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家庭訪談
A. 大家知道的法制類節目有哪些
中央電視台的《焦點訪談》,《今日說法》;
廣東衛視的《社會縱橫》;
廣東珠江台《今日關注》;
太原電視台《百姓說法》;
重慶衛視《拍案說法》;
北京電視台《法治進行時》。
B. 道德與法治題目家人之間的什麼什麼什麼都是家庭成員對家庭的什麼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關心家庭生活,關心家人,關心家庭事務,初步具有為家庭和諧做貢獻的意識和行動。
2、引導學生為家庭盡責任,懂得不管年齡大小,家庭成員都要承擔家庭責任,要有負責任的精神。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身體驗、召開家庭會議、交流園、出點子、演一演、寫承諾書、閱讀感悟等活動教學,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家庭責任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一培養學生家庭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為家庭盡責任,懂得不管年齡大小,家庭成員都要承擔家庭責任,要有負責任的精神。
2、難點:每個家庭成員都要主動承擔家庭責任。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處於從中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他們經過前三年課程的學習,在對家庭的情感上有所發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愛家庭、做貢獻的意識,對人和事物的認識逐漸擺脫形象思維的特點,初步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再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為此,確定以下教學方法。
教法和學法
1、教法:啟發式、小組合作探究
2、學法:自主學習法及活動與探究
3、教學准備:教師製作PPT課件及搜集資料,學生課前准備好參與活動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情境:小剛的爺爺生病了,爸爸媽媽都要上班。沒有人照顧爺爺,該怎麼辦呢?
2、師: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3、生自由回答。
4、師:有些同學回答得不錯,那就是小剛可以在課余時間照顧。小剛是在承擔家庭責任。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我們如何為家庭做貢獻,承擔責任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目標導學一:我的家庭貢獻
活動與探究一:想一想,說一說
(1)生閱讀教材第42頁內容
(2)小組合作,探究問題
☆你有沒有對家庭做過貢獻?
☆你對作貢獻保持什麼態度?
(3)先在小組內交流,各組推薦代表,全班交流與分享。
(4)師小結:家庭中的每位成員都很重要。家庭的幸福需要每位成員做出貢獻。作為孩子,我們也要對家庭有所貢獻。
C. 為什麼要以法治的方式促進家庭教育
制定家庭教育法,有利於運用法治的力量引領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弘揚良好的家教家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
有利於促進和保障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協同發展,共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利於從法律政策層面提煉提升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社會對家庭教育立法高度認同
全國婦聯調查數據顯示,公眾普遍重視家庭教育,74%的人認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通過法律來規范家庭教育服務和管理工作,78%的人認為政府應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幾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代表多次就家庭教育立法提出相關議案。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代表議案答復意見明確指出,「家庭教育確有立法必要,建議有關部門加快調研起草工作,條件成熟時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目前全社會對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立法的重視和認同達都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理論研究層面,自2011年起,全國婦聯與教育部共同啟動了家庭教育立法調研工作,開展了大量的文獻研究、實地調研、專題研討,形成了一系列專題調研和理論研究報告。
D.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
清朝末期,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規定了臣民的義務和權力 中華民國建立時,頒專布了臨時屬約法,那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對袁世凱的權利進行了約束。還提出了五權分立,國民的權利等等。 在1922年,國民政府收回了部分關稅自主權,在1943年完全...
E. 關於關法治的小故事
一天,學生小麗放學以後,正在校門口等她媽媽來接她回家。這時,一名陌生男子騎著自行車到小麗身邊,說:「你在等媽媽接你回家是嗎?」小麗點點頭。那名男子接著說:「你媽媽在單位里正開會,讓我接你回家。」小麗聽這人說得有板有眼的,沒有半點猶豫,就跨上了自行車。但是,當車子騎出去不遠,小麗發現不對了--回家可不是這條路!啊!她知道上當了,大聲地哭道:「放我下車,我要回家!」喊聲驚動了行人。行人圍攏過來,問明了情況,將騎車人扭送到派出所。原來,此人是專門拐賣兒童的罪犯。【反思】:現在社會上有騙子、壞人。他們抓住小學生年紀小、單純、易於上當的特點,用一點小恩小惠或叫你干壞事或騎到外地拐賣你,或騙到幽靜的地方侮辱你,或作為人質敲詐錢財,這樣,小朋友的身心受到傷害,還危及生命,給家長帶來痛苦傷心,使學校老師擔心。我們學生一定要學會自我保護,遇事動腦不上當受騙,不要讓壞人得逞。對來路不明的陌生人,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聽信花言巧語,不輕易行動。遇事可請老師、家長幫忙。我們在外面是隨時可能遇到壞人,在家時也不能放鬆警惕,遇到陌生人多長個心眼,不要上當受騙,因為壞人是無孔不入的。
F. 五年級道德與法制,擔當家庭責任我們應該是做到哪幾點
1主動承擔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時,主動給老弱病殘讓座,拾金不昧。
3發現有違法犯罪的行為時,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報警求助。
G. 法制新聞采訪的特點
一、法制新聞報道新的特點
(一)法制新聞報道對象范圍不斷拓展、報道比例不斷上升
法制新聞就是社會生活各方面新近發生的與法制相關的、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報道。所謂法制,概括地講就是國家的法律和制度。現在,法制報道的對象范圍已超出了政法部門,包括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與法制有關的一切內容。
因為從我現實情況看,其范圍決不只限於國家立法、司法、法律監督這些專業部門的活動,而是涉及億萬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大到包括國家憲政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領域,市場經濟法制領域,小到家庭婚姻以及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的法制問題。另一方面,法制新聞報道是我國民主建設過程中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因此,法制報道比例的不斷上升,是社會發展必然的結果和要求。有研究者對我國三家綜合性報刊,《羊城晚報》,《新民晚報》,《北京晚報》在同一個月中的法制報道的數量及其比例進行了一次量化統計:
1995年,這三家報紙法制新聞的報道量(比例)分別105條(2.1)、95條(1.9%)和110條(2.3%);
2000年這三家報紙法制新聞的報道量(比例)分別是232條(8.2%)、202條(7.5%)和248條(8.9%)。
由此可見,法制新聞報道以其本身新奇有趣,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特點,成為了人們所喜聞樂見的題材。
(二)法制新聞報道的宣傳和教育功能不斷強化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必須建立以法律為准繩的市場游戲規則。
但我國過去市場經濟不發達,要讓適應計劃經濟的人們來適應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必須加強法制宣傳,應該讓「障礙——符號(法律規范)盡快和更廣泛地傳播。它們應該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們應該形成每個人與其他人之間的話語,讓所有的人用這種話語來彼此制止犯罪,讓這種真幣在民眾頭腦中取代犯罪的虛假利潤。」所以,作為大眾傳播的法制新聞在法制宣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宣傳手段無法替代的。
一、是法制新聞的傳播具有廣泛性和經常性,它擁有最為廣大的受眾群體,並且有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媒體經常性的、隨時隨地的傳播報道,它對公眾的輻射面和影響頻度都是其他宣教手段所無法企及的。
二、是法制新聞宣教目的的潛在性,它可以有效的消除受傳者接受宣傳教育的逆反心理。當然,嚴肅的法制新聞不應當僅僅滿足於給人們提供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且還應當承擔向社會傳播法律知識、幫助人們提高素質的使命,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法制報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在普法宣傳教育上,應用最多的就是以案說法或對法制報道提供相關的法律資料,這樣做,讀者就可以容易的了解案件,理解其中法律專業術語的含義。例如
2001年4月18日《羊城晚報》上的一篇報道,標題為:定罪量刑討價還價(引
題)「辯訴交易」首登我國法庭,25分鍾審結一起故意傷害案(主題)。當讀
者看到該標題時,一般人都會對「辯訴交易」產生疑問,不知其意。於是編者在
新聞旁邊用一小塊空間對「辯訴交易」進行名詞解釋,當讀者理解了它的含義
後,自然容易看明白案件事實了。
(三)法制新聞報道形式不拘一格隨著法制報道的日益普及和快速發展,它已經突破過去消息、通訊的那種傳統寫作模式,而逐漸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報道內容結構設計上追求最佳效果。
首先,報紙報道主要表現在標題的製作和篇章結構新穎安排上。如《夜裡惡狠狠搶車,白天羞答答捂面(引題)掀開「蓋頭」是歹徒(正題)》。其報道內容通過一系列疑問把讀者吸引住,使讀者帶著疑問去閱讀這篇報道。
再看下面標題:
《一本正經「抓賭」 煞有介事罰款(引題)假警察成了真囚犯(正題)》
《一女嫁三男法院做「減法」》等
這些標題的顯著特點就是給人留下懸念,新奇有趣,引人注意。因此,好的標題是文章的點睛之筆,讀者一看,或能知其要領,或能受到深刻的啟發、激勵、感染和教育,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報紙還創設讀者信箱欄目,讓讀者談自己意見看法,或讓專家解答讀者提出的法律問題。
其次,電視主要是讓受眾或法律專家共同參與到報道中來。如中央電視台的「今
日說法」節目,每一期節目都會請一位法律專家進行現場點評,以案說法。再如重慶電視台的「拍案說法」節目,用案由再現的方式向觀眾講述案情的來龍去脈,點點「暴光」懸念,然後由法律專家與現場觀眾一起討論,不知不覺中把法制觀念和法律知識灌輸給了觀眾。
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強報道內容的客觀真實性,而且有利於貼近百姓,體現媒體對社會的一種人文關懷,從而吸引更多的受眾。有的還利用現場直播或實況錄像錄音進行報道,給受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產生法律效果記憶。
復次,把法制報道滲透到其他類報道當中,但是事件本身與法律有著密切關系,從而它也能同時發揮出法制報道的功能。例如2002年3月5日北京某報的《房產周刊》專內,一篇《房產糾紛訴訟大幅增加說明了什麼》報道,其中大篇幅的是說房屋質量差,物業管理不善等問題,但最終還是點到了法律問題上,並且最後引用了法院院長的談話:「說明消費者法制觀念增強,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合法權益,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消費者日益成熟的表現」,同時也反映出涉及房地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不配套等
H. 寫一篇1500字的「我身邊法治小故事事」
法律無處不在,法律故事隨時發生。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一個發生在我們家裡的真實故事。
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時偷油,大時偷牛」。發生在我們家裡的這個故事也跟「偷」有關。我的一個爺爺家有個最小的兒子,爺爺奶奶看他很親,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留給他,他有點什麼小毛病也不怎麼管。上學後,我這個叔叔見別的同學經常在校門口買一些小零食吃,自己也想要,但爺爺覺得他長大了,應該培養他良好生活習慣了,就拒絕了他的要求。被拒絕了幾次後,他不再開口要錢了,就擅自把茶幾上的幾毛錢「拿」走了。一次、兩次、三次……他見爺爺奶奶沒有什麼反應,自以為這種行為沒有被發現,就大膽地從幾毛到幾元錢,甚至十幾元也敢從家裡拿,自己吃不完還請同學們吃。其實,他的這些小動作早被奶奶發現了,她覺得不是什麼大事,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沒當回事。後來,他從家裡拿的錢越來越多,終於被爺爺發現了,訓了他幾句,也沒太認真。後來爺爺奶奶把錢放到他找不到地方,在自己家裡找不到錢,他就到親屬朋友家裡偷,因此經常受批評教育。
幾年過去了,他沒考上學,就在家裡干點活。但從小養成的「習慣」沒有改掉,總是從家裡偷錢、偷東西賣,在外面吃喝玩樂。後來就到哪兒偷哪兒,親戚朋友們沒一個敢招惹他的。終於有一天,他「離家出走」了,四處漂泊一段時間後,沒吃沒喝也沒弄到錢,就在他快走投無路時,鄰村一個他不太熟的朋友家辦喜事,他把人家的一輛新摩托車借了出來,說是他爸爸讓他往城裡送點東西,馬上回來,天黑之前如果沒有還車,就讓人家到我爺爺家裡取。結果,天黑之後,朋友去他家要摩托車,他的爸爸媽媽都不知道這件事,他也不見了蹤影。鄰村那家辦喜事的人報了警,警察找到了他,發現他把六七千元的摩托買了二千元,花了。
警察把他抓進了勞教所,他在裡面呆了兩年,整個人瘦了一圈。他告訴我們裡面很苦很累,每天幹活,沒一點自由!家人們見他有了這么多的感悟,覺得他應該改了!可是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因為在網吧上網沒錢就偷,再次被送進勞教所。那次我跟爸爸媽媽去看他,見面時間很短,他流下了悔恨的淚水,他說對不起家人。他哭爺爺奶奶也哭,仨人哭成一片!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富貴與貧賤,今天我講的這個故事使我受教育很深。法律從娃娃抓起,從小要讓孩子學法、懂法,才不會犯那麼嚴重的錯誤。叔叔就是因為小時候偷錢,爸爸媽媽不管,大了偷得越來越多,爸爸媽媽再管也管不住了,最終走向犯罪的道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庭、社會都要負起責任,讓孩子們從小遵紀守法,只有法律才能保護他們健康成長、維護社會良好秩序。
I. 以法制在我身邊為題的作文300字
法制在我身邊
未來的明天,天更藍,陽光更燦爛。
《為了明天》該部電影是中國首部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法制教育電影,用了典型的案例,並請有關專家點評,影片充分展現了黨中央三代領導核心親切關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全面介紹我國青少年成長的環境;通過模擬再現若干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揭示當前青少年犯罪低齡化、團伙化、暴力化、智能化的趨勢;通過著名專家學者和司法工作者訪談,分析社會轉型期道德失范、代溝加大、家庭殘缺、交友不慎、鑒別能力低和心理偏差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以及青少年犯罪者既是侵害行為人也是受害人的雙重危害性;影片以啟發、交互的手法向青少年普及和灌輸應知應會的法律常識,培養他們從小崇尚法制、遵紀守法的觀念和習慣,明白小錯不改、大禍之源,以強凌弱、害人害己,缺乏警覺、受殘害,行為偏差、迷途難返等道理。影片使青少年觀眾們受到警示,樹立自尊、自愛、自律、自警、自醒的精神,使家長與社會各界得到啟迪,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推進全社會共同關心和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影片中一個少男因樓上家不注意引起下水道堵塞,就把樓上家裡的孩子活活的掐死,那是多麼殘忍的啊!十六十七歲,花季雨季火紅的太陽呀!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呢?這樣不僅是害了別人,也是害了自己,如果他有一顆寬容的心,多多寬容那不就不會造成這樣的大錯了,不不僅是給別人的一份解脫也是給自己的一份解脫。所以我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別人。
國家為了陪養下一代青少年,付出了多少心血呀!他們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了,我們要不護一切的去擔起這份重任!
讓我們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