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定義
Ⅰ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
特徵包括共同性、民族性、歷史繼承性、變化性、傳播性。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
3、歷史繼承性
道德與其它觀念一樣,既有發展的一面,又有繼承的一面。
4、自律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
5、變化性
道德觀是不斷更新變化的,不同時代道德是有側重的,某種方面說,在不同的時代評價古代都有其局限性。
6、傳播性
道德觀的來源於對世界的認識,而對世界的認識是在變化的,所以道德觀也是變化的,是學習的,是可以傳播的。
(1)道德定義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Ⅱ 道德理想的定義
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會道德狀況。是個人和社會道德的最高境界。它一方面專體現理屬想的社會道德狀況,另一方面這種理想的社會道德又通過一定社會或階級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體現出來,是兩者的統一。 道德意識的內容之一。指人們基於對一定社會或階級基本道德要求的認識而自覺追求和嚮往的某種理想人格和理想社會中的道德關系。
人類的道德理想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和現實社會關系的反映。在原始社會里,道德意識中並沒有自覺表達的道德理想。從奴隸制時代開始,由於實際的道德和應有的道德狀況經常處於矛盾狀態,道德理想便作為一種自覺表達的願望包含在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意識中。各個時代、各個階級的道德理想都同當時社會的現實需要或現實矛盾密切相關,它往往既是一定社會或階級激勵人們在道德品質和社會道德關系方面所追求的目標,又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反對異已勢力和現存不合理現象的手段。它以當時社會或階級的基本道德要求為其內容。道德理想能不能成為人們熱忱嚮往和執著追求的目標,能不能激勵人們改善個人道德品質和現實道德關系,最終要看它是否正確反映了現實社會關系發展的趨勢,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
Ⅲ 「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道德」的含義: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道德
【拼音】dào dé
【出處】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例子】那些在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趁火打劫哄抬物價的人是不道德的行為,為遭到大家的譴責和唾罵。
【近義詞】品格、品質、人格、品行、品德、德行、人品
(3)道德定義擴展閱讀
道德近義詞
1、品德
【拼音】pǐn dé
【解釋】即道德品質,也稱德性或品性,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品德就其實質來說,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
【出處】明·釋今無《壽江若海》:「名譽高縉紳,品德潔清修。
名聲好的官宦,注重修養和品質道德。
【例子】喬治·華盛頓總統在1796年的告別演說中宣稱,一個共和國的公民如果沒有品德就無法管理自身和充分行使他們的自由權。
2、品格
【拼音】pǐn gé
【解釋】品性;性格。也指文學、藝術作品的質量和風格。物品的質量、規格等。
【出處】唐韓愈《畫記》:「至河陽 ,與二三客論畫品格,因出而觀之。
到了河陽,與幾位客人一起討論畫作的質量和風格,因為出色大家都喜歡看。
【例子】公道正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公認的一個人處人、處事應當秉持的基本立場,是國家公職人員一切優秀品格的起點和終點。
Ⅳ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4)道德定義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Ⅳ 國際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應該是國際公認的一些准則,定義不大准確。據我所知,有一個國際道德組織,他們的宗旨應該可以確切的反應這個定義。
Ⅵ 倫理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倫理」或「道德」之謂(Ethics or Morality),在中文與西文中均可作兩個層面上的解釋,即:內在的價專值理想或者外在屬的行為規范。而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實際碰撞中,由於「至簡、至圓」、「陰助教化」的本土傳統之引導,這兩個層面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就其總體情況而言,行為規范意義上的 「倫理化」或者「道德化」始終是漢語基督教的主要路向。這種「單向度」的闡釋框架,使「倫理化」的漢語基督教與基督教所應當包含的倫理資源之間,常常存有一定程度的錯位。不解決這一問題,基督教倫理便無法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實現其潛在的可能性。
倫理道德是一種規范
堯新瑜在《倫理學研究》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倫理」與「道德」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中的兩個核心概念,但二者長期處於概念模糊和邏輯混亂狀態,導致倫理學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順」。作者通過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以詞源學為基礎的三重比較:漢語言文化中的比較、英語文化中的比較、中西文化中的比較,進而得出結論。
Ⅶ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是版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權、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7)道德定義擴展閱讀
「道德」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