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道德論文
㈠ 求論文:小議娛樂新聞的道德觀
因為內容的低俗化和肆意炒作,近年來娛樂新聞一直是頗受詬病的新聞品類之一。2004年兩會期間,人大政協曾提議建立專門的行業規范以規避娛樂新聞的不正之風。時至今日,娛樂新聞的宿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愈演愈烈:從「王小丫結婚」到「黃健翔婚變」,從「范冰冰包養案」到「王菲生孩子」,明星隱私、緋聞鋪天蓋地,假信息、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曾如此批判過娛樂小報的惡俗:「我簡直無法相信一個有尊嚴的男人在碰到一張報紙的時候,難道不會產生絲毫的厭惡?」
娛樂新聞不是新聞?
傳播學者劉宏曾撰文說娛樂新聞是「是根據現代人的某種需要而生產出來供一部分人消費的信息產品」,假如用經典的新聞定義來看,娛樂新聞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製作出來的新聞,可以納入「無變動新聞」,還可以說它是「無意義新聞」。總之,他認為娛樂新聞不能被看作新聞,至多稱為「娛樂信息或者消息」①。這一觀點得到很多人認可,並被廣泛轉引。
從觀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娛樂新聞現狀的擔憂和批評。但如果把娛樂新聞看作是純信息產品,新聞原則和法理被淡化不說,人們對媒體和新聞的固有認識也將被改寫。因為這樣一來媒體和受眾豈不成了賣方和買方,即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近一段時間有專家提出媒體的多元定位問題,似乎要把一條難以拿上檯面的潛規則推上大雅之堂:媒體兩分其責,有的抓宣傳導向,有的搞娛樂掙錢。可事實上在我們國家媒體是國有資產,屬於監督和輿論公器,如果要分化出商業和非商業類別,不僅有悖媒體服務社會、益智大眾的社會功能也損害了社會的公平競爭。
再就是娛樂新聞通過專業采編人員采寫把關,既已在專業媒體新聞版面發布,我們卻硬說它不是新聞,那什麼才叫新聞?如果把新聞品類之一的娛樂新聞當成散亂的無經處理的「信息」,那麼作為「把關人」的新聞媒體不就成了子虛烏有?
娛樂可以邊緣責任?
前兩天看王定天教授的博客——因為是博客,言辭和觀點難免自由無羈些,我這里引用只是出於學習和交流目的,絕無忤逆之意。王教授甚至建議別把娛樂新聞當新聞看,「它只具有新聞的皮囊而已」。娛樂新聞就是「逗人玩的」,無須關照社會責任,如果非要以專業化眼光與之較真,「那就顯得過於無趣了」②。我相信這不只是王教授個人見解,也代表了圈裡很多人的觀點。
誠然,經濟時代媒體生存離不開市場,而市場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攬受眾,吸引眼球。但是,娛樂和社會責任不應是一對矛盾體,美國傳播學家賴特總結了傳播的四大功能,其中第一條就是監視環境、守望社會。當然娛樂功能也位列其中,但在第四位。我們國家有很多大報不光導向作的好,娛樂也搞得不錯,比如《新民晚報》、《廣州日報》等,不僅在社會上有很好的口碑,也贏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相反,如果一味娛樂至上,邊緣社會責任,甚至為「逗人玩」而瞎搞惡搞,不僅會驅走主流受眾,也會讓目標受眾失去信任。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兩岸三地娛記們對「王菲生孩子」的追蹤報道。筆者曾對5月18日(娛記給王菲測算的預產日)——20日網易新聞上相關報道的網上跟貼作過統計,發現7成以上的網民對炒作該信息的記者和媒體表示反感,有的甚至怒不可遏、破口大罵。
娛樂就是受眾至上?
娛樂新聞因為其娛樂性、趣味性、通俗性特徵,得到部分受眾特別是年輕人垂青。於是娛樂媒體在形式和內容的策劃上就瞄準以上受眾的訴求心理和行為特點,大做特做文章,有的媒體甚至打出以受眾需求為工作目標口號,把娛樂當成商品做。但是,受眾不同,需求也會因人而異,其中有高尚的也會有消極庸俗的。受眾中心論可能導致不分思想傾向、需求合理與否一概滿足。
現在娛樂媒體的一個危險傾向就是在不斷挑戰職業、倫理甚至法律底線,以激發和迎合大眾心理中潛藏的窺私、尋刺激等非正常心理。於是乎隱私揭秘泛濫,「緋聞」「軼事」亂飛,假信息炒作盛行。助長了低俗,淆亂了是非,也誤導了人們的審美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如此迎合的結果盡管能讓媒體金銀滿缽,但後果卻很讓人擔憂。學者李書磊說過,「比起那些滿紙空言的報紙,讀者自然會選擇那些滿紙荒唐言的報紙,後者至少有趣一些,盡管是惡趣」。但是長此以往的後果卻是,惡趣報紙「會培養、調動大眾的惡趣並將其凝固化,加重大眾心靈空虛與人生輕浮的程度… …那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真正悲哀。」③
娛樂可放大知情權?
從內容構成上來看,文化新聞(文娛新聞)是娛樂新聞的母體,但隨著新聞娛樂化風潮日盛,逐漸窄化演進為娛樂新聞。近年來娛樂新聞因為過分追求顯著性和迎合性,對明星名人關愛有加,大有窄化為「明星新聞」趨勢。但這種趨勢的隱憂頗多,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對於知情權的過分放大。
雖然按照國際慣例明星因為其公眾人物的特殊身份理應接受媒體監督,隱私權在諸多方面受到限制,但名譽權和人格尊嚴卻是不可突破的底線。春節前後媒體熱炒的「蘇瑾紐西蘭詐騙案」,後來被證實是網上信息加娛記猜測。剛剛平息的「范冰冰包養案」的信源也是一條沒有根基的網上帖子。這些本不該成為新聞的小道消息通過傳統媒體傳播,表面上好像擴大了受眾知情權,事實上卻是媒體導演的一場丑劇,「愚樂」了受眾,也傷害了當事人。再有,近日媒體對王菲生孩子的「貼身關注」,客觀上讓一個六甲在身的孕婦寢食不寧、分娩地難定,這樣的知情權消蝕了媒體應該有的道義和人文關懷,也誤解和辱沒了受眾的合理興趣。
結論
娛樂新聞作為新聞的一種樣式,消解了老調的說教,迎合了受眾在不斷滿足物資需要之後的娛樂消遣需求,也符合我國文化娛樂事業的發展走向。但是,娛樂不是去新聞化,娛樂媒體應該秉承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的原則,在追求新聞效益的時候,還要兼顧社會效益,做有操守、負責任的媒體。娛樂新聞業者也要加強自身素質建設,恪守傳播原則和規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職業聲譽。同時,我們也呼喚業界加強對娛樂新聞的規范和監督,制定相應的行業條例,做好對從業人員的自律和他律工作。總之,興利除弊,端正娛樂思想和作風,呈獻給大眾健康有益的娛樂資訊,是我們對當前娛樂媒體和從業者的期望。
注釋:
1、劉洪 娛樂新聞是不是新聞?傲視傳媒網 2005年12月30日
2、http://blog.sina.com.cn/u/483be8700100036m
3、陳絢 新聞道德與法規教程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5年3月 P146
--------------------------------------------------------------------------------
時間:2006-6-27 12:37:00 來源:中國新聞研究中心 作者:劉道彩 閱讀14次
發稿:中國新聞研究中心
作者:劉道彩
單位: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部04新聞
地址:武漢體育學院
郵編:430079
因為內容的低俗化和肆意炒作,近年來娛樂新聞一直是頗受詬病的新聞品類之一。2004年兩會期間,人大政協曾提議建立專門的行業規范以規避娛樂新聞的不正之風。時至今日,娛樂新聞的宿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愈演愈烈:從「王小丫結婚」到「黃健翔婚變」,從「范冰冰包養案」到「王菲生孩子」,明星隱私、緋聞鋪天蓋地,假信息、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曾如此批判過娛樂小報的惡俗:「我簡直無法相信一個有尊嚴的男人在碰到一張報紙的時候,難道不會產生絲毫的厭惡?」
娛樂新聞不是新聞?
傳播學者劉宏曾撰文說娛樂新聞是「是根據現代人的某種需要而生產出來供一部分人消費的信息產品」,假如用經典的新聞定義來看,娛樂新聞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製作出來的新聞,可以納入「無變動新聞」,還可以說它是「無意義新聞」。總之,他認為娛樂新聞不能被看作新聞,至多稱為「娛樂信息或者消息」①。這一觀點得到很多人認可,並被廣泛轉引。
從觀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娛樂新聞現狀的擔憂和批評。但如果把娛樂新聞看作是純信息產品,新聞原則和法理被淡化不說,人們對媒體和新聞的固有認識也將被改寫。因為這樣一來媒體和受眾豈不成了賣方和買方,即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近一段時間有專家提出媒體的多元定位問題,似乎要把一條難以拿上檯面的潛規則推上大雅之堂:媒體兩分其責,有的抓宣傳導向,有的搞娛樂掙錢。可事實上在我們國家媒體是國有資產,屬於監督和輿論公器,如果要分化出商業和非商業類別,不僅有悖媒體服務社會、益智大眾的社會功能也損害了社會的公平競爭。
再就是娛樂新聞通過專業采編人員采寫把關,既已在專業媒體新聞版面發布,我們卻硬說它不是新聞,那什麼才叫新聞?如果把新聞品類之一的娛樂新聞當成散亂的無經處理的「信息」,那麼作為「把關人」的新聞媒體不就成了子虛烏有?
娛樂可以邊緣責任?
前兩天看王定天教授的博客——因為是博客,言辭和觀點難免自由無羈些,我這里引用只是出於學習和交流目的,絕無忤逆之意。王教授甚至建議別把娛樂新聞當新聞看,「它只具有新聞的皮囊而已」。娛樂新聞就是「逗人玩的」,無須關照社會責任,如果非要以專業化眼光與之較真,「那就顯得過於無趣了」②。我相信這不只是王教授個人見解,也代表了圈裡很多人的觀點。
誠然,經濟時代媒體生存離不開市場,而市場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攬受眾,吸引眼球。但是,娛樂和社會責任不應是一對矛盾體,美國傳播學家賴特總結了傳播的四大功能,其中第一條就是監視環境、守望社會。當然娛樂功能也位列其中,但在第四位。我們國家有很多大報不光導向作的好,娛樂也搞得不錯,比如《新民晚報》、《廣州日報》等,不僅在社會上有很好的口碑,也贏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相反,如果一味娛樂至上,邊緣社會責任,甚至為「逗人玩」而瞎搞惡搞,不僅會驅走主流受眾,也會讓目標受眾失去信任。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兩岸三地娛記們對「王菲生孩子」的追蹤報道。筆者曾對5月18日(娛記給王菲測算的預產日)——20日網易新聞上相關報道的網上跟貼作過統計,發現7成以上的網民對炒作該信息的記者和媒體表示反感,有的甚至怒不可遏、破口大罵。
娛樂就是受眾至上?
娛樂新聞因為其娛樂性、趣味性、通俗性特徵,得到部分受眾特別是年輕人垂青。於是娛樂媒體在形式和內容的策劃上就瞄準以上受眾的訴求心理和行為特點,大做特做文章,有的媒體甚至打出以受眾需求為工作目標口號,把娛樂當成商品做。但是,受眾不同,需求也會因人而異,其中有高尚的也會有消極庸俗的。受眾中心論可能導致不分思想傾向、需求合理與否一概滿足。
現在娛樂媒體的一個危險傾向就是在不斷挑戰職業、倫理甚至法律底線,以激發和迎合大眾心理中潛藏的窺私、尋刺激等非正常心理。於是乎隱私揭秘泛濫,「緋聞」「軼事」亂飛,假信息炒作盛行。助長了低俗,淆亂了是非,也誤導了人們的審美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如此迎合的結果盡管能讓媒體金銀滿缽,但後果卻很讓人擔憂。學者李書磊說過,「比起那些滿紙空言的報紙,讀者自然會選擇那些滿紙荒唐言的報紙,後者至少有趣一些,盡管是惡趣」。但是長此以往的後果卻是,惡趣報紙「會培養、調動大眾的惡趣並將其凝固化,加重大眾心靈空虛與人生輕浮的程度… …那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真正悲哀。」③
娛樂可放大知情權?
從內容構成上來看,文化新聞(文娛新聞)是娛樂新聞的母體,但隨著新聞娛樂化風潮日盛,逐漸窄化演進為娛樂新聞。近年來娛樂新聞因為過分追求顯著性和迎合性,對明星名人關愛有加,大有窄化為「明星新聞」趨勢。但這種趨勢的隱憂頗多,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對於知情權的過分放大。
雖然按照國際慣例明星因為其公眾人物的特殊身份理應接受媒體監督,隱私權在諸多方面受到限制,但名譽權和人格尊嚴卻是不可突破的底線。春節前後媒體熱炒的「蘇瑾紐西蘭詐騙案」,後來被證實是網上信息加娛記猜測。剛剛平息的「范冰冰包養案」的信源也是一條沒有根基的網上帖子。這些本不該成為新聞的小道消息通過傳統媒體傳播,表面上好像擴大了受眾知情權,事實上卻是媒體導演的一場丑劇,「愚樂」了受眾,也傷害了當事人。再有,近日媒體對王菲生孩子的「貼身關注」,客觀上讓一個六甲在身的孕婦寢食不寧、分娩地難定,這樣的知情權消蝕了媒體應該有的道義和人文關懷,也誤解和辱沒了受眾的合理興趣。
結論
娛樂新聞作為新聞的一種樣式,消解了老調的說教,迎合了受眾在不斷滿足物資需要之後的娛樂消遣需求,也符合我國文化娛樂事業的發展走向。但是,娛樂不是去新聞化,娛樂媒體應該秉承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的原則,在追求新聞效益的時候,還要兼顧社會效益,做有操守、負責任的媒體。娛樂新聞業者也要加強自身素質建設,恪守傳播原則和規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職業聲譽。同時,我們也呼喚業界加強對娛樂新聞的規范和監督,制定相應的行業條例,做好對從業人員的自律和他律工作。總之,興利除弊,端正娛樂思想和作風,呈獻給大眾健康有益的娛樂資訊,是我們對當前娛樂媒體和從業者的期望。
㈡ 大學新聞論文2000字範文
一、引言
人是意識能動的主體,是實踐的存在。人類通過社會實踐不斷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創造各種條件,從而實現自己的全面的自由的發展。作為人類實踐活動之一的媒體也應該體現人的真正存在,媒體自由作為一種理念,是指媒體的行為不受外在力量的強迫壓制,出於本心而採取的行動。自由精神是媒體倫理精神的重要內容:「自由出版物的實質,是自由所具有的應用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質。」梁啟超也曾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實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種種現象皆其子孫也。」
媒體自由理念的形成,是和人的本質相吻合的。媒體自由,體現了媒體工作者對自由的嚮往與追求.標志著社會文明的進步。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內在於自由理念之中的價值合理性與倫理道德責任漸被人們忽視,取而代之的是工具價值漸備受推崇。在當今社會轉型階段,為經濟利益所驅使的媒體,忘記甚至拋棄自身的倫理道德責任,背離了真實的媒體自由,由此新聞倫理道德的命題擺到了我們的面前。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重申媒體自由的倫理意蘊,重構真正的媒體自由。
二、媒體自由失范表現
媒體自由,象徵著媒體主體獨立地位的獲得。鑒於此,任一媒體都要「自由地、平等地、公開地和無所畏懼地服務於全體人民」,但是媒體組織及工作者,不能假借「自由」名義來侵犯被報道者的權益。時下,某些媒體組織及人士為經濟利益所誘惑、征服、驅使,背棄自由的初衷,媒體自由已經不再堅持原真意義上的自由價值取向,已經出現失范現象。
1.人生價值觀引導背離
在市場理念的指導下,媒體自由迅速擴張,其價值導向也出現背離現象。無所顧忌地追求「娛樂化」、「刺激性」,追求把新聞事件做得所謂「好玩」的傾向。有輿論導向功能的媒體應該引導人們關注並反思社會現實問題,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端正人生目的,積極探尋人生價值,這樣媒體在價值導向上才避免走向媚俗與庸俗。媒體在自由理念的這一外衣下,變成了一個「自由」的媒體,成了一個只能滿足受眾感官刺激的工具,缺乏思想內涵與審美品位,「真、善、美」從精神家園的高峰墮落為看得見的感官刺激享受。再有,刺激、好玩的信息也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道德發展。珀杜大學研究生格倫·斯帕克斯也認為,電視暴力使社會失調,尤其是兒童中的失調成為可能。霍勒斯·格里利撰文批評傳媒娛樂化的反面教化:「《便士報》熱衷於蟄伏在社會內部惡魔般的慾望煽動點火,他們也許不會被指責犯有謀殺罪。但是,他們的的確確是犯了製造謀殺者這種更惡劣的罪行。」一些媒體逐漸失去了道義評判能力及社會責任感,因此飽受社會批評。有的媒體打著「受眾有這個需求」的招牌,為所欲為,以此做文章來招徠受眾,吸引眼球,提高關注度和收視率,很不道德。在這一過程中,媒體失去了同情心、責任心、道德心,讓有良知、有道德責任感的民眾很是反感。其實,「一個職業化組織,當然是以為公眾服務為趨向。這種『服務』,不能以專門組織自己利益為基礎,但也不是自己的『顧客』要什麼就給什麼,而是基於他們的需要。」倫理道德要求媒體對受眾合情合理的需求要滿足,不合情不合理的需求絕不能迎合,還要做好批評和引導的工作。所以,媒體應本著為民眾負責的態度,絕不能忽視它對民眾的教化功能和輿論導向功能。對於新聞機構和從業者,要記住的是,對媒體職業要有最誠摯的道德責任感和合乎倫理的媒體事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媒體事業。在商業氣息濃厚的社會,媒體工作者既要有對職業的忠誠度,也要有提高的自身素養自覺強化新聞倫理道德的理念,深刻意識到自己的倫理選擇對社會、對他人、對受眾的重要意義所在。
2.媒體權力營私
自由的媒體是民意和官方的雙向代言人,可以代表民意說話,也可以代表政府發言,媒體所具有的雙重身份,使得媒體具有非常大的話語權,為此需要有效監督,否則可能變成一種腐敗權力,事實證明確實如此。某些媒體機構及從業者把媒體當成他們謀取個人私利的工具,於是以公共話語權尋租的活動也出現了。
(1)商業廣告盛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媒體被推向市場,於是許多媒體認為自己面臨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的兩難抉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媒體在運營方式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商業化取向,這也是人之常情,本無可厚非,但是某些媒體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商業廣告的盛行。商業廣告是廣告主支付給媒體一定數額的金錢,為達到招攬大眾、吸引大眾的目的,或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或擴大自己品牌的影響力,藉助依附媒體以吸引盡可能多地消費者來購買自己的產品。可以說商業廣告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在電視劇中插播,在某一檔節目中插播,尤其是收視率高的節目或作品之中廣告更是泛濫成災,在商業廣告中,廣告主對某些特定時段的節目編排有很強的影響力。「商業廣告的大顯身手錶明,大眾傳播媒介已經找好了買主,順利實現了收大於支的經濟循環」。媒體為了巨額的廣告費,受經濟利益所驅使,甘願去媚俗,甚至造假,比如前段時間某些衛視為某品牌瘦身機做宣傳,瘦身機通過甩掉身上多餘脂肪,從而達到瘦身效果,後經專家證實瘦身機瘦身不但不可能,而且還有可能會給消費者造成身體傷害。
(2)虛假新聞不斷
伴隨著媒體逐漸走向市場,有償新聞、甚至虛假新聞也應運而生。目前有償新聞的主要表現是電台、電視台將時段或報紙,雜志將版面按照行業標准核算成具體數額與個人或組織集團進行交易。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媒體工作者收受了他人錢財唱贊歌編寫虛假報道的事情,或者以曝光對他人不利的真相要挾勒索錢財,得逞後便厚顏無恥地顛倒黑白。虛假新聞,表現形式為與事實嚴重不符,無中生有、隨意捏造,其本質是一種骯臟的錢權交易,是媒體話語權與他人利益的一種交換。媒體及其從業人員新聞倫理道德的嚴重缺失,已不是他個人的問題,由於媒體的影響力之大,對社會、對他人、對受眾會產生廣泛的不良影響,鑒於此,媒體工作人員要把好傳播新聞信息時的倫理道德「關」,由此媒體從業人員「新聞倫理道德」的養成教育問題也進入有識之士的視線,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媒體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濫用自由權利,為話語權力尋租,極大地損害了自己的形象,拋棄了自由理念所賦予的道德責任,無形中也侵害了廣大受眾的利益,這社會上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應當說這是媒體自由進步的副作用。殊不知,媒體的這種話語權來源於民眾,這一桂冠是民眾授予的,是民眾把自己的知情權、說話權等集中起來,交付給媒體。鑒於此,媒體更應有以事實為根據來說話,遵守誠信原則,表達代言民意、關注民生的社會責任。
3.人文關懷失位
新聞媒體在「人文關懷」正日漸向「受眾本位」回歸的這一過程中,滑向了媚俗的邊緣。在媒體眼中,重要的不是人們的心理狀況、行為處境及價值取向引起的社會反思,而是事件本身可能帶來可以炒作的猛料,以提高點擊率或收視率或關注度。炒作、惡搞、有的甚至超出了道德底線,觸及了法律問題,這也增加了群眾對媒體的不滿意度。在過度的不著邊際的炒作、惡搞中,相當一部分媒體失去了應有的社會良知及對人應有的尊重與關心。媒體聲稱張揚人文關懷,但又總在自覺不自覺中傷害了許多善良、無助和受害的人。媒體過於關注和滿足大眾需求,而對社會弱勢、邊緣人群缺乏關注,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邊緣群體的邊緣化與弱勢化。所以,對於大眾媒體而言,真正的人文關懷不僅是以受眾為本位,而更應當以對受眾,尤其是社會的困難群體、邊緣群體的人生終極關懷為最終目的,這是真正的媒體自由所擔負的社會責任的應然內涵。
三、媒體自由理念重構
實際上媒體自由是有倫理的限度的。但現實社會中的媒體自由已經背離它的最初價值意義,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鑒於此,需要重構媒體自由理念。
1.客觀原則
任何時候,客觀是媒體機構及工作者堅持的首要倫理原則,也是媒體的生命所在。對於新聞媒體而言,客觀,即是實事求是。梁啟超《敬告我同業諸君》一文,說:「西哲有言:『報館者現代之史記也。』故治此業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鑒既往,示將來,導國民以進化之途徑者也。故史家必有主管客觀二界,作報者亦然。政府人民所演之近事,本國外國所發之現象,報之客觀也;比近事、察現象而思所以抽繹之,發明之,以利國民,報之主觀也……主觀之所懷抱,萬有不齊,而要之以向導國民為目的者,則在史家謂之良史,在報界謂之良報。」當今社會,媒體故意歪曲事實甚至隱瞞事實的情況時有發生,引起了人們的普遍不滿。李大釗曾說新聞是現在新的、活的、社會狀況的寫真。所以在新聞報道方面,嚴格說來媒體組織與媒體從業者都必須具有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近幾年,每年都評出「十大假新聞」,可見「虛假」性的嚴重程度。「虛假新聞」的存在,不僅是新聞界之恥,更是整個社會之辱,損害了新聞的基本價值與信譽。著名人士克伊爾安說:「新聞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價值載體。假定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施加其基本的價值預判於其中,任何一個事件都將成為由各種不同的術語重新描述的作品。因此,為了壓過其他媒體以確保獨家報道而尋求某種對消息的『合理的更正』是毫無意義的。」從媒體倫理的角度而言,它要求工作者必須學會發現真相、還原真相。可以看出,客觀公正報道事實與有償虛假報道,本質上是勢不兩立不相容的。但是這一原則的堅持,這關鍵取決於媒體機構及媒體工作者的道德抉擇,因此,媒體機構及工作者的道德責任愈發顯得重要。
2.正義原則
「正義」是一個復合詞,是由「正直」與「義氣」兩片語合而成。「正義」是華夏文化流傳千載不衰的正統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傳統認為正直是為人必備之本,義氣是為人必守之節。正義是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是相對邪惡而言的,正義與否的客觀標准主要在於其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與廣大群眾的利益。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能否秉持正義和公道,是媒體能否獲得支持的關鍵所在,也是媒體的又一原則,。媒體應當充當代表最廣大人民的社會輿論的工具。馬克思說:「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完全萎靡不振。」「揭發招搖撞騙的職責,在我看來是報刊的首要職責」。媒體要發揮自己的「手術刀」功能,勇敢地時時解剖社會瘡痂,以捍衛社會正義,維護社會良好的秩序,為人類的和諧幸福追求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盡自己的一份責任。
3.仁愛原則
孔子首倡「仁者愛人」,孟子繼承和發揚孔子的這一思想,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強調「不忍人」的惻隱之心是一個正常社會人所當具有的德性與品行,當然對於媒體機構及其從業者而言,這更是他們做人的道德准則。媒體追求自由,但是也有邊界,所以任何媒體機構不能以「自由」的名義侵犯被報道者的權益,比如對於公眾人物也要手下留情,給予他們一定的私人空間,要掌握適度原則,不要侵犯隱私。某明星夫婦之女先天性唇齶裂,部分不良媒體爭相高價購買該女囡的照片,有些網站甚至用其他同病女嬰的照片以假亂真,來提高自己的點擊率,媒體的這種行為根本無惻隱可言,無仁愛可言,深深地刺痛了做父母的心。再如在報道一些社會弱勢群體的時候,要保護他們的隱私,維護他們的尊嚴,不能以自由名義無視被報道者的自尊,侵犯被報道者的利益,也不能含沙射影。比如曾有過媒體記者對於一個舉報者做采訪報道,本來答應被采訪者不會泄露其任何信息,誰知采訪稿見諸報端之後,被采訪者的姓名、住址一應俱全,結果被采訪者為了逃避打擊報復,只能背井離鄉,一家人過著離散不能團圓的日子。媒體的初衷本是要揭露非法和黑暗、保護弱者的,結果適得其反,傷害了被報道者。所以要對某些媒體機構及從業人員進行道德教育,通過外在的教化和自身道德的自覺與修養等培育媒體的仁愛思想。
4.誠信原則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古人十分重視誠信問題,視誠信為自己的生命,認為誠信乃立身之本、立人之本、立國之本。* 的老師顧毓琇於96歲高齡時在美國華盛頓飯店贈言朱鎔基:「智者不惑,勇者無懼,誠者有信,仁者無敵。」「誠者有信」之外三句分別參見《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憲問》:「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顧老活學活用《論語》,添此一句,足見前賢於「誠信」寄望後生之重。誠信是倫理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對於媒體,誠信乃媒體立身之本,沒有誠信,也就無所謂媒體倫理。誠實守信既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發展的前提之一。時下,不少媒體有背離誠信原則的報導,或故意誇大或縮小或隱瞞事實或歪曲事實的新聞事件,或非故意導致報道與事實真相大相徑庭的例子,甚至斷章取義、胡拼亂湊的人物專訪稿。誠信作為媒體工作者的道德操守和職業規范,有下列要求:第一,要以誠實的精神,向大眾傳播真實的新聞事實,以誠實態度面對所采訪的人物、事件,有些采訪對象出於對媒體的信任和敬仰,向媒體人士提供信息,但要求不要見諸報道,但是媒體人士不顧采訪對象的感受,依然我行我素地進行報道,深深地刺傷了采訪對象;第二,要以誠信的品質呈現給受眾喜歡的高質量的情節內容和高尚的精神產品,從而獲得受眾認可以提升形象價值;第三,創造精神產品的媒體與作為消費者的受眾,需要建立起一種誠信度較高的契約關系。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媒體在揭露事實真相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有些媒體工作者為了取得第一手的新聞資料,置自己的性命於不顧,如很多礦難的報道,也是通過媒體工作者的真實報道,讓公眾知曉的。這樣的報道,既體現著媒體從業者的職業道德,也是他們誠信原則的體現,有助於社會進步和政治文明建設。
總之,現實中不乏道德情操高尚的媒體工作者,但面對不斷的經濟誘惑,原來堅定的道德信念防線漸被沖垮。因此客觀、正義、仁愛、誠信四原則,作為媒體從業者的個體自律有時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健全的行業制度和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發揮強制約束功能。因此,在對待媒體自由變質的這一問題上,德性的力量無法發揮作用的時候,行業法規、法律法規才具有真正的規范作用。
四、結語
健全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養是一個媒體從業者最起碼的入門資格。1904年普利策在《北美評論》上撰文指出:報人應懷抱崇高的理想,並負有急公好義的使命,對本身所觸及的問題具有準確的知識和最真摯的道德責任感,以造福大眾為目的,不應屈從於商業利益或任何個人權力。汕頭大學胡興榮教授給予很高的評價:「本文的立論立足於報業的社會功能,強調了報人的社會責任,被譽為新聞倫理的奠基之作。」凸顯了媒體自由倫理中的社會責任,強調了媒體對社會的道義責任。
媒體工作者要行使好黨和人民給予的「傳播權」,發揮好自己的放大作用,媒體工作者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精神情操和道德修養,這才是擴大自己影響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受眾的最終認可。媒體自由是其正當的權利,但是媒體也要注意自由是否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這是媒體在追求所謂的自由時應當深思的一個問題。所以,媒體對自己應有一個正確的社會定位,即客觀、正義、仁愛、誠信,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媒體自由,才是媒體所真正追求的自由。
㈢ 如何遵守新聞傳播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
新聞記者是大眾傳播的主體,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以下是一篇關於新聞媒體職業道德建設探討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借鑒。
摘要:新聞是當今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新聞的真實性顯得尤為重要。新聞的真實性就取決於新聞記者職業道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不斷突破底線,記者們的職業道德也逐漸的引起重視。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該如何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具備應有的職業道德。
關鍵詞:記者 職業道德 新聞媒體
道德,簡單的說就是人們生活和行為的規范與准則,而職業道德更是一種職業規范,它雖然沒有確定的形式但是卻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那麼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又是什麼呢它的底線在哪裡呢一則新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是否真實,這是他的命脈所在。然而對新聞絕對的尊重,就是記者的職業道德底線。有的學者認為,作為一個有良知,有社會責任的記者,必須要做到絕不有意編造虛假新聞,這也同樣是作為一名新聞記者的一個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一、新聞記者的定義
新聞記者是大眾傳播的主體,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與義務.為了使其在傳播過程中保證公正,記者的職業道德要求就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才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說記者的良好道德水準是促成大眾傳媒與社會良好互動性的必要條件。在大眾傳播媒介中作為新聞信息第一見證者和發布者的記者,即主體是自覺自主行為的人.在此之前,馬克思也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面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一)、我國新聞工作者存在的職業道德問題及危害
1、媒體因逐利而墮落
為了獲得市場和更高的利潤,許多媒介的編輯方針和基本取向是取悅大眾,愚弄大眾,用煽情的手法來處理新聞,製造新聞。在很大程度上,它們藐視正統新聞應該奉行的公正,客觀,平衡,等守則,竭盡虛實誇張之勢,將新聞和娛樂混為一體,訴諸於大眾感官的刺激。其格調不高,品位低下,主要地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渲染淫穢色情
近年來新創刊的體育類報刊或綜合類報刊,紛紛走上了娛樂化道路。所謂體育新聞娛樂化,是指在報道體育新聞時,報道重點不是放在體育賽事本身上,而是將更多的版面留給運動員和跟賽事有關的人、事、物的小道消息上,尤其是熱衷於報道運動員的私生活和花邊新聞。不少媒體的體育新聞娛樂化趨勢過於嚴重,甚至將娛樂化乾脆演變成色{學}情化
(2)炒作以追逐轟動效應
媒介新聞炒作是指某一媒介在較長時間內對不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作過於密集的報道,或諸多媒介一轟而上對某一新聞事件進行的報道。媒介別有企圖的將非新聞炒成新聞,將一般新聞炒成熱點新聞,目的不外乎造成轟動效應,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爭取更多的廣告收入;或從被報道者那裡直接獲取經濟利益,炒新聞的代價是媒介對提供贊助者所作的回報。炒新聞的主要內容,一種是媒介所需要的新聞,這主要包括各類聳人聽聞的新聞,明星,大腕,大款的新聞,普通人的新聞—五花八門的男歡女愛,生生息息的情仇恩怨等;另一種是被炒者所需要的新聞,被炒者希冀獲得廣告所無法達到的效果,獲取名聲所帶來的巨大利益。媒介不管炒的是哪類新聞,都侵犯了受眾利益,違背了媒介道德。
一條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新聞,往往會在社會中產生一定的轟動效應。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應該通過自己的艱辛勞動,為讀者(觀眾,聽眾)奉獻出更多,更好的新聞精品來。
2、 社會公器變成了私人表達空間
一些報刊成了少數記者,編者壟斷的陣地,具有明顯的個人化,情緒化傾向。如中央電視台40集電視連續劇《笑傲江湖》於2002年三月下旬播放以後,引起了觀眾極大的關注度,雖然毀譽參半,但作為內地的第一部大型武俠片,能有眾多觀眾參與品評,說明它的探索和創新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一些媒體的記者,編者竟與網上匿名的帖子一唱一和,在輿論宣傳上有意製造負面影響。如某家報紙記者,在該劇開播前的3月22,23,24日接連三天製造輿論,先驗地武斷《笑》劇已經沒什麼可看的了,演員是一律被滅,有的是被滅得體無完膚。3月26日該劇開播的那天,還是這家報紙,竟然詛咒:它播出的那天也就是眾多金庸小說愛好者的祭日。該報記者甚至用這樣的文字表述:央視版《笑傲江湖》變成了『笑熬糨糊』了。
3、同情心的普遍缺失
同情心是鑄造善良品格的出發點,富有同情心會使一個人感到精神上的充實和快樂,並用自己的行為為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而作為負有引導輿論眾人的新聞傳媒,如果為了商業利益失去起碼的同情心,不僅會讓社會風氣日益敗壞,而且對廣大青少年的心智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一家省級晚報曾用《奇怪奇怪奇怪,一條鋼筋穿兩人》的標題報道兩個不慎從高樓墜下的建築工人,另一家都市報形容鋼筋將他們像糖葫蘆一樣串了起來這種用幸災樂禍的筆調描寫悲慘事件在中國傳媒中不乏其人。如果新聞傳媒連作為一個普通人應該有的倫理底線都不能堅守,如何去引導教育大眾。
4、新聞內部腐敗現象
新聞工作者是一個崇高的職業,也是一個有著太多誘惑的職業。當代中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錢對社會的支配力量和腐蝕力量極大,極易掀起瘋狂的拜金主義潮流,政府對此又難直接干預,必須藉助於道德和輿論的力量加以制約。但是部分中國新聞媒介不僅沒有擔負起這種制約力量,甚至直接參與商界競爭,利用起特殊地位,毫無約束地濫用權利,謀取私利。在新聞媒介最主要體現在有償新聞。 所謂有償新聞。就是一種以金錢或實物做中介買賣新聞的現象。通過交換買賣雙方撈取了實惠。有三種具體的表現形式:
(1)收取新聞的刊播費用 這是有償新聞中最經常,最普遍的一種做法,即新聞單位或新聞工作者個人根據一定的規格和標准,利用新聞報道的方式,向要求刊播新聞者提供的一種有償服務。
(2)出賣版面 是新聞機構用一定的報紙版面或一定的節目時間,刊播由買方指定的或認可的新聞報道內容,以此達到賺錢的目的。
(3)轉讓報號 通過轉讓報號來達到經濟創收的這種做法,把有償新聞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二)新聞工作者存在職業道德問題的原因
(1)政治因素
新聞工作者的把關行為必然要受到所處社會政治體制的制約。實際上,政治永遠是一個主導新聞的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階級都對自己統治下的大眾媒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從歷史上看,重大的失實報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這似乎成了一種規律。比如說美國的媒介總是在有意無意地維護著資本主義現行的秩序,對破壞這種秩序造成的後果可以說極力地渲染。這就是美國傳播學者提出的永恆的價值觀。這在美國的媒介現實中運用得非常多。比如說在戰爭時期美國的新聞界居然可以炮製新聞。南聯盟的萬人坑,後來事實證明就是一個假新聞;伊拉克殺嬰事件後來也被證明是假新聞。
(2)經濟因素
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篩選把關的時候,必須顧及由信息帶來的經濟壓力。播什麼樣的信息,能不能給自己的媒介和單位掙到錢,這在當前我國媒介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永遠要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二位。但是當前不少媒體恰恰反其道而行之。
有些新聞記者在采訪或新聞篩選把關的時候索要錢財或好處,給了錢就發,不給錢不發甚至是找事發批評性的報道,這些行為都嚴重地損害了媒介的公信力和新聞從業者的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山西繁峙『622』特大爆炸事故的新聞丑聞。因為記者悄悄收下了金礦主送來的諸如金元寶等昂貴禮品。
(3)監督和懲戒機制缺失
監督機制的缺乏,是新聞道德建設中客觀存在的問題。由於道德主要不是依靠具有強制性的措施,而是依靠人們的心理價值選擇發揮作用,長期以來,人們普遍重視強調道德的自律性,認為道德的維系和實現主要靠個人自律,取決於個人的內心信念。如果人們缺乏道德的自律,社會輿論、傳統習俗也很難起作用,這是正確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視或否認社會輿論、傳統習俗乃至某些管理措施對道德自律的促進作用。從總體上看,道德作用的發揮是通過自律和他律(社會輿論、傳統習俗乃至某些管理措施)相結合的機制來實現的。尤其在當代,新聞工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是造成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問題的原因之一。市場的浮躁,金錢的誘惑,權力的沖撞,使得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處在一個充滿誘惑的社會。在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不斷呼籲保障輿論監督的同時,爆出了多起從業人員以新聞傳媒話語權為自己謀私利的職業丑聞,使新聞腐敗再一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人們再次發出了記者監督別人,誰來監督記者的追問。譴責也好,公約也罷,其目的不僅是給記者劃下一條職業道德的底線,而且也是為了將媒體臵於全社會的監督之下,監督者也應接受監督。記者雖然不是國家公務員,但手中掌握的發稿權、播出權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某種權力。如果沒有適當的制約,也可能變得壓迫人和剝奪人。因此,輿論監督本身也需要監督。其中新聞行業內部的自律和自凈機制建設當然絲毫鬆懈不得;同時,如果只有自律而缺乏他律,也無法構成完整的監督體系。
要想徹底解除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問題除了依靠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的自覺外,離不開監督體系。沒有了監督,新聞道德自律也只是口號,是一紙空文。有了強有力的新聞道德自律監督機制,才能明確地界定某人的某種行為是否違背了新聞道德,並制定相應的懲罰機制,達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從而促成新聞道德自律的順利實現。新聞道德自律監督機制的缺乏與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進程有關。加之新聞道德自律沒有明確的、合適的前車可以借鑒,只能自己不斷地探索,理論准備不足和專業人員的缺乏,我國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新聞自律監督機制。缺乏他律的自律自然顯得蒼白無力。
(4)、新聞記者自身因素
真實,是受眾對新聞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聞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虛假乃新聞之大忌,五個W、一切細節、數據、引語、場景描述等等都不能失實。聯合國國際新聞道德規約《記者行為宣言》中的第一條就是尊重真理及尊重公眾獲得真實的權利,是新聞工作者的首要責任。世界所有國家制定的新聞職業道德,都把確保新聞真實性作為第一原則。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是我國新聞工作者的五項基本原則之一,這既是我國新聞事業基本性質的必然要求,也是黨領導下新聞工作長期積累的傳統。
當今社會比較浮躁,在新聞報道中,由於記者自身業務不熟練,對某個專業知識不了解,或一味的追求時效性,追求轟動效果,在采訪過程中不對事件進行深入調查,認真核實細節情況,而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主觀臆測,誇大事實真相,未對信息進行核實就刊載,缺乏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求真求實的態度。尤其現在互聯網應用到新聞媒介,網上信息比較泛濫,也缺乏嚴格的把關,有些記者根據論壇中消息未經核實就將其轉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科院白領工資標准記者根據論壇上的一個帖子就一傳十十傳百的進行加工轉載,最後竟把社科院的名字給掛上了。
伴隨著新聞業的產生,這一因素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影響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5)受眾因素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缺失,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記者自身因素,但大眾媒介傳播的對象是公眾,大眾的需求直接影響著產品的格調。 自黨的十四大確立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新聞界面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條件的深刻變化,重新認定了我國新聞事業的性質,即事業性質,企業管理。其競爭機制的引入實現了從傳者為中心向以受者為中心的轉變,受眾成了媒介的衣食父母,受眾需要,你不想考慮也得考慮。因為競爭的直接目的就是受眾,在一個僅僅崇尚吸引受眾注意的媒體初級競爭中,由於利益的驅動,記者編輯選擇新聞的標准不是其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而僅僅是為了滿足某些受眾的心理需要,以迎合寧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會心態。
由於受眾在生存狀態和背景,比如說年齡不同、收入不同、職業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等各個方面的差異。導致有的受眾缺乏辨別真假新聞的能力,不加辨別的相信媒體,並且大肆宣傳,跟風。尤其現在網路媒體的發展,使得諸多虛假信息的沖擊更是讓受眾措不及手,難以招架。
另外就是記者為了滿足受眾好奇心,迎合某些受眾獵奇等的心理需要。像現在的體育新聞娛樂化,有些記者使出渾身解數對名人、隱私大肆炒作等,就是這方面的原因。如果受眾提高了自身的鑒別水平和解讀能力,不給記者以愚昧自己的機會,理性的看待和接受一切新聞報道,也許就不會有記者職業道德缺失問題的出現。
二、 怎樣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
新聞記者一再的喪失職業道德,在當今的社會上應該已經不是一個新鮮事了,我國的新聞媒體具有很強的黨性、很高的權威性、很廣的聯系面、很大的影響力的特點。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采訪中必須實事求是,無私公道,廉潔清正,以身作則,正確運用新聞工具,起到黨的喉舌作用。為了保證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必須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
(一)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教育
為了從根本上遏制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出現偏差,必須解決新聞從業人員的思想意識問題和職業道德觀念。新聞工作者要通過思想道德建設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新聞工作當作為人民服務的崗位,而不是為個人牟取私利的職業。 新聞從業人員,包括采編人員,經營管理人員,都必須學習一些基本的新聞理論,樹立馬克思注意新聞觀,能夠識別並抵制西方錯誤的新聞觀的侵蝕,從而堅持新聞工作者的無產階級黨性原則,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中國新聞事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者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努力學習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方針,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努力奮斗。
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維護新聞工作的嚴肅性和聲譽,對於發揮新聞輿論和引導作用,對於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隊伍,保證新聞事業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遵守新聞職業道德,應該是每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操守和富於敬業精神的新聞工作者對自己的基本要求。
(二)加強新聞立法,增強法制觀念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人必須恪守的職業倫理底線,對肆意妄為、挑戰底線的造假者進行再嚴厲的道德譴責都不過分。』但如果僅止於此,那麼紙箱餡包子的主要負責人訾某充其量只是個無良記者,清理出門戶即可。顯然,事情沒有這么簡單。
假新聞之所以出籠,固然受到了當下新聞界追逐眼球經濟,淡化社會責任流弊的激勵。但造假者也是瞅准了新聞立法滯後、對虛假新聞法律懲治偏軟乃至違法成本過低的氣候。坦率地說,單憑職業道德的軟約束,恐怕是圈不住離經叛道的訾北佳們的;法治工具的孱弱,只會讓他們做起紙餡包子來有恃無恐。會計造假要判刑坐牢,假球黑哨要受法律追究,危害更烈、影響更壞的新聞造假行為卻可以逍遙法外,無論怎麼說都是不符合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的。從這個角度說,立法阻擊惡意炒作虛假新聞的行為,不失為一種選擇。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新聞立法作為他律,能更好地與新聞自律實現優勢互補。
我們在新聞自律方面已經取得了突出成就,先後制定了《記者守則》和《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2]但這畢竟是道德層面的規范,不具備強制性的特點。它們只有與新聞法律法規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推動新聞事業的發展。在西方,新聞法制的模式是新聞法律對於新聞傳播活動的強制性與新聞自律相結合的模式,這樣的模式更有利於新聞事業的發展。
(三)加強社會監督和媒體相互監督
社會監督在此是指政府,社會團體以及受眾通過社會輿論或行動對新聞媒介形成壓力,比如拒買,拒賣等手段,對媒介及從業人員進行外在的強制性管理。
(1)受眾監督
新聞受眾依法對新聞進行監督,這並非新聞管理機關和新聞社會監督組織的指令所致,而是一種完全自發和自願的行為。在此過程中,幾乎不存在任何的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預。新聞受眾這種自發行為主要來自:第一,新聞受眾對自己接受真實新聞信息的權利加強了認識;第二,新聞受眾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提高。這一切皆取決於人的素質的提高和新聞受眾自我保護意識的加強。因此,社會越發展,其文明程度越高,人的素質越高,新聞受眾的自我保護意識越強,那麼,對新聞的監督行為也就越自覺。
要讓受眾控制真正擔負起監督輿論的重任,就必須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媒介教育。媒介教育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新聞媒介有責任允許公眾接近媒體,並且應該想公眾解釋新聞采訪與報道的方式;另一方面,公眾有責任了解新聞媒介的動作程序,打破對新聞媒介的神秘幻想。面對新聞媒介的強權,社會大眾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私而自負的媒介工作者,惟利是圖的媒介機構和不負責任的新聞來源,都有可能影響新聞媒介的客觀與公正。對於新聞媒介違背社會責任和侵犯公眾利益的行為,社會大眾要勇於表達意見,提出批評。公眾越具有批判的眼力,媒介才越是可能走上良性運作的軌道。
(2)組織輿論監督
加強媒體相互監督,要充分發揮同業監督的作用,畢竟同行之間更了解內情。《紐約時報》記者傑森布萊爾的新聞造假的揭發的最直接的導火線就是,《聖安東尼奧快報》向《時報》投訴傑森剽竊他們的報道,可說同行的投訴監督拉開了傑森造假新聞時間的調查序幕。因此,建立一套同行之間相互監督的機制可以穩妥高效地保證媒體在職業水準方面避免出現偏差。新聞界同行內部可以成立類似於媒介道德委員會之類的機構,以加強媒體的道德規范和紀律約束。這一組織除了規定一些新聞工作中必然遵守的細則並強化監督機制外,還可以對媒介的職業道德建設進行監督和評比,最後落實到評級,評獎,評比等與利益相關的活動中。
可以成立新聞協會或新聞委員會等諸如此類名字的專業協會,它主要由新聞界人士組成,也包括一些外界人士,其任務是受理受眾對新聞工作者的意見及開展受眾調查工作等,並辦有一些專業性的新聞批評雜志,定期對媒體從業者及整個大眾傳播工具的狀況進行職業性評論。比如在美國出版的《補瑞爾內容》月刊,就專門褒貶新聞記者們在采訪與報道方面的錯誤與成就,並從新聞道德教育及新聞專業注意的高度來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培訓。
(四)提高受眾媒介素養教育
媒體素養指了解媒體自身如何運作,媒體的組織建構及其政治和經濟上的各種微妙隱性關系,媒體如何架構現實等,從而對媒體所傳遞的信息進行思辨、解讀,透視信息背後所隱含的媒體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給予正確的評估和選擇的能力,通俗地說,就是給人們一雙明亮的眼睛,看清楚自己所處的媒體周圍的世界,憑借自己的能力來去偽存真。
提高受眾媒介素養教育,這一點對於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傳媒業來說尤為重要。
在中國,媒體素養教育雖然還沒有作為一個概念被提上日程,但是媒體素養教育的一些形式已經存在。具體表現在: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教育、中學語文課文中的通訊文體、學校的小記者團、學報學刊、紅領巾電視台、文體活動團體等等。但是這與媒體素養教育大眾化的目標相去甚遠。
首先,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基礎。在大學,以新聞和傳播專業教育為基礎,由本專業教師和學生將媒體素養教育作為一門公共課程廣泛開展;在中小學,以原有的素質教育為依託,在課外活動、夏令營、團隊活動中增添媒體素養教育內容,以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方式推廣,將媒體素養教育課程與其它音樂、舞蹈等課外藝術活動放在一起進行;利用學生媒體進行宣傳和培訓,讓青少年廣泛接觸到媒體知識。
其次,媒體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對社會大眾進行媒體素養教育。比如定期組織讀者參觀編輯部,播放有關媒體內容製作的電視節目,利用公益廣告進行簡單的媒體知識普及等等。媒體還可以與大學聯手,開辦有關媒體素養教育的知識講座和討論會。
再次,充分發揮社區功能。組織一批專家學者撰寫媒體素養教材,以小冊子的形式,由公共部門,如工會,居委會發放,或者是以社區為單位進行學習和座談。
總之,在我國開展媒體素養教育有很多方法可循,而且,我國媒體有充分的優勢和理由加入到這一活動中來,為媒體自身走過轉型期後進入下一輪發展階段培養成熟穩定的受眾做一些基礎工作。
小結
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新聞界還存在一定的職業道德問題,要想凈化媒介環境,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需要新聞工作者,政府,及受眾,三方共同努力。新聞工作者要加強自身修養,加強誠信,政治,業務素質教育;國家應加強新聞立法,增強法制觀念,提升媒介的地位,為媒介提供一個良性發展空間;受眾應提升媒介素養教育,具備辨別真偽的能力。只有這樣,媒介環境才能凈化,諸多違背職業道德的報道才能消失
參考文獻:
[1]王彥堂.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底線失守的原因及對策[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
[2]公黎艷.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缺失[J].新聞傳播.2010(9)
[3]蔡笛.提高新聞記者素質略談[J].新聞世界.2010(3)
[4]《傳播與道德》高平平著,第3章,第80頁,湖南大學出版社。
[5] ②李良榮: 《新聞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版
③白衛東:《淺析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新聞窗》,2009年第2期
致 謝
光陰似箭,日月如棱。三年的時間,在我們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是那麼的短暫,但是,這短短的三年是最真誠的青春,是最純真的歲月,是最美麗的大學生活……我們的自學能力在這里得提升,我感謝所有的恩師:是您賦予我們最有意義的收獲;是您帶領我們走進知識殿堂,使我們不但豐富了知識;是您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給我們美的眼睛去發現世界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是你教會我們珍惜友誼和時間;是您給了我們看世界的眼睛,是你們用博大的胸懷,給予我們最無私的關懷和奉獻。
在這次的畢業論文中,發揮了我在學校學到的文化知識和技能的應用,也算是我最後一次做學校的作業了,我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以及任課老師,感謝他們的教誨,讓我知道在社會上懂得怎樣去做好自己,端正自己的位臵,為社會貢獻出我自己的力量。
最後深深的感謝呵護我成長的父母。每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總是第一個給我鼓勵的人。回顧20多年來走過的路,每一個腳印都浸滿著他們無私的關愛和諄諄教誨,10年的在外求學之路,寄託著父母對我的殷切期望。他們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無私支持,堅定了我追求人生理想的信念。父母的愛是天下最無私的最寬厚的愛。大恩無以言報,惟有以永無止境的奮斗,期待將來輝煌的事業讓父母為之驕傲。我亦相信自己能達到目標。
最後再一次感謝所有在畢業設計中曾經幫助過我的良師益友和同學,以及在論文中被我引用或參考的論著的作者。
㈣ 兩篇政治小論文 (結合時事新聞,與思想品德內容有關,每篇500字以上)
零花錢」不容輕視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庭日益富裕起來,孩子們的零花錢便也在不止不覺間不斷上漲,有的甚至到了讓人膛目結舌的地步。
遠的不說,就說我們班吧!班裡有些男生女生,學習成績不怎麼樣,可是對於穿著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書包,「SONY」的MP3……真可謂集名牌於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會帶有上百塊的錢,用於所謂的「吃喝玩樂」,泡網吧,打游戲,看色情錄像、結交不良少年;更有的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手機……這種例子在如今的校園中已不再是鳳毛麟角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經濟狀況與之前相比有了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獨生子女,父母過分溺愛;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其中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國的家庭教育傳統中,父母們都會用零花錢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比如:勤儉節約、財務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點零花錢家長也不會放在心上。但這種超前消費意識是不適合中學生的,將給他們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首先,會促使他們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第一,吃零食的習慣,尤其是初中學生,一旦身上有了錢,見到喜歡吃的零食便會毫無節制地買。一些學校的校門前就有不少賣零食及飲料的小賣部,周圍還有很多擺地攤的,賣些廉價的冰棒、棉花糖、油炸食品等。吃零食本身已經對身體無益了,更何況這種環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無食品。這樣一來,不但浪費了錢,更重要的是不利於身體健康。
第二,浪費的習慣。許多學生自以為有的是錢,所以對很多東西都不珍惜。比如,買了豐盛的午飯一句「沒胃口」就原封不動地「回收」了;早餐的饅頭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給了「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們會滿不在乎地說:"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錢。"但他卻沒有意識到,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他瀟瀟灑灑所花的錢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孩子之間容易產生攀比心理,從而引發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頓幾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擺一桌幾百元,看誰更有風度。現在的孩子誰手裡要是沒幾個零花錢,看著同伴經常拿著錢去買這買那,總是羨慕得很,又尷尬的很。這種羨慕、尷尬處理得好那是幸運,若是處理得不好,帶來的後果將不可想像。4月12日江北區一名約7歲的女孩哭喊著要跳樓。不為別的,就只是為了從父母那得到零花錢。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義,以金錢或能換取金錢的一切作為自己的鍾愛。
再次,會給其他人樹立不好的榜樣,給他們的父母造成壓力。有的孩子由於心理還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別的同學有那麼多錢用,於是也向父母要。可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錢。我相信,現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為了滿足孩子,甚至維護他們的「尊嚴」,他們只好省吃儉用地擠出一點來給孩子。可孩子並不心疼,錢花到不該花的地方,還嫌不夠。
第四,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金錢觀,以為「金錢是萬能的」,「有錢能使鬼推磨」,不知道應認真學好知識,不懂得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嚀囑咐,老師的教誨當成「耳邊風」,只懂得吃喝玩樂,腹中卻空空如也。更是忘卻了將來有獨立生活,贍養父母,為社會作貢獻的責任。
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人儉難。"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對富裕的,但誰也不能保證將永遠富有,倘若已經養成了奢侈的習慣,將來要如何面對貧窮呢?也許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過去,但有的人卻會難以自拔。前不久,報紙曾經報道,廣州一名14歲的中學生在潛入同字家中盜竊被發現後,向同學的母親狂刺38刀實在是慘無人道。
身為父母,誰不愛自己的孩子,誰不願給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長們該給孩子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味地給錢顯然是錯誤的,而應該給他們以知識和正確的引導。金錢是把雙刃劍,用得不好就傷人———家長們對此一定要有充分認識。在處理孩子的零花錢問題上,家長首先要牢記:零花錢,也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手段。
一是培養勞動意識。家長可以把零花錢作為一種獎勵手段。比如,孩子做了什麼家務勞動,學習上取得了什麼成績或進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約定給孩子一定的獎勵作為零花錢。讓孩子形成勞動最光榮的觀念。
二是培養合理的消費觀念。花錢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就像學游泳一定要親自下水一樣,不讓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錢,他們就學不會合理消費,這對他們以後走上社會,獨立生活是不利的。
三是培養自立能力。許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給孩子零花錢是孩子的「成長需要」。讓孩子自己乘車、買文具、買圖書,其重要意義是通過「購買」這種最基本的社會生活方式,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專家建議,至少在孩子七八歲時,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零花錢,並隨著年齡的增長合理提高孩子自由支配的數額。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財知識,如消費、儲蓄等。
零花錢是每個家庭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如何對待「錢」,是人生道德大廈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對零花錢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其成年後道德的形成。作為父母,首先,絕不能在經濟上放縱孩子,從小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思想;其次,在此基礎上,教會他們如何消費與分配零花錢,掌握一些基本的經濟知識。一句話,要使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錢。
————————————————————————————————————
讓誠信之花到處開放
「三杯吐然諾,五月倒為輕。」這是李白《俠客行》中的一句詩句,這句是說明了誠信十分重要,其分量比大山還重,強調誠信的重要性。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那段記憶讓我們回味無窮。誠信--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美德,在幾千年前,孔子曾經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翻譯過來就是:信,則知其可。千百年來,人們都看重誠信,講究誠信,推崇誠信。誠信之風到處游盪。在三國時期時,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一直傳到現在,也許,每個人都聽說過:諸葛亮輔佐劉備並受託孤之重任,鍾乳《出師表》所言:「追先帝之遺詔,臣不勝收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為漢,七出祁山,耗盡畢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麼是誠信?諸葛亮就是誠信。誠實守信,能夠履行承諾而取得他人信任。誠信,是道德建設的地基,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素質。我國有一句話,每個人都聽過的,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一諾千金」之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但是現在社會的人,有的都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在生活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卻沒有人點燈為他指引方向,而是讓他漸漸的,漸漸的,也迷失了自己。有的人,圖一時之快,沒有好好反思,拚命地透支他那所剩無幾的誠信,後果,可想而知,當然是臭名遠揚。在中國上下五千年中,有許多關於誠信的論述與故事,這些寶貴的經驗,在今天也還能給我們十分寶貴的啟示。古語曰:索物於暗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誠。也就是說最好藉助於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誠信,才能取信於天下。誠信是建造道德大廈最不可缺少的基礎,如果你基礎不牢固,那你的大廈絕對比別人的先倒下去,如果你想讓你的大廈比被人的牢固,或者是堅不可摧,那你要從誠信這個基礎開始做起,慢慢的,慢慢的,用平實的積累,建造你的道德大廈,你那誠信的結晶。而誠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應該讓人忽視的美德,我們應該把誠信作為人生中的一個坐標,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誠信對人,誠信對己,誠信就像一輪圓月,惟有與高出的皎潔相伴,才能襯托出對待生命的態度;誠信就像一個砝碼,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搖擺不定的天平就會穩穩地傾向他;誠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夠在浮動的社會里,洗盡鉛華,洗盡虛偽,露出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大力提倡誠信,讓誠信之花到處開放。
人生之路,漫長而遙遠,人,作為一個微小,而又單薄的個體,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無可避免的煩惱,徘徊。背叛、誠信、監獄、美貌,在四條路的中央,我們會選擇哪一條路,作為我們再一次的起點呢?
選擇誠信,這是你唯一的選擇了。因為他比美貌可靠,比背叛安全,比監獄美好。沒有美貌的人生或許是沒有亮點的生活,但是,你若拋棄了誠信,你的人生將是一片黑暗,沒有一絲光明。你可以不是西施,你可以不是潘安,你可以不是比爾·蓋茨,但是,你不可以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
平時一點小小的舉動,平時一次小小的應邀,都是誠信的表現,來吧,每個人出一份微薄的力量,讓誠信之花到處開放吧!!!
㈤ 周記(議論文) 800字高中新聞道德
結尾是全文內容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現代著名作家師陀曾說:「寫文章不管長短,首先要考慮好結尾。有了結尾,如何開頭,中間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結尾當如豹尾,響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奮進。如魯迅的《論雷峰塔的倒掉》,結尾只有兩個字:「活該!」短短兩字,可謂簡潔之至,力透紙背!
其實,文章的結尾有時比開頭還重要。由於閱卷者看完結尾後即開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壞還直接影響到閱卷者的評分心理。李漁曾說:「篇際之終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流連,若難遽別。」結尾如有此種效果,整篇文章將增色不少。議論文結尾的寫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論點;要體現全文結構的緊湊、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畫蛇添足;語言要乾脆有力、清音留響,富有啟發性和鼓舞性。
語言形象暢達
語言項是作文評分的重要標准。議論文的語言,要准確鮮明,生動形象。有些同學寫議論文,常擺出說大道理的架式,將哲學原理和辯證法的術語一股腦搬出來,以求說理的充分、透徹,但效果適得其反。
一個道理有一千種說法,要盡量選用形象生動的說法。要顯形象生動之效,除了採用比喻、類比、事例等論證方法外,形象暢達乃至華美的語言必不可少.修飾議論文的語言,注意運用比喻、排比、對偶和反復等修辭,使文章形成華美流暢感;注意運用假設句、反問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強不可辯駁之勢。修飾語言之功,雖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積久成習,自然會有長進.
㈥ 求論文——《新聞從業者的職業修養》
新聞工作者的四項職業修養:政治上的要求高,講黨性,講政治,把政治堅定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責任感作為第一位的修養;社會活動能力強;思維敏捷,應變能力強,開闊眼界;勤於學習,強化創新意識,做一個有思想、有作為的新聞工作者;具有自覺意識和良好的適應能力,樹立公僕意識,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強化社會主義新聞職業道德修養。
新聞從業者作為黨和政府的輿論喉舌,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應當具備較高的素質。本文就如何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談幾點粗淺的看法。新聞從業者的政治理論修養。所謂政治理論修養,指的是新聞從業者的政治意識與品質的鍛煉和修養。一個新聞工作者應當時刻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應當明確自己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自覺加強政治修養,提高理論水平,增強責任意識,
新聞從業者的素質特徵
1 、品德要高尚
新聞媒介所肩負的社會使命,決定了新聞工作者應當是一個有著高度社會責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他們應當胸懷寬廣,心地坦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敢於擔當社會責任。只有這樣才能敏銳地發現問題,客觀地報道事實,公正地分析情況,更好地滿足社會與公眾的新聞和信息需要,把握社會前進的脈搏,推動社會的良性運轉和健康發展。
新聞工作者常常要獨立采訪,憑著自己的覺悟和職業道德意識自覺地行動。
因此要能夠嚴格地約束自己,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動,檢點自己的行為,不濫用權利,不借新聞工作之便謀取私利。
2 、政治要堅定
新聞工作屬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它要通過有選擇的新聞報道和評論來影響受眾的思想及行為,引導社會輿論。
這決定了新聞工作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要時時從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團結、人民的福祉,以及社會的穩定、和諧與進步出發,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好新聞工作,決不允許絲毫的馬虎大意,不負責任,更不應該把新聞工作作為謀取私利的手段。
3、思維要敏捷
新聞工作者要准確、迅速地反映出紛繁復雜,千變萬化的客觀世界,向公眾提供最新的事實信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沒有敏捷的思維,沒有高度的新聞敏感,沒有很好的新聞悟性,沒有很強的應變能力是無法勝任新聞工作的。
這決定了新聞工作者要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對周圍事物的變動情況反映要快,要能迅速、准確地把握事物,報道事物。
4、業務要熟練
新聞工作是一項對時效性和專業性要求很高的工作,也是一項需要付出巨大心勞和智慧的極其緊張、繁重、艱苦的工作。為了應付緊急情況和突發事件,新聞記者往往 24 小時都處在緊張待命的情況下,隨時准備前往新聞事件發生地采訪調查,哪裡有新聞就往哪裡跑。
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能夠具有隨時投入采訪工作,從容應對各種局面,果斷組織新聞報道,快速完成采寫任務的業務能力。
出於職業的要求,新聞工作者每天都需要進行社會交往,需要同各種人打交道。總之,哪裡有新聞事件發生,哪裡就有新聞記者的身影,就需要新聞記者同那裡的人群打交道。
這決定了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很強的社會交往和調研等業務能力。這樣才能准確地把握社會脈搏,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充分地表達公眾意願,出色地完成職業使命。
5、知識要廣博
新聞工作的報道範圍、傳播對象都十分廣泛,各方面的知識都可能涉獵。
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有豐厚的文化積淀,要廣采博取,多學強記,用各種新知識、新觀念充實自己。
三、新聞從業者的職業修養
1 、政治修養
2 、思想修養
3 、法制觀念和職業道德修養
新聞工作者要加強法制觀念的修養,要認真學好各種法律、法規,特別是同新聞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要自覺地學法、守法、用法,而且要宣傳好這些法律、法規,善於運用這些法律、法規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動,要盡力防止新聞侵權行為,防止由於新聞報道失實、失誤而造成的違反法律、法規的現象。
新聞工作者要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嚴格約束和檢點自己的職業行為,認真處理好新聞工作中的各種關系。
4 、業務能力修養
新聞工作者應當掌握運用各種新聞手段從事新聞工作的業務能力,要精通新聞采訪、寫作和編輯製作等業務的十八般武藝,同時要提高自己的政治判斷力和新聞敏感性、社會交往與活動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身體與環境適應能力,這樣才能勝任自己所肩負的工作。
㈦ 有關於道德的論文
關於社會道德冷漠的論文
摘要;當前社會道德出現的冷漠現象,與我們社會處於轉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關,也與一些公眾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要處理好「勇」為和「智」為的關系;嬌正道德冷漠現象,開展全社會愛心培育工作。
對社會而言,道德是保證人們有一個平靜、安寧、愉快、和諧社會環境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繁榮、文明健康的必要條件。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的社會卻出現了一些與社會公德不和諧的東西。
關鍵詞:社會道德冷漠的現狀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對策
一.社會道德冷漠的現狀
1.感恩缺失。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越來越不懂感恩。例如現在較為常見的,許多受到資助的學生,對於那些社會各界資助過他們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當然,並沒有一種知恩圖報的心理;大學生對於父母也沒有一種感恩和孝順的意識。
2.助人為樂意識的淡漠。在當今社會中,人們變得越來越冷漠,不再以幫助別人作為一種樂趣或義務。我們不難看到一下幾種狀況:公交車上不讓座,看到老年人過馬路不太會上前幫助,撿到別人遺失的財物不主動歸還等。
3.英雄缺失。現今的社會里人性冷漠,曾經被我們所稱頌的英雄人物也越來越少。現在見義勇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給警察,因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傷賴上自己,而不願作證,更不願做什麼見義勇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摻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報警備案或是讓多人作證後才敢去幫助老人。社會「凈化」到這種地步,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4.災難性捐款冷淡。在這幾年中,中國災難不斷,面對災難,我們看到了同胞們團結起來度過難關的信心以及行動。但是,我們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對名人的捐款,許多人沒有看到積極的一面,而是懷疑著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額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協調。雖然確實有一些假捐事件的發生,但我們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愛心。而更多的人則是面對捐款,抱有事不關己的心態,認為自己沒有捐款的責任與義務,而把全部的責任推向政府。以懷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願意伸出援助之手。
5.鄰里冷漠。以前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千金買宅,萬金買鄰」,可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隨著那一道道冰冷的鐵門,鎖住了都市人的心靈,更隔斷了毗鄰而居的歡樂,鄰居之間變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卻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同學們曾經做過一次隨機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市民手機里存了一百多個號碼,卻沒有一個是鄰居的。
也有很多社會新聞中,報道許多人幾乎不串門,更有甚者,住了幾年都不知道鄰居是誰。
而也正由於鄰里之間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會引發諸多的矛盾。
6.職場冷漠。許多職場新人都在抱怨職場的冷漠,每個人都那麼的無情,你有難,不幫忙就算了,更有甚者,還會對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職場新人們還會吃閉門羹,一股熱情的工作勁即刻被潑冷水。而對於職場老手來說,則有另一番見解。他們認為,首先,人在職場身不由己,利益之下,憑什麼要求人人都與你方便,攜手並進?再者,冰冷無情有時並非不好,在某種狀態下,它也是專業敬業的代名詞。職場如戰場,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護的盾牌。
二.社會道德冷漠的原因
1.對道德本質的誤解。「道德冷漠」源於對「道德功利性」這一本質屬性的誤解。從古至今,我們的教育一直故意誇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於道德的功利性被隱而不談。事實上,從古至今,都沒有完全否認利的存在和價值,只是更多時候,我們斷章取義,片面誇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讓人誤以為要道德就不能談利益。也正因為此,道德問題層出不窮。盡管說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歸根到底,道德本質上還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對道德原則的沖擊。所謂正義,最一般地說就是對社會權利和義務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與此種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適宜的道德品質。隨著通訊技術的發達,這些負面影響擴散開來,從而根本上動搖和威脅到整個社會的正義秩序。同時,社會正義要求善惡與獎懲相對應,但現實生活中,在一些范圍內對那些不正義行為實行特殊保護,反而對抵制者進行打擊報復,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頭。
3.心理機制影響。首先,消極的情緒體驗導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交往活動是人的基本活動,在交往中產生移情效應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體驗。其次,從眾心理導致「看客」行為。再次,人格缺陷導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識,導致社會公德冷峭。當前,社會道德呈現必然的冷峭現象,也與公家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當前,在社會公共糊口中,一個凸起問題就是部門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德規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視,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覺。有人認為,社會公共軌則給自己的行為帶來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視為對自己的不需要約束,從而不願意自覺遵守。這樣一來,原本是約束所有人的軌則最後卻可能成為只約束自覺遵守公德的人的軌則。有人認為,社會公德既然是社會公共糊口中人們選擇行為時具有的普遍性和配合性的規范,那麼,當道德冷峭成為某個事務當事人及其目擊者普遍心態的時辰,我們小我即使不情願看到這樣的現象發生,也會力有未逮或趁波逐浪。否則,主持正義者就可能要承擔全數的風險和道德成本。從人的成長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雖然逃避了在某種奸細作形面前自己應盡的道義與責任,避免了個體可能承擔的風險與道德成本,可是,從久遠來看,必然會使白己釀成具有隻顧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熱情、愛心、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冷峭心態的人。
2.社會正義力量是主流。可以必定地說,非論什麼國家、什麼處所,城市有見死不救的人,也城市有臨危不懼者。在任何社會中,社會成員因為思惟境界分歧,價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養的水準分歧,他們在措置碰著的問題時的立場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會上呈現一些有悖於社會公德的現象並不奇異。我們沒有需要因為社會上存在一些負面的或消極的工具,就對社會失蹤去抉擇信念,對社會公德的培植失蹤去抉擇信念。
3.社會道德冷漠是支流。無須諱言,在我們的社會還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處所,在踐行根基社會公德方面也經常呈現令人失蹤望的現象。面臨現實,正確的立場理當是不掩飾問題、不迴避矛盾、不用極悲不美觀,積極介入社會公德培植,鼎力弘揚社會正氣,正確把握主流與支流的關系。
五.對策
1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的道德氛圍。有些時候,人們的本性還是那麼的淳樸,但是,社會上發生的很多的有關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給人們敲響警鍾的同時,將人們樂於助人的熱情同樣澆滅了,由此導致了人們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為樂,於是,社會上的人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來對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關於乞討內幕的揭露,是的人們對於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們蒙上了懷疑的面紗。我們已經「被冷漠」。每一年,央視的《感動中國》不錯,但是,媒體在做公益廣告和宣傳時應該更加註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傳的多樣化,在社會上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人們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覺凈化心靈,不做一個道德淪喪者。
2.國家必須加強對於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會的問題,更加不能再做「馬後炮」必須在事情未發生使進行約束和管制,使其防患於未然。並且必須加強嚴懲,始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建造完善的行政監督體系。同時,要加強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是有道理和依據的。所以,黨員、國家官員必須首先加強自己的個人品德的修養,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這就要要求國家在選撥人才的時候做到真正的任用有才有德之人。要求國家在政治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強管理。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別能力和認識水平。孟子曾說,性本善。中國多年沿襲下來的文化傳統,在尊老愛幼、愛國主義等方面的還是可以的,但是,在社會大浪潮的沖擊下,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引誘下,不少人已經開始動搖曾經的價值體系,開始出現動搖。所以,國家有必要採取合適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公民的認識水平,增強公民辨別是非的能力。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我們這個社會缺少特立獨行,不同流合污,不願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從根本上,必須提高公民的意識水平,提高他們看待問題的能力和鑒別能力。
4.必須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之前鬧出的端午節之爭,讓我們看到,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傳統文化中積淀著我們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一個傳統文化代表著一種民族精神,是我們丟棄不得的。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為我所用。用傳統的力量從源泉上凈化社會不良的風氣。教育的功能在不斷地強化,國家在教育方面必須統籌考慮。學會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來教育我們祖國的下一代。前段時間,就魯迅的文章要不要加入教科書鬧得紛紛揚揚,於我看來,魯迅的批判精神同樣適用於這個社會。魯迅對冷漠、自私,麻木的看客的痛恨照樣警惕著我們不能做新一代的看客。魯迅關於國民革命的批判和經驗總結,同樣告訴我們要懂得群眾的重要性。魯迅是在用血的事實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教學方面引領好祖國的下一代,至此,我們的民族才會強大,才會具有凝聚力,才會不斷進步。只有少年強了,我國才會強
六.總結
綜上所述,「道德冷漠」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其背後有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和個人原因。對「道德冷漠」現象的矯治,必須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棄絕冷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溫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㈧ 有關新聞學畢業論文
論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觀
職業道德觀指的是人們對某一特定職業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也是社會對從事某種專業工作人員的較為恆定的角色認定,社會生活中職業化程度越高、職業地位越鞏固的職業,人們對其從業者的道德水準的認定也越明確。職業道德觀是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有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它一經形成,又反過來影響甚至指導具體的職業工作和職業行為。新聞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新聞行業的職業道德觀是一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通過新聞職業特點的體現。
當前,新聞界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一些媒體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惜出賣版面;為搶「賣點」,大量刊登色情、暴力新聞,甚至編造假新聞……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修養,加強新聞自律,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緊迫性。
一、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缺失引發「信任危機」。當前新聞工作者中,部分記者在職業理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社會責任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偏差和缺失,以致敗壞了記者的公眾形象,引發了社會公眾對記者隊伍的「信任危機」。一段時間以來,傳媒界把「加強行業自律、強調職業道德、剎住不正之風」局限於集中「對有償新聞進行專項治理」,這當然是完全必要的,但就記者隊伍的建設而言還遠遠不夠。應該看到,當前損害媒體和記者聲譽的,不僅是有償新聞,還包括在職業理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社會責任方面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
記者當然要追逐社會熱點,每每遇到天災人禍,記者應該不辭辛勞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去捕捉新聞,如實報道,這種追新聞的勁頭應該大大提倡。職業道德修養是傳承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重要精髓和永恆主題,是記者的必修課。記者在待人接物中應有的修養和禮貌,是真情、友好、善良的表現,是溝通人與人心靈的「法寶」。沒有禮貌,不尊重人,也無法贏得別人的尊重,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然而當前記者隊伍中有些人自以為是,架子很大,缺乏教養,不尊重人,經常製造出一些事端有意讓人難堪。
這些違背新聞職業道德的行為,其後果必然是偏離正確的輿論導向。因此,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去認識和鏟除它,這樣我們就能夠從根本上減少或防止新聞宣傳在弘揚主旋律過程中出現的不和諧問題,從而切實保障輿論導向的正確性。
二、新聞工作者應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作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無論是從自己的責任,還是社會地位、社會影響、個人成長來看,都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對於一名新聞工作者來說,就是要全心全意地為讀者服務。新聞工作者的一切活動,不僅要為人民群眾傳播信息,傳播真理,采寫讀者最需要、最有益的新聞,又要反映他們的意見、願望和呼聲。記者發出的每一篇報道,都要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在采訪活動中,記者要公正無私,要按照新聞價值的標准來選擇、衡量,不能把個人偏見、個人好惡和個人關系帶到工作中來。
新聞工作者應該有強烈的正義感和責任感。在采訪活動中,記者會經常接觸到社會上的矛盾沖突,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個稱職的記者,要以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為己任,以除惡揚善、扶正祛邪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堅決同那種危害黨和人民利益的壞人壞事以及錯誤言行作斗爭,不管個人會遭到打擊報復,甚至會遇到生命的危險,絕不能在政治上投機迎合,絕不能屈服於任何邪惡,絕不能明哲保身,拿原則作交易。
一個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富有責任心的記者,絕不會搶發某些有可能是虛假的、不實的報道。「客觀報道」代表的是一種新聞職業道德,它不是謠言的遮羞布。以高度的新聞職業道德約束自己,追求真正的客觀報道,這是新聞工作者永遠不能推卸的責任。
不逐名利,嚴格自律,抵制歪風邪氣的侵蝕。新聞工作者應有以身作則的義務。那種「一切向錢看」的思想和行為,那種利用工作之便搞有償新聞的做法,那種追逐個人名利而抄襲剽竊的行為,那種為了「賣點」而降低新聞品格的媚俗之風,必須堅決反對,並採取有效措施嚴加禁止。新聞工作是一項嚴肅的職業,它不允許為了個人目的利用新聞報道手段進行無原則的吹捧。也不允許利用新聞職業的便利打擊陷害好人。
三、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是一種責任。新聞傳播業應該不為任何權力左右,新聞工作者必須站在客觀、公正、平衡的立場上報道事實,盡可能把個人感情因素降到最低程度,把對新聞事件評價的權利交給受眾。新聞工作者有其特殊的使命,他們應該有自己的職業規范、職業道德和職業良知,所謂真實、客觀、公正等正是這種規范、道德和良知的體現。但任何職業規范都不應該違背社會規范,任何職業道德都應符合社會道德,任何職業良知都必須服從社會良知。因為我們都是社會實踐者。新聞工作者應該認識到新聞傳播的最終使命是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發展,並通過新聞報道承擔起對社會、對人類的責任。
我們的新聞事業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信任,除了它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的要求願望外,還有在共產主義理想指導下的、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職業道德標准。因此,新聞工作者,不僅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具備很強的政策水平,扎實的理論功底,廣博的知識基礎,過硬的寫作能力,而且還要有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因此,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重視和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建設,已經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自立更生,艱苦奮斗!!!
㈨ 對於山西礦難"封口費"與新聞職業法規與道德寫一篇論文
如果要我寫來這篇論文源
我會闡述這個觀點
在立志投身與新聞界時,加強自身的新聞道德素養和法律意識是時刻都應綳緊的一根弦.以山西礦難封口費侵害人民利益為警戒.做為論點
第1.我將從
山西礦難封口費羞辱了對社會的影響.扭曲了社會事實.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和後果.去寫.
第2.新聞記者要對得起人民的信任.去寫.
第2.我將從做為新聞人的職責去寫.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人民記者的神聖職責.手中一支筆,黑白盡分明。人民相信我們的媒體記者,是因為記者的筆下充滿正義,充滿道德良知。
從而得出
在立志投身與新聞界時,加強自身的新聞道德素養和法律意識是時刻都應綳緊的一根弦.以山西礦難封口費侵害人民利益為警戒.
結束
封口費事件終將結束,但它給新聞界造成的震動和反思遠不會結束.只有我們充分的吸取教訓,加強自身的職業素養才能不會讓這樣的恥辱再次發生.正如馮印譜所說的那樣,這件事會永遠的刻在新聞的恥辱柱上.
在立志投身與新聞界時,加強自身的新聞道德素養和法律意識是時刻都應綳緊的一根弦!
告戒自己,不要為新聞人蒙羞;告戒自己,加強新聞素養一天都不能放鬆
你看怎麼樣.希望對你有幫助.我自己想的.
㈩ 《記者的職業道德修養》論文怎麼寫啊
淺談記者職業道德2007年08月23日 星期四 15:15記者,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與其他人相比,他們更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為社會大眾服務的目的。可是近年來,隨著一些虛假新聞和新聞官司的出現,記者的職業道德修養也開始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我們究竟該如何在應對新形勢、新任務的同時提升記者的職業道德修養已經成為了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邵飄萍前輩說過:「中國的進步,不能脫離新聞的繁榮,不能沒有記者擔當。」記者是新聞界戰斗的壯士,必須要有一定的素質,記者活躍在社會最顯眼的地方,與各方人士周旋,也最易的一般社會之信仰,亦最易流為墮落。所以品性乃記者精神上的要素,其包含人格操守,狹義,誠實,勤勉,忍耐以及種種新聞記者應守之道德。品性,是記者資格的第一要素,新聞職業道德包括的具體范圍和基本內容有:
1、 堅持真理,忠於事實
2、 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3、 深入實際,體察民情
4、 互敬互學,積極競爭
5、 擺正位置,不牟私利
6、 甘為人梯,嚴禁剽竊
記者是社會大眾的傳聲筒,因此,它理應為受眾傳遞最為真實和准確的信息,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這是對黨的事業負責,也是稟承對受眾負責的原則,更是新聞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但近幾年來,許多記者都為了一己私利而置新聞的真實性於不顧,連連製造出多起虛假新聞,從而誤導大眾,給社會帶來了極為不良的影響。同時,也嚴重損壞了記者在公眾前的形象,給以後的采訪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
除了製造虛假新聞,還有一些記者為了自己工作的方便,不顧別人的困難與處境,揭他人隱私,或逼人談不願意說出來的事。為了能挖到「爆炸」性消息,更是不惜採取騙、哄、詐、恐嚇等手段采訪。英國王妃黛安娜遭遇車禍的悲劇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如果此風不剎,清正,廉潔的記者形象如果不重塑,還侈談什麼「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鳥翼綁上了黃金,鳥還能飛得遠嗎?吸油水的筆是流不出墨水的。
記者本應是人們心中最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人,不過在黛安娜的車禍事件中,卻扮演了一個極為不光彩的角色。雖然這是絕大多數記者都不願見到的,可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這個群體中,仍有一小部分人對於這樣的角色樂此不疲。他們除了挖空心思製造「猛料」,還利用記者手中所掌握的輿論權來謀取私利,搞有償新聞,助長了社會中的一些不良風氣。
面對以上種種情形,作為記者,究竟該如何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真正擔負起社會大眾所賦予的使命呢?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新聞工作是一項光榮的工作,新聞記者是一種神聖的職業。選擇了記者這一職業,就要無愧於記者的光榮稱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牢記新聞工作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經濟建設中心工作服務的宗旨,愛崗敬業,求實創新,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滿足人民群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
其次,身為記者,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將我們所看到的新聞事實第一時間傳遞給受眾。斷不能以製造虛假新聞、炒作新聞、搞有償新聞來謀取私利。從而誤導大眾,給新聞事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再次,我們應該學會尊重他人的隱私權,這既是記者的職業道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在采訪中,記者當擺正自己與采訪對象的關系,不能高人一等,應以誠待人,虛心請教。更不能因為自己工作的緣故而給他人的生活帶來困擾與不便。
然後,作為記者,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上所肩負的重大使命——作黨和人民喉舌的使命。因此,要做一名好記者,就必須學會體察民情,真正為民鼓與呼。時刻關心廣大群眾的疾苦,及時反映他們的呼聲與要求,這樣才能不負人民的厚望。
最後,同行之間應學會互相學習、平等競爭,從而彌補自身的不足,為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近年來,對於記者職業道德修養的爭論與思考,不僅限於社會各界人士,同時也包括眾多新聞工作者。他們一直在探討著人性道德與記者職業道德中孰輕孰重的問題,可卻一直沒有得到過一個明確的答案。就像是對凱文�6�1卡特拍攝的那張小孩與禿鷲的新聞照片的一樣,其中的分歧從未間斷。
在采訪中,當面對突發情況,作為記者,究竟是應該奉行做人的基本原則,還是該恪守記者的職業道德。在天災人禍血腥場面前,記者是應該作為志願者去參加救援,還是不顧忌周圍人的感覺和被采訪者是否受到傷害,一再把鏡頭對准血腥和恐怖,追求報道的及時與真實性?大家的看法可能會各不相同。但是,這里確實存在一個記者個人世界觀,價值觀的問題。因此,不同的記者也就會有不同的衡量方式。一如每一個人所選擇的人生道路一樣,充滿著未知與不確定,不知道自己的選擇到底是得到大眾的認可還是批評。這或許也就是記者職業道德修養中最讓人困惑的地方。
記者是百姓的耳目,大眾的喉舌,肩負著社會賦予的偉大使命。因此,作為一名記者,只有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修養,才能不負眾望,將自己看到的事實真相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拉進世界的距離。講真話,讓事實說話,是科學的態度,是宣傳的藝術,也是記者高尚道德品質的體現。
做新聞記者的第一個原則是要修養人格,新聞記者負有批評社會,指導社會的重大責任,如果自己的人格有缺點,又怎麼能批評他人,指導他人呢 ?凡是真理要我們說的,要我們寫的,我們就應該不顧一切的寫,人民心裡所想說的,所認為應當寫的,就決不放棄,決不遲疑的說出來,寫出來。凡是不合真實和違反民意的,就不管有多大的強力在後面緊迫著或在前面誘惑著,我們也必須有勇氣,有毅力把它拋棄,決不輕著一字。
想想邵前輩吧,為了新聞的真實與公正,他秉筆直書,抨擊丑惡,最後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他用鮮血寫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盪氣回腸的一章。
同志們,當你在金錢面前猶豫時,請不要忘了你的職責,不要忘了邵前輩的囑托,不要忘了國家的使命,最後,獻上兩副對聯,願與所有記者共勉:
鐵肩辣手,記者當有天下責任
快筆如刀,報人不惜滿腔熱血
公月旦評見聞悉備
執春秋筆褒貶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