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簡圖

法治簡圖

發布時間: 2022-04-12 00:58:33

❶ 分析下列示意圖,回答問題。7分 請回答:(1)根據圖一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什麼圖一中行政最高權力者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丞相;法家
(2)《1787年憲法》;三權分立;孟德斯鳩
(3)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

❷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局限性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歷時二千多年,在古代國家的政治運行中,對於國家權力、政府權力、官僚權力的監察和約束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作用是有限的,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可以說,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主要特點始終與其歷史局限形成二元對立,單線垂直的歷史局限是監察制度的性質;位高權重的歷史局限是古代國家政治制度結構;監察活動法律化的歷史局限是傳統的人治。 中國古代監察官員通稱為「御史」,這個御史的「御」字,即代表了古代國家最高統治者皇帝(君主)個人擁有和佔有之意。史實也是如此。御史一職早在戰國時期出現,其職事主要是掌管國王身邊之事務,以後才逐漸地演變為監察官員。《周禮·春官》載:戰國時御史總計172人,其最初之職為掌管圖書法令,隨國王左右的書記和秘書之官。後來,國王經常通過御史了解各方面與全國各地方的情況,以後國王又依靠御史監督中央與地方官員。這樣,御史便漸次成為君主的耳目之官。古代監察御史的起源便決定了古代監察制度的性質,是皇帝(君主)的耳目和工具。
此外,中國傳統政治制度自秦代始,就確立了中央集權主義的專制主義國家。在這樣的帝國中,皇帝主要依靠官僚對國家進行統治和治理。但是,在皇帝的眼裡,官僚僅是一種統治工具。貴族是靠不住的,官僚也同樣靠不住。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漢學家列文森在其《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一書中認為:中國的歷史變遷存在著兩種變化,一是中國傳統社會內部的變化,二是傳統與近代之間的變化。中國傳統社會並非死水一潭,它充滿著種種緊張和沖突,其中如君主與官僚制度之間的緊張與沖突。(註:(美)列文森著《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代譯序」第8頁。)列文森認為:君主需要的是私人的官僚代理人,而官僚曾是秦漢和後來唐朝的君主反封建制的一種工具,現在它直接與王權相對立。在幫助王權清除了所有對手之後,官僚自己則成了惟一能與王權相抗衡的力量。中國皇帝既不能一開始就剝奪官僚那可怕的結合,威望和行為功能,也不能在此之後用超出官僚之外的贊賞——授予官僚以真正的貴族頭銜——來吸引官僚。顯然,中國歷代皇帝在與官僚的緊張與沖突中,充分發展和利用了監察制度。在解釋這種監察制度的性質時,《管子·九守》認為:君主設立專職監察的目的是:「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荀子·君道》也認為君主設立監察御史之用心在於:「牆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守司,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元人葉子奇《草木子》一書所載,元世祖忽必烈有一個說法:管行政的中書省是我的左手,管軍事的樞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監察的御史官是我用來醫治這兩手的。非常形象地道明了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性質。
既然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皇權的工具,同時也是制約官僚的一種制度,那麼這樣的監察制度就必然導致一個直接的歷史局限:誰來監察皇帝?雖然中國古代的監察體系是單線垂直的,是獨立的,但是其權力的源頭卻在皇帝,其獨立也是相對於官僚系統,絕不可能獨立於皇帝之外。例如,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中風行的彈劾之制,唯有最高統治者皇帝例外,此與當代法治國家相比,成明顯反差。這種歷史局限所導致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高居於監察制度之上的皇帝,只能依賴於個人理性與能力來約束自己。然而人的理性與能力是有限的,皇帝也是如此。這樣,非但不能保證皇帝本人不犯錯誤,也不能保證皇帝始終如一地維護監察制度的正常運行。此外,從比較監察制度的角度來看,這樣一個歷史局限造成一個事實,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為了強化皇權,而不是代表公民意志,不是保護和伸張公民權利,更不是制約和監督君權的制度機制。以12世紀後期到15世紀英國議會的產生、發展及議會制度的確立過程為例,英國議會首要的職能就是依法審判和監察國王及王族,1194年2月大會議對理查德一世的弟弟,法定的王位繼承人的審判就是如此(註:程漢大著《英國政治制度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76頁。),1215年6月15日國王簽署通過的《大憲章》,宣告了國王應受監督和國民有權合法反抗政府的原則(註:程漢大著《英國政治制度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80頁。)。14世紀英國議會取得了批評,監督國王的政治權力,甚至有權廢黜國王,如1327年1月20日廢黜愛德華二世,1399年8月廢黜理查德二世(註:程漢大著《英國政治制度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08頁。)。比較之下,中國古代的監督制度的歷史局限,使之從未產生或出現,也根本不可能產生或出現監察,廢黜皇帝的制度功能。 李慎之先生最近撰文《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註:《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4期。)認為:「根據我近年的觀察與研究,中國的文化傳統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專制主義』」。徐復觀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國家政體是「皇帝一人專制集權政體」。金耀基先生認為:兩千年中,中國所行的是君主制(註:金耀基著《從傳統到現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9頁。)。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強大和發達,其原因是由中國古代國家政治制度的結構特徵決定的。其特徵從秦漢以後主要表現為「家天下」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權和官僚制度,是一個一元集權的結構,在權力的最高層次上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皇權統治。因此,為了鞏固和強化皇權,皇帝一方面必須依靠官僚集團進行統治和治理,一方面必須強化監察制度,對官僚集團進行全方位的嚴密監察。同時,由於中國古代官僚不像現代行政文官,具有嚴格的分工特性,是一個包攬政治、行政、立法司法等特權的集團,為了對這樣一個特權集團進行有效地監督,強化古代的御史監察制度,以監察權力獨立於和高踞於官僚權力之上,就顯得十分必要。然而,單極的、一元化的集權政治制度特徵,產生了一個至高無上的皇權(君權),因而無法形成建立在最高權力分立的基礎上的、兼有縱向和橫向、乃至雙向間的多元權力監督結構。這樣,權力制衡、法治乃至法律至上的情況是出不來的,權力的相互制約和民主監督也就無法從中產生。因此,中國傳統國家政治制度的結構,既是造成古代監察制度強大和發達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古代監察制度歷史局限的又一陷阱。這種傳統國家政治制度的特徵,導致皇權的至高無上,國家最高權力不受制約。從而使輔助皇帝治理國家的政府也具有了相應的無限權力。這樣一種表現為縱向制約和監督的權力結構,由於缺乏每一個層級的橫向權力制衡、制約與監督,縱向的制約和監督往往是軟弱的,有時甚至是無效的。中國古代官場中盛行的「欺上瞞下」、「官官相護」、地方保護主義都是此種權力結構的反映。
黃敏蘭在撰文探討古代政治權力與官吏腐敗的關系時認為: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政治能力的社會集團只有一個,這就是官僚集團。官僚集團依靠強權,掌握了社會中一切重要的部門,沒有其他的政治力量能夠從制度上加以制約,而且事實上也根本不存在其他的政治集團。因此,如果官僚集團中個別成員腐敗,那麼從其集團的內部還可以處治。如果整個集團普遍腐敗,則社會上就沒有什麼外部力量可以控制了。所以雖然官僚完全能夠自己從法律上制定合法行為與非法行為的標准,在許多朝代之初也幾乎都能嚴刑竣法,懲治腐敗,但隨後法制便愈漸鬆弛,而後終於廢棄。他認為造成這種後果的根源是:中國古代的權力結構產生了腐敗的必然性,並從三個方面加以概括:一是皇權專制制度對腐敗的影響;二是權臣專權對腐敗的影響;三是普遍的專權造成普遍的腐敗。(註:《北京社會科學》第1995年第2期。)結果,在這樣一種國家政治制度結構所導致的權力結構內,監察可謂監不勝監,察不勝察,面對制度性權力結構的缺陷所造成的腐敗,監察最終是無可奈何的!
再從比較政治制度的方面來看,中世紀英國的政治制度,早在公元10世紀前後,就已經逐步形成一個較為合理的權力結構。簡而言之,在這一時期,英國人創立了雙重分權的政治結構的形式,奠定了英國有限君主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傳統的基礎。一方面是中央政府與半自治地方政府之間的縱向分權(有限的單一制),另一方面是各級政府組織內部,即國王與賢人會議、郡長與郡區會議、百戶長與百戶區會議之間的橫向分權,由此構成一種縱橫交錯的雙重權力制約機制:這種政治體制特徵所形成的權力結構,有利於防止過度中央集權化和個人化,有利於抑制王權(君權)的無限彭脹。因此,在中世紀向近代過渡時期,當歐洲各國普遍建立絕對君主制度時,英國王權雖然有所加強,但始終沒有達到絕對君主制的程度,依舊保持著有限君主制的政治權力結構。(註:《英國政治制度史》,第34頁。)此外,在歐美等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正如亨廷頓所言:現代化會滋生腐敗。在美、英、德、法等國家的現代化歷史上,隨著政府權力的增強,以及官僚自主性傾向的擴張,也曾出現過大量腐敗現象。但是,由於歐洲傳統政治制度的權力制衡結構的演進,使歐美等現代化的國家權力、政府權力、官僚權力均受到制約。因此,在歐美等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並不存在中國古代國家中那種制度性的腐敗。 中國古代監察御史在監察過程中較為重視監察活動的法律化,然而,這種「法律化」並不意味著法治化。中國古代自秦漢以來監察御史所奉行的「察吏六條」,實際上是古代的治官之法,是與古代的「官制」、「官法」同屬於一個法律體系的,這與現代的行政法也不能等同。更不能與現代的法律相提並論。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國家一貫倡導人治政治,這種人治政治也不是人們一般理解上的不講法制,不制訂法律,而是指法律只是君主手中的工具。
中國傳統的人治政治導致人治的權力運作方式,而人治權力運作方式的制度框架,就是所謂的「金字塔」。最高權力主體只有一個,最高權力所有者只有一人。而且在制度上,法律上,這一個與這一人的權力是不受制約的,不受法律控制的。《管子·叢法》曰:「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於法者,民也」。此是典型的人治論點,君主是法律之源,而官員必須奉行君主所制定的法律,即「治官之法」,一般民眾則成了法律懲治的對象。在這樣一種人治權力的政治制度模式中間,必然造成權力與法律之間緊張。法律、制度賦予了權力運作的人治方式,反過來,人治權力運作方式又造成了表面上發達的法律制度的「不完整性」、「不充分性」和「有限性」。政治制度的主要要素是制度、法律及其權力,其中制度與法律構成了權力的運作方式。可以肯定認為,中國進入中央集權之後,在君主專制主義的政治制度之中,權力的運作方式是人治。最高權力沒有控制,不受制約,則制度與法律就處在了被權力所控制的狀態,此恰恰與現代國家政治制度中,制度與法律處在控制和制約權力的位置上的狀況正好相反。在中國古代這樣一種最高層的制度、法律與權力的關系,就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單極的或曰單向度的權力與制度、法律的關系,權力在三要素之中是主動的,任意的,而制度與法律則是被動的。制度與法律在歷史上的起源與變遷,可以認為主要是一種個人反復交往、多次博弈的結果。在國家、社會、市場、集體中需要一個共同的框架和規則,一個全體認同的正義的操作系統。因此,制度與法律也是國家、社會、市場和集體的行為准則,應當居於權力之上,應當有主動性,應當控制權力的任意性。雖然權力具有公共性,但是權力並非一定體現公共性。權力往往握在某些階層、某些集團,某些個人之手,因此,權力相對具有一種個人的傾向,如果權力擴大到不被限制,不能控制、不受制約,則權力將變得十分危險。所以,權力應當是居於制度、法律之下,權力應當是相對被動和受控制的。遺憾的是,中國傳統的人治政治,造成權力無限、為所欲為的後果。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與法制十分發達,一方面卻是貪污腐敗盛行的矛盾現象的總根源,王亞南先生甚至認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貪污史。
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牟宗三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十九講》中認為:法家理論尊君的結果使得元首的地位無限制,由無限制進而成為無限的。後世的皇帝都是無限體,這是絕對化而非充分客觀化。人間政治組織中任何一個存在若無按照政治法則而來的限制,則這存在就無客觀性。客觀之所以為客觀,即在於服從一政治法則,則為此法則所限制。由此,士或官僚雖有客觀地位,但其政治客觀性未能充分地客觀化。關鍵在於皇帝是無限體,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則士與官僚的客觀地位與政治的客觀性皆不得保障。牟宗三先生這里的「客觀化」,就是指制度與法律的規則對於權力的限制。皇帝是一個無限體,是因為最高權力高居於制度、法律之上,這樣一來勢必影響到從上到下的「客觀性」,使本來由制度、法律所規定的具有客觀性的士或官僚、也變得不充分起來,使本來充分的、發達的、豐富的制度、法律所規定的官僚權力、職責、義務等,變得時明時暗,或有或無,有法不依,有章不循,長官意志,權大於法等等則成為政治活動的普遍現象。
美國著名漢學家孔飛力認為:中國傳統的官僚君主制中存在著常規權力與非常規權力的長期互動,皇帝總對不起作用的規章條例表現得極不耐煩。他的因應之道是,一方面對日常運作的官僚機器上緊螺絲,另一方面則將自己的非常規權力注入到這一機器的運作中去,以此加強君主非常規權力對官僚常規權力的控制。(註:(美)孔力飛著《叫魂》,上海三聯出版社,第251頁。)其結果,君主的非常規權力必然迫使官僚的常規權力遭到壓抑和破壞,也必須迫使監察活動的法律化變得極不穩定,這種不穩定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監察取決於皇帝本人的聖明與昏庸。也就是說在中國歷代歷朝的皇帝中,有明君,也有昏君,更有暴君。因此,對於監察官員或諫官,不同素質的皇帝就會有不同的態度。例如:明君唐太宗具有納諫與兼聽則明的雅量,遂使魏徵成名;獨斷的皇帝喜歡奉承、面諛,不喜歡逆耳忠言,隋煬帝即以判死罪的辦法對付進諫之官;唐憲宗則因韓愈進言反對迎佛骨一事,一怒之下將其貶放潮州;海瑞在明世宗時上諫,稱地方政府「吏貪官橫」而被打入死牢。其二,皇帝自身難保時,監察亦要遭殃。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中,監察本來就是皇帝的工具,所以當皇帝的統治被削弱的時候,監察御史自然要遭遇滅頂之災。例如,漢代著名官僚李膺在任司隸校尉時激烈攻擊宦官擅權,結果在兩次黨錮之禍中,追隨李膺的監察御史等官僚多數慘遭殺害。唐開元年間玄宗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結果諫路被這些權臣堵死,李林甫曾威脅說:「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烏用多言!」唐僖宗時,一諫官因上言皇帝「專務游戲」而被賜死。明代天順年間曹吉祥、石亨等橫行不法,三道御史聯名彈劾,結果全被罷官流放。其三,監察御史借皇帝之威為所欲為:最典型者如漢代杜周,此人對中國人治政治的門道極為精通,深知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意志就是國家法律的出處。因此在辦案中一切以上意為准,時人批評他:「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杜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漢武帝初繼帝位時需除舊臣,杜周心領神會,大開殺威,濫捕無辜,每年抓到長安的二千石以上高官就達百人,先後殃及六、七萬人,因此得到漢武帝重用,被任用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武則天時,有一靠告密起家的御史,不識一字,武則天問:「你不識字如何任文官?」此人回答:「獬豸獸也不識字,不是也能識別忠奸嗎?」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一種縱向權力監督模式,它有三個特點:
第一、對權力的監督是一種單向度的上下級隸屬關系,即只能是上位權力對下位權力實行監督,同級別的權力主體之間的監督關系一般不很明顯,更不存在普通民眾對政府官員的監督。在中國古代專制政體里,皇帝是一個巨大的權力之源,處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可以監督任何部門和官員。除了皇帝之外,所有朝廷命官都由其「上級機關」加以監督,所以古代中國發展出了世所罕見的御史監察制度。秦漢時,御史的地位仍具有附屬性,御史大夫雖與丞相及太尉並稱「三公」,但實際職權是「掌監察,輔助丞相來監察一切政治設施。它是副丞相,依照漢代習慣,須做了御史大夫,才得升任為丞相。」後來御史機構漸漸獨立,監察權慢慢脫離相權。中央發展了御史台、都察院、以及廠衛等特務機構,地方有巡按御史、督撫、按察司等,龐大的御史監察體系得以建立。至此,除了皇帝以外,從中央到地方所有官員都有其對應的「上級」監察官。
第二、這種監督方式是一種整全的監督,即上位權力對下位權力進行全方位的監督,甚至在特定情況下,完全取代下位權力的運作。監督者和被監督者之間不存在明確的職能分工,只有權力行使范圍的大小。兩者的職權是同一性質的,都是一種沒有分化的整全權能,只不過有上下高低之分。因此在進行監督的時候,上位權力能夠代行下位權力。中國幾千年的古代歷史,國家政權始終不存在明確的職能劃分,立法權和司法權從來就沒有獨立,國家政權表現出明顯的整體性和行政性。實現權力監督的手段不是通過職能劃分,而是通過權力的縱向分配,採取「以上制下」的方式,上位權力起初只是局部的監督矯正,漸漸地就全面取代了原來的權力,形成新的權力級別和機構。這一特點在地方行政區域的形成和中央政權機構的演變中,都有鮮明的體現。「以上制下,全面監督」可謂縱向權力監督模式的本質。
第三、在這種權力監督機制下,垂直縱向的權力層級呈現不斷增多的趨勢。因為權力沒有分化,不能實現相互制衡的功能,但權力又不能過度集中,因此只有在縱向上設立眾多不同級別的權力機構,使每一個級別的權力逐級縮小,達到以上御下的目的。下級權力需要上級權力來監督,後者又需要更高級別的監督,如此上推級別不斷增加。中國古代的行政級別繁多復雜,與這種權力監督模式有直接的關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行政區劃只有秦朝的郡縣,此後所謂的行政區域都是由御史巡察區演變而來。這一演變過程已在本文第一部分有詳細的闡述,更可以用如下簡圖直觀地加以描述:
從上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每一級新的行政區的形成,都由相應的中央巡察官作為媒介,新的行政區直接或間接來自原有的監察區。中央權力由監察權向行政權轉化,又產生新的監察權,再轉化為新的行政權,如此循環不已。可以想像,假如沒有辛亥之變打斷這一循環,巡撫總督之後一定會有新的地方官形成。實際上,清代在巡撫總督之上已經有了新的監察官,就是清廷經常派出的欽差大臣、經略大臣、參贊大臣之類。即使辛亥革命之後,仍殘留這種循環的痕跡,各省的督軍,不也是中央政府派駐地方進行統治的代表嗎?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建國初期曾先後設立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南、西南六大行政區,並設大區人民政府或軍政委員會。當時,大區是我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其下轄省、市和行署區等。」由此可見,這種傳統的影響不是一朝一夕能消除的。
就中國古代的權力監督制度言,還有一項鮮明的特徵,此即迴避制。迴避原則可以說是我國傳統官制的一大特色,歷唐宋明清愈益完善,尤其以明清兩代為盛。「明清兩代厲行迴避制、流官制,全國除土司地區和規定必須由孔姓掌權的曲阜縣外,其餘所有縣官都必須由外省人擔任,(本省外縣的也不行,甚至即便是跨省為官,任職地距離本人原籍在500里內也在禁列,有的朝代不僅迴避原籍,還要迴避寄居地、居止處、自家和妻家田產所在地)而且任期很短。」迴避制切斷了地方官員與地方勢力相互結合的途徑,便於中央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在這種體制下,朝廷政令可以一竿子插到底,地方上盤根錯節的關系網可以削弱到最小限度。
因而,縱向權力監督模式的優點是具有較高的權威和效率,在集權模式下,權力的行使暢通無阻,單向的「行政效率」是很高的。但這種權力監督模式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要不斷地設立更高級別的監督者,以對「監督者」進行監督,又從另一方面降低了整個權力系統的運行效率。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是單向的監督,下位權力不能監督上位權力,所以為了防止上位權力的異化,就必須設立更高位的權力對其進行監督。如此向上延伸,導致監督層級不斷增加。最終必須確立一個具有最高權威、無需任何監督的「終極權力」,否則權力監督將會無窮循環,形成一個「無底洞」。但是,如何保證「終極權力」的正當性,防止終極權力的異化,是縱向權力監督模式無法解決的難題。
在縱向監督模式下,各級官員唯上是從、欺上瞞下、行賄受賄等吏治腐敗現象都是體制性弊端,「監督監督者」的問題始終很難解決。一些具體制度也大多是利弊摻半。比如迴避制,我們知道,西方國家的迴避制主要適用於司法審判領域,其他政府部門則要求具有本地區居民資格者,才能成為該地區的政府官員,其選舉法一般規定候選人必須具有相應的「籍貫」和居住年限,以便於選民更好地了解候選人,監督當選官員。中國古代的迴避制,其「技術上」的優點是明顯的,但它並不具有目的正當性。迴避制的根源在於地方官員不由地方產生,而是中央派駐地方的「代表」,為了防止和減少「中央代表」與地方勢力結合對抗中央,所以必須實行迴避制。在迴避制、流官制下,地方官員往往只對上級負責而罔顧民情,更容易滋生「短期行為」、搜刮行為。

❸ 法碩怎麼復習

2020年華成法碩法律碩士全年復習規劃
一,規劃
1、 法碩五門:專業基礎課(刑法民法)和專業綜合課(法理、憲法、法制史)
從現在到考前,基礎課和綜合課的規劃大致分為五個階段:預備階段(最晚五月之前),基礎階段(最晚五月六月),強化階段(最晚七月八月),提升階段(最晚九月十月)沖刺階段(最晚十一月十二月)。一般的同學從五月開始時間也是夠的。有一定基礎的同學從七月開始也是可以的。情況因人而異。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保證充足的有效學習時間是取得高分的必備條件。
2、英語
首先,有很多人覺得學習英語很難,其實是他們對英語不感興趣。如果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學習起來怎麼會覺得難呢?在前期的話,偶爾可以看一看美劇或者是英語演講,多和別人交流,這樣可以找到一點成就感,培養出對英語的興趣。
其次,至少在五月份之前,掌握百分之八十的考研詞彙量。背單詞有兩種背法,第一,如果你的詞彙量真的很少,你就需要快速提高詞彙量,可以買一本單詞書,蓋住單詞意思,看著英文單詞說中文,說不出來就標記一下,用最快速度把這本單詞書過一遍,再把其中的不會的單詞一個中文意思記一下,一天看一遍,過幾天再自測一遍,把不會的單詞的標記出來。第二,等你的單詞到百分之八十之後,就要通過每天鞏固學過的單詞來背單詞。每天早上抽出半個小時的時間來復習,或者用零碎時間來復習。
3、政治
政治在前期要為法碩五門和英語讓路。建議大家從暑假開始准備比較合適,在這之前擔心政治備考並且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提前准備。建議大家一定要在各大主流考研政治老師出版主觀題必背之前,將政治裡面的的知識點理解並且將真題和配套練習中的選擇題搞定。政治馬克思原理部分比較抽象,要提前學習一下。毛中特和近現代史要結合起來學習。小編建議大家有精力的話,一定要自己總結一下,比如哲學的知識框架,毛中特的理論體系和史綱的時間軸等等。一定要自己總結,雖然網上有很多別人總結好的圖表,但是我們不能直接拿來用,因為那樣沒有效果。做總結的目的,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政治是一門高分難,低分也難的科目。原因就是主觀題在答題的時候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而且到後期的押題對社會熱點的把握也很准確,再加上自己綜合一下材料,分數就不會太低。但是客觀題就決定了能否拿高分。客觀題考察的是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一些時事熱點的記憶,所以平時要多理解基本知識,多關注時事政治,多做一些選擇題,把握一下出題者的出題角度和套路、考查的知識點,這樣將選擇題的分拿下來,在政治上就能pk掉一大部分人。華成法碩也為我們安排了政治課程。要利用好老師給的講義,老師的講解能讓政治的學習更加輕松,事半功倍。接下來給幾點小小的建議,第一點,市面上的政治輔導書很多,建議大家只用一套。因為其實各家的基本內容都差不多,同樣的東西,只是說法不一樣。只用一套能夠保證我們復習的連貫性,小編身邊有些同學把市面上所有的政治書都買了一遍,結果每次都要重新適應不同的講法,既費事又沒有效果,我們只要把知識點吃透,反復練習,你會發現題目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第二點,馬原的復習需要盡早開始,要以理解為基礎。因為馬原是很抽象的,如果我們不理解,只背誦的話,往往會不知所雲。而其實,如果你真正的理解了馬原,你會發現馬原以後會成為你的思想武器,是非常有用的。第三點,11月份12月份需要梳理一下時事政治,只需熟悉,不需背誦。
二,法碩五門直觀認識和老師推薦
刑法與民法的重點:理解、理解、理解。
刑法在《考試分析》當中一共有二十一章的內容,前十二章是總則,後九章是分則。總則分為刑法概述、犯罪論、刑事責任論、刑罰論,理論性和結構性較強。分則則是按照同類客體分成的各大類罪名,分別是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破壞社會管理秩序罪、貪污賄賂罪和瀆職罪。其中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和破壞社會管理秩序罪下面又分了小節罪名,分則知識點就是各罪的掌握和運用,並且注重罪名之間的對比。華成法碩的刑法老師中,同學們比較喜歡陳永生老師和於越老師,陳永生老師講課十分詼諧生動、幽默有趣,這樣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習的樂趣。於越老師知識淵博,案例隨手拈來,聽於越老師講課,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在學習刑法的過程當中,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並且要結合法條和案例來加強對知識點的了解。
民法在《考試分析》中一共二十一章,其中前八章是總則,包括民法概述、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主體、民事法律行為、代理、訴訟時效和期間,是民法的基礎理論。後十三章是分則,包括人身權、物權、知識產權、債權(合同、侵權、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婚姻家庭與繼承,是民法的各個分支。華成法碩的民法老師當中,同學們比較喜歡楊爍老師和岳老師。楊老師講課慷慨激昂,十分的凸顯細節,經常能夠提出一些我們根本想不到的問題,並且能夠幫我們把前後知識點聯系起來,建立起一個民法的知識體系。岳老師總是能夠將理論知識化繁為簡,便於大家理解。民法是一門既需要宏觀把握又需要微觀深入的學科,宏觀要求我們面對問題時能夠准確的定位,微觀要求我們對一些很小的細節記憶准確。
法理、憲法、法制史偏重記憶。但並不是說不要理解,只是說需要我們理解的部分很少。
綜合課包括法理學、憲法學、法制史。法理學一共十三章,理論性很強,分為「法的本體、法的運行、空間的法和時間的法」四個部分。憲法學一共五章,按照憲法文本排列,細節很多。法制史一共六章,講的是是中國有史以來的法的發展過程。法理老師我比較喜歡馬峰老師,他的理論功底非常的深厚,經常引經據典,所講的內容引人深思。憲法的理論要求不高,但是裡面有很多知識點需要我們記憶,並且這些知識點經常容易混淆。除此之外,憲法還需要我們熟悉憲法文本,所以平時經常翻閱一下憲法是會有所幫助的。憲法老師裡面我比較喜歡王旭老師。法制史基本沒有理解的難度,最主要的障礙就是文言文,但是其實文言文不是考察的重點,只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就好。法制史每年的重點差不多都集中在秦、隋唐、明清和民國時期,其中法治思想、刑法制度、重要法典是重點。除此之外還會考某個制度歷朝歷代的變化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把這些制度、或者是司法機關、法治思想的變化按照年代的順序列出來。馬志冰老師講的內容十分的詳實,會講解一些制度背後的原因,便於我們理解。上馬老師的課,就如同聽一位長者的敦敦教誨,讓我受益匪淺。

❹ 學習方法

經驗一:
1、不妨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於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現,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現在四十分鍾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學習的同時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鬆神經的好辦法,那麼你盡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後全身放鬆地聽一刻鍾音樂,這樣比帶著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個晚上都復習同一門功課。我以前也曾經常用一個晚上來看數學或物理,實踐證明,這樣做非但容易疲勞,而且效果也很差。後來我在每晚安排復習兩三門功課,情況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外,課堂上不必記很詳細的筆記。如果課堂上忙於記筆記,聽課的效率一定不高,況且你也不能保證課後一定會去看筆記。課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老師的講課消化吸收,適當做一些簡要的筆記即可。

經驗二:

學習效率這東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談起過。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某同學學習極其用功,在學校學,回家也學,不時還熬熬夜,題做得數不勝數,但成績卻總上不去其實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也是十分著急的,本來,有付出就應該有回報,而且,付出的多就應該回報很多,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這里邊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效率指什麼呢?好比學一樣東西,有人練十次就會了,而有人則需練一百次,這其中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
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勞逸結合。學習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頭腦,所以適當的休息,娛樂不僅僅是有好處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項學習效率的基礎。那麼上課時的聽課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經歷來看,課前要有一定的預習,這是必要的,不過我的預習比較粗略,無非是走馬觀花地看一下課本,這樣課本上講的內容、重點大致在心裡有個譜了,聽起課來就比較有針對性。預習時,我們不必搞得太細,如果過細一是浪費時間,二是上課時未免會有些鬆懈,有時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東西。上課時認真聽課當然是必須的,但就象我以前一個老師講的,任何人也無法集中精力一節課,就是說,連續四十多分鍾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課期間也有一個時間分配的問題,老師講有些很熟悉的東西時,可以適當地放鬆一下。另外,記筆記有時也會妨礙課堂聽課效率,有時一節課就忙著抄筆記了,這樣做,有時會忽略一些很重要的東西,但這並不等於說可以不抄筆記,不抄筆記是不行的,人人都會遺忘,有了筆記,復習時才有基礎,有時老師講得很多,在黑板上記得也很多,但並不需要全記,書上有的東西當然不要記,要記一些書上沒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題與典型解法,這些才是真正有價值去記的東西。否則見啥記啥,勢必影響課上聽課的效率,得不償失。
作題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選"好題",千萬不能見題就作,不分青紅皂白,那樣的話往往會事倍功半。題都是圍繞著知識點進行的,而且很多題是相當類似的,首先選擇想要得到強化的知識點,然後圍繞這個知識點來選擇題目,題並不需要多,類似的題只要一個就足夠,選好題後就可以認真地去做了。作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作題之後的過程,對於做錯的題,應當認真思考錯誤的原因,是知識點掌握不清還是因為馬虎大意,分析過之後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這樣作題效率就會高得多。
評:夏宇同學對於聽課和做題的建議,實際上反應了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把勁兒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時間,聽課、記筆記應抓住重點,做習題應抓住典型,這就是學習中的"事半功倍"。

經驗三:

學習效率是決定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學習效率呢?
第一點,要自信。很多的科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有效地開發這種潛力,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何時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這種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種必勝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擺脫失敗的陰影。相反,一個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會一事無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遠的自卑之中。
提高學習效率的另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學會用心。學習的過程,應當是用腦思考的過程,無論是用眼睛看,用口讀,或者用手抄寫,都是作為輔助用腦的手段,真正的關鍵還在於用腦子去想。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比如說記單詞,如果你只是隨意的瀏覽或漫無目的地抄寫,也許要很多遍才能記住,而且不容易記牢,而如果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運用聯想的方法去記憶,往往可以記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遺忘。現在很多書上介紹的英語單詞快速記憶的方法,也都是強調用腦筋聯想的作用。可見,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發揮腦的潛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
另一個影響到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緒。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飽滿而且情緒高漲,那樣在學習一樣東西時就會感到很輕松,學的也很快,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學習效率高的時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緒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有較為開朗的心境,不要過多地去想那些不順心的事,而且我們要以一種熱情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因為這樣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是很有好處的。這樣,我們就能在自己的周圍營造一個十分輕松的氛圍,學習起來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經驗四:

很多學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總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學習效率太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麼能學好?學習要講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徑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三、堅持體育鍛煉。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鬆鍛煉。有的同學為了學習而忽視鍛煉,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麼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四、學習要主動。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郁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學融洽相處。
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干凈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和同學保持互助關系,團結進取,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和資料有規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我認為,沒有條理的學生不會學得很好。
評:學習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學習之外的其他因素,這是因為人的體質、心境、狀態等諸多因素與學習效率密切相關。

【總結】

學習必須講究方法,而改進學習方法的本質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效率的高低,是一個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體現。在學生時代,學習效率的高低主要對學習成績產生影響。當一個人進入社會之後,還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這時候,一個人學習效率的高低則會影響他(或她)的工作成績,繼而影響他的事業和前途。可見,在中學階段就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擁有較高的學習效率,對人一生的發展都大有益處。
可以這樣認為,學習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言外之意,學習成績好未必學習效率高)。因此,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提高學習效率就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直接途徑。
提高學習效率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探索和積累。前人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但必須充分結合自己的特點。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有學習之內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學習之外。首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利用時間,另外還要注意"專心、用心、恆心"等基本素質的培養,對於自身的優勢、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認識。總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漫談學習方法
周總理生前教導我們:「活到老,學到老。」人離不開學習,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學習是一個人終生獲得知識,取得經驗,轉化為行為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充實生活,發展身心,促使個人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要學好,就得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所謂學習方法,就是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所採用的手段和途徑。它包括知識的方法,學習技能的方法,發展智力與培養能力的方法。
愛因斯坦總結自己獲得偉大成就的公式是:W=X+Y+Z。並解釋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確,Z代表不說空話。德國哲學家笛卡爾也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古今中外無數事實已經證明:科學的學習方法將使學習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越學越聰明。給學習者帶來高效率和樂趣,從而節省大量的時間。而不得法的學習方法,會阻礙才能的發揮,越學越死。給學習者帶來學習的低效率和煩惱。由此可見,方法在獲得成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究竟怎樣學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呢?下面主要談五個方面的學習方法。
(一)抓好預習環節
預習,即課前的自學。指在教師講課之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初步理解內容,是上課做好接受新知識的准備過程。有些學生由於沒有預習習慣,對老師一堂課要講的內容一無所知,坐等教師講課。老師講什麼就聽什麼,老師叫干什麼就干什麼,顯得呆板被動,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些學生雖能預習,但看起書來似走馬觀花,不動腦、不分析。這種預習一點也達不到效果。
1.預習的好處
(1)能發現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補上這部分的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拌腳石」。這樣,就會順利理解新知識。
(2)有利於聽課時跟著老師講課的思路走。對聽課內容選擇性強。明確哪些知識應該放上主要精力,加強理解和消化;哪裡應該重點記筆記,做到心中有數。
(3)預習有利於弄清重點、難點所在,便於帶著問題聽課與質疑。注意力集中到難點上。這樣,疑惑易解,聽起來輕松、有味,思起來順利主動,學習效果高。
(4)預習可以提高記筆記水平。由於課前預習過,講的內容和板書,心中非常清楚。上課時可以不記或少記書上有的,著重記書上沒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師反復提醒的關鍵問題。從而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思考理解問題上。
2.預習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預習時要讀、思、問、記同步進行。對課本內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疑難也不必鑽深,只需順手用筆作出不同符號的標記。把沒有讀懂的問題記下來,作為聽課的重點。但對牽涉到已學過的知識以及估計老師講不到的小問題,自己一定要搞懂,以消滅「攔路虎。」
(2)若以前沒有預習的習慣,現在想改變方法,先預習後上課,但不能一下子全面鋪開,每門功課都搞提前預習。這樣做會感到時間不夠用。顯得非常緊張,不能達到預習效果。因此,剛開始預習時,要先選一兩門自己學起來感到吃力的學科進行預習試點,等到嘗到甜頭,取得經驗後,並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再逐漸增加學科,直到全面鋪開。
(3)預習應在當天作業做完之後再進行。時間多,就多預習幾門,鑽得深一點;反之,就少預習幾門,鑽得淺一點。切不可以每天學習任務還未完成就忙著預習,打亂了正常的學習秩序。
(4)學習差的學生,課前不預習,上課聽不懂,課後還需花大量的時間去補缺和做作業,整天忙得暈頭轉向,擠不出一點時間去預習。其實,這種學生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不預習上。學習由預習、上課、整理復習、作業四個環節組成。缺了預習這個環節就會影響下面環節的順利運轉。這些學生必須作好在短期內要多吃點苦的思想准備。在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後,要安排一點時間預習。這樣做雖然費了時間,但上課能聽得懂,減少了因上課聽不懂而浪費的時間,同時,還可以減少花在課後整理、消化、作業上的時間。時間一長,運轉正常了,學習的被動局面也就會改變,就再也不需加班加點了。
3.預習的要求
(1)要注重講究實效,不搞形式。要根據學習計劃安排時間,不能顧此失彼。預習一般要安排在新課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這樣,印象會較深。新課難度大,就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就少預習一些時間。應重點選擇那些自己學起來吃力,又輪到講授新課的科目進行預習,其他科目只需一般性的預習。某些學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預習下一周要講授的課程,以減輕每天預習的負擔。
(2)預習的任務是通過初步閱讀,先理解感知新課的內容(如概念、定義、公式、論證方法等),為順利聽懂新課掃除障礙。具體任務是:①復習、鞏固和補習有關已學的舊知識,找出新課中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並把理解不透的記下來。②初步弄清新課中的基本內容是什麼?這些知識內容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了什麼?並找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費解的地方。③預習時要看、思、做結合進行。看:一般是把新課通讀一遍,然後用筆勾劃出書上的重要內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應該認真想一想;需要記的就應該記下來。思:指有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准備工作以及對課本後的練習題要進行嘗試性的做一做。問答題答一答。不會做,不會答可以再預習,也可以記下來。等教師在授課時集中注意聽講或向老師提出。預習以後,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這樣做能使自己對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聽課環節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因此,聽課是學生接受教師指導,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的中心環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保證高效率學習的關鍵。聽課時,有的學生全神貫注,專心聽講;有的分心走神,萎靡不振,打瞌睡。有的像錄音機,全聽全錄;有的邊聽邊記,基本上能把教師講的內容都記下來;有的以聽為主,邊聽邊思考,有了問題記下來;有的乾脆不記,只顧聽講;有的邊聽邊劃邊思考。思考時,有的思考當堂內容,有的思考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體系,有的思考教師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與教師的思路比較。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聽好課的目的呢?總的要求是要抓住各學科的不同特點,帶著問題聽,聽清內容,記住要點,抓住關鍵,著重聽老師的講課方法與思路,釋疑的過程與結論。具體要求:
1.要充分認識老師在上課時的重要作用。因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主導的作用。他在課堂中的分析講解遠比課後輔導要詳細得多,這也是學生自已看書無法比較的。課堂教學是老師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一條最簡捷的路。因此,每個學生都應該虛心向老師學習。在老師的啟發誘導下上好每一節課。
2.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解,跟著老師的講課思路走,千萬不能思想開小差。如果在老師啟發下,自己有了比較好的想法,可以在筆記本上記下來,等下課後再去深入思考或請教老師和同學。總之,課堂上的「分心」,是學習的大敵。
3.聽課中可以嘗試在老師沒有作出判斷、結論之前,自己試作判斷、試下結論。看看自己想的與老師講的是否一致。找出對與不對的原因。
4.要力求當堂理解。理解是掌握事物本質、內部聯系及規律的思考過程。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當堂理解呢?在課堂上,你想的應與老師講的統一,你思考的問題應與老師講的問題統一。在教師的啟發下,你要始終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如果在思考中出現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應舉手提出問題。如果課堂上老師沒有時間解答你的問題,應繼續聽老師的講解。課後再去請教老師。
5.要跟著老師的思路跑。聽課是為了增長知識和發展智力。因此,不能把知識聽懂了就算課聽好了等同起來。高水平的聽課應該不僅注意老師傳授的具體知識,更應該注意老師講課的思路。追著老師的思路跑,目的在於把老師講課過程中運用的各種思維方式,思維過程搞清楚。學習老師是如何進行周密科學思考的,從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有的學生不注意老師的講課思路,而偏重於記憶老師的推導,總結出來的公式或結論,認為這是聽課的主要目的。其實,這樣掌握的知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死知識。這種死知識忘得快,又不能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更談不上發展智力。
6.要抓住一節課的知識內容和學科特點的關鍵。知識內容的關鍵一般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關系式以及公式、定義。當老師講解這些關鍵知識時,你一定要特別注意,抓住不放。同樣,不抓住學科特點的關鍵學習,也會影響你的學習效果。實際上,各門學科的內容體系、發展思路、訓練要求以及教的方法各有特點。學習中非抓住這些特點不可。如物理、化學、生物課要特別注意觀察和實驗,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思考來掌握科學概念和規律。數學要通過大量演算,證明等練習獲得數學知識,培養出數學思維能力。語文和外語在聽課時,主要抓住字、詞、句、篇等方面的知識點,並且通過聽、說、讀、寫來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言和文字。
(三)緊抓復習環節
復習是對前面已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再加工,並根據學習情況對學習進行適當調整,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准備。因此,每上完一節課,每學完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冊書都要及時復習。若復習適時恰當,知識遺忘就少。早在1885年,德國的心理學家艾濱浩斯,通過實驗發現剛記住的材料,一小時後只能保持44%;一天後能記住33%;兩天後留下的只有28%;六天後為25%。所有的人,學習的知識都會發生先快後慢的遺忘過程。一些記性好的學生是因為能經常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上進行復習,做到「每天有復習,每周有小結,每章有總結」,從而形成了驚人的記憶力。因此,很多學生對所學知識記不住,並不是腦子笨,而是不善於復習,或復習功夫不深。
1.復習的要求
(1)課後應及時把老師講的和板書的知識像放電影一樣,在腦子里過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後翻開筆記,查找漏缺。
(2)看教材時,應邊看邊思,深思重點、難點。分析疑點、深化理解。
(3)看閱必要的參考書,充實課堂所學的內容。
(4)整理與充實筆記,對知識進行歸類,使知識深化、簡化、條理化,並按規律去加強記憶。
(5)加強練習。練習一般應在復習後進行,也可邊復習邊練習。在復習過程中,加強練習,能提高復習效果。
(1)及時復習。當天學的知識,要當天復習清,決不能拖拉。做到不欠「帳」。否則,內容生疏了,知識結構散了就要花費加倍時間重新學習。要明白「修復總比重建倒塌了的房子省事得多」。
(2)要緊緊圍繞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定律復習。思考它們是怎麼形成與推導出來的?能應用到哪些方面?它們需要什麼條件?有無其他說法或證明方法?它與哪些知識有聯系?通過追根溯源、牢固掌握知識。
(3)要反復復習。學完一課復習一次,學完一章(或一個單元),復習一次。學習一階段系統總結一遍。期末再重點復習一次。通過這種步步為營的復習,形成的知識聯系就不會消退。
(4)復習要有自己的思路。通過一課、一節、一章的復習,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寫成小結、列出圖表、或者用提綱摘要的方法,把前後知識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
(5)復習中遇到問題,不要急於看書或問人,要先想後看(問)。這對於集中注意力、強化記憶、提高學習效率很有好處。每次復習時,要先把上次的內容回憶一下。這樣做不僅保持了學習的連貫性,而且對記憶有很好的效果。
(6)復習中要適當看點題、做點題。選的題要圍繞復習的中心來選。在解題前,要先回憶一下過去做過的有關習題的解題思路,在這基礎上再做題。做題的目的是檢查自己的復習效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做綜合題能加深知識的完整化和系統化的理解,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獨立完成作業環節
獨立完成作業是深化知識,鞏固知識,檢查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復習與應用相結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學生沒有真正利用好這個環節。他們一下課就搶著做作業,作業一完,萬事大吉。更有些學生課上根本沒聽懂,下課後也不問,作業抄襲後向老師交差完事。其實,做好作業有以下意義:
1.可以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通過做作業可以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補救。
2.通過做作業時的思考,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把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公式的變換搞熟練。總之,有利於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3.可以培養思維能力。因為作業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必然會促使自己積極思考,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做完作業後,不能把它一扔了事,而應當定期進行分類整理,為總復習積累資料。復習時,翻閱一下記錄的作業,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做作業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審題。審題是做作業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個題目,首先應判斷它屬於哪一類,難易的程度如何?分清題目的條件和要求。已知條件是什麼?從題目提供的信息中還能挖掘出什麼條件?它的要求是什麼?同時要讓自己的思路順著題目的路子思考。通過思考、准確、透徹地理解題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條件有哪些,題目要求的結論是什麼。在審題過程中,還要注意哪些地方沒有直接用語言表示出來,而隱含在題目中的其他形式條件,即注意隱含條件的挖掘。
2.尋找解題途徑。方法一般有三種:一種是「由因導果」,可以表述為:「已知→可知→可知……」,最後到達結論。第二種是「執果索因」,即結論←需知←需知←……」。這樣一層一層的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條件全部有了為止。這樣。已知條件和要求結論之間的道路就打通了。第三種是對於一些比較復雜的題目,就需要我們用前兩種的綜合辦法,以盡量縮短條件與結論的距離。即一方面從已知條件推出一些可知的中間結果,另一方面根據題目的要求分析出一些需知的中間結果。需知與已知一旦統一,則可得到解題的途徑。
在尋找解題途徑中,要廣泛聯想與這些條件和結論有關的概念、公式、法則和方法等。聯想過去是否解過和與此相同或相近的題目。那時是怎樣解的?如果能聯想起有關的舊知識,即與此題相應的規律原理、原則、公式就會浮現在腦海中,使解題的思路更加開闊。聯想越廣,跨度越大,得到的解題效果也越佳。
有時因為題目較復雜,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審題的過程畫成簡圖。這實際上是一個運用學過的知識,把題目加工、改造的過程。經過加工,思路明了,解題捷徑就會出現在眼前。
3.正確解題,經過①②兩個步驟,已經尋得解題的途徑,判定了解題的方案。但在實施時還要注意解題的保質保量。要做到這點,解題的步驟必須按部就班,一步步演算。書寫規范化,格式明了,表達准確。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扎實的基礎。除此以外,在解題中,重要的知識點應寫出來,繁題要簡寫,簡題要詳寫。
4.注意檢查。就是回過頭來再檢查一遍,看看是否題目要求的解都求出來了,有沒有漏解。是否求出的解均符合題目的要求,有沒有錯解。檢查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一環。檢查的方法很多。①步步檢查法。即從審題開始,一步步檢查。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出計算、表達上的錯誤。②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結果是否一樣。③代入法。將計算結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同時,還要注意鍛煉一題多解、一題多想。比較歸類的解題習慣,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認真記好課堂筆記
記筆記是為了學,為了懂,為了用。記筆記的原則是以聽為主,以記為輔。簡練明白,提綱挈領,詳略得當。難點不放過,疑點有標記。不亂,不混,條理明。對聯想、發現的問題,要及時記。筆記要留有空白處,便於復習時補缺。
筆記的主要內容有:
1.記講課提綱,解題思路,難於理解的重點及難點以及自己悟出的重要體會。
2.老師解決問題時提出的觀點、論據與推導論證過程。精、巧、新的解題方法。
3.課堂上沒有解決的疑難。新知識和舊知識的聯系或結合點。容易發生錯誤和混淆的概念。
4.記要點,書上有的不必多記,可在筆記上留下空白,課後補記或對照課本復習。
5.預習時發現的問題、體會,自己掌握不好的舊知識。
6.摘錄參考書上對課本內容有針對性幫助的材料。
記筆記的好處有:
1.思想不易開小差,因上課時要邊聽邊記邊思考。能保持注意力集中、持久,加強對知識的接受與理解。
2.記筆記要手、眼、耳、腦並用,使感覺器官和思維得到綜合訓練,提高學習能力
祝你成功!

❺ 缺乏知識整合能力怎麼辦

一、知識整合的涵義

聯系建立新的知識體系、網路、結構或將分散的知識點通過各種聯系聯結起來,構建和還原為知識體系、網路、結構。這樣的整合,有利於頭腦中的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有利於擴大認識潛力,有利於培養用深入、聯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習慣,可以使學習的過程中重點突出,找出知識的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的體系;可以更准確、更系統、更完整、更牢固地掌握知識,更靈活地運用知識,便於記憶、回憶、應用以及提高知識應用的准確率,使思維品質得到優化,從而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知識整合的現狀

目前,一般資料根本沒有有效地將知識按教材的邏輯結構或知識的邏輯結構進行整合,即使有也無非是孤立地或淺表層次地聯系知識導致學習、運用疲勞而失去學習興趣,導致基礎知識難以定位於知識體系中,難以從理論的高度把握知識本質內涵以及深層次的聯系。人們總是圍繞一個要點反復論證、重復演示,對其他要點避而不談,造成要點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知識不成體系,支離破碎,掛一漏萬。可見,知識掌握不系統是要點缺失的首因。所以,把握知識聯系,構建知識體系,顯得十分重要。

因此,必須以說明為依據,有必要打破資料的編排順序,將有聯系和系統的內容相對集中,進行全面系統地復習,挖掘材料內容,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材料的內容進行知識歸類,形成具有便於學習的知識結構體系,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便於對此類知識的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

那麼,如何在實際把零散的知識連成線,構成面,從整體上把握材料,重新整合材料,形成知識體系呢?

三、知識的整合

知識的整合,可以多形式、多角度地進行。筆者主要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進行知識的整合。這里從微觀層面闡述如下。

  1. 含義:微觀層面的知識整合就是把思想政治教材,包括經濟常識、哲學常識和政治常識三部分教材,按照具體知識點、考點進行的整合。

  2. 要求:微觀層面的知識整合力求准確、全面、深入。

  3. 方法

(1)線索法

  1. 內在邏輯法:即圍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線索對知識點、考點進行整合的方法。可以在一個框標題、一個節標題或一個課標題內進行。僅以在一個框標題內予以說明。如,《哲學常識》中「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是什麼」──原理內容和方法論意義;「為什麼」──整體處於統帥的決定地位,任何整體都是由部分組成的,部分的變化會影響整體的變化,有時甚至還會對全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怎麼辦」──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要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2. 相關知識法:即以相關知識為線索對知識點、考點進行整合的方法。如,商品兩因素──質量問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價值規律──市場自發調節缺陷──市場秩序──宏觀調控(道德、法治)──企業信譽形象──市場交易原則──消費者合法權益。

  3. 同類知識法: 即以同類知識為線索對知識點、考點進行整合的方法。也就是圍繞「辯證關系」、「原則」、「職能」、「制度」等同類知識進行整合的方法。僅以「職能」為例予以說明:貨幣的五項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依法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對金融業實施監督管理,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經理國庫。此外,還具有持有、管理、經營國家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的職能。國家的職能──具有對內(政治統治、社會管理)和對外(保衛、交往)兩項職能。人民政協的基本職能──政治協調、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

  4. 行為主體法:即以行為主體為線索對知識點、考點進行整合的方法。也就是圍繞「企業」、「勞動者」、「農民」、「消費者」、「人民代表」、「公民」、「政協」、「國家(政府)」、「黨」等行為主體進行整合的方法。僅以「農民」為例說明。按對「農民」相關知識點整合如下:建設現代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穩定黨和政府的農村政策──貫徹落實「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農業投入;關鍵是依靠科技進步,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農業內部、產業之間);深化農業綜合改革,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新型農民。

(2)數字法:把具體知識點、考點,按規律用數字排列形式進行整合的方法。如,《政治常識》中「我國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可以用這種方法整合如下: 「一個新關系(我國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和諧統一)、「兩大義務(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三大政治權利和自由(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政治自由、監督權)」、「三條原則(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則、堅持公民權利與義務統一原則、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原則)」、「四種意識(法律意識、納稅人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參政意識)」。

(3)異同法:即把相同或相近的具體知識點、考點,按異同或區別與聯系用列表對比形式進行整合的方法,也稱比較法、對比法或表格法。如,《經濟常識》中物品、勞動產品與商品之間的關系;《哲學常識》中意識、認識與社會意識之間的關系,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間的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之間的關系以及《政治常識》中公民與人民之間的關系等都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整合。

(4)包含法:即把同一范疇的知識點、考點,用簡圖(圓圈或括弧)表示範圍大小進行整合的方法,也稱圓圈法或括弧法。如,《經濟常識》中物品、勞動產品與商品之間的關系,市場主體、企業、企業法人、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的關系;《哲學常識》中運動、變化、發展的關系之間的關系,主觀能動性、意識能動作用與意識反作用之間的關系等知識都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整合。

(5)辯證法:即對相對應的知識點、考點,用辯證(決定作用或反作用)關系的方法進行整合的方法,也稱「禮尚往來法」。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價值與價格、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國體與政體等。

(6)網路法:即對相對應的知識點、考點,用網路(結構、系統)的方法進行整合的方法,也稱結構法或系統法。

❻ 稅徽的意思急!!!!

稅徽的含義:領花與肩徽一致,顏色均為黃白相間,取意稅收有如「真金白銀」。圖案中心是「稅」字,連同外圓形成「中」字,整個圖案將中國稅務簡化為「中稅」。麥穗和齒輪寓意稅收來源於經濟發展,表明中國經濟發展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圖案四周呈圓形周轉狀,寓意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性質;圖案外圍又呈雙手捧合的形狀,意為稅收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圖案兩側似鉗形、夾固狀,反映控制偷漏稅、以法治稅的嚴肅性;圖案整體也似一盞燈籠,意為稅務幹部必須清正廉明;圖案具有公路環線建築的整體感覺,象徵著稅收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緊密聯系。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用中國稅務組成的簡圖。如此回答可否滿意。

❼ 沒有專業術語用白話回答,高考減分嗎

高考地理答題技巧所有問題必須要聯系材料,不要直接寫,就算答案全踩點也不一定能得全分.地理 做選擇題善用排除法一、選擇題的答題技巧 1.選擇題的答題技巧 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關系,往往試題要求你以果推因,有時是以因推果;二是採取排除法,從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比如讓你選擇正確答案,你可以排除那些有明顯錯誤的,有時這樣解題會更快一點。2、審題干,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看清題干表述。如題干中有「錯誤的是」時,切勿答成「正確的是」。如題干中要求「根據圖上信息」則對那些表述正確但無法從圖中獲得的選項予以排除。3、審圖和資料,審題乾和圖的結合,找出解題的有效信息;4、在解連鎖題時,往往第一題的解題最關鍵,若解答錯誤可能會影響到後續問題。相反,若在解答後續問題時感到無從下手時,則需反思第一步的選擇是否有誤。5、選擇題解題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確答案不能一眼看出,應首先排除明顯是荒誕、拙劣或不正確的答案,高考題中這樣的選項一般不多見,只有仔細分析,逐個排除。還有一點提醒:改動答案要慎之又慎,必須要有足夠的理由,只有當你確認另一個答案更正確時,才能改動它。二、簡答題中如何避免失分: 1.綜合題的解答要有整體性思維綜合題一般以區域地理為載體,圍繞一個中心問題,從不同側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層面來設問。因此必須用區域研究的方法,有整體性思維,圍繞著「在哪裡?」「有什麼?」「為什麼?」「做什麼?」來思考回答。2、認真審題審圖認真審題審圖可防止答偏題,審文字題時要特別注意條件、中心詞、關鍵的修飾語。審圖時要注意看清圖中所有信息,因為圖中有可能就隱藏了應答出的知識點。3、全面思考要回答的問題認真思考答題的各個方面,是答好簡答題的保障,它可以防止漏答。如題中要求分析原因的,就既要考慮自然原因,又要考慮人為原因;如題中要求分析對策的,則要對症下葯。如要求對條件進行評價的,則注意既要講有利條件,也要講不利條件。4、答題用地理專業術語且條理清楚題目審好了,回答問題的方面想全了,接下來就是要落實答題的知識要點。組織知識要點要做到層次鮮明、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簡潔明了、字跡工整,同時還要做到術語專業。回答地理問題時有一大忌,就是不用專業術語,講白話,這就違背了科學嚴謹的本質。要回答好高考地理簡答題,除了遵循以上步驟外,根據目前高考試卷的評分標准,還應掌握以下技巧:一是防漏答的技巧。回答簡答題盡量少而精,不要重復啰嗦。但如果沒有把握,怕把知識點漏答,根據目前高考簡答題的評分標准,這時少答不如多答,把把握性大的知識點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識點放在後面。二是模糊的技巧。回答地理簡答題要盡量做到具體詳細,才能提高得分率。三是條理清楚的技巧。千萬不要自始至終只有一個段落,讓評卷老師看不清你到底答了幾點,這樣很容易造成有些要點你答到了卻得不到分。四是套用課本的技巧。在很多情況下簡答題的答案在課本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情節,這個時候你就要盡量用課本中的話語去回答,得分率往往就比較高。 地理學科本身注重考查本學科的基本知識、原理和規律,特別強調學習地理的最基本意識是對地理事物空間位置的掌握。因此,考生在答地理題時要抓住以下幾個要點: 1.注意對地圖的考查。地理學科對地圖的考查始終是個重點。地圖考查的類型不同,答題角度也不同。對於等值線圖,要注意等值線的數值、彎曲變化、最高值和最低值等,在讀懂和充分理解圖的前提下,再判斷日期,從而推斷其他問題。區域圖往往考查學生空間邏輯思維能力,識圖要根據試題中的信息,確定所給圖在地球上的位置。再者是充分利用圖例等信息解題。 2.注意對熱點問題的考查。社會焦點與熱點問題經常是地理高考試題的切入點。近年來高考地理試題所涉及的焦點、熱點逐年增多。熱點、焦點問題最終落腳點還是考查地理知識與地理能力,考生要將熱點、焦點問題回歸到課本,從中找出相關的地理素材,用學科知識去分析和評價重大社會問題及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例如伊拉克熱點,考生應弄清:伊拉克首都是巴格達,地跨底格里斯河,位於印度洋板塊上,那裡曾是巴比倫王國的發祥地,灌溉農業為主,還有附近的海區的密度流,石油的成因,出口路線及石油利用帶來的環境問題等。3.注意聯系:各種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此,在答題時應該注意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高考地理答題技巧二、高考地理答題四大對策根據大家平時答題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高考的要求,從四個方面談談如何答好試題。(一)、讀懂題意:高考試題是通過一定的文字表述或圖表、數據等資料等形式出現的,考生應具備從文字和圖表、數據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並能夠對提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和運用,解決試題中所提出的問題。要達到這個要求,考生首先必須能夠讀懂題意,找出關鍵詞,把握試題的中心含義,以及試題作答要求,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看清圖示: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很大一部分是與圖相關的。因此,學生應該對各類地理圖像、圖表的特點和作用認真掌握。在答題時認真看清圖像、圖表中所表現的內容,准確、全面而有效地從圖示材料中提取顯性的和隱性的信息。並要注意將圖像、圖表資料與文字資料有機的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 (三)、注意聯系:各種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此,在答題時應該注意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還要關注跨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12年山東文綜無跨學科試題) (四)、准確表述:對試題進行邏輯分析後,要進行答案的構思,並能夠用准確的語言將答案表述清楚,這也是考試中的重要環節。不少同學在平時復習時,這個方面訓練不夠,往往出現「眼高手低」、「茶壺里的餃子倒不出」的情況,因此,考生在復習迎考中,應該把語言表述能力的訓練放在重要的位置。 三、選擇題的解題步驟 (一).認真審題,特別要看清題目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導致答錯的關鍵字跟,如「東」、「西」、「南」、「北」、「大」、「小」、「高」、「低」、「上」、「下」等。例:長江下游對外貿易港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排列是:A.南京、蕪湖、南通、張家港;B.蕪湖、南京、張家港、上海;C.蕪湖、南京、南通、上海;D.九江、蕪湖、南京、南通。(答案:B、C (二).先易後難。 (三).要注意選項中出現的絕對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在多數情況下,這些選項是錯誤的。例如:關於大氣垂直分層的敘述:A.平流層下部冷,上部由於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氣溫迅速上升;B.太陽輻射經過電離層時,紫外輻射被全部吸收;c.中間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下冷上熱,氣流平穩;D.電離層中的氧原子吸收了太陽紫外輻射。(答案:A、D) 此外,若題干中出現了「最」、「首」、「第一」等絕對性字眼,則往往只有1個正確答案例:將一批粗銅由昆明運到上海精煉,最經濟的運輸路線是:A.成昆線——成渝線——長江航線;B.貴昆線——湘黔線——浙贛線———滬杭線;C.貴昆線——川黔線——長江航線;D.貴昆線——湘黔線——京廣線——長江航線。(答案:C) (四).對難度較大的選擇題,要使選擇正確無誤,可採用「排除法」(篩選法)。也就是說,不要急於先找出正確答案,應將選擇題當作改錯題來做,把錯誤的答案一個一個找出來,排除出去,篩選下來的就是正確答案了,此即所謂「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當然,運用這種方法是否成功,主要還是決定於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鑒別、評價能力。如果對知識學得不深不透,思維過程未能由淺入深,知識不能向縱深發展,也就難以運用這種方法推導出正確的結論。 (五).要留意選項文字敘述較多面分為二層意思時,往往(並非絕對)前段文字敘述正確而後段文字敘述錯誤。因此,審題要細心,不能「只看前不顧後」,才不致受迷惑。例如:關於地球自轉的敘述:A.就線速度而言,高雄小於馬尼拉;就角速度而言,高雄大於馬尼拉;B.高雄與上海的角速度相等;C.南北極點線速度為0,但角速度最大;D.緯度越低,線速度越大。(答案:B、D) (六).一些內容復雜而空間概念較強的選擇題,只從字面上去冥思苦想往往容易弄錯,如能畫簡圖幫助判斷,就易選出正確的答案。特徵描述,明確方向。如果是描述地形特徵,可以從地形類型(海拔、相對高度)、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圖特徵等角度回答;如果是描述氣候特徵,可以從氣溫(生長期、積溫)、降水(干濕狀況)、大氣運動(盛行風、風帶、氣壓帶)、水熱組合(同一地區時間上水熱組合狀況、不同地區空間上水熱組合狀況)、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分布(氣候的地區差異)等角度回答;如果是描述河流特徵,水文特徵可從年徑流總量、徑流的季節與年際變化、汛期、含沙量、結冰期(凌汛)等方面來描述;水系特徵要從發源地與流向、長度與流域面積、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劃分(各段河床特徵)、流經省區、重要城市及地形區來描述;如果是描述農業生產特徵,要從地域類型、農作物種類、部門結構、生產水平等角度來描述;如果是描述工業生產特徵,可從發達程度、部門結構、技術水平、地域分布等方面來描述。氣候分析可從以下兩方面展開:一方面氣溫高低;另一方面降水多少。區位問題分析,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區位問題分析從自然和人文社會兩個方面分析。還可以分為常規因素和特殊因素,常規因素包括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科技因素、環境因素。特殊因素可從三點來考慮,第一從歷史角度看問題,如在分析上海、青島.發展條件時要考慮其歷史因素。第二能夠有熱點意識,如首鋼搬遷就要考慮到綠色奧運的因素。第三要有常識,如航天問題分析時大家應有投資大、風險大、技術難度大的常識。在分析社會經濟因素時,考生經常答不全,可重點考慮一下幾點:交通、市場、農業、工業、勞動力、政策、地價、社會的協作條件等。資源環境問題分析,要綜合全面,多從「天、地、人」三角度綜合採點分析,解決措施,要注重區域合作。地理:少做新題,多翻舊題,學會聯想 要想考好政治和歷史,光靠記憶是不行的,地理更是如此。這門偏理的文科科目,近幾年可是越來越傾向於考查學生的發散思維與邏輯思維。 那麼考生究竟應怎樣提高復習效率呢?考生要少做新題,多翻以前做過的題,做到「溫故而知新」。平時,要根據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識多動手畫地圖。在做題過程中,考生也要有意識地多描述題目,通過「自我否定」追求答案的精確性。另外,考生要掌握地理邏輯,因為地理邏輯是地理思維展開的基礎,學會綜合比較——從不同處找相似,從相同處找差異。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更加重視考生學習能力和應試能力的考察。在考場上我們必須注意下面的問題,才有可能最好的展現自己的才華。 1.明確目標,確立必勝的信念。高考的成功,就是把自己的水平發揮到及至。作為國家選拔考試,試題的難易對每一位考生來說並不重要。因為題目難了,分數線就降了;題目容易了分數線就上升了。那麼把自己能做對做好的習題都做對,完美的展現自己,這就是成功。我們應該很明確自己的實力與目標。比如一模時,我的成績是180分,那麼高考得到200到210分就是最大的成功了。有得必有失,許多同學放不下對題目的追求,力求完美,可是這樣時間就不夠,會在忙中出錯,把會的題目做錯。地理、歷史、政治每一個學科學科都有它的難度,都有你不會做或者在短時間做不出來的題目。勇敢的放棄等於選擇了新生。對於沖擊一批重點本科院校的學生,文科綜合考試的成績在175-210分之間;對於沖擊本科的學生,文科綜合成績在160分以上就有希望。明確自己的位置,減少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是正常發揮的前提。 2.認真做好選擇題。一般來說,同學的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的得分是5:4。認真冷靜的做好選擇題,是確保高考成功的關鍵。選擇題一定要用排除法把不正確選項一一排除,要用教材觀點或者知識做我們排除錯誤選項的根據。 3.對非選擇題要多思考,用精練的語言,用學科術語答題。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最難的試題是學科內綜合題。 4.認真審題是最重要的應試能力。審題要審出試題的立意,考察的知識內容,考察的學習能力,考察的社會熱點和答題的格式要求等關鍵的要素。在沒有明確出題人出題意圖之前,不要輕易下筆,否則很容易離題萬里,白白浪費時間。 5.注意答題的學科規律。地理26題考察地理學科的思維特徵,比如對區域經濟發展區位優勢的分析,就可以從地理位置、氣候、水文、資源能源、植被、人文環境(交通、文化、民俗等)不同的方面去分析;歷史問題需要同學運用分方面、分階段、分階級的方法進行分析;政治問題的回答先要講原理,再要聯系題目,聯系實際扣題做答。運用不同的學科術語回答不同學科問題,才會使自己的語言簡潔規范。 6.考場小技巧。當你十分緊張時,深呼吸,數數;當你頭腦中忽然一片空白時,看題目回想教材知識點;當你忽然忘記時,重新開始進入情境;當你無從下手時,看大的題目要求(大題干);當你把會的題目做完時,先檢查,確保正答率,再去沖刺難題。 7.不要顧及別人的答題狀況。每個人的學習程度和目標要求不同,在考場上做到旁若無人對正常發揮很重要。拿選擇題來說基礎很好的同學能在40分鍾內完成並且確保90%以上的正答率;可是對那些要沖刺才能考入本科的同學用一個小時完成也是可以的,因為確保正答率比做題速度更加重要。文綜考試是地理、歷史、政治等3科綜合能力的測試,主要考察考生的人文素養和學科能力。文科綜合測試對考生的四項能力要求是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以及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文綜測試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察學生所學相關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文科考試也是高考所有學科當中單位時間內分值最高、考試內容最多的一項考試,因此在高考中有「得文綜成功者得高考成功」之說,可見文綜考試在高考當中的重要位置。文綜考試是地理、歷史、政治等3科綜合能力的測試,主要考察考生的人文素養和學科能力。文科綜合測試對考生的四項能力要求是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以及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文綜測試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察學生所學相關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文科考試也是高考所有學科當中單位時間內分值最高、考試內容最多的一項考試,因此在高考中有「得文綜成功者得高考成功」之說,可見文綜考試在高考當中的重要位置考前的十天我們應該怎樣進行歷史的學習呢?現在我給大家兩點建議,一是帶著考試說明,重讀教材,力爭從知識方面多拿一些分數分數。二是認真研讀模擬試卷及高考真題,領會命題人的命題意圖和答題人的思路與方法。現在讀書的目的就是鞏固基礎知識,書上的很多知識我們已經很熟悉了,這個時候我們沒有時間看了,也沒有必要全看。那麼我們重點看什麼呢?一,是教材的宏觀結構,知識體系。二,是我們平時不打主意的細節,如注釋、插圖、引文、問題,我經常教育我們學生,應該每天看一遍教材,其實只是要求大家對自己的漏洞瀏覽一遍教材的相關知識,如今天看插圖,明天看注釋,後天看引文,大後天看歷史地圖罷了。只要我們這樣經過認真的復習,我想大家成績會有提高的。 在考前很短的時間內,如何進行有效的復習才能再長一些分數。我認為,同學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調整心理、平和心態。臨考前同學們最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就是有時突然感到心中一片空白,感到知識的欠缺過多,搞得心情非常焦慮,有不少同學用加班加點的方法拚命復習,結果是身心疲憊,這種情況是臨考前最忌諱的,同學們必須清楚認識到,目前我們已經不可能再學到多少新的知識,現在我們能夠做到的是要確立自信、平和心態,在復習和作題時發現一些問題,查缺補漏,力求知識的正確理解與准確掌握。第二要回歸基礎知識,梳理、構建知識體系。回歸基礎、注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回顧,是臨考前地理復習的關鍵。由於時間很短,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再系統復習地理的八本教材,應該靜下心來回顧最基本的知識和原理,如高考經常出現的地球地圖、氣象氣侯、洋流鹽度、地質河流、區域特徵,以及工業、農業、城市交通區位、人口及國土整治知識等,並通過復習構建知識網路和體系,達到以綱代目,綱舉目張之效果。比如對原理性極強的氣侯知識,我們首先掌握世界12種氣侯類型的分布規律,成因、特徵、鑒別特徵和典型分布區,具體分析世界氣侯類型在南北半球,各大洲的分布,准確判斷各種氣侯類型的圖示形式,對各大洲的典型氣侯類型,比如東亞的季風氣侯,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侯,南歐和北非的地中海氣侯,北非的熱帶沙漠,南美的熱帶雨林氣候和北美洲的熱帶大陸氣侯、南極大陸的極地冰源氣侯等等,進行詳細的思考與分析;最後對地球上那些受非地帶性因素影響明顯的氣侯類型,比如南回歸線附近大陸和島嶼東部的熱帶雨林氣侯,南北美洲大陸西岸氣侯類型的南美狹長分布,澳大利亞四面臨海卻沙漠廣布等要做到認真細致的分析和研究。 人文地理中最重要的各種區位因素分析,要准備掌握農業的區位因素,自然中的地形、氣侯、土壤、水源和社會經濟條件中的政策、交通和市場。把亞洲的水稻種植業,美國的商品穀物、阿根廷的大牧場放牧和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的特徵准確記憶和理解,工業區位因素中的原料、動力(燃料)、水源、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政策以及德國魯爾區的傳統工業的興起、衰落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美國矽谷和義大利新興工業特徵等內容要准確記憶。 第三要注重對比、培養知識重組遷移的能力。現行高考試題中,課本上現成的答案極少,大多數需要知識的重組與遷移,所以我們必須養成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同時,注重自然和經濟因素對比,在對比中發現規律,在對比中找出差異,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自然地理中南極洲和北冰洋的氣侯比較,長江與尼羅河的水溫特徵比較、青藏高原和南北歐地質地貌的比較,區域地理中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農業區位比較,日本工業區和德國魯爾區的形成條件比較,中國東北部和美國東北部的區域特徵比較等。最後要適度進行答題練習,舍棄那些偏題和怪題。臨考這些天非常忌諱還一直埋頭題海,把自己搞得昏昏沉沉的,要有計劃、適度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試題,以培養答題的感覺。我建議不要再做那些眾多的復習資料,特別資料上的偏題、怪題和難題,最好有針對性練一些幾年來各地高考真題,通過做題培養答題的思路,通過做題檢測自己答題准確性,在精細方面下工夫。 26題一般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一般對同學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掌握程度要求較高,我建議答題時注意幾個方面,第一要仔細審題,認真分析其中提供的各種信息,清楚到底讓你答什麼問題,以避免所問非所答。二是要在答題時要理清思路,避免遺漏要點,比如同學們近期問的較多的趣味問題,那麼我們要見到農業問題,你馬上首先要想到農業區位的七個要點,也就是咱們所說的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氣侯、土壤、水源和人文地理中的市場、交通、和政策,那麼你要用這七個要點解決具體的問題。 三是要注意題目的要求,看要你簡答還是論述,描述還是分析,對比還是評價,該強則強,該簡則簡。比如讓你簡述發展農業自然條件,同學們可以簡單回答地勢平坦、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即可。如果加上社會經濟條件,可以加上交通便利。如果讓你綜合評價華北平原農業發展的條件,那麼你必須在有利條件的同時,把華北平原農業發展的不利條件,比如旱澇、風沙、鹽鹼等不利條件加上。 文科綜合的試題,一般包括學科內的綜合題目,還有學科間綜合題目。對於每年最後一道壓軸題一般都是跨學科試題,有一定技巧和方法,答好這樣的題目首先讓大家認真審題,首先審好這個題目是哪一個學科,每一個學科都有不同的學科術語,我們能夠通過一些學科術語來分辨這個題到底是哪個學科,比如地理學科有區位優勢,歷史學科講以法治國,政治學科是依法治國,我們抓住一些「題眼」很快分析到底是哪個學科的知識。一般同學們做了好多模擬題以後能看出來,壓軸題先是地理知識或者歷史知識進行切入,然後考歷史或者政治,壓軸題最大問題就是考我們考試知識的敏度和跨度。這樣問題下經常會出現新的問題,我們同學也許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到,比如我認真復習珠江三角洲農業發展問題,歷史、地理、政治我都進行很好反思,但是考試題出來不是這樣,考的西北大開發問題,或者考的中部崛起問題,碰到這樣的問題怎麼辦?我希望同學首先要冷靜面對我們的試題,我們的高考是一種選拔性的考試,它強調新問題新情景的設置,但它同時又強調低起點、分層次、高立意,那麼在最後一道題命題過程中有兩類知識是必須考察的,第一類知識是大家非常熟悉,但是給了我們新知識、新情景,那麼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說在歷史學科,科舉制度、行省制度是經常考試的內容,但是我們往往換一個角度來出題我們同學經常出錯,比如我們一般知道的行省制度,知道這次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重要措施,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它也是促進民族融合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措施,我們同學就可能覺得手足無措。第二個,我們的壓軸題容易出一些同學看起來不熟悉的問題,實際上還是很熟悉的問題,這就需要通過知識的遷移來獲取,這也是我們文科綜合考試的特徵之一。比如我們同學比較熟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期與影響,到考試的時候我們考察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這個問題教材上論述的不是很清晰,單靠記憶我們沒有辦法解決這個題,但是我們比照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整合出知識的答案。所以當我們發現一個問題不好入手,我們不妨先放一放,等同樣冷靜好,思考相似的問題,運用知識的遷移,認真分析、積極思考得出答案。

❽ 法律思維有哪些特徵

法律思維的基本特徵:

1、法律思維是主體認知客體的一種方法

法律思維的主體是指法律職業者,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客體是指法律規范和客觀現實。主體和客體相分而結成認識關系,認識的方法就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思維。法律是人類思維創造的產物,同時又具有獨立於人類而存在的客觀性,徒法不能自行,法律理論為法律介入社會生活提供了依據,法律思維則為法律與人類社會生活的互動提供了方法。

2、法律思維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最低標準的一個思考過程

進入法律視野的客觀事實經常呈現紛繁雜陳、雜亂無章的現象。這些現象背後隱藏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法律思維作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對大量的現象進行分析加工,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

但是,由於法律思維的對象一般都是發生過的事實,法律職業者只能根據符合程序要件的當事人的主張和舉證,以及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信息和證據進行分析判斷。只能達到程序要求的法律真實,而不可能完全再現客觀真實。因此,法律思維雖然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的思考過程,但這種思考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標准,即所謂的合法性優於客觀性。

3、法律思維以法律職業者的法律知識和經驗閱歷為前提

與法律職業者相關聯的不僅是法律規范整體,還涉及到具體的事實構成。法律思維不可能憑空產生,其必然以對事物的「先見」為前提。所謂「先見」是指個人在評價事物時所必備的平台,其先前的生活閱歷、知識等構成理解傾向的基礎因素,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

法律職業者運用法律思維,必須具備深厚的法律知識底蘊,否則思考法律問題就會沒有依據和方向;同時,法律職業者還必須具備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否則就無法認識事實構成。因此,只有具備了法律知識與「先見」這兩個前提,法律思維才可能發生。

4、法律思維以法律規范和客觀事實為思考質料

法律思維的邏輯起點是進入法律視野的自然事實或者說案件,這些自然事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行為、動機等等。法律思維通過法律規范要求,區分出自然事實和法律事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構,區分出法律事實的性質。法律思維的過程就是將法律研究和事實研究結合起來的過程,法律規范和客觀事實則是這個思考過程的質料。

用簡圖可以表示為:自然事實→初步法律研究→法律事實及其性質→法律事實和證據研究→深入法律研究→裁判事實。

5、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以停止紛爭為目的

如前所述,法律思維是一種法律方法,其既是實現法治的條件也是法治自身的固有要求。關於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的問題,將在下文論述。多數情況下,法律思維表現為一個判斷過程,以得出結論並給出理由為結果,其現實意義就是定分止爭,即案件的審結。

定分是對爭執問題是與非的判斷,止爭是在判斷的基礎上據法裁斷,給出法律結論和理由。在此,法律的目的與法律思維的結果形成了契合。

(8)法治簡圖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基本規則

法律思維在從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檢察官、律師這三種人中表現得最典型,因而在分析法律思維的基本規則時,主要就是以法官的法律思維為參照對象。法律思維的基本規則可歸納為6條:

1、法律思維必須以權利義務的分析作為思考問題的基本邏輯線索

2、形式合理性優先於實質合理性

3、程序公正優先於實體公正

4、普遍正義優先於個案正義

5、理由優先於結論

6、合法性優於客觀性

❾ 下圖是近代中國社會各階級各政治力量為了救亡圖存,先後向西方學習的發展示意圖,請讀圖並根據所學知識回

(1)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堂等;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民主政治(三權分立、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以法治國);發展資本主義。
(3)向西方學習民主科學,徹底否定傳統文化。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
(4)技術、制度、思想。封建專制與外來侵略阻礙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社會矛盾激化;封建專制與外來侵略加劇了民族危機,激化了社會矛盾。

熱點內容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
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2025-01-18 09:31:40 瀏覽:362
司法考試主觀題題型 發布:2025-01-18 09:13:25 瀏覽:816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
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發布:2025-01-18 08:20:17 瀏覽:732
公司瞞報收入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8:00:38 瀏覽:602
15年中級經濟法講義 發布:2025-01-18 07:09:07 瀏覽:878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