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達標

法治達標

發布時間: 2022-04-12 06:07:52

A. 論社會主義小康社會

論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的宏偉奮斗目標。充分認識它的重要意義,准確把握它的科學內涵,科學制定這一戰略的實施對策,無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
據考證,「小康」一詞,語出《詩經·大雅》,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概念。從狹義理解,它指的是一種生活狀況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溫飽已經有餘」。從廣義理解,除經濟生活之外,它還涉及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環境等諸多領域。西漢經學家戴聖編纂的《禮記·禮運》一書,最早描述了作為一種社會模式的「小康」狀態,稱:「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是為『小康』。」在這里,「小康」是與「大同」相對的一種社會狀態或理想。大同,是財產公有、政治民主、社會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穩定的理想社會狀態;而小康,則要低一個層次,是財產私有、生活寬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講究禮儀的社會狀態。
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借用「小康」這一概念,描繪了中國式的現代化進程。此後,小平同志又多次重申「小康」概念,並把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二步,界定為達到小康。目前,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標已經勝利實現,人民生活總體達到了小康,但還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謂低水平,是指我國目前達到的小康還剛剛邁入小康社會的門檻,也就是說剛剛「達標」。據測算,雖然截至2001年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超過11590億美元(按現行匯率折算,下同),但人均GDP只有912美元,尚不足1000美元;而全國居民的消費水平更低,僅為436美元。
所謂不全面,是指我國目前達到的小康基本上還處於生存性消費階段,以教育、體育、文化、衛生為核心的發展性消費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社會保障還不健全,環境質量還有待提高。比如,我國城鄉居民總的消費支出中用於吃喝的比重仍然偏高(據統計,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7.9%,剛剛越過小康標準的底線向富裕型邁進;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47.7%,基本上屬於剛剛「入圍」小康標准),而用於發展消費乃至享受消費的比重仍然偏低。
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區之間、工農之間和城鄉之間,以及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收入和生活水平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進展狀況和達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以地區差距為例,2001年排名第一的廣東省的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元,而排名最後一位的地區只有139億元;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國家統計局日前指出,若考慮農民收入中的實物部分以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隱性部分,則城鄉收入差距不是3∶1,而是5∶1乃至6∶1。另據國家統計局的研究,2000年末,全國初步達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言下之意,即使是目前這種低水平的小康也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沒有達到;截至目前為止,全國還有3000萬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城鎮還有將近2000萬人生活在國家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等等。
綜上所述,黨的十六大所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針對我國目前所達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狀態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三個「更」,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
所謂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使我國的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要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使我國的小康社會建立在一個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之上。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即達到36萬億人民幣(按現行匯率折算,超過4萬億美元);而人均GDP將在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目前水平的前提下超過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實現上述目標意味著,2001年—2020年的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要保持在7.18%左右。這在我國目前經濟總量已超過9萬億元人民幣的情況下, 無疑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如果我國的GDP能夠保持這樣一個增長速度,那麼我們將創造一個在人口大國連續高速增長近50年(從1978年算起)的歷史性世界奇跡!
所謂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使我國居民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獲得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更為充分的滿足,獲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為充分的滿足,獲得優美生態環境和個性自由方面更為充分的滿足,等等。這個「更全面」,體現在物質文明方面,就是使經濟更加發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體現在政治文明方面就是使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體現在精神文明方面,就是使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從定量指標來看,到2020年,要力爭在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達到35%左右,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達到45%左右;從人類發展指數(即人類生活質量指數)來看,要使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總入學率和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綠地面積、空氣質量狀況等反映人類生活質量的衛生指數、教育指數和環境指數大幅度提高,使人類發展指數超過0.8(2000年, 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726,在174個國家中列第96位,如果到2020年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達到0.8,則可進入前60位的行列),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
所謂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使我國目前明顯存在的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和社會階層差別等不斷擴大的趨勢得到扭轉並逐步縮小,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具體而言,一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力爭2020年城鎮化率由2001年的37.7%上升到50%以上;二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使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33.6%提高到50%左右, 使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出在工業總產出中占據主導地位;三是採取有力措施抑制和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四是積極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採取有力措施減少貧困人口,到2020年使我國的人類貧困指數由14.9%下降到10%以下。
總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人類自身的協調發展,其本質是富民強國、民主進步、文明和諧,亦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願望,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強國富民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實現強國富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但這一美好願望的實現並不是輕而易舉的,特別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就更是如此。如上所述,雖然我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們還只是從總體上初步達到小康,這種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國目前的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等等。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在現有小康水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否則,在國際間競爭日益劇烈的今天,我們強國富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願望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所謂「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正是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的真實寫照。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客觀需要。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共產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執政黨,要想鞏固執政地位,就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優化人民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決定一個執政黨政績合法性的基礎,直接關繫到人心向背、事業興衰。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都無從談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精闢地指出,社會主義之所以優於資本主義,關鍵是它能比後者創造出更高的社會生產率。這種更高的社會生產率,必然表現為人民更高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與質量。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需要,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
(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就是要求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貫徹上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把目前這種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進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發展更平衡的小康,無疑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本質上就是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歷史的、邏輯的統一。
(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凝聚人心、鼓舞鬥志,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行動綱領。實踐證明,能否立足國情而又面向世界,能否解放思想而又實事求是,能否尊重發展規律而又不因循守舊,制定一個符合人民願望、體現人民利益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是關繫到我們黨能否團結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產生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萬眾一心去奪取勝利的關鍵。回顧我們黨的奮斗歷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根據人民的意願和事業發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標,從而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為之奮斗並取得了勝利。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無疑也是一個符合國情而又順應時代,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體現了事業發展的需要,實事求是而又充滿創新精神的奮斗目標,它必將起到凝聚人心、鼓舞鬥志,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
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發展是基礎。因此要實現這一目標,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具體而言,就是要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就是要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西部大開發,加快城鎮化進程,使城鄉經濟和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就是要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就是要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就是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共同富裕;就是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就是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
為了保持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下幾個問題的解決尤為關鍵。一是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的城市化、農業的現代化和農民的市民化;二是不斷擴大就業,緩解體制轉軌、城市化發展與就業增長之間的矛盾;三是切實保護產權,發揮產權的長期激勵作用,為新一輪改革培育驅動力;四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斷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五是培育企業國際競爭力,使對外貿易和投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發動機,等等。
第二,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其能否實現的重要保證。政治與經濟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辨證關系表明,離開了政治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難以順利進行。我們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以加強黨內民主為切入點,推動社會民主的擴大;要大力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和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強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要正確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各種有效手段,維護社會穩定,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
第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表明,文化、道德作為一種持久的力量,對於減少社會交易費用,促進經濟的良好運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被稱為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之外的第三種調節。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是順利推進其實現的強大動力。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要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做到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要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提高國民素質,培育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要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外,大力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和平外交,維護和平、穩定的內外部環境,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千萬不可忽視。

※※※※※※※※※※※※※※※※
論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http://www.bjd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195

B. 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

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1、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沖刺省十強、爭創示範縣」目標,以分類指導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抓手,全面深化改革,聚力「三十工程」,推動「三量齊升」,切實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爭創全省全面小康建設示範縣。

2、基本原則——以人為本、共建共享。始終以改善人民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努力使全縣人民群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更優美的環境、更幸福的生活,真正實現全面小康。

——三量齊升、優化發展。始終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注重實現經濟總量、發展質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注重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統籌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安全發展,著力提高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著力夯實全面小康的物質基礎。

——統籌協調、合力推進。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各項工作。協同全縣上下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全面小康建設,充分發揮好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創先爭優、競相發展,能快則快、好中求快。

3、工作目標。對照《湖南省縣(市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二類)》,按照「領先指標抓鞏固、達線指標抓提升、滯後指標抓攻堅」的工作思路,統籌協調,攻堅克難,確保到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創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示範縣。

——經濟發展。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4000元以上,人均財政總收入3300元以上;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80%以上;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9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20%以上;城鎮化率達6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增長率(較2012年)達100%;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70%以上;規模以上企業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產值比高於250%。

——人民生活。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5000元、16000元;人均儲蓄存款達28000元;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比重達16%;全縣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30平方米以上;農村居民安全飲水比率達100%;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達95%以上。

——社會發展。全縣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基本養老服務補貼覆蓋率達50%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0%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5年以上;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數在4張以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小於12‰;人均擁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2平方米以上。

——民主法治。全縣村(居)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達100%;全社會安全指數達到100%。

——生態文明。單位GDP能耗小於0.8噸標煤/萬元;森林資源蓄積量增長率達3%以上;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26%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達70%以上;空氣質量達標率達95%以上;地表水質達標率100%;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達95%以上。

二、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任務

1、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以「三十工程」建設為抓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推「三量齊升」。把產業優化升級作為主攻方向。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現代工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幅提升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工業強縣不動搖,加快湘陰工業園區、中國(湖南)輕工產業園、金龍新區、漕溪港產業新區、遠大配套產業園建設,充分發揮園區在產業聚集發展中的平台作用;強力推進以遠大可建三期、中聯重科傳動機構、中鐵重工、「山島湖園」旅遊開發等項目為重點的「十大產業擴張升級」工程,支撐縣域經濟發展。把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戰略重點。堅持規劃引領,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積極構建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小型集鎮和農村居民集中定居點為脈絡的新型城鎮體系,推進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全面提高城鎮化水平。分步重點推進金龍、南湖洲、新泉、嶺北、鶴龍湖、東塘、湘濱、袁家鋪、樟樹、六塘等中心集鎮和邊界集鎮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擴大集鎮規模,提升集鎮品質。把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實施創新驅動和開放發展戰略,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要支撐。強力推進「十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突出抓好芙蓉大道北拓(湘陰段)、岳望高速和平益高速(湘陰段)、漕溪港碼頭二期、新喬路拓改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更好地服務和支撐縣域經濟發展。

2、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堅持把以人為本、改善民生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土地增值收益,推進農村規模經營和多種經營,引導農民向城鎮轉移就業。實施積極的就業再就業政策,鼓勵支持以創新創業帶動就業,加強對「零就業」家庭、失地農民等重點人群的就業指導和援助。切實強化社會保障。以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為目標,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為基礎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標准,推動城鄉保障制度接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優化教育資源布局,促進教育公平,高水平普及基礎教育,創新發展職業教育,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努力建設教育強縣。積極推進文化惠民。加快郭嵩燾廣場、圖書館、體育館等重點文體工程建設,不斷完善村圖書室、籃球場等基層公益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廣泛開展公共文化體育活動。積極培育壯大文化旅遊、印刷、廣播電視、文化創意、演藝娛樂等文化產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優化醫療服務。以縣人民醫院整體搬遷為契機,優化城區醫療布局,加強鄉、村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大力引進、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努力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讓居民群眾看得起病、能看好病。不斷改善安居條件。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完成好廉租房、公租房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完善多渠道、多形式解決群眾住房問題的住房保障體系。

3、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縣。認真實施《法治湖南建設綱要》,嚴格依法行政,規范權力運行,建設法治湘陰。擴大人民民主。推進基層民主自治,提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能力,完善黨務、政務、村(社區)務公開,健全城鄉基層群眾自治機制。維護社會穩定。創新社會治理,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完善社會矛盾調處機制,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諧因素;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始終保持對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加強生產安全、食品葯品安全、公共安全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4、改善城鄉生態環境。把兩型理念貫穿全面小康建設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湘陰。加強資源保護。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對砂石資源進行限采,對高嶺土等資源進行禁采,促進水、土地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生態建設。大力植樹造林,加強水土保持和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保護,推進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扎實開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不斷提高生態建設水平。加強節能減排。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制度,嚴格實施項目准入聯審制度,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推廣清潔生產,促進企業達標排放和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

三、加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考評監測工作

1、對鄉鎮實行分類考評監測。根據省、市全面建成小康指標體系,制定對鄉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工作考評辦法,對19個鄉鎮按6萬以上人口鄉鎮(6個)和6萬以下人口鄉鎮(13個)兩類進行綜合考評排隊,6萬以上人口鄉鎮的前3名和6萬以下人口鄉鎮的前5名評定為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績效考評優秀單位」。同時,設立「進步獎」1個,授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績效年度考評中進步快的鄉鎮。

2、對縣直部門單位實行分線考評監測。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任務分解到相應的縣直部門單位,分黨務群團、經濟管理、社會服務、司法和行政執法、學校醫院流通企業五個系列進行綜合考評排隊,從各系列中按一定比例共確定20個縣直部門單位評定為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績效考評優秀單位」。同時設立「進步獎」1個,授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績效年度考評中進步快的縣直部門單位。

對省市垂直管理單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績效考評實行單列,得分排名前8名的單位評定為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績效考評優秀單位」。

四、強化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保障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成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第一副組長,縣委專職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有關領導任副組長,縣直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導、協調、督促工作。各包垸區聯鄉鎮的縣級領導同時作為所聯鄉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工作的指導聯系人,要加強指導協調,推進工作落實。各鄉鎮要相應成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工作班子,安排人員和經費,細化目標任務,明確工作職責,形成縣、鄉、村聯動的推進工作機制和格局。

2、強化部門責任。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工作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各部門單位要按照縣里的統一部署,結合各自工作職能,認真落實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工作責任。特別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評價指標直接相對應的部門單位,要出台相應的工作方案,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要求具體化、定量化、項目化,落實推進措施,解決具體問題;要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協調,做好相關數據的採集、評審、分析、監測和上報工作,把工作做實、數據報實,確保我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利實現。

3、強化政策支持。要加大財政投入,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積極爭取中央和省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縣財政預算專項資金重點向產業升級、城鎮化、民生工程、生態環保等領域傾斜。要加強要素保障,以改革創新的辦法積極破解融資、用地等方面的難題,激勵引導各類人才來湘陰創新創業。要優化發展環境,從轉變政府職能和加強幹部作風建設入手,努力創造優質、高效、公平、誠信、開放、安全的發展環境,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強化宣傳引導。全縣上下要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一步調,凝聚力量。各級各單位要把宣傳貫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全過程,宣傳部門及電視台、湘陰周刊、湘陰新聞網等新聞媒體要強化正面宣傳報道,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成效和經驗,推介先進典型,努力在全社會營造集中共謀小康、共促小康的濃厚氛圍,形成同建小康、同奔小康的生動局面。

C. 什麼是五五普法

關於「五五」普法的思考
從「一五」到「四五」,每一個五年普法規劃的實施都對幹部、群眾的法制觀念、法律素質和法治意識的提高而產生鮮明的推進作用。「四五」普法經過各級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半年後,將進入新一輪五年普法規劃——「五五」普法規劃的實施活動。如何抓好「五五」普法規劃的實施,的確值得各級認真總結和思考。

(一)關於「五五」普法目標的確定

「五五」是在「四五」普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必然是對「四五」普法的傳承和延伸。「五五」普法目標的確立要與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一致,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江蘇、法治政府的目標相銜接。因此,「五五」普法的目標的確立,既要實事求是,又要向新的層次攀升,體現新的高度的要求。「五五」普法要有新的目標,但新的目標不能定的過高。根據我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我們認為「五五」普法目標應該確立這樣一個目標:即在公民學法、用法、提高法律素質的基礎上,著力培養法治觀念和法治自覺性,在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的價值觀和良好法治社會氛圍,不斷提高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五五」普法目標的確定應當區分不同層次,對不同層次的人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總目標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如對領導幹部與對一般幹部群眾的要求要有所不同,城市與農村的要求應當有所不同,經濟社會發展較發達地區與相對落後地區的要求應有所不同。我們要在提高全民崇尚法治意識這一總體目標的指引下,對領導幹部、城鎮居民、農民群眾、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學校青少年以及外來流動人口分別提出具體的普法目標任務。

(二)關於「五五」普法的側重點。

抓重點、促全面,是一種很好的工作方法。「四五」普法對重點普法對象和重點普法內容作了要求。實施過程中,我們針對重點對象、重點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五五」普法規劃,仍然要突出重點普法對象,明確重點普法內容,狠抓重點工作的落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五五」普法取得積極的和突出的成效。

1、繼續抓好重點對象的普法。
推動依法治國黨政機關領導幹部是關鍵。通過20年的普法,領導幹部法律意識得到增強,法律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但領導幹部的法治觀念和推進國家法治化管理的自覺性並不十分強、十分高,尤其是在當前紛繁復雜的環境下,能夠做到依法執政,沒有很強的法治意識、很高的法律水準是很難勝任的。近年來,許多違反可持續發展要求,不按科學規律辦事,隨意侵害群眾利益的違法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後果十分嚴重,其對法治的破壞及其的惡劣影響,多少年都難以消除。因此,「五五」普法仍然應把領導幹部作為普法的重點,只是普法的目標側重點不是放在提高法律意識,而是放在增強其法治觀念、法律素養和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自覺性和實際能力上。
農村普法和流動人口普法是我區普法工作的薄弱點。「五五」普法應當將農村普法流動人口普法作為重點和突破口來抓。最近我們下基層作了一些調查,雖然我們武進在經濟上屬於較發達地區,但從目前了解情況來看,我區農村的普法仍然處於「靠天吃飯」的自發狀態。大多數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接受法律知識主要是從廣播、電視、報紙等途徑獲得的。因此,加強農村和農民群眾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的普法教育十分必要,必須採取措施大力加強。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後備力量。因此青少年應當作為普法的重點並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企業在推進國家法治建設進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和責任,因此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普法教育應仍是「五五」普法規劃的重點。

2、扎實抓好重點普法內容的學習培訓。主要是針對各個不同重點對象有針對性確定普法的重點內容。如對領導幹部、國家公職人員,主要是進行憲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不斷強化其法律至上和依法行政意識。
3、分解落實「五五」普法的重點工作。主要是將五年規劃確定的目標按年度進行分解,並根據具體實際,結合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確定普法的重點工作,按照動員、實施、總結等步驟,層層推進,抓好落實。

(三)關於「五五」普法的運行機制

繼續按照「四五」普法「黨委領導、政府主抓、人大政協監督檢查、各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普法工作機制,來推動「五五」普法規劃的落實。重點是進一步強化領導機制,完善日常運行機制,加大經費保障力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普法依法治理的檢查監督和考核評價制度等,在完善行之有效的普法工作制度上下工夫。
在普法的日常運行機制中,特別要強調依法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我省制訂了《法制宣傳教育條例》、常州市也制定了《法制宣傳教育條例實施辦法》,我區《法治武進建設實施規劃》都明確了各級各部門特別是主抓普法依法治理的司法行政部門普法教育職責。我們要進一步運用好《條例》、《辦法》和《實施規劃》,充分依靠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的支持,善於藉助領導的力量,依法開展普法教育,依法對普法教育進行有效的檢查監督,以形成黨委政府各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主動參與、司法行政機關與政府各部門、社會各團體和基層組織的有效的聯動,全面推進「五五」普法各項工作的落實。同時要借「四五」普法考核驗收之東風,進一步完善法制宣傳教育年度經常考評和五年綜合性考評相結合的考核評估體系,使「五五」普法一開始就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的高起點、高標准軌道。

D. 市准備召開依法治鎮新聞發布會,作為記者有什麼問題可以問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五年來,我鎮按照「四五」普法和依法治鎮總體規劃的要求,堅持不懈地深入開展依法治理和全民普法教育。通過教育,使全鎮群眾特別是鎮、村兩級領導幹部不斷提高了法律意識,自覺地依法律己、依法辦事、依法行政、依法維權和參與管理社會各項事務,「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取得了預期的成果。 「四五」普法期間,我鎮按照《龍湖鎮2000—2005年「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規劃》的要求,根據我鎮的普法規劃,先後進行了《憲法》、《土地法》、《新婚姻法》、《行政許可法》等26部法律法規的宣傳學習、培訓,征訂各類普法宣傳教材5500冊;村(居)、學校、企事業單位均成立了普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近50人的普法骨幹隊伍,共舉辦各類培訓班、法制講座35期,受教育人數5300人次,投入各類普法資金6.2萬多元;廣泛開展了以依法治鎮、依法治村(廠)為核心的依法治理活動,建立健全了領導幹部、群眾學法普法網路。各級領導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全鎮各行政村依法治理達標率達100%,為全鎮各項社會事業的建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氛圍,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實行目標管理
五年來,鎮黨委、政府認真落實晉江市委、市政府關於「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規劃精神,始終把法制宣傳教育、依法治鎮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黨委年初的工作報告中都將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列入其中,每年下發關於實施「四五」普法依法治鎮工作意見的文件,嚴格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從而確保了「四五」普法依法治鎮工作有計劃、有目標地按步驟實施。
為充分發揮依法治鎮領導小組的領導、協調職責,根據人員變動,二次調整充實了依法治鎮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組成了以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依法治街鎮領導小組,制定了領導小組工作制度和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各村委會也成立了以村委會主任為組長的依法治村領導小組。為進一步落實責任,鎮黨委、政府把依法治理及「四五」普法工作列入全鎮精神文明建設目標考核管理,由依法治鎮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年初制定的考核細則年終對各單位實行考核,依據考核情況進行表彰獎勵,充分調動了基層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積極性。
二、形式多樣的開展各類普法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制意識。
實現法制社會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實現法制社會的基礎是增強全民的法制意識,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是增強全民法制意識的前提,為搞好全鎮的普法教育工作,五年來我們:
1、抓好普法骨幹隊伍建設。成立了近50人的普法骨幹隊伍,舉辦了三期鎮普法骨幹培訓班。結合自身工作和鄉鎮普法重點,對他們進行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提高了普法骨乾的法律知識水平,增強了對普法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並通過他們深入到群眾中宣傳,在全鎮形成了人人學法、自覺守法的良好氛圍。
2、抓好領導幹部的普法。一是制定了鎮黨委中心組學法制度和領導幹部年度學法計劃;二是對鎮領導幹部學法採取在黨委中心組集中學習和自學,交流學法心得,檢查學法筆記等方式;三是不定期地邀請專家舉辦法制報告會和專題講座,就領導幹部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進行講解和輔導,增強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提高依法辦事、依法行政的能力。
3、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普法要從娃娃抓起」。對中小學生,我們一是堅持發揮法制課教育主陣地作用,中、小學都聘請了法制副校長,定期和根據實際教育需要對中、小學生、青少年進行法律、法規輔導,舉辦法制報告會六期,重點講解《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內容,以案釋法,對同學們進行警醒教育;二是發揮青少年教育基地和關心下一代活動基地的功能作用,多樣化的開展對青少年的暑期教育活動,通過講座、聽故事、看錄像等形式,讓青少年在活動和娛樂中獲得法制和道德的學習教育;三是在學校深入開展警校共建,設立校園「110」,委派法制輔導員,開展庭校共建、「青少年維權崗」等活動,加強對青少年的維權和監管;四是在開展法制課堂、法制講座的同時,我們還製作了預防青少年犯罪圖板12塊、禁毒宣傳圖板10塊定期在中、小學巡迴展覽,教育他們從小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爭做帶頭守法的小公民。
4、做好普通幹部的普法教育。一是制定了機關幹部學法考核制度,對機關幹部的學法任務做了明確規定;二是利用會議、培訓集中輔導,在每年幹部冬訓時,邀請市黨校、上級政法部門領導為全鎮幹部進行有關法律知識的大課輔導,開展法律知識競賽;三是專題宣講,結合新頒布的法律法規邀請專家進行授課講解,共舉辦了「新婚姻法」、「憲法修正案」、「行政許可法」等多部法律法規專題報告會;四是向街道、各村幹部發放各類普法宣傳教育讀本800餘本,使他們在工作之餘能夠自學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知識水平。
5、抓好流動人口的普法宣傳工作。隨著建設加快,大量的流動人口湧入我街道,如何做好這類人群的普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新課題。我們以服務流動人口為重點,結合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通過在流動人口聚集地開展法律宣傳和咨詢,向他們普法。共舉辦流動人口專場法律咨詢活動兩次、禁毒宣傳一次,展出宣傳板塊40多塊,發放宣傳資料5000餘份,為流動人口提供法律咨詢,解答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類涉法問題,受到了全鎮流動人口的歡迎。
6、抓好普通群眾的普法宣傳工作。「四五」普法的目標就是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識,對普通群眾我們一是送法到村、組,通過發放普法宣傳資料,致群眾一封信等形式向廣大群眾宣傳與他們生產、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廢舊污染、黑診所、安全防範、禁建拆遷、法律援助等有關政策;二是利用村法制宣傳欄、黑板報等宣傳陣地施教;三是多種形式地開展法律咨詢活動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和服務。五年來共開展各類法律咨詢活動9場次、禁毒宣傳8場次,接待咨詢群眾1000多人次,群眾受教育面達80%以上,散發「四五」普法宣傳資料4500餘份,致群眾一封信等宣傳單18000份。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廣大群眾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遇到糾紛能夠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民事糾紛逐年減少。
7、能夠將普法宣傳與大型活動、事件相結合。(1)衙口施琅將軍紀念館的修復和施琅廣場的修建帶來大量的拆遷任務,為使拆遷群眾了解晉江市拆遷的法律法規,做到心中有數。2003年我們在拆遷村組向拆遷戶廣泛宣傳晉江市關於拆遷方面的文件,以及《晉江市征地房屋拆遷補償辦法》等法律、法規,做到拆遷戶每戶一份,使他們能夠了解相關的法律、政策,主動配合拆遷。在2004年4月《新拆遷法》實施後,將有關內容製作成板塊,在各村巡迴展出,大力宣傳。(2)2003年在防治「非典」工作中,我們積極向群眾和流動人口開展防治非典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宣傳《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科學防治與依法防治相結合。(3)2001年11月我街道實行禁建以來,為配合做好禁建工作,我們積極向廣大群眾宣傳禁建法規,在6.25土地宣傳日宣傳《土地法》,散發致全街道村民一封信等,配合市、區進行拆違工作宣傳,使控違禁建深入人心。
三、抓依法治鎮重點,走依法行政軌道。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在開展依法治鎮工作中,著重抓好了以下幾個重點:
1、抓基層依法治村。認真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意見》,統一布署,制定下發了龍湖鎮關於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意見。結合村換屆選舉,大力宣傳《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提高村民自治、使村委會依法「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把推進村財務公開與減輕農民負擔結合起來,增強透明度;推進村務公開與改進幹部作風結合起來;推進村民議事制與民主管理結合起來,在推進依法治村中,我們規范了村務和財務公開的內容、項目、村民議事製程序及時間要求,有力地促進了依法治村工作的開展,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全鎮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2、全力維護社會穩定,保一方平安。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活動,消除各類不穩定因素,鈍化各類矛盾,全力維護社會穩定是依法治街的重要保證。五年來,先後開展了以破大案、打擊團伙和黑惡勢力、追「三逃」等及打擊「兩搶」和入室盜竊等侵財性犯罪專項斗爭,對流動人口實行專項治理,規范化管理。加強對宗教聚會點的監控管理力度,嚴防邪教組織滲透。對中小學校周邊環境進行清理,取締了校園周邊影響教學秩序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游戲廳和不法商販。妥善協調處理因拆遷、租用土地及企業債務糾紛等引發的各類群體性矛盾、不穩定因素58起,五年來未發生因矛盾糾紛激化引發的重大治安案件,無一起因調解不當引發的非正常死亡和民轉刑案件,為龍湖鎮的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3、強化法律服務,保障經濟健康發展。依法治鎮的目的是保障本地區的社會事業和經濟健康發展,強化法律服務意識,依託法律做保障,把法律服務深入領導層、企業法人層、公民守法層。一是主動為辦事處依法決策服務,積極為辦事處行文提供法律依據;二是為企業改制、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法律服務,製作法律文書,參與合同制定的審核鑒定,保障企業改制的規范性、合法性;三是為人民群眾提供法律服務,解答他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涉法問題,幫助他們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四是積極調解鈍化民事糾紛,調解率98%,調解成功率達98%,有效地維護了全街道社會穩定,為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規范運行、完善法治,「四五」普法見成效
依法治鎮、「四五」普法最根本的目的是增強廣大幹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提高群眾的文明素質,努力實現法治社會。五年來,我鎮依法治街領導小組始終圍繞這一目標扎實性地開展工作,建章立制,加強對基層依法治理工作的實踐總結和研究探索,樹立典型。各村也都能結合各自實際,多形式地開展依法治村和普法工作,將普法宣傳深入人心。埭頭村深入開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動,利用圖片展、錄像片等形式人群眾大力宣傳邪教的危害;杭邊村針對本村流動人口多的情況,在村流動人口管理站設立了調解室,成立了流動人口調解組織網路,工會維權站,為流動人口維權和調解糾紛,並在調解糾紛的同時,宣傳法律、法規,教育他們遵紀守法,為第二故鄉服務。通過宣傳教育,村民的法律意識得到了增強,鄰里和睦,社會安寧,依法治理、「四五」普法取得了明顯成效。
依法治理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我們發展經濟必然要求。依法治理、普法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養,實現法治社會任重道遠。我們相信,經過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隨著社會法制建設的日益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全社會公民的法制意識不斷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E. 當前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

(一)我國在環境保護和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1、環境污染危害人們的健康。我國有3億人飲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萬人飲用氟、砷含量超標的水,有四分之一城市居民呼吸著質量不達標的空氣等都表現了環境對人們的危害。2環境糾紛威脅社會穩定。隨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關注的提高,和對政府解決環境問題充滿期待,一些地方因污染事件處理不當或久拖不解決,引發社會矛盾和群體性事件,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從而危及社會安全和穩定。3環境權益維護依然艱難。我國環境損害民事賠償和司法救濟體系尚不健全,環境法律對違法者的打擊和震懾力度不夠,一旦面對環境損害和環境糾紛,受害群眾維護基本權益就很難。
(二)我國在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上存在的主要問題:1、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問題,經濟增長付出了過的的資
源環境代價。2、經濟布局和結構不合理使得資源環境付出代價過大。總體上,我國經濟建設還沒有按照資源稟賦條件和生態環境容量進行科學布局,「小而全」和一重化工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使得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資源嚴重透支,付出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3、環境基礎設施滯後使得治理的速度趕不上污染的速度。在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發展中,因為環境基礎設施問題,環保舊賬尚未結清,便又欠下新帳。4、科技支撐不夠。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般在20%-40%間,遠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60%-90%的水平,造成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過高。
(三)我國生態保護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1、生態退化趨勢未得到有效遏制。就目前我國森林總體質量呈下降趨勢;草地退化依然嚴重,礦區資源開發、重大工程建設引發的生態破壞尚未得到有效制止。2、生物資源瀕危日益突出。棲息地和環境改變及過度的人類活動,導致我國生物資源瀕危問題日益突出。3、生態保護基礎薄弱,投入不足。生態保護資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單一,生態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繼續提高;生態保護能力建設滯後,科研力量有限。生態監測處於起步階段,信息不足,渠道不暢,難以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

F. 普法責任制重點採取哪些措施落實哪些法律法規

您好!可以從如下方面:
一、加強憲法為核心法律法規的宣傳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憲法學習宣傳的重大意義,堅持持久、深入、有效地在全社會普及憲法知識、增強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推動憲法的實施。要結合部門承擔的職責,重點宣傳經濟發展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相關的法律法規。要研究制定學習宣傳計劃和具體的活動方案,精心組織,確保憲法學習宣傳深入開展。要創新宣傳形式,依託各類網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要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的作用及車站、公交站牌等人流量大的特點,開展廣泛深入的法治宣傳,讓法治精神生動、鮮活,不斷增強法治宣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抓好會前學法制度的落實
要依據《聊城市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的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把法治宣傳的內容納入到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規劃,納入到領導班子會議學習的重要內容。進一步落實黨委(黨組)中心組學法、領導班子會議會前學法制度,提高各級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水平。
三、強化法治培訓和法治宣講工作
今年我市在司法、執法和法律服務機構中遴選具有較好法律基礎、豐富實踐經驗、良好表達能力和熱心普法事業的59名普法骨幹,組建聊城市「七五」普法宣講團。各單位要結合本部門的需求主動邀請宣講團開展宣講活動,同時要督促本單位講師團成員精心准備講稿,盡快上報宣講課題。講師團成員要統籌安排本職工作和普法宣講活動,保證宣講活動時間,確保每年宣講不少於2次。宣講的過程中要注意資料的收集與上報工作,要及時把宣講活動的信息與圖片一並報送市普法辦。
四、組建普法志願者隊伍
通過志願者普法是推動普法工作全覆蓋的有效途徑。普法志願者在重要法治宣傳節點集中開展法律咨詢、法律服務等公益法律服務和宣傳活動。各部門各單位都要組建普法志願者隊伍,建立普法志願者組織,為志願者開展法治宣傳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質幫助。同時,各單位要動員、組織本單位有志於法治宣傳的人員通過聊城法治網自助注冊,注冊成功後納入全市法治宣傳志願者人才庫,配備統一的標識,配合我市年度普法工作任務開展普法宣傳活動。
五、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
法治文化在培育法治信仰、樹立法治理念中發揮著教化引領作用,對於全面培育「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風尚至關重要。各地各部門要加大法治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街區、法治文化院落、法治畫廊等法治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要突出地域特色和行業特點,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規模的精品文化陣地。
六、大力開展文化作品的創作
依託水城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法治元素,創作一批高質量的微電影、微視頻、動漫作品。今年我市將在聊城電視台開辦「水城說法」法治宣傳專題欄目,大力宣傳各行業各部門創作的優秀法治文化作品。各地各部門年內至少要創作一件有法治文化內涵、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全力打造富有水城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
七、大力實施文化惠民活動
加快舞台類法治文化作品創作成果轉化,不斷擴大法治文化的引導力和影響面。我市將在6月份舉辦「弘揚法治精神,創建文明城市」主題法治文化宣傳周,展示我市文化作品創作成果,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市直各部門要組織專門力量提前做好文藝節目的排練,推薦1-2個演出節目,鼓勵有條件的系統(單位)承辦單場演出。
八、全面落實以案釋法制度
以案釋法是深化法治宣傳教育的有效途徑,各單位要通過本單位網站、微博、微信、電子顯示屏和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定期向社會發布典型案例。按照年初簽訂責任書的要求,定期報送以案釋法典型案例。我市在《聊城晚報》開辟了以案釋法專欄,每周一期,向社會發布社會熱點、群眾關注、影響面大的典型案例,進一步提升法治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增強法治宣傳教育的吸引力和滲透力。
九、加強領導,健全機制,確保「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落到實處。
各地各部門要把「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擺上重要日程,一把手親自過問,分管領導狠抓落實。要認真落實普法工作「一把手」責任制,將普法工作納入本部門本單位和本行業本系統目標管理體系,與其他業務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要認真落實部門責任,詳細梳理本部門本單位負責執行的法律法規,按照「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的要求做好相關法律的學習宣傳。要科學制定年度普法規劃和計劃,既要明確宣傳的內容、宣傳重點、教育對象,又要明確宣傳活動採取的方式途徑和完成時限,既要明確責任分工又要確定專人負責。今年省市各級都把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以案釋法等工作納入到改革的重點工作和科學發展觀的年度考核,並制定了問責辦法。年終市普法辦將組織專門力量,通過實地考察、查閱檔案、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各縣市區、市直各部門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的情況進行考核。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G. 《聽人說:人治更好,只要這些「人」的質量達標,效果比法治要好的多。》大家怎麼看這個觀點

問題是,宣揚人治更好的人,本身幾乎就沒幾個質量達標。即使有某個質量達標的,沒有民主的監督管理,很快就由所謂的救星、太陽墮落為騎在人民頭上的流氓騙子惡棍。這方面中國的歷史上事例太多了。人治比法治更好的宣揚沒有市場。

H. 如何全面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推進城鄉社區治理

社區是社會的根基,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推動實現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於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黨的十八大明確將社會管理與民生並列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出「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等改革任務,形成了從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到社區治理一體貫通、一脈相承的治理體系,為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江蘇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求,按照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框架指引,加快轉變治理方式,推動社區建設和發展從「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從由政府單一主體向政府、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多元主體轉變,從政府管理、控制社會向政府調控、引導、服務和整合社會轉變,逐步構建起政府、社區居民、社會組織多元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
優化政府治理結構,增強政府服務能力。積極推動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鄉鎮(街道)職能,明晰基層政府與自治組織的權責,回收政府行政性事務,為社區「松綁」。南京玄武、秦淮等地推行「街道中心制」和社區公共服務「整體外包」改革,推動大中城市城區街道去「經濟化」,強化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深化社區去「行政化」改革,聚焦自治和服務。無錫、鎮江等地通過社區「扁平化」、「網格化」服務管理,最大限度整合社區內外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政策資源,推動公共資源向社區下沉,強化服務管理責任,切實增強社區綜合服務功能。
推行「政社互動」模式,改進社區治理方式。太倉市自2008年起,率先開展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簡稱「政社互動」)的創新探索,實現了基層政府轉職能、基層自治組織增活力、居民群眾廣受益多方共贏的效果,被專家譽為繼審批制度改革後行政體制改革「第二次革命」,得到中央領導和民政部等有關部委的充分肯定。自去年下半年,我省全面部署和推廣「政社互動」,通過編制《村(居)民委員會依法履行職責事項》和《村(居)民委員會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兩份清單」,明晰責任主體和權責邊界,變「上下級關系」為「平等對話關系」;鄉鎮(街道)與村(居)民委員會協商簽訂「協議書」,實行「契約化」管理,變「行政命令」為「依法協助」;改進考核方式,變「單向考核」為「雙向評估」。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已有337個鄉鎮推行了「政社互動」,占總數的26.6%。
建立「三社聯動」機制,創新服務管理模式。以社區為平台,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三社聯動」機制。南京玄武區、建鄴區、鼓樓區等通過「三社聯動」機制建設,增強社會組織承接功能,促進專職社工活力釋放,形成公益創投、購買專業服務的典型經驗。無錫崇安區通過「夯實平台、提升品質、強化參與、放大效應」,構建「四聯治理」工作體系。南通崇川區將公益創投理念應用於社區服務領域,積極探索政府購買、社會資助等資金來源渠道,賦予「三社聯動」新的內涵。
推動社區減負增效,完善社區服務體系。通過推動社區減負增效,完善社區服務體系,不斷加強社區治理主體之間的平等合作與協商,為社區治理與和諧善治奠定基礎,讓基層政府回歸公共服務本份、自治組織回歸自治管理本位、居民群眾回歸自我服務本元。省級出台政策性文件,規范社區考核評比,從行政層面為社區減負、「松綁」。省財政從2011年起每年預算1億元社區建設專項資金,採取「以獎代補」引導方式,推動和實施城鄉社區「兩大平台」建設,為促進社區「減負增效」創設載體。南京市出台社區減負七項規定,取消25項工作任務,48類評比,42個機構,72項台賬,整合20條社區網路,增加自治服務、便民服務,改進考核方式,較好解決了社區負擔重的問題,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鮮活經驗。
發展基層協商民主,推進社區民主自治。強化以黨的領導為核心,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最大限度激發自治活力,推動實現從「為民做主」到「讓民做主」,由「社區管治」到「社區善治」的轉變。太倉、邳州、連雲港、泰州、江陰等地積極探索,形成了「政社互動」、村級「四權」建設、「三會村治」、「直評村官」、「以民主促民生」等基層協商民主的有效形式,促進了基層和諧穩定。
近年來,我省各地以改革創新為著力點,積極培育社區治理主體、創新社區治理方式、明晰社區治理目標、豐富社區治理內容,不斷提高社區治理成效,推動社區治理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但是,對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新形勢下城鄉社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要求,我省社區治理的發展還不平衡,比如在社區經費保障問題上,《意見》明確要求,將社區建設「五項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但不少地方還沒有完全落實。社區人員待遇較低、工作經費較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社區建設工作的深入推進。在社區服務設施建設上,《意見》明確了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三級社區服務中心的建設標准和提供方式,但目前一些地方仍有一定數量的城鄉社區「硬體」不達標,甚至還有少數空白點。在社區准入上,《意見》要求大力壓縮針對社區的各種會議、台賬、材料、報表,規范面向社區的各類檢查評比和創建達標活動,但落實效果不是很好,社區負擔依然很重。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省社區治理必須邁出新的步伐。一是深入開展社區創建,不斷提高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水平。以「創建考核」為抓手積極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深入開展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和省級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創建活動。二是全面推行「政社互動」,積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行「政社互動」的總體部署和安排,全面推進「政社互動」工作。釐清行政事務和社區自治事務,明晰「行政權力」與「自治權利」界限,促進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管理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推動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力爭到今年底,蘇南50%、蘇中30%、蘇北20%的縣(市、區)實行「政社互動」模式,至2017年全省實現全覆蓋。三是加快實現社區減負增能,大力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效能。按照「能刪則刪、能調則調、能並則並、能壓則壓」的原則,大力壓縮影響社區工作、增加社區負擔的各種會議、台賬、材料、報表,進一步規范面向社區的各類檢查評比和創建達標活動,嚴格社區工作準入,讓社區工作者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服務居民、搞好自治,切實提高基層社會管理服務效能。積極推廣南京市社區減負經驗和模式,省級層面出台社區減負相關文件。同時,加快社區信息化平台建設,運用現代化手段,真正提升社區服務功能,減輕社區負擔。四是深化拓展「四個民主」,穩步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提升村(居)委會成員能力素質,完善基層協商民主機制。建立健全「三社聯動」機制,努力提升基層社區的專業化服務水平。按照「政府扶持、社會運營、專業發展、項目合作」的原則,建立健全「三社聯動」機制,大力培育發展貼近城鄉社區居民需求的公益慈善、文體娛樂和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引導社會組織有效承接政府及相關部門面向社區的公共服務事項。今年,省民政廳將制定出台促進「三社聯動」機制建設的扶持政策,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稅收減免、政策支持等有效途徑,為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和制度環境。

I. 如何做新時期依法治理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

作為民主法制建設基礎性工程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如何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知法、懂法、守法、護法」新型公民,這是擺在我們廣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回憶過去20多年的普法,對廣大公民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無疑取得明顯成效,但從現實和長遠角度來看,還有很多不相適應的地方。表現在確立工作思路上,「一個調」,科學性不夠;在制定工作目標上,「一般高」,講遠近不夠;在宣傳教育對象上,「一鍋煮」,分彼此不夠;在宣傳教育活動上,「一陣風」,抓經常不夠;在宣傳教育方法上,「一副樣」,出生動不夠;在宣傳教育推進上,「一家忙」,搞合力不夠。這些問題,既是我們現實工作的薄弱環節,也是我們今後工作改進和創新的著力點。因此,僅就XX縣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實踐,筆者認為,必須在精心打造好普法「1234」工程上狠下功夫,使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一、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要做到「一個確立」。就是要確立理念創新的科學工作思路。思路決定出路,確立一個創新的、科學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指導實際工作的靈魂。從1986年至今,**縣普法經歷了「一五」探索、「二五」實踐、「三五」重在建設、「四五」依法治理、「六五」全面建設法治縣五個階段,我們的民主法制建設不斷深化和發展,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堅持不斷創新的科學工作思路。「六五」普法初期,根據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勢和任務,我們**縣提出了「條塊結合、齊抓共管;典型引路,分類指導;拓寬渠道,活化形式;普治並舉,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實踐證明,這條思路是科學的、可行的。

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抓好「兩個強化」。即:強化職能定位,強化工作手段。

強化職能定位。就是根據《「六五」普法規劃》和《依法治縣綱要》的要求,結合各部門、各單位工作職能的實際情況,按照分工協作的原則,將各職能部門的抓普法工作職責用文件分別固定下來,達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責權明確、任務落實」的工作目的,克服過去單靠依法治縣辦「唱獨角戲」和「小馬拉大車」現象,形成強大合力,從而構成「條塊結合、縱橫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強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學的工作目標管理考核評估體系,具體就是建立科學管理機制、嚴格考核機制和競爭激勵機制。一是要合理分類。合理分類是為了科學定標有的放矢,就**縣共分七大類,即:中省市縣直執法綜合管理類、中省市縣直社會服務類、縣人大、政協及黨群機關綜合(事業)類、農村鄉(鎮)類、教育類、企業類和社區類。二是要科學定標。確立科學目標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歸宿和起點,在整個法制宣傳教育系統中處於指導和支配地位,對於確定公民法制宣傳教育的任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目標的確立就是按照不同類別、實現時間和可能程度,可以分為根本目標和具體目標,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根本目標可分為組織領導重視程度、基礎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個方面,具體目標可分為若干條,近期目標就是當年可實現目標,長遠目標就是五年可實現的綜合目標,由近及遠、階梯式、;連貫性將公民法制宣傳教育導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三是要嚴格考核。就是由縣委、縣政府目標考評辦牽頭,匯同組織、宣傳、依法治理辦等部門,採取平時抽查、半年檢查、年終兌標相結合方式進行分類嚴格考核,逐項逐條兌標。四是要落實「一票否決」權。就是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納入縣委、縣政府對各部門、各單位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大目標考核體系,對年度未達標的落實「一票否決」權機制,確保普法依法法理工作的順利推進。五是要強化各種監督手段。就是人大的法制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人民團體的群眾監督、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等手段,督促各級黨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六是要強化激勵手段。就是要深入開展爭先創優活動,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組織好每年度的經驗交流會、總結表彰會,大力宣傳、樹立、表彰和獎勵先進典型,以此來帶動中間,激勵後進,形成「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工作濃厚氛圍。

三、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突出「三個結合」。即:普法與法律服務相結合,普法與文化建設相結合,普法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突出這「三個結合」就是打破過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做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工作怪圈,拓寬渠道,活化形式,尋求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新的結合點和切入點。一是普法與法律服務相結合。圍繞法律服務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開展法律服務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與法律服務互為促進,相得益彰。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勢,但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就是群眾最關心的就是我們普法工作正要搞的。法律服務也是如此,目前要著力開展關系民生與發展問題、群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人民內部矛盾調解問題、公民權益保障問題和貧弱群體法律援助問題等法律服務工作,通過廣泛開展法律服務和結合個案調解,有針對性宣傳有關法律法規,以案說法、以案普法、以案學法,增強當事人及周圍群眾的法律意識,以此達到普法與法律服務雙豐收。二是普法與文化建設相結合。圍繞文化建設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徑,只有在文化建設中找准普法切入點,才能促進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開展。結合城鄉文化建設正在興起的熱潮,一方面可以將文化陣地與普法陣地、文化圖書與法制圖書、文化學習與普法學習、文化活動與普法活動等有機結合、同步推進。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繁榮地方文藝之機來開展法制文藝活動,充分發揮文化館、文化站、劇團專業隊和群眾業余隊的作用,深入鄉村、深入生活、創作編排群眾通俗易懂、喜聞樂見、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法制方藝作品,在城鄉巡迴演出,使法律條文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直觀,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靈活性、趣味性和實效性。三是普法與現代農業科技相結合。廣大農民普法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頭戲」,也是困擾普法工作的難點,因此,必須抓住廣大農民對現代科技應用的積極性,結合每年度農村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和科普下鄉活動,將普法教育融入其中,隨之開展送法下鄉活動,通過「法制講座」、編印常用法律知識宣傳資科和法治文化用語集錦等,廣泛宣傳與廣大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推進「法律進鄉村」活動順利推進。

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實現「四個突破」。即:人力資源、設施資源、平台資源和經費資源上有新突破。一是在人力資源上實現新突破。就**縣實際重點培育和建設以普法骨幹、普法聯絡員、普法講師團和普法志願者這四支隊伍。全縣上下普遍建立健全普法「三員」骨幹隊伍(宣講員、輔導員、報告員),並分期分批進行集中輪訓。全縣組成普法宣講團17個、普法宣講組286個,定期深入機關、學校農村和企事業單位開展法律知識講座。全縣整合律師、公證員、法律服務工作者,高等院校法律專業學生和司法戰線資深的離退休幹部為主體的法制宣傳人力資源,建立一支統一規范的普法志願者隊伍,經常活躍在全縣城鄉之間。全縣各部門,各單位都設定一名普法聯絡員,定期匯報工作,反饋信息,真正做到普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在設施資源上實現新突破。設施資源是開展法制宣傳的必要條件,全縣捨得投入精力、物力和財力,增加一些法制宣傳必要的外部設施和內部設施。全縣以人口密集地、休閑場所、公園、車站、商場和主要街道等製作了固定永久性法制宣傳設施,營造外部法制宣傳氛圍。在此基礎上,加大了內部設施建設力度,具體實現了「五化」,即:(1)辦公場所實現專室化,從縣辦到各基層依法治理辦都設有專室。(2)工作運行實現圖示化,從上到下統一製作工作運行圖板、統一製作牌匾,各種組織、制度、指標、任務量化上牆、圖文並茂,一目瞭然。(3)宣傳器材設備實現現代化,各級依法治理辦都配置了數碼像機、錄像機、微機等宣傳器材和辦公設備,縣辦還配裝一台專用普法宣傳車。(4)普法檔案實現規范化,全縣統一要求、統一標准、文字檔案齊全、類別清楚、專室專櫃。(5)是普法工作實現網路化,縣辦通過政府網與各鄉(鎮)依法治理辦實行微機聯網,「148」法律服務熱線電話全部開通,運行良好。三是在平台資源上實現新突破。全縣以「八項」宣傳形式為載體,搭起具有本地特色法制宣傳教育平台,並在完善中抓提高,在提高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搞突破。第一,開展常規性紀念活動。充分利用一些法律法規的紀念日、宣傳月、宣傳周、宣傳日等常規性活動,由縣委依法治縣辦牽頭,協調各有關部門,適時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第二開展「法制文藝」下鄉活動。以縣劇團專業隊和群眾業余隊為依據,組織創作編排一台法制文藝節目,下鄉巡迴演出。第三開展「法律大集」活動。以各鄉(鎮)集貿市場日確定為法律大集活動日,每個鄉鎮每年舉辦5次以上。第四開展「法律廣場」活動。在縣城設置2處「法律廣場」,定期開展法制宣傳。第五開設「法律櫥窗」。充分利用鄉村公開欄現有設施,開設鄉村「法律櫥窗」。鄉(鎮)每周一期並輪換一次內容,村每半月一期並輪換一次內容。第六開辟「法制專欄」節目。採取「以案說法」、「法制講座」、和「銀屏字幕」等形式,通過電視覆蓋面,把法律知識傳送到千家萬戶。第七開設小區「法制長廊」。在縣城繁華小區開設2處「法制長廊」,確定專人定期宣傳相關的法律法規。第八建立「法律農家院」。每個鄉(鎮)只少要建立3—5個村標准性高、運用性強的「法律農家院」,並逐步實現「村村有個法律農家院」。四是在經費資源上實現新突破。全縣採取政府撥付一點,社會籌集一點,企事業單位冠名贊助一點,法律服務創收一點等措施,縣辦普法經費10.8萬元已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為全縣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實踐,提出這個「1234」工程,就是從不同方面加強思路的科學性、目標的遠近性、對象的彼此性、內容的針對性、方法的靈活性、推進的整體性等要素的建設,使它們更趨完善、科學。當然,僅就普法「1234」工程的提出,它不可能包羅萬象、盡善盡美。但它不是孤立靜止的,可以通過它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更好服從服務於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整體目標。因此,我們只有堅持從實際出發,以科學發展的角度,以未來向度的思維,用全局全程的視野,去把握法制宣傳教育的每一個方面和層次,才能在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聯結中,不斷推動法制宣傳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

J. 國家為什麼要提出四化變五化初中政治題

2015年3月24日的政治局會議,有一個概念讓人耳目一新:綠色化。這個概念是首次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而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這是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概念的提升——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之外,又加入了「綠色化」,並且將其定性為「政治任務」。換句話說,這是「四化」變「五化」。
「綠色化」究竟指什麼?首先,在經濟領域,它是一種生產方式——「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有著「經濟綠色化」的內涵,而且希望帶動「綠色產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同時,它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並且,它還是一種價值取向——「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
簡單來說,就是把生態文明擺到了非常高的位置,不僅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發展方式的「綠色化」,而且要使之成為高級別價值取向。其階段性目標,就是通稿里提到的,「推動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加快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也就是朝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進發。
政治局會議將綠色化提得這么高,將其與「新型四化」並列,則更是屬於理論的又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開始有了理論上的「抓手」,也有了實踐的路徑。
數字可以表現情況的緊迫程度:在全國74個按新的空氣質量標准監測的城市中,達標比例僅為4.1%;全國1.5億畝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一;森林生態系統退化嚴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嚴重污染的劣V類水體比例達10%左右。
「綠色化」能提到「五化」的地位,也是一種理論必然——在十八大上,「生態文明」就被首次提到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並列的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始成為了全新的「五位一體」;那次會議上,「美麗中國」的目標也首次被提出,並提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
會議中,「綠色化」不僅有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內容,還有上升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將改革作為綠色化的切口方案,而且提出了法治和制度保障;不僅有國內視角,還有國際視野,尋求國際合作。更加具有理論創新意義的地方在於,在十八大提到「五個文明」之一之後,「生態文明」終於有了落實方案和路徑。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總體目標,而「綠色化」則是具體道路;中國特色的總體道路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其中都要「貫穿生態文明」。也就是說,生態將不僅僅是環保部、國土部、甚至是林業局、海洋局的「片內」工作,而將是「全國一盤棋」;不僅是「政績」,而且將是真金白銀的巨大產業;不僅是「肉食者謀之」,而是「匹夫有責」。

熱點內容
司法局三下鄉 發布:2025-01-18 09:44:41 瀏覽:370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
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2025-01-18 09:31:40 瀏覽:362
司法考試主觀題題型 發布:2025-01-18 09:13:25 瀏覽:816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
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發布:2025-01-18 08:20:17 瀏覽:732
公司瞞報收入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8:00:38 瀏覽:602
15年中級經濟法講義 發布:2025-01-18 07:09:07 瀏覽:878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