、培訓、實踐才能形成。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真正懂得法治在人類社會治理模式的優越性,才能真正知曉何為合法性、何為法律至上、何為法律程序等。只有在掌握法治的特點和相關內涵的基礎上,再通過培訓、實踐,才能進一步培養法治思維、提升法治思維,並在法治思維引領下運用法治方式。正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指出「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 」
二是健全法治制度,用制度倒逼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能力。學習、培訓和實踐對於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當然很重要,但這些路徑必定主觀性強,具有很大的自我依賴性,如果沒有一定的制度支撐,其效果也許並不明顯。所以當前還需要建立、健全相關法治制度,用制度來倒逼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如健全領導幹部出庭應訴制度。通過規定領導幹部出庭應訴,讓領導幹部切身感受何為法律至上思維、何為程序性思維、何為體系性思維、何為程序性思維,也讓領導幹部通過訴訟明白,如果在工作中沒能很好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訴訟中需要承擔敗訴的後果。再比如,健全、完善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制度。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查制度主要指黨政機關在重大決策前,必須由相關法制機構對重大決策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只有審查通過時,才能形成重大決策。此種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本身就是對領導幹部決策時是否運用法治思維,是否符合法治方式的全面審視和檢驗,此種合法性審查的全面審視和檢驗本身起到倒逼領導幹部必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重大決策。

三是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列入幹部考察范圍。在中國,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和幹部考察內容向來是引領領導幹部工作的標桿,一直都是幹部能力提高的燈塔。如果把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法治指標作為政績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作為幹部考察的主要內容,各級領導幹部一定會高度法治工作,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培養。對此,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已有明確要求,即「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幹部。對特權思想嚴重、法治觀念淡薄的幹部要批評教育,不改正的要調離領導崗位」。 (作者單位:安徽省委黨校法學部)
作者:作者單位安徽省委黨校法學部

熱點內容
行政法范疇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5 17:49:43 瀏覽:676
學習經濟法的收獲體會 發布:2024-11-15 17:14:28 瀏覽:687
行政法與民法的交鋒 發布:2024-11-15 17:11:03 瀏覽:772
畜牧獸醫行政法規包括 發布:2024-11-15 17:00:08 瀏覽:926
西方第一個主張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5 16:30:43 瀏覽:995
創遠律師事務所黑律所 發布:2024-11-15 16:26:11 瀏覽:21
法院調查股票 發布:2024-11-15 15:57:34 瀏覽:269
開封人民法院執行網 發布:2024-11-15 15:35:07 瀏覽:332
酒駕法律知識問答 發布:2024-11-15 15:24:02 瀏覽:678
法治文章名 發布:2024-11-15 15:16:25 瀏覽: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