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必然性

法治的必然性

發布時間: 2022-04-12 04:12:12

『壹』 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必要性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順應歷史潮流和人民意願作出的必然選擇。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正確決策,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條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條件。從根本上說,執政黨的任務就是治國理政,通過總結實踐經驗、集中人民智慧,提出黨的主張,解決國家工作中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問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突出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涵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各個領域,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入推進各領域改革的重要保障。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深化改革的「深水區」和「瓶頸期」,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就業、環境、資源、收入分配、城鄉統籌等不少領域牽涉的利益格局十分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越來越需要從體制機制上尋找問題的根源和解決的辦法,越來越需要從制度上進行系統謀劃、頂層設計和綜合配套。

法治既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時也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重要方式,還是凝聚改革共識、分擔改革風險、推動改革深化的最佳途徑。

(1)法治的必然性擴展閱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體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就是執政黨以法律為載體,依照法定程序提出自己的價值目標和政策措施,並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從而實現其政治主張。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就是強調注重運用法律手段調整利益關系、推動改革發展,努力做到政治決策和立法決策協調同步。

(二)始終堅持嚴格執法

我國各級行政機關是重要的執法主體,80% 以上的法律和法規都是通過行政機關的具體職能活動來實施的。忠實執行法律法規,是各級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神聖職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使得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更為突出、更加緊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全面依法治國

『貳』 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一個國家的立身之本,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元素,正所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就我國而言,我認為法治的重要性有以下幾點。

一是依法治國深入黨心,深入民心,防止了貪污腐敗,塑造了一個風清氣正的和諧社會。就落馬官員而言,很多的貪污腐敗的官員大多是因為他們不懂黨國法紀,心中沒有遵紀守法的意識,從而使他們沒有扛住利益的誘惑,跨出了「紅線」,走向了貪污腐敗的不歸路。很多犯罪份子也都是如此,他們犯罪大多也是因為對法律沒有遵從,沒把它放在心上,從而使他們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所以依法治國是防治貪污腐敗、降低犯罪率的一劑良葯,也是促進我國快速發展發展的根本之源。

二是依法治國糾正了冤假錯案,增強社會的公平性,使人們群眾獲得了安全感。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的推行,過去的冤假錯案被推翻,如受人關注的聶樹斌案、孟存明案以及劉志連案等等,這一系列的冤假錯案的糾正,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並得到人民群眾的好評,是人民群眾獲得了安全感。隨著依法治國層層推進,無論是誰都要受到法律的監管,違法必究,如震驚我國的長春長生疫苗造假案,事件發生後,我國司法機關立即響應,對長春集團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執法,沒有一人逃過法網,此事一出,得到了人民群眾的點贊,維護了人民的權利。

三是依法治國是我國發展的動力之源。古雲:「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從古至今,所有強盛的國家無不法治嚴明的;我國有商鞅「立木建信」,強調「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國迅速躋身強國之列,國外有古巴比倫頒布《漢謨拉比法典》,刻於石柱,嚴格要求,最終推動古巴比倫王國進入上古兩河流域的全盛時代。就中外歷史來看,強國往往通法治而生,所以,依法治國是我國發展的動力之源。

『叄』 誰知道依法治國的必然性、

)「依法治國」方略提出的現實要求與歷史必然性
黨的十五大正式確立了把「依法治國」作為一項具有全局性和長期性的戰略方針。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的三大奮斗綱領之一,即我國建設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一個現代化法治國家。
實施依法治國不是某種權益之計,也不是某些領導人一是心血來潮,是符合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是社會進步的是現實要求,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促成黨領導實施民主政治,促進人類文明的重要要求,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從制度層面上來講,由於我國實行的是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在現代西方國家僅僅是關乎執政黨與政府政權關系的黨政關系問題,在中國具有關乎中國政治發展的全局,決定中國政治性質與現狀的重大問題。中國黨政關系從「寓黨於政」到「以黨代政」再到「黨政分開」很長的一段時期,都突出強調黨對政權機關的絕對領導。凡屬於方針,政策的重大問題,都必須經黨委討論決定,然後分頭執行。這樣就過分強調了黨的政治領導而忽略了黨的組織領導與思想領導。人民民主國體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無法得到真正的落實與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無從發揮。實施依法治國就是要強調法的權威與尊嚴的至上,擺正黨和政府的關系,政府黨與人大的關系,恢復法定政治層面上中國憲政體制的本來面目。把憲法規定的本應由人大、做的事從黨委手中拿回來,才能真正實現一種「法律主治」的社會狀態。
從最迫在眉睫的現實狀況來考慮,依法治國更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建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都需要一套既可以作為科學標准,又具有極大權威性,有一定公正性的法治原則作為保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和全國人民把注意力和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始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這就需要發揮法律調整經濟關系的重要作用,將保護經濟建設順利進行作為法制發展的首要目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法制發展的重要原則。只有在法制的建設與發展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能使法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法制的建設與發展不應當是盲目的、隨意的,應有計劃,有意識地進行。而這種計劃性、意識性就應該體現我國現時期的基本路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進行,牽動著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即帶動各領域的共同發展,同時也受到各領域發展的制約。要保障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就要以法制來確立一個有序的社會環境。這種社會環境的確立應當照顧到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但有一個前提,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例如我國有關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一方面保護了智力勞動的成果,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而另一方面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商標法》即確立了商標專用權的保護,同時又營造了正當競爭的良好市場環境。法制的建設與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可以將黨和國家發展經濟的重大戰略方針和政策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使之規范化、條文化,便於操作,並賦予它們普遍的約束力,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貫徹實施,這樣可以更好地保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199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從黨的政策上進一步深化了上述憲法修正案。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法制建設。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要高度重視法制建設,做到改革開放與法制建設的統一,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以法的形式來規范市場,促進社會經濟形態的轉型,社會問題的整合,制度合法性危機的消減過程中,社會主義法治也趨於完善,中國法治化已初顯端倪。這一點從哲學原理上講就反映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反映並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客觀規律。
另外,法制文明屬於制度文明範疇,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建設中,法制有其特殊的功能,法制政策的建立與實施反映的是最廣大人民的願望。法制文明的社會排斥家長制,一言堂,搞特權,權大於法,較之獨斷專行,高度集權,政府權力不受制約無比優越。因此,法治反映的是事物的發展規律,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依法治國既保證兩個文明建設的高效持續發展,又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來講,無論中外,「法」從一出現就是正義、公正的化身。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法的內容和形式幾經變更,但卻都與其所處時代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息息相關,彼此相應。「一部由低級到高級狀態演變的法律狀態和思想史是整個人類文明由低級狀態向高級狀態發展歷史的縮影。」當然,絕對不存在完全意義上的公正與正義,因為歷史的局限性束縛著人的思維與意識,所以階級社會的法雖然存在著不合理性,但是法本身所訴求的正義精神卻是不變的,而且隨著時代發展逐漸趨於真正的正義與公正。
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來講,曾經我們放棄過民主、踐踏過法律,結果是帶來國家十多年的貧窮與落後,幾乎黨亡國亡。十年浩劫後,以鄧小平為主要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如何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和興旺發達作了深刻的思考與總結。並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認真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鄧小平數次講話中都用很形象精闢的語言概括了這樣的道理:法制建設必須與民主建設相結合,法律制度應具有穩定性,法的意志應始終高於領導人的意志。在他的許多前期論述中,雖然沒有用「人治」和「法治」的概念,但卻從政治家的角度對法治的主要內涵,優於人治的明顯特點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作了十分精彩和透徹的概括。後來,他更明確指出,要通過改革來走依法治國的道路,才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正是我們不斷發揮法律的作用,確立依法治國方略,民主政治建設才取得重大的發展,國家政權才得以有了前所未有的鞏固。
http://www.qq-sun.com/LW/4/qq-sun11265/

僅供參考

『肆』 為什麼法治是中國現代社會的必然選擇

當有人用法治實現了社會公平後,他就會成為一個標桿,成了一個管理水平的衡量點,一直找借口不願實現的人群不得不掂量掂量。

『伍』 4.怎樣認識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性和科學內涵

1、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性。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立足於我國基本國情的必然選擇,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

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縱觀世界各國,法治形態存在多樣性,這是因為各個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國情特點、制度形式,所以,法治並沒有統一的建構模式、實現機制和評價標准。

2、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科學內涵。

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消息背景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政治改革和政治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任務。描繪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路線圖,指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方向,即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鮮明的標志就是堅持黨的領導。為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具備兩點基本屬性,即原則性和現代性。

『陸』 如何正確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高度出發,總結歷史經驗、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決定,在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意義重大而深遠。
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用「三個事關」「三個全面」「四個更好」深刻地闡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決定》指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定》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和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全面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必須深入領會《決定》提出的「三個事關」「三個全面」「四個更好」的深刻含義,重點要把握以下3個方面。
第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提高我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執政能力建設,是執政黨面臨的一個永恆課題,也是一項重大的現實課題。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執政能力建設。從掌握全國政權的那一天起,就為掌好權,執好政進行了不懈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走過不少彎路,甚至出現了嚴重失誤。總結新中國成立6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執政的歷程,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法治更具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穩定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摒棄人治,厲行法治,著力解決好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關系問題,推進黨執政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以依法執政促進和保障科學執政、民主執政。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不僅談不上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甚至有失去執政地位的危險。鄧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當前,我們黨所處的執政方位和執政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我們黨要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實現長期執政,就必須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進黨執政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高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執政的法治基礎。具體來講,就是要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第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現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制度是重要的基礎,也是重要的保障。而衡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制度健全與否,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看它的法治體系是否健全。法治體系既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制度合法性、穩定性的重要支撐。古人講:「法者,國家所以公布大信於天下。」法治健全,國家就有信譽,政府就有威信,社會就有秩序,人民就有信心。人民對現實安心,對未來有信心,才能集中精力謀發展、促發展,國家才能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法治興衰同國家治亂息息相關,沒有哪一個國家不厲行法治而強盛的。我國歷來有「有家有國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和患不安」的思想,就是要告誡治國者必須重視建章立制,通過制度來確保社會公正和人民安居樂業。應該說,經過長期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 確立並不斷完善,但從歷史發展、實踐發展的視角來看,從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任務還很艱巨很緊迫。我們要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安居樂業,必須加強制度建設,打牢制度基礎,增強指導供給,強化制度保障。黨中央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部署,一個重要的戰略意圖就是通過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制度來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
第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面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能不能有效解決我國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化解來自各方的風險和挑戰,直接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依託。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決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加註重運用法律的准繩去衡量、規范、引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更加註重運用法治的方式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順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柒』 依法治國的必要性是什麼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依法治國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後的狀況。
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
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捌』 法治的重要性是什麼

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選擇。

當前,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

依法治國的方法:

一、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確保社會主義法治正確政治方向 《決定》開宗明義,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列為首要原則,把「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為重要任務部署,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二、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依規管黨治黨建設黨國有國法,黨有黨規。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只有把黨建設好,國家才能治理好。 黨規黨紀是管黨治黨建設黨的重要法寶。擁有一整套黨內法規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決定》強調,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要吸收中華民族修齊治平的文化營養。

『玖』 初中政治 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制軌道的必然性

一、把政府各項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的必然性:
1、把政府各項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能夠加快建設法治政府,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更好履行政府職能的迫切需要。
2、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實現物質文明的小康,同時也要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小康。而這正是法治政府建設的目標追求和價值取向。
3、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治是改革發展的可靠保障,厲行法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4、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
政府是行政執法的重要主體,行政執法是行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實現經濟社會管理的主要方式。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重點,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基礎。
二、詳細信息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實現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重申「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並確立為新時期法治政府建設的一項基本原則。
這是適應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形勢對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體現了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權的價值取向,標志著政府工作步入厲行法治的新常態。

『拾』 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哪幾方面

依法治國的必要性來和重要性主要體現源在以下幾個方面:

1、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證。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3、依法治國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10)法治的必然性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1、有法可依是指法律法規要完善,做到解決問題能有法可循,是後三者的基本前提和基礎。

2、有法必依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中心環節;即指一切國家機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和任何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依法辦事。

3、執法必嚴是社會主義法制的關鍵;即指執行的司法機關及工作人員,必須嚴格按法律的規定實施法律,堅決維護法律權威和尊嚴。

4、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保障。即指任何公民只要是違反了法律,必須受到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熱點內容
司法廉潔隊伍 發布:2024-11-15 13:04:04 瀏覽:513
對校園法治社理解 發布:2024-11-15 13:02:37 瀏覽:313
平面設計公司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5 13:02:33 瀏覽:25
勞動法固定期限合同視為長期 發布:2024-11-15 12:18:11 瀏覽:740
老賴民法 發布:2024-11-15 11:56:26 瀏覽:723
佛山經濟律師 發布:2024-11-15 11:04:47 瀏覽:675
申請法律援助書怎麼寫 發布:2024-11-15 10:42:48 瀏覽:868
本科會計法律碩士 發布:2024-11-15 10:36:51 瀏覽:463
黃偉律師 發布:2024-11-15 08:47:39 瀏覽:208
平等責任死亡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5 08:47:28 瀏覽: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