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法建議
① 公民向立法機關(人大)提立法建議,可以通過哪些渠道
如果是城市,可以直接向市政府的人大代表反映(可以寫信),或者打電話向市政府反映,家有電腦的還可以上政府網反映情況,
② 無效行政行為的立法建議
(一)統一立法用語,區分「無效」「可撤銷」和「不成立」
1.「無效」行政行為與「可撤銷」行政行為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前者的違法程度更為嚴重且非常之明顯,正因為其違法的嚴重性和明顯性而必須被撤銷,即在法律上宣告其自始、當然、確定無效,而後者因瑕疵輕微或瑕疵並不明顯,有權機關保留了是否以撤銷為處理方式的決定權,若經審查認為應當撤銷,則將之撤銷,若因對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的保護而認為撤銷會帶來巨大的成本,則適用變更、廢止等手段處理該有瑕疵行政行為。無效行政行為因其被撤銷的絕對性,而使公民可能對其行使抵抗權,而可撤銷行政行為因其撤銷與否有待有權機關決定,故相對人只擁有事後救濟權。
在立法上區分二者的關鍵在於明確無效行政行為的判斷標准,該問題將在本文「承認公民相對的抵抗權」部分進行闡述。
2.「無效」行政行為與「不成立」行政行為之區別主要體現在行政行為是否成熟,是否滿足成立要件,一般認為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為:主體方面,「行政行為必須是由行政主體做出或可以歸屬於行政主體的行為」;內容方面,「行政行為應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的行為,包括與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相關的行為」;法律效果方面,「行政行為是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只要行政行為使相對人受到了影響,就表明該行政行為產生了法律效果」。無效行政行為首先必須能夠成為行政行為,即具有行政行為的外殼,在成為行政行為的基礎上再進行合法性的判斷;而不成立行政行為因缺乏行政行為成立要件,屬於未成熟的行政行為,對行政行為是否成立的審查,屬於特殊的合法性審查,其審查的是特定情況下的違法狀態(行政行為尚未成熟)。有學者認為「無效」與「不成立」二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一個行政行為在其產生之時就不成立,那麼當然就自始、當然、確定的不發生法律效力了。該觀點筆者不能認同,不成立行政行為僅指行政行為未成熟,缺乏某些成立要件,該瑕疵是否重大且明顯還需依具體情況而定,若並非明顯且重大之瑕疵,有權機關應該以補正等手段處理該行政行為,而非一概宣布無效予以撤銷,否則將浪費行政成本和司法成本,有損行政機關的權威,也不利於對法之安定性的維護。
(二)承認公民相對的抵抗權
中國是一個行政權極度強大的國家,正因為如此,才更應該承認公民抵抗之權利,但考慮到公民權的弱小,不宜承認其完整的抵抗權,否則會造成相對人過大的人身危險,不利於對相對人的保護,同時也會影響行政目的的實現。因此,筆者建議承認公民相對的抵抗權。
1. 在立法手段上,承認相對的抵抗權應具體表現為:通過具體條款,明確承認相對人對法條所列舉的具體違法行政行為的抵抗的權利,並明確指出該特定行為即為無效行政行為。此種立法在我國成文法中已又體現,比如《行政處罰法》第56條的規定。
此種立法方式的優勢體現為在事前就明確了對無效行政行為的具體界定,減少了相對人對行政行為效力判斷之不準確性帶來的危險;降低了事後救濟上的困難(降低了有權機關在事後不予確認無效的可能);並且也明確的告知了相對人,對此種行為,具體法律已經明確的承認了其抵抗的權利;同時也是告知行政機關,此處列舉之行為,你們決不可為,為者必將面對相對人之抵抗和司法權之追究。
2.在立法的條文上應具體體現為對以下幾類違法行政行為的細化和列舉:(1)主體資格方面明顯且重大違法,(2)內容方面明顯且重大違法,(3)程序和形式方面明顯且重大違法。
在學理上,行政行為無效的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1)主體資格方面明顯、重大違法。行政主體在所做具體行政行為上未署名,未加蓋印章的,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工作人員未向相對人表明身份或者具有精神上的障礙的,都應屬於重大而明顯的違法。」「(2)許可權方面明顯、重大違法。超越事務管轄權和地域管轄權,超越法定的級別管轄權和時間管轄權,超越授權和所委託許可權的,都應屬於重大且明顯的瑕疵。」「(3)內容方面明顯、重大違法。」「內容上的不可能包括:人的不可能、物的不可能和權利義務的不可能。人的不可能,是指相對人對行政行為所設定的法律效果不具有法律上的能力。」「物的不可能,是指具體行政行為的標的物屬於法律上禁止作為標的物的物。」「權利義務的不可能,是指依據事實和法律,權利義務的發生是不可能的。」「(4)程序和形式方面明顯、重大違法。」主要是指行政行為明顯且嚴重的違背法定的強制性程序和形式。
由於承認了公民相對的抵抗權,那麼,必須選取最利於相對人准確識別的無效行政行為設定抵抗權,而依以上對行政行為無效的幾種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種無效原因具有明顯的外型特徵,易於識別,可設定法定抵抗權;對第二種無效原因的判斷,則需要比較深刻的了解行政機關的運作方式,明白每個機關的具體許可權,作為普通公民,對此行為的准確識別比較困難,不宜於設定法定抵抗權;第三種無效原因,突出了人、物、權利義務上的不可能,相對人對該行政行為的服從存在現實中的不可能,故相對人只有抵抗,即必須設定法定抵抗權。第四種無效原因是對外部合法性的審查,可操作性強,應設定法定的抵抗權。因此,筆者認為對抵抗權的具體列舉主要應該包括以下三類:(1)主體資格方面明顯且重大違法,(2)內容方面明顯且重大違法,(3)程序和形式方面明顯且重大違法。
(三) 完善事後救濟之手段
前面只承認了相對人「相對」的抵抗權,即,「相對」的當時救濟權,因此對於事後的救濟手段必須加以完善,否則將有失社會正義,既不利於保護對法定無效行政行為行使了抵抗權的相對人,也不利於保護實質無效行政行為所侵害的相對人。如何完善,具體而言有如下幾點:
1.對無效行政行為的事後救濟,不以法定無效行政行為為限,即某一行政行為不論其是否為法定的(法律明確列舉的),有權機關(包括司法機關和行政裁判機關)都可依「明顯且重大違法」之標准判定其是否無效,對於非法定的實質無效行政行為,相對人雖無法定抵抗權,但同樣應該得到事後有權機關的救濟。
2.區分對無效行政行為和可撤銷行政行為的救濟程序之規定,賦予相對人對無效行政行為無期限的追訴權。無效行政行為因其重大違法,自始、當然、確定的無效,法律不可能因其追訴時效已過而承認其效力,這是對正義底線的踐踏,長遠而言更為不利。
但對無效行政行為的救濟不進行時效的限制,相對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通過法定救濟手段獲得救濟,這就使相對人可能怠於尋求救濟,造成無效行政行為在短期內不會被宣告無效,為將來其他法律關系的建立埋下了隱患使法律關系不穩定。為了盡量避免此種情況的發生,筆者認為可以給相對人設定在一定時間內引起結束無效行政行為之程序的義務:相對人知悉或應當知悉行政行為法定無效後,應在一定時間內提起行政復議或訴訟,否則在該行政行為因其他原因被宣布無效後,相對人對無過錯第三人因該行政行為無效而造成的損失要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這種賠償責任具體表現在宣告行政行為無效後的「恢復原狀」上,即,在恢復原狀過程中,行政機關承擔主要賠償責任,相對人因其怠於尋求救濟而承擔次要賠償責任。
3.對法定之抵抗權的行使,應該給予特別的司法保護,行政機關若無視該法定抵抗權,相對人可以以其抵抗權受到侵犯提起訴訟,行政機關應受到司法權更為嚴厲的追究,甚至可以考慮引進對行政機關負責人刑事責任的追究,比如《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訴訟法典》第187條第二款規定的「違令罪」:「下列事實構成違令罪:a)負責執行有關裁判之機關之據位人有意不按法院所定之規定遵行裁判,而未有按情況提出缺乏款項或不符合預算中指定款項,又或不執行之正當原因;」當然,將刑事責任引入行政法在現在的中國大陸不太現實,但不失為一個有力的措施,應該成為以後的嘗試之一。
③ 我國擬立法促進鄉村振興,你有哪些好的建議呢
鄉村振興是國家推行的重要戰略,如果國家能夠藉助立法來推動鄉村振興工作,我認為這會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提供極大的便利,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對於國家的立法工作,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所以在立法過程中要建立長效機制,要積極在立法過程中制定出完善的政策法規,對相關部門的工作做好引導和考核、評價,這樣就能使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有法可依,有關部門也能及時結合法律法規對鄉村振興工作的各項活動進行規范,這樣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鄉村振興的開展,不僅需要有關部門的努力引導,也需要在立法過程中不斷加大對鄉村實際的調研,藉助對教育工作的關注和建立長效的機制,不斷引導和促進鄉村振興工作開展,早日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
④ 社區居委會對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立法的意見和建議
摘要 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文明行為,結合我的實際工作情況,對文明促進立法提出如下建議:
⑤ 關於農村生態環境有什麼立法建議
3.1進一步節制人口的增長,提高人口素質,自覺協調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引起的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已越來越為世人所關注。多年來,由於人口的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加之對合理利用資源認識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對資源採取掠奪式開發經營,致使資源衰退,破壞了人與資源的平衡關系,人口、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人口快速增長是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態環境失衡的主要原因。協調好三者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尤其是農村人口的迅速增長。每一個有識之士,每一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尤其是農民,為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只生一個孩子吧!
其次是提高人口素質,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和社會公德,尤其要加強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和普及。要認識到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及其嚴重的危害,要有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心。樹立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在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提倡生態文明。
3.2加強法制觀念,強化科學管理。認真學習、宣傳、自覺遵守有關森林、土地、水、環境等方面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法律法規。按照法律法規對資源環境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對那些違法經營、肆意破壞的不法分子要堅決給予打擊和嚴懲,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決不姑息養奸。尤其是對那些「權」、「錢」勾結肆意破壞資源、損毀環境,造成巨大危害的貪官污吏,更要狠狠打擊、嚴懲不貸。
要制定和完善農業生態平衡的環境政策。根據各地具體概況,目前要側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遏制鄉鎮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破壞,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政策,堅決取締、關停並轉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十五小」企業;對退耕還林、還草、還水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規,由群眾來監督地方官員認真執行。二是對土地施用有機肥、實施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進行獎勵,要制定出農牧產品優質優價的政策。三是加強新上工程和項目的生態環境評價和論證,尊重科學而不是「游戲」科學;尊重科技人才而不是「玩弄」科技人才。在環境問題上要實行一票否決制,以避免造成新的環境隱患和問題。四是放寬「四荒」地拍賣政策,嚴格遵守協議,加快治理速度。
各級領導部門要制定環保考核目標,落實責任制,經常進行檢查和督促,獎懲結合,賞罰分明。環保、公安、工商、司法等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協同執法,堅決打擊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行為。
3.3綜合規劃全面發展,走生態農業之路。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為指導,採用農業生態技術,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環的高效集約農業。生態農業主張提高太陽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與轉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農業廢棄物的再循環率。開發農村能源,保護自然資源,多施有機肥和生物農葯,減少化肥和化學農葯的使用,減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用地養地,精耕細作,改革農業結構等。在當前對資源破壞嚴重、環境惡劣、生態脆弱的地區,要確實搞好產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草、水,進行資源重組,生態恢復和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和毒性化的發展趨勢。
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生態農業的特點一是起步較早,二是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三是政府支持和重視。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5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和一大批生態戶、生態村、生態流域等先進典型,取得了顯著的生產、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這是為本世紀末基本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2010年改變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的一大舉措。
3.4積極引進,研究和推廣高新農業技術,尤其是高新生物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依靠科學進步、技術創新,才能在發展生產和經濟的同時,做到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有效保護,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當前要重點解決:快速封山育林,植被恢復和建造技術;小流域或區域綜合治理和綜合發展技術;優良畜禽(作物)品種選育及其高產、高效飼養(栽培)管理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生產配套技術等等。這些具體的技術問題不解決,要實現既定的目標即協調好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三者之間的關系,只能是一句空話。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本專業的優勢,努力去為農業、農村和農民解決1-2個技術難題;要求每一位政府官員,利用自己的能力,為科技人員創造一個推廣科學技術的寬松環境條件。只喊口號,只要求做什麼,不告訴怎麼做,「以其昏昏,令人昭昭」是不能阻止中國農村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因而也就不能徹底解決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⑥ 刑事訴訟法立法完善的建議
對於公安機關來說,第一有命案必破這根針壓在胸口。這個提法有待商榷。因為現代犯罪越來越隱蔽,不可能所有犯罪分子都被緝捕歸案,也不可能所有案子都破。第二升遷獎勵和破案率直接掛鉤的機制。雖然說這是衡量公安機關辦案能力的重要指標,但是畢竟案情復雜不應該一概而論,這樣會造成十分不良的後果。第三人員嚴重不足,尤其是專業人員,設備老化嚴重,跟不上犯罪分子的科技步伐。尤其是很多偏遠地方經費十分有限,破了案立了功就可以得到不少經費也有一定的影響。對於檢查機關來說,監督作用發揮不明顯,不能及時糾正冤假錯案。幾乎是被公安機關前者鼻子走。法院也要嚴格審查證據制度,嚴格貫徹疑罪從無的制度。在立法上來說,一方面「毒樹之果」,不能輕信口供,證明是刑訊逼供的不僅口供不採納由此找到的證據也堅決不採納。其次,建立完善的證據制度,行政 民事 刑事的證據要求要分層次,排除合理懷疑。再次保護嫌疑人的人身權利,比如律師會見權,讓律師可以監督公安機關的偵查行為,尤其是對口供的收取是否合法,建立沉默權制度。還有就是錯案追究責任倒查制度,國家賠償也要提高和修改
⑦ 什麼是立法建議是怎麼定義的
立法建議泛指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向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法律制定、修改、廢止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一般具有參考價值,是人民民主的一種體現。
⑧ 有關立法的意見和建議該向那些部門申述
可以向全國人大法工委申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 - 法制工作委員會
全國回人民代表大會常答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簡稱「全國人大法工委」,也可簡稱人大法工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下設的工作委員會之一。與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不是同一機構。
法工委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制工作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沒有單獨設立辦事機構,法工委的辦事機構,同時也是法律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主要職責編輯
1、受委員長會議委託,擬訂有關刑事、民事、國家機構以及其他方面的基本法律草案。
2、為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委員會審議法律草案服務。對提請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有關法律草案進行調查研究,徵求意見,提供有關資料,提出修改建議。
3、對省級人大常委會及中央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的有關法律問題的詢問,進行研究答復。
4、研究處理並答復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有關法制工作的建議、批評和意見以及全國政協委員的有關提案。
5、進行法學理論、法制史和比較法學的研究,開展法制宣傳工作。
6、負責匯編、譯審法律文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