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既法律

道德既法律

發布時間: 2022-04-13 07:33:11

道德與法律是什麼關系

法律與道德的交叉與滲透,有兩個重要表現:一是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內而相互聯系,二是容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而相互包容。一般來說,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反言之,許多道德觀念也體現在法律之中,許多道德問題也是可以訴求法律解決的問題。不過,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後者可以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法律只能規定人們不許損人利己或損公肥私。

⑵ 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與法律之間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法律與道德是兩種不同行為規范,它們的產生原因、調整對象、調整范圍、表現形式、調整機制、評價標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學說,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因此,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的性質。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在1種社會形態之內通常只可能存在1種同1性質的法律,卻可能存在幾種不同性質的道德。如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與道德調整的對象與范圍有所不同。在現代國家,法律調整的對象僅限於人們的外在行為,單純的思想或動機不是法律所調整的對象(在法官判斷一種行為是否要受到法律制裁以及該行為如何受到法律的制裁時,行為人的心理動機也是法官考慮的一個因素。)在古代社會曾經存在過「腹誹」、「莫須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謬案件,這種情形與現代國家的法治原則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調整的不僅僅是人們的外在行為,它還規范人們的心理動機。即使在調整人們外在行為的問題上,道德所調整的范圍也比法律要廣泛。例如,婚姻關系是法律與道德所共同調整的對象,但是愛情關系、友誼關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調整而不受法律的調整。
第三,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1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在現代國家,法律規范則必須規定明確、具體的行為模式與行為後果。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第四,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各不相同。道德評價具有「揚善懲惡」的特點,其評價對象包括了「善行」與「惡行」,而法律評價所針對的主要是違法犯罪行為。在通常情況下,違反法律的行為必定違反道德,而違反道德行為未必都違反法律,道德評價的標准比法律的評價標准更高。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
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特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一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2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1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2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1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1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1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1個統1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1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1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第三,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⑶ 什麼是道德什麼是法律兩者有什麼區別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

⑷ 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

道德和法律都很重要,道德是底線,法律是紅線。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道德的涵蓋面大於法律。法律比較生硬滯後,道德更加貼近現實。道德是對法律的補充。在何為罪,何為非罪,何為公正,何為不義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上,法律必須藉助道德判斷。

就算是法律處處標榜的公正一詞,歸根結底也是一個道德規范,其內容也不可能由理性推理獲知,而只能是社會基本道德律的體現。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⑸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什麼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大家熱議的話題,對二者的關系說法很多,其實,它們之間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 我們通常講的道德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 經濟關系是道德的產生的根本原因。經濟關系決定道德的產生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道德根源於經濟關系,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的。一是說決定道德產生的要素都是在經濟關系的不同作用下產生的;二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來理解經濟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對經濟決定道德產生簡單的、機械的理解。道德的產生最終只能從經濟關系中找到根源,經濟關系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動力。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是通過勞動實踐起作用的,勞動實踐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動力。同時,勞動實踐的創造推動了道德的產生。 倫理關系是道德發生的前提。道德是對利益的調節,而利益關系和矛盾是存在於廣泛的社會關系中的。沒有社會關系,就不會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就不會有道德的發生,正如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義利之辯」所反映的一樣:只有在倫理關系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調節和規范的問題。作為社會關系中的社會分工,是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發生的關鍵。 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是道德發生的誘因。人類生存的需要是道德發生的直接原因。為了調節人們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簡單的行為規范和准則,以緩和利益的沖突和矛盾。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會利益的主要矛盾時,由人們的發展需要所引發的矛盾沖突就會成為道德所要調節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質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它作為思想關系,就其一般本質而言,是對社會物質關系的反映,是由社會物質條件特別是經濟關系所決定並為其服務的社會意識形式;而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又具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式的特殊本質和規定性,從而使道德成為憑借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來把握現實世界的「實踐精神」。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道德本質觀,為我們認識當今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道德現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道德的職能」,是指道德作為系統基於其內部結構而具有的對社會生活的功效和作用。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人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對社會生活有著多種功能和作用。從道德的總體社會功能來看,主要可分為兩大方面:即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可以通過善惡觀念來能動地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基礎的客觀要求,從而使人們認識道德必然性和各種利益關系,了解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應承擔的責任等;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能夠通過評價、命令、指導、激勵、懲罰等方式來調節、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使道德關系逐步由實有向應有過渡。道德的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是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功能,它們相互聯系,互相依賴,共同對社會生活發揮作用。而道德的其他功能則歸附於這兩大功能或交織於這兩大功能之中。道德功能是任何社會、任何階級的道德所共同具有的屬性。但是由於各社會和各階級的道德所反映和維護的利益不同,其功能發揮社會效果也不同。 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並將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⑹ 道德是法律的什麼,法律是道德的什麼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法律的高標准。

法與道德的聯系馬克思主義認為,法與道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離開了法與道德的經濟基礎和階級本質,就不能正確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

法與道德(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歸根結底是受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法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相對立,而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一致,起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配合的作用。

一般說來,凡是為法律所反對的行為,也是統治階級道德所譴責的行為;凡是為法律所要求的行為,也是為統治階級道德所倡導的行為。

(6)道德既法律擴展閱讀

法與道德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法通常由國家制定的憲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和國家認可的習慣表現出來,成為國家意志。道德通常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是通過社會輿論確立的。

2、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違法行為會引起相應的法律制裁。道德依靠人們的信念、社會輿論以及習慣力量來維持。不道德行為會受到人們的譴責,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強制,但同國家強制有重大區別。

3、法是階級社會所特有的歷史現象,始終具有階級性。道德則貫穿於整個人類社會,在原始社會和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道德不具有階級性;只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才具有階級性。

4、只有統治階級的意志才能成為法,因而一國內的法律是統一的。而道德則不然,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統治階級的道德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常常是相互對立的,而居於支配地位的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

⑺ 法律和道德有啥沖突

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綜上所述,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有這辨證統一的關系,他們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不可分割。

⑻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

⑼ 道德包括法律包括一切,對不對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道德和法律,是兩個不同的范疇,二者不是包括和被包括的關系,而是存在一定交集的兩個范疇。比如遵紀守法也是講道德的體現,而坑蒙拐騙等不道德行為也是法律所不允許的。
1、從某種意義上,法律是道德的具體化、規范化、嚴格化,因為從法律的演變上來說,最初的法律就是來源於道德。
2、但法律不等同於道德,法律比道德更嚴格、更准確,也更狹窄。
3、道德不同於法律,道德是基於人的內心、傳統等形成的共同的觀念,不同的地域其道德標准可能不同,即使同為一個國家,不同地區的道德標准也可能不同。但法律則不同,一個國家之內的法律是統一的。
4、道德和法律在小范圍內有所重合,比如維護公序良俗、公平正義的觀念、平等互利的觀念等。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⑽ 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如圖

答案選擇A。理由如下:首先,法律條款和道德要求不是完全一致的,有些內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C、D兩項只能從調整范圍方面去理解,道德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並不斷發展至今,其調整范圍非常地廣泛。而法律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工具,相對調整的范圍較小。單純從調整范圍大小論,C直接排除掉,D是不二的選擇,但是題目考查的是二者的關系,就要做到回答相對全面,所以我們不能選擇D。我們知道,道德與法律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B表達的是並列不相乾的關系,所以B也排除去掉。其次,從國家法律創制的兩種基本方式可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從社會上現存的道德規范中,選擇一部分復合要求的內容,通過「認可」的方式,使之上升為國家強制性的法律,這樣法律與道德就存在交集了;對於社會形勢發展需要,但社會道德規范中不存在的內容方面,國家則是通過「制定」的方式產生法律,屬於「制定」的法律條款,自然道德是無法包括的。綜上所述,法律與道德的關系,A最能說明問題,有聯系也有區別。A包含的信息更完整全面,有些義務既是道德義務也是法定義務,比如孝敬父母,但生活中的事情存在合情不合法的現象,如父母打淘氣的孩子、父母親手殺死作惡多端、為害鄉鄰的子女等,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從道德上講,為人父母的做法合情合理,但不合法!題目不僅僅是問道德與法律的調整范圍的大小比較。我的解釋也不是那麼專業,但希望有助於答案選擇的理解吧。

熱點內容
自然債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3:45:00 瀏覽:205
商業侵權的法律責任包括 發布:2025-01-18 03:44:47 瀏覽:538
社矯條例 發布:2025-01-18 03:18:09 瀏覽:923
交通法規禁止 發布:2025-01-18 03:14:28 瀏覽:342
社會與法一夕陽紅直播 發布:2025-01-18 02:37:46 瀏覽:724
謠言轉發多少條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1:48:20 瀏覽:471
女性就業地方性法規 發布:2025-01-18 01:29:02 瀏覽:923
最新婚姻法房子歸屬問題 發布:2025-01-18 01:22:43 瀏覽:87
國際經濟法原理 發布:2025-01-18 01:22:39 瀏覽:340
有關醫院建築的法規 發布:2025-01-18 01:22:35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