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教育立法定義

教育立法定義

發布時間: 2022-04-11 16:17:39

Ⅰ 教育立法是國家立法機關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關教育的法律活動對嗎

教育立法是國家立法機關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關教育的法律活動,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Ⅱ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立法是什麼意思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立法意思如下: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理論是指對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論述,實踐是指對具體教育工作的意見。
1、論靈魂的三個組成部分;
2、論教育的作用;
3、白板說;
4、普遍的公立的教育與教育立法;

Ⅲ 什麼是教育立法,我國已頒布了哪些教育法律

教育立法指的是國家機關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關教育的法規。 教育的法規包括最高國家回權答力機關制定頒布的憲法中的有關教育的條款和有關教育的法律,國家地方權力機關制定頒布的地方性教育法規,以及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頒布的教育命令、章程、條例、決議等規范性文件。
我國已頒布了的教育法律
1995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99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199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教學成果獎勵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等。

Ⅳ 教育法的定義、特點、優缺點

一、教育法的定義

一般意義上的法,是指體現統治階級(即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意志,其意志的內容最終決定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性、明確性和權威性的行為規范的總稱。教育法是整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具備法定義中的基本要素,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調整對象。因此,我們說,教育法是體現統治階級在教育方面意志的,由國家制定或任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在教育活動中普遍遵守的行為規則的總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教育法的特徵:

1.教育法首先和主要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並最終決定於物質生活條件。

從法的本質上說,教育法所確定的行為規則首先和主要體現統治階級意志,是統治階級通過國家制定、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它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包括物質生產方式、地理環境、人口狀況等),並根據統治階級的利益標准和價值觀念來調整相應的社會關系。統治階級從來都注意使本階級的某些意志通過國家政權上升為法,旨在建立、維護和發展有利於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及經濟政治等各項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與之相應,我國教育法也必然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大人民在教育方面共同意志的體現。階級性、國家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是我國教育法的重要特徵之一。

2.教育法是為人們提供在教育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規則。

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和各種社會關系中都有許多規范需要遵循。這些規范都是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標准和指明方向的,都在一定的范圍內發生效力。教育法就是為所有參加教育教學活動的人們的行為提供標准和指明方向。這里的「教育活動」僅指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培養人的教育活動,不是泛指所有具有教育含義的活動。其在教育活動中所產生的由教育法來調整的教育關系,既包括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學校之間的教育內部關系,也包括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學生、教師與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公民在舉辦、管理、實施以及參與教育的各種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隨著教育教學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展,將會有更多的教育關系需要相關的教育法來調整和規范。

3.教育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

從法的產生方面看,教育法是由有立法權或立法性職權的國家政權機關通過法定程序採取制定、認可、行政、補充和廢止等方式確定其行為規則,它揭示了教育法與國家的必然聯系,而其它社會規范一般都沒有這個特徵。例如,政黨的章程就是由政黨的領導機關制定的,職業道德是該行業中逐漸地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他們都不是出自國家。不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

從法的實施方式上看,教育法是以國家政權的強制力為後盾來保證其實施的。這是教育法與教育政策、職業道德以及各種政治規范等社會規范重要區別。雖然任何一種社會規范都有一定的強制力,但法的強制力與其他社會規范的強制力不同,它是以國家政權的名義所表現出來的強制,是以法院、監獄、警察以至軍隊為強制力的後盾。違反了教育法,損害了教育法所確定的學校、教師、學生等方面的權利,或是不履行自己的法定義務,就要受到政權的強制。例如:按照我國《教育法》的規定,結伙斗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者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侵佔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顯然,其它社會規范則不具有國家強制這一特徵。

4.教育法是以教育方面權利和義務為重要內容並具有普遍性、明確性。

從教育法的內容構成角度看,主要由規范性內容和非規范性內容構成,而規范性內容中,權利和義務是其主要內容。教育法就是對教育關系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學生及其監護人,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等)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享有哪些權利,應履行什麼義務進行規定。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28條規定了學校享有的九項權利及應履行的六項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七條規定教師享有的六項權利,第八條規定教師應履行的六項義務,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有關法律中規定的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學生及其監護人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應該說,這種權利、義務是具有普遍性、明確性的行為標准。在這里,普遍性,亦即教育法適用對象和適用范圍具有的普遍性,它不是為某一具體的特定的人提供行為標准,通常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只是要法尚未失效,法就能反復運用,而不是只適用一次或者若干次。其運用對象和范圍是普遍的。例如,黨、團、工會的章程、紀律都規定其權利和義務,但他們不是為一般的人,抽象的人,而是為具體的人,特定的人,即為黨員,團員,職工提供行為准則。明確性,亦即教育法都以具體的條文等形式,明確地為人們提供標准,而不是模糊的、伸縮度很大的社會規范。例如,《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都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教育法》規定:在招收學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退回招收的人員,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這里我們說教育法都是以明確形式為人們提供行為規范,但這不意味著每部教育法中的法條都是如此,有的法條是用來說明其指導思想,基本准則和適用范圍生效日期等,但這些條文的存在並不妨礙法作為明確的社會規范而存在,恰恰說明這些規定,是為更明確的表明法的性質,任務,效力和要求。

最後應當指出,法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國家機關(包括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和公布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它主要包括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最高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中央政府各部委制定的規章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規章。與某些教材上使用的「教育法規」內含、外延基本一致。狹義上專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我們一般是從廣義上使用教育法的概念。

二、教育法的特點

教育法依其主體的廣泛性、調整范圍的復雜性、以及違反教育法所承擔法律責任特殊性,而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1.主體的復雜性。

我們知道教育活動包括興辦教育、管理教育、實施教育、接受教育、參與和支持幫助教育等諸多方面。這些活動涉及到教育行政機關、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包括企業、事業單位、農村集體組織)、學校、社會團體和幾乎每個家庭和公民。這些公民、法人、組織都是教育法調整的對象,都在教育活動中享有廣泛的權利和承擔多方面的義務,從而使教育法的主體呈現復雜性。

特別應注意的是,作為教育法的主體之一的學生也是公民,學生是屬於特殊群體,處於一個特殊地位,他們由於年齡等原因,其權利能力(指法律賦予公民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與行為能力(指法關系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行為,依法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之間出現不一致兒童、少年在某些方面具有權利能力,但不一定具有行為能力,因此,對其更加以特殊的依據。其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的。我國《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即不論其民族、性別、職業、地位等何種差別,也不論其年齡是大是小,其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學生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具備權利能力,並不一意味著他能正確運用這種能力,要正確運用權利能力必須具有成熟的理智,能認識自己行為的後果,才能在民事活動中維護自己的利益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2.調整范圍的廣泛性。

(1)從教育對象上看,我國憲法賦予了每個中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已經變成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行以來,每個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多數初中畢業生要接受普通高中和各種形式的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不同類型教育相互溝通相互銜接,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取消了報考普通高等學校的年齡和婚否限制,這意味著終身教育體系正在形成。在這些教育活動中,接受各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教育和培訓的教育對象,都享有著教育的權利和承擔著相應教育的義務。

(2)從調整的教育法律關繫上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伴隨著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投入體制、招生就業制度、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教育領域中的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諸如:在改革辦學體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中,教育機構之間的協作、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聯合辦學,需要界定產權關系,民辦教育機構的舉辦者、管理者、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委託培養關系;學校內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學校與教師之間的聘任關系;高等學校融入國家創新體系,科研機構、企業之間基於「產學研」一體,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基於「產教結合」而產生的合作關系,金融機構與學生之間的學生貸款關系,國家留學基金組織與公派出國留學或來華留學人員之間的資助留學關系及相應的擔保關系,教育機構與境外組織或個人之間的合作辦學關系,學校科研成果轉化中的風險與利益分配,學校事故中的責任歸屬和賠償主體認定,等等。這些社會關系的調整已遠非計劃經濟條件下僅憑採取行政措施和政策所能解決的,這些社會關系有著深刻的利益背景和復雜的利益體系,充滿著利益矛盾與沖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各種利益關系只能以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加以調整。這是教育法調整范圍的重要方面。

3.法律後果的特殊性。

主要表現在:

(1)注重保護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可以說,全部教育法的核心是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尤其是保護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不一致的兒童、少年。對學生錯誤行為的處理主要是採取批評教育的方式。比如對不按時入學或流失的適齡兒童,更主要是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只要他們入學或返校就讀即可,對他們本人並不進行處罰,而是要處罰其家長或其他監護人。

(2)注重保護教師的特殊職業權利。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享有《教師法》所規定的特殊權利包括教育權、教學權、科學研究權、指導學生發展權、帶薪休假權、進修培訓權等。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當教育,而學生由於自身原因造成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的,教師不承擔法律責任。當然,如果教師有過錯,如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則要承擔相應責任。

(3)注重維護學校的正當權益。教育是國家的公共事業,學校是培養人的主要場所,教育法對之給予特殊的保護。教育法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不得擾亂教學秩序,不得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對違反者,要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罰;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具體處理過程中,一般應該從快、從嚴,體現學校正當權益的特殊重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1995年3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45號公布
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於2006年9月1日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Ⅳ 教育立法的意義

答:1、教育立法是現代教育普及化,大眾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權社會化、國家化的要求。3、教育立法是現代學校活動日趨復雜化的要求。4、教育立法是現代國家法制化的要求。

Ⅵ 什麼是教育法規

教育法規是來調整教育自活動和教育行政活動中發生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主要指有關教育的專門法律、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也包含其他法規中調整有關教育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范性條文。在中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教育法律」,由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教育行政法規」;由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地方性教育法規」。

Ⅶ 什麼是教育法律

教育法律關系是由教育法在調整教育領域中的各種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和確認的一種法律關系。它是教育中的各種社會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形式,是教育法所確認。

基本內容

一、法律關系的概念和種類

(一) 法律關系的概念和特徵

法律關系是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法律關系具有如下特徵:

1. 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具有合法性。第一,法律規范是法律關系產生的前提。第二,法律關系不同於法律規范調整或保護的社會關系本身。第三,法律關系是法律規范的實現形式,是法律規范的內容(行為模式及其後果)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得到具體地貫徹。

2. 法律關系是體現意志性的特種社會關系。

3. 法律關系是特定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二) 法律關系的種類

1. 調整性法律關系和保護性法律關系

調整性法律關系是基於人們的合法行為而產生的、執行法的調整職能的法律關系,它所實現的是法律規范(規則)的行為規則(指示)的內容。調整性法律關系不需要適用法律制裁,法律主體之間即能夠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保護性法律關系是由違法行為而產生的,旨在恢復被破壞的權利和秩序的法律關系,它執行著法的保護職能,所實現的是法律規范(規則)的保護規則(否定性法律後果)的內容,是法實現的非正常形式。

2. 縱向(隸屬)的法律關系和橫向(平權)的法律關系

縱向(隸屬)的法律關系是指在不平等的法律主體之間所建立的權力服從關系(舊法學稱「特別權力關系」)。其特點是:第一,法律主體處於不平等的地位。第二,法律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具有強制性,既不能隨意轉讓,也不能任意放棄。橫向法律關系是指平權法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其特點在於,法律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Ⅷ 如何理解教育法的含義

教育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調整教育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Ⅸ 教育法的概念

教育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教育行為規范體系及其實施所形成的教育法律關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總和,俠義的就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教育法,如義務教育法。

《教育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教育工作進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階段,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以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9)教育立法定義擴展閱讀:

主要條例:

第五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六條教育應當堅持立德樹人,對受教育者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治、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第七條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

第八條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熱點內容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