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旅遊市場法治分析

旅遊市場法治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4-12 14:09:19

① 獎勵旅遊市場為什麼迅速擴大

獎勵旅遊是會展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具有共同的特點,如組團規模大、消費檔次高、季節差異小、經濟效益好等。

在獎勵旅遊的日程中,根據企業組織該活動的意圖與宗旨,要安排諸如頒獎儀式、主題晚宴、先進事跡報告、企業發展戰略研討、工作計劃討論等會議活動,做到會、獎結合。

負責承辦旅遊活動的專業機構(如旅行社、旅遊公司等)對整個日程安排與活動布置都必須作出精心策劃和設計,要襯托出企業文化,要營造出滿足員工成就感和榮譽感的氛圍,既要能達到企業(單位)舉辦活動的目的並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又要能給參加者留下終身難忘的美好回憶。


獎勵旅遊

獎勵旅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如今已有百分之五十的美國公司採用該方法來獎勵員工。在英國商業組織給員工的資金中,有五分之二是以獎勵旅遊的方式支付給員工的。在法國和德國,一半以上資金是通過獎勵旅遊支付給員工。

一般獎勵旅遊包含了會議、旅遊、頒獎典禮、主題晚宴或晚會等部分,企業的首腦人物會了面作陪,和受獎者共商公司發展大計,這對於參加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殊榮。

其活動安排也由有關旅遊企業特別安排,融入企業文化的主題晚會具有增強員工榮譽感,加強企業團隊建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常年連續進行的獎勵旅遊會使員工產生強烈的期待感,對於刺激業績成長能夠形成良性的循環。

② 中國旅遊法制建設的相關論文

看看下面兩篇文章就差不多了!
http://news.et-china.com/etnew/readnews.asp?NewsID=1098&BigClassName=%D0%D0%D2%B5%B6%AF%CC%AC&SmallClassName=%C2%C3%D3%CE%D2%B5%B6%AF%CC%AC&SpecialID=0
http://www.yzdb.cn/gmyfz.asp?id=139
1.中國旅遊法制建設進步大 依法治旅格局基本形成
旅遊業是依託性、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它的健康發展必須以法制為保障。改革開放以來迅速崛起的旅遊業,其法制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加快建立、逐步強化的過程。尤其是「九五」以後,隨著旅遊業的飛速發展,旅遊法制建設也日新月異,推動著我國躋身世界旅遊大國行列。一、旅遊法制建設步伐日益加快我國旅遊法制建設最初較多的表現為行政手段管理,隨著國家法制建設步伐的整體推進和旅遊業的加快發展,旅遊業的發展和管理加快進入法制化軌道,依法治旅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主要表現在:
1、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

「八五」期間旅遊法制規范的內容,許多都是直接與旅遊企業的經營密切相關,如旅遊價格、外匯兌換、旅遊商品生產、外匯報價結算、廁所收費、門票價格等,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時代特徵;「九五」以後,這些項目因大都下放到了旅遊企業,立法規范的內容陸續轉向管理市場准入、市場秩序、經營規則等方面,反映了旅遊行政管理職能的逐步轉變。

2、由單項內容逐步向綜合方面過渡。「八五」期間,旅遊立法規范的內容一般比較單一,大多針對某一事項做出規定,如旅行社的質量管理、旅遊簽證的通知、對客人服務的基本標准、旅遊投訴的規定、旅遊發展基金的征繳、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的審批、旅遊安全事故的報告與處理程序等,反映了旅遊立法逐步建立的過程。「九五」以後,旅遊立法規范的內容明顯趨向於綜合,涉及一個方面的法規、規章明顯增多,如旅行社管理、導游員管理、出國游管理。以出國游為例,以前出台過多個規范性文件,後來被1997年的部門規章、2002年的行政法規所取代。

3、規范范疇逐步從傳統轉向新興領域。「八五」期間,旅遊立法基本以旅遊接待和經營方面內容為主,比較集中的是旅行社、涉外飯店等,即旅遊業起步發展以來的傳統產業范圍;「九五」以後,隨著旅遊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張,「大旅遊」從概念變為了現實,旅遊立法也就拓寬了領域,如合資旅行社、內河遊船評定星級、旅遊漂流管理、旅遊標准化管理、旅遊規劃管理、旅遊統計管理、優秀旅遊城市創建等。

4、由行政手段為主加速轉向法制化。「八五」期間,旅遊法規性文件大多是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的,即使國務院發布或批准下發的也不例外,據不完全統計,此間出台的旅遊規章、規范性文件多達45個,其中占相當數量的是以《通知》的形式。「九五」以後,隨著《立法法》的實施,旅遊法制化工作加速走向正軌,此間出台的規范性文件約減少了50%,而行政法規出台了2部,即《旅行社管理條例》、《導遊人員管理條例》;「十五」以來,現已修訂了1部行政法規(《旅行社管理條例》)、出台了1部行政法規(《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管理辦法》)和5個部門規章,旅遊的立法規格、法律效力都有了明顯提高。

二、一些領域的旅遊法制漸成體系旅遊業至今尚未有一部綜合性的旅遊大法,但近年來某些領域的旅遊法制已取得較大成績,初步形成了以旅行社業為核心的旅遊法制體系。

1.旅行社業的旅遊法制建設日趨健全。旅行社被喻為旅遊業的龍頭,隨著旅遊業的飛速發展,旅行社數量快速增加,由1996年的全國4252家,增加到2001年的10532家。為及時加強對旅行社市場的管理,1996年10月15日國務院發布了旅遊業首部行政法規——《旅行社管理條例》。為貫徹好《條例》,國家旅遊局制定了《旅行社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並先後出台一些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如《旅行社質量保證金暫行規定》、《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責任保險規定》、《旅行社經理資格認證管理規定》、《關於加強旅行社審批和登記管理的通知》、《關於加強和規范旅行社門市部管理的通知》等,形成了以旅行社為核心的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我國加入WTO以後,為及時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又加快修訂了《旅行社管理條例》,增加了有關「外商投資旅行社」的內容,使《條例》囊括了對各種類型旅行社的管理。

2.導游管理有法可依。導游員是旅遊活動的具體組織者和服務者,與旅遊消費和接待服務質量密切相關。全國現有導游員15萬人,以及大量季節性的臨時導游員。1999年5月14日,國務院發布了《導遊人員管理條例》,這是旅遊行業的第二部行政法規,明確了導游資格考試制度、導游證制度、導游分等定級、導游工作職責與處罰,為建立政治業務素質雙過硬的導游隊伍提供了法律保障。為貫徹好這個《條例》,國家旅遊局1999年8月出台了《導游證管理辦法》,2001年12月出台了《導遊人員管理實施辦法》,增加了對導游實行分級管理、登記制度、記分管理、年審管理的規定,強化了對導遊人員的日常管理。

3.出境旅遊管理逐漸步入法制化。為加強對出境游管理,1997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出台了《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經過5年的發展,我國出境旅遊已達1213.3萬人次,因私出境旅遊明顯加速增長。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國務院決定2002年7月1日起實施《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管理辦法》,這是旅遊行業的第三部行政法規,從管理手段上向法制化方向邁出了一大步。根據新的管理辦法,出境游組團社由67家擴大到528家;隨後出台了《中國公民出國旅遊服務標准》;10月28日,國家旅遊局又發布了《出境旅遊領隊人員管理辦法》,使出國游管理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地方旅遊法制建設取得明顯突破地方旅遊法制是全國旅遊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九五」以來,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快速成長,地方旅遊法制建設步伐也抓緊跟進。

1.省市旅遊立法起點較高。

「八五」期間,國家層次的旅遊立法尚以規范性文件為主,省市則大多以政府名義制定了旅遊規章,據統計,僅加快旅遊業發展方面的就有18個省份,屬綜合管理的有2個省份。「九五」時期,除10來個省份出台了政府規章外,21個省份、7個單列市和副省級城市出台了由省人大發布的地方旅遊法規(旅遊業管理條例)。

2.絕大多數省市已制定了旅遊《條例》。1995年6月22日,海南省第一屆人大常委會批准了《海南省旅遊管理條例》,成為全國第一個地方性旅遊法規。此後,各省加快了旅遊立法步伐,截至2002年11月上旬,除吉林、青海、天津、上海四省市外,已有27個省份制定了旅遊《條例》,佔全國省份總數的87%(除台灣);廈門、青島、深圳3個單列市出台了《條例》,佔全國單列市總數的60%。此外,武漢、哈爾濱、鄭州、廣州、大同、成都6個大城市也報經省人大批准出台了旅遊《條例》。

3.旅遊立法適應了地方旅遊發展需要。各省市除了制定綜合性的政府規章、地方法規外,還出台了不少針對性較強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內容涉及旅遊安全、設立分支機構、旅遊度假區、旅遊商品生產、旅遊企業所得稅返還、旅遊景點徵收專用資金、散客服務、特殊旅遊項目、景區景點講解等。當前,各地為了與世貿規則接軌,抓緊了對地方旅遊法規的修改,海南、廣西等6省市已基本完成修訂,北京、山東、內蒙古、湖北、陝西、雲南等10省區市已把修訂列入計劃。可以相信,這對促進入世以後旅遊業的加快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四、旅遊行政執法力度和執法水平明顯提高「八五」以來,隨著我國法制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以及旅遊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張,加強旅遊執法被提上重要工作日程。特別是「九五」以後,隨著旅遊部門管理職能的轉變,旅遊執法實踐大量增加,旅遊執法水平也有了明顯進步。

1.旅遊行政執法隊伍不斷壯大。「九五」以後,根據旅遊業發展的需要,國家旅遊局成立了旅遊質量監督監理所(即「質監所」),專門負責受理旅遊投訴,以後全國逐步建立起國家、省級、旅遊城市三級質監網路,現在崗人員近千人。其中,四川省質監所是行政編制,陝西、雲南、青海、寧夏4省區的質監所與行管處合並執法,12個城市成立了旅遊執法(稽查、監察)大隊,其他100多家質監所的一部分被賦予了一定行政職能,成為旅遊行業管理的重要補充和旅遊行政執法的重要力量。

2.日常性的旅遊執法數量增多。受理旅遊投訴和進行旅行社業務年檢,是旅遊執法的日常性、經常化內容。據統計,2001年全國各級質監所接受旅遊投訴(僅統計了29個省區市)6966件,正式受理5738件,結案5417件,結案率達到94%。在2001年的旅行社業務年檢中,1142家旅行社被暫緩通過年檢、並分別受到限期改正、警告、通報批評、限期整頓、停業整頓等處分,占參檢的10.85%;293家沒有通過年檢,被注銷、吊銷營業許可證或自動提出歇業,占總數的2.79%。

3.專項旅遊執法活動成效明顯。「九五」以來,整頓旅遊市場秩序一直被作為工作重點。1995年底至1996年,打擊無證無照和超范圍經營為重點的專項治理,查處旅遊市場違法違規行為4093件;2000年下半年至2001年首季,集中開展對出境游市場的整頓,重點查處旅行社掛靠承包、「黑社」、超范圍經營、零負團費、虛假廣告等;2002年上半年開始的旅遊市場打假打非專項整治,已出動檢查人員2.6萬人次,檢查導游9萬人次,現場檢查率達到60%,1700名違規導游被扣分處罰,查處了一大批違規違法經營者,打擊了旅遊市場的欺行霸市、強買強賣、欺客宰客行為,旅遊市場秩序和環境有了比較明顯改善。

此外,各級人大每年開展的專項旅遊執法大檢查,督促和推動了旅遊行政執法工作的深入開展;旅遊行政執法所引發的一些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件,督促旅遊執法人員進一步學法、懂法、用法;各地舉辦的形式多樣的旅遊執法培訓班,對提高旅遊行政執法水平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當然,由於旅遊業發展形勢一日千里,現行旅遊法規的一些內容很難跟上快速發展的旅遊現實,加上國家至今尚未出台一部《旅遊法》,因此,我國旅遊法制建設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全行業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和探索。

2.論我國旅遊立法的滯後性及其完善

健全的旅遊立法是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產業建立和良性發展的法制前提和保障。加快旅遊立法是培育、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應對和接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建立我國旅遊法律體系的重要內容和步驟。許多旅遊業比較發達的和法制比較完善的國家,旅遊法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成為國家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雖然已經建立了以憲法為基礎,以部門法為主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框架體系,但是從部門法的角度看,我國旅遊法律還存在著嚴重滯後性。這種滯後性已給發展旅遊業帶來了不利影響,甚至出現了一些企業為了賺錢,在開發旅遊資源的幌子下搞出破壞環境、糟踏資源的項目,擾亂旅遊經營市場、侵害遊客合法權益,使我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旅遊大環境的建立面臨嚴重的挑戰。這種滯後性主要表現為:
一是旅遊基本法和單行法空白。旅遊基本法屬於我國旅遊法律體系中的「憲法」,是各級、各類旅遊立法的淵源和依據。旅遊基本法的地位和作用不僅對於旅遊法律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我國旅遊業的整體發展也具有規范和指導意義。但自建國以來,我們尚未制定過一部全面、系統的旅遊的基本法律或單行法律。九屆全國人大以來,不斷有代表建議國家應將旅遊法的制定頒布作為當前旅遊業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專門力量,加快旅遊產業法律體系的建設[1]。事實上,旅遊基本法的缺位使得整個中國旅遊法制建設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也使得地方性旅遊立法活動缺乏可供遵循的立法根據和原則。這種狀況也是引起目前旅遊市場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國家級旅遊立法數量少,層次低,旅遊法律體系很不完備。改革開放後我國非常重視法制建設,但至今沒有一件專門調整旅遊關系的法律,國務院頒布的調整旅遊關系的行政法規僅有三件[2],國家旅遊局頒布的旅遊規章也僅有六件。總體上看,現行的法規、規章在立法層次上沒有對國家發展旅遊業的原則和措施作出根本性的規定,也沒有對旅遊業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關系作出有效的約束和調整。所以,在我國旅遊法律體系中,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作為社會公共產品在數量上供給嚴重不足,在立法的位階上處於比較低的層次,有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立法思想過時,內容簡單、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三是地方性旅遊立法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近年來,一些地方為了實現和保障旅遊業在本地產業中的支柱性地位,相繼出台了地方性旅遊法規。但由於各地市場經濟和旅遊業發育程度不同,這些地方性旅遊法規立法水平參差不齊,內容不一,個別的還存在與國家政策導向相抵觸的現象。同時由於其適用范圍分別僅限於本行政區域,因而無法實現對整個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整合,也不可能統一協調各地區之間的利益關系,更無法實現跨省、跨區域間的旅遊合作。
法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法的運行與作用的發揮不是僅僅依靠一部法律或地方性立法,而是由成龍配套的一系列的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結構合理有序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來共同發揮作用。
旅遊立法也應當是多層級、全方位發展。要加強和完善旅遊立法,首先要合理協調「兩級」的立法關系。國家立法要先於地方立法,要在宏觀上能夠規范和引導地方立法;地方立法要與國家立法相互協調,增加國家立法在地方的適應性,細化國家立法的可操作性;要調動「兩級」立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國家立法與地方立法在規范、保障、引導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旅遊產業建立、旅遊市場秩序維護及旅遊監管體制創立與運行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其次,要加快國家級旅遊立法的進程。國家立法涉及到以下幾個層次的法律法規:一是完善旅遊大環境的法律。這類國家級大法的重點是解決旅遊發展的法治大環境問題。涉及到的主要法律有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保險法、食品衛生與安全法等。這些大法對旅遊發展的宏觀環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法律已經制定,現在需要逐步修訂和完善。二是加快制定旅遊法。旅遊法是規范旅遊業發展的綜合性實體法和部門法。同時該法作為規范旅遊業的「憲法」,還要為旅遊單行法、國務院旅遊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旅遊法規提供立法依據和指導。所以,旅遊法對旅遊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根據全國人大代表的建議,《旅遊法》的內容應重點放在:「明確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確定國家發展旅遊業的原則和措施,確立合理開發、科學利用旅遊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制度,規定對旅遊者權益的保障等」[3]方面。三是健全旅遊行政法。這是由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旅遊行政法規,通常以「條例」等形式出現。國務院旅遊法規的內容一般操作性比較強,制定程序也不像制定旅遊法律那麼復雜。目前主要有《旅行社管理條例》《導遊人員管理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還有一些行政法規如稅收、出入境管理、旅客運輸損害賠償等涉及到旅遊方面,但這些都不是針對旅遊業發展而專門頒布的旅遊行政法規,在適用上有一定局限性,有的還不相協調,需要進一步完善與修訂。與其他部門法相比較,旅遊行政法規的類型與數量還遠遠不夠,與旅遊大國不相適應。應當盡快制定和頒布《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條例》《旅客權益保護條例》《旅遊飯店管理條例》《旅遊安全與旅遊保險條例》等行政法規。四是搞好部門規章的配套工作。這是由國家旅遊局單獨制定或與國務院其他部門聯合制定的各種調整特定旅遊關系的行業性規范。部門規章已有近20件,其中由國家旅遊局頒布的13件。這些部門規章是目前我國旅遊行業中遵循得比較多的規范,包括一些具體規定和技術標准,是調整全國旅遊工作的主要規范。這類旅遊規章需要進一步清理、補充、修改。
第三,地方立法的重點是要抓緊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旅遊條例、旅遊資源保護條例、旅遊市場行為的監管及遊客利益保護等地方性旅遊規范[4],細化立法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拓展地方旅遊立法的空間范圍;注意把比較成熟的由政府頒布的行政規章及時上升為穩定的地方法規。這樣既可以完善地方立法,又可以為旅遊基本法的制定和頒布積累豐富的地方立法經驗。

③ 法律對旅遊相關論文的參考文獻!

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問題的法律思考

內容提要: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是目前律師行業日益突出的問題,本文從深層次分析了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的原因,
並對禁止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律師 不正當競爭 必要性 可行性

不正當競爭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競爭的產生而出現的不當行為,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最早見於1883
年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該公約規定:「凡在工商活動中違反誠實經營的競爭行為即構成不正
當競爭行為。」 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將不正當競爭行為定義為經營者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
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而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主要是指律師或其執業機構(律師事務所)
違反公平、平等、誠實、信用原則,通過不實宣傳、詆毀、及低價收費等手段妨礙其他律師或律師事
務所正常業務的開展,損害其合法權益,擾亂法律服務市場,擾亂司法秩序的行為。律師行業的不正
當競爭與一般市場主體的不正當競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律師從某種角度看也是市場主體,具有市場
主體的一般屬性,但其與一般市場主體又有顯著區別,律師不僅有維護與其簽訂委託合同一方當事人
合法權益的義務,同時還負有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正確實施的義務,因此,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問題
不僅涉及到對法律服務市場的規范問題,還涉及到我國法治目標的實現問題,對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
爭問題進行探討殊為必要。
一、 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的成因分析及特點
我國律師行業產生不正當競爭的深層次原因是由於律師法律地位的變化。1980年8月
26日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5次會議討論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
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律師定位為國家的法律工作者,律師的執業機構為法律顧問處,屬
事業單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真正意義上交換和流通,沒有沖突和糾紛,一切問題都
是預先安排的,企業或生產者沒有自己的獨立身份、獨立意識和獨立經營權益,不具有獨立
的法律人格,這種體制下的法律或規則也不可能具有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性,因為這里的法律
或規則實際上是居高臨下的長官意志的體現,是貫徹長官意圖的工具,其目的和作用是把與
權威與服從關系固定化。在計劃型社會中,社會主體幾乎沒有獨立的法律服務需求。因為行
政命令將它扼殺了。 律師及其執業機構行使的僅僅是國家職能,並沒有參與到市場競爭中
去,其經費依靠國家財政撥款並列入國家事業預算,因而也就不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正當
競爭與不正當競爭的問題。十四大以後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時期,1993年
12月國務院批準的《司法部關於深化律師工作改革的方案》明確提出:我國律師工作改革
的總體目標是不再使用生產資料所有制模式和行政管理模式界定律師事務所的性質,應建立
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交往需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行自願組合、自收自
支、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律師體制。律師及其執業機構的法律角色逐步由國家職能的執行
者向市場主體過渡,律師行業被逐步納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列,律師通過自己的知識、
技能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當事人則通過給付金錢的方式向律師支付酬金,律師與當事人
之間達成的這種雙向合意的社會契約行為實質上是一種商業行為,從這點來看,律師及其執
業機構與一般的市場主體並沒有什麼區別,在某種意義上說律師也是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只不過其提供的商品是無形的,是一種智力成果。作為受市場利益驅動的主體,為了追求利
益的最大化,律師及其執業機構之間的競爭便不可避免,在競爭的同時也必然伴隨著不正當
競爭。隨著1996年的《律師法》的頒布,律師在市場經濟體系中的法律地位得到了進一步
明確,即律師是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律師已不再是依託國家權力機器的強制職
能的執行者,律師履行職責的方式是一種基於非強制性的雙向選擇基礎上的法律幫助方式 。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知,律師行業由不存在競爭到不正當競爭的加劇其深層次原因是由於我
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轉變導致律師法律地位的改變所致。
除了以上深層次的原因外,律師行業的內、外部機制及其所處的環境對該行業的不正
當競爭也有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這些內、外部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兼職、特邀律
師的存在是導致現階段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我國,由於律師資源的一度
緊張,導致兼職、特邀律師的出現並與專職律師在較長時期內並存,從現階段來看,我國的
兼職或特邀律師絕大部分是一些高校法律教師及司法機關的離、退休人員,這些人員與司法
機關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如高校法律教師與一些法官往往存在師生關系,司法機關的離、
退休人員往往曾在原司法機關擔任要職等),他們所具有的雙重或多重特殊身份使得他們較
其它律師有更多的案源以及「勝訴」的機會,另外,兼職、特邀律師與專職律師相比具有較
大的鬆散性和隨意性,較難受到嚴格、規范的專業管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律師服務
市場管理的無序和混亂局面。從國外律師業來看,西方國家的從業律師大多為專業律師,不
允許其他形式的存在。為此,有學者提出了取消兼職、特邀律師的觀點, 筆者對此表示認
同;(2)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律師及其執業機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缺乏統一、明確的規范,
沒有統一的組織機構對其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從而導致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
雖然在較大的范圍存在但仍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的局面。(3)外部相關體制的不合理導致律
師行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存在。如在稅費制度上,對律師事務所征稅時傾向以企業定性,實
行高稅率,而在物價上制訂收費標准時又傾向以事業單位定性,實行低收費,又由於各地在
稅費標准上存在差距,從而導致一些律所採取規避法律的手段實行不正當競爭。即先在實行
較低稅率的地區注冊,然後在經濟發達、高稅率的地區設立分所營業,以逃避稅收;(4)社
會的整體導向以及當事人的價值取向促使律師將追求勝訴作為辦理案件的目標,社會整體導
向是能打贏官司的律師才是好律師,當事人也正是基於此種價值取向來選擇委託律師。為了
勝訴,一些律師及律所不得不動用各種手段、通過各種途徑進行不正當競爭;因此,律師行
業的不正當競爭與當前的社會風氣也有較大關系。
從目前來看,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主要有以下特點:(1)不正當競爭行為主要發生在
一些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在這些地方,由於律師及律所比較集中,眾多的律師
及律所為了爭奪有限的案源,必然會採用各種不正當手段爭搶業務,排擠同行;(2)不正當
競爭手段多樣化且具有隱蔽性。1995年司法部雖然發布了《關於反對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
行為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但由於對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不明導致
現實中存在的一些不正當競爭行為並未納入不正當競爭之列,現實中不正當競爭手段呈多樣
化的特點。如《規定》中對律師及律所的廣告宣傳問題缺乏詳細規定,導致律師界利用各式
廣告進行不正當競爭的事例比比皆是,一些虛假及誇大的宣傳混淆視聽,誤導當事人,嚴重
損害了律師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也擾亂了法律服務市場的秩序。而前述的因兼職、
特邀律師的存在所導致的不正當競爭則具有較大的隱蔽性。
二、禁止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的必要性
(一) 是規范律師行業秩序的需要
律師行業作為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一部分,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市場規律要求市場主體在
商品交換過程中應遵循公平、平等、誠實信用、公開和效益原則,否則各行其是必然導致混
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維護和促進平等、公平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和壟斷。 不正當競爭
作為正當競爭必然伴侶,在客觀上將引起資源配置背離價值規律,造成資源流向的不合理,
使市場機制不能正常地發揮作用, 從律師行業來說,律師及律所的一些不正當競爭行為,
如無正當理由,以在規定收費標准以下收費為條件吸引客戶的行為是嚴重背離市場價值規
律,市場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依據其價值進行等價交換。一些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從本質
上來說也屬於欺騙性交易行為, 其結果將造成法律服務市場的混亂,使當事人無法選擇正
確的選擇法律服務,其合法權益由於缺乏正確的法律指導將得不到及時、合法的維護,另一
方面一些高素質的律師由於受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排擠,無法獲得充分的案源,無法施展才能,
為了在法律服務市場的競爭中生存,最終或許也將走上不正當競爭之路,其結果將導致律師
業務素質的下降,使律師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整體形象受損,因此,禁止律師行業的不正當
競爭是規范律師行業秩序,保證法律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律師的整體業務素質的需要。
(二) 是維護法律正確實施、保證我國法治目標實現的需要
十五大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目標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社會主
義法治目標的實現有賴於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原則的貫徹。就律師行
業而言,雖然律師不再是國家法律職能的執行者,但其仍承擔維護法律正確實施根本任務。
律師的根本任務有兩層含義:(1)律師及其執業機構自身必須嚴格依法辦事;(2)律師有責任
敦促執法機關和當事人嚴格依法辦事。 律師根本任務的實現是我國法治目標實現的重要環
節。因此,律師在其執業過程中若實施諸如故意詆毀其他律師或律師事務所聲譽、故意在當
事人與其代理律師之間製造糾紛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其本身就是違法行為,不僅無法實現
律師的根本任務,而且是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行為,另外,律師利用其兼有的其他
身份(如以前曾在行政、司法部門擔任過領導職務或與現任行政、司法部門領導有特殊關系
的)在法律服務市場進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將嚴重干擾我國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檢
察權,是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原則的踐踏,因此,禁止
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是律師及其執業機構嚴格依法辦事的要求,是由律師的根本任務決定
的,禁止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對於司法機關排除干擾、依法獨立辦案、保證法律的正確適
用有重要意義。從根本上來說,禁止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是保證我國法治目標實現的需要。
(三) 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它一方面要求建立統一開放的國內市場體系,另一方面也要求國
內市場國際化,加入國際經濟循環,實現全球范圍內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促進全社會
生產力的發展。 從法律服務市場來看,1992年6月26日司法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
合頒布的《關於外國律師事務所在中國境內設立辦事處的暫行規定》中規定外國律師事務所
未經司法部批准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不得在中國境內設立辦事處並從事業務活
動;不得規避法律,以咨詢公司、商務公司或其他名義從事法律服務活動;不允許外國律師
直接在我國境內設立律師事務所或與中國律師聯合在我國境內開設律師事務所。另外,辦事
處不得聘用中國律師,不得辦理中國法律事務。這些規定實際上是限製法律服務市場的對外
開放。但自1986年我國正式提出恢復GATT席位的申請後,為了在「復關」問題上取得有
利及主動地位,我國於1991年7月對世界做出了先一步開放包括銀行、廣告、旅遊在內的
6個專業服務行業的初步承諾,1992年7月起正式開始了允許外國律師事務所在中國設立辦
事處的試點工作。 在申請加入WTO的談判過程中,我國已提交了服務貿易市場開放承諾
單,根據承諾,中國一旦加入WTO,作為專業服務貿易領域一部分的法律服務市場將逐步
開放,對外國律師業務的限制將逐步消除,國內外律師業的競爭將加劇,就兩者的實力而言,
國內律所無論是在服務理念和管理模式還是在辦公的軟硬環境方面都無法與國外律所相比,
在此種情況下,本國律師及律所如果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質,不注重改善軟硬服務環境,仍把
精力放在諸如拉關系、走後門、低收費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上,其結果必然會失去在市場中的
競爭力,最終被市場所淘汰。
二、 禁止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問題的可行性探討
禁止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的可行性問題關鍵是如何將禁止不正當競爭的規范或規定在實踐
中付諸施行的問題。應該說我國法律理論及實務界在較早以前就對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問
題給予了關注,早在1995年司法部就制定了《關於反對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
定》,其中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做了界定,規定了不正當競爭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及懲戒機構和
方式,然而該《規定》在實踐中績效不佳,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不僅沒有得到遏制,反而
呈蔓延之勢,時至今日,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問題再度成為法律理論界及實務界探討之焦
點,其核心問題仍是可行性問題,筆者認為禁止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對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禁止應由立法機關制定法律規范來調整;我國律協的功能
與國外律協有較大差別,如美國律協(簡稱ABA)有立法權,美國的律師立法是由律協而
不是由政府的立法機構來進行,其制定的法律法規經各州政府的議會或高等法院通過後具有
普遍的強制性。 而我國律協是社團法人,是律師的自律性組織,它沒有立法權,其制定的
規則也不具有強制性的規范作用,僅具有行業內的一般規范和指導作用,因此,在我國僅依
靠自律或由沒有強制力保障的行業規范來禁止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只能是一種權宜之策,
從長遠來看,只有將其調整的層次上升到立法的層面,即制定具有普遍強制性的法律規范才
能實現令行禁止;因為法律規范在道義上的公正性,在形式上和內容上的明確性、穩定性,
在效力上對全社會的普適性、權威性,都是其他社會規范所無法比擬的。 (2)在禁止性規范
中應准確地界定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內涵及外延,盡量以明確的列舉式方式規定不正當競爭行
為的種類。我國1995年司法部的《規定》之所以效果不大,在很大程度是由於對不正當競
爭行為的界定不明、列舉行為的外延過寬所致。如關於律師行業的廣告宣傳問題,其規定不
符合實際的宣傳為不正當競爭,但到底哪些行為是不符合實際在實踐中難以把握;而事實上
一些即使符合實際的宣傳也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如某律師與法官有親戚關系或其它特殊的
關系,某律師曾擔任過法院院長或其它領導職務,這些事實都是符合實際的,而且也是現實
中不正當競爭的主要途徑或方法,然而《規定》將其排除在不正當競爭之外,顯然不妥。(3)
應完善對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監督機制,健全律師懲戒組織機構,建立律師懲戒
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強化律師懲戒委員會的功能,嚴格依法追究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律師
及其執業機構的法律責任。95年《規定》頒發後,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僅沒有得
到遏制,反呈蔓延之勢,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相應的內、外部監督機制,懲戒機制不完善,如
律師懲戒組織機構不健全,律師懲戒委員會功能沒有得到強化。律師實務界的一些不正當競
爭行為有目共睹,如關系案,人情案,但由於缺乏有效的內、外部監督機制,使得實踐中對
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的檢舉、舉報情況甚少,導致有關律師行業不正當競爭的案源缺乏,相
關的法律責任及法律制裁也就無法落實,法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也無從體現。法律規范只有
得到實施它才有實效, 因此,要禁止律師行業的不正當競爭,保證律師行業的健康發展,
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如何具體落實相應的規范或規定上。

④ 分析旅遊市場的基本方法是

不管分析什麼市場,都遵循同一個思路。
1、宏觀經濟環境:如果是國際旅遊市場,就分析世界經濟,如果是中國旅遊市場,就可以分析中國的經濟環境。(因為旅遊屬於彈性很大的消費,人們的經濟收入水平直接影響旅遊業的市場情況)
2、政策法律環境:中國和其他各個國家對簽證阿,旅遊者入境的相關規定阿之類的。
3、旅遊市場的細分:按距離遠近可以分為,近郊遊,國內游,出境游等等。按目的可分為人文類,景觀類,休閑類等等。按方式可以分為自助游,組團游等等。

你可以分析一下這不同類型的旅遊都針對的怎樣的消費群體,他們有什麼樣的特點。與目前的政策,法律,經濟環境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還有特殊事件,如日本地震,對日本游的影響,旅行社是怎麼應對的,消費者又是怎樣的反應,都是可以好好考慮一下的。

以上這些都是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無轉載,非權威,請慎重使用。

⑤ 分析一下新近出現的能夠對旅遊企業產生顯著影響的政治、法律、經濟、社會、人文、技術等方面的變化趨勢有

變化趨勢如下: 政治上,國家內的政治局勢穩定(大陸台灣逐步通向三通),國家間的友好 關系緩和法律的逐步完善,維護了旅遊者的權益良好的引導國家旅遊業的發展 同時局勢的穩定也能使我國和他國旅遊者的異國之旅有了更深層次的保障。相反 政局的不穩定會大大減少出過旅行的人數。
經濟上,有錢有閑是人們外出旅遊的兩大重要條件。有良好的物質基礎才會 帶動旅遊行業的發展。現在,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上的富足安逸,知識的 豐富也促進了旅遊的良好發展局勢。況且現如今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 人們強烈的渴望通過外出旅遊來達到休閑和解壓的目的,同時也渴望在旅遊中享 受一下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
法律上,我國關於旅遊業發展的法律正在不斷完善中,隨著旅遊法律體系的 不斷完善,將能更好的維護旅遊者的合法權益,這就勢必能更好的引導國家旅遊 業的發展。同時隨著人們知識水平的日漸提高,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 也渴望通過法律的手段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社會上,我國民族的融合地區差異變小,可以使我國的社會人口更好的流動 減少異地間的矛盾糾紛。人們渴望了解異地風情也對異地文化有強烈的求知慾, 社會的進步使得語言溝通和文化差異的障礙逐步降低,為我國旅遊打下了良好的 基礎。
人文上,科學的發展,知識的擴散,文化的傳播,使旅遊得過程變得更有目 的,也更加專專業。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到現如今的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 以及我國文化遺產的中遺成功,都進一步的向世人展示我國旅遊文化的國際影響 力和吸引力。 技術上,通訊的便捷,各種運輸工具的提速,都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加快了 人口的流動,減少消耗在旅遊過程中的時間。有錢有閑了,當然還需要有便捷的 交通運輸工具才能為人們能愉快的旅遊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不少景區通過高新。
拓展資料:
企業分類
按照旅遊活動的方式、范圍以及旅遊產業本身的屬性,將旅遊企業進行不同形式的劃分。
按照從事旅遊產品經營的產業鏈劃分
(1)直接旅遊企業包括旅行社、飯店、餐館、旅遊商店、交通公司、旅遊景點、娛樂場所等。
(2)輔助旅遊企業包括管理公司、服務公司、影視公司、出版單位、通訊設施以及食品、衛生等生活服務部門和行業。
(3)開發性組織包括相關的政府機構、旅遊院校、旅遊科研機構等。
按旅遊活動所使用的主要經營資源劃分
(1)勞動密集型旅遊企業
(2)資本密集型旅遊企業

⑥ 旅遊業市場分析怎麼寫。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指出調查目的,調查方法,調查內容
1.目前旅遊市場現狀(旅遊業領導者有哪些?自助游、自駕游、跟團游等現狀)
2.旅遊業市場存在的問題(惡意競爭、收回佣、強行購物等)
3.針對上述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4.最後總結

旅遊正在成為富起來的中國人的新一項基本消費。據國家旅遊局提供的報告,2016年,我國國內、入境、出境旅遊三大市場旅遊人數達47億人次,旅遊消費規模達5.5萬億元,全國旅遊業實際完成投資12997億元,比上年增長29%,比第三產業和固定資產投資分別高出18個百分點和21個百分點,比房地產投資的增速也高出2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旅遊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後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
近幾年,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升經濟質量。大力發展旅遊業,就是這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對於現階段的我國來說,不僅能滿足廣大旅遊者的需求,還有利於我國正在大規模推展的扶貧事業。我國廣袤的西部地區自然風光優美,但經濟相對落後,還有不少貧困地區。在這些地區大力發展旅遊業,不僅能夠增加經濟收入,改變貧困面貌,而且有利於當地轉變發展理念,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得天獨厚的資源,就是當地的「金山銀山」,從而建立起可以永續的生態文明。
旅遊業快速增長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體現,但就目前我國旅遊業的基本狀況來說,發展還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整個業態還是一種粗獷式的格局。目前支撐旅遊市場的主要是老年游,旅遊高峰則集中在春節和國慶兩個「黃金周」,這也意味著我國仍需要推進在職職工的帶薪休假改革。所有這些,都需要旅遊業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加快推進協同改革。
另外,旅遊企業也不能滿足於現狀,而是需要對市場進行「深耕細作」,比如我國一些大城市名人故居和紀念館眾多,旅行社可以組織專題專線游,吸引遊客在旅遊的同時得到豐富的人文營養。目前,已經退休的老年人已成為各大旅行社的目標,但一些疲於奔命的項目顯然對他們並不適合,旅行社可以組織「慢游」專場,引導老年遊客隨遇而安地旅遊,得到真正的身心放鬆。

⑦ 如何維護旅遊消費者權益

維護旅遊消費者權益要制定和完善旅遊法律法規;加強行政執法的力度;構建政府支持系統,加強政府監督

一、制定和完善旅遊法律法規

首先要制定旅遊基本法,旅遊基本法是旅遊法律規范體系中的「憲法」,它處於主導地位,具有權威性,它規范旅遊經營行為,具體規定旅遊消費者的權利,對其基本權利予以特別保護,因此是必不可少的。

同時,在旅遊法的指導下制定包內含旅遊六要素以及相關市場管理等方面的細分法律,形成完整獨立的旅遊法律體系,為旅遊者保護自己的權益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規范旅遊合同制度,旅遊經營者提供的旅遊合同有利於旅遊消費者這一方。

二、加強行政執法的力度

要完善監督管理體制,加大執法經費的投入,加強對旅遊經營者、從業人員的監督管理,大力發揮旅遊監察、紀檢部門的執法功能,是旅遊執法工作落實到實處,同時加大對執法人員的培訓力度,進一步增強法治觀念、增強服務意識、訴訟意識、證據意識、程序意識等,提高整體執法隊伍的素質,促進旅遊行政執法水平的提高。

三、構建政府支持系統,加強政府監督

構建旅遊企業信用機制,積極引導旅遊經營企業加強自律建設,形成約束旅遊企業信用活動和信用關系的行為規則。完善旅遊信息發布制度,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應該負責旅遊信息的發布,是旅遊者充分、及時了解旅遊市場最新信息和價。

旅遊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權

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簡稱為自主選擇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

2、有權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

3、有權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

4、在自主選擇商品或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

⑧ 如何建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

健全的旅遊立法是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產業建立和良性發展的法制前提和保障。加快旅遊立法是培育、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應對和接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建立我國旅遊法律體系的重要內容和步驟。許多旅遊業比較發達的和法制比較完善的國家,旅遊法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成為國家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雖然已經建立了以憲法為基礎,以部門法為主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框架體系,但是從部門法的角度看,我國旅遊法律還存在著嚴重滯後性。這種滯後性已給發展旅遊業帶來了不利影響,甚至出現了一些企業為了賺錢,在開發旅遊資源的幌子下搞出破壞環境、糟踏資源的項目,擾亂旅遊經營市場、侵害遊客合法權益,使我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旅遊大環境的建立面臨嚴重的挑戰。這種滯後性主要表現為:

一是旅遊基本法和單行法空白。旅遊基本法屬於我國旅遊法律體系中的「憲法」,是各級、各類旅遊立法的淵源和依據。旅遊基本法的地位和作用不僅對於旅遊法律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我國旅遊業的整體發展也具有規范和指導意義。但自建國以來,我們尚未制定過一部全面、系統的旅遊的基本法律或單行法律。九屆全國人大以來,不斷有代表建議國家應將旅遊法的制定頒布作為當前旅遊業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專門力量,加快旅遊產業法律體系的建設[1]。事實上,旅遊基本法的缺位使得整個中國旅遊法制建設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也使得地方性旅遊立法活動缺乏可供遵循的立法根據和原則。這種狀況也是引起目前旅遊市場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國家級旅遊立法數量少,層次低,旅遊法律體系很不完備。改革開放後我國非常重視法制建設,但至今沒有一件專門調整旅遊關系的法律,國務院頒布的調整旅遊關系的行政法規僅有三件[2],國家旅遊局頒布的旅遊規章也僅有六件。總體上看,現行的法規、規章在立法層次上沒有對國家發展旅遊業的原則和措施作出根本性的規定,也沒有對旅遊業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關系作出有效的約束和調整。所以,在我國旅遊法律體系中,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作為社會公共產品在數量上供給嚴重不足,在立法的位階上處於比較低的層次,有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立法思想過時,內容簡單、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三是地方性旅遊立法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近年來,一些地方為了實現和保障旅遊業在本地產業中的支柱性地位,相繼出台了地方性旅遊法規。但由於各地市場經濟和旅遊業發育程度不同,這些地方性旅遊法規立法水平參差不齊,內容不一,個別的還存在與國家政策導向相抵觸的現象。同時由於其適用范圍分別僅限於本行政區域,因而無法實現對整個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整合,也不可能統一協調各地區之間的利益關系,更無法實現跨省、跨區域間的旅遊合作。

法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法的運行與作用的發揮不是僅僅依靠一部法律或地方性立法,而是由成龍配套的一系列的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結構合理有序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來共同發揮作用。

旅遊立法也應當是多層級、全方位發展。要加強和完善旅遊立法,首先要合理協調「兩級」的立法關系。國家立法要先於地方立法,要在宏觀上能夠規范和引導地方立法;地方立法要與國家立法相互協調,增加國家立法在地方的適應性,細化國家立法的可操作性;要調動「兩級」立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國家立法與地方立法在規范、保障、引導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旅遊產業建立、旅遊市場秩序維護及旅遊監管體制創立與運行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其次,要加快國家級旅遊立法的進程。國家立法涉及到以下幾個層次的法律法規:一是完善旅遊大環境的法律。這類國家級大法的重點是解決旅遊發展的法治大環境問題。涉及到的主要法律有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保險法、食品衛生與安全法等。這些大法對旅遊發展的宏觀環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法律已經制定,現在需要逐步修訂和完善。二是加快制定旅遊法。旅遊法是規范旅遊業發展的綜合性實體法和部門法。同時該法作為規范旅遊業的「憲法」,還要為旅遊單行法、國務院旅遊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旅遊法規提供立法依據和指導。所以,旅遊法對旅遊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根據全國人大代表的建議,《旅遊法》的內容應重點放在:「明確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確定國家發展旅遊業的原則和措施,確立合理開發、科學利用旅遊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制度,規定對旅遊者權益的保障等」[3]方面。三是健全旅遊行政法。這是由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旅遊行政法規,通常以「條例」等形式出現。國務院旅遊法規的內容一般操作性比較強,制定程序也不像制定旅遊法律那麼復雜。目前主要有《旅行社管理條例》《導遊人員管理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還有一些行政法規如稅收、出入境管理、旅客運輸損害賠償等涉及到旅遊方面,但這些都不是針對旅遊業發展而專門頒布的旅遊行政法規,在適用上有一定局限性,有的還不相協調,需要進一步完善與修訂。與其他部門法相比較,旅遊行政法規的類型與數量還遠遠不夠,與旅遊大國不相適應。應當盡快制定和頒布《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條例》《旅客權益保護條例》《旅遊飯店管理條例》《旅遊安全與旅遊保險條例》等行政法規。四是搞好部門規章的配套工作。這是由國家旅遊局單獨制定或與國務院其他部門聯合制定的各種調整特定旅遊關系的行業性規范。部門規章已有近20件,其中由國家旅遊局頒布的13件。這些部門規章是目前我國旅遊行業中遵循得比較多的規范,包括一些具體規定和技術標准,是調整全國旅遊工作的主要規范。這類旅遊規章需要進一步清理、補充、修改。

第三,地方立法的重點是要抓緊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旅遊條例、旅遊資源保護條例、旅遊市場行為的監管及遊客利益保護等地方性旅遊規范[4],細化立法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拓展地方旅遊立法的空間范圍;注意把比較成熟的由政府頒布的行政規章及時上升為穩定的地方法規。這樣既可以完善地方立法,又可以為旅遊基本法的制定和頒布積累豐富的地方立法經驗。

⑨ 從法治的角度,談談旅遊法正式實施的現實意義

目前,導游市場都是聘用固定的勞動合同導游與聘用臨時自由導游兩條路並行。採用這種方式是因為旅遊本身淡旺季分明且易受不可抗力的影響。例如一旅行社現在聘有二三十個正式合同制的出境領隊專職於日本線路團體,因為國內赴日游成團數的下降會直接導致這批導游無團可帶的尷尬局面。加之旅遊市場的興起和飽和速度都相當快,導游因其帶團線路慣性和專業知識掌握的局限,使得旅行社「養」起全部導游不太現實。

熱點內容
佛山經濟律師 發布:2024-11-15 11:04:47 瀏覽:675
申請法律援助書怎麼寫 發布:2024-11-15 10:42:48 瀏覽:868
本科會計法律碩士 發布:2024-11-15 10:36:51 瀏覽:463
黃偉律師 發布:2024-11-15 08:47:39 瀏覽:208
平等責任死亡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5 08:47:28 瀏覽:351
法官講理 發布:2024-11-15 08:41:50 瀏覽:196
港中文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5 08:41:08 瀏覽:712
從本質上說法律責任分哪幾種 發布:2024-11-15 08:35:07 瀏覽:334
北京勞動法陪產假規定2015 發布:2024-11-15 08:33:41 瀏覽:576
日本庭倫理道德電影 發布:2024-11-15 07:34:38 瀏覽: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