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脩道德
❶ 誰知道老子的徒弟是誰
尹喜是老子的徒弟。 尹喜 尹喜又名關尹,周昭王時為函谷關令尹喜,先秦時圭阝縣(今天水市人),母魯氏,生喜。眼有日精,天日之表。少好墳(三皇之書)、索(八卦之書,書名)、素(《太公素書》)、易(《易經》)之書。善天文秘緯。仰觀俯察,莫不洞澈。不行俗禮,隱德行仁。後因涉覽山水,於雍州終南山周至縣神就鄉聞仙里結草為樓,精思至道。因以其樓觀星望氣,故號其宅為樓觀。周王聞之,拜為大夫。後復招為東宮賓友。 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時見東方有紫氣西邁,知有聖人將至。不久老子駕青牛薄板車至函谷關,迎入官舍,北面師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辭官,復迎老子歸樓觀本宅,齋戒問道,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於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終。 之後,尹喜乃棄絕人事,按老子所授經法。精修至道,三年後,悉臻其妙。乃著《關尹子》九篇,發揮道德二經。 天水市東伯陽渠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觀。奉祀老子的道觀稱柏林觀,又有講經台。山後十餘里有尹道寺,稱「尹喜故里」。其殿前有楹聯一付,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誦道德」。可謂對尹喜思想的恰當概括。 [編輯本段]生平經歷 相傳老子騎青牛雲游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託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築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於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 尹喜 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司馬遷《史記》記述了一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後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本書吧」。當時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內容,共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戰國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後來,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據有關史料記載,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並解釋說:「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說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老子授其道德經並約定「後會蜀之青羊肆」。之後,喜託疾不仕隱居谷內,後入蜀,歸棲於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公元五世紀,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卅記》載:「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雲尹喜所棲之地」。武當山大頂之北有「獅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其下有澗名牛槽澗、青羊澗。留傳有老子會訪尹喜的神話故事。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尹喜岩「古有銅床玉案,今無」。元代羅霆震呤《尹仙岩》詩曰: 道之所隱即仙靈,心印函關道德經。 不待邛州乘鶴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但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勿庸質疑,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並被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 [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甘肅新通志》、《秦州直隸新志》、《天水縣志》等書記載:「尹喜故里,在縣城東三十里之伯陽渠北山上,有尹道寺。」 《中國名人大字典》載「尹喜,天水人」。《秦州新志》載:「柏林觀中祀老子,又有講經台,山後十餘里有尹道寺,為春秋時關令尹喜故里。」 《莊子·天下篇》概括其思想為:「以本為精,經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 尹喜 ,澹然獨與神明居。」《呂氏春秋》謂:「老聃貴柔,關尹貴清。」東晉道都理論家葛洪對《關尹子》推祟備至。認為: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嘗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執,可鑒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說。《關尹子》在《百子全書》列在道德經前,可見其書的份量了。 魏晉進梁湛所著《樓觀本起內傳》稱:歷代時君世主相繼在尹喜故宅樓觀台建廟立觀,召致幽人逸士度為道士。戰國秦漢間有名姓可考者有尹軌等十二人之多。至魏晉南北朝時,北方道士雲集樓觀,形成了中國道教奉老子為祖師的樓觀派,一直延續至今。現在,周至樓觀台為中國聞名於國內外的道教叢林。 道教學說最早的傳播者。 [編輯本段]尹喜與老子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青羊宮,著名的道教宮觀。老子和尹喜講經說法。 相傳老子騎青牛雲游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託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築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 青羊宮,著名的道教宮觀 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於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尹喜出生於中國西北部甘肅省的天水。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午睡時,夢見天掉下來在自己周圍旋轉,然後就懷孕了。尹喜出生時,他們家的周圍一下開了許多蓮花。尹喜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對天文學特別精通。傳說他在西部邊界做地方官期間,一次在觀察天象時,發現從東方飄來一團紫氣,他意識到將有偉大的人物到來。不久,果然看見老子(也稱太上老君,道教的創始人)騎著青色的牛經過這里。尹喜趕緊出來迎接,誠心請老子在這里休息幾天。老子被他的誠心感動了,就在這里停留了幾天,並向他傳授了修煉的方法,還應他的請求,寫了一部著作,就是《道德經》。臨別時,老子跟他約定,100年以後在四川相會,然後就渾身發出金光飛到天上去了。老子走後,尹喜一面刻苦修煉,一面整理老子的著作,寫成一部道教經典,還根據自己的體會寫了一部叫《關尹子》的書。100年時間到了,他就按照約定前往四川和老子相會,老子稱贊他的成就,並封他為無上真人,一起升到天上去做神仙。
❷ 老子是怎麼死的
1老死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漢族,楚國苦縣(今河南周口鹿邑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
2、史書上沒有記載老子死了,只是從函谷關西出,臨走時口述了《道德五千言》給關尹喜,之後不知所蹤。(據傳是去了印度,教化了釋迦牟尼)
但史書中也有關於此後二百年老子回到中華的記載,但這些一般被現代專家認為是杜撰。
❸ 提及老子的文言文
《史記·莊周傳》說:「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歸本於老子之言。……作漁父、盜砣、筪,以底毀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節選)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❹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何意
意思是:聖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贊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出自《道德經》第17章,原文如下:
作者:春秋-老子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聖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贊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聖人施道,悠閑自在,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會認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相關解析和哲理
老子認為最好的統治者根本不用費盡心力去治理百姓,他只需要有足夠的威信,悠閑自在地垂拱而治就可以了。而這種威信的來源正是「貴言」,即少發號施令。
太多的政令,朝令夕改只能讓人民更加困苦,讓百姓不知所從。在老子眼中,政府不是管理人民的權力機構,而只是調節人民、使人民做事順從自然之道的工具。平時政府和人民各安其是即可,人民不需要知道統治者的存在。
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並不是真正的毫無所為,他所說的「貴言」,也不是「無言」。無為而治的思想,要求統治者減少對人民的干擾,避免讓政令擾亂人民的正常生活,但並不是對人民過於放縱。相反,對於作姦犯科之人應及時糾正,對於不合理的政策應及時調整。
❺ 老子的徒弟有哪些
從宗教上來說,老子創道教,化胡傳人創佛教,佛教傳人造希臘北歐等神話,所以所有宗教的人都算老子的弟子。老子的弟子是關令尹喜道教,孔子儒家也跟老子學道,老子西域化胡釋迦牟尼佛教,佛教並不承認老子化胡。這是三大弟子
老子一傳尹喜開文始派,又傳張道陵開正一派,又傳王玄甫開少陽派呂洞賓就是少陽派傳人呂傳王重陽建立少陽派教派就是全真教。尹王張也是老子的三大弟子。
(5)老子脩道德擴展閱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於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為「大巧若拙」,贊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
古樸、稚拙作為一種美的形態,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贊頌,與此對立的華艷輕浮,歷來為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古樸、稚拙之外,老子也很推崇恬淡,認為「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平淡之美,也為很多人所崇尚,在宋代更成為一種審美風尚。
老子「有無相生」以及「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思想,對中國傳統美學及傳統藝術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繪畫中國戲曲一貫強調虛實結合,強調「計白當黑」,強調「空靈」,這些理論源頭,正是老子「有無相生」的理論。
老子還提出「味無味」。「味無味」本來是講體道的,因為道無形無味,所以對於道,不能靠感知來認識,只能靠體味才可以覺察。中國古代審美理論很早就認為審美非認識而體驗,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
老子講「滌除玄鑒」,這一理論本來是講觀道的,而審美也必須滌除物慾之心,所以這一理論就為後代美學家所繼承,成為中國美學審美觀照的理論。
❻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指什麼,是什麼意思
道五無:無形,無象,無色,無味,無嗅。所以必須通過五有的德來認識。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道在內而德在外。
道就是玄之又玄,為天地萬物之母(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德就有真德、余德,長德,豐德,普德(道德經:修之於身其乃真............)之分.
又有玄德之稱,上面五德合一就是玄德。
道必須通過德來認識,真德才能認識真道。真德就是修煉+積善功合一。
❼ 《史記》中記載「老子修道德,道德什麼意
「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希望能幫助到你
❽ 老子的史籍記載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❾ 如何評價老子本人及其思想 老子最後怎麼死的
史只記載老子西出函谷。乘紫氣東來,騎青牛西去;無疾而終,無據可查。
史書原文: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1] 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❿ 老子關於道德的經典語錄
佛家的不殺生教人向善的教義還是好的,但有些教義如出家而不瞻養父母,不近女色而不留下子嗣,與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思想有所違和,這些方面我更傾向於中華本土的道教,道教認為瞻養父母,留下子嗣及是隨其天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