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資本道德經

資本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4-12 16:32:00

道德經中第二章為而不恃的解釋。

恃,《說文》賴也。從心寺聲。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之聲。
《徐曰》寸,專法屬度也,守也。
恃,心有所守為恃。
《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為而不恃:遇事之時,不挑剔,不躲避,不功利,不偏,不倚,不著,不棄。
著,執著。
為而不恃,與佛經之「不住」相通。

㈡ 想讀懂資本論需要哪些知識儲備需要先讀些什麼書

想讀懂馬克思資本論,最有效的捷徑就是對比閱讀施國寶的知本論,因為資本論是知本論的一面鏡子,反之,知本論也是資本論的一面鏡子,這兩大名著互為條件,互為動力,互為解答。對比閱讀是成為大學者的良好習慣,主要將馬克思資本論與施國寶知本論作如下對比研究:
一,資本論與知本論是如何定義價值或增值的?
二,資本論的等價交換與知本論的增值交換有何不同?
四、資本論說資本有原罪,而知本論說資本不僅沒有原罪,反而還有原功,所以資本家天生高貴,企業家天生高尚,勞資關系天生和諧,企業不是黑幫據點而是創新工場?
五,知本論的協新價值學說是如何繼承和發展資本論的剩餘價值學說?
六,為什麼說資本論與知本論都是關於勞動的聖經與資本的道德經?
七,為什麼資本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規律唯有剩餘價值規律,而知本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規律是以協新價值規律為主,以剩餘價值規律為補充。協新價值或勞資共富才是資本全球擴張的主要矛盾,而剩餘價值或勞資對立才是資本全球擴張的次要矛盾?
到京東商城訂購一本施國寶的知本論,你就與偉大的思想相距不遠了,不過,能真正讀懂資本論與知本論這兩大思想體系的人,全球也不會超過100人,能讀懂一半就是經濟學家了,要有挑戰兩大思想天王山的心理准備啊!

㈢ 老子的道德經中,蘊含著哪些很有深意的人生哲理呢



六、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四章》,意思是說越是讓人喜歡的東西,想得到它就必須付出代價;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讓人感到越難過,所以人要知道滿足,懂得適可而止,如此才可長久。


很多時候,人們喜歡的東西,珍藏的事物一旦失去,便怨天尤人,與其那樣,還不如學會知足,滿足眼前,知足的人不會受到屈辱,而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招致危險, 生活得更長久。


七、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六十四章》,意思是說在人們即將事業成功之時,卻突然放棄了,功虧一簣。而如果做事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就不會失敗了。


在很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會面臨失敗的困境,並不是說外界因素影響多麼大,而是自己是否能夠遵循自然規律,是否能有始有終。

㈣ 《道德經》第十八章在論述一個什麼哲學道理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道德相生相剋。生產和再生產統一理論。

從《道德經》到《資本論》……最新長文,《保衛資本論》書評導讀。。。。

《資本論》的邏輯究竟怎樣練成?

——兼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

許光偉:《<資本論>的邏輯究竟怎樣練成?——兼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

《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第8輯,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5年。

該著全名為「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14年出版。

基金項目:
【《資本論》與中國經濟學實踐創新研究】項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
「《資本論》與中國經濟學實踐創新研究」的項目號:15YJA790073)

閱讀關注,交流提高。凡讀《道德經》者,明《資本論》邏輯也,中國經濟學入門也!

P16-P36

摘 要:善讀善用《資本論》,同時,也要善於進行中華轉化;注意從中發掘中國元素,以開放的態度統一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創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國學馬克思主義」。一句話,沒有民族內涵和工作體式作為支撐,任何門類或流派的經濟學都將不可避免地淪為理論空殼,免除不了成為一堆邏輯的空殼。這是現代語境中「創建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必然要求。嚴格意義看,《資本論》是「12部史」:轉化史I、轉化史II、資本生產史;運動史I、運動史II、資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資本積累史;范疇史I、范疇史II、資本批判史。表明馬克思的航程乃是「歷史」到「邏輯」,再到「歷史」。它的內在的方法、邏輯和工作話語是「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這是中華條件下的馬克思的「我的辯證方法」工作語境,由此,我們可以在歷史探究方面合並敘述「農業史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和「工業史的經典著作——《資本論》」。《資本的生產過程》可以說明為歷史發生學的「邏輯」;《資本的流通過程》可以說明為系統發生學的「邏輯」;《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可以說明為現象發生學的「邏輯」;《剩餘價值理論》可以說明為認識發生學的「邏輯」。其首篇則是對以上邏輯的一個「導引」以及「總括」。將歷史發展過程說明為由這些「史」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規定所構築,乃是升華了《資本論》的工作邏輯。這是絕對的歷史主義和行動主義,自然是對「結構主義」、「科學主義」、「形式主義」的最大反動。進一步又可以說,《道德經》和「《資本論》的「研究同構」乃是確立了社會科學的根基。

關鍵詞:《資本論》;《道德經》;邏輯;辯證法;發生學;歷史;理論;批判;事的科學

道,可道,非恆道:答《大道重出》

㈤ 《道德經》和《資本論》之間有聯系嗎

都是經典著作!!
經濟學的源頭是《道德經》,之所以選擇《道德經》為工作開局:

一、《道德經》研究的兩個基本范疇「道」「德」,是經濟形態社會理論的總綱。
二、《道德經》總覽了《資本論》的邏輯。

把二者聯系起來,意義重大!!

一方面,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終其一生。中國人不懂什麼是資本主義,在市場經濟中剛剛接觸資本主義成分,短短年份,在理論上成熟是不可能的。在這一點上,必須以馬克思諸先賢為師。

另一方面,中國人生活在傳統文化中。

看來,國學和《資本論》同時學習,花上幾十年,中國經濟學可望成功。

——進行「國學馬克思主義」普及教育。把國學和經濟學結合起來研究,倡導《道德經》是經濟學的源頭更是具有獨創性,值得提倡!

㈥ 《道德經》讓我們學到了什麼道理

1、只有摒棄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才能求得內心的寧靜清澈,所以,要平一致,不看重誰,不輕視誰,這樣便可被天下人所尊貴。

2、人的成功之道與水一樣,至柔至剛皆在一念之間,或許有的人此刻正面臨困境,但是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具有「強者」的資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態,這其實是一種人生智慧。

3、萬事萬物皆相對,自古便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說,每個人對於事物的看法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不同。達摩祖師也說過,行善不能總掛在心裡,你做了多少善事,感覺自己多麼的偉大,其實這樣的善,是虛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一切隨緣。

(6)資本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㈦ 道德經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詳解及深意

聖人治理的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回,增強百姓的筋骨體答魄,經常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以上是書面解釋。我再加一句:沒有慾望,就回歸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樂業,終享天年。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經》,最好看看《莊子》。另一個角度,可以看清代黃元吉(黃裳)寫的《道德經講義》,他是從修煉角度講的,非常好。摘其文曰:聖人摒除耳目,斬斷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則煉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靈陽之氣以化陰精,日積月累,自然陰精消滅而陽氣滋長,則實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術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㈧ 《道德經》秉持哪三種精神,是可以積攢人品的

道家思想作為中華文明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對國人的精神信仰有著深遠的影響。由道家思想所衍生出的道教文化,一度被魯迅稱之為中國文化的根基。

講個實在的例子,我們現在很多人在遇到一些未知事情的時候,都會說一句“順其自然”。而且,很多邁入中老年的朋友,也喜歡追求寧靜恬淡的生活旋律。這些心理活動,歸根結底都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不敢為天下先,還可以認為就是不要大張旗鼓的去宣傳自己,而是要在平靜中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和閱歷。就像最近網上傳的那句話一樣,你對這個社會有什麼不滿,不要一味的去指責,而是要用你的實際行動去改變。如果長夜漫漫,我們就是那唯一的火光!

事實上,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說起來很是容易,但要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卻需要時刻注意。這三寶,既是道家思想的三寶,同樣也是我們每個人為人處世的三寶,只有能夠始終秉持住這三種精神,才能夠真正做到安身立命,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㈨ 求《資本論》架構——基於《道德經》的闡釋

許光偉. 《道德經與資本論關系簡說——論中國經濟學的思維和語言》 .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 .第5-13頁


二、總論:《資本論》架構——基於《道德經》的闡釋


《道德經》強調:「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②無獨有偶,在檢閱《資本論》目錄時我們發現:無論《資本的生產過程》還是《資本的流通過程》,都有關於「資本的再生產」的闡述。究竟是怎樣的關系,會不會是一種重復呢?熟悉《資本論》的人知道,這不是重復,兩者是工作遞進和相互包涵的關系。

從內容上看,前者是關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實體狀況」的描述。即動態描繪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歷史實體關系(資本的「簡單再生產」)以及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歷史實體關系(「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或「規模擴大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相對而言,後者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社會運動條件進行匯總意義的闡述。即進一步工作刻畫資本簡單再生產的運動條件和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運動條件。前者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決不限於「工廠制」,它的深一步的本質內容是「社會再生產」;在此基礎上,後者則進一步要表明:資本主義的發展的本質是追逐「擴大再生產」,而絕不局限於再生產本身。概言之,這就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道」和「德」。

扼要而言,「資產階級社會有一部特殊歷史:資本主義『道』和『德』的發展。它紮根在生產史中,顯露在流通史中,最後和生活史合而為一。」由此可見,「『道』和『德』的形成中已經包含了它的發展規定。」[2](P429)《道德經》第四十章的內容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兩句看似無關,在工作邏輯上卻有著內在的關聯。實例就是《資本論》。用《資本論》的體例看:勞動生價值,價值生價格,謂「有無學說」。道的運動方式是「反」,類共同體的集體話語是「弱」,謂「體用之分」。而關於「反」,《道德經》作出的詮釋就是:復守其母,沒身不殆。這是「養德」。且看《道德經》的系統說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③如此看來,上述的第一句是講述「德」(《資本論》第二卷的工作內容和邏輯),第二句是追溯「道」(《資本論》第一卷的工作內容和邏輯)。說確切些,這意味著第一卷總體上尚且隸屬「勞動價值論」,而第二卷則要超出這個范圍,直接是以剩餘價值理論為出發點的,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實有」開始。這里的「無」當然不會指存在上的「虛無」,而指的是「有的正在生成」(狀況或發展過程)。這一章內容鳥瞰了「德」和「道」的關系,表明德是道的必然延續和護衛,就把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定」活脫脫的給表現出來了。這就是馬克思為什麼說:「在本書第一卷,我們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既作為孤立過程,又作為再生產過程來分析,我們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和資本本身的生產。」然而,「現在,我們就要考察作為社會總資本的組成部分的各個單個資本的流通過程(這個過程的總體就是再生產過程的形式),也就是考察這個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4](P391-393)因此整體看,「『企業資本-社會資本』表述方式就是『資本-資本積累』的再說一遍」。[5]


如此看來,生產行動→再生產行動(流通行動)→交往行動→自覺的認識批判行動這樣的行動鏈條,構成了資本主義的行動圖型——特殊的「邏輯學」。其工作意蘊在於:建立真實的探求,所謂以「邏輯」求「真實歷史」!馬克思這么總結自己的工作:「要達到這一點,只有用我的方法……用雅科布·格林的方法不可能達到這一點,他的方法一般地比較適合於那些不是辯證地分解了的整體的著作。」馬克思提出了「辯證敘述」:「不論我的著作有什麼缺點,它們卻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並且,「最後這一冊大半是以歷史的形式重述一遍。但是我不能下決心在一個完整的東西還沒有擺在我面前時,就送出任何一部分。」[6](P196)

於是,筆者這樣闡述:「《道德經》和《資本論》具有結構的『巧合』:道和德規定的相互推動和彼此間的有機交融。《資本論》在成書結構上分成四個層次:歷史發生學(道,歷史生產→再生產過程);系統發生學(德,再生產→流通過程);現象發生學(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過程);認識發生學(道和德的認識形式,生活→認識過程)。這其實是邏輯發展的必然,摹寫的是『以歷史生產為基礎的時間過程』、『以社會再生產為基礎的空間過程』、『以流通為基礎的現象過程』和『以經濟生活批判為基礎的認識過程(抽象上升到具體)』。這種辯證法的『四肢結構』完成了對社會歷史有機體的整體刻畫,書寫了一部商品經濟形態的『整史』。」[7]這是把歷史作為「行動」來摹寫的行動者之客觀邏輯,而產生對行動的辯證認識,實現了客觀邏輯與主觀邏輯之有機統一。

作為「附論」,我們創造性運用「陰陽(《資本論》第一卷邏輯)——五行(《資本論》第二卷邏輯)——八卦(《資本論》第三卷邏輯)」的復合工作邏輯體式(圖1,「復合」指相互包含關系),完成對上述「行動主義」的一個簡要形態的刻畫。


圖1 《資本論》體系的架構


所謂「陰陽」,即確立勞動二重性邏輯。《保衛<資本論>》論述:「這是中國『家本位』的特殊語言外觀。以孔子之後理學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的學說為例,我們引用來說明勞動價值論的『邏輯』和『思維』。即,要在說明『陰』(價值)『陽』(價格),陰者為母,陽者為子,陰者靜,陽者動,陰者隱蔽,陽者顯露。一陰一陽之謂道。又之,陰陽歸為太極,太極為理之本、陰陽之源,此處的『太極』即指化生價值之勞動。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故此,『太極之有動靜,是靜先動後。』對勞動,則必須遵循『理一分殊』學說,『理一』(道理同一)指的是抽象,『理一分殊』(事物各有其理)指的是具體。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本人用『月印萬川』證成這種學說,而本書作者則更為支持其『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證成方式。」[8](P7)


G、W、P、W′、G′是《資本論》設立的「五行元素」。《保衛<資本論>》如此論證:「道亦守常,是為不變之德。夫唯不爭,故無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若董仲舒言『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


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這和馬克思用G、W、P、W′、G′來說明資本總公式流通形式所涵容的運動,道理是相通的,一為典型中國封建主義秩序,一為典型西歐資本主義秩序。」社會形態統治秩序之相通在於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相互貫通,於是,「所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里,不過是對G、W、P、W′、G′來說的運動,即運動方式和形式的連貫化。核心的觀點是說明運動生構造,構造反過來維護了運動體制。德化為道,道化為德;這表明『變』和『不變』相生相剋、因循守一。道中有始終不變的因素,那就是『德』;反過來,德也充滿變數,本質上是一運動物。在W-G-W體制中,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矛盾是潛在的,社會的分配和消費關系沒有受到它的嚴重影響;在G-W-G′體制中,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構造作為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的中心調節器,上述矛盾上升為社會的顯在規定。資本主義生產以後的運動皆以此為本(某種意義上,《資本循環》和《資本周轉》是第一卷二至六篇的『再說一遍』,說明剩餘價值生產的社會實現手段、途徑和形式,言其運動條件;《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是第七篇的『再說一遍』,說明資本積累的社會運動條件),不斷派生、衍化,生出現象的諸多復雜性。從而,這可能也是馬克思關注的『父子關系』:由資本之道發育出資本之德。其別於母子發展關系的地方即是經濟形態的衍生性,所謂: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據此馬克思堅持認為,現象運動在特徵上對於實體生產來說,依舊具有嚴格的依歸性。」[2](P395-396)

由此看來,「《資本論》和中國古老的《易經》學說體系亦是道理相通的。」《保衛<資本論>》繼而這樣論述:「茲以剩餘價值理論和八卦圖的相通為例。剩餘價值以兩種基本方式存在: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前者指明剩餘價值生產的本身(工廠是有形的),後者指明剩餘價值生產向社會剩餘價值生產(全社會都是工廠,工廠是無形的)進發的過程。由兩種基本方式演化出六種存在的運動形式:一般利潤、特殊利潤、級差地租、絕對地租、利息、虛擬收入。『2 + 6』模式相生排列,象在其中。依次是:乾一(絕對剩餘價值)、兌二(一般利潤)、離三(級差地租)、震四(相對剩餘價值)、巽五(特殊利潤)、坎六(絕對地租)、艮七(利息)、坤八(虛擬收入)。」生產性質和分配性質的貫通導致「第一流程:肇始於絕對的剩餘價值生產,由一般利潤(競爭性收益)起步,中經級差地租(這是絕對和相對剩餘生產之間的事實中介,正是由於社會上到處存有該種規定,『租金耗散』的結果產生了資本主義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以相對剩餘價值為結點;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不斷地抬升了一般利潤的社會獲取水準,這時的資本猶如雨露之澤被萬物,又以轟隆隆的雷聲到處掀起革命。」繼而導致「第二流程:由特殊利潤(經營性壟斷收益)起步,以絕對地租為鋪墊和作為堅實的生長底座(這是虛擬之源,級差地租→絕對地租的發展標識了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得到鞏固和社會深化),達成觀念化的利息一般,遂有產生『社會虛擬』之可能,收於虛擬收入;至此,資本獲得收益彷彿山石之穩固。由這個基礎生出全社會的剩餘價值生產境界。」於是,「形成兩條運動流程。」以第一流程作為堅實基礎,第二流程的持續起航,導致「一般利潤(剩餘價值總額)→平均利潤(本身是中介,對應平均生產和平均實現的『社會利潤』)→各種收入(虛擬的高額利潤或利息作為『收入』,乃是虛擬的超額個別利潤),這個過程遂有了虛實互為起點、相生相剋這一現實性發展條件。」最終的結局:「復歸於起點的運動不斷反復、充實和提高,從而,起點是不斷得到鞏固的起點規定。」[2](P440-441)

㈩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是什麼意思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全文如下:善行無轍跡;善言無暇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這一句平白如話比較好理解,善人、好人、完美的人、有優點的人,是不善人、老犯錯的人、毛病多的人、有缺點的人,的老師、榜樣、學習對象。善人就是我們崇敬的人,我們的榜樣,向他們學習、看齊我們能得道、進步。這里出現兩種人,一種是「善人」,一種是「不善人」。善人是一切好的,吉的,有利於己的代表,這類人可稱為君子或聖人。不善人正好是善人的反面,一切不好,凶的,不利於己的代表,這類人可稱為小人。不善人是毛病多,做壞事的人,但不一定是惡人。壞事也只是他不夠明智的做一些不利於己,不利於人修身,得道的小事,而不是十惡不赦的大事、懷事。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一句有些不好理解。首先「資」是什麼意思?資,貨也。資,積也。資,取也。引申為資源,資本,資用,財富。誰的資源、資本?我的資源、資本,我的財富,我的貨物。不善人是我的本錢,我的財物,對於不善的人要像愛惜自己的財物那樣愛惜他們。此句有兩個意思,不善的人,也是榜樣,但是反面的,是前車之鑒。誡鑒於他的一些不好之處,改掉自身的一些不好的習慣與錯處。正像孔子說的,有則改之,無則勉之。另一個意思是,不善的人是我們爭取,幫助的對象,是我們學習做君子,聖人的實驗田,是我們教育的對象。聖人常善救人,無棄人,救的就是不善的人,不拋棄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只是一時糊塗走錯了路,他們不是不可救葯的人。孔子說「有教無類」,正是這個意思。所以人應善救人,善救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無棄人,無棄物,愛惜人才,愛惜資源。

善人與不善人之間還有個我,一切都是以我為角度出發的。善與不善都是相對於我而言的。善人是我的老師,我的學習榜樣,不善人也是我的老師與學習榜樣,所以要貴師、愛資,不然自以為聰明,但在智者看來你還是愚迷的人。人要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總之要善於思考、善於學習、善於借鑒。而這些的善舉都是無形的,自然的,潛移默化的,內斂的,非急功近利的。善者我善待之,不善者我也善待之,這才是為善之道。抓住一切機會與人使自己變得睿智聰明,這才是為善的目的。我們可以把善人當老師,也可以把不善人當老師,又或者我們做不善人的老師。把不善人當老師,或做不善人的老師,我們都能學到很多東西,做人最重要的是不停的學習。聖人在教導我們善於學習,善於教育人,善於使用人,這就是知微知著的妙道。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活到老學到老!

熱點內容
15年中級經濟法講義 發布:2025-01-18 07:09:07 瀏覽:878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
新版勞動法對請病事假的規定 發布:2025-01-18 05:52:09 瀏覽:205
中美法學教育差異 發布:2025-01-18 05:32:42 瀏覽:811
刑事訴訟法第97條規定 發布:2025-01-18 05:25:08 瀏覽:239
司法所法律援助介紹信 發布:2025-01-18 04:53:05 瀏覽:908
復工證明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4:33:25 瀏覽:158
自然債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3:45:00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