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道德的重要性
① 道德和法律,哪個對社會發展更重要
當然是道德。
法律是維護社會道德的工具有手段。法律最早產生的目的是回為了維護少答數人的利益,如國王、皇帝及王公貴族,因為那時這些人佔有天下大部分財產,而其他絕大多數人幾乎沒有什麼財產,為了保護自己的榮華富貴,這些天下財產擁有者就制定出了法律。
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老百姓也有了一定的財產積累,法律保護的范圍也涉及到普通老百姓。直到今天,法律保護著每一個人。
所以說,當社會存在分配不均時,法律可以用來約束人的行為,使人們遵守統一的行為規范(這個行為規范就是廣義上的道德標准),超越這個規范的行為就會受到懲罰。
正是由於法律產生的本質就是通過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來保護財產所有者的利益,當社會分配均等時,法律必將消亡,而社會道德將成為唯一的約束人的行為規范的手段。
② 道德法治的意義
一、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質、任務和目標。
1.有著共同的指導思想和階級本質。
思想:都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都是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體現。都是為人民服務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
2.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有著共同的任務和目標。
二、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和互相補充關系。
1.社會主義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關系主要表現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質的重要內容作為自己的行為規則來要求,使之得到強化。
②社會主義法律把社會主義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規范化、制度化,並運用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其實施。我國法律把嚴重違反社會主義道德規則的行為用法律來加以制裁和打擊。
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德把「遵紀守法」作為社會美德來倡導,對破壞法紀的行為加以譴責。
2.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的互相補充,主要表現在:
社會主義法律所沒有或難以涉及的地方,社會主義道德卻能發揮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覺守法、護法。
人們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提高了,就會轉變守法觀念,變「要我遵守」為「我要遵守」。
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有助於人們更自覺地與違法犯罪現象作斗爭。
③ 法律與道德誰更重要
法律和道德一樣重要。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中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許多法理學教科書均有專章討論這一問題。在古代,古希臘哲學中就有正義與美德之爭,我國先秦時期也有德治與法治之爭。這些爭論其實都與這一問題有關。
無論西方柏拉圖式的道德理想主義,還是我國儒家為萬世開太平的高遠追求,都把道德擺在首位,主張以德立國創制、以德生成社會、以德化育萬民;認為依靠道德就能構建一個美好社會,法律規則不過是道德的附屬物,是用於規范與懲戒不軌行為的,只要人人在道德上成為完善的人,就不需要法律規則。
這種道德至上主義從邏輯上看似乎是自洽的,問題在於這樣的道德社會只存在於理想中,現實中又何曾有過?當然,我們不排除任何時代都有一些道德高尚之人,他們熠熠生輝,成為人們的楷模。但我們也要承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無法成為道德完人。
正是這些普通人成為歷史人群或現世人群的主流。對於這樣一個「主流」,僅僅依靠道德顯然難以建成一個有序、美好的社會。
對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來說,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規則同樣重要。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對於法律規則來說,無論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還是社會習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適用於社會公共行為領域。在法律規則管轄的公共領域,維護社會正義、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權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個人內心的自我修為,它可以高標特立,但只能針對自己,不能強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為指針,道德以效法聖賢為理想;法律講求的是底線正義,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凈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
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
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可見,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
今天,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
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3)法律道德的重要性擴展閱讀:
相關報道: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論語·為政》中記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表明,刑政固然有治理國家的功效,但卻無法使社會大眾獲得善良;一個安定有序的國家必然將法律與道德並重,只重其一難成氣候。
實際上,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早已是人類歷史發展史中老生常談的話題。法律在與其他事物交融與碰撞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對人類的法制建設和社會和諧有著重要影響。在法律還沒有產生之前,人們依靠社會習俗、習慣來規范行為。
法律是建立在社會道德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故二者的產生有母子衍生的關系。在當今的社會狀態下,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的關系基本不會改變。孟子曾經說「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原因就在於此。
道德是人們內心的行為准則,通過人們的內在意識影響人們的行為,需要人們自覺自願地遵守,不具強制性。而法律是社會強制性的規范准則,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施行於社會的行為規范。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本身應當具有善的意旨,是人們應當遵守的起碼價值標准。
關於法律和道德的區分原則,日本十九世紀末舊派刑法學家瀧川幸辰曾有過論述:「在社會價值標準的考量中,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那部分就是法律;依靠個人的內心期待實現的那部分就是道德。」
這是一句極其簡單的話,並不難理解,但它卻向我們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國家治理過分強調剛性規制,社會就會變得死氣沉沉,也容易產生來自底層的反抗;
而過分專注於柔性指引又會使治理國家的方案難以落實,使整個社會喪失合理的預期,最終也將很難獲得進步,因此,剛柔相濟才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法律與道德不能分道揚鑣,更不能相互對立,而應當相互補充、渾然交融。
法律與道德向來是相互合作的。我國古代儒學家就特別注重德的作用,強調禮法並治。孔子主張德治,「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一思想為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所採納,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秦王朝只重視「治政以法」,焚書坑儒,雖大統於一時,但終歸迫使老百姓揭竿而起。歷史已經很明了地向主政者發出警示:在強調法的重要性的同時,德也同樣不能忽視。
在當今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我們似乎只重視法律的作用,而越來越忽視道德的存在。依法治國作為社會的主流意識的思路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人是法律的制定者,必定有所不足,這是人的認識局限性使然。
道德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其作用應引起人們重視。市場化的浪潮下,人們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越來越明顯,社會存在一種道德漏洞和缺失,與社會的發展極不相稱,這時候就需要法律在一定的道德領域施以合理的規制。
當然,法律與道德的碰撞並不意味著二者的相互排斥,卻恰恰可以看做是二者交融過程中的磨合和借鑒。
如果把法律看做是武者,把道德看做是文人,則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有如和珅和紀曉嵐一樣:和珅再怎麼強勢有時候也需要紀曉嵐的不溫不火式微調和,紀曉嵐再怎麼足智多謀有時候也需要和珅的果敢強硬適度平衡。法律和道德只有相互補充,才能真正描繪出社會治理的絕佳藍圖。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④ 企業法律道德管理的重要性
一、企業道德的含義及其管理效能
企業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經濟實體,在自身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不僅會形成其獨特的指導思想、價值觀念、經營哲學、文化傳統,還會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職業道德規范,以此獲得自身的完善與發展。社會主義企業也不例外。
企業道德亦稱企業職業道德。它是由企業自身的特徵所決定的,在社會道德影響下形成的,用以調節企業與社會、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職工等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既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在企業行為中的具體體現。
企業道德是伴隨企業的產生和發展而自然形成的一種深刻影響企業的管理力量,而且它比純粹的經濟手段、行政手段乃至法律手段的作用更廣泛、更深刻和持久。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以純經濟的眼光來組織、管理企業的經營活動,很難達到理想的經濟目標,即使達到了,也是暫時的。因此,在政策的制定和方案的實施中,都必須體現某種價值觀念和道德原則。這不僅表明企業職業道德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在需求,而且也證明它發揮著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管理效能,這種效能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企業道德能喚起和激勵全體員工的職業熱情,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最佳目的。追求經濟效益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目標,只有取得最佳經濟效益,才能切實保障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道德不僅僅反映而且發揮著自身的各種功能,去積極輔佐企業的經營發展,因為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無疑會增加社會財富,促進社會發展,而這正是職業道德的最高目標之一。這就必須通過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強化企業道德自身的教育功能,使熱愛本職、忠於職守、遵紀守法、誠實勞動、公平競爭、通力協作、敢於創新等價值觀念,變成全體職工的信念和自覺行為,從而激發職工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對企業的責任心,以滿腔的熱忱,積極地投入到企業活動中,創造更多更好的產品。在這里,企業道德釋放出來的是凝聚力和推動力,藉以把全體員工與企業目標緊密連結起來,形成巨大的動力。
第二,企業道德能夠阻止和抑制企業的負面效應,保證企業的正確發展方向。企業道德通過對企業行為的一些重大關系方面來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這就能較好地防止企業行為的負向投射,把企業納入持續發展的健康軌道。比如,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繫上,企業道德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強調必須對人的生命價值、社會活動、消費者利益、社會精神面貌及自然生態平衡負有高度的責任。在競爭與協作的關繫上,社會主義企業道德主張通過提高技術水平,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商品成本等手段來加強競爭能力,反對採取不正當手法去損害他人利益。在企業與國家、個人利益關繫上,企業道德強調兼顧三者利益,保證國家利益的權威性,保證企業職工的個人利益及企業的再生產需求。只有這樣按照道德法則去行事,才能保證企業的正確方向和持久發展。
加強企業道德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可忽視的途徑。這不僅因為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是最基本的經濟單元,而且因為在企業中集聚了千百萬職工,他們是我國的社會中堅。因此企業作為「小社會」,其道德狀況如何,會深刻影響著整個社會面貌。在一定意義上說,企業道德建設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
二、企業管理道德在企業中的作用
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現代科學管理認為,在企業的人、財、物等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企業的主體。管理道德就是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重心從物轉移到人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與管理科學和倫理學有密切聯系的一門新興的學科。管理道德又稱為管理者道德,是管理者在實施經營管理活動中必須遵循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與企業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管理道德是一種職工道德,是社會道德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道德因素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作用及經營管理者應當具備一些什麼樣的職業道德品質和行為能力。
在企業管理中,實現決策目標過程中的行為控制不外乎採用兩種方式。一是靠管理制度來實行控制,即通過制度和職權關系來確定企業成員的行為規范。這種控制方式是強制性的,往往引起職工的心理失衡,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和消極情緒。另一種是通過共同的價值觀,由道德意識的暗示,強化自我意識來達到職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這是一種基於對職工個人價值的尊重和充分信任職工的自覺性為前提的無形控制。這兩種行為控制形式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具有互補性,缺一不可。管理道德作為企業微觀上層建築中相對獨立的因素,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作用。
首先,在企業行為中,管理道德從企業及其職工對社會和他人的義務或利益關系中來認識現實,並藉助道德情感、道德觀念、道德規范和道德理想等形式來表達認識成果。這種認識作用,實質上就是道德價值導向,它啟發和引導職工去創造高尚的社會關系和完善自身人格。自覺遵守企業各種行為的道德規范,把從業人員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勞動者,促進兩個文明的建設。
第二,在社會主義的企業中,一個合格的經營管理者不僅應該懂得科學決策,懂得系統論,學會對物的管理,而且應該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品質和較高的行為選擇能力、道德評價能力。此外,還應掌握道德激勵方法,善於調節管理過程中的人際關系。管理道德就是提高經營管理者的職業道德素質,使他們學會對人的管理,懂得人際關系的奧妙,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激勵人們去追求共同的目標,使職工個體能獲得全面的發展。
第三,在上述認識和調節的過程中,貫穿滲透教育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道德對人心的征服上。這主要通過社會輿論對職工行為的褒與貶,使職工內心深處受到教育,並通過傳授管理道德知識、個人示範和集體影響及典型誘導等方法,使企業職工的道德意識得到強化,自覺地用企業道德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總之,管理道德的作用在於提高管理者的職業道德素質,強化企業成員的道德意識,理順和改善管理中的人際關系,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達到既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好地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又使從業者獲得全面發展的目的。
一個企業的產值、利潤、投資、產品生產和銷售等,無疑是辦好企業的關鍵問題。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的企業和企業經營管理者,肩上不僅負有創造企業物質文明的責任,同時還負有建設企業精神文明的重任。社會主義企業要求培養一批有道德、有覺悟、技術素質好的職工隊伍。還要造就出一種有活力、有效率、有理想、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環境。從上面的分析足以說明企業道德和管理道德是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可以說是企業這台大型計算機之中的軟體。設計、採用、處理是否得當,是企業能否在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進而取得最大發展的關鍵之一。每一個企業家和企業經營管理者,都應充分認識企業道德和管理道德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和意義,使企業道德和管理道德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完善。
⑤ 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
法律應該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
道德的涵蓋面大於法律。法律比較生硬滯後,道德更加貼近現實。道德是對法律的補充。在何為罪,何為非罪,何為公正,何為不義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上,法律必須藉助道德判斷。為什麼侵害他人權益必須受到懲罰,故意殺人必須判處死刑而不是終身監禁,為什麼搶劫罪的起刑要比盜竊罪來得重,這些問題是再怎麼用邏輯推理也是說不清楚的,最終只能來源於立法者的道德判斷,來源於公眾對公共利益的主觀評價。其實,就算是法律處處標榜的公正一詞,歸根結底也是一個道德規范,其內容也不可能由理性推理獲知,而只能是社會基本道德律的體現。
事實上,法律本來便與道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應以後者為基礎。任何一種法律,如果想獲得公眾普遍而自願的認同,就必須遵循和體現一個社會的基本道德律,就不能無視絕大多數民眾的道德共識。否則,這樣的法律只能是少數精英自身利益的體現,談不上理性,更談不上公正。那種認為法律高於道德,司法應免除一切社會輿論影響的觀點不僅是無知的,甚至是虛偽的。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不是自詡為先知或哲學王的「天才」,便是試圖以一己之私替代大眾公益的「權貴」。承不承認公眾的道德評判是立法、執法和司法的根本,乃是民主制度和專制制度的核心差異!
在現代社會,法律顯然是重要的,有著道德所不能替代的功能,但這僅僅是由於一些基本的道德律對於維護社會的和平與秩序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必須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予以保障。在任何時候都絕不可以依法治國為借口,忽視甚至蔑視那些民眾千百年來一直默默遵循,而在特定情境下又能激起海嘯般公眾輿論的道德准則。最好的折衷之道是,在立法上盡可能地反映絕大多數公眾所信從的基本道德律,在司法上將基本道德律和程序正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法治同時具備一般理性與基本道德的雙重特性。
⑥ 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對成就人生的重要意義
法律和道德是做人處事的底線,法律以強制力來保障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秩序,法律通過條例來規范和限定人們的行為,具有強制性;而道德則是從更為廣泛的精神層面通過廣大民眾的行為的評論來認定人的行為的,一般不具法律效應,他是人們從道義上對某人某事的認可或譴責。但由於一些道德認可的也被依法律的形式規定了下來,一般道德上要求的的往往是法律認可的,法律規定的往往是道德鼓勵人們做的,這樣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法律是道德的拓展,法律將道德規范轉變為法律規范,把積極的道德標准規定為法律應遵循的准則。如,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以及前面論述到的商業中發不正當競爭原則,公平原則,尊老愛幼原則,這樣原本體現在道德中的義務通過立法予以實現。法律和道德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一些案例中充分展現「法中有情」,例如,1935年,時任紐約市長的拉古迪亞曾在一個位於紐約貧民區的法庭上,旁聽了一樁麵包偷竊案的審理。被控罪犯是一位老婦人,被控罪名為偷竊麵包。在訊問到她是否清白或願意認罪時,老婦人囁嚅地回答: 「我需要麵包來喂養我那幾個餓著肚子的孫子,要知道,他們已經兩天沒吃到任何東西了……」陪審團見市長在旁 聽,便答道:「我們必須秉公辦事,你可選擇10美元的罰款,或者是10天的拘役。」
審判結束後,拉古迪亞從旁聽席間站起身來,脫下帽子,往裡面放進10美元,然後面向旁聽席上的其他人說:「現在,請每個人另交出5 0美分的罰金,這是我們為我們的冷漠所付的費用,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麵包來喂養孫子的城市與區域。」
沒有人能夠想像得出那一刻人們的驚訝與肅穆,每個人都默默無聲地、認認真地捐出了50美分。
老太太也的確犯了偷盜罪,但社會也應該作出反省,這樣才會進步。
但是當法律落後於時代進步的步伐時,道德和法律就可能沖突,例如有些人專法律的空子
幹些不合道義的事。
總之,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隨時代發展,才能更好的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⑦ 道德與法律的重要性
法律規范行為
保證社會秩序
道德從內心制約行為
⑧ 法律與道德在當今社會哪一個更重要的辯論賽
即使道德存在這樣一些嚴重的問題,從道德本身的作用來看,道德仍然比法律更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就說下面六點看法:
其一,法律重在禁止,是對那些無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對有益性做法的肯定。人是自由自覺的生存,人的根本特點是追求。所以社會應當提供給人的不是制止,而是更多地追求。所以,社會不能只有強制而沒有追求,只有禁止而沒有提倡,只有限制而沒有理想。社會應是一個具有道德智慧的自覺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限制、禁止的被動社會;是一個富於自覺創造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法律強制的社會。法治是對人最起碼的要求,德治才能實現人的高層次的追求。所以,人是一種追求性的、自覺性的人生,而不是法制的強制的被動性的人生。人是一種發展與提升,而不是一種限制與壓抑;人應當追求最佳與更高的境界,而不能只是局限在法定的圈子內。由此可見,只注重法制而不注重德治,只注重法律而不注重道德,是無益於人與社會的更大發展的。由於良德可以促成人的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道德從根本上說並不是繩索,而是一種智慧人生的提倡。
其二,缺乏道德的社會,可能更能顯現法的作用,但是卻會造成執法成本的增加,還可造成法的松馳。這因為,沒有道德做為基礎的法制,將會是問題叢生的法制。這因為,道德的自覺約束與法律的強行約束是可以互相制約的,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道德不倡,法治難佳,因為二者是相相輔相成的。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依法治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較高的層次。「以德治國」不但不會對「依法治國」有任何的削弱,而且必將更有利於「依法治國」的進一步加強。
其三,道德是法律的基礎。缺少道德甚至違背道德的法律,不能成為良法,雖然這樣的缺少道德內涵的法律可以被稱之為法制,卻永遠無法獲得依法治國的良好效果。因此,比起法治來說,道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前提性。沒有道德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法治。這因為,道德先於法治,而且道德廣於法治,因此道德重於法治。
其四,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沒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執行,再嚴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鑽。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低下,那麼不論有多麼苛刻嚴厲的法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和管理問題。如果忽視道德的作用,缺乏道德的教化,一個社會的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五,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政呢?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法呢?道德不倡,執政與執法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德高望重,權力才有分量。只有道德的修養才能獲得正義感、義務感等道德情感,才能獲得道德動機的確立。因此,立法和執法人員提高了執法守法的覺悟和境界,才能夠自覺地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的方針。如果沒有道德做為良好的前提,缺少道德的人,執法又有誰能放心呢?所以,「無德者不可能執好政」、「無德者不可能執好當」,應當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共識。
其六,道德不只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自律,而必定會外化為社會行為,只有注重道德,社會更加地注重道德,執政與執法才會受到更多地社會道德輿論和道德崇尚的制約。道德輿論也是一種社會權力(所謂「第四種權力」),也具有外在的強制力。為什麼一些官員「不怕上告,就怕上報」呢,就是懾於輿論這一社會權力的道德壓力。常言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沒有不注重自己名聲的,所以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權力也是有其一定的強制威力的。
僅從上羅列的幾點,已足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只注重法制,而忽視道德的作用,肯定是一種嚴重的失誤。這因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⑨ 道德和法律在學習和生活中意義和作用
道德和法律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意義。人們都遵守道德法律,那麼這個生活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減少一些犯罪違法事情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