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著力點是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著力點是

發布時間: 2022-04-12 06:33:18

㈠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是什麼

政府是社會公共事務的主要管理者,是國家重要執法主體,【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環節,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心和著力點。

㈡ 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我國是如何加強法制建設的

一、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以基層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為重點,圍繞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定和完善法規規章,健全各項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各項辦事公開制度,改進工作機制,依靠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豐富基層民主政治的實現形式,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參與願望增強的要求,從基層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擴大人民群眾的有序參與,引導和組織人民群眾在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把發展基層民主政治同加強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和基層幹部隊伍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同在基層形成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緊密結合起來,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落實。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善於把人民群眾在基層民主政治實踐中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上升為政策,把成熟的政策上升為法規,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水平。
二、堅持科學民主決策。
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堅持把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民主決策作為政府決策的基本准則。各級政府和部門在繼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的同時,推行和完善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以保障公民"四權"為著眼點和著力點,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深化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和政府網站建設,進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開放度,凡是有關公共事務的決策、政策和措施,原則上要予以公開,廣而告知並接受監督。以多種形式擴大公眾、組織和媒體對公共事務決策和執行過程中的參與,形成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推進政府各項工作。推行和完善決策後評價制度和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健全決策失誤的糾錯改正機制。
三、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按照《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加大法治政府建設力度。抓好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監督檢查工作,推進依法行政和執政為民。加強政府立法工作,重點是發展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加強社會管理、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立法。
創新政府立法工作機制,改進政府立法工作方法,進一步提高政府法制建設質量。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工作者、實際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相結合的立法工作機制,擴大公眾參與政府立法的范圍,確保法制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公正性。探索開展政府立法後評估工作,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法規規章,提高立法水平。
研究建立行政法規定期清理制度,對已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不符合行政許可法精神的法規規章,要及時修訂或廢止。加強和改善行政執法,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按照權利與責任掛鉤、權利與利益脫鉤的要求,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體制。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制度;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推進綜合執法試點;減少行政執法層次,適當下移執法重心。執法部門應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
四、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
圍繞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結合行政管理體制及其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把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類權力運行過程作為政務公開的內容,方便群眾監督。健全對行政權力監督的體制機制,推行行政問責制度,抓緊建立政府績效評估制度。進一步加強行政監督。強化政府內部的專門監督,嚴肅查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失職瀆職等行為。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都應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嚴格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
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各級政府和部門應為民主監督提供條件,暢通渠道,認真研究批評監督意見,並完善結果反饋制度。應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支持監察、審計部門依法獨立履行監督職責。通過加強對行政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用於為人民謀利益。
五、完善司法行政體制和工作機制。
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認真總結我國司法實踐經驗,從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和影響司法公正的關鍵環節入手,完善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等制度。
加強司法民主建設,健全人民監督員等制度,發揮律師、公證、和解、調解、仲裁的積極作用。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做好行政復議、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工作。加強人權司法保護,嚴格按照法定原則和程序進行訴訟活動。加強司法救助,對貧困群眾減免訴訟費,完善司法便民制度。
健全對司法的監督機制,抓住人民群眾不滿意、容易發生執法問題的崗位和環節,著力加強執行責任體系、執法質量考評體系和執法監督體系建設。加強司法廉政建設,維護司法廉潔,嚴肅查處徇私枉法、失職瀆職、損害群眾利益等行為。建立和完善司法工作保障機制,切實解決司法機關辦案人員編制、設備和經費保障問題。

㈢ 如何加強法制建設

一是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以基層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為重點,圍繞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定和完善法規規章,健全各項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各項辦事公開制度,改進工作機制,依靠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二是堅持科學民主決策。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堅持把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民主決策作為政府決策的基本准則。
三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按照《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加大法治政府建設力度。抓好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監督檢查工作,推進依法行政和執政為民。加強政府立法工作,重點是發展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加強社會管理、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立法。創新政府立法工作機制,改進政府立法工作方法,進一步提高政府法制建設質量。
四是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圍繞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結合行政管理體制及其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把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類權力運行過程作為政務公開的內容,方便群眾監督。健全對行政權力監督的體制機制,推行行政問責制度,抓緊建立政府績效評估制度。進一步加強行政監督。
五是完善司法行政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認真總結我國司法實踐經驗,從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和影響司法公正的關鍵環節入手,完善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等制度。

㈣ 建設法治政府全國推進政府從控制管理向什麼的職能轉型

進一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必須抓住幾個關鍵的著力點,使政府做到責任型政府、服務型政府與效能型政府「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真正成為優質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良好經濟社會環境的創造者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維護者。
一、加強行政監督問責,建設責權統一、行為規范的責任型政府。
2004年3月印發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規定:「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與責任的統一。」2005年4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進一步將行政問責法制化。這就意味著,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不過,少數公務員依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民、治事,而不是治官、治權;有的工作人員重權力、輕責任,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過程中的不作為、亂作為問題比較突出,敷衍塞責或濫用權力的現象時有發生;責任缺失的界定、處罰與追究缺乏全面規范的考核體系,責任追究常常表現為以集體責任代替個人責任、以抽象責任代替具體責任。因此,要加大對公務員的教育培訓,使之樹立對黨和人民負責的權力觀;劃清部門間的權責關系,明確公職人員的許可權和責任;完善相關制度法規,讓行政權力與責任緊密掛鉤、與行政權力主體利益徹底脫鉤。
健全行政監督體系和問責制度,是服務型政府的題中應有之義。應加強行政執法程序建設,完善和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堅決糾正不執法、亂執法現象。嚴格遵守《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完善群眾舉報投訴制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監督權。對社會各界反映的問題要認真調查核實,及時作出處理。落實領導幹部問責制度,有錯必究、有責必問。強化決策責任,建立健全重大決策跟蹤反饋和評估制度,對違反科學民主決策規定、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要追究決策者的責任。完善權力監督體系,健全人大監督、司法監督、政府內部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社會監督等監督機制,改變有些監督主體及方式難以完全發揮作用的現狀,督促和約束政府機關和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履行職責。
二、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建設以人為本、勤政便民的服務型政府。
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指出,依法保證全體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依法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發展條件,才能激發全社會的活力和積極性、創造性。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切實轉變職能,減少對微觀經濟的干預,形成以間接管理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把服務便民作為依法行政的一項基本要求。
但是,有的公務員還抱有官本位、官貴民賤的觀念,甚至認為政府的服務是給予式的恩賜;一些政府部門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有些領導幹部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因此,政府要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切實管好,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政府社會管理職能要與充分發揮公民自我管理和社區自治有機結合起來,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既為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又使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需要強調的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並不是不要加強管理,而是要使政府的管理職能更多地向服務轉變。服務型政府的本質是政府在履行職能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體現「社會本位、民眾本位」精神,在決定政府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時,首先要看社會和人民是否需要,並以此作為確定政府職責和功能的依據。政府在制定政策、實施管理、提供服務中,應從公共性角度來考慮。當然,政府職能轉變要堅持職能法定原則,依法界定和科學規范政府職能,防止政府職能改革中的隨意性。在履行政府職能時,必須把不斷創新、勇於探索和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結合起來。
三、提高行政執行能力,建設快捷高效、運轉協調的效能型政府。
效能是行政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行政管理活動情況的綜合反應。效能型政府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法治政府必然是效能型政府,二者統一於一個目標,那就是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全面提升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的行政能力、效率、質量、效益、效果,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從實際情況來看,有些基層政府審批項目過多,已經取消或調整的審批項目未完全落實,審批行為不夠規范,對審批權的制約監督機制不健全;在機構調整或部門職責界定方面存在缺位、錯位、越位問題,造成職能交叉重疊、模糊不清或存在空白地帶,為拖沓、推諉、扯皮留有空間,導致辦事效率低下。因此,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就應去掉管理效能低這塊「短板」,提高行政執行能力,建設成為雷厲風行、政令暢通、令行禁止的效能型政府。

要提高行政執行力、建設效能型政府,務必健全相關制度,完善獎懲機制,確保政府機構的高效運轉。首先是首問負責制。工作人員實行掛牌上崗,對前來辦事的單位和個人熱情周到、首問必答、負責到底。其次是限時辦結制。行政機關向社會辦理行政許可或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必須在規定期限內辦結;對特別緊急的事項要急事急辦,隨到隨辦;實行超時默認制,行政機關超過規定期限未做出決定的,一律視為同意。第三是效能跟蹤制。上網公布項目審批時間和審批崗位,在網上直接生成問責;紀檢監察部門對審批崗位進行監督,確保行政效能建設落到實處;廣泛開展群眾滿意度測評,對推進不力、成效不好的崗位公開曝光。

㈤ 全面依法治國著力點是什麼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重大治國方略選擇,對於全面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積極推動作用,也有利於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保障和基礎支撐。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解決好全社會的信法問題,也就是信任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問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在全社會形成信法、尊法、守法的氛圍。當前我國存在大量信訪現象,實質上是群眾信訪不信法的問題,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群眾通過法律手段維權意識還不夠強;另一方面也有法律途徑還不夠順暢,法律權威還不夠彰顯,群眾不願通過法律手段去解決自身面臨的難題。在當前我國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時期,推動全社會從上到下全面信法守法,對於穩定改革預期、穩定社會秩序、穩步推進改革十分關鍵。要實現全民全面信法守法,就要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工作,特別是要統籌搞好立法、執法領域各項工作,以積極有效的法治實踐在全社會各領域弘揚法治精神,彰顯法治權威,並大力開展普法教育,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讓法治之花遍開於中華大地各個角落。
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備的法律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建成,基本層面法律制度已經形成,以後的立法工作重點在於補充、細化、完善。針對新時期條件下社會運行特點、價值取向、公民需求等,進一步完善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等領域的相關法律規定,形成類似於法典性質的法律規范體系,使法治社會的毛細血管也能凸顯出來,社會規范化管理更加細密有致、有章可循。立法要真正秉持公正公平的立場,立符合社會道德、公正良俗之法,為每一位公民提供各安其業、各守其分、各展其才、各得其所的制度保障和轉換提升通道,破除部門、地方和既得集團利益,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取向和要求。立法中要規范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提供切實有效的制度保障,行政手段的運用要有利於維護經濟秩序和順應經濟規律要求。
以嚴格執法確保法律實施,彰顯法治權威。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執法是體現法律生命力和彰顯法治權威的重要一環。目前我國法治建設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執法領域的問題,這也是基層群眾信訪不信法的重要原因。執法領域的問題,一方面是由於執法部門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原因,另一方面也存在違法成本低,違法點多面廣,執法標准不統一、界限不明確等原因。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法律在於執行這條生命線法則,全力保證法律的全面准確施行,形成違法者受處罰、守法者得好處的良性社會輿論和利益導向機制;另一方面,在推進執法中也要充分考慮到群眾守法的客觀需要,盡一切可能為群眾守法創造必要條件,避免群眾守法難現象的發生。比如,食品安全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目前對於各類食品的安全標准及添加劑等有些規定不是十分明確,相關生產銷售企業特別是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零售攤點不知安全標准,市場監管者也未提供相關檢測服務,導致銷售者和購買者均處於懵懂無奈狀態,也導致執法實踐中出現事前不告知、事後處罰的現象。
優化完善國家機關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將帶來對國家機關績效評價考核體系的模式再造。多年來各級黨政機關把發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在實踐中存在著過分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導致出現了經濟建設一騎突進,其他如環保、生態、民生等領域存在不協調不配套的問題,由此帶來在法治建設領域中,對於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由於能帶來GDP的增長而在行政執法中網開一面,對於涉及與當地經濟發展有重大關系的案件進行行政干預,實行地方保護和部門保護,這樣不僅使法律無法得到真正全面實施,損害了法治的威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國范圍內統一開放大市場的形成。隨著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可以預見會帶來行政模式的某些轉變,行政機關會更加註重業務和責任分工,更加註重事中事後的監管,從而實現層級管理、有序行政。

㈥ 如何提高基層政府行政復議能力

行政復議是政府系統內部一項重要的層級監督制度,也是化解行政爭議、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定機制之一。做好基層行政復議工作,對於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行政復議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行政復議工作,是法治政府建設新的著力點。做好行政復議工作,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法治政府建設的重心從完善行政法律制度,逐漸向保障和監督各項法律得到有效執行轉移。行政復議作為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和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必將在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的進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加強行政復議工作,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新的切入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其基本任務是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良好秩序、有效應對社會風險,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加強行政復議工作,是健全完善行政救濟資源新的整合點。在當前社會矛盾多發多樣的背景下,我國已經構建了信訪、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多元糾紛化解機制,並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由於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功能不彰、解紛能力不足,加之一些群眾的模糊認識和工作方面的原因,導致主要不是解決行政糾紛的信訪制度卻成為不少人首先選擇的糾紛解決方式。這種狀況在吸納解決不少矛盾的同時也帶來不少問題:「信訪不信法」,矛盾容易處於不穩定狀態;「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可能導致矛盾激化升級上移;「人民內部矛盾要用人民幣來解決」,刺激信訪人獲取非制度甚至是非法的利益。
此外,由於行政訴訟審查范圍僅限於合法性審查,而且成本高、時間長、解決實質問題能力有限,選擇性司法和司法不公兼而有之,從一定程度上導致行政訴訟在解決行政糾紛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相比較而言,行政復議既具有法定機制規范、可預期的特點,也具有便捷高效、解決實際問題的優勢,應當也可能在化解行政爭議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甚至發揮主渠道的作用。可以說,充分發揮行政復議在化解行政糾紛中的主渠道作用,既是行政復議自身特點和優勢決定的,也符合國際慣例,符合我國「和為貴」的文化傳統,符合推進依法行政階段性特徵的要求。
二、基層行政復議工作開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一)化解行政爭議的作用日趨明顯。除了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的數量穩定增長,行政復議案件辦理質量也在不斷提高。《行政復議法》頒布實施十二年來,約77%的行政復議案件實現了「案結事了」,當事人不再提起行政訴訟。約90%的行政復議案件發生在市縣兩級,超過85%的行政復議案件在基層得到及時妥善處理,基本實現了將行政爭議主要化解在基層、化解在初發階段、化解在行政系統內部的目標,有效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二)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行政復議作為政府主導的、功能比較全面的法定糾紛解決機制,在及時、公正、有效、便捷化解行政爭議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經對近幾年基層行政復議、行政應訴案件統計數據分析表明,在土地徵收、房屋拆遷、工傷認定、社會保障、治安處罰等涉及民生的社會熱點領域,通過行政復議化解的行政爭議不斷增多,人民群眾對行政復議制度的了解和信賴程度不斷提高,更加註重通過行政復議依法理性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三)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得到有效促進。行政復議是檢驗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重要尺度。做好行政復議工作,既可以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及時糾正違法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也有利於及時發現行政執法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促進行政機關不斷強化法治意識,完善有關制度,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四)行政復議能力建設逐步提高。行政復議是一項政策性、法律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保障行政復議法律制度的實施,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
在看到行政復議制度建設和制度實施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感覺到,與當前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勢要求相比,與行政復議制度本身應當發揮的功能相比,也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
一是認識層面的問題。我們在工作中了解到,有些地方和部門對行政復議制度重要意義的認識還不到位,一些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特別是市縣的領導同志,對法律賦予自己的行政復議職責不了解,說不清楚行政復議是干什麼的,更不知道行政復議工作該怎麼干,甚至把行政復議與信訪混為一談;有的習慣於舊的「堵卡壓」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式,不習慣通過行政復議來解決行政糾紛,認為老百姓對行政機關的決定有意見,就是跟政府過不去,行政復議就是遷就、姑息這些「刁民」,是政府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出力不討好,寧可疲於應付信訪、忙於應對訴訟,也不願意抓行政復議;還有的同志認為抓經濟發展才是大事、正事,抓行政復議、促政群關系、保社會和諧雖然重要,但眼下顧不上,僅把行政復議當作行政復議機構的事,對這項工作不聞不問,也不關心、不支持。
二是體制機制層面的問題。行政復議的體制機制還不適應行政復議工作的內在要求。行政復議是一項「辯是非、斷曲直、定紛爭」的工作,不同於一般的行政活動。《行政復議法》規定,行政復議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這要求行政復議必須體現一定的專業性和超脫性,行政復議機構的設置應當盡可能集中統一,行政復議決定的形成應當盡可能客觀公道。但是,目前行政復議還基本套用一般的行政程序,公眾參與程度不高,行政復議決定原則上需要由行政首長審批,既牽扯領導同志的大量精力,也使領導同志成為矛盾糾紛的焦點;同時,行政復議權的配置也過於分散,縣級以上政府和政府部門都是行政復議機關,不僅很不便民,而且加大了行政復議的資源成本。這些情況的存在,還使得行政復議工作的社會認同度不高,行政復議決定的公信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的效果。
三是工作層面的問題。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都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作為基礎和保障。但從總體上看,行政復議的基礎建設還相當滯後。比如,行政復議任務最重的是市縣兩級政府,但是,正是這兩個層級的行政復議機構最不健全,行政復議人員也嚴重短缺。有的地方勉強設了機構、配了人員,但是「三無」現象突出(無辦案場所、無辦案經費、無辦案裝備),幾乎不能正常開展工作。
四是行政復議與相關機制之間不夠協調銜接的問題。主要是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信訪之間還有相互掣肘的問題,不能形成合力。這里既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工作上的問題。有的地方把老百姓依法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轉給信訪去處理,信訪又不是解決這類法律糾紛的途徑,造成問題久拖不決,人為地加劇了矛盾。
三、進一步加強新常態下行政復議工作的建議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將行政復議作為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的要求,實現將行政爭議主要化解在基層,化解在初發階段,化解在行政程序中的目標,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注意把握「五個結合」。
(一)強化理念與落實責任相結合。
為了做好新形勢下的行政復議工作,需要從以下三個層面進一步強化理念:從政府領導層面來講,要強化既重視經濟建設、也重視依法行政的理念,防止和減少依法行政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要強化既重視信訪工作、也重視行政復議工作的理念,注重並善於依法化解矛盾糾紛;要強化依法履行行政復議法定職責的理念,避免行政復議機關和行政復議機構「兩層皮」。從法制機構層面來講,要強化立法工作與行政復議工作並重的理念,將行政復議工作擺到重要的議事日程;要強化行政應訴工作與行政復議工作並重的理念,充分發揮行政復議內部層級監督作用。從社會公眾層面來講,要強化通過法定途徑特別是行政復議渠道解決糾紛的理念,宣傳引導更多的群眾依法理性表達利益訴求。同時,要樹立「法治gdp」的理念,將行政復議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加大行政復議在法治政府建設中的考核比重,通過剛性有效地約束,將行政復議工作各項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二)創新機制與整合資源相結合。
在創新行政復議制度體制機制方面,要重新調整行政復議制度的功能定位。面對轉型時期行政爭議的特點以及政府和人民群眾對法定糾紛解決機制的期待,需要對行政復議制度功能進行重新審視和調整,特別是要強化行政復議作為黨和政府主導的法定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作用,將其功能定位由內部監督、自我糾錯為主,向監督與救濟並重、化解行政爭議為主轉變。要創新行政復議審理體制機制。要以提升行政復議審理組織的權威性、專業性和公信力為目標,以政府主導、專業保障、社會參與、民主決策為主要內容,以相對集中行政復議審理許可權和吸收外部力量參與案件審理為核心,繼續深入推進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工作。要適度拓寬行政復議范圍。通過暢通渠道、降低門檻等方式進一步擴大行政復議受理范圍,為進一步發揮行政復議在化解行政爭議中的主渠道作用奠定製度空間。同時,要進一步整合行政救濟資源,加強復議與信訪、訴訟以及行政調解等糾紛化解機制的銜接,進一步發揮行政復議在化解行政爭議中的主渠道的作用。要妥善解決行政復議與相關救濟制度的關系問題。要強化行政復議解決行政爭議的主渠道作用。將行政管理專業性較強的行政爭議主要通過行政復議渠道加以解決。考慮通過完善制度機制,保證行政復議制度能夠充分介入各種類型的行政爭議,發揮其便捷靈活的特點,及時化解矛盾。要突出行政訴訟終局作用,使行政訴訟主要解決數量較少、法律關系復雜的行政爭議。司法機關對行政爭議的處理處於「後介入」和引而不發的狀態,這樣的監督更有力量,更有權威,又不至於陷入力不從心的境地。要發揮信訪制度在解決行政爭議中的補充性作用。從法律層面上講,信訪不是解決行政爭議的法定渠道,其制度宗旨主要在於保護老百姓的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這些權利與行政救濟申請權性質不同。在立法上,已經切得比較清楚,屬於行政救濟申請權的信訪,都應當由信訪工作機構轉請行政救濟渠道解決。
(三)嚴格辦案與指導監督相結合。
行政復議要真正發揮作用,成為化解矛盾糾紛的「防火栓」、「減壓器」,就必須做到依法辦案、有錯必糾。只有堅持依法辦案,才能提高行政復議的質量;只有堅持有錯必糾,才能讓行政復議當事人心悅誠服。實踐中,大多數地方政府和部門都是能夠做到依法辦案、有錯必糾的。但是也要看到,有少數行政復議機關對行政復議中發現的問題視而不見,熱衷於當「維持會」;也有一些被申請人知錯不改,不主動取得申請人的理解和諒解,而是通過各種方式向行政復議機構施壓,要求遷就其違法不當行為。針對這些情況,各級行政復議機構在實際辦案過程中要本著「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不遮醜、不護短,真正做到有錯必糾。在做好辦案工作的同時,要進一步扭轉忙於辦案、疏於指導的狀況,從法律規定的職責看,行政復議機構既要依法辦案,又要對本地區、本系統的行政復議工作進行指導監督。這兩個方面需要統籌兼顧。地方各級行政復議機構要在職責許可權內,採取各種有效方式加強對本行政區域行政復議工作的指導和監督,著力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努力形成全國行政復議「一盤棋」的總體格局。
(四)依法化解與源頭預防相結合。
各級行政復議機構要把依法有效化解行政糾紛作為復議案件辦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注重加大調解和解力度,努力實現「定紛止爭、案結事了」,確保法律效果、政治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同時,又要注重通過行政復議案件辦理,深入了解群眾的普遍關注和訴求,及時發現制度建設和行政執法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充分發揮行政復議意見書、建議書的作用,「辦理一案,規范一片」,進一步完善制度、規范執法,推動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政,從源頭上預防行政爭議的發生。
(五)服務大局與加強建設相結合。
就行政復議機構而言,不能「就復議而復議」,行政復議工作只有納入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去研究、去審視、去擺布、去推動,才能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也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實際工作中,要善於圍繞領導關注的重點問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謀劃思路,開展工作,勇於任事、直面矛盾,在具體問題的把握上「既要敢於說不,更要善於說行」,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真正贏得領導的重視與支持,努力做到「有為才能有位」。同時,作為政府領導而言,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做好行政復議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充分發揮行政復議在化解行政爭議、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實際工作中,特別要重視和加強行政復議機構和隊伍建設,特別是基層的行政復議能力建設,在這方面做點投入,不僅是貫徹《行政復議法》及其實施條例的具體措施,也是花小錢辦大事、低投入高產出的明智之舉。

㈦ 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是

建設法治政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和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同時,中央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標志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心和信心,對提高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權威性、有效性和實效性,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以及促進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統籌推進具有積極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了一系列新論述新戰略新方針,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明確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和著力點,才有利於加強現代法治國家建設,為踐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項事業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一、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1)有利於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被提出來以後,就標志著黨和國家將其作為戰略目標推進,對國家治理領域的全面法治化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對國家全面法治化治理和社_法治化全面治理意義非凡。從理念上來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黨和國家通過定位設計提出來的一項基本方略,明確提出要全面厲行法治,並指出了關於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治理理論、目標、模式和制度等。從內容上來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涉及到社會和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關繫到國家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治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個領域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制度安排。從方式上來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作為治國理政方略發揮作用的,是黨依法執政提出來的本質要求,關繫到國家和社會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的推進和成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內容、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重要保障。 (2)有利於現代法治國家的建設。首先,從現代法治國家的本質來看,是基於法治的框架下來說的,旨在保障全體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權利的維護,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權利的落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以法治手段來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工作的基本要求。其次,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公平正義,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衡量標准和價值尺度,也是現代法治國家的本質體現。再次,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為實施和強調「無法外特權」提供了保證,任何權力都必須受到法律約束,法外特權是不可能存在的,這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具有積極的作用,從根本上來說這也有利於全面依法治國。 (3)有利於人類社會法治文明進程的推進。新時代法治與現代化進程之間是密切相關的、不可分離的,對人類社會法治文明進程的推進至關重要。我國社會正在由傳統向現代深化轉變,建設現代法治國家對全面法治現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牢固把握中國具體國情,把握法治中國建設的規律,堅持以歷史擔當和使命為導向為人類社會法治文明和社會法治現代化提供中國戰略和方案。
二、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以憲法為核心建設和推進。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
科學立法,要把握和尊重立法以及法律發展的規律,這是立法技術的最新水平;民主立法旨在保障公民參與立法的權利,制定的法律在最大程度上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和意志,確保立法程序公開、公正;依法立法在立法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體現在立法原則上所發生的變化;依法立法就是一切法律制定都必須以憲法等法律法規為依據。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需要遵循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基本程序,要堅持以憲法為核心,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良法、善治的根本基礎,也是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2)法治政府建設。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另一個著力點就是法治政府的建設,這是推進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促進執法的公正文明與規范。法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標志著現代政治文明,全面依法治國需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堅持嚴格執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以憲法和法律為准繩,重點推進嚴格執法,真正意義上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治政府建設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息息相關,相應地需要不斷簡政放權,著力優化服務,在社會廣泛關注的政府權力主要問題上下功夫,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各級政府立足於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進一步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增強新技術在政府領域的應用,確保政府服務一切是為了便民利民,政府各項辦事都是在依法依規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也要做到政府信息的開放透明,想方設法確保政府所提供的服務優質高效。 (3)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加強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是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進行,旨在促進司法責任制的全面落實,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公民切實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性與社會公平正義。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從根本上來說是進行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也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來的基本要求。要完善與司法體制改革相關的配套措施,進一步提高改革的系統性、聯動性,加強司法職務的系統化序列管理,落實與司法相關的人財物統管制度,加強職業保障等,為司法人員職業尊嚴提供基礎,為他們的履職安全提供保障。要規范司法權力,還需要促進司法績效評價的深化,廣泛運用現代科技到司法體制改革領域中,全面提高司法的效率和公信力。
來源:職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㈧ 如何堅持依法行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出部署,強調「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和著力點,也是依法治國的重心。陝西省要確保與全國同步實現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標,必須在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上實現新突破。
一、建設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舉措
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需要。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改革發展也到了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逐步顯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呈現多元化,社會利益調整更加復雜困難,這些都對建設法治政府提出新的挑戰和要求。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是解決新時期各類矛盾和問題的根本途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行政事務,把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全面准確落實到位,就能創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從根本上減少矛盾糾紛,保障和促進改革發展進一步深化。
建設法治政府是提高政府自身建設和管理水平的客觀要求。政府要不負人民的重託,履行好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至關重要的是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建設法治政府,是促進各級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環境保護等職能的必要前提,是增強公務人員依法行政的能力,維護好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步伐,從根本上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三個陝西」的基礎和保障。趙正永書記在「樹立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建設法治陝西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建設富裕陝西、和諧陝西、美麗陝西,必須要法治陝西,要確立「前提是法,關鍵在治,基礎靠法制宣傳教育」的理念。法治是實現「三個陝西」的有力保障。法治陝西是建設「三個陝西」的根本要求。因此,建設法治政府是陝西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備條件和現實需要。
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必須著力抓住六個重點
著力提高全省依法行政水平。依法行政既是法治政府建設的核心,也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線。各級政府和部門要抓好依法行政各項工作落實。各級法制機構必須積極履行依法行政工作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督促指導等職能,並進行深入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建議。要持續抓好依法行政示範創建活動,適度擴大范圍,發揮好典型引領作用,推進全省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新成效。要嚴格落實領導幹部法律學習培訓和法律知識測試等制度,縣級以上政府每年要組織3次以上領導集體學法,把依法行政納入各級幹部培訓的教學內容,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法治精神,提高各級幹部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著力推進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政府治理始於決策,決策是否科學民主,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利益有重大影響。要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凡作出的決策不得與法律及其精神相抵觸。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容易引觸社會穩定問題的,必須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要強化決策責任,建立健全重大決策跟蹤反饋評估機制,及時採取措施糾正偏差,減少決策失誤所造成的損失。對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追究責任,而且要終身追究。
著力提高立法質量。完備的法制是依法行政、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前提。按照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的要求,要把立法重點轉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上來,立經濟社會急需之法,立人民群眾期盼之法。同時,健全定期清理機制,及時修訂和廢止不適應形勢、有礙發展的法規規章。要掌握真實情況,不盲目追求數量,制定真正管用的措施,使法規規章反映客觀規律,符合省情實際,切實解決問題。要將群眾路線貫穿於立項、調研、起草、審議等各環節,通過徵集民意、專家咨詢、座談論證等方式,拓展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使立法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體現民情。要嚴格立法程序,更加註重利益的協調平衡,重視立法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執行性。法制機構在立法工作中要堅持原則、加強協調,堅決克服立法中的「部門利益化」傾向,多立高質量的法,提高立法的生命力。
著力規范行政執法。行政執法是群眾對政府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著法治政府建設的成效。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在縱向上,合理劃分各級政府職權,推進執法重心下移;在橫向上,積極推進相對集中行政執法權和綜合執法工作,著力解決多頭執法、交叉執法和重復執法的問題。要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完善行政執法程序,細化自由裁量權,最大限度地壓縮執法「彈性」。不斷創新執法方式,嚴格執法人員管理制度,狠抓執法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政能力。落實縣級行政執法部門編制和人員工資福利待遇,行政執法經費要向基層傾斜,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和罰繳分離制度,杜絕亂收費、亂罰款,決不允許無資格人員從事執法活動。
著力強化行政監督。要繼續簡政放權,大力推行權力清單制,積極推進網上電子審批、一個窗口集中辦理等,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審批服務。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創新公開方式,扎實開展「邀請公民代表走進政府」等活動,擴大重大決策、公共資源配置、部門財政預算等公開內容,不斷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要依法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強司法監督,支持新聞媒體對違法行政行為進行曝光,積極回應網路輿論監督。要把行政不作為、亂作為作為重點,加強對安全生產、食品葯品、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監督檢查,及時糾正違法和不當的執法行為。加強法制監督與行政監察的協調配合,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強化規范性文件的監督管理,在全省推行規范性文件「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發布」制度。堅持好規范性文件「逢文必審」制度,加大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力度,從源頭上防止行政行為違法。
著力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切實發揮行政復議的主渠道作用,暢通復議受理渠道,改革和完善審理方式,提高行政復議的公信力。加強行政復議工作規范化建設,在總結渭南、延安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擴大試點范圍,推進行政復議機制創新。把行政調解作為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重要職責,建立健全行政調解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積極引導當事人採用行政調解方式解決矛盾糾紛。加強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的有效銜接,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推動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系。
三、發揮好三個作用,確保法治政府建設落到實處
發揮好各級領導的「領頭雁」作用。建設法治政府,關鍵在領導。各級行政首長作為依法行政的第一責任人,應親自研究部署,每年至少聽取2次依法行政工作匯報,及時解決突出問題;分管領導應加強依法行政工作的協調、督促和指導;其他領導也應堅持抓好依法行政工作,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發揮好依法行政考核的「指揮棒」作用。要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把依法行政納入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建立科學的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不斷完善考核監督制度,使法治政府建設真正成為一種硬標准、硬要求、硬約束。
發揮好法制機構的「參謀部」作用。重視和依靠法制機構推進依法行政,應是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的明智選擇。要進一步加強各級法制機構特別是縣市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努力改善工作條件,保障其充分履行職能。各級法制機構也要准確把握法治政府建設的內在規律和任務要求,擔負起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重擔,振奮精神、強化素質,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建設法治政府當好參謀和助手。

㈨ 如何推進法治建設

一、要處理好法治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鄧小 平早就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既然兩手抓,我們就要注意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法治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要把法治建設的著力點放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搞發展。把法治建設的落腳點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通過抓法治建設,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通過法抓法治建設,保障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通過抓法治建設,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同樣,搞經濟建設也要有利於推動法治建設。我們在抓經濟工作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我們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上基礎設施項目,既要敢為人先,邁大步子,又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與可能,不通過周密的科學論證,不按法定程序操作,盲目搞「形象」工程,熱衷上「政績」項目。其結果不但拿不到什麼「政績」,反而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觸犯刑律,成歷史罪人。這樣的教訓在社會上並不少見,我們要舉一反三,引以為戒。總的來說,我們要通過抓法治建設,保障經濟健康發展,又通過抓經濟建設,促進文明法治建設。


二、要處理好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法治,就是通過依法強制執行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德治,就是通過規范人們行為和過細的思想工作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法治和德治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如果能夠把二者之間關系處理好,使之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就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要以抓法治促德治,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危害社會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的工作、生產和生活秩序,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樣,要以抓德治為法治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要採取各種形式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以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契機,掀起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熱潮,不斷增強公民的道德修養,促使遵守法律法規逐漸由外在約束變成廣大公民的內在的自覺行動。由此可見,法治以德治為基礎,德治又需要法治作保障,二者在目標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同時二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把道德規范這種軟約束和法律規范這種硬控制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加符合治理國家的客觀規律,才能有效地發揮調節人們行為的作用,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要縱橫結合,各方協作,齊抓共管

縱橫結合,「縱」就是各行業、各戰線,如工業、農業、財稅和教育等要保證本行業、本戰線的法律法規得到有效落實。「橫」就是以行政區域為單位,如省、市、縣(區)要抓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區),也必須在各行政區域里保證國家法律法規的順利實施。就是說,我們既要抓橫的依法治理,又要抓縱的依法治理,並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抓緊抓好,務求實效。同時,在法治建設中,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單位之間必須從建設文明法治社會的大局出發,十分注重抓好協調和合作。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互相協調,通力合作;出現問題,互相補台。真正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整體推進法治建設進程。

㈩ 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其一,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宣示了對公民人身、財產及其他基本權利的保護,並通過相關制度予以具體落實。

依憲治國,就是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用憲法約束公權力。依憲治國,就必須保障憲法的實施,並建立和完善憲法實施的監督制度,從而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其二,落實黨的依法執政方略。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我們黨帶領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也要依憲執政、依法執政,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要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

領導幹部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改革過程中,我們黨要運用法治凝聚共識,引領改革,推進改革,確保改革事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

其三,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首先是要求國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治政府一定是有限政府,即政府只能做法律允許和法律授權的事情,而不能超越法律做事。

這就需要轉變政府職能、壓縮政府審批許可權、明確行政權力界限、規范行政行為程序、加強行政信息公開,通過權力問責機制,加大對違法、失職行為的追懲力度;另一方面,公權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嚴格履行其法定職責,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為,不得懶政、怠政。

通過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從而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其四,加快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必須通過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切實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

不斷提高司法審判人員整體的職業素養,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其五,建設法治社會。一方面,要營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引導公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養成遵紀守法和用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真正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實現法律與道德、依法治國與道德教化的有機結合。

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法律與道德的互補,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高度重視道德對公民行為的規范作用,引導公民既依法維護合法權益,又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做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相一致。只有全社會人人誠實守信,崇尚道德,遵守規矩,才能奠定法治的基礎。



(10)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著力點是擴展閱讀:

建立法治社會就是要全社會成員有序參與法治建設進程,真正實現民主的法治化,人人守法、和諧有序。一方面,要營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引導公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養成遵紀守法和用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真正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通過法治確保社會自治。通過法律對公權力的約束,保障社會自我調節的功能空間,確保社會自治得以有效進行。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化,必然要求社會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功能得以發揮,使得社會自治和國家管理保持良性的互動關系。

此外,要實現法律與道德、依法治國與道德教化的有機結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
委託代理經濟法 發布:2025-01-18 09:45:21 瀏覽:196
司法局三下鄉 發布:2025-01-18 09:44:41 瀏覽:370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
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2025-01-18 09:31:40 瀏覽:362
司法考試主觀題題型 發布:2025-01-18 09:13:25 瀏覽:816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
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發布:2025-01-18 08:20:17 瀏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