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信息道德的特點

信息道德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4-11 09:07:19

① 網路道德的特點

「網路社會」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決定了「網路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於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自主性,即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更少依賴性、更多自主性的特點與趨勢。
網際網路本來是人們基於一定的利益與需要(資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覺自願地互聯而形成的,在這里,每一個人都既是參與者,又是組織者;或者說既是演員,又是導演。也正因為網路是人們自主自願建立起來的,人們必須自己確定自己干什麼、怎麼干,自發地「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為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做網路的主人。在網路建設之初,信息貧乏且雜亂無章,此時就有許多網路人無私地大量上載信息,並為那些雜亂無章的信息資源建立管理程序、編制各種實用軟體,以方便網路用戶特別是那些不太熟悉網路的人訪問和運用網上資源(這種行為後來越來越商業化了);網路建立起來以後,為維持網路的正常秩序,網路人又自覺地訂立規范,當發現不道德行為時,又都自發站出來扶正驅邪。「網路社會」的道德規范不是根據權威(不論哪種權威)的意願建立起來的,而是網路人自發自覺的行為的結果。由於網路道德規范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利益與需要制定的,因此增強了人們遵守這些道德規范的自覺性。
此外,網路道德環境(「非熟人社會」)與道德監督機制的新特點(更少人干預、過問、管理和控制),也要求人們的道德行為具有較高的自律性。在那種失去了某些強制和他律因素的「自由時空」、「自主社會」中,或許最初人們還不太適應,然而這種社會必將是人們的主體意識,特別是權利、責任與義務意識逐步覺醒的社會,一個主體的意志與品格得到更充分錘煉的社會,一個真正的道德主體地位得以確立的社會,一個人們自主自願進行活動和管理的社會。如果說傳統社會的道德主要是一種依賴型道德,那麼隨著「網路社會」的到來,人們建立起來的應該是一種自主型的新道德。 開放性,即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間經常性的沖突、碰撞和融合的特點與趨勢。時空,一直是限制人們之間交往的主要障礙。美國網路專家威廉·奧爾曼說:信息革命帶來的最基本的變化是,它有能力以甚至十年前還不可想像的方式,使人們緊密聯系,消除「這里」和「那裡」的界限。正如幾十年前鐵路和高速公路使地理距離縮短,人們有可能異地交往,有可能住在遠離工作地點的城市郊區一樣,信息技術帶來的傳播方式的現代化,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使得地理距離暫時「消失」了,我們居住的星球正在變成一個「小村莊」,正在或將要創造出一個一個「電子社區」,人們即使居住在不同的州、時區、國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娛樂。甚至那些窮鄉僻壤也能與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人們方便地交往、合作乃至打成一片。這樣,人們之間便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而交往,人們之間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沖突、碰撞和融合也就變得可能了。
同時,由於人們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致使人們的交往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一方面,人們之間不能相互理解,另一方面,也缺乏相互交往的方式與手段。而網際網路的全球化,把不同國家和所有這些方面均為不同的人們都聯結起來,它既可以將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頻繁而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各種獨特的行為和各種奇風異俗都必須接受人們目光的洗禮,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交往的有效方式和手段。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們,通過學習、交往、教育和閱讀等各種方式,增進相互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從而更寬容、更通情達理;另一方面也使各種文化沖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銳化。落後的、無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與先進的、合理的、代表時代發展趨勢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並存,它們之間的沖突、碰撞與融合也就表面化、現實化了。因此,網際網路的全球化,將使網路道德的開放性由可能轉化為現實。 多元性,即與傳統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多層次化的特點與趨勢。在現實社會中,雖然道德因生產關系的多層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個特定社會卻只能有一種道德居於主導地位,其他道德則只能處於從屬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現實社會的道德是單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網路社會」中,既存在關涉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切身利益和「網路社會」的正常秩序、屬於「網路社會」共同性的主導道德規范,如不應該製作和傳送不健康的信息、不應該利用電子郵件作商業廣告、禁止非法闖入加密系統,等等;也存在各網路成員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規范,如各個國家、民族、地區的獨特道德風俗習慣等。隨著彼此交往的增多,這些處於經常性沖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規范,一方面使相互之間增進了理解和同情,從而在經歷了沖突和碰撞之後達到了融合,另一方面即便彼此無法融合,沖突和碰撞仍舊,也由於彼此並無實質性的利害關系而能夠求同存異、並行不悖。
「網路社會」多元化道德規范同時並存有其理論與現實根據。與現實社會相比,「網路社會」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它是網路成員自主自願互聯而成的,其成員之間的需求與偏好更多地具有共同性,他們一開始就是抱著同一個目的串連起來的。因此,彼此之間行為的共同點就是「求同」,除了為此必須遵守的共同的道德之外,他們不需要、也不強求具有類似於現實社會中的那種統一的道德。也就是說,只要其網路行為不違背「網路社會」的主導道德,他們並不需要為加入網際網路而改變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或者說,在遵守網路主導道德的前提下,他們仍然可以按照他們自己的道德從事網路行為、進入網路生活。 凈化網路語言,優化網路環境,必須從網路道德抓起。網路道德是人性道德的折射。誠然,在現實社會中,世風不濟,道德滑坡,這是人性道德低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要加強網路道德建設不僅要出台相應網路法規、網路道德守則,更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道德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實施。因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有待於道德復興;國家的崛起,有待於道德崛起;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需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一個沒有道德的民族,是一個可憐的動物群體;一個不斷追求高尚道德的民族,才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
總之,在「網路社會」中,人們的需要和個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與滿足。自主自願形成的「網路社會」,以其獨特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終將建立起一個各國家、各地區(民族、種族)的具有不同信仰、習俗和個性的人們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並互相促進的多元道德並存的社會。——當然,技術的進步只是為道德進步提供了前提和條件;道德是屬人的范疇,一切「事在人為」:道德進步是否能夠真正產生,一個更高水平的道德社會是否能夠真正建成,還有賴於網民們自我塑造的意願、能力,以及現實的努力程度。

② 網路道德的特點有哪些

比如:罵人,不誠信,造謠,發表迷信、恐怖信息

③ 道德的特點有哪些

1、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准亦有所不同。

3、後天性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3)信息道德的特點擴展閱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

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

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

④ 什麼是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來信息的採集、加工、存源貯、傳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動各個環節中,用來規范其間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的總和。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等,使人們形成一定的信念、價值觀和習慣,從而使人們自覺地通過自己的判斷規范自己的信息行為。

⑤ 名詞解釋信息道德

信息抄道德是在信息社會,合理(倫理)、合法(法律)和高效(科技)地搜集、處理和傳播信息的道德規范和個人品德。

參見:

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

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

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

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

2001-11-22《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

⑥ 如何理解信息道德

我覺得信息道德就是不偷看別人的隱私,比如你朋友電腦上有一些賬號或者瀏覽過的東西,或者文件等等,沒經過同意不要去亂看,就是信息道德

⑦ 簡述信息素養的特點

(一)信息文化常識
信息系統是由硬體、軟體與人三個要素組成的一個整體,三個要素之間必須十分協調地工作,才能充分發揮信息系統的效能,達到預期目標。 硬體是對信息系統的所有物理的實際設施的通稱,包括信息存儲設備,信息傳輸設備,信息輸入、輸出設備以及信息處理設備等幾類。

信息存儲設備。信息在傳播之前需要存儲起來,如用於存放聲音與圖像信息的錄像錄音設備、用於存放程序與數據的計算機內存外存都是信息存儲設備。按照信息的組織方式的不同,信息存儲設備可以分內部存儲設備。按照信息的組織方式的不同,信息存儲設備可以分為內部存儲器、順序存儲設備、隨機存儲設備。信息輸入、輸出設備。輸入設備包括字元輸入設備、位置輸入設備、圖像圖形信息輸入設備、聲音信息輸入設備、各種感測器。輸出設備包括視覺輸出設備。

信息處理設備。功能最為全面與強大的是計算機。信息傳輸設備,網路成了人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信息傳輸設備。軟體是信息技術系統中用於控制和指示硬體如何進行信息採集、信息處理、信息存儲、信息傳播與信息產生等工作內容的部分。操作系統,指用於管理計算機系統的各種資源的系統軟體。工具軟體,包括維護工具和通用工具。軟體開發工具,如各種程序語言、媒體管理工具、信息瀏覽工具。

應用軟體,指各種專門用來從事不同工作的信息系統軟體。人是信息系統中最重要的因素,信息系統的協調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作為信息素養的重要部分,信息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作為一個有信息素養的人,應了解:信息技術的基本常識(各種術語、各種技術、信息技術的特點、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與趨勢等);信息系統的工作原理(數字化原理、程序、演算法與數據、信息傳播原理);信息系統的結構與各個組成部分(硬體、軟體、系統);信息技術的作用與影響(使用信息技術的利弊、局限性等);與信息技術有關的法律與道德常識。
(二)信息意識與情感
要具備信息素養,無疑要涉及到學會運用信息技術。但不一定非得精通信息技術。況且,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正朝向成為大眾的夥伴發展,操作也越來越簡單,為人們提供各種及時可靠的信息便利。因此,現代人的信息素養的高低,首先要決定於其信息意識和情感。信息意識與情感主要包括:積極面對信息技術的挑戰,不畏懼信息技術;以積極地態度學習操作各種信息工具;了解信息源並經常使用信息工具;能迅速而敏銳地捕捉各種信息,並樂於把信息技術作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術的價值與作用,了解信息技術的局限及負面效應從而正確對待各種信息;認同與遵守信息交往中的各種道德規范和約定。
(三)信息技能
根據教育信息專家的建議,現代社會中的師生應該具備六大信息技能:

確定信息任務——確切地判斷問題所在,並確定與問題相關的具體信息。

決定信息策略——在可能需要的信息范圍內決定哪些是有用的信息資源。

檢索信息策略——開始實施查詢策略。這一部分技能包括:使用信息獲取工具,組織安排信息材料和課本內容的各個部分,以及決定搜索網上資源的策略。

選擇利用信息——在查獲信息後,能夠通過聽、看、讀等行為與信息發生相互作用,以決定哪些信息有助於問題解決,並能夠摘錄所需要的記錄。拷貝和引用信息。

綜合信息——指把信息重新組合和打包成不同形式以滿足不同的任務需求。綜合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復雜。

評價信息——是指通過回答問題確定實施信息問題解決過程的效果和效率。在評價效率方面還需要考慮花費在價值活動上的時間,以及對完成任務所需時間的估計是否正確等。

⑧ 信息道德的含義

★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採集、加工、存貯、傳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動各個環節中,用來規范其間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的總和。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等,使人們形成一定的信念、價值觀和習慣,從而使人們自覺地通過自己的判斷規范自己的信息行為。
★ 信息道德作為信息管理的一種手段,與信息政策、信息法律有密切的關系,它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實現對信息及信息行為的規范和管理。信息道德以其巨大的約束力在潛移默化中規范人們的信息行為,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必須考慮現實社會的道德基礎,所以說,是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建立和發揮作用的基礎;而在自覺、自發的道德約束無法涉及的領域,以法制手段調節信息活動中的各種關系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則能夠發揮充分的作用;信息政策彌補了信息法律滯後的不足,其形式較為靈活,有較強的適應性,而信息法律則將相應的信息政策、信息道德固化為成文的法律、規定、條例等形式,從而使信息政策和信息道德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更加有法可依。信息道德、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三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各種信息活動的正常進行。

⑨ 信息道德的特點

★ 所謂信息道德的三個層次,即信息道德意識、信息道德關系、信息道德活動。
信息道德意識是信息道德的第一層次.包括與信息相關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是信息道德行為的深層心理動因。信息道德意識集中地體現在信息道德原則、規范和范疇之中。
信息道德關系是信息道德的第二個層次,包括個人與個人的關系、個人與組織的關系、組織與組織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權利和義務的基礎之上,並以一定的信息道德規范形式表現出來的。如網路條件下的資源共享。網路成員既有共享網上信息資源的權利(盡管有級次之分),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遵循網路的管理規則,成員之間的關系是通過大家共同認同的信息道德規范和准則維系的。信息道德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被經濟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所決定、所派生出的人與人之間的信息關系。
信息道德活動是信息道德的第三層次,包括信息道德行為、信息道德評價、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道德修養等。這是信息道德的一個十分活躍的層次。信息道德行為即人們在信息交流中所採取的有意識的、經過選擇的行動;根據一定的信息道德規范對人們的信息行為進行善惡判斷即為信息道德評價;按一定的信息道德理想對入的品質和性格進行陶冶就是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修養則是人們對自己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行為的自我解剖、自我改造。生活之樹常青,信息道德活動主要體現在信息道德實踐中。
總的來說,作為意識現象的信息道德,它是主觀的東西;作為關系現象的信息道德,它是客觀的東西;作為活動現象的信息道禧,則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換句話說,信息道德是主觀方面即個人信息道德與客觀方面即社會信息道德的有機統一。

⑩ 信息社會的道德要求

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們在網路生活中為維護網路環境和自身利益所需要共同遵守的規則,我們應該積極倡導網路文明,堅持文明上網,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上網習慣,在網路生活中加強社會公德自律

(1)遵守網路法律和憲法 (2)正確使用網路工具。應當正確使用網路,提高對網路內容和信息的鑒別力,積極運用網路傳播正能量,使網路成為開闊學習視野、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工具。 (3)健康進行網路交往。應通過網路開展健康有益的人際交往,積極參與網路文化的建設與管理,進行有利於個人身心健康和品德培養的網路交往。同時,要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相信、約會網友,避免受騙上當,避免給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帶來危害。 (4)自覺避免沉迷網路。應當從自己的身心健康出發,合理安排上網時間,理性對待網路。 (5)養成網路自律精神。應當在網路生活中培養自律精神,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進網路生活的健康與和諧。 面對網路生活,不僅遵守道德規范,也應當自覺學習和遵守有關互聯網的法律規定,堅守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和信息真實性底線,這也是遵守網路道德的要求。

熱點內容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