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主奴道德觀

主奴道德觀

發布時間: 2022-04-13 06:07:07

A. 道德是怎樣演化出來的

答:
道德的歷史演變
1、原始社會的道德
原始的群體主義是氏族社會人們全部道德生活的基礎.血緣氏族意識是這時的道德關系的基礎.這種道德意識反映在道德關繫上,就是氏族全體成員的共同勞動,互助合作和自由平等,並造成了一系列優良的道德品質,如正直,無私,誠實,剛毅,勇敢,頑強等等,其中特別是勇敢,頑強更為突出.但原始氏族社會的道德有其局限性,表現在:第一,直觀性.第二,狹隘性.第三,外在性.原始道德狀況及其局限性,原始社會生活狀況。
2、奴隸社會道德
奴隸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形態.奴隸社會的道德也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一個階級道德的類型.
春秋犧尊殷墟,我國奴隸社會的典型標志.奴隸社會的道德狀況奴隸對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是奴隸社會中社會聯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保障這種人身隸屬關系,維護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屈從,就成為奴隸主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在奴隸主階級的道德規范中,鄙視勞動和勞動者,男尊女卑,對奴隸主國家絕對忠誠等等,占著主要的地位,它們具體地體現了奴隸主階級的道德原則.在奴隸社會,盡管由於奴隸主壟斷了精神生產的一切條件,歷史文獻中很少看到關於奴隸道德的記載,但是,義大利的俗語:"有多少奴隸,就有多少敵人."卻深刻地表明反對奴隸主的暴虐,野蠻統治,爭取做人的地位,是奴隸階級的道德原則.
3、封建社會道德
在奴隸制崩潰的廢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產生了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二種階級道德類型――封建社會的道德.
明清皇家陵,是我國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范營建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喪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會的宇宙觀,生死觀,道德觀和習俗.封建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人分五等,衣分五色,自天子而至庶人形成了一個嚴密的以宗法等級關系為紐帶的"金字塔".等級特權,等級依附是封建制度賴以存在的主要社會關系.一切封建道德觀念都是從這里引申出來的.忠君,孝親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的集中體現和最主要的規范.
農民階級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農民的道德不僅通過對封建社會所通行的道德規范作出自己的解釋而表現出來,而且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道德觀念.封建社會道德狀況
4、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
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及其對立面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終於,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這個過程也是資產階級階級道德戰勝封建地主階級道德的過程.資產階級從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觀點出發,直接訴諸利己主義的原則.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道德意識上,就是獵取財富,追求權力的無窮無盡的慾望.它被公開宣布為是指引人們活動和一切聯系的最高目的和最後動力.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人與人的關繫上,就是赤裸裸的"現金交易"關系.金錢萬能是資產階級奉行的道德規范.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原則表現在人的行為上,就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霍布斯語).

道德的發展規律
道德的發展是一個迂迴曲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道德的發展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相統一的過程
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道德發展的動力
道德的發展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

B. 求超人哲學中主人道德與奴隸道德的內容及2者的關系

尼採在《超越善惡》中指出兩種主要道德類型: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
尼采所謂奴隸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尊奉的道德。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沒有奮發有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創造的願望,他們把獲得功利當作生活和行為的准則,把憐憫、同情、仁慈、寬恕等品性贊美為美德,把強者和具有獨立個性的個人當作惡人。這種奴隸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為標準的文化必然是頹廢的文化,以這種道德為思想和行為准則的個人必然是喪失了人的本真的自我的個人, 也就是被異化了個人。尼采有此人為歐洲文明的墮落、頹廢正是這種道德原則支配的產物。
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貴族老爺階級的少數奮發有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現,不受任何確定的、被認為是普遍道德原則的約束,超出於奴隸道德的善惡標准之外、他們完全以自己的意志為尺度來創造價值、制定道德觀念。高貴的人把一切高尚的、威嚴剛毅和值得驕傲的東西,即一切能發揮個人的內在生命力和本能、發揮個人的創造性、能動性的東西當作善。把一切卑劣的、柔弱平庸、循規蹈矩、沒有創造新神的東西,一切乞求同情、憐憫之類的東西當作惡。總之,主人道德是一種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為出發點的道德原則。
兩者的關系:奴隸道德是屬於傳統的扼殺個人所獨特地擁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沖動的舊觀念,而主人道德則是一種因對前者這種使人消沉頹廢、麻木不仁的觀念的反對的新道德,主人道德是對奴隸道德的否定,也是尼采對歐洲理性主義傳統的批判的重要方面;通過使人明白這兩種道德的具體所指,以及產生的後果,為人相信自己的力量確認自己的價值提供了一種道路。

C. 道德不過是強者方便壓迫弱者的說辭罷了。就比如以前認為奴隸出逃是不道德的,農民造反是不道德的。既然這

道德的框架是很大的。就你的意思我來理解是,一種約束。同樣我們常說的沒有信仰,沒有道德底線(也就是品質的約束)那就會是一個社會的悲哀。人還何談進步一說?
你有句話說的好,(如果人類一直遵守道德)那誠然是錯誤的。道德的概念和框架,也是隨著發展在進步,再比如,儒家思想,在當時肯定是先進的,不過他的目的是不一樣的。所以造就了現在的苦難,長時間的盲目尊崇,就會造成阻力。但是,道德的構架沒事經過千錘百煉所得,那是人們心中的認可,這點很重要。這也是個基點,是支持發展的基礎。
道德的約束是必須要有的,沒有一種操守是不會所謂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這點不論在人性,人心,和各種方面都是有積極作用。但是任何事情不能一成不變,只不過未到時候而已。

希望我的回答有幫助。

D. 什麼叫道德體系

道德體系是體抄現一定社會或階級價值取向,具有內在一致性的、較為穩定的道德原則、規范和范疇系統: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客觀道德關系的反映。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階級性。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的產物。歷史上依次出現的主要道德體系有原始的道德體系、奴隸主道德體系、封建主義道德體系、資本主義道德體系和共產主義道德體系。由於地區、文化、傳統等差異,同一民族或國家有不同的道德體系。不同的民族、國家內由於各個社會集團的具體價值取向與道德要求的不同,又程度不同地體現出明顯的本民族或本國的特色。在階級社會中,不同的階級形成對立的道德體系。統治階級的道德體系是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道德體系。

E. 現代人為什麼丟失了道德觀

我來心理學與經濟學原理來談談道德的丟失:
人的本能就是繁衍繁衍與延續也可以說是性,當有些事件對本能產生巨大威脅時,自我會直接放棄超我的防禦機制,完全按照本能生命繁衍與延續的原則去決策,所以道德可以有隻是不對本能造成絕對的傷害時道德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道德水準沒有標准也沒底線,因為每個人的本我所處環境不同,所以道德標准掌握水平狀態不一致,用自己的道德水準去衡量別人,就是所說的道德綁架。
道德的缺失實際應該說是現在經濟環境壓力過大對人類本我造成太大的壓力(例如:一些報道現在年輕人不結婚、日本年輕人性身活數據下降等),所以自我會直接丟掉超我的道德水準來適應繁衍與延續的本能的原則。
政府一味的用教育與宣傳來提升道德水平實際是給本我(繁衍與延續)更大的壓力(現代人精神問題越來做多的原因),同時又出現很多的道德綁架,以至於本我壓力更大,最終做出常人眼中離譜的缺失道德的行為。
用經濟學理論解釋,得到一種東西的成本是失去的另外一種東西,那麼國家在得到經濟高速發展的眾多成本中有道德成本。

F. 劉同舫的論文轉載

1.《啟蒙理性及現代性:馬克思的批判性重構》,《新華文摘》2015年第13期全文轉載。獨撰。
2.《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敘事結構及實現方式》,《新華文摘》2012年第24期全文轉載。獨撰。
3.《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質與中國意義》,《新華文摘》2010年第24期全文轉載。獨撰。
4.《人類解放的進程與社會形態的嬗變》,《新華文摘》2008年第16期全文轉載。獨撰。
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權意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5年第6期全文轉載。第二作者。
6.《馬克思文化解放的維度及其政治旨趣》,《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7期全文轉載。獨撰。
7.《「中國模式」與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現實性運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3期全文轉載。獨撰。
8.《拉克勞、墨菲的激進多元民主與人類解放》,《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7期全文轉載。獨撰。
9.《激進民主的理性重建與技術轉化的微政治學——芬伯格的技術政治學評析》,《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獨撰。
10.《政治解放、社會解放和勞動解放——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再探析》,《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轉載。獨撰。
11.《網路文化的精神實質》,《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1期全文轉載。獨撰。
12.《啟蒙理性及現代性:馬克思的批判性重構》,《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5年第3期全文轉載。獨撰。
13.《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敘事結構及實現方式》,《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5期全文轉載。獨撰。
14.《從應然到實然:馬克思社會批判的價值取向轉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5年第7期全文轉載。獨撰。
15.《從顯性到隱性的主奴辯證法——<精神現象學>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系註解》,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2014年第7期全文轉載。獨撰。
16.《康德道德觀及其對現實道德教育困境的開解》,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14年第7期全文轉載。獨撰。
17.《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敘事結構及實現方式》,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2年第11期全文轉載。獨撰。
18.《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11年第10期全文轉載。獨撰。
19.《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質與中國意義》,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1年第1期全文轉載。獨撰。
20.《挑戰與建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09年第11期全文轉載。獨撰。
21.《哲學作為一種救贖方式——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哲學思想解讀》,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2009年第6期全文轉載。第二作者。
22.《激進民主的理性重建與技術轉化的微政治學——芬伯格的技術政治學評析》,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2008年第11期全文轉載。獨撰。
23.《意義、真理與二值原則——後現代視野中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爭》,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6年第5期全文轉載。獨撰。
24.《虛擬實在——網路社會新范疇對傳統哲學的挑戰》,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轉載。獨撰。
25.《道德建設的全新領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精神文明建設》2000年第12期全文轉載。獨撰。
26.《形而上學:語言哲學發展的軸心》,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0年第6期全文轉載。獨撰。
27.《當代認識論對傳統認識論的深化和突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1999年第9期全文轉載。獨撰。
28.《符號:意義理論的形而上學探究》,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1999年第2期全文轉載。獨撰。
29.《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在史學與哲學之間》,《新華文摘》2013年第15期論點摘登。第二作者。
30.《馬克思人類解放視域中的社會形態理論》,《新華文摘》2012年第18期論點摘登。獨撰。

G. 馬克思怎樣看待奴隸主和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

如何認識剝削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課教學中不僅不能迴避而且應當講清楚的一個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對待剝削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層次的譴責上。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道義上的憤怒,無論多麼入情入理,經濟科學總不能把它看作證據,而只能看作象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492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引導大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分析剝削產生的根源、作用及其消滅的規律,從而正確地對待人剝削人的現象。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剝削呢?首先,應該明確,剝削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歷史現象。原始社會是不存在剝削的,因為當時極其落後的生產力使得人們勞動獲得的產品只能滿足自己維持生命和再生產勞動力的最低需要,不可能提供任何剩餘產品,在這種情況下,無償佔有他人的勞動成果,等於迫使勞動者死亡。產生剝削的基本條件是,生產力發展到這樣的水平:人們的勞動能夠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力所必需的產品,也就是說,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人們已經有可能生產出剩餘產品。沒有剩餘產品,就不可能有剝削。但不能說,只要存在剩餘產品就必然存在剝削。如果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不僅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且還有剩餘產品去增加社會資本和進一步發展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238頁)的程度,也就是說達到全體成員的生活需要和生產需要都可以得到充分滿足的程度,就有可能根除剝削。可見,生產力既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出現剩餘產品)而又沒有達到高度發展,是剝削得以出現的條件。
剝削是生產力一定水平下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特殊的經濟關系。從表面上看,剝削彷彿是一種貧富差異現象,有人得到的收入多,有人得到的收入少,收入多的人剝削了收入少的人。其實不然。毫無疑問,剝削必然導致貧富兩極分化,但貧富差距不一定意味著存在剝削關系,關鍵要看財富是怎樣獲得的。個體勞動者靠自己的勞動使生活富裕起來,是勤勞致富,不能說是剝削了收入低的;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勞動數量多、質量好的人得到了較多的收入,也會導致收入的差距,甚至較大的差別,這也不能說是剝削。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剝削是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者之間這樣一種經濟關系:生產資料所有者憑借他所掌握的生產資料,無償地佔有勞動者剩餘勞動所生產的產品。這種經濟關系賴以產生的前提是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間接方式。人們知道,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勞動者使用生產資料的過程,因而也是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過程。這種結合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直接結合,即勞動者本身就是生產資料所有者,他使用屬於自己的生產資料進行生產,例如個體農民、手工業者就是這樣,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生產資料所有者。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條件下,生產資料屬於全體勞動者共同所有,"全體公民在同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的關繫上處於同等的地位,這就是說,全體公民都有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公共的土地、公共的工廠等進行勞動的同等的權利"(《列寧全集》第20卷,第139頁)。這里,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在更高層次上又直接結合在一起了。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直接結合在一起,任何人不能利用生產資料所有權去佔有他人的勞動成果,這就排除了剝削的可能。另一種方式是間接結合,即生產資料與勞動力處於相分離的狀態,社會分成兩極,一極是生產資料所有者,另一極是喪失生產資料的勞動者,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生產資料所有者以不同方式役使勞動者才能實現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結合,才能進行生產。這種必須以生產資料所有者作為中介的結合方式,使得生產資料所有者在經濟活動中處於優勢地位,他有可能依仗生產資料所有權迫使勞動者為他提供剩餘產品;勞動者則由於喪失了生產資料而處於劣勢地位,他們為了生活,不得不提供剩餘產品。可見,在由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分離引起的間接結合方式的條件下,生產資料已經不僅僅是生產要素,它還轉化成為吸收別人勞動的手段,因而不再是勞動者使用生產資料,而是生產資料使用勞動者了。這就形成了剝削關系。
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間接方式是在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因為只有生產資料私有制才能造成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分離的狀態。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剝削這種經濟關系是與私有制共存亡的(應該指出,個體經濟例如小農經濟、小手工業等,雖然也是私有制,但沒有剝削關系。然而在任何社會里,個體經濟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總是從屬於佔主導地位的經濟成分的,因此,在研究社會經濟形態時,可以把它忽略不計)。人類歷史表明,原始公社瓦解後,財富積聚和集中在一個人數很少的階級手中,私有制出現了,人類社會才產生剝削現象。生產資料佔有的不平等是產生剝削的根源,因而可以說只要存在私有制,剝削就是不可避免的。剝削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恩格斯曾高度概括了歷史上幾種剝削關系,他指出:"奴隸制是古希臘羅馬時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個剝削形式;繼之而來的是中世紀的農奴制和近代的僱傭勞動制。這就是文明時代的三大時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公開的而近來的是隱蔽的奴隸制始終伴隨著文明時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第176頁)這幾種剝削關系都是在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它們之間的差別則是由私有制的不同形式所決定的。只有消滅了私有制,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剝削人的現象才會最終消失。
可見,剝削,作為生產資料所有者無償佔有勞動者剩餘勞動產品的經濟現象,反映的是以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為條件,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由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間接結合方式所決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在教學中必須明確指出,剝削是一種經濟關系,而不是一種"政治安排"。有人提出,只要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者雙方在法治基礎上彼此妥協、合作,通過互相同意尊重了對方的權利,也就在消除了壓迫的同時也消除了剝削。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只要在市場上實現等價交換,就從根本上消滅了剝削。其實,稍微有一點馬克思主義常識的人都知道,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不同,在資本主義的市場上,資本家和工人在下述條件下是"自由、平等"的,資本家按勞動力的價值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工人也"自願"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雙方在"法治基礎上彼此妥協、合作",也"互相尊重了對方的權利"。然後一旦這種買賣完成,進入生產領域,情況就發生了變化。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以後,勞動力就由他支配了,他迫使工人在生產過程中進行勞動,不僅創造出勞動力的價值,而且創造出剩餘價值,並把它據為己有。市場上的"自由平等"、"妥協合作"、"尊重權利",掩蓋不了資本家無償佔有剩餘價值這一剝削的實質。只要存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不管什麼樣的"政治安排",都會產生資本家佔有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這種剝削關系。否則,就無法解釋資本家的萬貫家財是從哪兒來的。
既然剝削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我們就應該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相互關系的原理來評價剝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如上述,人類社會歷史上存在過不同的剝削形式,有奴隸主與奴隸、地主與農民、資本家與工人等幾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不同的剝削形式反映了在不同私有制形式基礎上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者之間不同的經濟關系,它們各自有自己的形成、發展和滅亡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取決於它們與生產力的性質、水平及其發展要求的適應程度。當某種剝削形式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及其發展要求,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它就處於上升階段;反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當它不再適合生產力的性質,阻礙甚至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羈絆,它就必然滅亡。馬克思主義總是聯系具體歷史條件來分析剝削的,而不是抽象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因而,我們必須從某種剝削形式是促進還是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評判它的功過,而不能帶著思想感情的色彩僅僅以道德觀念作為評判標准。
原始公社瓦解以後,人類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奴隸主把奴隸當作會說話的工具,對奴隸進行慘無人道的壓迫和剝削,對於這種行為,理所當然應當給予鞭韃和聲討。然而這樣來評價奴隸制顯然是不夠的。應該看到,在奴隸製取代原始公社的那個歷史條件下,這種剝削形式盡管是十分殘酷的,但它卻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歷史的進步。由於生產力極其低下,剩餘產品極為稀少,只有殘酷地剝削奴隸,才使得少數奴隸主有可能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在當時,這是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科學文化昌盛的必要條件。所以,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奴隸制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只有奴隸制才"使古代世界的繁榮,使希臘文化成為可能。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羅馬帝國。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524頁)。他甚至認為在一定意義上,"沒有古代的奴隸制,就沒有現代的社會主義"(同上,第524頁)。當然,奴隸制的歷史作用是有限的、短暫的,對奴隸進行殘酷剝削的制度使得奴隸毫無積極性,他們用故意毀壞生產工具、大批逃亡以及大規模奴隸起義等方式進行反抗。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剝削制度逐漸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就不可避免。
現在,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應該怎樣對待剝削呢?我們應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從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互關系的原理出發,按照"三個有利於"的標准來進行評價。對於封建制度下地主對農民的剝削關系,應該徹底否定,因為它已完全不適合生產力的性質,窒息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我們通過土地改革已經根除了這種剝削形式。對於資本主義的剝削,即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資本家無償佔有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這種剝削形式,則需要作具體分析。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越來越具有社會性質,生產力的這種性質客觀上要求由社會佔有生產資料並調節整個國民經濟。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不符合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的要求,生產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從整體上以及發展趨勢上看,社會主義公有製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正是根據這一情況,我們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反對私有化,其道理也在這里。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即不發達階段。我們是在一個生產力不發達的落後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因而需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去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五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我國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總的來說,生產力不夠發達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而且各個部門、各個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又極不平衡,既有高度社會化的、採用先進技術的大生產,又有分散的、使用原始工具的經濟。多層次的生產力水平也要求有多層次的所有制結構與之相適應。這種情況決定了除了作為主體的公有制外,還需要有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三資"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這些非公有制經濟對發展國民經濟、滿足人民的多種需要具有積極作用。適應客觀存在的生產力水平及其發展的要求,我國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只要存在以私有制為基礎雇傭工人進行生產和經營的私營經濟、"三資"企業,資本主義性質的剝削關系就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國家政策規定的范圍內這種剝削形式對經濟的發展是有益的、必要的,應該予以保護。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於私營經濟、"三資"企業中存在的剝削行為,只要它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們的政策不僅是允許存在的,而且要給予鼓勵和支持。
在教學中講到如何對待剝削時,必須注意從理論上講清楚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必須把剝削本身與剝削的歷史作用區分開來。上面講過,剝削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關系,只要有私有制,在此基礎上,生產資料所有者利用所掌握的生產資料無償地佔有勞動者剩餘勞動的產品,剝削就客觀地存在了。外部環境的不同,只能影響剝削的表現、剝削的程度,但改變不了剝削這一事實本身。不能說在資本主義國家裡資本家雇傭工人、榨取剩餘價值是剝削,他到中國來投資,同樣是在私有制基礎上雇傭工人、榨取剩餘價值,卻不是剝削了。這是說不通的。但是,客觀條件的差異會使得同一種剝削形式具有不同的歷史作用。如果說在世界范圍內,就整體來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因而"私有制的喪鍾敲響了"的話,那麼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環境下,資本主義性質的剝削關系仍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既不能因為我們最終要消滅剝削就否定目前資本主義剝削仍存在的積極作用,也不能因為剝削還有積極作用就不敢講是剝削。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對待剝削必須實事求是,客觀上存在剝削這種經濟關系,就承認有剝削;客觀上剝削形式還有利於經濟的發展,我們就充分肯定這種作用。當然在宣傳工作中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重點,在目前大力引進外資、鼓勵民間投資的情況下,多宣傳一些"三資"企業、私營經濟的積極作用,少宣傳一些剝削的本質,這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理論上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不要否認存在剝削關系這一事實。
第二,必須正確處理理論與政策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是一個科學的體系,它的內容反映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因而是客觀的真理。政策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結合當時當地具體實際,考慮到革命和建設的客觀需要制訂出來的,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理論是穩定的,它反映的一般規律具有普遍意義;政策是可變的,它要根據客觀條件和斗爭需要及時進行調整。體現在剝削問題上,馬克思主義關於剝削(包括關於資本主義性質的剝削)的理論是對客觀存在的經濟關系進行科學分析得出的結論,這是不能動搖的。但對待剝削的政策,則需要隨著具體的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當某種剝削形式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時候,就應該採取保護、支持、發展的政策;如果它不利於發展經濟、不利於增強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策上就應該予以限制、甚至消滅。理論的穩定性與政策的靈活性是統一的,不能因為要調整政策就否定基本原理。 第三,必須把握好最高綱領與現實綱領的關系。我們的最高綱領與現實綱領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共產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早在《共產黨宣言》中我們就向全世界公開宣布了這一點。共產主義社會是要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消滅剝削的,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但是,實現這個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隨著條件的成熟逐步推進。恩格斯在回答"能不能一起子就把私有制廢除?"這一問題時指出:"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現財產公有制所必要的程度一樣。因此,很可能就要來臨的無產階段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現社會,只有創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後,才能廢除私有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239頁)對於剝削,我們也應該這樣認識。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徹底消滅剝削的,但在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還需要保留和利用某種剝削形式。現實綱領是為實現最高綱領服務的,但不等於最高綱領。制訂現實綱領,僅僅從抽象的理論、未來的最終目標出發是不夠的,還必須結合當前的具體實際,考慮怎樣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否則不可能成為朝著實現最高綱領邁進的一步。現實綱領又不能脫離最高綱領,離開最終奮斗目標的綱領是毫無意義的。今天我們保護剝削關系是為了將來徹底消滅剝削關系,而不是使剝削永恆化。利用剝削,發展生產力,為最終消滅剝削創造條件,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H. 請分析下奴隸的道德和貴族的道德是什麼意思

主人-奴隸道德說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的哲學概念,最先出現在《善惡的彼岸》,後在《道德譜系學》一書中得到最大的發揮。尼采認為,最基本的道德形態有兩種--「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主人道德把行為放進「好」與「壞」的標准之中;奴隸道德即是把行為放進「善」與「邪惡」的標准中。主人道德的主要特徵是:自我肯定、驕傲、主動。奴隸道德則是:自我否定、謙卑、反動、憐憫。一個人是被哪種道德主宰不是由他的身份地位決定的,而是由他的行為中蘊含的心態。一個大獨裁者也可能屬於奴隸道德控制,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可能是由怨恨與報復心所推動。尼采較為欣賞主人道德,但他也認為奴隸道德中具有的精神力是值得學習的。 而尼采筆下的「道德」也跟它的普遍解釋有所不同。基礎道德對尼采而言,既吸收又描述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它在最根本的形態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意思是,它的語言,規則和慣例,它的論述和建制--所有令西方文化成為這樣子的形而上的結構--都是由這兩種道德之間的掙扎所形成的。

---------------------------------------------------------------------------------------------------------------------

由於歷史的、政治的因素,中國人對於貴族的認識一直存在兩個誤區:一是,非富不貴;二是,成為貶義詞。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可見富與貴並無絕對的關聯,即有富而不貴者,所謂「為富不仁」。至於如何不富而貴?陳獨秀是這么說的,「有獨立心而勇敢者曰貴族道德」(《敬告青年》)。 所以,「貴族」可以是中文詞典里解釋的「世襲的統治階級」,「貴族精神」卻並不必然地為「貴族」所壟斷。至少可以不媚、不嬌、不乞、不憐吧?也許還可以有紳士風度、人文關懷、獨立精神和平等意識吧? 貴族精神的對立項不是平民文學,不是國民文學,貴族精神的對立項是奴才精神,是流氓精神,痞子精神,而不是平民精神,這是很大的概念的錯位。我們這個平民,平民很多都有貴族精神的。像《紅樓夢》裡面的那個晴雯。

I. 道德歷史演變是什麼

道德的歷史演變及發展規律是什麼?答:
道德的歷史演變
1、原始社會的道德
原始的群體主義是氏族社會人們全部道德生活的基礎.血緣氏族意識是這時的道德關系的基礎.這種道德意識反映在道德關繫上,就是氏族全體成員的共同勞動,互助合作和自由平等,並造成了一系列優良的道德品質,如正直,無私,誠實,剛毅,勇敢,頑強等等,其中特別是勇敢,頑強更為突出.但原始氏族社會的道德有其局限性,表現在:第一,直觀性.第二,狹隘性.第三,外在性.原始道德狀況及其局限性,原始社會生活狀況。
2、奴隸社會道德
奴隸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形態.奴隸社會的道德也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一個階級道德的類型.
春秋犧尊殷墟,我國奴隸社會的典型標志.奴隸社會的道德狀況奴隸對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是奴隸社會中社會聯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保障這種人身隸屬關系,維護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屈從,就成為奴隸主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在奴隸主階級的道德規范中,鄙視勞動和勞動者,男尊女卑,對奴隸主國家絕對忠誠等等,占著主要的地位,它們具體地體現了奴隸主階級的道德原則.在奴隸社會,盡管由於奴隸主壟斷了精神生產的一切條件,歷史文獻中很少看到關於奴隸道德的記載,但是,義大利的俗語:"有多少奴隸,就有多少敵人."卻深刻地表明反對奴隸主的暴虐,野蠻統治,爭取做人的地位,是奴隸階級的道德原則.
3、封建社會道德
在奴隸制崩潰的廢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產生了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二種階級道德類型――封建社會的道德.
明清皇家陵,是我國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范營建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喪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會的宇宙觀,生死觀,道德觀和習俗.封建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人分五等,衣分五色,自天子而至庶人形成了一個嚴密的以宗法等級關系為紐帶的"金字塔".等級特權,等級依附是封建制度賴以存在的主要社會關系.一切封建道德觀念都是從這里引申出來的.忠君,孝親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的集中體現和最主要的規范.
農民階級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農民的道德不僅通過對封建社會所通行的道德規范作出自己的解釋而表現出來,而且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道德觀念.封建社會道德狀況
4、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
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及其對立面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終於,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這個過程也是資產階級階級道德戰勝封建地主階級道德的過程.資產階級從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觀點出發,直接訴諸利己主義的原則.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道德意識上,就是獵取財富,追求權力的無窮無盡的慾望.它被公開宣布為是指引人們活動和一切聯系的最高目的和最後動力.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人與人的關繫上,就是赤裸裸的"現金交易"關系.金錢萬能是資產階級奉行的道德規范.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原則表現在人的行為上,就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霍布斯語).道德的發展規律
道德的發展是一個迂迴曲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道德的發展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相統一的過程
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道德發展的動力
道德的發展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

J. 道德的歷史演變

道德起源於實踐,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

奴隸社會的道德,奴隸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形態.奴隸社會的道德也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一個階級道德的類型。

封建社會的道德,在奴隸制崩潰的廢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產生了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二種階級道德類型――封建社會的道德。

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及其對立面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這個過程也是資產階級階級道德戰勝封建地主階級道德的過程。

資產階級從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觀點出發,直接訴諸利己主義的原則。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道德意識上,就是獵取財富,追求權力的無窮無盡的慾望。

(10)主奴道德觀擴展閱讀: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

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熱點內容
自然債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3:45:00 瀏覽:205
商業侵權的法律責任包括 發布:2025-01-18 03:44:47 瀏覽:538
社矯條例 發布:2025-01-18 03:18:09 瀏覽:923
交通法規禁止 發布:2025-01-18 03:14:28 瀏覽:342
社會與法一夕陽紅直播 發布:2025-01-18 02:37:46 瀏覽:724
謠言轉發多少條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1:48:20 瀏覽:471
女性就業地方性法規 發布:2025-01-18 01:29:02 瀏覽:923
最新婚姻法房子歸屬問題 發布:2025-01-18 01:22:43 瀏覽:87
國際經濟法原理 發布:2025-01-18 01:22:39 瀏覽:340
有關醫院建築的法規 發布:2025-01-18 01:22:35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