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普世價值

法治的普世價值

發布時間: 2022-04-11 19:36:33

A. 什麼是普世價值

普世價值
普適(世)價值:已經存在的,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基礎的,並不具有廣泛爭議的公共秩序以及風俗習慣。「普世價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譯,其實譯為「普適價值」更為准確。

在哲學等人文科學上,普世價值(英語: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領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出於人類的良知與理性之價值觀念。普世價值與絕對真理是兩個不同領域的概念,易被混淆。

普世價值包括但不限於: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等。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獲取知識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

普世價值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確實是目前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

中文名
普世(適)價值
外文名
universal value
定義
人類共同的價值觀
范疇
哲學、社會學、政治學
快速
導航
釋義

相關思考

側重點

主要內容

衍生內容

爭議

中國古代

中國現狀

存在分歧
舉例
人權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僅僅擁有人的身體和思想意識,還稱不上是一個完整的人。作為人,你必須擁有你應該擁有的一切基本權利,才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的人。
以下權利,是我們每一個人與生俱來、不可被剝奪、不可授讓的基本人權,這些權利包括:生存權、自由權、追求幸福的權利。
生存權:人身不受傷害的權利;免於恐懼和飢餓的權利;治療疾病維護健康的權利。
自由權:自由發表言論和著作的權利;自由行動、遷徙、集會的權利;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權利。
追求幸福的權利:私有財產神聖不受侵犯;不因種族、民族、地域、信仰、政治主張、身體缺陷的原因遭受任何形式歧視;公平審判和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
權利與權力的關系:權利是人權,權力則是公權、主權。主權服務於人權、從屬於人權,任何把主權凌駕於人權之上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本質上,主權是人權的集合與延伸,是人權的衍生品,是一種衍生權利。
人性
從心理學角度講,人有兩個本能: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本能,即本性,也是支配人行為最原始、最強大的動力源泉。生的本能,表現為善良、慈愛、寬容等積極正面的行為。死的本能,則表現為殺戮、貪婪、自毀等邪惡極端的行為。
從宗教信仰角度講,人有神性(理性),亦有獸性(本能和情感)。從現實層面觀察人的行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惡的一

B. 普世價值觀的普世價值與法律

狹義的道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人性的闡述,另一部分則給出價值判斷與行為准則,對人性進行約束和引導。人類社會的道德源自於宗教信仰,說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會倫理、行為規范、判斷善惡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現實意義,就是約束人的惡性,發揚人的善性。所謂的良知,就是道德水準在人心理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很多人認為只要實現了憲政法治,一切社會問題都將得到解決,公平正義自然就能實現。那麼,法律又是怎麼來的呢?法律又是依據何種原則來制定的呢?事實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帶有強制性,屬於外在約束機制,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規范。法律,可以說是道德的底線之底線,一但逾越了最後的界限,就必須採取強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違背人性,不能違反倫理道德和普世原則,否則就是惡法,就是黑幫的幫規;如果法律逼著人去作惡,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規。這樣的法律,毫無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實行的種族隔離政策,1961年之前美國實行的種族歧視法規
一個社會,如果只講道德,不講法律,那就等於沒有底線,沒有懲惡的機制。如此,權力就會成為法律的替代品,社會的走向將取決於掌權者的個人操守;如果只講法律,不講道德,則是非善惡無從分辨,法律或將背離道德准則,那時任何人間慘劇都有可能發生,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就是例證。

C. 怎樣認識所謂「普世價值」

當下,「普世價值」之說漸見流行。一些人或宣揚西方自由主義的「普世價值」,或贊頌民主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或把所謂儒家經典中的「聖心王意」、「天道性理」奉為「普世價值」。既然是「普世價值」,似乎就符合世間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應趨而奉之,不會說「不」了。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識形態性很強的內容說成是「普世價值」,一面又把所謂「淡化意識形態」宣揚為「普世價值」,叫人摸不著頭腦。本文試圖對此作些分析討論。 一 為了深入地認識問題,闡明我們在「普世價值」問題上的基本觀點和為什麼在歷史領域不應侈談「普世價值」,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一步進行分析和討論。 為此,我們要回顧和援引恩格斯對於杜林「永恆道德」論的分析批判。 杜林是一個先驗主義者和形而上學者。他為了鼓吹人類歷史領域也存在「永恆真理」、「永恆道德」、「永恆正義」,先確定了他的道德觀和正義觀適用於一切世界,認為道德的原則凌駕於「歷史之上和現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別之上」,而且不容許「對這些原則的絕對適用性表示失望」。他的道德論就是這種普遍適用的「永恆真理」。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語言,這些原則顯然也就是「普世價值」了。對這種「永恆道德」論,恩格斯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歷史性的。人們的道德觀念因歷史時代、歷史條件的發展變化而變更。就拿道德領域被認為具有絕對意義的善惡來說,其對立就是「在屬於人類歷史的領域中運動」,善惡觀念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變更得這樣厲害,以致它們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因此,不存在超歷史的適合於一切民族和時代的善惡觀念。 其次,恩格斯指出,在階級產生以後,道德又具有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因此,不存在超階級的、對各階級都「絕對適用」的道德。與此同時,恩格斯還分析了不同階級的道德論中的某種共性和不同社會形態中某種共同的道德戒律的問題,指出由於「有共同的歷史背景」,不同階級的道德論還是有一些共同的東西的。但歸根到底,人們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的,所以各個階級「都各有自己特殊的道德」。由於「經濟發展階段」的相似或限制,不同的社會里也會有大致相同的道德論,但這絕不意味著「永恆道德」的存在。從動產的私有制發展起來的時候起,在一切存在著這種私有制的社會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盜。但是,在消滅了私有制、消滅了階級,從而「在偷盜動機已被消除的社會里」,如果有人把「切勿偷盜」宣布為道德原則,就只會遭到嘲笑了。 所以,恩格斯說:「我們駁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條當作永恆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道德規律強加給我們的企圖,這種企圖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駕於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不變的原則。相反地,我們斷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他指出,在歷史發展中,道德方面「總的說是有過進步的。但是我們還沒有越出階級道德。只有在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對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 之所以較多地回顧和援引恩格斯對於杜林「永恆道德」論的剖析,是因為這里直接涉及對所謂存在具有「絕對適用性」的道德原則的評析。杜林鼓吹「永恆道德」論的借口,就是認為存在著凌駕於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道德原則,即類似於今天一些人所說的歷史和道德領域里的「普世價值」。因此可以認為,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於杜林「永恆道德」論的深入剖析,實際上也為我們今天看待「普世價值」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由此,也可以進而形成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觀點。 1.在歷史和道德領域不存在「普世價值」,侈談「普世價值」是沒有根據、也站不住腳的。 既然前面的剖析已經說明,不存在凌駕於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道德原則和「永恆道德」,其邏輯的結論就是,這個領域並不存在「普世價值」。或者換個角度來說,價值觀與道德觀具有同一的一面,相互貫通、相互制約,因而價值觀如同道德觀一樣也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歷史發展中不同階級的利益主體的價值訴求各不相同,以至相互對立。由此也可以得出結論,超歷史、超階級的「普世價值」是不存在的。何況,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和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具體人性,而沒有超歷史、超階級的抽象的「永恆」的「普遍人性」,又何來作為這種「普遍人性」的價值取向和觀念表現的「普世價值」呢? 誠然,當年資產階級作為「第三等級」的首領,在同封建貴族的斗爭中提出的自由、平等、正義、人權的價值觀,不僅代表本階級的利益,也代表當時勞動階級的利益。這種狀況是由特定的歷史背景和資產階級在當時處於歷史發展中進步階級的地位造成的。盡管如此,資產階級從它產生的時候起,同自己的對立物的矛盾沖突和不同的價值訴求就存在了。所以,「雖然總的說來,資產階級在和貴族斗爭時有權認為自己同時代表當時的各個勞動階級的利益,但是在每一個大的資產階級運動中都爆發過作為現代無產階級的多少發展了的先驅者的那個階級的獨立運動。」在資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更表明了其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理想化的王國,被宣布為主要的人權之一的則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 2.對於在「普世價值」旗號下宣揚的價值觀,應當進行歷史的、階級的分析。 這是承認價值觀、道德觀的歷史性和階級性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認清它的實質,給予其符合事物本來面目的評價。我們以民主問題為例。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和階級統治的形式。不能只看到在不同社會制度下都可採用的某些具體形式和做法,而忘卻了事物的本質。事實上,從來就沒有什麼「一般民主」、「純粹民主」、「普世民主」,有的只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階級的民主。所謂「一般民主」、「普世民主」等等,是資本主義的辯護士用來掩蓋民主的階級性質、藉以欺騙群眾和輸出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及社會制度的一種策略。 所以,在民主問題上,鄧小平一面指出,在發揚民主方面我們在「制度上有許多不完善」,要把發揚民主作為「全黨今後一個長時期的堅定不移的目標」;一面又指出,要看到「還有公然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所謂『民主派』」,「對這些所謂『民主派』的總的傾向和真正目的是什麼,一定要認識清楚,不要天真。」他告誡:「我們在宣傳民主的時候,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民主同資產階級民主、個人主義民主嚴格地區別開來,一定要把對人民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結合起來,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紀律、民主和黨的領導結合起來。」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強調「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其根本精神,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政治法律制度保證。這里鮮明地體現了在民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原則,並非所謂追求「普世價值」。 3.不侈談「普世價值」,又要在實踐中通過揚棄吸收歷史上和外國有進步作用的價值觀、道德觀的有益內容。 人們的價值觀念、倫理觀念雖然歸根到底是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的產物,但首先必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因此,我們既否定凌駕於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永恆道德」、「普世價值」,認為對於道德傳統、倫理文化應當進行歷史的、階級的分析,又強調必須立足於今天新的時代實踐,通過揚棄、吸收外國文明優秀成果,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精華。 對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對倫理文化的揚棄,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總的來說,就是要看它對於人民的態度如何、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而分別採取不同的態度,把批判、繼承、創新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立足於新的時代實踐,推動傳統從舊質向新質轉化,實現對古代優良傳統的批判繼承與超越,使之適合今天的歷史發展和中國人民今天的實際需要。就對中國歷史長期發生影響的孔子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觀而言,孔子以「仁愛」釋仁,表現了一種寬大的胸襟和道德境界;但他又把「仁」和「禮」相聯系,提出「克己復禮為仁」。這表明「仁」的基本含義是要求通過約束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維系舊有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這種倫理觀念是同中國封建社會發生、發展的一定時期相適應的,因而在歷史上有過進步作用。但即使如此,在封建制度下,這種「仁愛」學說也不能不同它的實踐嚴重脫節。剝削者的「己所不欲」,是不可能不施於勞動人民的。當階級對抗激化時,這種學說就更顯示出虛偽性和欺騙性來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對它進行檢查時,就發現孔子的「仁」「是仁於統治者一階級而不仁於大眾的」,因而對於「孔子的這類道德范疇,應給以歷史的唯物論的批判,將其放在恰當的位置」。 「將其放在恰當的位置」,就是要尊重歷史的發展,既反對全盤拋棄的歷史虛無主義,又反對全盤吸收的文化保守主義,努力在批判繼承中實現創新。正是在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在對古代文化傳統的揚棄中,毛澤東對古代的倫理觀念「仁」進行了改造,賦予了它新的內涵,並吸收了古代「民本」思想的有益內容,進而依據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嶄新的倫理觀,在黨的長期奮斗中形成了「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准」的優良傳統。這是在揚棄中融批判、繼承、創新於一體的光輝範例。 二 我們討論「普世價值」問題的意義,在於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廓清在這個問題上的迷霧,確立起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觀點,以有助於更好地揭露在「普世價值」外衣包裹下的錯誤思潮的實質,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為此,必須指出以下幾點。 1.宣揚「普世價值」的典型輿論具有鮮明的政治指向性,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的同志不應把「普世價值」當作時髦的用語,隨聲附和。 鼓吹西方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的實質,以及為什麼我們應當拒絕把它那一套所謂「普世」的「民主」、「自由」、「人權」強加給我們的圖謀,而堅持走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已大體如前所述。還有人把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張的私有化和非調控化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推崇為「普世價值」。近幾年來,宣揚「普世價值」的輿論比較集中在民主、自由、人權和私有化等問題上,這不是偶然的。在我們堅持通過改革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這是國內外某些勢力打著「普世」旗號,把他們那一套全盤西化的主張和要求塞給我們,企圖改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一種手段。有人聲稱:「市場經濟容納不了四項基本原則」,因為「市場經濟是統一的」,「各國都必須按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規則去行事」,「什麼又要改革開放,又要四個堅持啊」,「這些都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統一要求」;並聲言:「要實現現代化,就要西化,就是要實行西方那一套。」這里雖然沒有「普世價值」的用語,但其邏輯正是借把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奉為「普世價值」而企圖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借把全盤西化奉為「普世價值」而企圖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里觸及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根本方向問題。這也使我們進一步看到:國內外某些人宣揚的「普世價值」說,具有極大的政治尖銳性。我們的同志自然不應把「普世價值」當做時髦用語隨聲附和。有的文章把黨的十七大強調的解放思想解讀為「我們應該追求『普世價值』」;有的把黨的文件中講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以及擺脫貧困、實現現代化等,都隨心所欲地解釋為所謂選擇了「普世價值」;有的甚至說「普世價值不應成為遷就民族特色的祭品」,要轉向「普世價值體系」、「擁抱普世價值」。這是一種混亂而錯誤的觀念,是同黨的基本理論相悖的,也是違背十七大精神的。我們要注意同用「普世價值體系」取代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傾向劃清界限。 2.為了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在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時,還必須注意那種把「淡化意識形態」宣揚為「普世價值」的主張和傾向,認清它的嚴重危害,清除它的影響。 所謂「淡化意識形態」或「去意識形態化」,是一種國際性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潮,其哲學基礎是抽象的人道主義和人性論。由此出發,必然否定、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用抽象的「共同人性」、「人類本性」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從而,也就把否定階級分析的所謂「淡化意識形態」、「非意識形態化」奉作「普世價值」。 這種觀點無疑是很虛偽的。因為「淡化」也好,「去」也好,它要「淡化」和「去」的只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並不「去」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但是,由於缺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不能正確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和西方思想文化滲透等原因,崇尚「淡化意識形態」、「非意識形態化」的傾向在一定范圍內較為廣泛地存在著,並由於抽象人道主義和「告別革命」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斷出現而得到加強。這種「淡化意識形態」、「非意識形態化」的傾向較之前面剖析的在「普世價值」外衣下的錯誤思潮,是從否定馬克思主義觀察社會歷史現象的基本方法論的層面上提出的問題。從這一點來說,有其特殊的危害性。這種傾向的蔓延,將會嚴重危害黨對意識形態領導的主動權,嚴重危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也將嚴重危害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和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培養。它會對青年學生的成長產生雙重不良效應:一方面,由於崇尚「淡化意識形態」、「非意識形態化」,會大大削弱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由於崇尚「淡化意識形態」、「非意識形態化」,青年學生會對各種渠道來的錯誤思潮缺乏必要的戒備和鑒別力,而受其污染和侵蝕。那種一面在「普世價值」旗號下宣揚西方主流意識形態、一面又把「淡化意識形態」宣揚為「普世價值」的輿論,是在復雜的國際國內條件下出現的一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並繼續加以研究。 3.價值觀念的普遍性,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問題上情況有所不同。 一種價值觀、道德觀有多大的普遍適用性,受制於現實世界經濟、政治關系中互相聯結又互相矛盾的錯綜復雜的利益主體。即使在現今凸顯的一些全球性問題上,也因不同國家的利益矛盾或有的執意採取雙重標准等原因,而態度各異以致對立。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應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從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利益出發給予正確的應對。 恩格斯在談到社會生活中某種確定無疑的事實和常識是否是「永恆真理」時說,「喜歡對極簡單的事物使用大字眼」是不聰明的。這對我們看待「普世價值」問題也有意義。當然,真正的普世價值、普世道德是會有的。但現在我們還沒有超出階級的價值觀、道德觀。只有在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普世價值、普世道德的發展也才成為可能。這就是人類社會的共產主義時代了。 (摘自《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7期)

D. 什麼是普世價值觀它的存在合理嗎

普世(適)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它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尺度,或者說是人類道德的共同底線。

具體的說,普世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質財富的絕對平均,他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人的行為和事物的最終結果,必須符合邏輯、合乎道德規范。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4)法治的普世價值擴展閱讀:

普世價值與法律:

狹義的道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人性的闡述,另一部分則給出價值判斷與行為准則,對人性進行約束和引導。

人類社會的道德源自於宗教信仰,說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會倫理、行為規范、判斷善惡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現實意義,就是約束人的惡性,發揚人的善性。所謂的良知,就是道德水準在人心理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很多人認為只要實現了憲政法治,一切社會問題都將得到解決,公平正義自然就能實現。

那麼,法律又是怎麼來的呢,法律又是依據何種原則來制定的呢,事實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帶有強制性,屬於外在約束機制,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規范。法律,可以說是道德的底線之底線,一但逾越了最後的界限,就必須採取強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違背人性,不能違反倫理道德和普世原則,否則就是惡法,就是黑幫的幫規;如果法律逼著人去作惡,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規。這樣的法律,毫無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實行的種族隔離政策,1961年之前美國實行的種族歧視法規。

一個社會,如果只講道德,不講法律,那就等於沒有底線,沒有懲惡的機制。如此,權力就會成為法律的替代品,社會的走向將取決於掌權者的個人操守;如果只講法律,不講道德,則是非善惡無從分辨,法律或將背離道德准則,那時任何人間慘劇都有可能發生,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就是例證。

E. 我國人民的普世價值觀有哪些

一般內容有:安全、進步、快樂、自由、法制、公正、人權、民主、、合法適度地方自治、高效率和效果、節約、環境保護、適度博愛和互助、合作、善良、仁慈、寬容、和平、講信用、對話講邏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德),防止不顧他人和整體利益的極端自私行為。



  1. 普世(適)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它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尺度,或者說是人類道德的共同底線。具體的說,普世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2. 公平不是指物質財富的絕對平均,他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人的行為和事物的最終結果,必須符合邏輯、合乎道德規范。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4.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5. 脫離了公平正義,自由是不能成立的;沒有公平和自由,正義也無從談起。因此,公平、正義、自由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

  6. 普世價值觀包括但不限於: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等。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

  7. 普世價值觀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確實是目前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

  8. 中國大陸學界在普世價值是否存在、普世價值的存在基礎及普世價值的內涵這些問題上,尚有爭議。

F. 普世價值觀是什麼

普世(適)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它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尺度,或者說是人類道德的共同底線。具體的說,普世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質財富的絕對平均,他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人的行為和事物的最終結果,必須符合邏輯、合乎道德規范。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脫離了公平正義,自由是不能成立的;沒有公平和自由,正義也無從談起。因此,公平、正義、自由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

普世價值觀包括但不限於: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等。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

G. 西方的普世價值具體是什麼含義

普世價值包括但不限於: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等。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

普適(世)價值:已經存在的,以自律、平等、博愛為基礎的,並不具有廣泛爭議的公共秩序以及風俗習慣。「普世價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譯,其實譯為「普適價值」更為准確。

在哲學等人文科學上,普世價值(英語: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領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出於人類的良知與理性之價值觀念。普世價值與絕對真理是兩個不同領域的概念,易被混淆。

(7)法治的普世價值擴展閱讀:

西方宣揚「普世價值」,實質是推銷西方的所謂「民主國家體系」和「自由體制」。美國原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的《論中國》一書,對西方推行「普世價值」多有論述,對我們頗有啟示。該書認為,西方國家包括美國聲稱自己的價值觀和體制普世適用,但中國從古至今都有不同於西方的價值觀。

「中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源自一位古代哲學家的教誨,後人稱其為孔夫子。」基辛格進一步指出:「中國主張獨立自主,不幹涉他國內政,不向外國傳播意識形態,而美國堅持通過施壓和激勵來實現價值觀的普適性,也就是要干涉別國的內政。」

該書回顧了1992年9月柯林頓在競選中關於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批評:「中國不可能永遠抵制民主變革的力量。終有一天,它會走上東歐和蘇聯共產黨政權的道路,美國必須盡其所能,鼓勵這一進程。」柯林頓上台後,把擴展民主確定為首要外交政策目標。

1993年9月,他在聯合國大會上宣稱,美國的目標是「擴展和加強世界市場民主國家體系」和「擴大生活在自由體制下國家的數量」,實現「繁榮的民主世界」。可見,美國毫不掩飾地要把西方的「民主國家體系」和「自由體制」推向世界、推向中國。

H. 普世價值是什麼

普適(世)價值:已經存在的,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基礎的,並不具有廣泛爭議的公共秩序以及風俗習慣。「普世價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譯,其實譯為「普適價值」更為准確。
在哲學等人文科學上,普世價值(英語: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領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出於人類的良知與理性之價值觀念。普世價值與絕對真理是兩個不同領域的概念,易被混淆。
普世價值包括但不限於: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等。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獲取知識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
普世價值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確實是目前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
普世一詞源於希臘文oikoumene,意為「整個有人居住的世界」。中文裡的「普世價值」在拉丁文中對應Oecumenical value,在英文中對應Universal value。
1) 「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譯,這個詞來源於希臘文,除「普遍」之義外,還含有「根」的意味,是一個富含價值意義的詞。中世紀以來被基督教會用來自稱「普世教會「,該組織興起於19~20世紀間,其目的是為了協調世界各地基督教內部各派別的關系,形成統一的傳教活動,該運動鼓吹教會的普世性,主張「教會一家」,終止基督教各大教派及各大宗教的對立,提倡相互間的對話,建設「以自由、和平、正義為基礎」的「大社會」。
2)Universal value是一個哲學或心理學上的概念,是指人類對自身價值的最基本的評判標准。包括人的需求(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能否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社會道德、人的價值觀等等。因此,Universal Value更好的翻譯應當是「普適價值」。
3)中國討論:中國普遍討論的「普世價值」的「普世」二字,應該是對Oecumenical的解讀,源於基督教。「普世價值」也應翻譯成Oecumenical value。而大家經常提及的Universal Value,翻譯成「普適價值」較為妥當。「普世價值」一詞在中國受到關注,則源於2008年5月23日《南方周末》刊登的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個新中國》,該文並無具體作者,署名「南方周末編輯部」,其中提到「國家正以這樣切實的行動,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兌現自己對於普世價值的承諾。」並由此引發了對「普世價值」一詞含義的爭論。
4)維基釋義:值得一提的是,在維基網路上,中文的「普世價值」這一詞條創建於2006年8月16日,從內容上是對應英文Universal Value詞條(直到現在,維基網路的「普世價值」也是對應Universal Value,並無Oecumenical value一詞),但自2008年6月27日開始,該詞條突然被頻繁修改,逐步增加了人權、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對遊行集會的態度、政治評價標准、對東方文化中「相對普世價值」的批判等內容。至2010年,該詞條的解釋又逐漸歸結於對自由主義思想的一種解讀,在政治學與法學上僅以一種「思考」存在,同時聲稱自由主義思想家Isaiah Berlin(賽亞.柏林)曾對該詞進行過解釋,但未提供原文,也未提供任何有效鏈接。

I. 普世價值觀是什麼意思

普世(適)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它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尺度,或者說是人類道德的共同底線。

具體的說,普世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質財富的絕對平均,他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人的行為和事物的最終結果,必須符合邏輯、合乎道德規范。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9)法治的普世價值擴展閱讀:

普世價值與法律:

狹義的道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人性的闡述,另一部分則給出價值判斷與行為准則,對人性進行約束和引導。

人類社會的道德源自於宗教信仰,說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會倫理、行為規范、判斷善惡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現實意義,就是約束人的惡性,發揚人的善性。所謂的良知,就是道德水準在人心理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很多人認為只要實現了憲政法治,一切社會問題都將得到解決,公平正義自然就能實現。

那麼,法律又是怎麼來的呢,法律又是依據何種原則來制定的呢,事實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帶有強制性,屬於外在約束機制,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規范。法律,可以說是道德的底線之底線,一但逾越了最後的界限,就必須採取強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違背人性,不能違反倫理道德和普世原則,否則就是惡法,就是黑幫的幫規;如果法律逼著人去作惡,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規。這樣的法律,毫無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實行的種族隔離政策,1961年之前美國實行的種族歧視法規。

一個社會,如果只講道德,不講法律,那就等於沒有底線,沒有懲惡的機制。如此,權力就會成為法律的替代品,社會的走向將取決於掌權者的個人操守;如果只講法律,不講道德,則是非善惡無從分辨,法律或將背離道德准則,那時任何人間慘劇都有可能發生,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就是例證。

J. 普世價值什麼意思

在哲學或人文科學上,普世價值泛指那些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任何一個自詡文明社會的人類,只要本於良知與理性皆認同之價值、理念。

普世價值的內涵
人道關懷:
四海一家,每個人都跟我一樣是人類兄弟。因為如此,所以無法坐視擁有同樣血肉的人類兄弟同胞活在痛苦、不幸、不公義之下。
人本思想:
以人為目的,而不以人為手段。
天賦人權:
「人」的位階在「國家」之上;「人」才是國家存在之目的,而非「人」是為了國家而存在。因此,國家有義務捍衛人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集會遊行的自由。這是國家存在的目的。若做不到的政府,人民得以隨時更換或推翻。
平等自由:
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平等與自由,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之自然權利,而非國家、元首、君王或宗教領袖所恩賜才擁有。只要是人,不分種族、膚色、貧富、性別、宗教、國家、民族,大家都享有同樣身為人的尊嚴。
尊重他人:
每個人都有跟我一樣的尊嚴;將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追求自由時,須以不侵犯他人為其界限。
公平公義:
人人有在團體之中,有追求公平、公正待遇的權利。
民主法治:
「民主」,就是肯定「人民」為國家真正的「主人」,政府則只不過是人民之仆;執政者乃受人民所暫時委託而賦予暫時權力,並非國家真正的主人。正因如此,執政者必須依大家所公認之法律為標准來治理國家,而不能依個人好惡隨意變更標准,而令國家的主人——人民感到無所適從。
多元包容:
每個人、每個族群、每種觀點、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質,也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沒有誰比誰更正確或高一等。即使目前某一方居於主流,也應尊重與包容其他不同的存在與聲音。即使不同意對方的意見,也應該捍衛對方充分表達意見的自由。
尊重自然:
地球只有一個,人類不過是地球渺小的子民與過客之一,因此不應為了一己的方便與私慾,去無限制破壞自然環境,導致扼殺了其他人、其他生物與未來子孫之生存空間。
尊重生命:
肯定所有生命皆有活著的價值;除非為了生存必要,應尊重其他生靈生存的權利。即使非不得已,也應該減少其死亡前的痛苦與恐懼。
對「功利主義」的互相包容:
容許每個人都有在不侵犯他人權益的前提下,將滿足感與慾望最大化的觀念。
對「利己主義」的互相包容:
己之所欲,亦施於人,故容許人彼此保留合理程度上之私慾。

熱點內容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