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學二分法
Ⅰ 語言學中的比較分析法是什麼
直接成分分析法又叫「層次分析法」、「框式圖解法」。由於它經常是一分為二分析出兩個直接成分,所以也有人叫它「二分法」。這種分析方法來源於美國的結構主義語言學。
Ⅱ 請問英語語言學里的constative-performative dichotomy是什麼呀 要通俗一點點解釋 謝謝!!
阿拉不知道啦~不是系統學這方面的,一知半解,試一下好嗎...?
大概講的就是一種二分法,把語言分成Constative和Performative。
其中constative是描述一件事,根據描述是否與事實符合,Constative有「對」與「錯」之分。我說「這艘航母很大」或者「這艘航母很小」(話說為什麼是航母!)都是描述一件事的,雖然後者一般情況下不對= =。
而Performative的話語本身就是一種動作,比如「我命名這艘航母為『遼寧』」,或者「我道歉」,或者「我保證我會回來(死亡flag)」之類的。Performative沒有「符不符合事實」,只有「是否『幸福(felicitous)』「一說。「不幸福」的表達包括用法不對(比如丈夫對妻子可以說「I divorce you「但是你不能這樣跟對方離婚,所以你的performative表達是「不幸福」的因為沒起到效果。但是阿拉伯世界的男人可以,他對妻子說「離婚」這個詞三次就算是離婚了。)或者心口不一(比如巴西對德國說」I congratulate you「的時候心裡想的是」I f**k you「,這樣就沒起到」祝賀「的效果啦)總之達不到Perform an act的效果就是「不幸福」
(現學現賣希望有幫助
Ⅲ 語言學的相關問題
以下摘自<電大在線>專題講座二:什麼是語言學,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2·1 語文學和語言學
2·2·1 語言學就是研究語言的科學。以人類語言作為研究對象,討論它的性質、起源和結構原理的稱為普通語言學,以某一具體語言(例如漢語、英語等)為研究對象的稱為××語語言學,如漢語語言學、英語語言學,等等。具體語言的研究是普通語言學的基礎,因為語言的共性結構原理都是從具體語言的研究中總結出來的。
語言對人的關系猶如空氣、水和食物那樣,既直接,又重要,因而在二千多年前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對之進行研究。不過那時候還沒有語言學家,對語言發生興趣並對之進行研究的主要是哲學家、經學家或其他什麼「家」,研究的對象是記載典籍的書面語,任務主要是解釋典籍的確切含義,為其他學科的研究服務,因而人們將它稱之為語文學。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誕生很晚,至今也不過二百多年的歷史。為什麼古代的語言研究不能列為語言學?因為一門科學的建立有它自己的條件或標准,這就是:有獨立的研究對象,任務是解釋所研究對象的結構規律和演變規律,有揭示規律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古代的語言研究不符合這些條件,不能算作語言學。經過了漫長的歲月,語言研究才從語文學發展為語言學,因而我們還需要從語文學開始討論語言學的問題。
2·2·2 語文學的興起和發展與人類文明的發源緊密相關。它有三大傳統,即希臘—羅馬、印度和中國的小學。它們初期的研究興趣呈現出一些共同的趨向,就是都集中探索語言符號的音、義關系的性質。分兩大派。一派認為用什麼樣的音去表達什麼樣的義是有理可說的,一派認為音義的結合是無理可說的,純粹由社會約定。前者可以稱之為理據派,後者可以稱之為約定派。希臘—羅馬傳統的研究,這種對立的意見後來演變為類比論(analogia)與變則論(anomalia)的爭論。類比論強調語言結構的規則性,認為詞入句之後所產生的形態變化是可以「進行類比」的,而變則論強調的是人的天賦能力和語言結構的不規則性,認為不管語言顯得多麼不規則,人們照樣能夠接受和運用。類比論是約定說的繼承和演化,而變則論是理據說的繼承和演化。這兩種對立的意見各有自己的語言事實的根據,互相駁難,因而爭論進行了很長時間,「在整個古代和中世紀,這種原則的沖突有時表現得很隱蔽,有時表現得很明顯,這可以視為語言學思想和實踐的歷史中一種反復出現的特色」(羅賓斯,1979,26)。不過就總體來看,希臘—羅馬傳統的約定論始終佔主流,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語言理論大多是這一理論的演化。印度傳統的發展趨向基本上與此相同,不贅。在中國,這種論爭就是先秦時期的名實之爭。與希臘—羅馬傳統不同,漢語始終以理據性的意見為主,我們前一講在討論語言符號音義關系的時候已有所述,這里不想重復,只想就語言與文字的關系作一點補充。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體系,自源性的文字一定適合它所記錄的語言結構原理。漢字是自源性的文字,其中的形聲字約佔百分之九十左右。字的形聲體系是理據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反映漢語編碼的理據性原理。在漢語傳統的研究中,人們沒有懷疑過這種理據性編碼的性質,大致都圍繞著字的理據進行研究,只是在「鴉片戰爭」以後,西學東漸,中國語言學家接受了西方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才一股勁兒鼓吹約定說,全盤否定理據論,中斷了自己的研究傳統。這個問題後面有詳細的討論,這里從略。
語言符號音義關系的爭論雖然肇始於哲學,但它已涉及對語言結構的性質的認識。用語言進行交際,聽起來是一串線性的音流,但實際上負載著信息,因而人們常說「語言是一種音義結合物」。組成音流的「碼」就是前面所說的語言符號,是話語的基本結構單位,它的音義關系始終是語言研究中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如何認識和把握這種關系必然會影響語言研究的發展方向。漢語研究傳統為什麼會不同於印歐語的希臘—羅馬傳統和印度傳統?其終極的原因就在於此;即使在現代,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認識也正影響著中國語言學的發展。後面的幾章實際上都是順著這一思路展開的。
2·2·3 語文研究的三大傳統對後世的語言研究影響最大的當屬希臘—羅馬傳統。它的奠基性的理論,粗略地說,就是亞里斯多德的邏輯范疇說。這種邏輯理論將現實分為十個范疇:實體、性質、數量、關系、地點、狀態、情景、動作、被動、時間,其中實體(substance)是本質,其他九個范疇是偶有的屬性(accidents),是用來表述實體的。例如「李寧是運動員」這樣一個命題,「運動員」是偶有的屬性,因為李寧小時候並不是運動員,而退役以後又成為企業家,是可變的,而「李寧」不管是運動員還是企業家,始終是「李寧」,是不變的。實體在命題中的主要特徵是主體(subject),從邏輯判斷的結構來說,主體就是主詞(subject),別的范疇都是表述這個主詞的,因而是它的賓詞(predicate)。這就是說,九個偶有性范疇都是表述實體的,而實體不表述別的范疇;或者說,偶有性范疇都存在於主體之中,任何性質、數量、關系等都只能是主體的性質、數量和關系,等等。這是亞里斯多德的邏輯范疇說的基本思路,他的語法理論就是以此為基礎展開的:能充當主詞的詞是體詞(substantive word),或者叫做名詞;能充當賓詞的詞就是謂詞(predicative word),或者叫做動詞;句子的結構與邏輯判斷(命題)相對應,因而處於主詞位置上的詞語就是句子的主語(subject),處於賓詞位置上的詞語就是句子的謂語(predicate)。主詞和主語,賓詞和謂語,在漢語中是兩個不同的詞語,而在印歐系語言中原是同一個詞,即主詞和主語都是subject,賓詞和謂語都是predicate。語法和邏輯的關系,根據上面的簡單分析,可以簡化為如下的結構公式:
邏輯: 實體------------偶有性
主詞------------賓詞
語法: 主語------------謂語
體詞------------謂詞
名詞------------動詞(包括後來所說的形容詞)
傳統的語法理論、詞類的劃分以及詞類與句子結構成分的對應關系大體上就是根據這樣的理論建立起來的,句法結構和邏輯思維形式的關系非常密切。
亞里斯多德的這種以二分法為基礎的思維理論與印歐系語言的結構有密切的關系。希臘語是屈折語,有詞形變化(accidence):名詞有性、數、格之分,動詞有時、體、態、式之別。詞出現在句中不同位置上的變化是詞的偶有屬性,而詞則是從其偶然的屬性中抽象出來的不變的單位,是出現在各種「偶然屬性」中的「實體」。所以不少學者認為,如果亞里斯多德說的是另外一種結構類型的語言,他就會建立起另外一套邏輯理論體系。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據周法高,1970,147-148)在談到這一點的時候指出:「亞里斯多德的所謂十個范疇者,後人對之有無窮的疏論,然而這是希臘語法上的問題,希臘語正供給我們這些觀念,離希臘語而談范疇,而范疇斷不能是這樣子了。」不同地區的學者都有與此類似的看法,用不著一一列舉。這種在語言結構基礎上產生的思維理論一旦形成,就可以反過來成為語言研究的理論基礎。印歐系語言的語法研究,寬泛地說,以亞里斯多德的邏輯理論為基礎分析語句的結構,從而得出主語、謂語和名詞、動詞之類的概念。公元2-1世紀,特雷克斯(D.Thrax)寫了一本《希臘語語法》,以詞的形態變化為主進行語法研究,並成為後世語法研究的楷模。這種語法研究的重心雖然發生轉移,但沒有脫離亞里斯多德的語法學說的框架。總之,肇始於亞里斯多德的一些語法概念一直沿用至今,說明印歐語的句法結構和亞里斯多德的邏輯理論確實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希臘—羅馬傳統的語言研究的重點是句法和詞形變化,語音的研究依附於語法,沒有獨立的地位;基本上不講構詞法,雖然偶爾談到派生(derivation)或構詞(word-formation),但分量很輕,缺乏獨立性。或許可以說,這就是希臘—羅馬傳統的語言研究的特點。
2·2·4 印度也是語文研究傳統的一個重要的發源地,其代表就是巴尼尼語法。印度有文獻記載的最早語言就是公元前一千年的《梨俱吠陀》的吠陀梵語。梵語是一種印歐語,和希臘語、拉丁語都有淵源關系,不過它的研究是獨立發展起來的一個傳統,與希臘—羅馬傳統無關。
巴尼尼(Pa#nÊini)是人名,根據《大唐西域記》,他大概在公元前四世紀左右出生於娑羅睹羅(Śala#tula),在現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吠陀」(veda)是一種經文,巴尼尼語法是解釋、誦讀這種經文的一種師徒相傳的口訣,它本身的體裁就是一種經體(sãtra)。由於語言的發展,巴尼尼時代的語言和吠陀經的語言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當時掌握文化大權的祭司階層(婆羅門)為了保持其所壟斷的神聖經典的完整,實行了本階層內部口頭相傳的各種嚴格的誦讀方式。由於這種特殊的背景,以巴尼尼語法為代表的印度傳統對語音的研究很細致、准確,詞的結構的分析也很嚴密而具體,已經明確地分出詞根、詞干、詞尾、前綴、後綴、派生詞、復合詞等等。這就是說,它的研究重點是語音和構詞法,而這正好是希臘—羅馬傳統的薄弱環節。梵語既是一種印歐語系的語言,和希臘、拉丁等語言有親屬關系,相互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因而它的研究成果很快被歐洲人吸收,形成了兩個語言傳統的結合,使語言的研究從語文學走向語言學。
2·2·5 希臘—羅馬傳統和印度傳統都是各自獨立形成和發展的。到了17、18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一些學者也相繼來到印度。與語言研究發生直接影響的是西方人發現了印度的梵語,認為地處東西兩端,相互沒有交往,梵語怎麼會這么「像」希臘語、拉丁語等歐洲的語言?這促使人們去思考語言間的關系。187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官員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在加爾各答皇家亞洲學會上宣讀了一篇論文,提出梵語與希臘語、日耳曼語、拉丁語等有親屬關系的假設:
梵語,不論其歷史如何,有絕妙的結構,比希臘語更完善,比拉丁語更豐富,比二者提煉得更高雅,但它與二者在動詞詞根和語法形式上都非常相似。這種相似不可能是偶然的。……任何哲學家在研究梵語、希臘語和拉丁時都不能不認為,這些語言來自同一個原始語(proto-language),而這種原始語也許不存在了。由於類似的道理……可以認為哥特語和凱爾特語也與梵語同源。
這一演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改變了人們對語言關系的看法,並且引發了對梵語和希臘語、拉丁語、日耳曼語的比較研究的熱潮,產生了歷史比較語言學。這樣,印歐語的兩大研究傳統相互結合,形成為一個統一的印歐語研究傳統,使語言研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其標志就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誕生和發展。語言研究的對象和范圍不再局限於書面語,也不再局限於某一孤立的語言,而是比較不同語言結構的異同揭示語言關系的共性規律,而就歷史比較語言學來說,就是從發生學的角度,就不同語言有無共同來源而將不同的語言分為若干個語系,平常說的印歐語系、漢藏語系等就是根據有無共同來源而進行的語言分類。19世紀的語言學,可以說就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世紀。從歷史比較語言學誕生的時候開始,語言學就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不再是哲學等其他學科的附庸。
語文學是英語philology的漢譯,語言學的英文是linguistics,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但在漢語中,語文學和語言學僅僅是一字之差,但相互有重要的區別。概括起來,主要有:
1、語言學有獨立的研究對象,其任務是通過語言結構異同比較的研究探索語言相互關系的共同結構原理,或者說,通過語言特點的研究揭示語言共性的結構規律和演變規律,與文學、歷史學、哲學等一樣,是一門獨立的科學,不是其他科學的附庸;
2、有獨立的研究方法,在語言學誕生之初就是歷史比較法;
3、用來研究的材料,語文學是書面語等「死」材料,而語言學則主要是方言、親屬語言等「活」材料,並以此為基礎結合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死」材料,進行歷史比較的研究,藉此對「死」材料作出「活」的解釋,揭示語言的結構規律和演變規律。進入20世紀,以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為標志,產生「語言中心主義」的語言的轉向,完全以口語為研究對象,排斥文字在語言研究中的地位,因而書面語也就失去它在語言研究中的應有地位。這種傾向直到20世紀的後半葉才開始得到初步的糾正。
人類語言的研究盡管有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它還很年輕,其內部的結構規律和演變規律,特別是其中的語義規律,有待於人們去挖掘。
2·2 科學思潮的更替和語言學的發展
2·2·1 語言學自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之後,它的發展與科學思潮息息相關。語言學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始自歷史比較語言學,它的誕生與生物進化論思潮的興起有密切的關系,歷史比較法就脫胎於研究物種變異的生物學。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比較解剖學、比較植物學、比較語言學「這些科學正是由於比較和確定了被比較對象之間的差別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這些科學中比較具有普遍意義」。
將物種變異的比較方法用於語言的研究,首先產生了一種語言理論模型,這就是譜系樹理論。提出這一理論的語言學家叫施萊哈爾(August Schleicher)。1863年他仿效生物遺傳發展的思路,在《達爾文理論和語言學》中將語言間的關系系譜化,認為語言也是有「生命」的,有生、老、病、死的各個演化階段。一個原始母語(proto-language)會生發出若干個女兒語(daughter languages),而隨著這些女兒語的誕生,這個原始母語也就隨之消亡了;之後,每一個女兒語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同樣的分化,生發出若干個孫兒語……,如此往復,形成今天世界上的各種語言。有共同來源的諸語言組成親屬語言,可以對之進行歷史比較研究。這個理論模型的特點是只注意語言的有規律的分化,而不管語言之間的橫向相互影響,有它的片面性。1872年,施密特(J. Schmidt)提出「波浪」說與之抗衡,認為語言的演變猶如在一個水塘里扔進一塊石子兒所引起的波紋那樣,由中心向四周擴散。假定有語言A、B、C、D、E、F、G,D的變化會擴散到A、B、C和E、F、G,使A、B、C和E、F、G具有D的一些特點;距離波源越近,受影響的程度也就會越大,因而相互的共同點也就越多。其他語言A、B、C和E、F、G也可以發生類似語言D那樣的變化,因而使不同的語言間呈現出一些相同的特點,不同於每一語言自身的發展規律。這是使語言演變規律產生例外的一個重要原因。譜系樹說和波浪說是兩個對立的理論模型,前者著眼於語言在時間上的有規律的發展,使語言間呈現出生物系族那樣的異同關系,可以對有共同來源的語言進行歷史比較研究;後者著眼於語言在空間上的擴散,強調語言間的相互影響和對語言演變規律的干擾。這兩個理論模型與其說是對立,不如說是互補,可以各自彌補對方的一些弱點。它們對語言學往後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繼承和發展譜系樹理論的是青年語法學派。19世紀的70年代是青年語法學派獨步天下的時期,特別是1876-1878的三年,發表了一系列對後來語言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的文章,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論,其中最主要的是兩條:一是語音規律無例外,二是類推作用。這兩條是青年語法學派的理論標志。過了一百年,人們在回顧語言研究發展道路的時候,發現青年語法學派的基本語言理論「在今天看來只是有所修改,根本沒有被取代」,值得今天的語言學家去紀念發表在百年前的一組青年語法學派的論文(羅賓斯,1979,225,234)。根據「語音規律無例外」的理論設想,語音規律是不應該有例外的,但實際上卻可以到處見到例外,因而認為城市的語言不純,需要到鄉村去調查方言,相信在方言中可以找到語音規律無例外的例證。客觀發展的需要推動了方言的調查和研究。但出乎意外的是,方言中也可以到處見到例外,這就促使方言地理學的誕生,提出「每一個詞都有它自己的歷史」,否認音變的規律性。「語音規律無例外」和「每一個詞都有它自己的歷史」是歷史語言學中的兩個對立的口號,代表兩個對立的學派,相互爭論和駁難。如果說,主張「語音規律無例外」的青年語法學派是譜系樹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著眼於語言在時間上的演變,那麼主張「每一個詞都有它自己的歷史」的方言地理學派就是波浪說的延續,著眼於語言的空間擴散。時間和空間的差異是語言學往後發展的兩種基本思路。大致說來,結構語言學的語言系統說、轉換-生成學派的語言理論大致與時間觀的聯系比較密切,像青年語法學派那樣都強調語言演變的規律性或語言結構的系統性;而語匯擴散理論、語言變異理論則著眼於語言內部的結構成分的競爭,強調語言演變的不規則性和系統內部的結構參差。這兩種類型的語言理論大體呈相互對立、相互競爭、相互促進的狀態,推動語言學的發展:
時間 空間
譜系樹理論 波浪理論
青年語法學派 方言地理學派
結構語言學(含轉換-生成理論) 語匯擴散、語言變異
橫向的兩種理論基本是對立和競爭,互揭短處和矛盾,因而對促進語言研究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縱向的理論之間雖然理論上有對立和發展,但就語言觀來說,是相通的,後起者大致都是前者的繼承和發展,如表時間的幾種理論都強調語言研究對象的純一性和同質性(homogeneity),而表空間的幾種理論所強調的是語言的有序異質性(orderly heterogeneity)。對語言學的發展有了這樣一個大致的發展脈絡,我們就容易把握每一種理論的地位。
2·2·2 以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為標志的結構語言學的誕生是語言學發展的一個新時期,糾正了以往研究中的「原子主義」傾向,開始走上系統研究的道路。這種理論和方法的誕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既是青年語法學派的理論的發展(索緒爾本人就是青年語法學派的一個有影響的成員),也與科學思潮的演變有關。19-20世紀之交,科學發展的思潮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變化,以牛頓物理學為基礎的機械論的認識論開始崩潰,「相互作用關系組成的集合開始成為注意是中心。到處都碰到那種令人驚異的復雜性,甚至連原子這樣的基本物理實體內部也是這樣。牛頓機械論對這種復雜性作出解釋的能力受到嚴重的懷疑。相對論在物理學領域代之而興起;在微觀物理學領域,接替機械論的是關於量子理論的科學」(拉茲洛,1985)。「相互作用關系組成的集合開始成為注意是中心」這種世界觀、認識論代替機械論的認識論是科學發展思潮的一次深刻轉折,在語言研究中首先反映這種思潮的是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建立以語言結構單位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價值學說,提出「語言是形式,不是實質」的著名論斷,並從語言結構單位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兩個方面去研究語言的「形式」和「價值」。這種學說是當時科學研究方法論的一種典型反映,托夫勒將它稱之為「拆零」(請參看普里戈金等,1984):
在當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發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問題分解成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我們非常擅長此技,以至我們竟時常忘記把這些細部重新裝到一起。這種技巧也許是在科學中最受過精心磨練的技巧。在科學中,我們不僅習慣於把問題劃分成許多細部,我們還常常用一種有用的技法把這些細部的每一個從其周圍環境中孤立出來。這種技法就是我們常說的ceteris paribus,即「設其他情況都相同」。這樣一來,我們的問題與宇宙其餘部分之間的復雜的相互作用,就可以不去過問了。
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就是這種「拆零」的方法論的傑作:把言語活動分成語言和言語,把言語排除出語言的研究;語言的「內」與「外」,把「外」排除出去;語言「內」的共時和歷時,把歷時排除出去;共時中的語言單位的實質和形式,將實質部分排除出去,最後就只研究共時狀態下的語言形式,即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只研究某一時點的語言結構,排除任何言語的、語言「外」的、歷時的因素的干擾。這或許是索緒爾為實現他的語言系統說而付出的一種代價,因為不排除這些因素,他就無法完成對「形式」和「價值」的研究。索緒爾的語言系統說使語言研究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原子主義」轉化為系統論。語言研究方法論的這一轉折一般被稱之為「索緒爾的革命」。
2·2·3 反映科學發展思潮的索緒爾的語言理論在語言學的發展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結構語言學就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學派。結構語言學一般分為三個學派:哥本哈根學派、布拉格學派和美國的描寫語言學派,它們從不同的側面繼承和發展了索緒爾的語言系統說:哥本哈根學派強調語言的形式,布拉格學派強調功能,而美國的描寫語言學則主要強調語言的組合關系,從分布入手考察語言的結構。哥本哈根學派由於想建立一種能適合於人類一切語言的理論,因而很抽象,在實際的語言研究中影響不大。布拉格學派由於二次大戰的暴發而解體,其中不少有影響的語言學家,如雅科布遜等,都到了美國,與美國的描寫語言學派合流。後來法國的馬爾丁內(A.Martinet)繼承和發展了哥本哈根學派和布拉格學派的理論精神建立了他的功能語言學,成為結構語言學在歐洲的一個重要代表。從總體來看,在三個結構語言學派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的描寫語言學,可以說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它一枝獨秀,成為語言學發展中的一個主流學派。這個學派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將語言結構單位量子化,提出「位」(-eme: phoneme, morpheme, lexeme……)、「素」(-etic: phonetic……)、「區別特徵」等概念,使語言學擠身於當代科學的行列。「位」「素」「區別特徵」是語言系統的最小結構單位,相當於化學中的元素。雅科布遜在回答他父親(一位化學家)的「你為什麼要搞語言學」的提問時,說得非常明確、乾脆:「語言學與化學沒有不同,我要找出語言成分結構中有限的基本結構單位來」(Mehta, V.,1971)。他為人類語言找出12對區別特徵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完成的(譯文請參看《國外語言學》1981年第3、4期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雅柯布森文集》)。
從青年語法學派開始,語言學的研究對象明確地限制於個人方言(idiolect)。個人方言是指「一個說話人使用一種語言與另一說話人在一次交談時可能說出的全部話語」(Bloch,1948),而集體的語言習慣只不過是語言學家比較個人方言而得到的某種平均數,不能作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自索緒爾以後的語言研究為什麼要區別語言與言語、共時和歷時?為什麼把語言研究的對象局限於語言的共時狀態?目的就是要在個人方言的研究基礎上建立相關的語言理論。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在很多方面與結構語言學不同,但語言研究的對象應該限制於個人方言這一點上,則與索緒爾以來的語言研究無異,甚至將其推向極端,因為他認為語言學研究的是「一個完全同質的言語社團的一對理想的說話人——聽話人」的語言能力,與其具體運用語言時表現出來的差異無關。從索緒爾到喬姆斯基,他們以語言與言語、或能力與運用的區分為基礎而進行的語言研究,實質上都是「相互作用關系組成的集合開始成為注意是中心」這一科學思潮的發展的反映,在自己所進行的研究領域內建立起一個「相互作用關系組成的集合」。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這種語言觀是有很大的局限的,因而又引起語言研究方法論的一次新發展,具體表現為語言變異理論的誕生和語義研究的發展。
2·2·4 新的科學發展思潮與所謂「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的興起和發展有關,在科學研究中引入原來被系統論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的隨機性、復雜性、偶然性的因素,認為「我們對自然的看法正經歷著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即轉向多重性、暫時性和復雜性」「我們正越來越多地觀察到這樣的事實,即在所有的層次上,從基本粒子到宇宙學,隨機性和不可逆性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奇怪的是,在自然界中發現的意想不到的復雜性並沒有減緩科學的前進,恰恰相反,它促成了一些新的概念結構的產生,這些新的概念結構正是我們今天認識物質世界所必須的」(普里戈金等,1984,26,27,34)。科學研究中引入隨機性、復雜性、偶然性的因素,這對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來說,就要改變原來「拆零」的方法,把研究對象從理想狀態中的研究轉化為實際狀態的研究。語言學從科學思潮的這種發展中吸取於己有用的理論和方法,認為不能把個人方言作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而應該到社會中去研究人們實際使用的語言,考察人們之間的語言差異和這些差異與其他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首先提出這一設想、並付諸社會實踐的是以拉波夫(W. Labov)為代表的語言變異理論。他與魏茵萊什(U. Weinreich)、赫爾作格(M. I. Herzog)合寫的《語言演變理論的經驗基礎》一文一再強調以個人方言為研究對象的語言研究的局限性,主張到語言社團中去研究人們實際使用的語言。這種實際使用的語言可以稱為社會方言。社會方言是一個老概念,過去與地域方言相對,偏重於社會集團的一些特殊用語和對某些辭語的特殊理解,范圍非常狹窄。我們這里所說的社會方言是指與個人方言相對的社會人群實際使用的語言現象。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從個人方言到社會方言,這又是語言學發展的一次重大轉折。這次轉折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克服了索緒爾語言理論體系中的一個矛盾。索緒爾認為語言是社會的,而言語是個人的,但是研究社會的語言時卻
Ⅳ 如何學習西方現代語言學
我們可以從流派來區分現代語言學,可以分出生成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等。我們也可以從研究的對象來區分,比如句法學,形態學,語音音系學,語義學,語用學等。不同的研究對象上通常會有某一種或者幾種研究路徑是主流。以語義學為例,生成語言學出生的Jackendoff (1992) 為代表的概念語義學(Conceptual Semantics),從Montague (1973)和Lewis (1970) 開始誕生的形式語義學,Pustejovsky (1998) 為代表的生成詞彙學(這一條路徑一方面和形式語義學接軌,另一方面又和計算語言學接軌有比較強的應用傾向。)Lakoff開創到現在Evans (2009) 為代表的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語義學。其次還有大量在心理語言學下面做的Sentence comprehension,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概念方面的研究也和語義學非常相關。所以通常剛剛入門語言學的人會非常的困惑,主要就是因為XX語言學中間的XX有的時候指的是流派,有的時候指的是研究的對象,而兩者又往往相互交叉。所以初學語言學要注意各種XX具體指的是什麼,和其他的領域有什麼關系。關於語言哲學的基本概況,簡單概括一下語言哲學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或者介紹相關書籍),心理語言學最初可以說是和生成語言學手牽手一起誕生。首先Chomsky (1965) 第一次引入了一個對於語言學發展非常重要的概念—Competence和Performance。Competence是指的說話者關於語言的知識(通常是一種Implicit represented的知識,比如句法知識,人們往往對自己母語的語法什麼都說不出來,卻能保證自己說母語的時候合乎語法),早期的生成句法刻畫的知識都是類似於Proction Rules。
Ⅳ 語言學裡面的層次分析法和框式圖解法有什麼區別
以下是一個以框式圖解法分析句子的一例子:
在婆娑的樹影下,一對白天鵝正在閑適地游戈。
└—————┘ └———————————┘
狀語 主謂
└————┘└—————┘
主語 謂語
└—┘└—┘└——┘└——┘
定語 中心語 狀語 中心語
由大到小的分析。
層次分析法剛好與他相反,是由小到大的分析
Ⅵ many of them 用英語語言學二分法分析怎麼分析
many of them
他們中的許多
many of them
他們中的許多
Ⅶ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人為什麼比動物高級
分類
登錄
注冊
...
中國語言文學類
>
查看題目
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人為什麼比動物高級?
查看最佳答案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普通話為什麼要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
查看完整題目與答案
試列舉歐洲結構主義的代表學派。
查看完整題目與答案
索緒爾的語言研究有三個著名的二分法,分別是指什麼?...
查看完整題目與答案
洪堡特認為,語言有「外部形式」和「內部形式」,試分析兩者...
查看完整題目與答案
長沙概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20
湘ICP備200145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幫助 營業執照
Ⅷ 語言學層次分析法切分某一短語,其切分方式是唯一的嗎
層次分析法,是對句法單位的直接成分進行結構層次分析,又可以稱為直接成分分析法,二分法。
切分方式不是唯一的,可以由小到大切分,也可以由大到小切分。
拿句子作為例子來看:
但切分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
(1)切分出來的各個成分都必須有意義
(2)切分出來的成分必須有語法搭配的可能。
(3)切分出來的各個成分在語義上的搭配必須跟整個組合的原意相符。
至於樓下有人回答的,是針對歧義短語而言,肯定切分方法不止一種。每切分一次,歧義短語都有不同的解釋。
Ⅸ 有人懂語言學里的二分法嗎(直接成分分析、IC Analysis)
本來有兩張圖的,發布上來,詳情請見文檔。
PS:畫樹狀圖很辛苦……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