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真言路

道德真言路

發布時間: 2022-04-12 18:24:56

❶ 我想修真,如何修真 道家真言又是什麼

所謂修真,修道,既是修心,至於如何修真,那還要看你自己,道家真言只不過是一些前輩成道時所寫的感悟,當然也可以借鑒他們的一些方法,就如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寫,你只要明悟了這六個寫,你就成道了。

❷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四、為何中國的大門一般都有兩扇?

因為如果只有一扇的話,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動,做的太小,東西又放不進去。兩扇門也寓意著一陰一陽,中國人講一就是二,講二就是一,一個門由兩扇組成,陽跟陰是門的兩扇,代表《易經》,《易經》有兩扇門,一個陰一個陽。

五、為何儒釋道三教要合一?

因為儒家給我們講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們完全照儒家行事,就會很辛苦,時時警惕,處處小心,一點錯都不行,實在太累。道教告訴我們要保生、貴生,它說求生是不錯的,但是用身體去換取,是不對的,所以要保生,並要視生命如寶貴的寶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養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樂生、樂死,修來世,輕身體,現世的軀體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為人類著想,這就叫作同,即《道德經》中的一句「同,謂之玄」。明明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經》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講完的,而簡單一本書,一千人讀有一千種讀後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悟,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有時候也許不能參透其中的最簡單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況且,還是拾聖人的牙慧,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經》,學習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處世之道,學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許還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業,實現最初的理想。福生無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編輯整理

❸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道"怎麼理解更好呢

道生一,一是無極;一生二,二是陰陽;二生三,三是陰陽配合;三生萬物,萬物是萬事萬物。

道家思想並非是後世誤解的“消極無為”,而是更宏觀、更客觀的世界觀、人生觀。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規律產生(效法)於事物自身的發展趨勢(需求)。不要主觀的態度去看待,因為越在意越適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靜而客觀。

對後一段內容,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段文字與上一段講的原理關聯不上,疑為三十九章文字錯移本章。另一種說法是兩段前後雖然不相密切關聯,但意義仍相近。這是講矛盾的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事物相反相成,雙方並非不變,而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所以,這一章再次表達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❹ 西遊記第一章是什麼

西遊記第一章的主要內容: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項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

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4)道德真言路擴展閱讀

《西遊記》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上歷經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

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朝、越等語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遊記

❺ 西遊記 菩提祖師學藝 這一篇 原文

《西遊記》菩提祖師的原型在福建安溪縣龍須殿

世人皆道無蹤影,豈曉原為三合一
——也話仙苑信仰文化之「菩提老祖」的形象
安溪縣梁文化研究會
正當眾人在為《西遊記》孫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是何人而眾里尋他千網路時,殊不知,「驀然回首,卻在泉州仙苑處」。原來,在安溪縣仙苑村的菩提殿——「龍須殿」供奉菩提老祖——《西遊記》菩提祖師的原型。
一、為何稱為「父系」師父
在《西遊記》的普及下,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有兩個師傅,一個為菩提老祖,一個為唐僧。其中,菩提老祖教會了孫悟空武藝,並初步塑造孫悟空的「父系」性格。且看《西遊記》如何描述:
祖師說:「也罷,你要學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數,該三十六般變化;有一般地煞數,該七十二般變化。」悟空道:「弟子願多里撈摸,學一個地煞變化罷。」祖師道:「既如此,上前來,傳與你口訣。」遂附耳低言,不知說了些什麼妙法。這猴王也是他一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訣,自修自煉,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在這里,很多人誤解孫悟空學的是地煞本領。其實,天罡數和地煞數並不是指天罡本領和地煞本領,而是三十六式和七十二式的指代手法。所以,這里是「天罡數」、「地煞數」,也就是指一個數目,三十六式和地煞七十二式,而並非天罡道法和地煞道法。)
由此可知,他並沒有滿足孫悟空長生不死的慾望,而是教會了孫悟空十八般武藝和七十二般變以及筋斗雲,這些都是些打鬥護身躲災的本領。在這武藝教學中塑造了孫悟空勇猛剛毅的性格。而後來,孫悟空隨唐僧西去取經,則在唐僧的諄諄教誨下,學會為人處世的細節(更類似慈母般的苦口婆心教育的細節),這是外話,暫且不提。
二、菩提老祖和《西遊記》的關系
關於菩提老祖的身世之謎,眾多興趣者進行了探索,有不少人認為是《封神演義》的准提道人。其實,眾所皆知,《封神榜》著述時間後於《西遊記》,且其中詩詞描寫與《西遊記》相去不遠(是否抄襲不得而知),那麼,或許以《封神演義》來論證闡明《西遊記》中的人物,則顯然有點勉為其難了。
其實,吳承恩的《西遊記》中菩提老祖還是有根據的,這就是仙苑梁氏供奉的菩提老祖。這菩提老祖從何而來?
隋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天竺高僧夢凡阿科來到我國的福建。因當時朝廷下令「屠僧」,所以他便從南少林擇岩於象運山,見風光甚好,便在此搭了間小廟,長住下來。之後,安溪縣一帶信仰,今猶有菩提祖師的「龍須殿」。由此可見,菩提祖師在隋朝(甚至有可能更早)就已經在中國傳播開了。
而《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簡歷:(約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號射陽。漢族,淮安府山陽縣 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可見,在著述的時間上,晚於菩提老祖傳說在福建的傳播。或許,有的人要質疑,這是在福建傳播,並不能確定在淮安的傳播。其實,福建,簡稱「閩」,「閩」字,開門見大蟲,大蟲即老虎。作為南蠻的僻塞之地都傳播開了,何況中原?且夢梵阿科是因為避難才到福建的。
同時,在宋朝年間,「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的泉州,民間也早已有菩提老祖和孫悟空的故事。而在泉州的開元寺東西塔之西塔(宋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證法師改建的石塔。)中就有雕刻著齊天大聖石猴(比西遊記早300年),現在還可以看到。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小說人物會在同個區域出現,乃至在一本小說中聯系在一起,是否意味著什麼?因而,《西遊記》的作者在眾多的神話傳說中擷取相應故事,同時,也極有可能以此為原型進行創作。
三、仙宗本領深若何
吳承恩在以此為原型進行創作,其中的描述則有可能更接近於那時對於菩提老祖的信仰傳說。如若是,菩提老祖則是一個儒釋道的三體和一者。且看《西遊記》中的描述:
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真個是:
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旁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哩?」悟空道:「憑尊師意思,弟子傾心聽從。」祖師道:「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術門之道怎麼說?」祖師道:「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么?」……
祖師又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又問:「流字門中是甚義理?」祖師道:「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
祖師道:「教你『靜』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靜字門中是甚正果?」祖師道:「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之類。」……
祖師道:「教你『動』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動門之道卻又怎麼?」祖師道:「此是有為有作,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
……
可見,菩提祖師精通三教諸子百家,法力無邊,卻只是在深山洞中隱匿授徒。而不是只屬於道家或者佛教,而是集諸子百家,尤其儒釋道的高人。
不是天竺僧人傳播過來的嗎?怎麼會東土的儒家、道家的本領?這確實是令人疑惑的地方。首先,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這或許和作者的經歷有關系,因而在著述中寄託著作者的理想。其次,作為民俗信仰中,儒佛道在中國早已融合。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則更顯示出菩提老祖的特殊性。在中國神佛體系中,能「吃透」三教的神仙、佛並不多,比較熟悉的有諸如關羽,因為忠義,而在三教中受封。而菩提老祖雖無受封,卻因道法而被傳頌開,則是一個特例。
四、菩提老祖接地氣
在神佛體系中,有庄嚴、慈善等各種形象表現。菩提老祖體現了接地氣。大家看看他傳授的徒弟:
……
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說出神仙的話來?」樵夫道:「我說什麼神仙話?」猴王道:「我才來至林邊,只聽的你說:『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黃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實不瞞你說,這個詞名做《滿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與我舍下相鄰。他見我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教我遇煩惱時,即把這詞兒念念,一則散心,二則解困,我才有些不足處思慮,故此念念。不期被你聽了。」……
這弟子是樵夫野老,因蒙他傳授過一曲《滿庭》,便能夠在「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時「散心、解困」。他座下的弟子絕大多數當是俗子凡夫。所以,菩提老祖並不因為本領高而顯得不可攀、不能及,而是一個似有似無、惠及眾生、隱在世間的「大隱隱於市」的高士、尊者。

附1(2005年01月14日03:59 東南早報):1980年,日本北海道大學的中野美代子教授根據宋代閩文獻最早的有關記錄,以及泉 州開元寺東西塔上的猴行者形象等研究結果,首次提出「孫悟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傳說源於福建,當時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黃真真介紹,當時中野美代子到泉州時,仔細考證了開元寺西塔上的猴行者和唐三藏浮雕。
史料記載,現存泉州開元寺內的西塔,是宋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證法師改建的石塔。石塔第四層東北壁上有一尊猴行者浮雕,而南面壁上則有一尊唐三藏浮雕。
黃真真稱,這兩尊浮雕說明早在宋代,猴行者與唐三藏的傳說就在福建泉州一帶廣為流傳;而西塔的建造時間比《西遊記》早300年,所以《西遊記》裡面的故事很有可能取材於流傳在泉州一帶的傳說。
有關史料對開元寺西塔猴行者形象的描述為:猴頭人身、尖嘴鼓腮、圓眼、凹鼻、目光有神;頭戴金箍,腦後有一發髻翹起,耳輪穿環,上身穿皮毛直綴,項懸大鏈珠垂到腹下,腿上扎綁帶,腳穿羅漢鞋;腰左掛葫蘆和一卷《孔雀王咒經》,衣袖卷至上臂,肌肉隆起富有力感;左手握鬼頭刀,刀尖指向右上角,右手屈胸前拇指和食指捻著一顆念珠,左肩上角有一尊小佛像,右上角刻有猴行者三個字。
附2:「隋唐時,福建已有了猴精崇拜」。(福建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

❻ 有哪些道德箴言

1、人們抄所謂的德性,常常只是某些行為和各種利益的結合,又是天賜的運氣和自我的精明巧妙地造成。男人並不總是憑勇敢成為勇士,女人亦不總是憑其貞節成為貞女。

2、自愛是最大的奉承者。

3、我們在對自愛的探索中只是達到這樣一個發現:自愛對我們依然是一個未知的世界。

4、自愛比世上最精明的人還要精明。

5、我們的生命中斷之日,才是我們的激情終止之時。

6、激情常常是最精明的人變成瘋子,使最愚蠢的傻瓜變得精明。

❼ 求道德箴言錄全部內容

拉羅什福科的這本小冊子,在書店門邊的半價書堆里呆了好久了。「道德箴言錄」,這里一定也是充斥了無數的說教吧。從小,到大,大家聆聽過的說教難道還少嗎?何必還要請來一位法國人來多費口舌?
5塊錢,價格卻算公道,撿了這個便宜再說。
不買也就沒事了。剛翻了幾頁,心裡已有些惱怒。這個窺探別人隱私的傢伙,純屬找罵型(□□□此處省略2500字)。快看,他奔過來了,他竟敢手執鞭子來抽打吾等這些無辜善良之輩,是不是來找抽啊?
各位看官,您可不能責怪我自投羅網對號入座。絕對不是俺小人之心度他拉羅什福科君子之腹,而是他,這個拉羅什福科,以小人之心瞎度吾等君子之腹啊。
不信?且用心看下去。看他是如何無中生有惡意中傷咱們的,然後,讓我們一起來批判拉羅什福科和他的《道德箴言錄》吧:

我們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力量去承擔別人的不幸。19
我們所行的惡,還不及我們的善良品質那樣給我們那麼多的迫害和仇視。29
如果我們自己毫無缺點,我們也就不會在注意別人的缺點中得到那樣多的快樂。30
有些自視甚高的人使不幸成為一種榮耀,他們想說服別人和自己相信:只有他們才是配得上命運折磨的。50
哲學家們蔑視財富,不過是想通過蔑視命運不賜予他們的東西,而隱瞞自己對命運賞賜不公的報復心理。54
我們很少發現十分真誠的人,而通常我們所見的所謂真誠,不過是一種想贏得別人信任的巧妙掩飾。62
熱愛正義在大多數人那裡不過是害怕遭受不義。78
沉默是缺乏自信的人最穩當的選擇。79
假如人們不是相互欺騙,人們就不可能在社會中長久生存。87
人人都抱怨他的記憶力,卻沒人抱怨他的判斷力。89
在生活交往中,我們更經常地是由於我們的缺點而不是由於我們的優點討人喜歡。90
我們給別人什麼東西都不像我們給別人勸告那樣慷慨。110
我們太習慣於向別人偽裝自己,以致最後我們向自己偽裝自己。119
我們行善常常是為了我們可以不受懲罰地行惡。121
如果我們抑制住了激情的誘惑,這更多地是因為它們的軟弱而非我們的堅強。122
我們不自我奉承就幾乎找不到樂趣。123
受騙的最可靠途徑,就是自以為比別人更狡猾。127
我們惟一不會改正的缺點是軟弱。130
我們同自己的差別有時跟別人同我們的差別一樣大。135
比起保持沉默來,我們較喜歡談論自己的痛苦。138
使我們覺得在談話中通情達理和令人愉快的人非常少的一個原因是: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是寧可思考自己想說的,而不願確切地去回答人們對他說的……他們沒有想到:那樣力求使自己愜意是一個取悅或說服別人的壞辦法,並且,好好地聽取,好好地回答是我們在談話中所能擁有的最大完善之一。139
言簡意賅是偉大精神的特徵,相反,渺小精神的特徵則是空話連篇。142
我們並非愛好贊揚,沒有利益我們決不贊揚任何人……得到贊揚的人就彷彿那是對他功績的一個應有的酬報,給予贊揚的人則要讓人注意他公正和辨別力。144
我們經常選擇的是某些有害於被贊揚者的贊揚,這可以從我們贊揚人們的缺陷的反響中見到,這些缺陷是我們不敢以另一種方式提示的。145
我們贊揚通常不過是為了被贊揚。146
很少有人明智到這一程度:喜歡於他們有利的責難,甚於喜歡會損害他們的贊揚。147
拒絕贊揚出自一種想被人贊揚兩次的慾望。149
很難判斷一個干凈、誠實和正當的行動是出於正直還是出於精明。170
我們熱愛新知識的原因,並不是我們對於舊知識的厭倦或對知識更新的愛好,而是因為厭倦了那些太了解我們的人的不多的欽佩,希望著那些不太了解我們的人更多的贊揚。178
我們承認我們的缺點,是想用我們的真誠來彌補人們因這些缺點對我們形成的不利看法。184
我們渲染某些人的光榮,是為了貶低其他一些人的光榮。198
勇敢在純粹的士兵們那裡,只是一種為了謀生而從事的冒險職業。214
偽善是邪惡向德性所做的一種敬意。218
過去某人給予我們的利益,想要我們不計較他現在給我們造成的損失。229
我們始終不斷在觀點上頑固對立的原因,更多地是由於智慧的驕傲而非智慧的缺陷,是因為我們發現在正確的一方那些最先的位置已被人佔了,而我們又不想要那些最末的座位。234
慷慨常常只是一種偽裝的野心,它蔑視那些小的利益是為了得到大的利益。246
謙虛常常只是一種假裝的順從,我們利用它來使別人屈服。謙虛是驕傲的一種計謀,通過降低自己來抬高自己。254
我們稱之為慷慨的,經常只是作為一個贈予者的虛榮,我們愛這種虛榮要超過愛我們所贈送的東西。263
我們總是喜歡那些崇拜我們的人,而並不總是喜歡那些我們崇拜的人。294
人們發明出一種節制的德性,是為了限制偉人們的野心,安慰那些只有很少一點運氣和價值的平庸者。308
使情人們在一起彼此從不感到厭倦的原因是他們總在談論自己。312
為什麼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記憶力來回憶我們所經歷的事情直至最小的細節呢?為什麼我們又沒有足夠的記憶力來記住我們把這些事情向同一個人講過多少遍呢?313
我們僅把意見和我們相同者看作有良知的人。347
對於善人們,我們通常只是贊揚其中的一部分,那些贊賞我們的人。356
很少有不對她們的正派生活感到厭煩的正派女子。367
平庸的精神常常譴責所有超越它們智力范圍的東西。375
一個人可能比另一個人狡猾,但他決不會比所有人狡猾。394
我們要在生命的各個時期接觸一些全新的東西,而且,在每個時期不管我們年齡多大,我們還是常常缺少經驗。405
我們很容易原諒我們的朋友那些不損害到我們的缺點。428
我們試圖以那些我們不想改正的缺點為榮。442
那些擁有過偉大激情的人們,畢生都感受著他們痊癒的幸福和悲哀。485
我們的精神比我們的身體有著更大的惰性。487
在偉人們對死亡所表示的蔑視中,是一種對光榮的熱愛使他們看不見死亡;而在普通人那裡,阻止他們認識他們的巨大不幸和使他們自由地老虎其他事情的,只是一種智力的欠缺。504
我們所愛的人對我們擁有的權力,幾乎總是比我們自己對自己擁有的權力要大。525
我們贊揚和譴責大多數事情,是因為贊揚和譴責它們是一種時髦。533
體力的工作可以宣洩精神的痛苦,這正是窮人幸福的原因。535
真正的苦修是那些不為人所知的苦修,其餘的苦修則因虛榮變得輕松容易。536
人們譴責自己其實是為了得到頌揚。554
我們較喜歡看見那些受恩於我們而非施恩於我們的人。558
公正只是一種深深的畏懼,怕人們奪走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由此就產生一種對於所有他人利益的尊敬,和避免損害他們的一絲不苟的實施。578
公正,在那些溫和節制的法官那裡,不過是對擢升的嚮往。579
我們譴責不義,不是因為我們對它的厭惡,而是因為它給我們造成了損失。580
在我們的好朋友的厄運中,我們總是發現某種並非使我們不快的東西。583
當我們厭煩談論某些事情時,我們最好還是不要忽略它們。595
彷彿在拒絕贊揚的謙虛,實際上只是想得到更巧妙的贊揚。596
為了總是能夠善良,必須使其他人相信他們決不能夠不受懲罰地對我們行惡。621
大多數女人與其說是靠激情,寧可說是靠軟弱而順從:因此那些敢作敢為的男人通常比其他人更易獲得成功,盡管他們不是更可愛。635

❽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這段話出自《西遊記》原版名著第一回,作為後續故事的介紹。原文翻譯如下:

有詩寫道:

混沌未分世界亂,茫茫渺渺不能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天地從此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元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都說天地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周而復始,生生滅滅,每次要經過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有人稱為一元。一元又有人將其分為十二會,十二會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

十二會就好像是一天十二個時辰一樣,也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

在一天之中,子時開始新的一天,丑時有雞叫。寅時天還不亮,卯時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辰時人們吃早餐。接著,是巳時,等再到了午時,太陽在天上正中的位置,未時,太陽則開始偏向西,到了申時,進入傍晚,酉時太陽要落下去,戌時是黃昏,到亥時,人們就會去休息。

談到天地的興衰,每會是一萬八百年。比如在戌會結束時,世界昏暗,什麼都沒有。

等過五千四百年,到了亥會,就一切迷迷茫茫,萬物混雜在一起,叫混沌。

再過五千四百年,到亥會結束,接近子會,世界就開始逐漸孕育了。邵康節說「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這時候天就開始有了根。

再過上五千四百年,完全是在子會,輕清的東西上升,就有了日、月、星、辰,稱為四象。所以說:「天產生於子」。

再經過五千四百年,子會要結束,要到丑會的時候,一切就開始逐漸穩固。

再過上五千四百年,完全是在丑會,濁氣下降,於是有了水、火、山、石、土這五種形態。所以說「地辟於丑」。

再經過五千四百年,在丑會結束,寅會開始的時候,生出了天地萬物。所以說:「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陰陽交合。

再過上五千四百年,正當是寅會,生出了人類和飛禽走獸,也就是所謂的天、地、人,三才定位。所以說人生於寅時。

《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上歷經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該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明代社會現實。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

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語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遊記

❾ 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 白雲先生博客

一、道《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庄,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 只有一個方向的路,叫做道。出現分叉路,叫做岐。丁字路口,叫做巨旁,有四條十字路口,則叫衢。有五個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康。六個方向的岔路口叫做莊。七個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劇驂,八個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崇期。崇期的意思就是四條路相交,路口特別多。崇,充也。道多所通,人充滿其上如共期也。有九個方向的路口,叫做達。達的繁體字是逹,逹同馗。 《說文》:道,所行道也。 所行道也,從辵(chuò)從首。從辵首。乍行乍止也。首者,行所達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伸為道理。亦為引道。 道的本意,就是指道路。老子用形而下的路,引申為形而上的道理,有兩個原因,一,道只有一個方向,沒有分叉。寬廣而遼闊。二,道字,有一個走走停停又不停的四下張望的行路人在趕路的意象。引申為形而上的最終極最根本的道理,指的是尚未分叉過的道,也就是一。所以道德經裡面,道有些語境中,可以和一互稱。用這個沒有分叉的路,來指引那些走走停停不停張望的趕路人,則會使得他們不會因為岔路口太多而迷失方向。對於一個趕路人來說,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二、德《說文》:德,升也。從彳悳聲。 升,同登。慢慢走,走走停停的樣子。彳(chì),小步也。悳(dé),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從直從心。直,正見也。心,象形字,指人心。 德字,從字源上看,由三個組成部分。彳,直,心。小步慢慢的走,內心淡然而堅定的直視正前方,行於大道之上。道,都是關於路的。而德,則都是關於走路的。道引申為終極道理,那麼德,也隨之引申而對這個終極道理的把握,並行於其上。 三、經經,織也。——《說文》。按,從絲為經,衡絲為緯。凡織,經靜而緯動。 縱線為經,橫線為緯。經書,由經線靜止不變,引申為不朽的,可以傳萬世的著作。和經書相對的,是緯書。除經書外,經典,中醫里的經方(和時方相對),都是取經字的這個含義。 四、思 道,德,經,三字合起來。就是說,存在著一個亘古不變的永恆的大道,人行於道上,叫做德。闡述這個大道,以及怎麼把握並行走在這個道上的方法的不朽著作,叫做道德經。道德二字,後世已經被庸常流俗化。多用於人倫瑣事之意。世無大道,異端以道居之;世無玄德,妄人自鳴功德。經字,也被流俗化了。古人雲,先有真人,後有真言。真人真言,方能萬世不朽。而後世,佞人狂語,自詡為經。夷狄胡鬼,出口成經。何其鄙也。擊姦邪,妖異亡。正道興,天下正。

熱點內容
15年中級經濟法講義 發布:2025-01-18 07:09:07 瀏覽:878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
新版勞動法對請病事假的規定 發布:2025-01-18 05:52:09 瀏覽:205
中美法學教育差異 發布:2025-01-18 05:32:42 瀏覽:811
刑事訴訟法第97條規定 發布:2025-01-18 05:25:08 瀏覽:239
司法所法律援助介紹信 發布:2025-01-18 04:53:05 瀏覽:908
復工證明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4:33:25 瀏覽:158
自然債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3:45:00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