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質
㈠ 一個良好的合法的公民應該具備哪些道德品質
必須具備以下九種基本的素質要求:
shop59095467。taobao。com
公民的權利、責任意識和獨立人格。人性平等的自然原則決定了人人生而擁有平等的自由權利,而自由本身就是生命的本性①,生命的發展就是不斷超越各種內在的、外在的束縛而達到更高自由境界的過程。每一個公民都應知道擁有不可剝奪、不可被侵犯、不可轉讓的基本權利。財產權、生命權、思想言論自由權和社會(政治)參與權是最基本的不可分離的四項自由平等權利,如被剝奪了其中任何一項權利,人將無法保持平等、自由的狀態,這是人之為人的最起碼的尊嚴。其他權利都可從此導出。權利是人之本性要求的反應,是社會規范的基礎,每一個人權利的存在的前提是尊重他人的權利。
自由即選擇,任何選擇都會有代價,都要承擔責任。光享受責任不承擔責任,最終自由將無法保證。神聖的權利意味著不可逃避的社會責任,這是對稱的。
公民之所以稱「公」,不但要意識到自己和他人都有不可剝奪的自由平等的基本權利,政府不再是傳統社會少數人壓迫大多數「老百姓」的統治機關,而是經公民讓渡了部分權利並以納稅支撐的公共服務機關。政府的天職就是保障和支持公民自由平等的發展。黨和政府很重視這一問題,一直都強調一切權力來源於人民。
公民之所以稱「公」,還在於每一個公民都有相應的無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公民權利與社會責任不可剝奪、不可迴避、不可轉讓。公民不但有責任和義務極積參與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宜,如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和其他公益事業等,還有責任對公共權力機關進行認可、監督和支持,不斷促進和完善政府的工作,使政府職能既要到位又不越位,這樣公共機關才能更好的為公眾服務。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權利,無視消極逃避責任的後果,是大家都將不能擁有一個健全的社會。更應注意的是,行使自己的權利也是一種基本的社會責任,因為無視自己權利的結果,必使某些人侵犯他人權利的意圖得呈,嚴重的情況下還會造成權利被剝奪,造成專制。
人人都擁有自由平等的基本權利,還意味著每一個成人都應該具有獨立的人格。它要求人們既不依賴於任何外在的精神權威也不依附於任何現實的力量集團,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獨立判斷力,在社會的參與中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具有獨立人格既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也能夠自覺地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人生義務和歷史使命。現代社會組織中的上下級關系,是人們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的利益合作,它和等級社會中把等級作為社會的基本原則有根本性的不同。人只有走出依附的誤區,具有充分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平等才能夠得到落實,自由才有可能得到實現。
道德意識②。人類社會發展出三種基本的社會規范用以協調人際利害關系,道德是其中一種,另外兩種是法律和倫理習俗。人的本性是自利的,這和善惡無關,因為善惡只存在於人際之間,是後天判斷,而本性是生命本體之本能。法律依賴公共權力的強制保證,倫理習俗則是出於慣性的社會約定,道德則只能依靠自覺。社會規范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出於人際之間長期利益博奕的結果,都是人類理性的產物。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所有人甚至所有生命在深層次上息息相關,在這個層次上他人和自己是統一的,故而社會規范在本質上是一種平等的公共服務、一種個人與社會的理性交換。法律只是要求不損人,文化習俗則要求照顧公共習慣,道德則還要求不自私。不自私意味著不能損人利己,不能侵犯公共利益,而且在相互地位不對稱的情況下,強者有義務幫助弱者,緊急情況下甚至有必要犧牲自己以保護他人和公共利益。一個人道德的高下,不在於認識和判斷,而在於實踐,道德本質是實踐的。道德最起碼的表現是誠實和知恥,連這兩點都作不到的人不可能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對他人是一個危險的存在。
道德是人類理性所能感知的最高層面,它服從於人的良知。道德高尚的人是人類文明的中堅,是文明之船在風波逆流中賴以不沉的柱石,是文明之旅面對黑暗時不滅的明燈。法律和習俗必須以道德為基礎。任何與道德沖突的習俗,必定不是值得傳承的良性習俗。任何違背道德的法律,必然是不具備正義基礎之惡法,不可能是在充分自由平等下制定出來的法律,也即是說,這樣的法律本身不具備充分的合法性基礎,必須改良。
法治意識。道德不具有強制力,人不可能不經中介而自然處理公共事務,也無法公正的自行解決全部紛爭。故公共事務必須委託公共機關處理,法規只能由公共機關確定和執行,公民所有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法律未規定者,可按道德判斷及習俗行事。前提是公共機關必須充分體現公意,不能成為某幾個人或集團的工具。這需要憲法保證,公共權力機關必須在憲法框架內行事。憲法是公民權利的象徵,它必須載明公民的基本權利及責任。一切違憲的行為必須得到及時的制止,否則必然法將不法。必須明確的是,憲法是公民權利的結果,而不是像某些人認為的公民權利是憲法規定出來的。
納稅人意識。政府是全體公民的公共服務機關,需要公民對其進行認可和支持,納稅是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前提是此稅必須是合理的,經過公眾認可,而且不能被人貪污挪用。公民還應對自己所納稅款有清醒意識,納稅額在某種程度上表示社會貢獻的大小。強行收取而不用於公共服務的經費,不是稅款,而是侵犯公民財產權。未經公民同意或不合理的稅項,也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公民應通過合法的方式進行較正。納稅人意識還意味著參政、議政和督政意識。
科學素養和理性精神。人有理性,有非理性(如感性、失常),還有超理性(宗教超現實的人類關懷)。理性是常態,理性即能根據生物趨利避害的本性所作出的自覺選擇,不同於動物的本能選擇。正是基於理性和超現實的人類關懷,所以人類才可以從愚昧走向智慧,從野蠻走向文明,從相互敵對壓迫走向理性的平等合作,所以才有今天自由平等原則的確立。科學是基於理性、平等、實證、懷疑和不斷探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科學因理性而發展,理性因科學而進步。如果缺乏必要的科學常識,一個現代人也常常會鬧出迷信的笑話。比起科學常識,科學精神是更為根本的文明基因。科學精神不只基於理性,還具體表現在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有根據就可以懷疑,不斷進取和超越。故而科學理性精神本是生命精神的一種反應。很可悲的是,我國公眾達到「基本科學素養水平」的僅為0。 2%,而且不少官員和學者同樣缺乏起碼的科學素養③。
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現代公民意識所強調的每個公民權利義務的平等,就包括任何人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不能以損害其他公民以及後代的公民對自然資源的同等權利為前提。人們結合為國家並將自己置於政府的管理之下的首要目的是保護自己,政府保護生態財富和堅持可持續性利用責任之不可推卸。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問題的突出,說明文明社會僅有自由、平等為基礎原則還不行,還必須有和諧的理念。必須以良好的社會倫理和社會心理環境為依託而建立起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友善和諧的關系。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不只意味著對他人的負責和公正,還意味著對後人的負責和公正。
健康的心理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正常合理的競爭是文明健康發展的關鍵,健康的生活離不開健康的身心素質。保持自己的健康也是盡了一份社會義務。
不斷學習,與時諧進的意識。與前相關,在這高速發展的時代,如果不時時更新補充自己,使自己落後於時代發展,也是很不應該的。政府必須不斷改良公共教育,為人們的平等發展做出努力。
世界一體的意識。在全球化時代如果沒有世界意識,必然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但更主要的是,公民既是以自由平等權利為基礎的,那麼公民的最終意義已經是世界意義的,公民實質上是超越種族、民族、區域和宗教的,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有世界胸懷。現代化本身和全球化是一體的。如果像某些國家把自由平等只限於一國甚至一種族之內,或執行內外雙重標准,那麼不說他虛偽,至少也是不徹底的。民族分裂主義、地區分裂主義的理論根據是出於對公民權利的曲解。在世界級問題逐步壓倒地區級、國家級問題的現代社會,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有賴於世界公民意識的覺醒和世界公共事務機關的有效運轉。
在這九個組成部分里,最核心最基本的是公民的權利責任意識和科學理性精神,從這里可以引伸出完整的公民意識,引伸出合格公民的基本標准。每個公民如果不具備這九個方面的基本素質,就無法說他(她)是一個合格的公民。
㈡ 公民道德素質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深入人心,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廣為弘揚,人民群眾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
㈢ 公民道德修養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公民道德基本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公民道德規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公德規范、職業道德規范、家庭美德規范構成。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一、「愛國守法」是公民對國家的最首要的道德義務。
公民應當熱愛國家、建設國家、保衛國家,維護國家的尊嚴,保守國家的機密,敢於同一切危害國家利益和安全的行為作斗爭,把對國家的一切義務和責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職。「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層次的要求。
公民應當維護法律確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盡法律所規定的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愛國主義」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公民通過愛國守法去實踐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
二、「明禮誠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規范。
在我國,無論在何種場合,無論從事什麼樣的活動,公民彼此都應該講文明、講禮貌、講誠實、講信用。我國自古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後,國際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禮,關繫到世界對我們國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評價,
因此,「明禮」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誠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關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經濟活動中要誠信,杜絕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諾言,忠誠待人。
三、「團結友善」是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如何相處的基本規范。
每一個公民,不論民族、年齡、職業,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公民之間應該彼此團結,相互友愛,建立起一種和睦親愛的關系。現實中,對他人友善的人也必然會得到他人的友善。團結是力量的源泉。
團結、友善,關繫到一個人的前途和幸福,也關繫到民族的興旺、國家的興衰。要做到團結友善,就必須懷著友好的願望,抱著彼此平等的心理相互對待,就必須對已嚴、對人寬,就必須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然,團結友善必須是在正義原則之下的團結友善。
四、「勤儉自強」是公民對待生活、對待自身的道德規范。
作為一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勞動的義務,應當懂得沒有勤奮就不會有社會財富的道理,推崇勤勞,反對懶惰和游手好閑。公民還應該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和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
在現實生活中,公民應當自強不息,不斷進取,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凡事盡量依靠自己而不依賴他人。
五、「敬業奉獻」是公民對待職業活動的道德規范。每一個公民都要從事一定的職業,職業是公民與社會聯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對待職業或事業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有益的貢獻。
(3)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質擴展閱讀:
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一、堅持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的關系。
公民道德建設是目標,繼承傳統美德是途徑。繼承傳統美德,根本上是服務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這一目標的。在對待傳統道德問題上,全盤否定的文化虛無主義和全盤肯定的復古主義都是不科學的。
公民道德建設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傳統美德進行現代詮釋,將傳統美德中積極有益的東西轉化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使其成為現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資源。
二、確立科學的方法,尊重公民道德建設與傳統美德繼承的規律。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應立足新時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科技發展的現實,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既繼往又開來。
「繼往」意味著我們必須維護傳統美德中的精華要素;「開來」則要求我們實現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三、探索科學的途徑,將弘揚傳統美德與法治建設、社會管理相結合。
公民道德建設要注重從傳統美德中吸取養分,同時也要看到,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不僅依靠理論創新,廣泛的宣傳和教育,而且深度依賴於社會結構的轉型、法律政策的支持。
因此,應探索將傳統美德、公民道德與法律政策的深度融合,寓公民道德建設於法治建設、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之中,從而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撐。
㈣ 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具體內容有什麼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公民道德這10個基本規范,在調整整個公民個人與社會、與國家,與他人的關系中,各有不盡相同的功能,大致說來可以對這些功能作這樣的認識和劃分:
「愛國」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國家的關系; 「守法」是「愛國」規范的延伸,規范的也主要是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即把「守法」作為公民對國家的道德責任的「底線」; 「明禮」主要是規范公共場合的公共道德行為,文明禮貌是公民在公共場合應當遵守的最基礎的道德准則; 「誠信」主要也是規范公共關系中的道德行為,是對「明禮」規范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即古人所說的「禮於外,誠於內」; 「團結」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公民之間的道德關系,強調公民之間的親和力; 「友善」與「團結」是同一層次的道德規范,功能也是相類似的,但更加註重公民個人之間的道德關系; 「勤儉」主要是對公民個人提出來的道德要求,勤儉的道德素質更多地在公民個人的行為中表現出來; 「自強」主要也是對公民個人的道德素質提出要求,與「勤儉」是同一層次的道德准則; 「敬業」主要是規范公民與職業的道德關系; 「奉獻」主要是規范公民與社會的道德關系,並引申出公民對待他人的道德責任。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來認識和劃分上述公民道德10個基本規范的功能,只是從基本的方面著眼的,在實際的公民社會的道德實踐中,各個公民道德規范的功能往往是互相滲透、交叉並行的,例如,調節公民與國家相互關系的道德規范,也總是調節公民個人相互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而調節公民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道德規范,也具有調節公民個人與社會;與國家的相互關系的功能。因此,對公民道德規范的具體功能不應作絕對化的認識和劃分,而是要在明確它們各自主要的功能的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對它們的其他功能進行具體分析。
㈤ 作為一名團員和公民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和道德品質
從現代國際社會發展和我國國情出發,要求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8方面:
1思想道德素質。包括較強的國家觀念、民族情感、公民意識,高尚的理想情操,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念,良好的行為習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開拓進取的意識。
2科學文化素質。包括科學的思想品格,較強的認知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辯證的思維方法,高品位的文化修養,旺盛的求知慾望,正確的學習方法,必要的知識技能結構,一定的智能基礎,積極的創造精神等,為終身教育打好基礎。
3心理素質。包括健康的心理結構,良好的意志品格,廣泛的興趣愛好,積極的情緒,奮發的進取心,健康的個性等。
4審美素質。包括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康的審美意識與良好的審美創美能力。
5勞動技術素質。包括現代科學技術的意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有良好的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具有熱愛勞動的態度和自覺勞動的習慣。
6身體素質。包括有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良好的體能及健康的體魄、健美的體態。
7交往素質。包括參與社會政治生活、人際交往、群體合作等方面所需要的素質。做到樂群合作,熱心參與,善於交往,善於應變。
8創造素質。創造是人類所特有的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能力。社會的發展,科學的昌盛,技術的進步,使人們更加關注創造的重要性。創造素質要求具備信息的選擇和加工能力,動腦動手操作能力。創造意識是21世紀人才重要素質之一。
根據上述八個方面的基本素質要求,未來人才要具備「八會」,即會做人、會求知、會生存、會創造、會健體、會合作、會選擇、會適應。
具有優秀的全面素質的人才。所謂全面素質不僅包括業務素質,還有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即必須具有創造力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奉獻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只有適應性強,有創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團隊精神的人才能適應國家和社會對未來人才的需求。
㈥ 公民道德素質的基本內容是什麼要詳細一點的!不要那個20個字的!大一思修!
道德素質,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內在基礎,此外還有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等許多,都是把一個特定的范圍詞加在「素質之前」,從而確定所指素質的范圍或方向。
道德素質是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反映,包含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
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道德的規范和引導是不可缺少的。道德的強大精神力量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具有極強的促進作用。「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要實現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離不開人的道德素質力量所迸發的巨大精神動力,換言之,人的道德素質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道德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之一 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讓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道德的因素在其中起著重要而關鍵的作用。 中國古代就十分重視人的道德素質的社會作用。提出「德者,國家之基也」,「有才無德,其行不遠」。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內容之一。
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無物,全國各地的公民道德建設再鞏固中發展,再改進中提高,再繼承中創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正在深入人心,社會道德風尚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中華民族傳統和和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要求相融合,成為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再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不足的一面,例如:改革的不斷深入,開放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對我們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一些地方和領域,道德失范,成信缺失,封建迷信,等現象時有發生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時俱進,堅持不懈的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和提高個人的修養。
㈦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是什麼
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集中概括為二十字:「愛內國守法容,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愛國指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守法指人們按照法律規范進行活動。
明禮就是對社會交往規則、儀式和習慣的正確理解和運用,誠信通常指誠實守信。團結指人們為了實現共同的利益和目標而在思想和行動上相互一致,友善指人與人之間相互友好幫助共求進步。勤儉即勤勞節儉,自強指人對自己的能力和行為所具有的自信和進取意識。
敬業指要有正確的職業觀念,熱愛本職工作和對技術精益求精,奉獻指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計個人得失。
(7)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質擴展閱讀:
一、「愛國守法」,強調公民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地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和護法。
二、「明禮誠信」,強調公民應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誠懇待人。
三、「團結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和睦友好、互相幫助、與人友善。
四、「勤儉自強」,強調公民應努力工作、勤儉節約、積極進取。
五、「敬業奉獻」,強調公民應忠於職守、克己為公、服務社會。
㈧ 公民道德修養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道德規范在中國已經系統化、精煉化,熟記這些規范,不但有助於應對一些重要的考試內(考核),更重要的容是有助於我們立身做人。
①個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②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③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④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㈨ 一個公民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的公共道德品質
1、法治意識。道德不具有強制力,人不可能不經中介而自然處理公共事務,也無法公正的自行解決全部紛爭。
2、道德意識。人類社會發展出三種基本的社會規范用以協調人際利害關系,道德是其中一種,另外兩種是法律和倫理習俗。
3、納稅人意識。政府是全體公民的公共服務機關,需要公民對其進行認可和支持,納稅是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9)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質擴展閱讀:
公民的基本義務是國家對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要求,是公民必須履行的最低限度的、也是最主要的責任。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維護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
(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3)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
(4)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5)依法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