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致虛極
『壹』 道德經五千字里只有九個字是精髓,你知道是啥嗎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總共差不多五千文,但是後世評價只有九個字是其精髓,那就是“致虛極、守靜篤、順自然”。這九個字足以成為人生哲理,包含了世間的一切真理,只要掌握這九個字的含義,你便能看透世間種種,也不會活得那麼計較了。
這九個字言簡意賅,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體會。
『貳』 致虛極,守靜篤的意思是什麼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道德經》;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
內容簡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叄』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我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
出處:先秦·老聃《道德經》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萬物紛紛芸芸,最終都將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靜」,「靜」就叫做復歸本性。復歸本性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
(3)道德經致虛極擴展閱讀:
賞析:「致虛極」,「致」是動詞,是做到、達到的意思,虛是無物,極是極致。「致虛極」,就是要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虛」從道家角度來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種精神狀態,從現代科學角度看,是把自身對世界認知的主觀意識去掉,達到空和虛的狀態,才能夠接受足夠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變化的真正規律。
『肆』 老子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致虛極,余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變,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
原句: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釋義: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
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十六卷
注釋:
①致虛極,守靜篤: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
極、篤,意為極度、頂點。
②作:生長、發展、活動。
③復:循環往復。
④芸芸:茂盛、紛雜、繁多。
⑤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歸於道。
⑥靜曰:一本作"是謂"。
⑦復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寬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為自然界的代稱。
(4)道德經致虛極擴展閱讀:
賞析:
以往人們研究老子,總是用「清靜無為」、「恬淡寡慾」這幾句話概括老子的人生態度。但從總體上看,老子比較重視清靜無為,主要是就治國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語,不完全指修身的問題。
這一章並不是專講人生,而是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但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其基本態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和「復命」。
先說「致虛」。虛無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致虛極」是要人們排除物慾的誘惑,回歸到虛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爭權奪利而忘了「道」。
「致虛」必「守靜」,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於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很扼要的概括。
「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著重於「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再說「歸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
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一是歸宿,是絕對的。這就是歸根的哲學含義。不過,老子哲學帶有循環論的色彩。
任繼愈說「老子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發展和變化,他認為萬物的變化是循環往復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歸根),等於不變,所以叫做靜。
既然靜是萬物變化的總原則,所以是常(不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認為消極無為,可以不遭危險。」
『伍』 解析《老子•致虛極》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又曰:「歸根曰靜,靜曰命。」的含義
《老子•致虛極》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又曰:「歸根曰靜,靜曰命。」認為靜是動的主宰,是命的根源,不欲以靜,清靜無為是道家、道教的真髓。陳摶丹法中也強調無欲主靜的觀念。《玉詮》引陳摶說:「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生陰之靜,非真靜也,是動中舒緩處耳,亦動也。是以生生不息,變化萬殊。萬殊既成,吉凶出焉。聖人作《易》,所以指吉凶,推變化。要之必以守貞為主。故《易》者,戒動之書也。」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無增無損,修心養性,成為陳摶內丹修煉的核心。
『陸』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翻譯
【翻譯】盡力使心靈達到一種虛寂的狀態,牢牢地保持這種寧靜。萬物都在蓬勃生長從而觀察到了循環往復的道理。萬物紛繁茂盛,最終各自又返回到它的根本。
出處:《道德經》
拓展資料:
本章是老子對養生之道的闡述和論證。宇宙萬物各歸其根,然而歸根必須復命。守靜則元神動,守虛則元氣實,元氣充沛則元神旺暢。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礎,有精則有神,無精則神滅。反過來說,精須神守,有神守護的生命才會充滿活力。
以往人們研究老子,總是用「清靜無為」、「恬淡寡慾」這幾句話概括老子的人生態度。但從總體上看,老子比較重視清靜無為,主要是就治國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語,不完全指修身的問題。這一章並不是專講人生,而是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但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其基本態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和「復命」。
先說「致虛」。虛無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致虛極」是要人們排除物慾的誘惑,回歸到虛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爭權奪利而忘了「道」。「致虛」必「守靜」,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於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很扼要的概括。
「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著重於「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再說「歸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一是歸宿,是絕對的。這就是歸根的哲學含義。不過,老子哲學帶有循環論的色彩。
任繼愈說「老子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發展和變化,他認為萬物的變化是循環往復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歸根),等於不變,所以叫做靜。既然靜是萬物變化的總原則,所以是常(不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認為消極無為,可以不遭危險。」(任繼愈《老子新譯》)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3]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柒』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怎麼「復」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出自:《道德經 》第十六章
復:循環往復。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①;萬物並作②,吾以觀復③。夫物芸芸④,各復歸其根。歸根⑤曰靜,靜曰⑥復命⑦。復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到達虛空的極限,一直保持著無我無想的境界。這樣的話,雖然有眾多紛亂的頭緒,也自然明白其根本原由。不要被表面的現象迷惑,應仔細審察各自發展的根本原因。只要找到根本原因,就可以對症下葯了。所謂對症下葯,就是恢復其本來的天性,並不是人為的進行妄自干預。真正理解這種回歸自性的道理,才是真正明白大道的根源。如果沒有真正明白大道之源而隨意妄為,那結果一定很兇險。
[注釋]
①致虛極,守靜篤: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極、篤,意為極度、頂點。
②作:生長、發展、活動。
③復:循環往復。
④芸芸:茂盛、紛雜、繁多。
⑤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歸於道。
⑥靜曰:一本作"是謂"。
⑦復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寬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為自然界的代稱。
作品名稱:道德經第十六章
作品別名:道德真經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作品出處:道德經
文學體裁:文言文 散文
『捌』 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六章。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意思是:達到極度虛無,守住極度清靜。萬物一起生長,我因此觀看它們的往復回歸。萬物紛紛紜紜,各自回歸到自己的根本。回歸根本叫做「靜」,這就叫做回復本來狀態,回復本來狀態叫做「常」,了解常道叫做「明」。
不了解常道就會輕舉妄動而招來凶險。了解常道才會包容,包容才會公正,公正才會周全,周全才會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會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會長久,終身不會有危險。
(8)道德經致虛極擴展閱讀
在這一章中,作者由自身的一種修煉體會講起,告訴世人,自己在修煉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時,所感受到的大道運行,然後引出自己的感受,即,我們的世界,一個萬物生生不息,不斷循環往復的狀態。
虛極靜篤是一種得道的境界,「虛靜」容易到達,但「虛極靜篤」卻很難達到,需要長期的修煉。按照道家內丹派的說法,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階段以後才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按照佛家的說法,叫戒、定、慧三學,先要五戒十善,然後「入定」,「入定」就是要達到「虛極靜篤」的境界,這時候就會有大智慧出現。